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宝妈妈说:
宝宝到了上幼儿园的年纪了,但是很多妈妈还不知道该如何做准备!宝宝从家庭到幼儿园,生活环境和学习坏境与以前大不同。
为了帮助孩子顺利入园,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家长在入园前的一段时间里要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孩子进行一系列的生活、心理、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准备训练。上周四墨宝妈妈请来了由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幼儿园,拥有10年教育经验的老师,来教妈妈们如何给宝宝做入园准备!
关于宝宝上幼儿园年龄问题
2岁半到3岁是孩子进入幼儿园的最佳年龄,父母应及时送孩子进幼儿园,使他们过集体生活,接受初步的全面发展教育。
首先不赞成太早送幼儿园!
原因1:
太早入园的孩子更具有攻击性。因为没有得到足够的父母关怀,又难以适应集体生活,太早入园的孩子更易展现出暴躁和偏执的一面,更具有攻击性。
原因2:
太早入园,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发展。这个年龄的孩子还没有培养起亲密温馨的母子关系,也没有完全适应集体生活的能力,过早与父母分离,易造成孩子自闭、内向的性格。
原因3:
幼儿园易发生交叉感染,只要一个感冒,半个班级都会受到影响。而2岁的孩子自身抵抗力是最弱的,很容易就生病了。
所以建议应该让幼小的孩子在温暖安全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而不是过早地将他们送入幼儿园。就一句话:最好的老师也不能代替妈妈。
那如果不让宝宝上幼儿园行不行呢
有的家长举出了很多没上幼儿园,孩子上了小学以后发展也很好的例子。试图劝说自己和旁人不用让孩子上幼儿园。
但我认为必须上幼儿园,因为只有幼儿园可以让孩子接受比较正规的学前教育。
尽管每个幼儿园的环境、设施和师资情况不尽相同,但教委下的幼儿园都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幼儿园的课程和活动是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生理和心理发育的规律来安排的。这一点是任何一个家庭都难以做到的。
孩子脱离了家庭,进入了一个新的生活环境,也可以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家长也可以从其他的孩子身上发现自己孩子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以利于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那么小朋友入园前到底需要那些准备?
宝宝从家庭到幼儿园,生活环境与学习坏境的不同。家庭中幼儿的教育虽有父母指导,但大部分家庭计划性不够,目的性不明确,方式方法不得当,幼儿都在没有规划的坏境中生活与学习。幼儿园恰好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为了帮助孩子顺利入园,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这需要家长在入园前的一段时间里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孩子进行一系列的生活、心理、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准备训练。
生活方面的准备
作息时间方面
逐渐调整孩子睡觉和吃饭的时间,使孩子一日作息时间与幼儿园的作息时间相吻合。
幼儿园的午睡时间有很明确的要求,小班和中班幼儿睡眠时间是从中午12点到下午2点半。
