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性价值观的深度访谈分析 大学生性价值观的深度访谈分析大学生性价值观的深度访谈分析

大学生性价值观的深度访谈分析

编辑推荐

“当他们谈论‘性'时他们在谈论什么?”性话题反映出个体对性的认知、态度、情感、评价与行为调节以及性别角色、恋爱观、婚姻观等。那么对当代大学生而言,他们的性价值观是什么呢?他们谈的性又是什么呢?请和小编跟随作者的视野一起进行探讨吧!

当他们谈论“性”时他们在谈论什么

—基于对22名大学生性价值观的深度访谈分析

马川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性别研究中心

中国性科学2017年第12期

摘要:

本文通过对22名大学生的深度访谈了解大学生性价值观的发展现状。研究发现大学生追求感情与性的统一;普遍接受婚前性行为;兼具贞洁观的道德双重标准和男女性别角色刻板化特征;对性少数群体的认识与评价存在分歧。这反映出大学生认可主流婚姻制度,对传统性价值观缺乏探索与反思但又感受到束缚和压力。这造成他们接受传统性价值观的同时又自发地要求重建性道德与呼唤性权利。

关键词:

大学生;性价值观;性别刻板印象;性道德;性权利

问题的提出

“当他们在谈论性时他们在谈论什么?”

性话题反映出个体对性的认知、态度、情感、评价与行为调节以及性别角色、恋爱观、婚姻观等。这些均属于性价值观的研究范畴。性价值观作为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个体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一种价值观。个体诞生之初就是从对自我尤其对生理性别的认知开始,并逐渐形成男女两性观念、性别认同和自我认同。大学生性价值观研究在人口老龄化、婚姻挤压显性化、经济社会转型加剧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它将会对未来中国的家庭结构、家庭关系、社会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研究现状评述

我国对性价值观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分为调查研究和理论分析两类。前者以大学生同居、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女大学生婚恋观等为切入点分析大学生的性价值观。研究发现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接受度日益增高、贞操观念淡化但矛盾心理明显,整体来看我国大学生性价值观从保守到开放[1-5],目前处于中间阶段并伴有多元化的趋势。后者在肯定性价值观研究重要性的前提下,强调性价值观教育应作为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亟需增加性心理、性道德、性法制、性审美方面的内容[6-8]。

从总体来看,目前性价值观的研究较为碎片化,尚缺乏连续而系统的研究,研究以描述为主,缺乏具有操作性干预措施。几乎所有对青少年或大学生性价值观的研究都提到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现代、高效的性价值评价体系,但由于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个体内在机制缺乏系统研究,因此在评价措施、步骤和干预手段上还处于尝试阶段。

从实践操作层面来看,教育部于2008年底第一次明确规定中小学每学期的健康教育课时数。即便如此,各地区的学校性教育的开展和发展仍然良莠不齐。问题主要集中在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教育方法单一,教育内容欠缺等方面。但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大部分学校将性教育视为生理卫生教育,仅从生理构造的角度进行讲解,很少有学校会涉及到性心理、性价值观、性文化和性权利等内容。虽然性价值观的实践才刚刚起步,现实需求和研究现状间存在着极大的落差,但是对性价值观的争论却日益激烈,并形成了

守贞教育、安全教育和赋权教育

之分。

守贞教育

强调婚前守贞,认为让学生全面完整的了解性知识,极可能会促使学生从事性活动,在实际教育中以宣传性的负面知识为主,个别守贞教育甚至常伴随恐吓教育。

安全教育

以保护青少年的安全为目的,认为性可能与伤害相伴随,因此在传授性知识的同时规劝青少年最好不要发生性关系。如果一定要发生性关系,需要建立在情感与安全的前提上。

赋权教育

则重视增能,即赋予学生自我管理性的权力和能力,让学生具有自主选择行为的能力以及对行为后果承担责任的能力。赋权教育强调性教育应该从幼儿开始贯穿人的一生,并将性心理、性多元化、社会性别平等等内容融入性教育之中[9]。

