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106本已读 2021  106本已读2021 106本已读

2021 106本已读

爷爷的大脑一点点地萎缩,记忆一点点地消失,如果像偶像剧里一下失忆了或许就不那么痛苦了。人们害怕衰老可能甚于死亡,因为那种逐渐被剥夺的过程带来的无力感更加深重,手抓得越紧沙子从缝隙里溜得越快。诺亚说得对,生活的意义是陪伴还有冰激凌,没有失去就不会懂得拥有的幸福,没有死亡就不会懂得活着的意义。

人本质上来说始终是自己一个人,没有谁可以与自己永久相伴,所以在一起的时候要懂得珍惜,在拥有的时候要练习分离。

明代的陈继儒在《太平清话》中说:试茶、洗砚、鼓琴、校书、候月、听雨、浇花、高卧、勘方、经行、负暄、钓鱼、对画、漱泉、支杖、礼佛、尝酒、晏坐、翻经、看山、临帖、刻竹、喂鹤,皆一人独享之乐。

或许艺术家都这样吧,虽然很不正经还色里色气的,但荒木大师也是一位很坦率很可爱的老爷爷啊,偶尔冒出一些人生哲理的金句也让人不禁肃然起敬。其实看这本书的初衷只是想跟着大师的眼睛看看东京的街巷,但是我目前还没有达到欣赏黑白(据大师说是不希望干扰观者对色彩的想象以实现同读者的互动)倾斜(有点晕哦)照片的高度,不过还是mark了很多有趣的地方和小店:①太宰治常去的酒吧Lupin;②有着350年历史的老店“金鱼坂”;③荞麦面店“鞍马”;④森岩寺、北泽八幡神社(森茉莉常光顾的咖啡店“邪宗门”);⑤爵士酒吧POSY;⑥神田明神神社旁边的纳豆铺子“天野屋”;⑦鬼子母神前车站旁的咖啡店;⑧杂司谷陵园、谷中陵园。最后,摘抄一句大师的训导:

人生何必匆匆忙忙,我们就悠闲地走下去吧。

<上下滑动>

本书作者是一位典型日本草食系男生,在繁华/忙的东京过着深居简出、粗茶淡饭、偶尔打工维生的隐居生活。看到一位书友批评这种消极遁世、逃避责任的生活态度(不利于社会发展),本来有点犹豫要不要读这本书,幸好最后还是读了。

其实作者只是非常坦然地接受了真正的自己,果断地选择了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本来就不爱人际交往,那就自在地享受独处。不过我没有料想到的是作者并不是一直与世隔绝蜗居在家的,他之前打工攒钱环游过世界的!此外,他还是一位“真”草食系(会识别还会烹饪野菜),没有手机,没有电视,只听广播,非常环保(基本只使用小苏打来清洗衣物),非常支持本地农业。对了,他还讲了做护工的经历,他对“社会治理”的一些见解还是非常有意思的。对了,他出版了本书本身就有点厉害啦。

作者也经历过短暂的社畜生活,他算下来自己的付出并不能得到很好的“回报”,或者说没有太大的意义,反而是丧失了生活本身,最后决定还是隐居起来好了。他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钱就没有自由,这实在是太不自由了!”因此,在他看来人们口中的自由只不过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由”罢了。

作者按照自己的节奏舒服的生活,偶尔打工维持自己的基本需求,不给别人添麻烦,甚至生病都靠自愈为了不浪费国家的“税金”,过一种低欲望的生活,这在国内无法实现的吧(最起码不可能每周打工两天一个月还能赚6K)。作者说了他也不是要宣扬自己的生活方式,只是告诉现代人还有这样一种可能性,因此普通人还是得普普通通地打工谋生,与此同时要努力保持精神健康,还有身体健康也很重要,如果感到身心都受到了巨大的剥夺,那就允许自己停下来吧。

