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莓采后主要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肉桂精油抑菌效果 蓝莓采后主要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肉桂精油抑菌效果蓝莓采后主要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肉桂精油抑菌效果

蓝莓采后主要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肉桂精油抑菌效果

蓝莓果实富含花青素、酚酸类等生物抗氧化活性成分,具有预防肥胖、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慢性病的保健作用。

由各种真菌病原体引起的采后腐烂是商业蓝莓生产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对蓝莓果实采后主要致病菌的分离鉴定,是选择采后防腐保鲜方法的前提,明确蓝莓采后病害种类和防治方法,对于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尤为重要。

控制蓝莓采后腐烂常见技术有低温、气调、采前杀菌剂喷雾、采后化学药剂浸果等,然而这些技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植物精油作为广谱杀菌剂,因其作用高效性和长效性,已逐渐应用于食品保鲜中。

有研究表明肉桂精油对葡萄、番茄、芒果采后贮藏有明显的保鲜效果,但其在蓝莓采后病原菌控制方方的研究鲜见报道。

山东省果树研究所的王丹、张静和翟浩

从山东泰发本地产“晚丰”蓝莓上分离优势致病菌,采用传统形态学鉴定方法结合rDNA-ITS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并对其致病性进行测定;进一步研究肉桂精油对蓝莓采后主要优势病原菌的抑菌效果,以期为蓝莓采后病害的预测预报和病原菌的绿色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蓝莓采后病原菌的鉴定

1.1病原菌形态鉴定结果

L1形态特征见图1a、2a,在PDA培养基上,菌丝白色绒状,后颜色变为浅灰色,不产色素。

小型分生孢子数量多,卵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为(5.2~10.6)μm×(2.5~4.4)μm。

大型分生孢子月牙形、镰刀型,稍弯,顶部稍尖,多为3个隔膜,大小为(11.4~40.2)μm×(2.7~5.5)μm。

L2形态特征见图1b、2b,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初为灰色绒状,后颜色变为黑色,有同心圈。

菌丝透明,有分隔,分生孢子褐色,单生或2~5个孢子形成短包子链。

分生孢子顶端微曲,大小(11.1~33.8)μm×(5.4~9.5)μm,倒棒锤形或卵圆形,有纵横分隔,纵隔1~3个,横隔1~7个,分隔处缢缩,具有圆锥状或圆柱状短喙,喙长4.2~9.1μm。

L3形态特征见图1c、2c,在PDA培养基上,菌丝初为白色绒状,后颜色变为浅褐色,形成黑色菌核。

分生孢子梗数根丛生,直立或稍弯曲,具隔膜,顶端呈1~2次分枝,分枝的末端膨大,上密生小梗,小梗上聚生大量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卵圆形、椭圆形,无色至淡褐色,单孢,(8.3~11.3)μm×(6.3~10.1)μm。

1.2病原菌的致病性

图3结果表明,经针刺接种的蓝莓果实均能发病。

3~5d症状显现,7d后均发病严重,与原发病状较一致,重新分离后,其培养性状与原菌株相同,而对照处理均不发病。

1.3病原菌rDNA-ITS序列分析

利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ITS4对3个纯化菌株rDNAITS进行PCR扩增,获得3个扩增条带。

将测序获得的序列与NCBI上已知菌株进行BLAST比较,发现所测3个菌株和已知菌株均有较高的相似性。

1.4rDNA-ITS系统发育分析

将所测序列在GenBank数据库中进行同源比对,并将3种病原菌的序列及其相似序列用MEGA5.2软件的NJ法构建系统发育树,以明确病原菌分类地位。

结果显示,菌株L1与中国(寄主不详)的尖孢镰刀菌(

Fusariumoxysporum

)(KU512835.1)、葡萄牙葡萄寄生菌木贼镰刀菌(

F.equiseti

)(MF072591.1)聚为一类,结合孢子的形态特征,将菌株L1鉴定为尖孢镰刀菌;

菌株L2与分离自中国猕猴桃(KX609761.1、KX609766.1、KX609763.1、KX609765.1、KX609764.1),中国无患子(KY213958.1)及印度分离自印度人参(KX494864.1)的链格孢菌(

Alternariaalternata

)聚为一类,结合孢子形态特征,鉴定菌株L2为链格孢菌;

菌株L3与分离自中国番茄灰霉病的富克葡萄孢盘菌(

Botryotiniafuckeliana

)(JX875915.1)、意大利(寄主不详)灰葡萄孢菌(

cinerea

)(KT587323.1)聚在同一枝,结合孢子形态特征,将菌株L3鉴定为灰葡萄孢菌。

其中富克葡萄孢盘菌为有性世代,灰葡萄孢菌菌为无性世代。

肉桂精油对蓝莓采后病原菌的抑菌活性

2.1肉桂精油体外抑菌效果

结果显示,肉桂精油对尖孢镰刀菌、链格孢菌、灰葡萄孢菌的48hMIC分别为60、30、30μL/L。熏蒸72h后,当肉桂精油在60μL/L和90μL/L时,与对照组相比,对于3种病原菌抑菌率均在98%以上。熏蒸96h后,除尖孢镰刀菌抑菌率为80%外,对其他两种病原菌的抑制均在98%以上。