研究设计

3.1研究方法

本研究认为大学生性价值观的形成与转变是生理发育、心理发展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具有个体色彩和微观建构特征。性话题即使在当代也较其他话题更为隐秘与幽深,极具个体性与私密性。如果依靠问卷调查,可能会丧失大量个性化的经历与思考,研究较易流于形式而失去其鲜活度。而深度访谈非常适合了解复杂行为与敏感话题,获取的信息更为深入细致。因此根据研究内容的特殊性,研究选择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

3.2访谈提纲设置

访谈提纲分为破冰与提问两部分。破冰部分以了解对方的性别、年龄、专业、性取向和恋爱状况为主,其目的在于收集参与访谈大学生个人信息的同时建立访谈意向。提问部分则通过设置与性/性别相关的问题了解大学生对性的态度、情绪、评价等内容。

该部分包含三个维度,

其一与性直接相关

,如提到“性”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你有过性经历吗;

其二与社会性别相关

,如什么时候你会庆幸还好我是个女生/男生?什么时候你会感慨如果我是个男生/女生就好了;

其三与性相关的社会现象

,如你是如何看待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大学生同居、大学生二奶、大学生同性恋等现象的?哪些是你最不能接受的,为什么。

3.3研究对象概况

随机选取22名大学生进行深度访谈,其中男生12名,女生10名;有恋爱经历和无恋爱经历的各11名;有性经历的8名,无性经历的12名;同性性倾向的男生3名,女生2名,无双性性倾向。

访谈结果

4.1性不再是“罪”“恶”但仍与“耻”相伴

大学生将“性”理解为动词,即发生性行为,认为这是“人的正常行为”“跟吃饭睡觉一样”。他们也提到性是“私密”话题,会引发“开心”“慎重”“好奇”“神秘”“羞耻”等感受。谈到“性”对于自己的意义,大部分学生将“性”与生育挂钩,只有5名同性性取向的大学生和3名异性性取向的大学生明确将之与“快乐”“享受”相联系。

性知识的来源方面,大学生提到性知识“源于朋友、室友、书籍与网络”,学校正规性教育收获的性知识极少,只在“中学的时候上过生理健康教育”,但“那时几乎所有老师都会禁止早恋”。几乎参与访谈的大学生都不会与父母正面讨论性话题且均认为父母的性观念太过于保守,但又不得不承认父母对自己的影响很大。可见,大学生获取性知识的渠道众多,但性知识碎片化严重。

如何谈论“性”,

大学生认为这是比较隐私的话题,

一般以玩笑、娱乐的方式进行

:“忽然公开讨论,有点害羞,提一点点开个玩笑就会觉得还蛮好玩的”;“社团同学之间也会讲黄色笑话,大家就是笑一笑,开心一下而已”;“男生之间不怎么正式讨论的,反正就是开一些无节操无下限的玩笑”。有娱乐化的边缘性行为出现,如“室友用手摸我耳垂,问你有什么样的感觉呀”。有大学生提到玩笑之后也会进行“类似学术性的讨论,如处女膜是什么,处女膜修复技术的问题”等。也有学生提到,如果室友讨论中遇到他不是很清楚或是不太明白的问题,“会主动上网去查”。

大学生眼中所谓正常的“性”却只能以玩笑的方式导入,针对这一矛盾大学生解释

因为毕竟私密”,“玩笑的话大家会觉得不那么唐突”。

可见,虽然“性”正常,但是却不能正常谈及,它暗含社会忌讳与他者压力。性玩笑与现实保持距离的同时,情绪得益缓和。既满足了大学生对性和爱的好奇与渴求,又在一定程度上回避了社会压力,同时还有利于缓解人际压力,带来交往乐趣。但玩笑的力量有限,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性好奇与性探究。

总之,

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

性不再与“罪”“恶”挂钩,

但仍与“耻”相伴。

绝大部分大学生将性与传统道德捆绑,这是造成他们“性耻感”的直接原因。而整个社会和家庭对性问题的回避与禁忌,甚至将其挤压到纯私人空间是造成大学生“性耻感”的外在原因。

