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行·新世纪】专刊(20)  樊芸希文选   总第77期 【远行·新世纪】专刊(20)  樊芸希文选   总第77期【远行·新世纪】专刊(20) 樊芸希文选 总第77期

【远行·新世纪】专刊(20) 樊芸希文选 总第77期

人文印象

那个长头发的女孩——七年级(

毛可玉

清朴·淡雅·樊芸希——七年级(

杨芊玲

发呆的女孩——七年级(

许心怡

来自损友的控诉——七年级(

刘妙一

印象·樊芸希——老杨

樊芸希·六年级(上)文选

谈《解忧杂货店》

樊芸希·六年级(下)文选

课文赏析

《羚羊木雕》细读与深思

《羚羊木雕》改变

《马来的雨》赏析

《统筹方法》赏析

《一千张糖纸》细读与深思

《一千张糖纸》质疑与欣赏

《在那颗星子下》细读与深思

《中国石拱桥》赏析

且行且思

浮华背后

10.

漫谈唐诗

11.

12.

日游记

13.

谈读书

14.

谈天赋

15.

我的手

16.

我眼中的历史

17.

我这个人

18.

想对妈妈说的话

19.

寻找春天

.早春二月,且行且思

21.

22.

转弯处的风景

23.

雪上的温暖

24.

这里,也是我的舞台

课堂实录

25.

演讲稿

26.

梁君璧人物分析

27.

平凡的世界

28.

我的家乡

樊芸希·六年级暑假文选

且行且思

29.

漫谈饮食

30.

心静自然凉

31.

日游记

---

同人文

32.MyFamily

远行·新世纪

】下期预告

七年级(2)班田靖雯文选

人文印象

那个长头发的女孩

毛可玉

芸希,以前没什么印象,总是能看见她与妙一并肩走在一起,有说有笑。看着她们的背影,扎着低马尾,发于腰间,芸希的头发似乎更长些。

通过询问其他同学,发现芸希以前并不会经常举手发言,只是默默的在写着,听着。语文测试也并没有多么出色,或许只是中等生。但现在,她特别活跃。比如从一个问题来看,%90及以上的人都只是从同一方面去思考,可芸希总会有别的想法。考试啊,或者是平时的小测也变得很稳定。如果说,在一座金字塔上,刚开始的她在中间那层,现在的她已接近最顶尖,这段弥补回来的差距,不是因为别,只是她付出的努力得到的应有的回报。

当我在写这篇序前几分钟,我看了她半成品的作文集。看到目录,多么大,多么大的差别——上学期只有两篇,这学期竟是上学期的15倍,也就是这学期,芸希写了30篇作文。达到这样的写作量,是要抽出多少时间呢?而且啊,大部分都不是杨老师定的,可想而知,一个多努力的女孩,一个多热爱写作的女孩!

平时听她说起,她只要有一些想法,就有一种冲动,想把它写成一篇作文。就比如说,我们有一次讨论学习时,她提到了“咸鱼翻身”。之后呢,就激烈的讨论起咸鱼的人生观,简称“鱼生观”。一些“咸鱼翻身后还是一条咸鱼”,“咸鱼存在的意义”,“咸鱼怎么来的”的问题接踵而至。她与妙一真的很相像,都是“清奇的女子”。

那个长头发的女孩,给我的印象深深印刻于心。

她,是芸希。

樊芸希

杨芊玲

第一次见到她,是在一节体段课上。她与许多女生一样,喜欢坐在木椅上,聊着天。她常被许多女生包围,同时,我也第一次与她开口说话。得知她,是从杨老师口中。说她突然在第二学期时像大火开始燃烧了起来一样,变得活跃了起来。她在第一学期的时候还是像一股烟一样,不吸引人的注意。听完杨老师对她的介绍以后,我开始注意了她。

她和妙一一样,读过很多书。她也特别喜欢古风的小说。她是一位清朴淡雅的女子,每次微笑起来时,就像花儿绽放开来一样的美。并非吹嘘,此是我最真实的感受。

走廊上也常常会看到她。我坐在教室里,不经意的往窗外一看,我看到了她和妙一正走在一起,她们似乎在谈话,有说有笑的。我突然感到一股清朴淡雅的感觉扑面而来。

我们有时也会谈作文,令我吃惊的是,她有着高远的视角,甚至明白的道理比我还要多,可以说的令人心服口服。有时还会穿插出几句古句,古诗词。这令我对她刮目相看,我感受到了精神上,性格上的清朴淡雅。

尽管和她并不算熟悉,但是我依旧是尊敬她,崇拜她。她的文笔与视角,都值得我学习。

发呆的女孩

许心怡

我与樊芸希第一次见面可以说是六年级下半学期,她因为点评了我的作文来把我的作文还给我。那时对她的印象并不是十分深刻,只有在作文纸上幽默的语气和她好看的笔迹,这就是我对她的第一印象。

我后来对她的印象大概是写文章写得很勤奋,而且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她也十分的喜欢看书,讨论的话题基本上是书里的人物和情节。她看过的书有一些是我看过的,而大部分则是我没看过的,可见她的阅读量十分的惊人,而我也再看她推荐的书呢。

有朋友说她画的画很好看,我曾经看过一幅她的画,画的真的是很好看。但我的朋友说的更多的则是她的仗义与为人友善,这一点我也深刻的体会到了。在我写不出作文的时候是她来帮我想该写什么题目,虽然后来并没有写成,不过她的仗义,友善,是真真正正存在的,就凭这一点,我认为樊芸希是一个值得深交的朋友。

率真,不扭捏也是一个对她的评价。她想到什么都会说出来,有人需要她帮助她也不会扭扭捏捏的推辞。

她喜欢发呆,发呆时不知道在想些什么,或许是今天的午餐,又或许是对于某一个人物人生的感叹,又或许仅仅是发呆,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做。

曾经听人提起过,她在下学期时写了三十篇文章,这个数字令人惊叹。难以想象她用了多少时间在写作的途中。或许还有许多我们没有看到过的文章,想必,是她对于写作的热爱与刻苦支撑起了她写作的动力。

一个女孩,靠在窗边,呆呆地看着窗外的小鸟,撑着脑袋,好像在思考什么,想到樊芸希,我的脑海中就会是这样一副景象。她啊,就是一个仗义、友善并且刻苦的女孩。

来自损友的控诉

刘妙一

樊芸希,我对她的第一印象是干净利落的。后来熟了,才发现她是个任性又不失可爱的女孩子。但有时候我也不懂她。

樊芸希是个执着的人。她对于自己喜欢的人,事,物都有莫名的执着。对于坚持的观点,誓不改变;她有一套及其坚固的世界观。这样的执着像是估值,但是没有这份执着,如何去追逐向往的东西呢?

她是一个自我要求高的人。虽秉持着“无官一身轻”的想法,但是在别的方面依然很认真,尤其是对于她擅长的方面,比如美术,画稿一遍遍改,水粉一遍遍调色,橡皮一遍遍擦,也不怕累死自己。

她是一个直白的人,或许她的话并不一定都是真的,但是她对于朋友是真诚,她会毫不留情地指出你的缺点,不论你接受或不接受;当然,对于她认为你的观点不对的地方,她也会耐心地一句句把“金玉良言”向你脑中灌输,但是她也有另一面。

她其实也是个耐心的人,对于别人向她的倾诉,她从来不会打断,就默默的听,她也能看起来你是真的在倾诉或发泄不满。只不过她的耐心不是对每个人都会开放的。而且当她讨厌你时,她也会耐心地列出讨厌你的理由。

她是个讲义气地人,我们俩都不算很乖地类型,常常会有自己的不满,记得一次体育课,我们去找老师咨询,同学们对于老师总揣着一种敬畏之情,他们有时不愿意吐露真实想法;当我去找老师时,只有她陪在我身边。

每个人或许都会不一样,或许都是一部经典,但经典总会有相同的地方,我能和她成为朋友的原因之一,可能就是比较聊得来,在除了娱乐的方面我们俩观点基本一致。如果我不喜欢她的话,那么她给我的印象会是一个跋扈的女孩儿,但是因为聊得来,她成为了我的朋友。虽然她有的时候真的挺讨厌的,但我们依旧是朋友。

印象·樊芸希

樊芸希的妈妈发来微信说:

“杨老师,我得求您一件事。”

“您说吧。”我回了微信。

“您得劝劝樊樊,她晚上不睡觉。”

“作业很多么?如果语文作业多,那么她可以不写,保证睡眠更重要。”

“作业不多!她写作文,写到夜里一点还不睡觉!”

“啊?!。”

六年级第一个学期,樊芸希没有引起我的注意,因为她在课上很少发言,课下也很少主动提问,写作也不积极。到了六年级第二个学期,仿佛突然间大爆发一样,樊芸希的形象、声音扑面而来。

深刻的印象来自樊芸希的演讲《我的家乡——上海》。别人演讲三、五分钟,她讲了15分钟!她做了课件,课件图案精美,文字寥寥无几,但是,她竟然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一口气讲了15分钟!好像一名评书艺人,眉飞色舞、指天画地,她的脚步在讲台前徘徊,身体不时的随着演讲内容和情绪的变化而变化着姿势,齐腰的墨色的披肩发在身后荡来荡去。

自此,樊芸希一发而不可收,几乎每节课上都会听到她的侃侃而谈,几乎每个课间她都会跑到我身边,挤在质疑我的学生队伍中。

她主动要求在周五的语文课上进行微型讲座,她讲的是作家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她没有带书,她对书中的人物、情节了如指掌,如数家珍。

她讲话的时候,摇着头晃着脑,眼睛闪着微光,额头上点着一颗类似朱砂的红点(经常会换不同的形状或颜色),墨色的披肩发犹如一条瀑布充满流动感。

有时候,她伸开左手,掌心朝上,右手的手指随着她的发言内容依次拍打在左手掌心,有节奏的击掌声仿佛欢快的鼓点。

她读书的速度、写作的速度、说话的速度,都是同样惊人!一般人,根本无法想象她的如饥似渴的学习动态。

芸希的妈妈又发微信了。我回复说:

“她身上的这股无坚不摧的热情,她现在所表现出来的乐此不疲的精神状态以及她展现出来的卓越的智慧和力量,必将促成她将来的事业——干一行精一行,干哪行都会成为精英或者领袖!”

樊芸希·六年级(上)作文选

幽静而美丽的校园里,桂花飘香。“报告,对不起!我迟到了。”我坐在座位上,闻着从窗外随风吹来的阵阵桂花香,看着一位迟到的同学歉意地走进了教室。小学五年级时的记忆像缓缓流过的溪水,缓缓流入心头......

我记得,那也是一个桂花满园的春天,天也是那样的蓝,云也是那样的白,桂花的香气也是那样阵阵扑来。

已经是第二节课了,闻见清脆响亮的铃声,同学们都知趣回到座位。一切都很平静,都很自然。然而平淡又美好的时光往往都持续不了太久,很快就被打断了。

我坐在座位上,刚低下头拿书就听见一身粗鲁的推门声和厚重又短的喘息声。声音在平静的教室里格外显眼,与上课铃有的一拼。同学和老师都在寻找声音的源头,我也不例外。或许是意料之中,瞬间就找到了这个源头——一个衣衫不整,没带红领巾,没穿校服且“软七八糟”同学就站在了门口。没错,他就是声音的来源,年级里“十分有名”的差生。

“我……”“不用解释了,又是睡过头了吧!”老师的口气威严到让人不敢说话,那个同学就这么愣在门口,出不去,进不来,和老师大眼瞪小眼,一瞪就是半分钟。底下同学也不说话,就像看戏的观众期待剧情的发展。我也不例外,因为这不是第一次了,从一年级起,少说也有十几次,真不知他有没有羞耻心。在那时候,班级里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成绩即人品。

人人都想成绩好,成为所谓的优等生。反正,差生就成了人人厌恶的对象。有人说不能戴着有色眼镜看人,但这就是事实,移不动,改不了。

那个同学已经胀红了脸,小小的个子和偏瘦的身材并没有给他带啦同期,却带来了讥讽和嘲笑。

那个“差生“眼里用除了泪水好似喷泉,手握的紧紧的,牙齿紧紧咬着下唇,哽咽了好一会儿,才用带着哭腔的声音说:“我…早上去了…医院…39度发烧…过来交…作业。”他的声音轻而有力,咬字清晰。刚还在说话的同学都没了声音,就看见他把包里的作业拿出来放到了讲台上,然后离开了教室。

风轻轻吹过,桂花香气充满了教室,充满了同学们被震撼的心。成绩不能代表一切,至少,态度不行。

.谈《解忧杂货店》

今天我演讲的主题与前几位不同,我想向大家交流一下一本书,这本书叫《解忧杂货店》。

先谈谈我对这本书的看法,在此借鉴曾经看到的一张报纸上的主题“理想,爱与财富”。说白了,就是“未来,感情与资本”这本书围绕三个核心展开。可能我们不太注意,但这三个生活中的元素都在影响着我们的决定。

比如说“一个人杀了另一个人”和“一个人为了亲人的生命杀了另一个人”仅仅多了七个字,却能改变我们对这件事的看法。

再比如说“一个人去抢劫”和“一个人为了得到为亲人治病的钱去抢劫”是同一个道理。

同样的,一部讲述荷兰艺术家文特森.梵高死亡之谜的电影《至爱梵高,星空之谜》在这星期上映,我去看了以后感到震惊。并非是因为文特森的画有多出彩,而是因为一个人能在不被人理解,不被人看好的情况下坚持自己的理想整整八年。并且,他自杀的原因主要并非来自舆论的压力,而是来自自己对亲人的歉意,不想成为他们财富上的累赘,才在36岁那年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回归正传,说一下书里的故事吧。书中主要描写向杂货店的任务有四个,故事中分别讲述了:爱情,亲情与恩情。其中我感触最深的是武藤晴美的故事。书中描写的社会是二战后的日本,存在严重的重男轻女,社会上的人看不到未来的希望。但武藤晴美因自身环境与他人不同,她的理想是成为一个自立自强的女性,可谓不走寻常道。可一直抚养她的田村一家已临近破产,维持他们一家的财政已经寸步难行,还要加上武藤晴美。根本等不到晴美赚钱报恩的时候,而当时她若真心想拯救田村一家只能选择做陪酒女,一个受到歧视的职业,但只有这样一个工作才能让她有去报恩的资本。大家可能认为这太戏剧化了,不可能有人在知道对与否的情况下还选择那条错误的道路,但若设身处地,我们会得到与她相同的答案。

一个为了报恩,为了不成为他人累赘,而去选择放弃自己理想,去做一个吃青春饭,受到偏见的职业,又有谁能责怪她呢?