我带过一个小男孩豆豆每次午睡都入睡困难,不管老师怎样拍拍,安抚都睡不着,每次都是躺床上1个小时了才刚刚入睡,到起床时间也很不情愿起来。下午的精神状态也不好。
后来和奶奶沟通才知道,他在家时侯都是下午2点左右才开始睡午觉的。这时间上就和幼儿园冲突了,家里及时的配合幼儿园,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才渐渐的把他的午睡习惯给改了过来。
还有幼儿园的三餐时间,也是需要家长们及时和幼儿园同步的,不然吃饭的时候不饿,饿的时候没有吃。这对孩子来说很难受。
生活自理能力
入园后,孩子将面对二、三十个同伴的大集体,老师不能像家长一样照顾好他们的生活,许多方面都要靠他们自己来完成,比如自己独立穿脱衣服、自己吃饭、喝水、上厕所等。所以入园前家长一定要培养好幼儿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比如吃青菜的问题。在幼儿园的饮食表上,几乎每一餐都是要有青菜的,而很多家长在孩子没有来幼儿园的时候,是不给孩子吃青菜的,所以导致孩子在幼儿园挑食,有的幼儿在咀嚼青菜上很费劲,因为他在家吃饭时候都是剁得碎碎的。
而幼儿园虽然也是把小班幼儿的饭菜做到最精致,最碎了,可有些孩子还是吃的不习惯。所以在吃饭上,一定要多让孩子练习。
还有一定要提前和老师沟通,看看幼儿园的厕所是坐便还是蹲坑,我就遇到过类似问题,小班的孩子从来不在幼儿园大便,不是他不想,而是他在家都是坐着大便的,而幼儿园是蹲坑,他不太习惯。感到不适应而引起心理上的压力。
喝水问题上也要提醒各位家长,一定要让孩子练习用水杯喝白开水,在家里喝惯了有味道的各种蔬菜水水果水,就会抵触白开水。
卫生习惯方面
孩子在家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会影响身体健康。家长在孩子入园前一定要帮助孩子养成饭前便后洗手、饭后擦嘴、漱口、洗手等良好的卫生习惯。当然,这些好习惯,也正是宝宝在幼儿园第一年要学习养成的。
集体交往方面的准备
集体交往及语言的交流经验对孩子很重要,多鼓励孩子与同伴交往,懂得谦让,遵守规则,学会分享。在幼儿园这个大家庭中,为了小朋友间的和睦相处、共同发展,有一些规则需要家庭成员共同遵守,而这些都需要借助语言来完成。
相互谦让、友好合作、礼貌待人等良好品德将会使幼儿很快融入到群体之中。因此,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不但要以身作则,还要言传身教的教会幼儿运用一些简单的礼貌用语,促使幼儿礼貌待人,更好的进入和同伴的交往。
物品准备
学习物品的准备
家长应在幼儿园的要求下给孩子购买学习物品,每为孩子都应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学习物品,给孩子提前准备好学习物品,有利于配合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生活,在家也可以学习,购买学习用品是入园前准备其中关键的一步。
生活物品的准备
父母应为孩子多准备几套换洗的衣裤,尤其是裤子,因为刚入幼儿园的孩子很容易发生尿裤子的情况,有时一天可能要换三四套。
其次,父母还应为宝宝所有的物品做好标记。比如在衣裤、手帕上绣上名字或特定的图案,弄好后,记得让宝宝看看,让他知道哪些东西是属于自己的。
以上几个方面的准备是很好解决的,下面我说一下最难的一方面:
心理方面的准备
孩子即将入园前,对于每个孩子来说都是件大事,孩子对幼儿园有任何恐惧、不安的情绪都会使孩子不愿意去幼儿园。要使孩子顺利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入园前的心理准备是首要的,应让孩子对幼儿园不排斥,最好喜欢去幼儿园。
我们第一个要说的就是“分离焦虑”。在幼儿园里,常常出现的有下面三个阶段:
反抗阶段
——嚎啕大哭,又踢又闹;
失望阶段——仍然哭泣,断断续续,动作的吵闹减少,不理睬他人;
超脱阶段
——接受外人的照料,开始正常的活动。如吃东西、玩玩具、但是看见母亲时又会出现悲伤的表情。
造成这类情况的原因:
生活规律和生活习惯的改变
