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上长出这种透明“水泡”,要特别注意再痒也别挠,这样处理才好 手上长出这种透明“水泡”,要特别注意再痒也别挠,这样处理才好手上长出这种透明“水泡”,要特别注意再痒也别挠,这样处理才好

手上长出这种透明“水泡”,要特别注意再痒也别挠,这样处理才好

你有没有这样的困扰?

手上经常莫名其妙冒出了一些小小的、透明的

“水泡”,很痒。有时痒得受不了,忍不住用手去抓,抓破了会流水,接着脱屑、蜕皮,然后破皮的地方不止很痒,而且还特别痛!

有人说这是湿疹,有人说这种是脚气(足藓)传染到手上了,有人说这是因为碰到脏东西了,多洗手就好了

……到底该听谁的?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长在我们手上的这些小

“水泡”,究竟是什么东西?

在医学上,

“水泡”

学名叫做汗疱疹

是一种发生于手掌、手指侧面、指端皮肤的复发性水疱病,属于湿疹的一种。

典型表现为患处成批出现圆形小水疱、丘疹,伴有瘙痒。如果不加以调理,很容易反复发作,而且程度可能一次比一次重,十分烦人。

在古代医书里,汗疱疹被称为

“蚂蚁窝”,清代《疡医大全》里介绍

它是:

“风湿结成,多生手足,形似蚁窝,俨如针眼,奇痒入心,破流脂水。”

简单来说,

汗疱疹是湿热内蕴,不得透达疏泄,下注于手足末端而发的。

夏天雨水多,湿邪较盛,湿热邪气停留在皮肤肌表,容易发作此病。

另一方面,天气一热,人们贪凉,喜欢吃生冷食物、吹空调等,这些都可能损伤脾的阳气,导致水湿内生。

脾失健运,运化失常,湿热内聚,是汗疱疹的成因。

所以中医认为,想要改善汗疱疹,健脾除湿是重点。

临床常用的方法是直接

艾灸患处(即阿是穴)

,借助艾灸温阳祛湿的特点,充分调动体内的御邪抗病之力,直达病灶,驱邪外出。

配合艾灸

曲池穴、合谷穴

,它们一个是大肠经的合穴,一个是大肠经的原穴,艾灸这两个穴位,能疏通大肠经,增强代谢,从而起到止痒、减轻皮疹的作用。

(曲池穴)

(合谷穴)

同时加上

阴陵泉、脾俞穴、足三里

,阴陵泉穴是脾经上管理身体水液的穴位,是人体重要的排湿大穴,而艾灸脾俞穴、足三里具有健脾和胃、利湿升清的作用,常灸还可以补充人体的纯阳之气,这种阳气正是湿邪的克星。

(阴陵泉穴)

(脾俞穴)

(足三里穴)

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

“艾灸这么麻烦!我看有人推荐用一些激素类药膏,抹药膏不是又简单又速效?”

有时,也许抹抹药膏暂时解决了

“痒”的问题,但是如果没有找到诱因,常常还会反复发作,治标不治本。还有,长期外用糖皮质激素类会引起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多毛等不良反应,这也是不好的一点。

《内经》

上有句话

是这么说的

“有诸内者,必形诸外”

,中医调理皮肤病必须找到其发病的内因,从根源开始改善,唯有体质真的改变了,身体回归平衡,才能真正恢复健康。

很多人习惯依赖外擦药物,只图暂时的轻松,但是内因没解决,年年都复发

,苦的还不是自己?用艾灸调理体质,虽然可能见效没那么快,但它是以人为本,照顾整体的一种方法,改善皮肤问题的效果更持久、更彻底。

另外,很多皮肤病,比如汗疱疹,特点就是痒,很多人习惯性去抓挠,但这样会让病情变得更严重甚至出现并发症,所以即使很痒,也一定要控制自己不要去挠。

挤水泡、拿针挑也是不好的行为,这样会破坏皮肤毛孔,导致更多水泡形成,并且还容易出现合并细菌感染等严重后果。

总结:

汗疱疹是夏季常见的皮肤病,与湿邪偏盛有关,常有瘙痒的表现。与手足藓不同的是,那些奇痒的小水泡并不会传染,但我们还是要避免去抓它,发病期间可以通过用艾灸的方法来调理,同时注意避免过度清洁,减少接触肥皂、洗衣服等洗涤剂,有利于病情恢复。

新京报、海峡都市报

“在看”

“艾”

分享给更多的人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