总而言之,我在读完全书后的第一感觉就是-----缘,妙不可言。像武藤晴美一样在三者间犹豫不决的人通过解忧杂货店形成了一张巨大的网,她们像解忧杂货店一样把这世间的温暖传达给身边的人。

经过我的一番思考,我有了一个设想,一个有点可怕的设想:如果等我们长大成年,我们因为自己的未来,感情,财富而迷茫,就像书中描绘的那样。但这世间没有所谓的杂货店,我们会走向那条道呢?

于是我开始思考:书中的解忧杂货店究竟在现实中是一个这样的存在呢?

我想来想去,最终得到了这样一个答案:朋友。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朋友”在我们的印象里是个怎样的存在吧

倾诉的对象

以诚像待

理解你,包容你

支持你

可能不完全,但足以概括。

这是我又有了一个疑问:解忧杂货店是以第三者的角度去给人提出建议,他在否定他人原本想法时有一个前提:他不认识这人。他对人没有情感,没有所谓的友情,只是在做朋友做的事。所以他不用拐弯抹角,只需分清黑红皂白,说出观点即可。现在让我们想象一下:你为朋友伤心,为他担忧,为他打抱不平,你还能坚定的对他说:“你错了”么?

这让我开始怀疑我作为别人的朋友,以往的行为,话语,是否只是一时冲动所致,一时感性所为。又如何将理性,感性,是非,包容,理解妥当处理呢?可能我现在无法解答,因为我也无法做到。

但人生不就是这样的吗?没有残缺的人生非完美人生。好书可以给人带来思考,带来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而《解忧杂货店》就是一本好书,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书中雄治先生在信中这么写道:

如果说,来找我谘商烦恼的人是迷路的羔羊,通常他们手上都有地图,却没有看地图,或是不知道自己目前的位置。

但我相信你不属于任何一种情况,你的地图是一张白纸,所以,即使想决定目的地,也不知道路在哪里。

地图是白纸当然很伤脑筋,任何人都会不知所措。

但是,不妨换一个角度思考,正因为是白纸,所以可以画任何地图,一切都掌握在你自己手上。你很自由,充满了无限可能。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如果说人生是在描绘属于自己的那张地图,那么我们现在就是在挑选那张纸,无论纸有多大,相信自己,

无悔的燃烧自己的人生。谢谢大家。

樊芸希·六年级(下)作文选

课文赏析

《羚羊木雕》细读与深思

在课堂上有人把文中四个人分成了两类,其中一类有人把父母分成理性一方,把“我”和万芳分成感性一方。我个人不认同此观点。

理性与感性是两种思维方式的解释。其中,寻求有效方法去达到目的的行为称为理性

寻求喜欢的方式去达到目的的行为称为感性。(此句参考百度词条)父母真的寻求有效的方法了吗?我不以为然。我认为四人都以感性做事,如果父母理性一点,就会把“我”说的心服口服;如果我理性一些,就不会随便送人礼物;如果万芳理性一些,就不会收。综上所述:四人皆为感性一方。

如果以双方不同为切入点,我选择以双方对“礼物与友谊”的不同看法为界。

父母一方认为礼物讲究一个“度”字,所谓“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友谊不以礼的贵轻来决定,但若超出了金钱底线则不对。

“我”与万芳认为礼物的贵重程度应与友谊程度相对,送出礼物之轻重,则代表人对友谊的轻重。文中的万芳真的对羚羊这么爱不释手吗?在平常要好的朋友中,真的会有人因为礼物而绝交吗?我不认同。所以应该有另一种解释。羚羊代表的是“我”对万芳的友情,是一种程度的象征,代表了我对于万芳以前对我的帮助的一种感谢,也是一种诺言。要回则代表对友情的不重视,对万芳的不重视,所以才如此珍贵。

《羚羊木雕》中,“我”与万芳交换礼物时,万芳给我的是一把小藏刀。其中有一个疑点:万芳是女生,怎么会随声携带小藏刀呢?我原以为万方可能是一个“假小子”或是一种信仰。可在我查阅资料后发现这是错误的,万芳本就是一个小子,叫“万方”。

在原文中,“我”和万芳都是男生,在编入语文教材后改变性别,小藏刀却没有改,成了一个疑点。原文名叫“反悔”,在编入课本后做了较大改变,人物语言和行为都有差别。

原文中万方在还回礼物时在羚羊木雕外加了一个玻璃罩,让原本“因为要回礼物而绝交”有些变扭的情节多了一些说服力。

原文中奶奶的话是“

算了吧,下次记住就行啦,孩子们也要讲个信用

送给别人的东西怎么好意思再要回来呢

”在课文中却有点轻描淡写,导致奶奶的立场没有人注意到。原文中奶奶不同于其他大人,站在了小孩这一方,原本精彩的情节却被简化了,倒也可惜。“我”的双亲和万方的妈妈不懂得尊重孩子情感,没有用正确的方式去引导。而奶奶作为成人虽然无法以一己之力只手遮天,但在文中的话令人心暖。说是建立在心疼与慈爱的基础上,但奶奶的做法是所有人中最理性的,通情达理可惜无法改变结果。

参考资料:相关资料都来源于百度词条“羚羊木雕”。

《羚羊木雕》改变

《羚羊木雕》中,“我”与万芳交换礼物时,万芳给我的是一把小藏刀。其中有一个疑点:万芳是女生,怎么会随声携带小藏刀呢?我原以为万方可能是一个“假小子”或是一种信仰。可在我查阅资料后发现这是错误的,万芳本就是一个小子,叫“万方”。

在原文中,“我”和万芳都是男生,在编入语文教材后改变性别,小藏刀却没有改,成了一个疑点。原文名叫“反悔”,在编入课本后做了较大改变,人物语言和行为都有差别。

原文中万方在还回礼物时在羚羊木雕外加了一个玻璃罩,让原本“因为要回礼物而绝交”有些变扭的情节多了一些说服力。

原文中奶奶的话是“

算了吧,下次记住就行啦,孩子们也要讲个信用

送给别人的东西怎么好意思再要回来呢

”在课文中却有点轻描淡写,导致奶奶的立场没有人注意到。原文中奶奶不同于其他大人,站在了小孩这一方,原本精彩的情节却被简化了,倒也可惜。“我”的双亲和万方的妈妈不懂得尊重孩子情感,没有用正确的方式去引导。而奶奶作为成人虽然无法以一己之力只手遮天,但在文中的话令人心暖。说是建立在心疼与慈爱的基础上,但奶奶的做法是所有人中最理性的,通情达理可惜无法改变结果。

参考资料:相关资料都来源于百度词条“羚羊木雕”。

《马来的雨》赏析

开头开门见山直接提到本文的重点“马来西亚雨季的魅力”与最后一句话首尾呼应。

倒数第二节“雨拉开的幕,是风景,也是风情。”风情,顾名思义,风土人情,风景使马来西亚的风情味更浓。

文中作者描写的风土人情有很多。第五小节“雨季少雨,却来得令人惊喜。”这样的充满意想不到的生活也是马来的风情。最后一句提到的三个地点为后文具体描写做了伏笔。

分别在六,八,十小节的第一句话,“听”,“淋”,“观”。作者从马来不同地点欣赏雨的方式,体现了马来的风景,马来的风情。与其说马来的魅力归功于雨季,不如说雨季是马来最能体现其风土人情之时。

但作者除了用风景来体现马来的风情,在马来自成一派的生活方式也表现出其不一样的异乡风情。在描写高脚屋与街道的雨时,提到了马来的有钱人过得舒适奢华,却忽略了隐藏的美。马来不同阶级,性格,所促成的不一样的思想与生活,这也是马来风情之所在。

王国维先生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用马来的风景和各式人的生活方式体现了其风情外。表达了他对马来的赞美之情与喜爱之情,也提醒人们在时代快速发展的今日,不要忘了就在身边的,,大自然的美。

.《统筹方法》赏析

在第一小节就开门见山的对文章说明对象“统筹方法”做出简评。最后一句中“都可以应用”点名了本文主要讲的是“统筹方法的应用”,而非单单说“统筹方法”。其简介引出了后文,统领全文。

第二小节为中心句与后面

小节举的例子的过渡句,以“如何把工序安排好”展开讨论。

小节为后文总结做了铺垫,以“泡壶茶喝”的三个方法引出应用的三个要点。作为实际生活最微小的例子也体现了统筹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广泛。

小节中

9,10

小节又以上文的例子展开讨论,在图表中可以看出缩短时间与工作效率应该就像例子中要抓住时间最长的步骤一样,应当从最主要,最关键的入手。而第

小节通过上两节的铺垫做了总结,并强调了在近代工业中统筹方法应用的关键,又体现了统筹方法实际应用的优势与必要性。

节的时候也是以上文事例为引子,强调了在工作步骤复杂的时候,“合并”一环节的重要性。体现这样的方法在实际生活中是很现实,很有效的。

节时,可以知道本文是从代工业中如何有效提高效率,减短时间的角度出发,体现统筹方法的应用,也说明了其方法不仅仅在一方面具有优势,在生活的其他地方也是很有益处的。在最后一小节也指出多人协力完成会更具有优势。

本文的主要切入点在于“泡壶茶喝”的例子,既体现了应用要点,也说明了统筹方法对于生活的便利。全文围绕中心“应用”,从例子到总结,补充,最后回到其中心,精简,充实。

《一千张糖纸》细读与深思

在课堂上,有一个问题“为什么题目要取名《一千张糖纸》而非《两千张糖纸》?”我认为原因有四。第一,文中两千张糖纸出现了两次,分别在第

小节和第

小节。而一千张糖纸出现了四次,分别在

4,6,10,13

小节。从次数看,是一千张糖纸多。第二,两千张糖纸都在文章中间段出现,而一千张糖纸除去中间段,在开头和文末都有。从位置看,一千张糖纸更重要。第三,两千张糖纸指的是我与世香暑假的共同结果,代表两人。而一千张糖纸代表我。从文中看,世香在事件结束后除了“悲愤和绝望”并没有描写过多的意见,而

小节中事情对于长大后的我的伤害有描述。从角度上看,作者是从自身的角度出发阐述欺骗对孩子的伤害。第四,一千张糖纸在第

小节和第

小节的位置很重要。第

小节是在姑姑对她们的承诺中,表姑的承诺中可以看出孩童的单纯和成人的机心,也是表姑在其中做大的错误“不诚信”。第

小节中,“扔向天空”,可以理解为对成人世界的机心的否认。从表达意义来看,一千张糖纸更胜一筹。

《一千张糖纸》质疑与欣赏

“诚天性之潜感,顾童心兮如疑

所谓善意的谎言一旦揭开都会给人留下深深的烙印。童言无忌,童心莫欺。铁凝

是一位在当今文坛上

对任何事物都有自己非常独到的认识和评判

的女作家。(参考百度词条),在此文中对“如何守护孩子的童心”与“善意的谎言”提出了质疑。对此我提出质疑:善意的谎言是否应当存在?

俗话说:期望越大失望越大。童心纯洁而善良,会因为一句话,一承诺而竭尽全力。而谎言像一朵盛开的鲜花,外表美丽,生命短暂,吸引人去摘,到了触及之时,又化为虚无。打着善意的名号去去欺骗善良的人,最为伤人。善意的谎言躲得了一时,躲不了一世。既然知道这是谎言,又为何要许下字字承诺?为何要伤害孩童装不下杂尘的心?