4.2性别角色刻板化与性别压力下的个体

性别刻板印象(genderstereotypes)是指人们对于男性和女性在人格特征、行为表现等方面的看法、期望和要求[10]。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是性别刻板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11]。大学生对性别角色的认知反映出大量性别刻板印象的内容。几乎所有大学生都提到男女具有荷尔蒙、生理构造、生理功能等差异。但他们在提及具体的生理差异时仅针对女性,如“女生有例假”“能怀孕生孩子”伴随的是“倒霉”“痛苦”“身材变形”等负面影响。而在外形、性格、学业、人际交往、社会生活等4个方面,大学生认为男生比女生“不用担心变老”“更理性”“数理化成绩更好”“交友更坦诚”“责任心更强”“找工作更有优势”,而女性“敏感”“情绪化”“更依赖他人”“可以抱大腿”“找工作麻烦”“要洗衣做饭”“有安全问题”。绝大部分大学生包括女大学生和同性性取向的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正面词语评价男生,用负面词语评价女生。这种优劣之分的性别刻板印象直接或间接导致了性别歧视或自我贬低。

既然在性别刻板印象中,

男生似乎具有绝对的优势,

那他们是不是性别刻板印象的完全受益者呢?

答案是否定的。

从访谈看,男大学生也提到“想到结婚什么的觉得压力好大”“必须要拼事业”“男人得赚钱养家”“男生要有赚钱的能力,不能靠妻子”“喜欢花一点的衣服会担心被人怀疑是异装癖,也不敢试,不敢买”“有压力只能憋着”。男大学生以亲身经历和感受揭示了性别角色刻板化给自身造成的困惑与压力。当问及对于这些观念他们怎么看时,男性大学生将其归为个体压力与生活压力,“男生就是这样呀”“生活压力很大呀不像女生”“生活就是这样自己也必须承受”。他们的归因方式缺乏反抗性别刻板印象的自觉与动力,客观上强化了性别刻板印象,限制了个体选择的自主性。

4.3有感情的性行为被普遍接受但女性的性选择更为艰难

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与评价,所有大学生均认为当感情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性行为的发生是正常且能理解的。在该共识的基础上,具体细化为七类:

(1)

“能不发生尽量不发生”;

(2)

“发生之后更希望能一直在一起”;

(3)

“发生了以后想分手就麻烦了”;

(4)

“父母认可对方,感情也到位了,就可以发生”;

(5)

“感情到了就会发生”;

(6)

“只要是自愿的有保护措施的就可以发生”;

(7)

“任何形式的性行为都可以接受,但性暴力是底线”。

从性别来看,持前四种观念的均为女生;持观念(5)的男女生均有;持观念(6)的为男生;持观念(7)的为同性性取向的大学生且男女均有。这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的接受程度高;大学生普遍认为感情是性行为发生的基础;异性性取向的女生对婚前性行为发生的前提条件更明确;同性性取向的大学生更注重性行为类型的丰富性。

在性经历与“贞操观”方面,

同性性取向的大学生无论男女、

无论是否有性经验均不在乎贞操。

异性性取向的女大学生无论是否有性经历均在乎或认可贞操,

“怕万一分手了怎么办”“以后的男朋友在乎怎么办”“发生之后就更被动了”“不在乎,但说不出原因,还是会有影响吧”。

异性性取向的男大学生对贞操的态度差异明显,其具体表现

(1)

为在乎女生的第一次且如果不是“会不舒服”;

(2)

在乎但无能为力,“这个在炮火连天的时代,也不想了”;

(3)

不在乎且认为“(在乎第一次的)这种人就是太希望对方的什么都属于自己,希望自己能控制住对方,走向极端了”;

(4)

不在乎且认为“男权社会中所固有的一种观念,它和现代社会关于性的观念是相违背的。”

由此可见,异性性取向大学生较同性性取向大学生更关注贞操;异性性取向的女生贞操束缚感较男生强;女大学生的性观念和性经历分离;男生的性观念影响甚至左右女大学生的性观念与性经历;极少数大学生对“贞操问题”有反思。

4.4性少数群体出现病态化与正常化的认识分歧

大学生对性少数群体的认知和态度分为两类。

第一类不能接受,

认为他们“恶心”“心理上有问题”“感觉怪怪的”“怕他们来骚扰我”“本能的厌恶”,他们认为性取向差异的原因在于“心理上有问题”“有心理阴影”“脑神经出了问题”。而难以接受的焦点集中在不能繁衍后代:

