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刀口附近陆续出现几个水泡,什么原因,如何处理?
案例回顾
患者,男,46岁,肝硬化代偿期,肝癌切除、脾切除术后第5天,患者刀口附近陆续出现水泡,由于患者腹部戴着腹带,刚开始医生护士都没注意。
有次患者腹带有些松了,起不到固定、约束的作用,护士在为其重新打腹带时发现刀口下有一个破溃的水泡(1cm×2cm),
表面已经破溃、流液,露出鲜红的创面
,给予碘伏表面消毒后,覆盖输液贴后结痂、愈合。
检查结果:白蛋白31.8g/L,低于正常
(图片由作者提供)
之后,患者腹部陆续出现4
5个这样的水泡,都是发现时就已破溃,渗液,经过同样的处理,水泡之后结痂、愈合。
处理经过
术后患者刀口附近出现水泡,且已破溃,患者痛苦、家属紧张。
责任护士由于不参与患者换药,她并不知道患者身上出现的这种皮肤问题,更未想到要在患者护理记录上显示出来,并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加以注意和防范。
家属询问主管医生,说是低蛋白血症引起的,常规按照水泡的处理即可。
临床处理:
碘伏消毒液进行表面消毒,无菌敷料覆盖,2
3天后,破溃的水泡创面渐渐愈合、结痂。
(图片由作者提供)
案例点评
患者切口周围出现水泡,看似小事,实则不小。
切口旁这些水泡的出现,处理不当或不及时,有可能连带切口感染。
水泡的破溃,加之外科患者术后胸腹带,或是夹板、石膏托等辅助用品的使用,二者摩擦,造成患者局部皮肤疼痛不适、渗液、出血等,增加患者痛苦不说,还有感染的潜在风险。
切口周围水泡一旦出现,则可能导致患者疼痛、不适、伤口持续渗液并且可能存在切口部位感染的风险。
术后切口感染,并不简单,属于医院感控、护理管理重点监控的敏感指标,更关乎医疗护理质量和水平,需要临床医护人员引起足够的重视。
哪些情况术后患者身上容易出现切口周围水泡?
造成切口周围水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这些:
低蛋白血症的患者:
最多出现切口周围水泡的是肿瘤患者、肝胆外科等术后低蛋白血症的患者。未能及时纠正低蛋白血症,可导致水泡形成等。
对皮肤消毒剂过敏的患者:
警惕消毒剂过敏的患者,如对碘、酒精等消毒剂过敏的术后患者,在切口周围的消毒区域,有可能出现水泡问题。
对敷料或胶布过敏的患者:
有的患者对消毒剂不过敏,但由于现在的新型敷料和胶布种类较多,成分也较为复杂,一些过敏体质的患者,还会在覆盖区域,出现这些皮肤问题。
切口过度肿胀的患者:
有些术后患者,由于遭受外伤,或是术中操作、止血不当等因素,会出现局部切口的高度肿胀,这种皮肤,也是切口周围水泡发生的重要因素。
切口牵拉移位的患者:
术中牵拉、切口部位移动导致皮肤之间产生摩擦,从而使得敷料产生剪切力,造成皮肤水泡问题。
使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的患者:
为固定敷料,减轻切口的出血和肿胀,临床使用腹带或弹力绷带加压包扎的患者,局部皮肤由于长时间加压,又被覆盖着,容易出现压力性损伤,出现切口周围水泡。
使用石膏外固定的患者:
石膏固定不当,造成里面局部软组织长期受压,缺血缺氧,形成压力性损伤,形成切口周围水泡。
防范对策有哪些?
术前评估:
术前评估不仅是医生的事,更有护理方面的职责。更有术前和术后的不同评估内容。
术前:
要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和感染防御力,全面细致的术前检查,术前对一般情况差(如贫血、低蛋白血症)的患者改善全身情况,积极治疗原发病,待患者体质增强后再行手术。
责任护士评估出患者的问题后,要跟主管医师主动沟通,体现医护一体化,实现整体化责任制护理。
术后:
注意观察和评估切口时,主要指为患者换药时,应当注意周围皮肤的状况。
比如,是否存在皮肤脆弱、受损情况,是否存在外伤瘢痕,以及是否有类风湿性关节炎、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慢性皮肤疾病、皮肤过敏情况等可能影响患者皮肤黏膜完整性的潜在状况。
防范措施:
术后患者切口周围出现水泡,不仅肝胆外科患者会出现,外科系统其他专科,如心外科、胸外科、骨科等外科患者出现的也很多。需要临床护士引起高度重视,加强防范。
1.改善全身情况
术前对一般情况差(如贫血、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的患者改善全身情况,积极治疗原发病,并针对术前因原发病服药进行相应调整,待患者原发病得到合理控制、体质增强后再行手术。
2.排除过敏因素
如果是对胶布过敏造成的,对有胶布过敏史的患者应该改用其他固定敷料的方式;
3.选择合适的敷料保护创面
(1)敷料的高顺应性和拉伸性:
预防切口周围水泡,切口敷料可选择高顺应性和拉伸性敷料,不损害切口周围皮肤。
特别是关节部位活动时敷料伸缩具有高顺应性拉伸性,可减少水泡的发生;
(2)敷料的柔韧性和粘贴性:
伤口敷料的柔韧性和粘贴性能很重要,尤其是容易出现肿胀的骨科手术切口更是如此。
可采用具有良好顺应性和易贴易揭的敷料并且有良好的渗液吸收能力和防护能力,可减少更换敷料频率,有利于观察切口、更换敷料以及患者术后主动活动关节;
(3)新型敷料的使用:
有条件时使用新型带网片的皮肤胶,可以在伤口表面保持温和湿润的环境,减少可能由切口敷料与皮肤的摩擦造成的伤口愈合不良。
4.水泡的处理
(1)小水泡:
注意保护,可用水胶体敷料。
(2)大水泡:
无菌注射器抽出泡内液体,挤出泡液,早期保留泡皮,用透明贴或溃疡贴等水胶体敷料外敷。
5.积极治疗术后低蛋白:
术后出现低蛋白血症应予积极治疗。
如何进行相关管理?
1.上报:
向科护士长报告患者出现的皮肤问题,必要时,填表上报护理部。
2.记录:
在护理记录单上做好记录,分析原因,记录处理措施,评价效果。
3.交接:
患者的皮损问题,可班班交接,持续性关注和跟进,直至创面愈合。尤其是切口出现肿胀、皮瓣转移、石膏固定的患者,要重点交接,认真听取患者主诉。
4.改进:
在科会上通报,积极改进,让其他护士引起足够的重视,积极改进工作质量,提升护理关注水平。
思考:
患者身上出现切口周围水泡,换药操作都是医生在进行,主管护士不知道患者切口周围出现的皮肤完整性受损。患者家属告知后,护士才开始知道患者皮损的存在。
这其中,固然有住院病人多,责任护士忙碌的因素,但也不排除护士专科护理知识、临床评判力缺乏,对护理问题敏感性差有关。
从主管护师的应对上,我们就可以看出,该患者身上出现的护理问题,这个患者护理病历上,患者的皮损问题,是空白的。这是一个临床护士需要克服的缺陷和不足。
护理质量和水平的体现,就在患者身上出现的这些细节问题上。
参考文献
1.护理管理工具与方法实用手册/吴欣娟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END—
编辑:胡梦珂题图来源:站酷海洛
文章有用就点
「在看」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8
03-08
03-08
03-08
03-08
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