总以为孩童的眼中,装不下世间太多的尘杂;总以为自己善意的谎言,为孩子开出了一片天。文中姑姑的“一诺千金”,实则只是随时能戳破的一张纸,却在事成之时,给了两个孩子当头一棒。一个暑假的到处奔波,最后却是一个骗局,给了我们无限的思考。“善意的谎言”与“诚信”这个辩题早已存在,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而在文中讲述的一件事,说明对孩子只有诚信才可以。也许是因为孩童太容易轻信?这不是伤害的理由。孩子义无反顾的相信是对姑姑无限的信任与期待。因为信任与期待,所以失望所带来的,是绝望与悲愤,是对姑姑的,也是对自己的,更是对这个装有杂尘的世界的。

童心可贵,亦不可欺。诚而可贵,言出必行。

参考资料:百度词条“一千张糖纸”“铁凝”

《在那颗星子下》细读与深思

今天学习了第六课

----

《在那颗星子下》,其中有一个问题大家争论不停“为什么三个女同学跑了而作者没有?”我认为有三点。第一,先不提青春期究竟作者有没有,早在第三小节作者就已经写出来那时候她不同于人的思想与行为。不论是多加的十门课还是“玩和读书”,都明确的体现出她是一个活泼好动的女孩,这为后文中她对于“意外”种种做铺垫。第二,她当时没有想到会在电影院碰到林老师,“把决心坚持到底”这个细节表现出她作为青春期女孩的叛逆想法,结合第一点的性格,她会对这场意外产生好奇与倔强。第三,其他三个同学走了是因为考试和良心的谴责,而这两点作者都不具有,她是惯犯且能“强记”,当时还不具有反省的态度,不论好奇心,她也没有理由走。

而在课后我自己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林老师要帮助她?”后来我得出了答案。第一,是因为作为一个教师的职责,教师的职责中有一条“

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来源于百度词条“教师”)文中作者对考试的态度,叛逆的思想和自负的情绪是需要去引导和教育的。第二,她在周日晚上违反校规,不仅没有以身作则,而且会影响周一的工作因而受到良心的谴责,即使不帮助,也会注意。第三,她发现作者的强记能力极其出色,与儿时的她一样,却用在不正当的地方,不免怜悯。虽然文中林老师的性格没有很丰满,但是她作为一个令人尊敬的教师,又怎么不会去帮助学生呢?

参考资料:百度词条“教师”基本信息中“两重含义”的第四行。

《中国石拱桥》欣赏

文章开头由一句比喻与一个神话语句引出下文,以拱桥喻为彩虹,引起读者兴趣,不可谓不妙。

2,3

节作为“简介”提到了石拱桥的三个主要特点,并在第三小节以《水经注》为资料来源点明了石拱桥悠久的历史。在第二小节至第七小节的每一段都有强调石拱桥的悠久历史。不仅在表面上体现了其历史悠久,也在其中赞扬了我国自古以来优秀的民族文化及能工巧匠,为最后两节强调“中国”做出铺垫。

在第三小节最后一句“

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

”作为承上启下的关键句为后文对二桥的详细介绍做了铺垫。

7,8

节中写了卢沟桥作为中国石拱桥走上世界的代表,体现了石拱桥本身所代表的意义重大,弘扬了我国的造桥精妙,也在“卢沟桥事变”中成了表示中华精神的象征。

不论是在石拱桥的哪一个特点上,都可以看到“世界”二字,可见石拱桥作为民族文化象征是值得我们去自豪的。不论是唐朝的张嘉贞,还是意大利人马可波罗的事,都可以看出本文作为说明文的同时,“中国”二字也至关重要。石拱桥为什么欧洲没有,美国没有,就我们中国的石拱桥闻名于世界?石拱桥作为各个时代的产物,可以说是历史的缩影,在桥上不仅有造桥人的技艺,还有设计者的智慧于一体。所以叫“中国”石拱桥。

且行且思

浮华背后

华丽的表象如同一只苹果,不咬一口永远不知道有没有毒。生活就似一面镜子,是检验话语的最好方式。而那浮华背后,几家欢喜几家愁

在上海来福士底下有一个

DIY

小作坊,手工作品点缀了白色的漆墙,琳琅满目,惊叹不已。红的、黄的、蓝的样样俱全,有的色彩斑斓;有的软至心间;有的随着位置的变换,上面的鳞片熠熠生辉。不得不赞叹现代科技的伟大。走进不大的作坊,向右看,忙绿的手艺人在为手中的“璞玉”忙绿不已;向左看,挂满了展品的漆墙吸引着客人的目光。在那展品的中间摆着一张桌椅,一个手艺人坐着,还有一个人站在其周围,在满目华丽中格外显眼。

坐着的那个,看上去比我大不了几岁,天气炎热只穿了短袖衬衫,戴着眼镜显得她的目光更加专心致志。站着的那位,似是年过古稀,面上的皱纹,手里的拐杖,满头的白发和像是古时候私塾先生般严肃的表情令人肃然起敬。那位年过古稀者一直在其身后走动,目光不在坐者,反倒像是在巡视。手中拐杖支撑着弯曲成直角的脊背,在高温下依旧穿着长袖外套,白发没有刻意梳理垂在耳间。坐着那位始终目不斜视,也许此时地震也要思量三分,手中物则爱不释手。二人就这样如同陌生人般,却又离得极近,看得出二人一人为长辈,一人为晚辈,却互不理睬。

长者竖着拐杖站着,而幼者穿着短袖坐着。当局者不顾,局外者深思。百德孝为先,说出来是如此的天经地义,做起来却似步履蹒跚。浮华背后无人诉说却人人知晓的虚无,做时不曾想到,看时才知错过。浮华背后,如同一阵阵铃声,微弱而清脆的响在耳边,响在心田

10.

漫谈唐诗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余光中《寻李白》

(1)

登幽州台歌

“诗骨”这一称号将陈子昂诗中的“建安风骨”体现出来。满腹经纶,直言切谏却株连下狱。《登幽州台歌》将其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情怀与悲哀展露无遗。表现出陈子昂在时代压迫下仍然直言不讳,敢作敢为的品格,为后人所称赞。

(2)

山居秋暝

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苏轼曾说: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作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在此诗中通过描写秋天日落的雨后美景,表达了王维看破红尘,选择避于山川河流之中惬意的隐居生活所带来的那份自得其乐。

(3)

送友人

李白以景怀人。以送别时的风景渲染离别时惜别的气氛,黄昏时的沧桑之感淋漓精致。在颔联与颈联中将友人比作孤蓬与浮云,在景中抒发对友人的不舍与祝福。尾联中挥手这样平常的动作也体现出二人友谊真切,不做作,也带有离别时的惋惜与不舍。

(4)月下独酌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李白嗜酒,世人皆知。《月下独酌》中李白不被人理解的孤独及旷达不羁的个性与《将进酒》中的狂放洒脱颇有相似之处,不过《将进酒》中怀才不遇的悲愤更为明显,而《月下独酌》中借酒消愁之意则不同。仕途坎坷的经历在夜晚与酒的烘托下变得孤独,而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将一人饮酒的场景变成好似三人一样,表达了李白洒脱的个性,仕途失意的五味杂陈。

韩愈:“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唐诗不同于宋词,简而易懂,富有个性的诗句流芳百世。

11.

亲情,是与生俱来的,不分高低贵贱。《平凡的世界》中纵使孙少平出走黄原,对那迷信的父亲,想法不同的哥哥总是有着无法言喻的思念。这种不同层面却互相关心的交流,正是亲情的可贵之处。

亲情,是简单朴实的。不同于友情的真诚,亲情更像是无条件的,无保留的信任。都说“君子之交淡如水”,那么血浓于水的亲情则凌驾于友情之上。血缘无法割舍,思想可以互通。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亲情不是单方面的,但父母对子女的恩情是怎么也还不完的。从一个生命诞生开始,就已经无以回报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乃人生一大憾事。而在《穆斯林的葬礼》中,最后梁冰玉在几十年后回来得知韩新月已逝时的揪心,不能说二人有多深的感情,她们母女生活的时间甚至屈指可数。而这揪心的源泉,在于亲情中双方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这同样也是血液中自带的,无法割舍的。

那种不露声色,却又无微不至的感情,正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流露。“百德孝为先”古人千年的智慧绝不是空穴来风,对亲情的态度已经是衡量一个人品行的重要准则,可以看出亲情的重要。

不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

究其根本,不过一生。

一生有多长?一世有多远?

亲情如同无字新书,伴你到永远。

12.

日游记

旅游,从字面上来解释:“旅”旅行,外出,具有目的性,即为达到某一个目的而外出

“游”,游乐,观光。二者合起来即为“旅游”,旅行偏重于行,旅游则更为广泛,但不失目的性。如果说旅游的目的仅有放松心情,娱乐休闲,那待在家里岂不更为美哉?旅游的目的对我来说不仅是开阔眼界,欣赏异国文化,还是一次探索和实践的机会。欣赏后要思考,思考后要表达。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但近年来纷争不断。国内发展迅速,在素质教育的推广下,爱国思想被广泛认知,而在历史中侵犯中国的国家就成了靶子。我认同要爱国,但不代表要反对他国文化。日本的经济发展之所以在亚洲乃至世界名列前茅,定然有它存在被接受的道理。我们国家很多体系都不完善的情况下需要的是什么?我们的优势何在?不就是因为不完善所以才有更大的空间吗?日本,美国等很多个国家都有着一套完整的体系,一动就会带来一系列的反应,所以很难改变。就像人的习惯,小时候容易,长大了想改也改不了。

在日本,世界五百强的企业都卖的不好。说得好听点叫“喜爱国产”,难听点就叫“排外”。在便利店里,没有乐事薯片,没有韩国的香蕉牛奶,更没有其他国家杂七杂八的货物,只有日本的产品。日本人喜爱国货,不仅是因为原本商品质量就高,还因为她们对国家的尊重。但也因为这样,她们对国外的商品接触不多,从而无法改变。当然,她们也不用去改变。

我们国家人口多,现在的生活仅靠国产货无法满足,所以才会有进口超市。现在网络上说这种现状是“杂乱”,但我认为“多元”一词来描述更为准确。

在多元社会中,不同族群相互间展示尊重与容纳,从而使他们可以安乐共存、相互间没有冲突或同化。许多人认为多元是现代社会的最重要特征之一,这才是中国的现状。

何为发展中国家?不仅是不完善,还代表着我们国家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所以是发展中国家,所以多元。

多元有何好?正因为多元,所以更容易吸收异国的文化,将其融合,产生自己的特色。创新,不代表说东就要走西,在原有的基础上再添加,则更能为人所接受。现在创业的人数为何日日蒸上?因为他们看到了未来,想去创造。为何创业总是失败?因为他们看到了我们现在最喜爱的,却没有改进。

现在网络上经常谈起“素质”二字,动不动就用一些数据和实例结合“素质”大写文章,大至社会问题、人生哲理,小至身边琐事,风花雪月。似乎用“素质”就能解释一切社会现状。有的人看完后会感慨“中国人素质真低”“应该推广素质教育”,但在我看来,这些千变一律用“素质”做文章的现状,实在令人作呕。我国近年来交通事故死亡率是发达国家的

倍,难道中国人的素质就比日本人的低

倍吗?真是可笑。

现在讲究素质教育,打着素质的名头把素质教育捧上天,又把应试教育丢一边。小学里天天喊着素质教育,学费贵的要死,乱七八糟的活动一堆,结果素质没提高,周末还赶着上补习班,为什么呢?因为中学到头来还是拼成绩。一边抓着素质教育,一边又舍不得放下成绩。到头来适得其反,两样都没拿到。

天天感慨日本人素质高,要向日本人学习。其实我个人认为只要还在学习生涯中,还是成绩重要。从古至今,学习与快乐都搭不上边,硬要说的话,学习唯一能感到快乐的,有意义的,只有得到好成绩的时候。劳动得到了回报,辛苦有了结果,这样的快乐不知道甩所谓的素质教育几条街了。

在日本,为什么国民的“素质”会高?这是我们一直讨论的话题。此次前往异国他乡,我得到了自己的答案:先不论那些科技金融,就说说他们的服务业。我去过许多国家和地区,微笑服务一直是所有服务业都需必备的标准。而在日本,我认为他们把服务业做到了极致。小至便利店的售货员,大至米其林餐厅的服务员。微笑,成了他们永恒不变的标签。试完衣服以后,她们会对你说“辛苦了”

买完商品以后,她们会对你说“谢谢”。这些大可不必,但她们做了。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还用得着去担心教育问题吗?

人生漫长有时也匆匆,记录下生活的点点滴滴,思考与欣赏共存。这次的旅游,受益匪浅。

13.

谈读书

何为读书?俗话说“百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当今社会,普遍认为在校园里的求学生活,或是看遍世界经典,是读书的根本。若真的如此,那现在的补习热潮,就不会出现。我看过一篇文章,其中说“老师是教怎样你帮助你自己。”感触颇深,再好的老师也不可能比你更了解你自己。为何学习的兴趣很重要?因为那是一个开始。为何行动更重要?因为那是迈向成功的过程。心动才会行动,行动更胜一筹。比起学校传授的基础知识,自习才是读书的根本。

为何要读书?自古以来,弃文从武之人比比皆是。他们认为纵使在残酷的沙场,也比读书时的五味杂陈要好得多。人生百态,生存之道不同也是常事。古时候,威风凛凛大战归来的将军比一生只会握笔的书呆子要招人待见得多。但随着社会的不断改变,读书取代了尚武。自民国以来,读书就变成了老百姓的重中之重。

你能在战场为国杀敌,我能在茅屋里感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说到底,读书有何好处?赵恒告诉我们:“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车马多如簇”,“书中自有颜如玉。”不亦说乎?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文字记录着历史,读书品味人生。不论是唐诗里的盛世繁华,还是宋词里的细水长流,都值得去欣赏,思考。世间如此缤纷多彩,不禁感慨人生短暂。为何有人愿意放弃一生平淡,也要在世间留下走过的足迹?不负平生所学,一展胸中抱负。行动不一定能看遍世界,文字反而记录的更多。读书人为何会拥有习武之人一样的一腔热血?书读得越多,越感觉到自己的渺小,世界的广阔;越是想要有一番作为,不为国家,只为不负平生所学,毕生所读。所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14.