“在自然上面他们不能产生下一代,这就是自然就否定了他们的存在”。这类大学生与性少数群体接触较少,对他们存在误解、污名甚至歧视。

第二类以人品来评价性少数群体

“其实我大学以前是完全不能接受的……现在身边同性恋多了,而且社团这边,同学里,同性恋也有很多人品很好的,他们人好才是我们交往评价他们的理由。”

大学生均提到接触了解是化解误解的原因:

“看的也比较多了,习惯了”“主要是看得多了”“这种现象越来越多的出现,就习以为常了”“我觉得没什么不一样,大家都是正常的,只是在性取向上有一些微小的差异,但是这个不影响人与人之间正常的交流”。

所有接受访谈的大学生均认为性少数群体的性行为无法繁衍后代违背自然规律。但就违背自然规律与性少数群体的性取向是否合理等问题却引发极大的争议。

一部分同学的态度较为极端

,他们认为性少数群体没有存在的必要:“美国同性恋婚姻合法化就是为了让他们的基因无法传递,以后会越来越少”,

另外部分同学认为存在即合理,

感情才是恋爱婚姻的根本:“虽然他们不能生育,但是可以领养小孩,现在可怜的孩子那么多,这也挺好的”“虽然他们不能生育,但是我觉得他们可以结婚,因为他们之间有感情。为什么有感情不能在一起呢”。

只有一位大学生对违背自然规律本身进行了反思

:“因为现在人类做的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太多了,又不是这一件。首先避孕就是违背自然规律的,甚至整个医学就是建立在违背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的,为什么要逮住同性恋不能生育这一条不放呢”。

大学生对性少数群体的态度反对与直面并存病态化与正常化同在且双方分歧较大。对比十年前的调查,大学生对性少数群体的接受度和包容度大大提高[12]。这对打破性取向成见,建立和谐包容的社会文化具有积极作用。

4.5重视道德审视和重视个人权利的性价值观并存

当涉及性观念的传统与开放等问题时,大学生描述了他们心目中传统与开放的差异

:“开放就是公开谈论性,没什么忌讳。保守就是忌讳谈性”;“传统比如认为第一次很重要呀,还有报纸上报道的因为失去贞操去跳楼。开放就是对一些东西接受的比较快,心态比较开放,就像同居这些现象的接受程度”。

传统就是

“觉得婚前性行为,或是在一定年龄阶段谈恋爱都是不可以的”

开放就是

“两个成年人自愿且又有保护措施,就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传统是

“不随便和男朋友接吻”“遵守规则”“中规中矩”“道德水平比较高”“想的比较多,考虑别人的看法”,开放就是“随便和男朋友接吻”“现在社会发展还是比较禁欲的,开放是对社会整个氛围的一种突破,或者反弹之类”“自由、不约束自己甚至放纵”“想得比较开考虑比较少”。

从访谈结果来看,大学生的性价值观取向介于性保守主义与性温和主义之间,兼具性保守主义和性温和主义的特点。这与我国社会的性主张与判断标准具有一致性。持保守性观念的大学生认可传统性道德观重视他者的审视。持性温和主义取向的大学生兼具开放性观念,注重个人自由并自发地争取性权利,显现出性自由主义的端倪。性自由主义的出现极易与主流社会的性价值观出现分歧甚至决裂或引发主流社会性价值观的改变。

分析与讨论

“当他们谈论性时他们在谈论什么?”大学生谈论性观念、性道德,追求感情与性的统一、普遍接受婚前性行为但又兼具贞洁观的道德标准双重性和男女性别角色刻板化特征,接受传统性价值观的同时又自发地要求重建性道德和呼唤性权利,且对性少数群体的认识与评价存在分歧。整个访谈结果与近十年来大学生性观念与性经历的研究结论既具有一致性也存在差异性[13]。

