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之名的威胁和欺骗,到底如何毁了一个孩子 以爱之名的威胁和欺骗,到底如何毁了一个孩子以爱之名的威胁和欺骗,到底如何毁了一个孩子

以爱之名的威胁和欺骗,到底如何毁了一个孩子

前段时间,我们将从前推送过的文章,按照“家长在长期、高强度的条件下,做什么会毁掉孩子的一生”这个标准做了个盘点,写出了《如何毁掉孩子一生》系列的

第一篇文章

,里面包含了家长很容易在孩子身上犯的七宗罪,末了还做了下期预告。

然而因为第二篇的内容,需要我们去查更多的资料和数据,去确定这些做法是否真的对孩子不好,所以耽搁了一些时间,今天来把这个坑填上。

闲话不多说,我们开始吧。

第八宗罪:威胁离开孩子

几乎每个家长,都会在面对固执的孩子无计可施之事,脱口而出“再不走,我就把你扔下”,或者“再不听话,我就丢下你走了”这句话。

的确,当孩子难以管教,或者在该回家的时候拒绝回家时,家长们往往先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秉承正面管教的原则耐心劝说,可如果根本撼动不了固执的小家伙们,气急败坏、黔驴技穷的家长们,只能借助于终极武器——威胁抛弃。

这句话的震慑力,会随着孩子年龄增加而减小,而对于两三岁的孩子来说,此类威胁可谓是百试不爽,乃专治叛逆小孩的杀手锏。和体罚的效果类似,这个方法简单粗暴、即时生效,无需花费过多口舌和时间,就可以令孩子乖乖就范,从而达到家长目的。

因为每个孩子都害怕被父母抛弃。

从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来看,这种根本不会付诸实施的威胁,叫做emptythreat(空口威胁)。比如父母威胁孩子不听话就会被抛弃,以及亲戚在乱开玩笑时说的“你爸妈不要你了”。

发出这种空口威胁的家长,其实都不是什么坏父母。他们可能都不会体罚孩子,也会非常在意保护孩子的情绪和心理,不到万不得已,他们不会采取激进的管教措施。然而,即便是对孩子倍加呵护、充满爱意的家长,也会在毫无办法之时,出此下策。

而如果长期采用此种威胁,就会对孩子产生不小的负面影响。

总得来说,根据孩子的年龄大小和认知程度,“为了让孩子乖乖就范,而威胁离开孩子”的负面影响,可以分为两方面:孩子安全感危机,和父母权威丧失。

孩子的安全感危机

孩子年龄越小,对父母和其他大人就越害怕、越服从,也越信任,对父母的情感依赖也越深。而亲子关系的牢固基础,构成了他们对外部环境的安全感。所以,对小孩子来说,父母在的地方才最安全,确认父母时刻爱自己、保护自己,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

因此,一两岁的孩子,就会非常粘父母(主要是妈妈),甚至到了让妈妈们感觉窒息和疲劳的程度。他们要求妈妈看着自己玩耍,在妈妈离开时惶恐哭闹,也只有妈妈鼓励的时候才敢进行自我探索。对于1-5岁左右的孩子而言,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无异于被最爱的妈妈抛弃。

如此情况下,当得知最爱的爸爸妈妈要丢下自己,对孩子简直犹如世界末日。所以,依然和体罚一样,这种看似无害的威胁,背后其实暗藏着孩子长久的担惊受怕和精神恐惧。

研究也显示,当家长威胁离开孩子,哪怕是非常轻微、看似不严重的威胁,也会撼动孩子基本的安全感,以及父母树立在孩子心中的形象,还会削弱父母早期积累下的种种教育优势。

这种恐惧,会侵蚀亲子关系的牢固基础,束缚孩子自己探索世界的脚步,因为他相信,一旦自己走错路,父母就会抛弃自己。

如果你看过我们以前的文章,就会知道父母很多行为(比如

吵架、冷战

),以及朝不保夕、居无定所的

生活环境

,都会剥夺孩子的安全感,也会在

之中,伤害孩子的大脑。

可想而知,当那些对父母的所有话都坚信不疑的小孩,听到父母亲口说出的“我不要你”时,内心必然充斥着无边的恐惧和压力。

当然,要想通过威胁抛弃而毁掉孩子一生,必须要父母长期、频繁使用此种管教方式,还是那句话,如果父母99%的时间都予以关爱和支持,只有1%的时间发出过此类威胁,那么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应该不会如此严重。