谈天赋

彭端淑曾曰“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那么,天赋与一个人是否会成功有关吗?有,这是众所周知的。而其占比多少则无从定论。爱因斯坦的智商为165,比他聪明的人大有人在,可能成为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的却寥寥无几。可是我们不能否认天赋对其一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天赋不仅仅代表在某一能力上的卓越,还体现在出生家庭与时代背景。爱因斯坦如果没有那样的家庭来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也达不到那样的高度。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天赋与人是否会成功是息息相关的。

天赋与成功是有必然联系的。而成功又是什么?对于成功的定义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从而得出成功是一种心理现象。总说“期望多大,失望就有多大。”而若达到了预期的高度就可被称为“成功”。每个人都想成功,其高度决定了其对成功的定义。又可以得出结论“定位越高,期望越大。”换句话来说,每个人成功的几率其实是相差无几的。因为越是聪明,对现实的要求就越高。人自身的能力与其想达到的高度是占合理比例的。

“从天才到疯子,仅有一步之遥”事实表明,天资聪慧的人不一定比他人活的好。据研究表明,高智商人群比起普通人更容易忧郁,焦虑,自闭,精神分裂。其实也很好理解,脑子比别人动得快的人总是比他人想的更多,往往包括了最好的可能和最坏的可能,从而更加焦虑。所以当普通人与天才拥有相同困扰时,天才所承受的精神压力或许是普通人的几倍几十倍。这么看,天才也只是懂得掩盖自己的疯子罢了。这样特殊的先天条件,将许多天才扼杀在了摇篮里。从而得出“天才想成功不比普通人简单。”

如果我们换个角度去思考,或许普通人的条件也可称之为天赋,只是因为天才人员稀少而称之为天赋。那么普通人和天才又有什么差别呢?所以说“人贵立志,事在人为。”才是通往成功道路上的捷径。

15.

我的手

手做为我们四肢的一部分,可以看出很多。比如年龄,职业,甚至是生活习惯。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双手也在成长。

就像年纪偏小的人往往手的皮肤很好,工作的女人常常手上会有戒指的痕迹,注意仪表不喜花哨的人一般会把指甲剪得很整齐。我是学生,自然中指有经过笔墨的痕迹。小时候写字很用力,手上的茧很大,后来作业多了反而变小了,有段时间令我百思不得其解。

我并不是一个邋遢的人,但经常会在左手上写字。这当然不是爱好,在中学之后才有的习惯。也许是我没有纸的时候灵机一动,也许是被身边人感染。其实归根结底,主要还是因为懒。总之有一次就有第二次,久而久之就成了习惯。至于为什么是左手,我是左撇子,但写字还是用右手。

我的手不能说是细皮嫩肉,这点就像一般在这个年龄段该有的。我不是很喜欢被别人牵着手,有时候别人会调侃两句“你的手是有多粗糙还怕人牵啊。”我经常会说“那是因为不愿牵你的手”实际上我只是不喜欢被人拉着的不适感,不仅不会有依靠感,还会感到拘谨和不自在。

我的手如果用力张开,可以清晰看到骨骼。小时候我非常挑食,虽然现在也没什么长进。但这导致了我小学时候一度偏瘦,自己每天看着清晰的骨骼自己都瘆的慌,还一度担心擦伤皮肤后骨骼会不会掉出来。现在好了一点,至少不会自己觉得难受。

现在有许多人是“手控”,我得知这个奇怪的群体时,觉得要是世界上人人的手都像我一样,估计手控就要灭绝了。所谓修长,细皮嫩肉,干净整洁,我都没有。不过我也没想要为别人带来什么,就让手作为一个生活必需品,在今后的岁月祝我一臂之力吧。

16.

我眼中的历史

历史的长河犹如一张不完整的画卷,有留白处,且无止境。史书上所记载的历史,不一定是真相;学校教的历史,也不一定是真相。谁也不知道历史的真相是如何,因为真相早已在岁月的流逝中消逝。有人问:“历史中最重要的人是谁?”得到的结果大都是“帝王”。我不以为然。历史中,最重要的,是书写历史的人。

为什么在历史中正义总是战胜邪恶?因为只有胜利的人才有资格书写历史。成王败寇,无非如此。胜利的一方总喜欢把自己说的名正言顺,给自己戴一顶“正义”的帽子;总喜欢把困难的部分夸大,再戴上一顶“英勇”的帽子;总喜欢把对方说的天理难容,一无是处,好让自己心安理得。如果真的不堪一击,那又何谈“英勇”?如果真的一无是处,那又为何会卷起巨浪?世间并无真正的白,所谓的白必然是有黑的反衬。世上没有权利会落到黑的手里,因为没有人听他的。所以想要成为白,就必须要有黑。想要权利稳,黑就必须消失。真相总有两面性,黑已经消失,又何谈真相?

真相,总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渐行渐远渐无声。历史总是无情,除了胜利的一方被人看作正义,流芳百世。其他皆如过往云烟,无可留恋了。秦始皇被称为“暴君”,但也被誉为“千古一帝”。诸葛亮和姜子牙没有世人眼中那么神。曹操也不是什么天理难容之人。李世民手段直接残忍,却仍旧是一代明君。朱元璋所杀人之多,也掩盖不了他的成功和在军事上的才能。谁规定历史只有正义的一面?只不过是黑被白所盖了罢了。所谓历史的真相,只有通过知识的累积和岁月的沉淀才能被人所认知。

历史让我们以史为鉴,让我们知晓古今枭雄,让我们不要用世俗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在寻求真相的道路上,也许会很黑暗,很残酷,也许会让我们重新审视这个世界,但我会去寻求真相。感受历史的风云变幻,人生百味。

17.

我这个人

期中考试结束了,考完英语后躺在床上回首

年的过往岁月,可谓劣迹斑斑。我作为一个学生,既不乖,也不好;不过值得骄傲的事基本除了好学生该做的我都做了。每当我看到那种要勤奋自强,舍己为人的感人文章时,我只会在心里嘀咕:“好吃懒做,不劳而获才是我的毕生理想。”不仅如此,我靠着似乎是与生俱来的一口伶牙俐齿得罪了上上下下无数人。想到此,我狡黠的笑体现了多年来我不仅没有知错就改,不但如此还变本加厉了。

还记得那年枫火连绵,霜叶满天。班主任因为生孩子离开我们三个月,原本担心男生会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没想到变得更加放荡不羁的是女生。如果说原本这个如同牛羊般的群体是风平浪静的海面下暗暗骚动的火山,那么那时就变成了云雾下被狂风卷起的千层巨浪。鲁迅先生曾说:“猛兽总是独行,牛羊才成群结队。”那时候我和几个朋友就成了引领新时代的先驱。现在想想也不奇怪,正处叛逆的年纪,又碰上了志同道合的伙伴,恰逢好时机。“天时地利人和”皆有,可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再看看那时候做过的蠢事,倒也是独具一格,为我今后狂放不羁的性格做了铺垫。

我在很久以前就不是一个乖巧的女生,可以说和女生很不像。我有很强的好胜心,不过只局限于我自己组织,创办的事情上,因为我想做的事就一定要做到最好。同样的我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兼强迫症患者,但那也有局限性,当我有一个完美的开端的时候,我就会去用完美的标准去要求;但若否,则不改,不重,不管,令其自生自灭。我很不细心,我曾经看到过一句话,说“女性的那份优柔寡断,细微至极的个性是其与生俱来的天赋。”我对此不以为然。如果女生真的够细心,那也不是我。如果我也有一些与生俱来的天赋,那数学题漏写答句,没有化简绝对是其中之一,不可逆,不可改。

当然,我从来没有觉得我比别人聪明,要是我真的聪明,那为什么初中英语的泥潭我会在里面越陷越深?如果在我一堆缺点里找出一个像样点的优点,那我觉得我与任何人都很自来熟的特质应该是我为数不多的发光点。不过经常说着说着就成了话痨,所谓“祸从口出”,可我想改也改不了了。

我极其不喜运动,并不是我体育不好,而是真的不知其魅力所在。与其在操场上挥洒汗水,我更喜欢宅在家里看看书,画画素描。我除了说话以及脑子动得快以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慢性子。我妈说:“当初让你学美术是为了让你有耐心,可没想到成了拖延症。”对此我也只能耸耸肩表达我的不屑。

我这个人吧,成绩,脑子,性子都不算好,靠着一张嘴浪迹天涯却不曾想到祸从口出。学生不像学生,女生不像女生。不过我活的很舒服,很自在。也许是因为我很随便的性格让我吃麦当劳就能得到满足,也许是因为我喜欢瞎想的脑子让我不会无聊,也许是因为我自来熟的性子让我和谁都聊得来。生活,足矣,不是吗?

18.

想对妈妈说的话

有一段时间在网络上很火的测试“你敢不敢和亲人对视三分钟”几乎刷爆了朋友圈,当然我也只是听说,那时候我没手机。曾经想过,如果和您对视三分钟,我会怎样呢?可能会笑?可能会哭?我都说不准。但如果我有这个机会,我会趁着三分钟,“审视”一下您,审视一下已经为我操心

年,最爱我的人。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遥想当年幼小,不记得那时最耀眼的您,只知道在沙滩边泼水嬉戏的无穷乐趣;记起当年年少,不记得您对我的再三嘱咐,只知道作业完成了便大功告成;当今青春年华,蓦然回首,想起您的点点滴滴,却见银色的发丝垂在耳侧。

以前一直坚信,女人只要留长发,看起来就年轻了不少。因为年迈的老人才会留又卷又短的发型,至少我那时是这么认为的。却不曾想到有朝一日,您推开家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头不卷,却干净利索的短发。然后笑着对我说:“今天不仅剪了头发,还把白头发染成了深棕色,你看......”

“母亲不是赖以依靠的人,而是使依靠成为不必要的人。”您的英语很好,可惜在我身上没有体现;您做事很快,希望我耐心一点做事,于是送我去学了美术,只是变成了一个慢性子;您说话开门见山,我却喜欢多加一些词,不是啰嗦,只是在做铺垫。我和您很多地方都不像,只是幸好我继承了您的左脑,数学还过得去,不然就真的“基因突变”了。

可能是因为我和您之间的生活方式除去学习之类的,比起母女,更像是损友。我不喜欢表达对您的感谢,但我一直都知道您是世界上最爱我的人。我尚且年少,只会添乱,报答不了您对我的爱,也可能一辈子也还不了“债”。但在感恩节到来之时,我想说:“妈妈,我爱你。”

19.

寻找春天

三月的春天,樱花满园。每天清晨睁开眼,瞧见从朝南方向的双面玻璃窗户外透出的缕缕阳光,不禁感慨道:又是一年春好处。

寻找春天,寻找心中最美的时节。在每天应接不暇的生活中,人们总是容易忽略就藏在身边的,微乎其微的美好的点滴。

对我而言,每个工作日都要花上

分钟来回的

200

米路是平淡又暗藏乐趣的。每天七点左右迈出小区门的时候,从心底总会有一种说不明白的舒畅。这种莫名的自由的快感,也许是年少的那份叛逆心理和对未来的期许吧。

走出小区南边漆黑生锈的铁门,路左边的泥土中冒出了小小的嫩芽,梧桐树久经风沙的枝干上也褪去了冬天的痕迹,充满了希望与生机。

再往前去,因为违章而被拆除的早餐店早已是一堵围墙,墙后是一片荒凉。而在这个春天,那片土地上长出了几株嫩绿。小而多的青草就像食品里的调味料,也许人们不会去关注它,但再新鲜美味的菜品没了调味料也是索然无味的。

到了大桥下虹桥路与中山西路的道路口。右手边一排排梧桐树上冒出了点点新绿,好似雨后春笋般令人惊讶。

在之后的转角处,那里沿着道路旁围墙的排排花丛,和花园比起来有过之而无不及。花丛之下的草坪是阳光打在上面闪烁着的颜色,可以说是莹绿,带着大自然中的清新。花丛之后的灌木丛一年四季都是那样,带着时间沉淀下来的墨绿,始终履行着自己的使命。花丛在他人的衬托下变得更加耀眼夺目,颜色多而不杂,参差不齐却若有规律可循,就像一副春天的画卷。为这个独特的时节,这个美丽的春天。

每天隐藏在路旁的变化都令人意识到这个美丽时节的到来,只要每次瞄上几眼,又何尝会错过生活的美好?

最后,在这每天

分钟的最后,才是我奔波一日中最美的风景。在小区南门再往左转,那里住着小区里最年长的业主,

颗樱花树。据说这几颗樱花树在小区最初便已插根于此,最珍贵,也最美。

每当粉色花瓣映入眼帘是,旁边再美的万紫千红都成了背景。在我心里,樱花飘落的时候最美。它不像白玉兰只能在低处仰望,它更似下凡的仙女,只可遇不可求。那种震撼的美,在一瞬间飘落。每当我抓到了樱花,就像抓住了整个春天。

樱花越是短暂,越容易留在心间。那份对枝头粉花的遗憾与满足会一直留到明年三月。远望枝头,等待明年再花开。

这个三月,樱花满园。每当看见樱花用生命点亮春天,我不禁想起了在霍达笔下的穆斯林少女,韩新月。她的死是悲壮而凄美的。她的一生如此绚烂,却又早早落幕。她就像樱花,绽放时绚烂,飘落时震撼。如同下凡的仙女,不可沾染俗世杂尘,才匆匆离去。

寻找春天,寻找属于自己的最美的时节。不论是那蓝天白云,还是杨柳河畔。这个春天,樱花满园。

20.