这反映出大学生性价值观的稳定与发展。

90后的大学生,我们总觉得他们蕴含着变革的力量或是身负某种潜在的危险信号,但细谈深思后却发现我们高估了他们的变革性或危险性,他们仍然身处某一窠臼之中,自觉或不自觉的成为新时期的“套中人”。本部分将联系访谈结果对此进行深入分析。

5.1性观念背后是对主流婚姻制度的认可

从身心发展过程来看,性成熟与社会规范认可的性行为之间的年龄跨度增大。对此,大学生选择将感情作为调节剪刀差的合理化理由。有感情的性是对生理需求和社会规范矛盾的双重变通。婚前性行为只是婚内性行为的过渡,最终解决结果是以婚姻的形式将有感情的性合法化,达成性、爱、婚的三者统一。这是绝大部分大学生的认知和行为选择背后的逻辑链条。这一看似合理合法的过程,以情感为媒介将性与婚姻乃至与生育再次捆绑,暗中强化了婚内性行为的至高地位。即使同性性取向的大学生,他们丰富性经历的背后也隐藏着对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希冀。以性少数群体的身份组织家庭是他们融入家本位的中国社会的唯一途径[14]。因此无论是对有感情的婚前性行为的接受还是性少数群体的个体诉求都隐含主流婚姻制度的认可与投靠。

5.2性别印象刻板化反映出传统性价值观的固化

由访谈结果可知,大学生的性别印象刻板化明显。有学生甚至将其内化为认识两性关系的唯一途径。以标榜个性著称的90后大学生仍脱离不了传统性别价值观的影响,即使他们认识到固化的性别角色作为藩篱存在,也难有动力和勇气进行突破。可见,传统的性别角色价值观仍旧具有存在的必然性和现实意义,但它带来的危害也是显而易见的。性别刻板印象的严格界定限制了两性尤其是女性潜力的发挥和特质多元化的形成,实际上男女双方皆抑制了自己的某部分特质与能力以符合性传统性别角色规范的要求,而不符合传统性别规范的特质极易遭遇污名与歧视,并遭遇来自社会的敌意或负面评价[15]。

性别有生物性别(sex)和社会性别(gender)之分。前者指先天赋予的生物性特征,后者是社会文化作用下对男女差异的建构。它强调社会文化影响下,性别之间的社会关系与性别角色的流动与变化。性别刻板印象是在生物性别和社会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对两性的固定而概括的看法,其特点是一旦形成很难改变,因此也有研究者认为性别刻板印象近似于偏见[16]。

现代生物科学研究表明,

人类基因上的性别差异很小,近年来大量的实证研究及元分析结果也发现在许多心理变量上性别差异程度并不明显[17]。基于此,有研究者提出

心理性别相似说

(GenderSimilaritiesHypothesis),他们认为在承认生理差别的同时,男女两性的心理性别差异不具有显著性,个体差异远大于性别差异[18-20]。该理论的重要意义在于进一步肯定了社会性别的流动性,为打破了性别刻板印象提供了理论依据。这对树立差异不是优劣、共性大于分歧的积极性价值观,对充分发挥两性优势、建立包容公平的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

5.3性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缺乏自我探索与反思

性价值观的形成过程是个体与外界双向作用的过程,其最成熟的价值观内化水平被成为

“自我同一性”

(self-identity)。自我同一性最早由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的,现已发展为心理学理论的重要概念。它是指个体的家族、血缘、性别等给定的身份的社会化延续,个体逐渐把需要、情感、能力、目标、价值观等特质整合为统一的人格,是

“成为自己”

的过程[21]。加西亚在埃里克森的基础上按照是否有探索与承诺将同一性划分为四类,分别为同一性的获得(探索并承诺)、同一性延缓(还在探索未承诺)、同一性扩散(未探索未承诺)和同一性早闭(未经探索就承诺)[22]。在具体访谈中,能鲜明地看到大学生性价值发展的4种类型。

“探索”具体表现为对“性”以及相关社会规范的反思,“承诺”则意味着形成自己的价值取向甚至性价值观。有探索和无探索的大学生对待“性”问题的理念和状态完全不同,前者对社会已有性观念的反思更全面,对已有问题的批判性更强,同时对多元性取向的包容性更强,更具有性权利意识。而无探索或未探索的学生在面对与性相关的问题时极易不假思索地倒向已有道德规范,即声称自己是