<上下滑动>

村上春树说自己工作后就和父亲彻底疏远了,当了职业作家后父子关系更加扭曲,最后几乎决裂,中间有二十多年没有见面、没有联系,直到父亲生命的最后阶段父子才和解。

书名讲的是他小时候住在兵库县西宫市夙川时和父亲去海边扔过一只成年母猫未遂(她又自己回家了)的故事,在这篇私人化的文章里村上不只是在谈猫、谈他的父亲还有家族的旧事,本质上是在反思历史、战争还有人存在的这一生:个体的存在究其根本不过是一种偶然,只是每个人都会把这份偶然当作独一无二来生活;籍籍无名的个体轻易就会被整体吞没,正因为如此每一滴水都有责任和义务传承它独一无二的记忆和历史。

以下是(怀抱好奇心)简单整理的村上家族

一、村上弁识(祖父)

爱知县一户农家的儿子,自小在寺院修行,后来成为京都市左京区粟田口“安养寺”(净土宗)寺院住持;生有六个儿子,有两人成为别人家的养子改了姓;1958年2月25日早上8:50横穿连接京都(御陵)和大津的京津线山田道口时被电车轧死(去世时70岁)后产生寺庙继承问题。

二、长子村上四明(大伯父)

大阪税务所股长,后从税务所辞职举家搬进安养寺,继任住持的名号,其子纯一为现在的安养寺住持。

三、次子村上千秋(父亲)

1917年12月1日(大正六年)出生,小时候曾被送往奈良一座寺院后回到京都,村上认为父亲被父母短暂抛弃的经历类似于那只“弃猫”;

18岁起就读于西山专门学校,1936年毕业于旧制东山中学;

1938年8月1日入伍;

1938.10.3以第十六师团辎重兵第十六联队特务二等兵身份乘运输船从宇品港出发;

1938.10.6登陆上海后似乎和步兵第二十联队一起行军,主要负责补给和警备任务;

1938.10.25参加了河口镇附近的追击战;

1939.3.17参加了汉水的安陆作战;

1939.4.30-5.24参加了随枣会战;

1939.8.20第二十联队从中国撤回日本,结束了为期一年的兵役回到西山专门学校复学;

1941年3月以优等生的身份从西山专门学校毕业,接着就读于京都大学文学部文学专业;

1941.10.3再次服役隶属于步兵第二十联队(村上说或许因为听过这段故事误以为父亲从第一次征兵起就一直在福知山的部队服役),后来又被编入辎重兵第五十三联队(后又隶属第五十三师团:1944年第五十三师团于战争末期被发派缅甸参加尼泊尔作战,1944.12-1945.3伊洛瓦底江会战中与英联邦军队对战,全团遭遇追击,接近全军覆没);

1941.11.30(突袭珍珠港八天前)接到取消召集的通知,结束兵役回归故里;

1944.10进入京都大学文学系学习;

1945.6.12第三次进入军队服役,以上等兵的身份被编入中部一百四十三部队;

1945.8.15战争结束;

1945.10.28兵役解除重返大学校园;

1947.9大学毕业且通过考试进入京都大学文学部研究生院,后因为结婚生子养家糊口中断求学念头,在阪神间西宫市甲阳学院(初高中一体制私立学校)教国文;

1949.1村上春树于京都市伏见区出生;

2008.8因多处扩散的癌症和重度糖尿病,在京都西阵的医院去世,享年90岁。

四、母亲

大阪船场一家老字号店铺(店铺已在战时轰炸下被烧毁)的长女;毕业于大阪樟荫女子专门学校国文系,曾在母校(应该就是樟荫高等女校)任职国文老师,婚后辞去教职。

【关于父亲联队隶属的误解】

1.第十六师团(伏见)以步兵第九联队(京都)、步兵第二十联队(福知山)、步兵第三十三联队(三重县津)三支队伍为根基组建;

2.一直误以为父亲隶属步兵第二十联队(1937年12月因是攻陷南京时最先头的部队而“扬名”,而父亲1938年8月入伍未参与其中,村上听闻事实后心中大石落下);

3.实际隶属于第十六师团辎重兵第十六联队(归驻扎于京都市内伏见区深草的司令部管辖)。

关于小动物的冷门知识,小猪如果躺下来是不是就可以看到天空了?