早春二月

且行且思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似水流年,四季变迁,又是一年好时节。早春二月好像是“拨开云雾见天日”提早拉开了春天的序幕。如同一阵春风,时而漫不经心的擦肩而过。似是还未等到花开,却已闻到花香。虽然窗外依旧是寒风冷雨,但云中时不时出现的一缕缕光亮,已经点燃了心中对新生活无限的憧憬与向往。早春二月,恰似“一枝红杏出墙来”般的意外之喜,将那份春天独有的生气,飘进了人们的心里。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如同沐雨,抽走了城市的浮躁与喧器。街边的梧桐还未生出嫩叶,空中盘旋的春风却已来到人们的耳边。在这日渐繁华的城市里给予每日奔波的人短暂的温暖与宁静,揭露了生活的本质。“人生若只如初见”生活如果就像孩童时期一般简朴,倒也别有一番滋味。

曾经听过一个故事,里面有一个渔夫和一个商人。一天商人看见渔夫划着一艘小船靠岸,船上有几条很大的鱼。商人问他要多少时间才能钓到那么大的鱼,渔夫说一会功夫就钓到了。商人接着问为何不多钓一些呢?渔夫答因为这些已经足够他们一家吃的了。商人后来了解到渔夫之后的生活就是“无所事事,整天游玩”于是帮他出主意,凭着在商业圈的经验告诉他发大财的方法。渔夫却问再发大财后要干什么,他答就可以回到渔村整天游玩了。渔夫疑惑,这不是和我现在一样吗?

有的人选择像商人一样追求至高的荣耀,有的人却选择像渔夫一样回归生活本身。渔夫不理解商人心中的至高荣耀,商人觉得渔夫不思进取。商人之道,“成功者”多,“走火入魔者”也多,渴望得到成就感。渔夫之道,并非不思进取,而是适可而止。他们没有所谓的成功与否,清闲的生活才是他们幸福的港湾。

春,代表了新的一切,从零开始,也表示对未来的展望。商人与渔夫的故事,令人想起老子提出的命题“无为而无不为”。也许在古代,不食人间烟火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如今的社会,一展胸中抱负,才是最好的方式。春天就像是一个开关,让人心中的希望化为行动。心动而行动,行动不一定能成功,但不行动一定不会有结果。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感受春天的千姿百态,将心中所动化为现实,春则有了色彩,人生将绚丽多彩。

21.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真相,就像影子,会随着位置的改变而变成不同的样子。真相总是因为立场和经历的不同而变成不同的样子。追逐真相并不能得到什么,但能使我们自知。就像人不可能一辈子活在梦中一样,人也不可能活在迷雾中。真相让我们面对现实,可真相不一定来得及时。待我们发现的时候,或许事情已经成了定局。

童年如同一只悠长的长笛曲。长大后想起童年旧事,就像是再回味一遍曲子,旧往事,新发现。

还曾记得那是在一个九月的秋天,夏日的余温还未散去,秋天的微风已经随着半红不绿的枫叶一同飘进了秋日的校园。每年这个时候校园里都充满了憧憬与希望。在这两天,哪个班级里都有可能响起掌声。不为新学期,不为如梦般的秋天,只为迎接新到来的转校生。童年的单纯已经渐行渐远,儿时那份喜新厌旧的好奇心还好现在还未逝去。每年班里来的转校生总是会成为热门话题的保持者。在新学期,转校生也象征着希望,希望能来点不一样的新气象。

而今年的“希望”似乎有些不一样,二女一男,在每年寥寥无几的转校生中已经算是鸿运当头。不少人心里盘算着三人会掀起怎样的波澜,却未曾想到,来的一个小个子男生会在五年中卷起最大的“浩劫”。就暂且叫他“小雨”吧

小雨在进入我们班之后破了一项记录:在两个月之内引起了同学,老师,学校领导和家长的四方面关注,在我们年级可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再细数一下小雨做过的事:美工刀划桌子;上课乱动不听讲;同学之间打架斗殴;老师再三提醒批评非但不听,变本加厉;最重要的是打伤了两个女同学,一个班长,一个中队委,班长是眼睛,中队委是肚子。搞得班里死气沉沉,到也懂得了“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的道理。

当然,事情不会愈演愈烈。班主任黄老师有一句话令我记忆犹新:“四班从一年级开始就有一个多动症,他们能去理解,去包容。我们为什么不行?”一听就能分辨的激将法,不得不说,对于那时自尊心和好胜心爆棚的我们是最好不过得了。我也第一次认识到了男女之间的差别,男生用最笨最土的方法“不打不相识”,而女生却对小雨敬而远之,后来小雨和一个很爱哭的男生交了朋友。最后小雨懂得了认错,交到了朋友。我们发自内心的成就感和使命感让我们像四班一样,对小雨能容则不说。不知是我们帮助了小雨,还是小雨助长了我们。

不得不说,现实总是会在你最舒服的时候给你开一个玩笑。第二学期开学的时候正值早春,可落在我们头上的不是樱花瓣,而是一盆冷水。开学初,又有一批拿到手机的“富豪”来学校加同学的联系方式,小雨成了众人抢购的对象。所有人都已经习惯小雨这个特殊的存在,好的时间给他,好的机会给他,已经习惯成自然,成了生活中的一部分。第一天,黄老师带着小雨一起进教室,向大家解释说:小雨因为家庭原因要转学,来向大家道别。那一刻,教室里很安静,安静到头皮发麻的那种。“怎么可以这样?”“你不喜欢我们学校吗?”从男生嘴里冒出,一刻不断。女生一语不发,或许是内心的复杂已经不能用言语表示。最后道别不像一场仪式,倒反而像一场闹剧。小雨天真无邪的笑容与初次见到时无异,眼泪却是滚滚落下。笑着哭,笑着讲道别,有多少无可奈何,都付笑谈间。而那个爱哭的男生?已经是第三张纸了。

那时的我们何曾想到,小雨在的半年,在毕业后回想,也只是一个很刺激,很难以置信的小插曲罢了。就像我,已经连小雨长什么样子都已经不记得了。而他的联系方式?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即使有,也在时间的消磨中无影无踪了。

旧事新发现,现在仔细想想小雨转校的事疑点不可谓不多,但也只是想想,毕竟知道了又如何?只是多一些怀念与悲痛而已。但可惜的是,我不是那种班级里的热心同学,从小雨来到小雨走,聊天的次数一只手就能数出来。我只是帮助小雨的大群体中一个微不足道的参与者,但在一次偶然的事情中我了解了真相,我选择了思考。

我小学时候最好的朋友小圆在毕业后的暑假邀我去她家,这种聚会,都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大人和大人聊,小孩和小孩聊。那天晚上妈妈告诉我的一个真相,让我睡得很不安稳。我妈是一个不去家长开放日和家长会的家长,也有例外,在中学之后得到改善。除了我的学习和我身边的趣事,其余学校的事她都不关心,我也就不去说了。可在这天晚上,我妈随便听到的一个“八卦”打开了小雨未解之谜的枷锁。

说起来还是他自己惹的祸,班长被他打伤了眼睛,幸好没事。她自己不太在意,可她妈把这件事当成了一个开端,不论小雨之后的改善,只要有过这类事,她认为就有重演的可能。班长妈妈在之后一共写了

封信,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我们学校核心理念“要成才,先成人”像是多动症,内心障碍等只要有好转就没事,但这是在没有出事,没有家长反映的大前提下。小雨进步得再快还是老生优先,听说小雨妈妈都下跪了还是没能挽回。我知道的时候想到了一句话:真相往往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

也许是愧疚?无奈?愤怒?都有。可我没有理由去愧疚,没有资格去愤怒。我没有体会过那名爱哭男生和小雨的友谊,也没有体会过班长妈妈对女儿的心疼和担心,更别提黄老师想挽回却无力的无奈。我终究只是一个旁观者,一块背景布。班长妈妈做错了吗?没有,她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而已。小雨做错了吗?有,但天生的不足,不良的环境使他能选择的吗?

这就是真相,小雨成了这件事的牺牲者。一个人没有办法选择他的未来,是最大的不幸。我不知道小雨现在在哪,好不好。我唯一能做的就是为他祈祷,一个无神论者的保佑。我不知道小雨的事最终会飘到记忆中的何处,也许是永存,也许

是消逝无踪?我希望能像长笛曲一般,悠长,婉转,与我的童年一起留在五彩缤纷的世间。

22.

转弯处的风景

人生如迷宫,死角即转角。

生活似棋盘,步步不可缺。转弯并非固步自封,直行也并非倔强倨傲。不论是转弯还是直行,都是生活的一种选择。万变不离其宗,终究殊途同归。

谈起直行与转弯,总会想到苏东坡流放海南,被贬黄州之事。苏轼对其不远不近者说他后悔,但对其心腹之交则坦言从无悔过。对于人一生的理想和所敬仰的事物,直行比转弯更好。因为在直行的道路上,会活的更无愧于心。

屈原自甘投河一事为后人所赞美,以至于他爱国精神所传之广大于其文学作品。从其过往政绩来看可以看出屈原是有能力的,而他在最后选择了以行动来证明其忠心却无法挽救楚国的灭亡。若那日他打开心门,依旧行于朝廷之上,是否会有所转机?可见善于调整自己心态及地位者更容易达到最终目的。

若说直行是勇气,那么恰到好处的转弯则是智慧。就像在社会中懂得与他人变通者更得人心,留有三分余地的谈话则更好沟通。但在尤为关键时若依旧选择转弯则为愚钝,因此善于转弯会让人活的舒服,过于谦让则会失去时机。所以转弯与直行,哪个都不能少。

韩信受胯下之辱,

并不是胆怯,而是看清局面的睿智。如果当时他选择直行,那么就不会有后来的“兵仙”了。转弯讲究收放自如,什么都讲究个“度”字。可见,转弯是另一种直行。

越国国王

勾践卧薪尝胆一事流芳百世,人们赞美他的毅力,赞美他的聪慧。转弯后才可得到自由,所以他选择了转弯,但他内心有着直行的坚定,才有后来的山东再起。直行与转弯似是冲突,但也可并存。

为人处世要懂得灵活变通,触碰到底线也要拿出那份坚定与勇气。转弯与直行终究只是两种选择,不论哪种,风景依旧。

23.

雪中的温暖

花谢了又开,人聚了又散。还曾记得那个极寒的冬天,在滑雪场吹不散的温暖。

也许是空穴来潮的热情,也许是久留于心得暖意。那一年在“冰城“哈尔滨的经历,竟能让我早已散去的对运动的热情在每一年的冬天重新想起。

我还记记得教练的样子:眼睛不大也不小,在包子脸上恰恰好。只比当时只有一米五的我高一点。看上去像二十出头的大学生。要不是身穿教练服,还真像邻家大姐姐。

在哈尔滨郊区的滑雪场分三个区:初级区,中级区和高级区。可谓初级是小打小闹,初级是初入茅庐,高级是包罗万象。跨度之大可想而知,尤其是中级至高级,一个是半山腰,一个是山顶,其坡度之陡,路程之远可想而知。

在滑雪的第二天,我从中级区“毕业“了。在山顶的奇景令我大开眼界。山顶寂静无声,又暗藏活力,一排的梅花成了白雪皑皑之中唯一的一抹红,“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意犹未尽。

站在山顶俯视世间如尘土,但在滑雪时更能切身体会到山的雄伟。从山顶往下看,那陡道如同洪水猛兽,也似一块光滑的玻璃。一旦重心向下便一味的往下滑,令人惧怕。一次次跌倒,一次次爬起。那滋味别提多难受了。在三分之一处,教练忽然一改以往的风格,背过身来面向我,好似三岁的孩童在练走路,却分外有效。快到山底时,教练变回从前,领着我走,那与我差不多的身高好似雄伟高山。

还记得那时下了雪道,教练请我吃了冰激凌,牛奶味的,如同成功的喜悦:简单,有温暖人心。

在最后一次上雪道时,教练在经过中级区时在左侧靠树旁厅停下,用手将雪道旁灌木丛的树枝截下了两段,一支插在我耳旁,一支插在她耳旁。

还记得她用一种特有的北方腔调和我说:“不要忘记我哦!“不会忘,永远不忘。

还记得最后一次滑下山后,有请我吃了冰激凌,草莓味的,甜甜的,甜进了心里。

天可以寒,山可以陡,那都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我没有教练的微信号,也不知道她的名字,但温暖人心的滑雪之旅会印在脑海之中,足矣。

24.

这里,也是我的舞台

前些天放置书柜,玩耍时瞥见曾经的画作堆在床下。曾经的过往早已被岁月淡忘,只有幅幅画作铭记着它们的意义。记忆如江水翻涌,初次握起画笔还只是三岁的孩童。在这用画笔勾勒出的万水千山间,也是我的舞台。

小方桌,矮木椅,黑色边框的电脑。

这便是我对我第一个美术学校的印象。古北新区的街道上早已没有了存在的痕迹,只记得那里有一个电脑房,平时不开里面阴森森的,我却格外珍惜每学期仅有的几次机会。那时候座位可以自己选,我唯独偏爱一个在边边角角仿佛远离俗世的位子,在一台有着黑色边框的电脑前,摆弄着“画笔”。谁曾料到,我对美术最早的印象,是一台电脑?