“保守传统的人”

。部分大学生仅仅是以传统道德作为躲避自我探索的挡箭牌,具有浓郁的

“约拿情结”

。所谓约拿情结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一个概念,是指由于自身和外在的原因造成个体对成长的恐惧而选择躲避与退缩。无探索或未探索的大学生群体中,具有特殊意义的是害怕探索的那类学生,以异性性取向的女大学生为主。她们不敢探索的原因在于社会性禁忌性价值观的强压力。在男权思想与守贞文化的笼罩下,她们处于身份与自我双重缺失的境遇之中。

对性探索的恐惧、性自主权的放弃,在一定意义上意味着自我贬低和自我缺失。对性、身体、欲望的自我掌控是自我探索与自我建构的起点,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最重要的是成为自己。但令人遗憾的是大学生在“性”问题上表现出束手束脚与举步维艰的状态,使得自我成长与自我发展存在缺失。这一点在女大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我们的社会需要为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所有社会成员提供更具安全感、更积极的、包含成长机会的性文化,同时也需要提供机会和能量,让大学生有能力、有权利来决定自己与性有关的事物,包括应对性侵犯的能力。

5.4性价值观的冲突呼唤重建性道德与增强性权利意识

大学生性价值观争论的焦点在于何谓符合道德的性。持保守性价值观的大学生强调对传统性道德的认同以此获得道德制高点,并指责某类人或某类现象

“自我要求低”“放纵甚至放荡”。

而持性权利价值观的大学生则认为

“这是个男权社会”“社会过于的性压抑”

需要争取自我权利。道德与权利之争成为大学生性价值观中的新动向。而女性的性更是双方论战的主战场。

道德派强调的规范与克制自然有其有益的一面,但道德派最大的问题在于对男女两性的道德双重标准以及由此产生的赚赔逻辑,使女性成为性压抑甚至性压迫主要对象。有过性经历的女大学生,在道德派眼中是开放的,但她们却极易出现左右为难的情绪与自我贬低的状态。据访谈可知,大部分异性性取向的女生其性行为是在男方不断索取而非自我主动选择的前提下发生的。她们性行为发生前

“就认定是他了”,性行为发生后“害怕分手,害怕以后的男朋友在乎”“以后的选择更困难了”,

这一系列心理过程造成了她们对目前男朋友的姑息与忍让,人为压缩了个人的选择自由。

她们一方面憎恨或合理化自己的行为,一方面又加剧对男性的依附。更为严重的是,它使女性丧失了作为一个人的独立和自由的感觉。道德的二元标准尤其是所谓的“贞操观”还强化了性客体化(sexualobjectification)思维[23]。性客体化是指个体尤其是女性被视为身体,而其身体存在的价值脱离了本人,沦为纯粹的工具仅仅是为了取悦他人和供他人使用。从哲学的观点来看,当个体被性客观化,就意味着被否认人性,被视为缺乏有关人类的精神状态和道德状态的品格[24]。女性客体化的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女性自身对客体的内化尤为可怕。

如访谈中大学生提到

“性行为发生之后,女生就像是苹果被咬了一口”“女生是木板男生是钉子,性行为发生后木板有过洞是永恒的,而钉子却还是钉子”。

性道德的双重性、贞操观和性客体化成为传统道德控制女性身体从而控制女生思想的重要手段。女性的性自主权被完全忽视甚至蔑视,女性的人格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践踏。

道德作为意识形态与一定社会条件相联系。无论什么道德都不是永恒不变的,因此主流道德体系需要不断的吐故纳新,对现有道德进行协调甚至建立起新的道德规范。在这个传统道德仍然强势,却已经被人们的实际行为架空的年代里,一部分年轻人可能在懵懂中做最容易的选择——通过投靠保守道德,获得道德优势从而建立盲从的自我认知。对此,需要建立积极的性别文化,将性别平等道德纳入社会主流道德体系建设,这对建立民主公平的社会至关重要。