幼儿园有相对固定的一日生活时间表,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盥洗,什么时候上课,什么时候起床,而幼儿在家中的生活规律并不一定与此相符。有的家庭中生活作息比较随意,一切以幼儿的意愿为中心。
有的幼儿甚至有一些不良的生活规律和习惯,如晚上熬夜,早上睡懒觉等,有的幼儿则精力旺盛,没有睡午觉的习惯。据调查,一些幼儿就是因为怕在幼儿园睡中午觉而不愿意来园。
因此,在入园之初,幼儿不习惯固定化的生活制度。此外,幼儿园的饮食和饮水也和家中不同。一些幼儿在家中养成了挑食、偏食的不良饮食习惯,到幼儿园后不愿意进食一些食物。
成人与幼儿的关系
幼儿入园之初,见到的教师和小伙伴是陌生的面孔,容易使幼儿感到不安全。由于幼儿园是集体教育,师生比例为1:7或者1:10。也就是说一位成人负责照顾7—10名幼儿,这和幼儿在家中的环境有着天壤之别。
幼儿不可能像在家里一样得到一对一甚至是几对一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
如许多幼儿在家中睡觉时要有大人陪伴和哄睡,而在幼儿园则需独自入睡,幼儿在入园之初感觉失去了亲情和温暖。
此外幼儿在幼儿园不可避免地会处于一种竞争的环境之中,如如何获得教师对自己的注意和关怀,如何占据自己喜欢的玩具等等。因此一些幼儿在入园之初会感到不知所措。
的活动室环境
当幼儿初次踏入活动室时,活动室的环境对他来讲是完全陌生的和新鲜的。无论是桌椅的摆放还是盟洗室的设备等都与家中不同。这在使幼儿感到好奇和新鲜的同时,也会引起他的恐慌和不安。
幼儿园老师要求的提高
在幼儿园中教师要求幼儿具备一定的独立和自理能力,包括:自己吃饭、自己穿脱衣裤、自己上床睡觉、能控制大小便、遵守一定的规则等等。这些要求都可能使幼儿感到一种挑战和压力。
家庭的因素
家长的教养方式是幼儿入园适应快慢的重要因素。实践证明,平时不娇惯孩子,注重幼儿独立能力培养,鼓励孩子探索新环境和与新伙伴一起玩的家庭,幼儿入园的适应期就较短,情绪问题也较少。
而那些溺爱、一切包办代替的家庭中的孩子则需要较长的适应期。甚至有一些孩子由于环境的巨大差异和转折而出现情绪和生理上的问题。如有的孩子因过分哭闹和情绪的不安,而出现夜惊、梦魇或者腹泻、生病等问题。
自身个性与经验
研究证明在入园之前有与家长分离经验的幼儿比较容易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性格外向、活泼大胆的孩子则要比那些性格内向、安静胆小的孩子更容易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焦虑会引起孩子生理上的应激反应,长时间焦虑,容易使孩子抵抗力下降。刚入园的孩子常常很容易感冒、发烧、肚子疼等等。幼儿整日缠住父母,不断要父母注意自己,有时担心父母发生意外。
害怕自己离开父母会被拐走。幼儿因此不愿上幼儿园,到幼儿园后哭闹,不主动与其他小朋友交往,甚至表现出腹痛、恶心等症状。长时间的焦虑会影响其他一切活动。很多宝宝因害怕去幼儿园,会以不起床、假装生病、赖地哭闹的手段进行抵抗。
为了尽快稳定新入园幼儿的情绪,帮助他们度过入园焦虑期,适应新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保证正常一日生活的开展,大家一定做到下面几点:
1.家长配合
上幼儿园的前半年左右,幼儿园会有亲子班,开学前幼儿园都会组织半日开放活动,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入园。这时候就是孩子和老师家长的熟悉时间,宝宝让教师抱一抱,亲一亲,让孩子熟悉新的声音,使他们喜欢上幼儿园及幼儿园里的老师和小朋友。让他们感到老师像妈妈一样的可亲可爱。
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培养他们简单的生活自理能力,使孩子们觉得自己长大了,而不是一个样样都不会的“小宝宝”了。
2.针对幼儿的个性特点区别对待。
既然每个幼儿的个性特点和所受的教育与环境各异,以至于他们的分离焦虑之表现也各不相同,那么,我们平时是怎么做的呢?