很喜欢和有趣淡然的大叔/大爷聊天,那种感觉就像从天上俯瞰自己的现在生活,慢慢地就懂得最重要的不过是“从容淡定”地好好活着,善待他人,也要善待自己,这本书让人不再那么畏惧“衰老”,

因为即使老了也可以选择继续成长,保持充盈。

《晚熟的人》其实是我完整读完的第一本莫言作品,时间跨度从文革前到现今,每个故事都讲得很妙,也很敢讲(举个栗子:许多年后我还在想,中国当代的作家们,以及其他行当的知识分子们,绝大多数都不敢说自己身上没沾染过腐败之油水),但是老实说,看得似懂非懂,值得有一定阅历后再读。

“一个人,特别想成为一个什么,但始终没有成为一个什么,那么这个什么也就成了他一辈子都魂牵梦绕的什么。”

第一个故事开头这句话让我清醒了很多,如果想要成为什么就朝着这个什么努力,最后没有成为这个什么也无所谓,因为叨扰人心的其实已经不是“这个什么”而是“没有成为这个什么”。同理,把这里的“成为”改为“得到”也是成立的。

听《再见二丁目》的时候没有感觉过悲伤,只是有点淡淡的惆怅,林夕在散文集里提到过,记者曾问他写过这么多关于爱情的词,最悲伤的是哪句,林夕答:

“原来过得很快乐,只我一人未发觉。”

这本散文集就是《原来你非不快乐》,得闲值得翻翻的一本随笔集,发现林夕和我一样都特别喜欢苏轼的那句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人生底色是悲凉的,也正是因为意识到“悲”,反而可以发觉内心本源的安与乐,懂得眼前的虚幻泡影转瞬即逝,做到破除所执方能灭苦,“放下,自然离苦,离苦故得乐”。

林夕说他觉得《退步集》这本书很吸引他:“人望高处,到了高处就舍不得不再往高处望,退步,又何妨。”不过,想来想去眼下还是保持着“退步心态”,不断向前进比较适宜。从空中俯瞰迷宫便恍然大悟,人必须得懂得知情识趣,懂得放下,“不错过任何挑逗,也不为任何人等候”。

<上下滑动>

之前只知道迪迪埃写作了很有名的《福柯传》,一直误以为《回归故里》是他创作的一篇小说,读了才知道原来是一本“通俗”的社会学读物。我感觉读了《学做工:工人阶级子弟为何继承父业》(很惭愧至今没有读完)应该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回归故里》,不过《学做工》更偏学术(也就是更难读),而这本书说的都是大白话。

这本书探讨了社会学中的“结构”与“行动”之间的张力,社会结构/社会秩序/社会规范已经预先设定了各种各样的人生轨道,一个人并不是“成为”自己而是“生为”自己,有一种令人窒息的宿命感,但是通过“行动”挣脱既有轨道的零星个案也是存在的,迪迪埃本人就是例证。不过,迪迪埃身上叠加了“同性恋”和“工人阶级”双重属性,而且从书名就可以知道他认同自己的同性恋身份,却一直在逃避自己的工人阶级出生,本书就是他“回归故里”去反思自己为何更羞耻于自己的出生而非性向,他自己给出的回答是:

“从根本上讲,我被两种社会判决所影响:阶级的判决与性向的判决。我们从来都无法逃避这样的审判。我身上携带着这两场审判的痕迹。但因为在我生命中的某个阶段,两者相互排斥,所以我必须将自己塑造为其中一个角色,来对抗另外一个。”

认清“结构”与“行动”的存在本身比厘清二者的关联更有意义,特别是对普通人来说,一方面要放弃幻想、认清“结构”,另一方面也不可妄自菲薄,因为“行动”是开启新世界的钥匙。对迪迪埃来说,人生就是“一场自己改变自己的劳作。”