从性权利派来看,访谈中已有大学生提到

“社会普遍是把性作为一种男性特有的权力来看待的,大家普遍觉得发生性行为收益的一方是男性而受损的一方是女性。大家觉得能从性行为中获得快感的只能是男性,女性是男性宣泄快感的一种工具。但是我觉得性行为是双方共同收益的行为”。

这说明大学生已经具有性权利的意识萌芽但尚未清晰明确地形成性权利话语。

从访谈来看,两股势力促成着大学生性权利意识的萌芽。第一股势力以异性性取向的男大学生为主导,他们清醒地认识到女性在性问题上面临的束缚与局限并力图帮助女性争取以性自主权为代表的性权利。另一股势力源自性少数大学生群体,他们作为潜在的社会改变力量以争取自身的性权利为出发点可能上升为争取所有人的性权利。遗憾的是,异性性取向的女大学生尚处于幕后,权利意识的苏醒还有待时日。目前这两股势力的演进过程与未来走向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的性价值观,包括性权利在内的权利意识一旦崛起甚至可能引发某些与性相关的政治化变革。

参考文献

[1]

马晓婧

从大学生同居现象透视当代青年的性价值观

学术交流

,2009(8):203-205.

[2]魏寒冰,王慧.当代大学生性价值观的调查研究.中国性科学,2011,20(1):32-34.

[3]田蕾.当代女大学生的恋爱观和性价值观.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63-265.

[4]张瑞莹,牟畅,张丽雁,等.高护女护生性的价值取向现状探源及对策探析.中国性科学,2007,16(4):30-32.

[5]李颖.我国大学生性价值观研究综述.学理论,2011(27):137-138.

[6]杨秋菊,于钦明.基于女性关怀伦理规范大学生性亲密和性行为.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5):651-652.

[7]裴丽,姚荣.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的性价值观教育探析.教育探索,2011(8):126-127.

[8]张玫玫,那毅.浅谈性价值观——当前我国性教育的重要课题.中国性科学,2004,13(11):25-26.

[9]方刚.赋权型性教育:一种高校性教育的新模式.中国青年研究,2013(10):92-95.

[10]秦启文,余华.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调查.心理科学,2001(5):593-594.

[11]时蓉华.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

[12]胥兴春,刘电芝,莫秀锋,等.大学生性行为及性道德观发展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5):333-335.

[13]王进鑫.当代青少年的性爱观考察.中国青年研究,2012(5):90-95.

[14]景军,王晨阳,张玉萍.同性恋的出柜与家本位的纠结.青年研究,2014(5):79-86.

[15]刘晅,佐斌.性别刻板印象维护的心理机制.心理科学进展,2006(3):456-461.

[16]张中学,宋娟.偏见研究的进展.心理与行为研究,2007(2):150-155.

[17]梁斌,王迣,尹媛媛.性别异同,存异莫忘“同”—心理性别相似说的研究进展.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136-145.

[18]HydeJS.Thegendersimilaritieshypothesis.AmericanPsychologist,2005(6):21-25.

[19]PahlekE,HydeJS,MertzJE.Theeffectsofsingle-sexcomparedwithcoeducationalschoolingonmathematicsandscienceachievement:DatafromKorea.JournalofEducationalPsychology,2013(2):34-41.

[20]RobertsTA,GettmanJY.Mereexposure:Genderdifferencesinthenegativeeffectsofprimingastateofself-objectification.SexRoles,2004(51):123-127.

[21]埃里克.H.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孙名之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5.

[22]马川,李晓文.性别同一性的形成及研究角度发展.心理科学,2007(2):474-477.

[23]BartkySL.Femininityanddomination:Studiesinthephenomenologyofoppression.UK:PsychologyPress.Fredrickson,1990:5.

[24]孙青青,郑丽军,郑涌.性客体化与女性自我客体化.心理科学进展,2013(10):1794-1802.

今日推荐公号

华乐丝Wallace

提供专业的英文论文润色、翻译服务

20年经验积累

帮助数万人成功发表SSCI和SCI期刊

如何正确使用significant叙述研究结果

描述残疾人该注意什么?

扫码关注可获取更多英文论文指导的文章

本期编辑:YH,旅途中的逆行者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