后来上了小学,在一个偏远小巷的小洋房里再次拾起画笔。绿荫小径,路窄人稀。清晨匆匆赶来,倒是沁人心脾。教室不多,空间不大,却是五脏俱全。一个班不过五六人,从靠南窗子里穿过的缕缕阳光照射在每个人的脸上,像个家一样。在那个学校我呆的时间最长,老师从未换过。再后来一个和我一起学的朋友去了美国,我也就离开了。

之后的学校都算是正规的美术学校,先是被亲朋好友推荐去了华山美校,不过短短一年便离开了。初到美校的第一堂课就旷了,如果问这所时间最短的学校给我留下了什么?那应该是让我感受了“流水线”般的教育吧,没有小洋房里的温馨,也没有古北路上的创意。我一直觉得那是古板,是木讷的教育。那一年里我深深厌恶着,从而什么也没学进去。后来到了长宁美校,我给了这种教育一个更恰当的形容,“正规”。

就像是孩童成长后的忽然醒悟,在长宁美校的第一节课。我感到这是在教一项技能,而不是自娱自乐的消遣。中学思品课上有一讲,讲的是从好奇心到成功。前两个学校之所以叫启蒙教育,是因为那还在好奇心与兴趣范围。而后两个叫美校,是学校,正式开始接触系统化的学习。黑白的素描是每个美术领域的必经之路,在这条慢慢长路上,初心不负。

似水流年,再过

天,便已

年。不论是古北,小洋房还是美校,在这绚烂的艺术路途中,也是我的舞台。

课堂实录

25.

这两天的课堂可谓是群星璀璨,除了我是越活越回去了,其他人都在一点点进步,这是难能可贵的。

对我们“霜飔小组”而言,这是有意义的两天。我们组对口头表达能力很重视,主要是因为我们有一个很爱说的组长。我们组两名很少上讲台的同学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放手一搏”,可喜可贺。

在讲《统筹方法》之前,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小插曲。我们组派的代表是王梓涵,第一次演讲紧张是人之常情,连男孩都会支支吾吾,更别说女孩了。不过那天早上倒是把我吓着了,刚进教室门就得知王梓涵在我来之前哭过了。脑子没转过弯来,第一反应觉得很奇怪。后来转念一想想起来应该是被紧张坏了,心里矛盾难受。不过我和组长都不是能好好安慰人的主,后来还是明雨轩上阵。论安慰人的技巧,我俩都自叹不如。

到了真正上讲台的时候,王梓涵的声音虽然小,从我的角度(我就站在她旁边)可以看到她的脚在抖,一直在读稿子,并没有与台下互动,但这是一次成功的演讲。俗话说:最大的敌人就是你自己。第一步虽然小到微乎其微,但其所影响的未来是巨大的。之后王梓涵从老师那里得到了一本书,可以看出她走上讲台的决定是正确的。

再说说第二天,我们组讲的是《登幽州台歌》。明雨轩是少数语文名列前茅却不爱在讲台前说话的。当然,作为一个组“同富贵,共患难”的,都知道明只是不主动,她的逻辑其实很清晰。为了培养我们组种子选手的口才,这一次的两分钟给了明雨轩。

不得不说,从这次的演讲中看得出明是一个喜追求完美的人。从演讲前一天开始为了讲的全面,正确,在微信小组群中思考的痕迹令人赞叹。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演讲时她在两分钟不到的时间里把时代背景,诗人心态讲的井井有条,。唯一的美中不足是声音较小,紧张的有些拘束。不过她的演讲是一个人的,没有帮衬,这也是不小的突破。

对于我们组两位勇于挑战自我的同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别像我越活越回去就好。

演讲稿

26.

梁君璧

人物分析

《穆斯林的葬礼》是我看过的塑造人物形象最丰满的。其中很关键的一个人物

---

韩子奇的妻子梁君璧。她让我想起了红楼梦里的王熙凤,在奇珍斋三代大家庭中成了一个精明强干泼辣狠毒的女强人形象。但在这样光鲜亮丽的外表下我看到的是那个时代的悲剧,那个时代的思想,环境和家庭的弱不禁风造就了她悲剧的人生。可她与王熙凤最大的不同就是她是一个穆斯林,她在行为上虔诚到不能再虔诚,因为那是她生活的动力,是她的命。

再谈谈伊斯兰教,在评价梁君璧之前,先了解一下穆斯林到底是什么。首先第一条:为人正直,诚实做人。她就没有做到。俗话说: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而梁君璧毁了自己儿子的一生,韩天星,容桂芳和陈淑彦成了她错误决定的受害者。当时看到这的时候我就发现其实梁君璧比王熙凤更厉害,一下毁四个,看的我是心惊胆战。

回到梁君璧可悲的一生的观点。先不提她给家人带来的无尽烦恼,她对自己才是最令人感到可悲的,也是令我觉得可笑的。纵使她做了多少礼拜,说了多少忏悔,能拯救她迂腐的思想和过往的错误吗?忏悔只是心理上的安慰,拯救不了现实和她的一生。她把生命奉献给真主,而她得到了什么?把生活依托于别人只会使人软弱。的确,梁君璧不软弱,她是一个强势的女人,可她再强势,依旧只是男人这棵大树上的藤蔓。勒的再紧,树没了就化为尘土。这才是真正可悲的地方,梁君璧以宗教信仰,以强势的行为来麻痹自己,骗了自己一辈子。为了逃离现实,为了把过往的不堪踩在脚下。

在第十章“月情”中有这么一句“这场无妄之灾,使她更加深切地感到丈夫在这个家庭的重要性,感到对一旦失去丈夫的恐惧,也就唤起了她对丈夫的深情;这场灾祸也成全了她,使她朝夕守在床前,尽一个

老伴儿

的责任,而不必躲躲闪闪,老是怕儿女窥见他们之间的裂痕了。”从这样一句话开始,梁君璧真正的性格才浮出水面。

在情感,家庭上,她决然的选择了真主。因为那是她的精神支柱,比韩子奇,比韩天星还要重要。她很聪明,聪明到毁了儿子的一生,手段令人佩服。她也很愚蠢,迂腐,有些时候让我怀疑她脑子里是不是只有“传统”二字。她对真主的虔诚只停留于表面,她不是一个真正的穆斯林,却还渴求于所谓的“真主的宽恕”。她自欺欺人,可悲的是她自己知道,却不愿面对。

梁君璧很可悲,从心理,从家庭,从事业都是如此。但她的人物性格我认为是穆斯林葬礼中最丰满的,也是最可悲的。

.谈“

平凡的世界

今天来交流一下路遥先生所著的《平凡的世界》。先来说一下为什么我会选择在这里交流《平凡的世界》。第一,它是一本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看完以后很有感触来推荐一下这本书。第二,看完以后我认为是一本很适合年轻人,尤其是学生看的书。现在的家长大都希望望子成龙,但这本书很现实的反映了我们作为一个平凡的人,如何得到自己理想的生活,去享受作为一个普通人平凡的幸福。

闲言少叙,书归正传。先简要概括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先说人物,书中的主要人物以主角和主角他哥为例,是讲述

后这一代人的经历。书中出现的第一个年份是

1975

年,从主角孙少平高一开始。本书分为三个阶段:孙少平的学生时代,教师生涯及打工阶段,最后是煤矿工人阶段。必须提一点,本书实际上没有真正的主角,之所以会普遍认为孙少平是主角是因为整本书是由他为时间线,有点像所谓的多主角。但最让我佩服的一点是路遥先生笔下的每一个人物都代表着那个时代的一类人,每一个多多少少都有共同点,但又完全不一样。所以我打算重点讲一下人物。

如果影响最深的人物是主角,那么孙少安一定是主角。他成功的事迹很好地说明了在那个时代家庭的分量比现在大得多。从他作为孙家的长子出生开始,他就背负了这个家的未来。正因为他从小就在环境的逼迫下认识到家是可以为其付出一切的,所以之后才养成了浓重的恋家情结。先说他的生平

学习优异却没能上高中就回家务了农,在得知地位相差甚远的青梅竹马田润叶喜欢他时选择了退缩,在推荐下找了一个山西姑娘。后来因为改革开放他办起了造砖厂,因为用人不当破产欠下了一大笔债,在沉沦一年之后再一次开启,从此走向巅峰。在看平凡的世界的时候就会发现没有一丝逻辑不符合的地方,当初第一次看的时候一直在想“为什么同样地位悬殊,孙少平就能接受而孙少安不行?’后来第二次看的时候才意识到二人背负的东西完全不一样,孙少安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导致他没有孙少平的一腔热血,也养成的他很现实的个性。我还一度怀疑路遥先生是个理科生,不得不说这样的细节会让人看书的时候很舒服,不会有那种“怎么会变成这样”疑惑。孙少安的思想境界不高,比起孙少平那样追求精神境界的生活,孙少安的生活令人感到死板,却非常的现实,俗话说: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只有物质生活能让人满足后才会去追求精神生活,这就是现实,这就是平凡的世界。

再来说说田润叶,她可以说是一个地道的大家闺秀。她为孙少安那样的贫困家庭惋惜哀叹,虽然见识过不幸,但可以说她在做教师之前没有过生活的烦恼,至少能影响她一生的没有。再来说说她的生平:与孙少安青梅竹马,高中毕业后做了教师,在二爸田福军家借住,在发掘喜欢上孙少安时被与田福军同等级领导的儿子李向前追求,在得知孙少安结婚后破罐子破摔同意嫁给李向前,一年之后分居两地,在得知李向前因为她而颓废之后断了两条腿后奇迹般的和好。可以说她是一个极善良的姑娘,她与大多数女孩子一样,最不喜欢给别人带来负担。在文中有一句话来描述她和李向前复合后的感情“与其像夫妻之间的爱情,更像母子间的亲情与恩情。”如果说当时同意嫁给李向前是她鲁莽的决定。那么在李向前出事以后更多的是她对她以往的过错的一种忏悔。当她的负罪感超过对李向前的怨恨时,那负罪感就会变成,母亲对孩子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在我看来这是她对生活的妥协,她接受了已经不可改变的事实,这份对生活的态度也值得赞扬。

最后到了我们亲爱的主角孙少平和田晓霞,恕我直言,我整本书里最喜欢的就是田晓霞,还记得她死的时候我不高兴了一整天。之所以放在一起说是因为他们的共同特点比较多可以一起说。首先两人都是读书分子,一个读到大学,一个读到高中。但二人读过的名著已经远远高于平均线。先说田晓霞,她是一名记者,而孙少平是煤矿工人。如果说田晓霞为什么会看上孙少平,估计是因为志趣相投。我记得孙少平曾说他想出去闯一闯是想找到活在这世上的意义。也许这就是经典的心怀壮志的年轻人的思想,只有知道自己活着有意义才会去好好生活。

28.

我的家乡

我现在每天“刻苦奋斗,早起贪黑”的这片土地,就是我的家乡。我的家乡是“魔都”上海,一座“神奇”的城市。

首先谈谈我生活在上海的经历。我作为一个上海人,从小到大都在饭桌上听我的外公外婆谈论今天的股市行情,都是说的上海话,我都听得懂,但我在六年级以前,一句上海话也不会说。当然我现在会说一点点,但也只是一点点而已。

言归正传,要说上海的特点,核心的就俩字“多元”。何为多元?用百度里的话说:

,在社会科学中,指不同种族、民族、宗教或社会群体在一个共同文明体或共同社会的框架下,持续并

地参与及发展自有传统文化或利益。举个例子:上海著名的新天地,就是一个典型的“多元”场所。具有年代感的建筑却经营着世界各地的餐饮。在这条步行街,体现的不只是上海只涨不跌的房价,还有上海作为一个包容性强,经济发达的国际大都市的象征。当然,我没事绝不会去那里,因为它不仅很繁华,还挤得要死。

上海不仅繁华,还很可怕,可怕在人的数量。虽然我们还是学生,但每天在地铁站发生的“悲剧”一定都不陌生。俗话说:每一个工作日的早晚高峰,都是对个人体能和智慧的考验。

上海的特点是多元,但在上海的生活方式也可以用一个字概括“潮”潮如今有时尚的意思,就是说某个人比较时尚,很潮。例如潮人

引领时尚、富有个性、思想超前的人

。“潮”不仅指时尚,还可以说上海整个城市的文化是更新速度极快,对于年轻人消费市场的需求是有点“喜新厌旧”。俗话说:长江后浪推前浪。现在生意火爆的网红店不一定比其他的好,但他抓住了现在

后的消费需求,所以基本火爆的排队都

米开外。但是网红店年年换,所谓风水轮流转,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多出来个网红店。

现在我们来一个问答游戏,三个问题。都是关于

2017

年走在时尚前沿的,就是我觉得杨老师肯定不知道,所以就比较有意思。

第一题:

2017

年最火的歌曲

第二题:

2017

最火的奶茶店,有两家

第三题:

2017

年网络上提到最多的人(比较潮的人才能答)

都说人有气质,那么城市就有氛围。城市氛围大致分为四种

古色古香型,特点有二:人少绿树多。地理位置大都在江南。

说得好听些,玉树临风型,特点有二:人少气势广。基本在北方但不是一线的城市。

古都型,特点;人多葫芦多。说一个简单的例子;北京,冰糖葫芦满大街,住在那真受不了,冰糖葫芦都吃到想吐。中国建过都的就那么几个,自己翻史记去

乱七八糟+时尚前沿型。嘛,这个放在最后说是哪个城市大家也都心照不宣了嘛。所以第四种的特点是:人多到不想出门。地理位置:详情请见上海。

今天主要想做一个对比,并没有刻意贬低一方或是抬高一方。做一个跨国比较,四个城市都是我去过的,两个是第三种,两个是第四种。北京,上海,东京和巴黎。虽然东京也是皇城但我把它归在第四类,因为东京是我去过和上海最像的城市听说纽约也是,但我没去过。说到城市气氛,上海被称为东方巴黎,我认为从城市气氛上看,是不准的。首先,自古以来建过都的城市,它的城市规划大都是有规律的,像中国的南京,西安,北京从高处看是方方正正的。而巴黎是以埃菲尔铁塔,凯旋门等标志性建筑为点,十分规整,且巴黎建筑都不允许超过埃菲尔铁塔。像上海,东方明珠连前五都排不上。至于像首尔东京为什么不规整也别来问我。

其次,凡是建过都的,大都有那种历史沉淀下来的传统氛围,像是伦敦,华盛顿也是如此。同样这是没有悠久历史的城市求之而不得的。像东京这点我就很纳闷,它不仅没有传统氛围,连点渣都没留下。

即使上海很时尚,但也不是说没有缺点。像在国内高校建设方面就不如北京。但是论起“潮”,北京连歩我们后尘的机会也没有,因为上海这点可以说是登峰造极。

作为上海人,我是很骄傲的。现在想想上海话还是很重要的,因为看见别人听不懂方言的感觉还是很好的。

六年级暑假文选

且行且思

29.