<上下滑动>

从小就是“忧天的杞人”,最困惑我的问题就是“人死了以后会怎么样”以及“宇宙有没有边界”,小学因为科学课第一次认真地观察星空,还记得那个时候特别渴望拥有一台天文望远镜,直到现在每当夜晚凝视星星和月亮的时候总是感觉到安慰和舒适,当然了还有大海可以让胸怀敞开,我想大概就是因为认识到了自己只是渺小的存在,广袤的宇宙是无尽的浪漫。

①在海边放了一颗巨大的蛋:只有普修在别人不凿蛋的时候凿蛋,在别人躺在蛋里的时候致力于把蛋变成透明蛋,在别人享受透明蛋的时候抬头仰望星空;阅读到恍惚之时深刻怀疑自身的存在不过是更高维度的存在的“玩偶”。

②和唯一知道星星为什么发光的人一起散步:Covid-19再次提醒人类自身存在的脆弱,这种思索扩展开来就是对于人类、地球乃至宇宙未来命运的恐惧;想象的共同体需要假象的敌人以及制造战争;故事里的婚姻的本质是“需要”而不是“爱”;我喜欢这两句话:“一切都会破碎和消失,没有那么可怕。过去的星尘组成了我们,当我们泯灭之后,我们又会组成新的花、新的尘埃与新的星。”“世间的事永远是这么孤独,但只要星星还在闪耀,一切都没有关系。”

③在威尼斯重建:时间?(我误以为第三章是《在威尼斯重建》,读完发觉没什么好总结的于是就写下了“时间?”可是刚翻看目录这章就是《在威尼斯重建时间》,不过我可多了一个问号)

④边境来了陌生人:雪夜边境小屋五个人说了六个故事(彩票;没有记忆的恋爱中的女人-记忆;消失的儿子-忏悔;K-友谊;诺曼-雪山怪物-太阳底下无新事-永生的意义是什么?)

作为文科生虽然无法理解深刻的物理学/天文学,但是仍旧会“空想”时间是怎么样的存在,宇宙是怎么样的存在,思考无解但是有时会感到释然,而且每次遇到一起追月亮星星的人也会很开心。

为什么是祈“念”而不是祈祷呢?这是拿到新书的第一反应,读完就会知道“念即人生,勿触勿予”。新月夜、满月夜、神楠古树、祈念守护,神秘元素组合架构了这本关于家族/亲情/传承的故事(第三页还没有出现“尸体”就猜测这是一本《解忧杂货店》式小说了)。

读这本书的时候先想象自己置身于对话中的回应,然后再往下看书里的描述。电影是很久之前看的,只记得很喜欢“话痨”男女主人公之间的谈话,但是根本记不得他们都讨论了什么(或许内容不重要的,两个人有话聊比较重要)。读书过程中想起来喜欢“爱在”系列电影的点了,除了这种理想的浪漫的亲密关系,其实还有他们谈论(废话)的话题——亲密关系/婚姻/佛教/灵魂/女性主义/环保NGO工作……最后被安利了一位美国老歌手NinaSimone,此刻正在听着

IWantALittleSugarInMyBowl……

这本书介绍了一次旧屋改造过程,还有在这个过程中对生活本身的审视与打理。我很喜欢这种朴素干净、简洁温暖的装修风格,或许是因为在生活态度上和作者有很多类似之处:①中岛厨房:百平大小房屋里开辟的梦幻岛;②书架墙壁:可容纳千余本书,有隔断效果的同时保持空间的连续性;③起居室(不说“客厅”是为了强调家居为主):整面落地玻璃墙特别明亮通透(当然最棒的是窗外景色很妙),不过不是很喜欢背靠背沙发设计(总觉得还是面对面好);④卫浴:每天离不开的场所,有很多贴心的细节;⑤酒柜/茶柜/壁炉;⑥色彩方面偏爱材质的本色;⑦以上的结果是衣柜等空间偏小,但是对于不爱化妆、衣物偏爱简洁且追求好质地(也就是说没有很多衣服哈哈)的人是足够的。

这本书对于爱好研究美食(经常下厨)、偏爱精神生活(书多衣少)、追求朴素精致(房子不大)的人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装修参考,没有装修想法的了解一下这位“生活家”的生活态度也是很有意思的。

<上下滑动>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