家庭关系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一) 家庭关系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一)家庭关系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一)

家庭关系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一)

现在有很多教育理念的更新(比如风行的正面教育),这种从父母到孩子的垂直教育关系很重要,它帮助我们将以前忽视或者不够重视的经验整理到我们的意识领域。当然还有一层重要的关系需要重视,就是我们与教育孩子有关的平行关系——夫妻关系、小家庭的关系以及甚至包含祖辈的大家庭的关系。

之所以提到这个话题,我们的中心落脚点还是在如何提高对孩子各种有意识的与无意识的教育和影响中。因为有研究显示,潜移默化的影响比起直接的明确教育来得更加重要。

在心理咨询的临床工作中,很多家长咨询的目标是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或者改善孩子的情绪;但是随着咨询的进展,我们发现往往核心的问题不是孩子,而是夫妻、小家庭甚至大家庭的交流和关系问题。我们的观点是:当爸爸妈妈能够意识到下面提到的家庭现象会对孩子发展起到负面影响,自然就会有很多修正和注意,这就是一种教育理念和方式的转变。

在我国,影响到小孩发展的家庭关系常有哪几种?我们如何来应对呢?

孩子作为平衡器

夫妻之间关系是动态的,经常处于一种需要协调和不断处理日常矛盾的动态过程。一般情形下,这种生活的日常冲突会在夫妻关系的内部处理掉。但是如果夫妻中的一方自觉自己的力量微弱,在处理夫妻冲突上占下风、处于不利位置,或者自觉是一个被“损害”的对象,她/他往往会邀请第三方力量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得这种关系不至于因为张力太高而更加恶化。这个起到第三方平衡作用的力量往往就是孩子。

比如,丈夫是一个小公司的老板,经常很晚回家。一个表面大家都能接受的理由是丈夫需要应付很多客户,店面需要很晚才能关掉。于是,自然而然,妻子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就增多。但这并不必然成为丈夫觉得自己是家庭局外人的原因。事实上,导致如此故事的原因是丈夫确实较忙,但是他和妻子之间有些矛盾也无法很好协调,他觉得妻子很固执,于是他的应对策略是“躲”——回家比以前晚一点。

妻子觉得自己很无助,她无法掌控丈夫,无法预期丈夫回家的规律,于是她的应对策略是把孩子“拉”进来,和孩子过度连接,有意无意地抱怨父亲,讲父亲的“坏话”,通过孩子平衡自己的负面情绪,并通过孩子表达自己的不满和希望丈夫规律回家的愿望。于是,一个有意思的家庭现象发生了:孩子被拉进来到夫妻关系的互动中,他作为一个平衡器,缓冲了夫妻之间的问题,我们管这个叫做三角化。

目前在我国,大多数父母是双职工,工作压力较大,大家庭祖辈因住在一起或者居住距离很近的隔代养育不算少见。这种将孩子作为家庭内各种人际关系力量的平衡器的现象屡见不鲜,再加上国人对于表达负面情绪和情感的迂回,所以可以想象这种现象多加了一些中国的文化特征。

它的特点是什么呢?例子可以帮我们更加直观看到。夫妻都是外地来大城市奋斗的新一代移民,妻子的父母过来帮助照看小孩的起居。丈母娘和女婿之间有些不快,认为他不太照顾老人的感受。于是,在他们之间存在张力。最初,加入平衡的是妻子,妻子尽力来协调和迎合双方,但随着矛盾的进展,孩子被外祖母“照看”地更多。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外祖母觉得自己是来照顾这个小家庭,她觉得自己终究是一个外来者,所以通过拉入孩子来获得更多地力量感。女婿越来越觉得自己是被排除在这个家庭之外,他更加地晚回家、少说话、也更加严肃。

作为协调家庭关系的平衡器,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会有什么不利的影响呢?

本来是夫妻之间,或者家庭成人内部之间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加入孩子作为平衡力量,孩子会过早地出现各种无意识的补偿和协调行为,以及和年龄不相适应的照顾行为。比如像上面那个例子,孩子会发展出一种自动的保护妈妈的意愿,和妈妈联合起来“对付”爸爸,产生和父亲的疏远,更为严重的会恨爸爸。爸爸妈妈都是自己的亲人,怎么会有人变成“不被喜欢、甚至可恶的人呢?”在孩子的内心会时常出现这样的不能整合的疑惑。一边是妈妈,一边是爸爸,孩子虽然在一个层面确实和妈妈有更多的共感,但是他/她始终无法弥合坏爸爸和好爸爸的分裂。

这样小家庭虽然没有因为夫妻的矛盾而升级或者解体,但是以损失孩子正常心理发展为代价。我们发现在这种环境下养大的孩子容易有内化的攻击,比如自我贬低、脆弱的自我、自伤行为,容易发生焦虑和抑郁、人际关系问题。

为了我们的孩子健康成长,请将此文分享至您的朋友圈,同成长

共育人!

更多精彩分享,请关注:

导航站微信号:

cz95105121

官方网站:

www.wfxldh.com

公益咨询热线:

成长一号通

4000-911-580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