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是“放养”还是“坑娃”? “熊孩子”?是“放养”还是“坑娃”?“熊孩子”?是“放养”还是“坑娃”?

“熊孩子”?是“放养”还是“坑娃”?

“熊孩子”?是“放养”还是“坑娃”?&"ldquo;熊孩子&"rdquo;?是&"ldquo;放养&"rdquo;还是&"ldquo;坑娃&"rdquo;?

&"ldquo;我小时候,爸妈的要求很高,限制也有很多。&"rdquo;对父母&"ldquo;虎妈狼爸&"rdquo;式的教育方式,她完全不认同。&"ldquo;不希望孩子有太多约束,给他最大的自由。&"rdquo;但陈妈发现,她以为很适合孩子的&"ldquo;放养&"rdquo;,却在孩子一点点长大后让她头疼不已:&"ldquo;熊孩子&"rdquo;动不动就会出现很过火的行为,这时候她再来制止,孩子要么完全不听,要么脾气爆发。

&"ldquo;熊孩子&"rdquo;出没,与家长的&"ldquo;放任&"rdquo;不无关系

陈妈一直觉得自己的养育方式很不错。从儿子出生到现在的大班,基本上做什么都是&"ldquo;按孩子的心意来&"rdquo;。吃饭、早晚作息、玩耍、看电视,几乎都没有约束。她觉得这是充分尊重孩子的&"ldquo;个人意愿&"rdquo;,有时候难免有冲突,但此时,陈妈通常会对自己原本的&"ldquo;原则&"rdquo;缴械投降,对孩子&"ldquo;听之任之&"rdquo;。

和&"ldquo;对孩子期望值过高,做一些拔苗助长的事情&"rdquo;的&"ldquo;严管&"rdquo;方式相对,不在少数的年轻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上没有计划、缺乏规范,随意放纵。杭州市丁老师在家访中发现,有些&"ldquo;熊孩子&"rdquo;在客人面前的表现很让客人和家长尴尬,这其实和家长之前的&"ldquo;放任&"rdquo;不无关系。

比如,老师家访时,有些孩子会兴奋过头,出现一些过激的举动,或举着脚丫对着老师的脸,或在房间里一边跑一边叫喊,并挥动着自己的玩具熊。

&"ldquo;家长看到孩子这样,肯定会制止,但很多时候并不起作用。&"rdquo;丁老师说,其实,在这种严重偏差行为出现之前,孩子已经有了类似行为的积累,最终,到了某一个点就爆发了。

家长的逆反,传递到了孩子教育上

这些年轻家长的育儿方式并不罕见。

在浙江省家庭教育学会专家看来,现在的年轻家长,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的成长环境往往是以自我为中心。&"ldquo;他们成长中其实也会碰到很多困境,其实是他们的家长给处理掉了&"rdquo;,他们从小到大的规则意识并不强,再加上现在的社会强调个性化,注重创意,他们自己当了父母后,会觉得&"ldquo;规则太多,对孩子将来的创新能力是不利的&"rdquo;;另一方面,这些年轻家长小时候接受的基本上是应试教育,这种教育&"ldquo;把人压得变形&"rdquo;了,很多人特别逆反,比如经常会说&"ldquo;我以后不让我的孩子怎么样&"rdquo;,但&"ldquo;不怎么样&"rdquo;到底意味着什么,他们对这个概念并不清楚,只是觉得,孩子在小的时候要&"ldquo;放&"rdquo;他,让他快乐,自由。专家说,他们忽视的是,人的成长其实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孩子两岁到四岁的规则意识、秩序的敏感期,太过强调快乐、自由,往往会错过了这个敏感期,到时候再想建立规则意识,要花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力气。

另一个情况,是有部分家长未必是&"ldquo;想让孩子自由&"rdquo;,而是想让&"ldquo;自己少麻烦&"rdquo;,有些平时很少管孩子,扔给祖辈,而祖辈&"ldquo;隔代管&"rdquo;往往会非常宠,有很多的包办,这样的孩子到了&"ldquo;有很多规则&"rdquo;的学校,就很难适应。

对孩子要重&"ldquo;天性&"rdquo;,也要重&"ldquo;规矩&"rdquo;