如:暴躁型的孩子,我们可采用冷处理的方法,他急的时候,老师千万不要急,可把他撇在一边,拿几样玩具给他,待他平静下来之后则用亲切的语言在全班幼儿面前表扬他,鼓励他。
又如:波动型的孩子重要的是让其有事干,老师要不停地给他新的刺激,让他参加不同的游戏活动,以保持他对新的环境的好奇心、新鲜感。
3.小班是“游戏化的一日生活”。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是最独特的、最基本的活动形式,游戏对于小班幼儿是“主导活动”。我国著名的学前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也曾说过:“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
让孩子们在游戏中缓解紧张状态,给孩子们带来巨大的快乐。因此,新颖的、有趣的游戏活动。能消除幼儿相互之间以及与教师之间的陌生感和恐惧感,缓解幼儿的分离焦虑情绪,而且还可以使幼儿对新环境产生新鲜感,这种方法对波动型的孩子最为有效。
刚才说的都是宝宝的分离焦虑。其实,还有一个人她的焦虑也会很明显,就是妈妈。所以说“宝宝入园,妈妈先过心理关”!
案例分析
案例1:千叮咛万嘱咐——担心老师照顾不周
妈妈的表现:
小宝刚上幼儿园,妈妈一百个不放心,每次送小宝到幼儿园,都反复嘱咐老师看好小宝,该给他吃什么,什么时候喝水,户外活动应该注意什么……面对小宝不舍的哭闹,小宝妈妈又一再向小宇保证,会很早来接小宝回家,会给小宝带礼物来。
潜台词:
几个老师面对十几个孩子,能照顾得像家里那么好吗?会不会不小心让他受伤了?如果老师忘记提醒他喝水,他不好好吃饭,渴了饿了怎么办?……
宝宝的反应:
入园一段时间了,小宝仍然不愿意上幼儿园,每次妈妈送他到了园里,他都紧紧拉着妈妈的衣服,不愿意松开。每天下午妈妈来接时,他都表现得非常高兴,不和老师说再见就迫不及待地要走。
老师分析:
小宝妈妈对老师不放心,所以才会左交待右嘱咐,小宝在旁边的感觉是妈妈迫不得已才把自己送到幼儿园,幼儿园老师肯定不如妈妈照顾自己照顾得好,所以,小宝也对老师产生了不信任的情绪,不愿意在幼儿园多呆一会儿。小宝妈妈需要表现出自身对于幼儿园的热爱和信任,多和孩子讨论幼儿园有趣的事情,才能逐渐消除孩子的不安。
案例2:躲在门口偷偷看——担心孩子没人管
妈妈的表现:
佳佳妈妈每次把佳佳送到幼儿园后,都不会马上离开,而是躲在幼儿园门口,偷偷看着佳佳,直到看到佳佳停止啼哭才离去。偶尔还会带佳佳在户外游戏区玩半个小时才送到班里去。
潜台词:
孩子哭着进园,老师有没有时间哄她?如果没有理她,她会不会一直哭下去?我多陪她一会儿,她是不是就能好一些了?
宝宝的反应:
尽管佳佳已经入园一个多月了,可每次到幼儿园都会大哭,而且一会儿跑到门外看看妈妈还在不在,如果不在,会有些失望但不会哭。如果看到妈妈,就会大哭不止。
教师分析:
孩子会根据妈妈的某些行为来判断幼儿园的安全性。如果妈妈对孩子在幼儿园是否适应存有忧虑,那么孩子对入园也会忧心忡忡。妈妈躲在门口偷偷观察宝宝的行为,就是对宝宝和幼儿园老师不放心的表现。
佳佳发现妈妈远远地看着自己,又不能回到妈妈身边,肯定会觉得委屈,哭闹就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了。所以,妈妈把孩子交到老师手上后,应该愉快地和孩子道别,然后更快离开,别把自己的不安传递给孩子。
上周评论中奖名单:
12345、杨小释执念,中奖的妈妈在公众号后台回复中奖联系我们哦!
POPULARGROUOP
墨宝妈妈团群
学习先进育儿知识
进墨宝妈妈群与大家一起探讨育儿知识
点击入群
今日互动
在评论中说出
宝宝上幼儿园你准备好了吗
每周点赞数
前三名
港行限量发行
价值99元
欧洲版芭比娃娃一个
全国包邮!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戳原文,有惊喜要送给你!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4-18
03-08
03-08
03-08
03-08
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