2.2肉桂精油对3种病原菌菌丝形态变化的影响

对3个病原菌样品经临界点干燥后,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见图6。可以看出,未用精油处理的3种菌丝体均生长健康正常,表面光滑饱满,粗细均匀一致。经肉桂精油(25μL/L)处理的尖孢镰刀菌出现强烈变形,皱缩凹陷明显;经肉桂精油(25μL/L)处理的链格孢菌表面粗糙,有凸起;经肉桂精油(25μL/L)处理的灰葡萄孢菌菌丝皱缩,不平整,且菌丝之间出现严重黏连现象。

结论和讨论

经形态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及人工接种实验,初步确定泰发产区“晚丰”蓝莓采后主要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链格孢菌和灰葡萄孢菌。

其中,尖孢镰刀菌引起的蓝莓果实采后病害为国内首次报道。

本研究通过体外熏蒸抑菌实验,明确了肉桂精油对蓝莓采后3种主要致病菌尖孢镰刀菌、链格孢菌和灰葡萄孢菌的抑制作用,其48h内MIC分别为60、30、30μL/L,但实际效果有待于后续活体实验验证,且具体作用浓度需要综合蓝莓对精油的耐受力、精油的其他效应如抗氧化作用以及对采后果实品质的影响等指标进行全面考量。

本实验采用肉桂精油熏蒸的方式,进行体外抑菌实验。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待测样品的特点及不同种类精油的抑菌特征,选择合理的抑菌方式,从而能够保证最优抑菌效果。由于精油成分的复杂性及成分间相互作用的多样性,目前国内外关于植物精油的作用机理还仅停留在根据实验结果做出的推测,因此,植物精油成分和结构以及抑菌机理有待于进一步阐明。

本文《蓝莓采后主要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肉桂精油抑菌效果》来源于

《食品科学》2019年40卷24期167-172页,作者:王丹,张静,贾晓曼,辛力,翟浩

。DOI:10.7506/spkx1002-6630-20180906-064。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查看文章相关信息。

近期研究热点

小麦主要过敏原CM16线性B细胞表位的预测及初步鉴定

海洋寡糖益生菌微胶囊的制备和体外评估及其对动物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对冷冻罗非鱼鱼糜抗冻作用机制

植物油预乳状液替代猪脂肪对法兰克福香肠品质特性的影响

紫苏籽油双层乳状液的制备及其物理化学稳定性评价

3种功能性甜味剂对大米蒸煮品质和消化特性的影响

松仁清蛋白抗氧化肽的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

钙离子添加量对苹果果胶-苹果多酚复配物体系流变、凝胶及质构特性的影响

脂肪酸对米饭食味的影响

水分含量对冻结金线鱼肉香肠品质的影响

茶叶挥发性成分中关键呈香成分研究进展

肉及其加工制品的掺假鉴别技术研究进展

纳米银酯化淀粉膜对牛肉保鲜的影响

植物源抗冻蛋白作用机制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

杂粮早餐粉对砷致小鼠雄性生殖毒性的缓解作用

阿魏菇乙酸乙酯相三萜类化合物对食管癌Eca109细胞的增殖抑制及机制

重组黑芝免疫调节蛋白对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向M1型分化的影响

胡麻粕多酚对肠癌细胞凋亡的促进作用

平菇多糖对四氯化碳诱导雄性昆明种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沙葱总黄酮水洗组分的体外抗炎活性

木犀草素与叶酸对黄曲霉毒素B1致食管上皮细胞毒性及MTHFR基因高甲基化的影响

姜黄素对幽门螺杆菌及其诱导人胃GES-1细胞损伤的影响

鸭腿减盐滚揉腌制过程中的传质动力学

干燥方式对油茶籽油中美拉德反应产物及其抗氧化性的影响

金磁微粒模拟酶检测食品中的葡萄糖

4种方法脱除花生油中黄曲霉毒素B1的研究

15种黄酮类化合物对烤鸡胸肉中杂环胺含量的影响

热聚集对β-乳球蛋白消化行为及消化产物的抗氧化性的影响

不同巴氏杀菌条件下的牛源乳铁蛋白对IEC-6细胞增殖的影响

乳酸菌细菌素DurancinGL对单增李斯特菌的抗菌活性及机制

“清香”绿茶的挥发性成分及其关键香气成分分析

不同颜色蒜泥的风味及挥发性物质分析

为进一步促进动物源食品科学的发展,带动产业的技术创新,更好的保障人类身体健康和提高生活品质,

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和中国食品杂志社

在成功召开“2019年动物源食品科学与人类健康国际研讨会(宁波)”的基础上,将与

青海大学农牧学院

2020年6月20-21日

共同举办“

2020年动物源食品科学与人类健康国际研讨会

”。研讨会将就肉、水产、禽蛋、乳制品等动物源食品科学基础研究、现代化加工技术,贮藏、保鲜及运输,质量安全与检测技术,营养及风味成分分析,副产物综合利用,法律、法规及发展政策等方面的重大理论研究展开深入探讨,交流和借鉴国外经验,为广大食品科研工作者和生产者提供新的思路,指明发展方向。

在此,我们诚挚的邀请您出席本次国际研讨会,共聚人脉、共享资源、共谋发展!

长按或微信扫码报名

修改/编辑:袁月;责任编辑:张睿梅

图片来源于原文及百度图片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