漫谈饮食

每每坐在餐桌旁,都会听到外公外婆在评价今日菜肴,“咸了”“下次应该蒸十二分钟”“青菜煮老了”“应该少放点糖”等等。没有一天的菜是满意的,这或许就是做菜的乐趣。因为我不下厨房,我也不清楚,猜测罢了。

有时想想,人为何要淤泥于这一道菜的酸甜苦辣?菜不是金银珠宝,吃了就没了。餐桌上不过二三十分钟,每日三餐不过一个半小时。却要花上三四个小时才能弄完一桌子家常菜,也不过一汤两菜加碗米饭。身边喜欢做菜的人,有时候会因为学会了一道新菜而兴奋不已,也会因为一道不被人喜欢的菜而郁郁寡欢。这都是我理解不了的。

这让我想起了有次看一篇评价当前学生的文章,其中道“现在的学子十年寒窗为了一场高考”这与第二段所述竟有些大同小异。但再仔细想想,这与“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十年磨一剑”都是一个道理。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不会无缘无故天上掉个馅饼。别人看到的,听到的,吃到的可能都是需要花一倍两倍一百倍的时间和精力,终成在他人眼里的样子。

再换个思路想想,现代人的物质远远超出了“活下去”的水平,所以才会有人去追求娱乐,追求味觉上的,思想上的巅峰。而活下去本身,只不过是最简单的柴米油盐。可以说现代人在追求的,不是活下去,而是幸福。喜欢做菜的人,幸福在于斟酌每一克糖,每一口吃食;喜欢吹嘘的人,或许钱和奢侈品是他们的幸福。现在有些人说人类实际上是在倒退,但如果单从追求幸福的角度说,我想时代是在进步的。现在世界上绝大部分地区所拥有的和平,和物质水平,达到了人类可以去追求精神上、物质上等方面的幸福的水平。岂不美哉?

再换个角度,人类在追求幸福上也是在退步。都说人类是不会满足的生物,物质水平越高,他们得到幸福的条件也就越苛刻。可能古代人能追求一辈子书法,能追求一辈子茶道。而这样的人,在现在已经寥寥无几。很多人一辈子找不到真正能令他们感到幸福的东西,导致虚度一生。物质水平的提升使现代人追求幸福更加困难。这么看,似乎也是在倒退?

幸福的人生是由幸福的点滴构筑起来的。或许一顿美味佳肴只能让你幸福半小时,但是每天幸福半小时,便是一笔很大的收获。或许十年寒窗在简历上只能得到写上几个数字,但那十年也得到了知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漫谈饮食,漫谈至高考,漫谈至幸福。

我能写下这篇文章,看着这些文字。

这,就是幸福。

30.

心静自然凉

闷热盛夏,酷暑难耐。

行至长宁图书馆,在茫茫书海中,寻觅不同于住所的一方净土。

若说图书馆宁静,实则不然。正因为其静,听闻耳边私语,轻轻脚步声,甚至是翻书时的沙沙声,也像是被音响放大了几十倍,清晰可闻。听着听着,就被吸引了心神。这还能算是宁静吗?

初进图书馆,虽比他地安静许多,但托了门口咖啡店的福,一楼倒是热闹非凡。直到到了六楼,找了一个居中位置坐定,享受着空调在酷暑的救济微微出神,才在令人心身浮躁的季节找到一丝静谧。

“唔啊

.......

”大声而刺耳的婴儿哭啼声从身后传来,不禁笔下一顿,扰乱了心神,脑中浮现出母亲轻轻安慰孩童的场景。仔细一听,哭啼声伴随着仓促的脚步声越发明显且大声。朝走廊一瞥,一位年轻的妇人抱着哭啼的孩子满面愁容,此景竟与之前脑中想象吻合,也是一桩趣事。

也许是被哭声分散了注意力,久久无法专心于笔下。偶然间一瞟,《悲惨世界》、《傲慢与偏见》、《简·爱》等世界名著映入眼帘。想起昨日为了摘抄在书海中寻找名著无果,今日随意一瞥便找到。不禁付之一笑,感慨世界之奇妙。想来也怪,被这么一打岔竟然很快就再次着重于笔尖,这也是世界的奇妙之处吧。

俗话说“心静自然凉。”所谓避暑山庄能避暑不仅仅是因为天气宜人,更是因为在秀丽山水中令人脱离俗世仓促的步伐。心才会静,静自然凉。

32.

日游记

---

日游记---京都

七月末旬,我再一次来到了京都。

夏日的京都,没有樱花翩翩起舞,没有大雪盘旋于苍穹,也没有枫叶撑起一片红幕。

正值酷暑,京都有它自己的风情与格调。

京都地铁站上人不多,也许是因为我没有碰上高峰期的缘故。有着特殊标识(老弱病残)的座位一直空在那里,即使是年过花甲的老人也尽量坐普通位。

车厢内的男女老少几乎都捧着一本书。小小的,单肩背包也可以放进去的那种。如果不在看书,也很少有看手机的,更多是眺望着窗外,不知其心中所想。

不管是高峰期还是平时,京都地铁里一直很安静。比较多的是脚步声和翻书声。即使有说话的,也是窃窃私语。而最神奇的一点在于,只要踏入了这个车厢,不管是什么人都会合上嘴,像是提前约定好的。

这样慢节奏的生活,或许就是京都这座文化古城的魅力吧。

京都人都很亲切,也很热情。他们的热情是内敛于其中,亲切于其外。不是那种让人觉得尴尬,多余的亲切。他们知道你需要什么,就来直接告诉你答案。省去了问你需要什么的一步,也就不会有难为情去让陌生人帮忙的尴尬场面。

这样令现代人赞叹“情商真高”的性格,或许也是很多人钟情于这里的原因吧。

夏日炎炎,在京都街头买一只抹茶蛋筒,心也静了下来。在最热的几天去的京都,每天出门太阳伞、太阳眼镜、防晒霜缺一不可。纵使准备千千万,依旧顶不住太阳往头上晒。古城别的不说,吃食和古迹都很正宗。街边随处可见的饮料贩卖机和抹茶铺子,成了我夏日解暑的最佳伙伴。和国内地铁里的贩卖机不同的是,日本贩卖机里的饮料是冰的,到了冬天则是暖的,这也是很贴心的服务之一了。而日本卖的冰淇淋不厚,吃了莫名的解渴。

回国后想想,这可能是我在那种天气下奇迹般的依旧没有中暑的原因之一。

同大城市不同的是,京都,或者说古城,城市里几乎没有高房子。而且日本人很可爱的一点在于,房子的颜色都是很温馨的,梦幻的颜色。从JR地铁里眺望远方的层层矮房,就像是童年时候玩的玩具,很有亲近感。而古城里因为没有开发得很现代化,树木尤其得多,似乎空气也清新了点。

古色古香的城市又不古板,甚至有点可爱。

这或许就是我两次来到京都,都玩不腻的原因吧。

同人文

33.MyFamily

《全职高手》同人文,关于叶修家庭的故事短篇合集

叶家的双生子

叶秋一直搞不明白,为什么从小到大,他一直有一种“被哥哥玩弄在手掌里”的感觉。明明他成绩更好,更讨人喜欢。但他还是会在那人漫不经心的、带着些许嘲讽的、令人想一拳揍上去的咧嘴一笑中败下阵来。

但随着四季变迁,逐渐成熟的他。发现有一点还是令他很欣慰的:

至少,他的感觉是对的。

叶修也一直搞不明白,为什么作为双生子的兄弟俩,除了相貌以外,哪里都不像。童年时尚还懵懂的兄弟俩或许都不怎么在意,但当二人被岁月磨平了年少轻狂的棱角,再次回想那些年已经并不完整的时光,都会觉得——双生子,也不过相貌。

叶修这人除了荣耀和那位友人,记忆力其实一直不怎么样。如果有人问他在童年时期的过往,他可能只记得晚上偷偷打游戏被老头子发现之后,被关禁闭的苦楚。而对于和他穿同一条裤子长大却除了相貌一点也不像的双生子兄弟,他也只记得每次闯祸以后让他那傻弟弟背锅的时候,傻弟弟明知委屈却不敢言的默默承受的样子。

当然,直到叶修27岁的时候,他也搞不清楚,为什么叶秋要给他背锅。如果叶秋能知道叶修在想什么,他一定会说——

“巧了,我也搞不清楚。”

还记得那年尚还年幼的兄弟俩,似是温室里娇生惯养的花朵,但也逐渐有了不一样的地方。

在班里,他俩完全是不一样的两类人。如果他们不是兄弟,可能连话都不会说。

叶秋一直是年级里屈指可数的优等生。成绩很好,待人礼貌,加上不错的家境,有很多朋友——但都不是真朋友。身为班长,还是一个人缘极好的班长,他和叶修在学校几乎没有什么交流。因为课间都被叫去办公室,要么就是被朋友拉去聊点没什么意义的话题。

这时候的叶秋,就已经呈现出了商人的精明。

老师让他去做的事做到最好,朋友让他帮的忙只要不对他有影响就去帮,如果不行就用一个听上去很靠谱的谎言蒙混过去,在课上即使困到眼花缭乱也必须坐姿端正,看上去学习认真。成绩好的时候绝对不会提成绩,即使心里乐开了花。看上去强大而亲切,认真却不清高。这就是叶秋每天要保持的,必要的形象。

因为如此,在叶秋没有计划离家出走以前,没人会想到把他和叛逆俩字联系到一起。

叶修一直是年级里无人不知的传说——当然不是因为成绩什么的。他的校园生活很令人费解,老师也拿他没辙。个子不算高但要求坐在最后一排,有个近乎完美的弟弟成绩却分毫提不上去,每天除了数学课就一直在睡觉,不然就是在快睡着的路上。说话欠揍不留人余地,所以没什么朋友。每天除了课上睡觉也没什么违规行为,老师到后来也懒得理他。各科成绩一直在班级中间段徘徊,不过数学出奇的好,但也没法拯救他一直在缓慢下滑的成绩。平时不修边幅,有点虚胖,除了手很好看以及数学不错以外几乎没有优点。

至于为什么无人不晓,还是因为一次罚站。

叶修这人平时没什么讨厌的喜欢的,有两项例外。一项是他喜欢打游戏,另一项是他讨厌、极其讨厌体育课。有次在六月中下旬,在体育课上差点困到昏倒,据叶修后来解释是因为昨天晚上打游戏打到凌晨四点,再加上夏日这一闷一晒,简直快要眼冒金星口吐白沫。原本体育成绩就差到爆,给古板体育老师的印象还不好。老师就很“委婉”得让他到操场中间站着醒醒脑。

因为家境很好,上的学校自然大。而这操场一大,就没了树荫,更别说中间了。叶修每每想起这事就牙痒痒,还经常笑嘻嘻地调侃体育老师绝对是有意陷害他。只睡了两个小时不到一点,身体本来就差,还站在操场中间被晒到汗流浃背,叶修连想死的心都有了。

后来那天整好碰上校长去其他学校调研回校,看着他几乎要在操场上融化了,猜到肯定犯了什么错,打算去教育教育,认了错就让他归队,倒也一举两得。校长拿着一瓶其他学校送的水,走到叶修面前把水摆在他面前,微笑道:“大热天的站在这里快热坏了吧,要不要水?”叶修欣然接受,微笑着点头接过水,毕竟还是活着重要。等他大口大口喝完水,好不容易“活过来”以后。校长点了点头,面不改色依旧微笑道“你做错了什么被罚了?”叶修也面不改色微笑答道“我抢了校长的水”

校长多年来练成的微笑僵了僵,感觉这时候再严厉的审问有点尴尬,就把叶修放回去了,连带着那瓶水。当然,叶修事后也在办公室里站了两小时。

班主任被气坏了,让叶修写份两千字检讨在班里读,全班知道了以后一传十十传百。

从此,叶修声名远扬,叶秋也跟着“沾了点光。”

后来在年级里提到叶秋,会说“一个成绩很好待人亲切,还有个奇葩哥哥的好学生。”

