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男孩被幼师扔摔缝8针,孩子在幼儿园发生过什么千万不能这样问 3岁男孩被幼师扔摔缝8针,孩子在幼儿园发生过什么千万不能这样问3岁男孩被幼师扔摔缝8针,孩子在幼儿园发生过什么千万不能这样问

3岁男孩被幼师扔摔缝8针,孩子在幼儿园发生过什么千万不能这样问

宝宝不愿意告诉你幼儿园发生了什么事?

公众号后台回复

“10”

小七老师告诉你正确的沟通方法

微信上有妈妈转给我这个新闻时,我真的气愤不已!

11号上午10点左右,傅女士突然接孩子幼儿园的电话,说自己的孩子在园内摔倒受伤了,可能需要缝1针,让赶紧过去。

当傅女士到学校时,孩子正坐在医务室里,由于伤口较大医生建议缝针。

但在医院缝针的过程中傅女士才发现,伤口根本不是1针就能缝好的,而是缝了8针!

在沟通中,园方一直称孩子是小心被凳子磕到了。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在傅女士的强烈要求下,园方才让查看了当天的监控录像:

视频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男童并非不小心磕伤的,而是被老师抓起来后扔到地上摔伤的!

当孩子爬起来后,疼得直跳脚时,老师关注的仍然不是孩子,而是凳子是否磕坏了……

这熟练抓起来扔到地上的动作,不是虐娃是啥?

每每看到这样的新闻内心都是崩溃的,只想说一句:

“不为人,何为师?!”

虐童给孩子带来的远不止身体受伤那么简单,更严重的是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打击。

不单纯是被施暴孩子本身,班上在座的每一个孩子都不能幸免。

新闻里孩子的妈妈说:“孩子已经有阴影,会模仿老师打他的样子。”

看着真心疼……

很多妈妈说送孩子上幼儿园最怕的就是这个,你不知道孩子在你看不见的地方遭着什么罪,受着什么苦。

如果不是这次意外,孩子受如此大的伤,那么,这位老师平时摔打孩子的行为可能一辈子都不会被发现。

到底怎么样才能知道孩子在幼儿园过的好不好?

我们不可能大小事就去调监控。

这个问题,也只能直接问孩子、侧面问老师。

今天主要给大家说说,和娃或老师沟通时可能会遇到的“坑”。

只有多用方法少掉坑,才能真正客观全面的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也才能及时、准确地发现问题。

-1-

不要用引导式提问

之前专门写过,要通过问问题的方式来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

但一定要注意的一点是:不要进行引导性的提问。

比如看到孩子身上有伤,直接就问“是不是被打了啊?”紧接着又问“被老师打了还是被同学打了?”

好嘛,答案不用想,十有八九答案是肯定的,而且一定能给你一个明确的答复。

我明白大家的担心,尤其是屡屡看到虐童新闻后,不放心或很警惕是可以理解的。

但如果我们的主观想法太强烈的话,会很难了解到真实情况。

尤其是小班的孩子,他们无论是记忆力还是逻辑思维能力都还比较弱,几个小时过去后,他往往会忘掉或记混之前发生的事情。

如果我们询问时,只给“是或不是”两个答案,那么他只能二选一,更降低了他准确描述事件的机会。

当然了,大点之后的孩子(比如中班下学期或大班的),孩子比较“滑”了,很有可能是他自己不小心碰到了,或者跟小朋友打架所致;为了不被家长批评、推卸责任,就直接回答“是”。

所以,提问也讲究技巧,应该多进行开放性的提问。

同样是看到孩子受伤了,可以先表示关心:

“现在还疼不疼,妈妈可以带你做进一步处理”;

然后就受伤部位本身问具体发生了什么:

“我看到胳膊这里有一块淤青,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跟妈妈说说吧”。

还原过程中,多注意细节,比如孩子回答说是老师拿凳子磕的,可以继续问:

“当时你们正在做什么,是在做游戏吗?还是在吃饭?还有印象吗?”

一步步问下来,才能更多了解到细节。

-2-

不要只听老师说

虽然幼师虐童的新闻时有发生,但坏人毕竟是少数的,有很多敬业的幼教工作者在帮助着我们的孩子。

尤其是在对幼儿园进行了严格考察,或者孩子入学一段时间并无什么异常时。

很多家长对老师是非常信任的,同时会非常认可和赞同老师说的话,仿佛这样可以让老师对孩子更好一些。

比如老师说:“你家孩子太调皮了,经常影响班上同学上课。”

我们赶紧说:“哎呀就是,这孩子从小就皮,您多担待,该说就说,该管就管!”