权威丧失

如果说小孩子们会把父母的每一句话都当做真话,那么稍大一点的孩子,可能会在长期经受空口威胁的过程当中,早已练出金钟罩和铁布衫,把父母的威胁当耳旁风。

他们明知这种威胁只是父母对自己没办法时的无奈对策,而无论自己多放肆、多叛逆,父母都不可能真正将他们所说的“遗弃”付诸实践,他们只是在虚张声势。

因此,就像抓住了父母的弱点和把柄,孩子们可能会更加肆无忌惮、随心所欲,反正他们知道,只要自己足够强硬,父母最终哪怕气得肝儿疼,也不会将自己真正抛弃。

在此可以举个美国虎妈蔡美儿的例子。

大家都知道,她是典型的为了让孩子赢在终点,不惜以各种强迫、委屈甚至侮辱孩子的方式,让孩子学东西的母亲。在此并没有对她个人的价值评判,虽然她广受争议和讨伐,但她也似乎是用各种强制性手段,让孩子在年少时期刷满各种人生所需技能点,再在成年后的岔路口,将选择权交换给孩子的妈妈。

她两个孩子的快乐童年必然是没有,但双双考入哈佛耶鲁,才艺过人,也是无数下不来狠心的中产父母,无比艳羡的一件事。

每个家庭都有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这和文化背景、家庭阶层、父母资源以及思维格局相关,底层和上层家庭比较放松,而中产家庭一旦放松,孩子就会泯然众人,甚至跌落普通阶层。

所以,这样的家长认为,与其为孩子的未来担心,不如索性先剥夺童年自由。虽然蔡美儿侮辱孩子确实过分,很多教育理念也值得商榷,不适合普通家庭完全效仿,但对于其他家庭来说,如果教育方式与家庭各种因素相互协调、结果向好,而且孩子也表示适应,那么采取稍许严厉的教育方法,其他人也无可置喙。

跑题了,再说回蔡美儿自己威胁女儿的例子。

在她的畅销书《虎妈战歌》里有一段,讲述了一个关于威胁和惩罚的故事。

当自己一个女儿3岁的一天,蔡美儿用各种方法迫使女儿练钢琴。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专注力不足、玩耍心满格,所以,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蔡美儿只好威胁女儿,如果再不练琴,就把她扔到寒风刺骨的门外。

原以为这一招能让害怕寒冷的孩子乖乖就范,可没想到,女儿并未按常理出牌。这么小的孩子,就真的打开门,穿着单薄的衣裳踏出门去。

这让计划没得逞的蔡美儿慌了神,一时没了对策,尴尬之下她只好给自己找台阶下,她说“好吧,现在看起来你安静下来了,我们进屋吧”。谁料,现在轮到女儿打主场了,她固执地摇了摇头,站在寒风里就是不肯进门,无比被动的蔡美儿只好拿出巧克力和蛋糕,最终把女儿贿赂进了屋里。

看来,即便强势如名扬中外的虎妈蔡美儿,面对不按常理出牌的3岁幼童,也会顿时没了脾气。

整个过程,其实就像是一轮可笑而尴尬的出牌,博弈的双方里,谁手中的王牌多,谁就能牵制谁。

或者说,爱得多的那一方,更容易妥协,比如父母。

你强势,我固执,所以你只好妥协,我最终获胜。

所以,在很多家庭中,父母的威胁之所以起不到作用,就是因为孩子精准地知晓,威胁根本成不了真,这种老套的把戏玩了几年还不换方子,孩子早就产生免疫力了。在亲子博弈中,孩子明白,只要自己强硬到底,多半父母都会妥协,所以“固执”就是最优策略。

被摸清底线的家长,犹如牌局中丢了底牌的玩家。

遇到孩子这类对策,父母还有什么办法?难道你真的能效仿新闻曾报道过的,因为熊孩子胡闹,而把自己儿子独自丢在森林的父母吗?想来谁都做不到。

所以,以威胁作为管教工具的父母,就在孩子面前完全陷入了尴尬、被动的境地,还会因为被孩子牵着鼻子走而十分受挫。从这样的结果来说,父母的空口威胁,一点也起不到管教的作用,也将在孩子心中丧失权威和信任感。

等到孩子再大一点,真的出现棘手的教育问题时,父母的任何威胁都将起不到作用,孩子也会因为不把他们当作权威形象,而彻底揭竿起义。

这时候,父母还有计可施吗?