【双生子篇·完】

在母亲眼里,自己家的孩子总是天下第一可爱的。即使叛逆到离家出走——当然,这是后话。叶修觉得他活了那么多年,几乎天不怕地不怕,吃软不吃硬说的就是他。每次面对母亲的照相机镜头总是避之不及,从来不会摆姿势的他只好扯出一抹比哭还难看的笑,看上去漫不经心。

这辈子叶修没讨厌过什么,除了体育课,就是拍照了。

一直到

岁,叶修也没搞懂母亲为什么喜欢拍照。不对,应该说为什么总喜欢拍他和弟弟。他一直觉得摄影只能说明他昨天没有没熬夜打游戏,亦或者是这段时间他有没有好好吃饭。能体现的不过是他有没有长残,想看他长没长高也可以用尺量一下。总之,摄影只能看出表面,却不能反映这段时间他真正干了什么。在他眼里,考试分数都比照相有意义。

后来他把母亲喜欢照相的原因全部归结到他妈是千金小姐出生,平时闲着没事就喜欢摆弄这些玩意儿,弄着弄着就弄出感情来了。

叶秋也不喜欢照相。比起花三四分钟站在原地不动,还要扯出笑容摆弄姿势。他还不如去多做点题,免得考试时候翻车,毁形象。不过为了维持在母亲眼里的乖宝宝样子,他还是会配合一下。毕竟他也做不出像他哥那样一拍照就活像逼死他的样子。

毕竟,他可是“好孩子”

叶母也想不通为什么自己家俩孩子都不喜欢照相,一个还会配合一下,另一个让他拍照就一脸苦大仇深。就像很多人喜欢旅游,旅游的时候为了纪念一下买个冰箱贴,贴满一个冰箱就会很有成就感。叶母觉得她喜欢自己家孩子,在每个年龄层纪念一下拍几张照,等到老了不就几千张了吗?这么有意思的事俩孩子居然都不喜欢,叶母百思不得其解。

有次已经不知时日的家长开放日,在叶修的记忆里只记得那是个秋天,入了深秋的季节。每次开放日因为母上就坐在后面,所以叶修那套“上课睡觉,下课发呆”的时间表得换一换。但是因为那天教室里人多闷的不行,叶修困得连黑板上的字都看不清。用手托着腮,七歪八扭的勉勉强强做在椅子上,没整个人瘫下去算是万幸。叶修坐在最后一排靠窗的位置,虽有秋风从窗缝中细细穿过,但也拯救不了叶修云里雾里的状态。叶修斜着眼看向窗外,秋枫的红火染遍了整个校园,老师在台上讲了什么他一字也没听进去。

叶秋做在第三排最中间的位置,每次公开课都是集万千目光于一身。但是作为母亲,叶母当然不会只关心一个孩子。当然——每次瞥眼叶修他都在打盹,令人糟心。

对于叶母来说,这天是个特别的日子。早上一时兴起把照相机也带去了,叶母对拍自己家俩孩子可谓别出心裁。各种角度来一张:背着书包的,回答问题时候的,坐在座位上的,还有什么被老师请去办公室喝茶的,跑完一千米累到瘫的。叶修后来回忆起来,一言以蔽之“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她拍不到。”

叶母看着叶修临近快要昏过去的边缘,心里竟有一丝期待,如同点心师傅对蛋糕烤熟时烤箱发出的那一声清脆响声。于是乎,她调整好了相机,等到叶修微微摇摆着的头垂下去的那一刻,按下快门。

咔嚓”一声清响,叶修原本就睡的不深,听到这么一声,还以为老师又把粉笔头敲他脑门上了。结果一抬头,老师集中精力在讲课,学生即使听到声音也不敢回头。他侧过半边身子,朝后一瞥,正看见他家母上正在聚精会神的低头摆弄着照相机,面露微笑。但他凭直觉,绝对发生了什么不好的事情。

事实证明,叶家的双生子兄弟,直觉都很准。

那张照片上他与窗外红叶融为一体,因为他坐在窗边,镜头里只有他一人,一窗,以及满山红枫。

这张照片被叶母恶趣味的打印成四张照片的大小,贴在叶修卧室的门上。满山遍野的红枫固然美不胜收,不过叶修上课打盹的睡姿毁了这么一张秋日美景。图中叶修单手托着半边脸,合着双眸,嘴微张。叶母坚持认为那是可爱,叶修也坚持认为那是黑历史。

对于自家母上把自己黑历史贴在房门,叶修也是无可奈何。每次进卧室总会在心里扶额。久而久之,秋天的满山红叶,以及那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形容的睡姿,倒也成了日常的一部分。

叶修也对那天是个秋天,记忆犹新。

从那天之后叶修再也没有见到这样的秋日盛况,因为在那不久,他就前往了杭州——当然,这也是后话。

【母上篇·完】

叶父直到叶修

岁成为国家领队的时候,也没有想通为什么他一生勤勤恳恳,教出来的儿子一个比一个叛逆。世人皆说“知子莫如父”,那他怕不是个假父亲。

有一个一直困扰着叶家俩儿子的问题:他们父亲当年究竟是怎么追到母亲的?或者说:他们母亲一个千金小姐是怎么看上父亲这么个单细胞的军事家族出生的儿子的?

还有一个一直困扰着叶修的问题:他当年究竟是怎么忍到初二才离家出走的?

叶父其实并没有表面上看上去那么单细胞,心里想的不比一般人少。他曾经想过俩孩子在军事家庭环境下可能会向往当兵,爱好枪械等等......但他摔破头也没想到最后一个开公司当老板,一个跑去打游戏。叶秋走上经商之路他也能接受,毕竟时代在变。但叶修成了电竞选手并且拿回来了几个冠军,这就算是2025年他亲自同意叶修当了国家队领队,也没办法释怀。

他,堂堂军事家庭出生,结果俩儿子天天想着离家出走?还有一个走成了?更荒唐的是离家出走竟然是为了打游戏?!每次想到这里他都觉得喉咙里呛了一口血,对不起叶家祖宗十八代。

叶修是个理科生,也只有理科能逞逞能。家里原本把他送去学编程的时候没想太多,打着以后就靠这口吃饭的心思让他专攻电脑。他确实学的不错,直到有天听同学提起游戏......

叶修小时候其实对游戏没什么感觉,没玩过也没兴趣。一方面是他从来没什么好奇心也没什么上进心,另一方面则是他清楚家里人不会让他玩,自然也没心思作这个死。当时还是因为他在学编程的时候破天荒的交到个朋友。那个朋友在他远赴杭州之后就再也没联系过,叫什么名字他也忘了。只记得他学习很好,人缘也很好。只不过不像他那弟弟只在学习方面尤为突出,那个朋友见识广,想法多,和他很合得来。

那个朋友会弹钢琴、爱好摄影、喜欢读书、似乎还学过美术?不管了,叶修毕竟也只是个好吃懒做的理科生,在那朋友谈这方面的时候只能听听。让他最终成为叶修童年时期唯一的朋友的,是因为他给叶修推荐了一款游戏。什么游戏叶修也忘了,只记得第一次玩的时候是在编程课下课之后,那朋友把他拖进网吧玩了一盘,之后被网吧老板赶了出来。

但从此以后,他便与游戏分不开了。

叶父觉得自己当时真是瞎了眼了,他怎么会相信叶修说借电脑一用是在认真学编程这种鬼话。还一度以为这不上进的儿子终于开窍了,很是欣慰。现在想想他真是天真。看到叶修在打游戏的时候他认识到了一点——不要试图去相信叶修会有什么改变。然后就是一口老血堵在胸口,上也不是下也不是。

最后叶修遭遇了一顿臭骂的末日险境。

叶修对于游戏的执着叶父也是没有想到的。他没有电脑就去借同学的,把同学都借怕了就去网吧,网吧怕放未成年人进来被举报还屡次将叶修赶出去、他就只好去另一个网吧......然后重复。叶修以前一直视金钱如粪土,一是他在富贵家庭长大,二是他真没什么要买的。

然而叶修在从五年级到初二之间,花四年时间攒钱买了一台电脑。

在初二那年,他天天熬夜打游戏,也就是那段时间他的外貌变得有些病态的苍白,以及黑眼圈。叶修可能人生中唯一像是女孩子一样细心地摆弄过的,就是那台电脑。现在看来或许很便宜、很普通,但对于叶修那种富贵但是零花钱甚至给的比普通家庭还少的,算是一个很珍贵的东西。从桌面壁纸、到键盘鼠标,弄得叶修都怀疑自己是不是个女的。

叶修从小就邋遢,整个房间就像个垃圾桶,而那台电脑给人感觉就像是垃圾桶里捡到块金子,和那乱得不能再乱的房间有着强烈的违和感。

记得是初二的某个晚上,叶修照样通宵打游戏,但这次被抓了。叶家父母的房间在一楼,叶修和叶秋各一个房间在二楼。起因是叶修打boss结果被偷袭了,喊了一声“靠!”还跺了两脚。叶父当时也没睡熟,听见便循声而来,看见叶修房门缝隙间一丝亮光,进去一看叶修正在全神贯注打游戏,不知道比平时精神个几百倍。叶父自然怒不可歇,又是一顿臭骂。他知道叶修沉迷网游,但这是第一次看见叶修通宵,还那么专注。“浪费精力不好好用在正道上”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有种自己家白菜被游戏这头猪拱了的感觉。

看到电脑屏幕上的游戏还在继续,叶父一时怒火涌上心头,将电脑拎起来就想把它砸烂。叶父也是在那天夜晚,头一次看见叶修会为身外之物而急红了眼。叶修看见他快砸下去的时候,不禁咬紧了下嘴唇,眼眶红了但眼泪没下来。叶父最终在电脑快落地的时候,选择将其砸向了床,电脑完好无损。

叶父最后也没说什么,只是叹了口气,走出了房间。

那一夜,父子俩都没睡着。

那天以后,叶父没有再去因为游戏的事而和叶修发火,不知是默认,还是已经放弃。

【虎父篇·完】

天高任鸟飞

叶秋一直有个离家出走的梦想,并在15岁那年有幸做好了充足的准备......然后给他哥做了嫁衣。

叶母在叶修离家出走之前给她照的最后一张照片,是叶修正在通宵打游戏时的照片。叶母说这是他最有少年气的时候。

叶父在那晚之后,在叶修离家出走之前没有管过叶修打游戏,他至今都很后悔当时怎么不多骂几顿,抽几嘴。然后把叶修年少轻狂的离家出走梦给打消掉。

叶修其实也觉得15岁那年太冲动了,简直可以评价为愚蠢,但他并不后悔。他对游戏就像是人对粮食,没有粮食就活不下去。

其实他并不像其他人眼中那样的无所谓,他人只看到了他背上行李时的义无反顾,而没看到他在那一个夜晚彻夜未眠。他并不是一个粗枝大叶的人,但他是一个敢在一切都为未知数时,远走高飞的人。他也曾想过在他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的时候,离家出走是多么困难。

他当年真的是凭着一腔热血,走出的北京。

他甚至想过在北京找个地方能打游戏的,过几个月就回去。但他心里清楚,一旦回去,就没有退路了。因此他订了去往杭州的火车票,为的不是去看西湖,而是逼他踏出这一步,让他没有退路。或许听起来很疯狂,确实很疯狂。叶修28岁时再次回想也会后怕,若是他没有去杭州,没有出北京,会是什么样?

一个金枝玉叶的小少爷,带着一箱行李和为数不多的钱,走出京城来到南方,这是要多大勇气?叶修觉得自己真是疯了。

其实他很舍不得家里人,只是不说而已。有时候弟弟的数学会帮他看看,有时候母亲照相也会好好配合,父亲的要求也会尽量完成,只是别人看不到而已。

还记得在那天,拎着行李正准备踏出房门的时候,小点一把扯住了他的裤腿,他还给了它些吃的。

他记得那是个如同他卧室门上的秋天,满山红枫。他独自一人坐在去往杭州的火车上,眺望远方的红。

他也不知道的是,在他离家出走后的一天,他的父母有一次谈话。“他为了游戏居然走了。”“他除了游戏也没别的喜欢的了”“他不是想把游戏当职业吗?就让他飞去吧。”

饮冰十年,难凉热血,从此叶家少一少年。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

那天,他瞧了瞧这网吧的名字,“嘉世”。他瞟了一眼被人群围着的阳光少年,吹了一声口哨。

“听说你游戏打的不错,来一局吗?”

THEEHD

文集终于好了......先对因为我的拖稿排在后边的20多位童鞋说声抱歉,以及勤勤恳恳催了我三个月的老杨和给我写序的四位同学,ღ(´・ᴗ・`)比心。另外读完四位同学的序,感觉她们对我有什么误解,读起来像是我贿赂了她们,写出那么......不真心的话。

唠唠叨叨那么多,总而言之,加上8篇没发的文章,这一年多的时间写了将近4万字也是挺有成就感的......也可以说是上学期和这个暑假写了将近4万字,毕竟我第一学期太懒了。另外对没达到5万表示惋惜......毕竟我还挺想坑老杨一把的。

好像又说了很多废话。后记也没什么好说的,就定个小目标吧,这学期+寒假写五万字(然后去和老杨要5本书哈哈哈哈)。

今天是开学第一天,收到老杨亲情催稿,回家就风风火火的编辑好了文集。欠了三个月的债终于还了,感觉还有点轻松。

看着左下角的字数,我也不多废话。祝未来的我达到五万字啦。

樊芸希

2018年9月3日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