一些家长对孩子&"ldquo;放任&"rdquo;,则表示自己是学习&"ldquo;西方育儿方式&"rdquo;,觉得&"ldquo;国外孩子很追求个性,家长很&"lsquo;放&"rsquo;&"rdquo;,这其实是很片面的理解。

西方的家庭,其实很注重孩子在各种场合规则意识的培养,有着最基本的规范和礼仪。

丁老师对奥巴马的九条家规印象很深:&"ldquo;这九条家规,包括作息、劳动、交友等方面,是对孩子底线的要求,你可以自由成长,但是你不能过那个&"lsquo;界&"rsquo;,但是我们现在很多家长却认为&"lsquo;一旦自由,就没有界了,你怎么做都可以&"rsquo;。&"rdquo;尤其在生活规范上,觉得孩子尚小,要求很松。

前段时间,丁老师家来了个美国小客人一个三年级的小姑娘。她发现,美国姑娘的家教很严,让她很有触动。小姑娘三年级,和所有孩子一样,对糖果&"ldquo;毫无抵抗力&"rdquo;。在吃了一颗糖果后,她询问妈妈可不可以吃第二颗,妈妈很明确地说,不可以,她就平静地接受了。小姑娘的妈妈说,每天吃多少糖果,在他们家是&"ldquo;原则&"rdquo;,原来怎么定的,就怎么执行,不会因为是在外做客而有例外。这位妈妈还告诉丁老师,如果孩子哭闹耍赖,还有相应的&"ldquo;政策&"rdquo;。再比如,过万圣节,孩子们结队去讨糖,老师会说好讨来的糖要如数上交,不能自己偷偷吃,孩子们都要遵守,每个孩子分了糖带回家,放进柜子,说好每天吃几颗就吃几颗,没有例外。

小姑娘的妈妈说,每年,&"ldquo;家规&"rdquo;都会有一些变动,会提前和女儿说好。她的&"ldquo;家规&"rdquo;有:玩玩具,拆了一个要先玩好,再拆另一个;被子要自己叠,房间要自己整理;美国是个文化大熔炉,孩子一起玩要尊重别人的文化差异,不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等等。

&"ldquo;定下家规,对孩子的规则意识是一个很好的培养。&"rdquo;丁老师发现,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ldquo;天性&"rdquo;有着足够的重视,但与此相匹配的规范就没有足够重视。而且,很多大人很容易自己&"ldquo;破&"rdquo;自己定下来的规矩,一旦&"ldquo;破&"rdquo;了,再跟小孩说就没有用了。规则一旦定下,就要遵守,赏罚分明,孩子破&"ldquo;界&"rdquo;,就要承担相应的后果。

让孩子明白为什么&"ldquo;不能这么做&"rdquo;

对孩子来说,一些最基本的规范是必须的。&"ldquo;这种约束,比起去限定孩子不去做什么,更多的是应让孩子知道为什么不能这么做。&"rdquo;杭州市李老师说。

李老师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女孩很任性,经常发脾气,爸爸就要求她每发一次脾气就在篱笆上打一颗钉子,如果控制住脾气或者道歉了,就可以拔出一颗钉子。过了一段时间,女孩钉了一些钉子,也拔了一些出来。爸爸带女孩去篱笆那,跟她说,你做得很棒,越来越能克制任性的毛病了,但你看,虽然钉子拔出来了,篱笆上还是有孔洞在,这还是会造成一些伤害的。女孩就明白了。

&"ldquo;为什么不能在沙发上蹦跳?为什么不能随便接受陌生人的东西?很多事情,要让孩子弄明白为什么,让他觉得&"lsquo;我不应该这么做&"rsquo;,从心理上接受。这个很重要。&"rdquo;

另外,制定规矩要根据孩子的个性来,有些孩子本来胆小,已经给了自己很多&"ldquo;框&"rdquo;,家长就不要再有过多约束,有些孩子可能&"ldquo;无法无天&"rdquo;,就可以给他&"ldquo;多一点框&"rdquo;,并让他知道为什么要有&"ldquo;这些框&"rdquo;。李老师提醒说,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说话的方式也很重要,比如说的时候,尽可能多地从孩子的优点出发,和他配合着来,孩子也会比较容易接受。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