所以,总结一下,父母的空口威胁,让小孩子觉得自己会被抛弃,而担惊受怕、备受压力,失去安全感不说,大脑也会受到影响;而识破了父母雕虫小技的大孩子,则会更加肆无忌惮、难以管教,父母也会失掉主动阵地和权威形象,孩子也将不愿再相信他们。

孩子们在各个年龄阶段,都会出现由于自我意识萌发而出现的叛逆行为,只要不涉及道德和基本人格发展,适度的叛逆是正常的,需要家长在予以包容的同时,利用以下技巧性的引导方式,使孩子按照自己说的做。

对于小孩子,可以采取“温和劝说、倒计时或转移注意力”的策略。

如果孩子不肯从游乐场回家,可以先耐心解释为什么不能再让他玩,或者至少等到孩子发泄完情绪,然后继续你的说教。而说教的策略,可以在玩耍时间还剩5分钟、4分钟、3分钟、2分钟和1分钟的时候,分别给他倒计时,提醒他还剩多少时间就要回家了。

如此一来,孩子就会有心理准备,也明白到了离开时间。

如果是更小的孩子,理性说教的意义可能并非很大。

这时就需要父母转移孩子注意力、分散孩子精力,比如“看看那是什么”,或者“回家以后我们可以玩一个有趣的游戏”(但务必按照自己说的做,否则就变成欺骗孩子了)。如此就可以用另一个有趣的事物,让他从沮丧心境中走出来,继而按照你的计划走。

而对于稍大点的孩子,设立倒计时可能效果不大。

为了维持父母的权威性,也为了不让孩子觉得你是不讲道理的家长,可以先冷却双方,避免在气头上将矛盾复杂化,而如果你已经将威胁说出口,请及时停止,并为自己刚才的失控道歉,坐下来安静地和孩子说自己的需求,表明自己的权威和态度,说明自己的确为孩子刚才的行为不高兴。

此外,父母可以多强调积极、正面的事情,比如不要总是说“你不可以、不能”这样的话,可以多说“我希望你如何”的句式。

频繁被否定的滋味,连大人都会倍感挫败,何况非常需要父母肯定的孩子。

另外,适度的惩罚也是可以的(惩罚需要注意的问题,点击

)。但请记住,空口威胁不起作用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父母言行不一,不按自己说的做。

所以如果要惩罚孩子(当然是除了抛弃、体罚之外的理性惩罚),请务必做到出言必行。如果做不出来的事情,就不要说,而说了的话,就一定要做。

倘若养成开空口支票的习惯,以后即使真要惩罚,孩子也不会当回事,更不会有什么管教效果。因此,管教问题上的“言行一致性”很重要。

失去权威的父母,只能被孩子认为可以任意操纵,并无法得到应有的尊重,也不会被孩子当作朋友。

第八宗罪:试图和孩子成为朋友

既然说到这里了,我们再来说一下,为什么尝试做孩子的朋友,也是有害的。

很多鸡汤都会说,民主随和的父母,应该和孩子成为朋友关系,而不是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于是家长们就心心念念开始努力和孩子做朋友,希望孩子对自己敞开心扉、无所不谈,也觉得这样做父母很酷。

有的让孩子对自己直呼其名,不需对自己太尊重和礼貌;而有的家长,则彻底和孩子称兄道弟,带领孩子出入网吧、酒吧不说,暴力电影和游戏也丝毫不拦着(《四大名助》有一期就是这样的父亲)。

这样的结果呢?

就是家长丧失权威、暴露底线、失去原则。

要知道,朋友的角色和父母的角色存在很大不同。朋友双方无需互相负责,也没有照顾对方的义务;而父母对孩子有天然的责任,也有约束行为、实行教育的义务。

很多儿科专家、心理学家都建议,确保孩子眼中家长的角色很重要,尤其在为孩子设置行为规定、建立边界方面。

如果孩子不把父母当父母,他们就很容易毫不收敛地养成坏习惯,并且不服父母的阻止和管教。

很多孩子走上歧途、过早辍学,当中不乏因为父母没有权威,扭转不了孩子的错误选择,而放之任之的遗憾案例。

所以,父母的教育行为应该有个边界:

既不要强势、控制到以权威去要挟孩子,因为这样只能让他们因为害怕而勉强服从;也不要毫无原则到放任孩子破罐破摔,这样就会因为难以管教,而使孩子容易长歪。

你可以利用自己的阅历、经验和知识,对孩子解释有些事为什么不允许做,而不是用空洞的“因为我是你爸爸,所以你就要听我的”来强制孩子服从。

我们说过,权力的施展,或以奉献、关爱和以理服人,来使他人听从自己;或以暴力、攫取和以权制人,强迫他人归顺自己。

从历史中跌宕起伏的政权更替中,我们早已明白,何种帝王长期服众,何种暴君早早收场。(推荐大家阅读《权力的悖论》一书)

这些经验教育,其实都可以放在教育中。

管教孩子,其实也和权力博弈有很多不谋而合之处。既让孩子心服口服,又让他们心怀崇拜的父母,肯定也是能让孩子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听从自己的父母。

所以,管教孩子,什么才是最有效的杀手锏?