比如老师说:“你家孩子很不听话呀,叫做什么不做什么,带起来真费劲啊!”

如果哪天老师真的把孩子怎么样了,孩子会把实情告诉我们吗?

可能性恐怕不大,因为在孩子心里,父母和老师是一条战线的,说不说又有什么用呢?

我之前亲眼见过CC班上的同学跟家长说:“妈妈,今天晚上有我最不爱吃的茄子,老师说不吃完就不让妈妈来接。”

结果妈妈张口就来:“老师不也是为你好吗?小朋友本来就不该挑食,我说你都不听,老师的话你总要听吧。”却只字未提老师这样恐吓的做法并不对。

长此以往,孩子就会默认妈妈同意老师的种种做法,试问:

如果真的有进一步的恐吓,告诉妈妈反而两头挨批,孩子还会说吗?

真的别高估孩子的判断力,对他们来说,父母之责罚与老师之责罚,没有谁比谁更“高尚”之说。

-3-

不要只听孩子说

这一点其实存在很多种情况:

一、孩子真的小,对感受的表达不准确;

二、孩子在“幻想期”,无中生有;

三、孩子为自己开脱。

第三种情况在介绍第一点“不要引导式提问”时已经说到了,这里主要说说第一、第二种情况。

我还记得CC刚上幼儿园时某天放学:

见到我第一句话就是“妈妈,今天刘老师打我了。”

我一脸疑惑,因为刚才刘老师慈眉善目地跟我交待了CC的一日表现,没有任何异常啊?

回到家我试探性地问:

“那今天你还喜欢刘老师吗?”(真打应该会有抵触)

“喜欢呀。”

“为什么喜欢刘老师呀?”

“因为我想妈妈的时候刘老师总是会抱抱我。”

“那你们太调皮的时候,老师生过气吗?”

“会呀。”

“生气会怎么办啊?”

“会打人呗!”

“哦,今天都打谁了?”

“朵朵、豆豆、还有我。”

“为什么打你们呀?”

“因为我们不好好排队呗。”

“那怎么打呀?”

“就是「排整齐排整齐,看看你排队都排哪儿来了」,然后一巴掌一个,把我们「打」进去了。”

说着,CC就做了一个扒拉一下我肩头、把我融进队伍的动作。

我心说这也叫打?

然后突然想起她那段时间经常跟我说“xx打我了”。

比如到时间了,奶奶拉着她去睡觉,她觉得奶奶力气大了,就说奶奶打她了;再比如说爸爸打她头,特别疼,实际是爸爸用手捋了一下,她不乐意,就觉得是挨打了。

小孩子的认知和成人是有很大区别的,就像我们觉得打招呼、登高没什么,而对于很多小孩而言就畏难、害怕。

他们口中的“打骂”也与我们理解的有一定的差别。

所以不要一听孩子说“老师打我了”,就不管三七二十一怒气冲冲地去找老师对质,不仅不利于了解真实情况,也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另一种情况也非常常见,最近闺蜜说她家上中班的娃特别能编故事,前因后果、故事情节、人物场景都讲得有鼻子有眼儿的。

其中也经常涉及到老师怎么打了他们、惩罚他们,一开始闺蜜以为是真的,正想好好问问。

结果那孩子直接来一句:“后来我就变成了奥特曼,一脚把老师给踢飞了!”

emmmmm。。。。

好吧,原来纯属虚构啊!

孩子会有这样一个“幻想期”,在上中班之后会表现地很明显。

小孩子天真无邪是真的,但他们说的话不一定都是真的。

所以在聊天中一定要听完、听全,往细了聊,避开这些沟通中常出现的坑,才能真正了解到孩子在园里的真实情况,才能真正解决问题、避免意外的发生。

作者简介:CC爸妈:“中国父母学习计划”推行者,C爸-中国医科大学硕士;C妈-报社育儿编辑,新时代、新父母、新理念,公益普及婴幼儿养育、疾病、心理知识。公众号:CC爸妈(cc-bama)

-小七育儿学院代言人招募令-

大家好,我是小七育儿学院首席服务官-鲸鱼

如果你有意向成为小七育儿学院代言人,可扫码进群。

小七育儿学院代言人福利:

1、推荐课程获取订单返佣70%(50%一级分销,20%二级分销)

2、推荐两单以上每单额外奖励20元(上不封顶)

3、小七老师育儿说实体签名书一本

4、小七老师训练营名额

5、小七老师一对一咨询40分钟

长按上面二维码即可进群已有

1004

位宝妈加入

如果扫码出现问题,可直接添加我微信

xiaoqi_jingyu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