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项古人家风 令世代“兴仁德” 十项古人家风 令世代“兴仁德”十项古人家风 令世代“兴仁德”

十项古人家风 令世代“兴仁德”

十项古人家风 令世代“兴仁德”十项古人家风 令世代&"ldquo;兴仁德&"rdquo;

《孟子》曰:&"ldquo;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rdquo;。司马光告诉人们&"ldquo;《家范》比《资治通鉴》更重要,因为家风是世风之基&"rdquo;。千年来,我国共出版家风类专著120多部,有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宋代朱熹《家训》、晚清曾国藩《家书》&"hellip;&"hellip;历史表明:&"ldquo;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德,一国兴德&"rdquo;&"ldquo;家风正则后代正,则源头正,则国正&"rdquo;。

早教利功倍

《颜氏家训》曰:&"ldquo;人生幼小,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rdquo;  康熙《庭训格言》亦重早教曰:&"ldquo;谕教宜早,弗敢辞劳&"rdquo;。

东汉《国家兴亡与家庭门风》亦倡早教,周朝统治800年,历史最长,倡导从胎教开始传王位,太后听美乐、忌酸辣、和五味,命三官师教太子,成就了周成王。

立志以成事

曾国藩《家书》曰:&"ldquo;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rdquo;&"ldquo;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不问收获,但问耕耘&"rdquo;,其家书家教中,立志之论甚多,强调立志之后,据此求过,自律自勉。

《颜氏家训》亦倡立志教育:&"ldquo;修身齐家,为学治世&"rdquo;。

曾国藩亦以治惰立志教子,《家书》曰:&"ldquo;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lsquo;惰&"rsquo;字致败&"rdquo;&"ldquo;一处弛则百处懈&"rdquo;&"ldquo;惰则弛缓&"rdquo;&"ldquo;勤则医惰&"rdquo;,百种弊端,皆由惰生。

立德遗子孙

朱熹《家训》曰:&"ldquo;有德者虽年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虽年高于我,我必远之。&"rdquo;朱熹重视道德修身如同&"ldquo;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不可不慎哉!&"rdquo;

司马光《温公家范》亦重德:&"ldquo;贤者居世,以德自显&"rdquo;。

历史上的林家重德,善于教育后代。林氏后代4人履职宰相,3000人成为进士,皇帝亲自主持殿试201次,林家榜上有名183次,&"ldquo;无林不开榜,开榜必有林&"rdquo;成为家风典范。后来的《林则徐家训》注重立价值取向之德:&"ldquo;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增其过&"rdquo;。

训俭以示子

司马光《训俭示康》曰:&"ldquo;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rdquo;,是给司马康的诫子训,说明&"ldquo;俭&"rdquo;和&"ldquo;侈&"rdquo;的必然性,&"ldquo;俭能立名,侈必自败&"rdquo;。

诸葛亮《诫子书》亦崇俭:&"ldquo;静以修身、俭以养德&"rdquo;。

朱柏庐《治家格言》亦尚俭:&"ldquo;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rdquo;

忠孝以立身

苏轼十岁读《汉书》,慕范滂为忠献身,&"ldquo;范滂对母说:&"lsquo;儿忠孝不全&"rsquo;,范母说:&"lsquo;我为儿骄傲&"rsquo;&"rdquo;。苏轼问母,若我像范滂,您若何?苏母曰:&"ldquo;你成范滂,我即范母。&"rdquo;

《林氏家训家规》亦强忠孝曰:&"ldquo;孝始于事亲、终于报国,移孝以作忠,即显亲以全孝,此为大孝&"rdquo;&"ldquo;孝为立身大本。若不孝于亲则不能忠于国;必反为社会之蠹虫&"rdquo;。

督学以立本

《列女传&"middot;母仪》曰:&"ldquo;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rdquo;。&"ldquo;昔孟母,择邻处&"rdquo;&"ldquo;昔孟母捍动处,子不学,断机杼&"rdquo;,孟母蒙学之冠、督学教子、母教之范。

《颜氏家训》亦有督学名典曰:&"ldquo;若能常保书百卷、千载终不为小人。&"rdquo;告诫子孙&"ldquo;不可骄逸怠惰,整齐门内,门风不坠&"rdquo;。《颜氏家训&"middot;勉学》曰:&"ldquo;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rdquo;

烹豕以立信

《韩非子》载: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ldquo;女还,顾反为女杀彘。&"rdquo;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ldquo;特与婴儿戏耳。&"rdquo;曾子曰:&"ldquo;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非以成教也。&"rdquo;遂烹彘。说的是曾参妻携子到市场,其子啼哭,母说归后为子杀猪。归后,见曾参正要捕猪杀之,妻止之,说与儿戏言,曾参认为不能失信于子,终杀猪以取信。

考山求严实

苏轼著《石钟山记》前,为了辨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携儿子苏迈到实地考察,写出了传颂千古的美文。苏轼父子考山喻示:&"ldquo;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rdquo;与严实相悖!

垂范敕&"ldquo;二代&"rdquo;

《帝范》&"ldquo;求贤、审官、纳谏、崇俭、赏罚、崇文&"rdquo;等十二篇,&"ldquo;帝王之大纲也&"rdquo;,教育太子为君之道,以身垂范,&"ldquo;安危兴废,咸在此焉&"rdquo;。

汉高祖刘邦《手敕太子》亦是写给&"ldquo;二代&"rdquo;刘盈的敕书:&"ldquo;今视汝书,犹不如吾&"rdquo;&"ldquo;汝可勤学习,每上疏宜自书&"rdquo;。刘邦敕&"ldquo;二代&"rdquo;,学范读书用贤治天下。

&"ldquo;宗法&"rdquo;警后世

《包拯家训》载宗法:&"ldquo;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刊石,立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rdquo;,亦称开除家籍。包拯的子孙一直未辱没祖宗,其子包绶、其孙包永年等都居官清正,留有廉声。

千年家风&"ldquo;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rdquo;,于家这是风范,于国即是脊梁。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