你的权力观念、知识广度、谈判技巧、情绪控制能力、逻辑清晰程度、生活阅历经验,还有基本的耐心。

归根结底,要想孩子对你心服口服,从各方面提升自己是必经之路。如果不信,可以去知乎搜“最酷的父母”,你就会看到,如果你能够在孩子和自己之间,设立清晰的边界,并在各方面让孩子崇拜和尊重,他们是不太会难以管教的。

第九宗罪:经常对孩子撒谎

这一点,其实和第七宗罪中的“空口威胁”也有关系。因为不会付诸实施的威胁,也应该被算在撒谎、欺骗孩子的范畴。

所以,套用以上的内容,经常对孩子撒谎的影响之一,就是让孩子觉得父母不再可信,从而对父母形成习惯性怀疑。

如果有父母说“我一次也没有骗过孩子”,那实在是值得钦佩的,因为大多数父母,几乎每天都在和孩子撒大大小小的谎。

有一项2012年11月的研究,是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中国浙江师范大学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联合研究,他们就专门探究了一个问题——中美父母到底给孩子撒了多少谎,以及都撒了什么谎。

研究者对114对美国父母和85对中国父母做了访谈,并将父母们撒的谎分成了四类:

为了让孩子好好吃饭而撒的谎(“如果不吃蔬菜,脸上会长满痘痘”);

为了让孩子离开或安静而撒的谎(“如果再不走,我就不要你了”);

为了控制孩子不良行为而撒的谎(“如果你撒谎,你的鼻子会变长”);

有关购物或者金钱的谎言(“下次来我就给你买这个玩具”)。

这些谎言,被研究者成为instrumentallying(工具型谎言),也就是为了达到家长目的,被当做管教工具的谎言。

除了这些工具型谎言,研究者还梳理出两种谎言:为了保护孩子感情而撒的谎(明明孩子弹琴很糟糕,还说“你弹得非常好听”);关于传说和童话的谎言(“圣诞老人会给你送礼物,哪个孩子乖,他就送给谁”)。

这个研究让无数家长纷纷中枪,看来在熊孩子们面前,家长的谎言都是一样的拙劣和老套。

那么,中美家长在以上谎言调查中的表现如何呢?

事实证明,中国家长比美国家长更擅长撒谎,也更喜欢将谎言正义化、合理化。

总得来说,84%美国父母和98%中国父母,承认自己至少撒过调查问卷里16个谎言中的一个,大多数父母都承认自己撒过四种工具型谎言。

两个国家的父母中,最频繁出现的谎言,就是第七宗罪中所说的“空口威胁”,也就是“为了让孩子安静或离开时撒的谎”,而这一项依旧是中国家长多于美国家长。

两者差距比较大的,在于“为了控制孩子不良行为而撒的谎”这一项,只有50%以下的美国家长这样做过,而撒过这类谎的中国家长,就有80%。

对于撒谎行为的看法,两国家长也存在一定的不同。

中国家长认为,在让孩子好好吃饭,和控制不良行为方面撒的谎,是合理的、可接受的,而且这还是他们比较有效的管教工具,如此认为的美国家长则比较少。

更有讽刺意味的一点,在于撒谎的中国家长中,绝大多数虽然接受自己撒谎,但表示绝不接受孩子撒谎,还认为孩子撒谎的行为非常严重。

这不是典型的双标么?

而至于为什么两国家长对自己撒谎的接受程度不同,背后的文化差异可能是原因之一。

中国社会对一致性的要求比较高,人们觉得和别人一样就很有安全感,所以当孩子表现出迥异于他人的过分活跃时,家长就会努力打压孩子,让他们安静下来。而打压的方式中,除了暴打一顿和耐心说教,可能就是撒个谎,威胁要抛弃他们了,毕竟动静小、起效快。

另外,中国人比较注重顺从和尊重,这就隐性地鼓励父母,为了让孩子顺从自己,而撒更多的谎。当周围人人都这样做时,他们也就认为自己撒谎没什么了。所以,调查中有的中国家长就认为,善意的谎言反而能避免孩子走上歧途。

而在“关于童话和传说的谎言”中,美国家长撒谎的频率高于中国家长。美国家长就在孩子小时候告诉他们,圣诞老人是真的,也从不忍心戳穿圣诞老人不存在的事实,而更愿意等待孩子长大后自己发现真相。

无论是中国家长还是美国家长,为什么还要在撒谎问题上双标呢?己所不欲,还勿施于人呢。

一个可能的原因在于,家长面对孩子的不顺从,会感到很大压力,尤其在公共场合的时候,他们会尴尬、窘迫,也怕被其他人当作没有管教能力的父母。

而孩子哭闹翻滚的时候,家长的大脑其实很可能是空白的,就像一个家长所说“当一个父母抓狂时,他能做出任何事”。

在大庭广众之下打孩子或者拖孩子走,明显更容易遭到侧目,更安静、快速的方式,也只有以或恐吓、或诱惑的谎言,暂时迫使孩子顺从,先解决眼前的难堪,再考虑自己管教方式不足的问题。

当然,也有的家长,是因为有些事实很难解释,孩子也难以理解,而撒个谎更容易应付孩子。比如被问“我从哪里来的”时,父母直接回一句“从垃圾桶捡来的”。

那么,父母这样天天欺骗孩子,到底会对孩子产生什么隐患呢?

根据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一项研究,父母撒谎,会使得孩子也模仿父母开始撒谎,并认为撒谎是无可厚非、无损道德的一件事。

这个研究对186名3-7岁的孩子做了实验。为了让孩子们去隔壁房间做游戏,研究者对孩子做了不同描述。一半孩子被欺骗,说隔壁房间有很大一碗糖果,而另一半孩子,只是被邀请去另一个房间玩游戏。

游戏内容,是让孩子们仅凭声音辨认玩具方位,而期间不能偷看。游戏开始后,研究者借故离开房间90秒,剩下摄像机偷偷记录孩子们的行为。回来以后,研究者让孩子们说出玩具的位置。

结果呢?

60%没被欺骗的孩子偷看了玩具的方位,而60%的偷看者撒谎说自己没看;在那一半之前被以糖果的名义欺骗的孩子中,就有80%偷看了玩具,偷看者中的90%还撒谎说没看。

所以,被欺骗的孩子,更容易欺骗他人。

其中的原因很好理解,此时的孩子们会将大人的行为当做自己的范本,他们会觉得,大人都在骗自己,那么自己撒谎也无所谓。或者他们也许也在想,欺骗自己的人,也没有必要去诚实对待了。

放在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中,未来的结果也很容易料想。经常给孩子撒大大小小谎言,却不允许孩子撒谎的父母,只会因为言行不一和双重标准,而被孩子列入诚信黑名单,并遭到孩子更多的欺骗。而孩子也会因为模仿大人,而习惯于撒谎。

这在很多以诚信为首要考察标准的企业单位,无疑是阻挡孩子成功的一抹黑点。

父母撒着自己的谎,终将抬起石头砸了孩子的脚。无论父母嘴上说什么,孩子只会以你的行动为模仿范本。

当我们口口声声要求孩子守信用,并因为孩子撒谎而恼羞成怒时,是否想过,就在我们撒谎的那一刻,其实就已经在孩子心中降格了。

都说“小时候崇拜父母,长大后看不起父母,老了以后原谅父母”。

当孩子的认知能力超前于我们,自然会看穿父母从前所有拙劣的管教方式,这一点要么坦然接受,要么成为孩子心中永远的牛人。无论怎样,我们至少应该在孩子小时候珍惜羽毛,不要让孩子看不起我们时刻,来得过早。

今天的文章,只说了三宗罪,其实还有毁掉孩子的几宗罪,是父母经常在做,却未曾意识到的,我们只能以后慢慢说了。

今天内容中的问题,相互关联,也广泛存在于无数父母身上,我自己也不例外,三宗罪全中。所以写作过程中,我的肠子都要悔绿了,回想曾经对孩子撒过那么多谎,也发出过很多空口威胁,看来我以后必须得学习谈判技巧了。

其实很多问题,说来说去都会绕回一个原点:教育,归根结底就是父母的自我进化。

这句话很空洞,却能解决无数令家长黯然神伤的教育难题。我非常向往成为让孩子崇拜和佩服的妈妈,相信每个家长都有这样的愿望。

这条自我进化之路,谁也不知道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走完。但如果止步不前,只能早早被孩子嫌弃和看扁。当父母空洞、过时的思想境界和教育方法,再也不能让与时俱进的孩子心服口服,就真的无人能帮你管教孩子了。

我们下期见。

Reference:

GailD.Heyman,AnnaS.Hsu,GenyueFu,andKangLee.InstrumentallyingbyparentsintheUSandChina.InternationalJournalofPsychology.2012

本文由家长进化论(ID:parentsup)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如需转载,请后台留言。如果你觉得文章不错,欢迎分享至朋友圈。

可以在下面留言,与我们聊聊天:)

下期见~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