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杨岸森,男,汉族,
1969年出生,四川盐亭人,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5年制本科。主任中医师,重庆市首批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委会委员,九龙坡区突出贡献专家、名中医、学科带头人、中医内科专家组组长,重庆市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医学院师承班指导老师、重庆市中医第三批师带徒指导老师。笔名:松月。业余爱好读书、写作。涉猎中医、文、史、哲及宗教文化等。
作者按语:作为一名中医医生,诊余常常将遇到的人、事、医理及生活感悟成篇,分享给有缘朋友们。
父亲轶事
春节与女儿回家过年,与家人团聚,酒足饭饱后自然要谈到往事,谈到父辈们那年月经历的风雨。
父亲是独生子,上世纪50年代中期抗美援朝回国后,安排到文教部门教小学,性格耿介而恃才傲物,很快就丢了工作回老家农村,开启了他多灾多难一生。回到地方后,由于生活所迫跟名师学中医,几年后医名远扬,活人无数。但素与地方当权者不合,尤其与时年区里最高领导人有直接冲突,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见面都会对骂,以至于互扭。他们成了死对头,其中究竟为何事,我不太清楚。但这影响了哥哥的读书升学,那个姓蒋的地方长官在会上给文教部门打招呼,那个老反革命杨施民的儿子不许在黄甸读书,不许升初高中,老东西那么反动,小家伙书读多了,二天不得了。以致哥哥小学毕业,成绩非常好,但没办法升入初中。后来父亲托朋友才在临近的南充地区南部县完成了他的初高中学业。老爸与蒋是水火不容的敌人,但却与他的四个子女是朋友,关系非常好,他们生病都找父亲看,生命现象和社会关系就是如此之奇妙。后来,大家都老了,蒋区长得了肺病,还找老爸看病开中药,一笑灭恩仇,这是后话。
我在40岁之前,还过得很窘迫,事业情感诸事不顺,压抑得很。当时从心底里羡慕父亲,他一生有几个亲如兄弟的生命之交的朋友,医学及文学达到了理想的境界,又有退休金,好自在,不知道我将来会不会如他一样好运?好在,这几年的心境渐渐好了,内心也随着强大起来。
父亲是个性格非常鲜明的文人,到地方后,自然对农活反感。对生产队安排的农活消极怠工,以曾经错划为反革命组织"青年先锋党”头目被折磨致右手残疾而拒绝参加生产劳动。当年工作组长劝他,可以不参加重体力劳动,简单的工作还是可以的,就是背个背篼去拾牛粪,然后弄回来交生产队为粮食增加点有机肥,也是劳动。从此,父亲在农村的工作就是拾牛粪。
他的装备就是一个装牛粪的背篼,一个铲牛粪的铲子,然后衣兜里放支钢笔和一本开中药方子的处方笺。他自嘲地为这段经历撰了一幅对联:三山五岭捡粪,四面八方行医。同时爸爸又是个江湖人士,朋友遍天下,在县城里各行各业都有朋友。
上世纪60~70年代,盐亭县政府只有两台车,一台华沙牌小轿车和老式北京吉普车。他和给县长书记开车的老成都人姜伯伯是老朋友,我6岁时第一次坐车去县城就是坐的北京吉普,那种前面是挡风玻璃后面及侧面都用帆布蒙起的老吉普车,一到中途就晕车,吐了一车。爸爸在农村田野四处捡牛粪时,有时在公路上偶遇姜伯伯送领导下基层,然后单独回城,停车让爸爸上去,将牛粪背篼挂在吉普车后面,一路回县城,成了当年的独特风景。
父辈的那个年代我们没有经历,但他们遇到的人和事通过口口相传,我们还可以追念,如他们一直都在,既没有来过,也不曾离开走远。
读南怀瑾《金刚经说什么》
《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禅宗六祖慧能就是听《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开悟。该经版本很多,十多二十年前亦恭敬抄过,至今放在我的书架里。读南怀瑾老师《金刚经说什么》后,更进一步了解该经,南师讲得浅显易懂,妙趣横生,自认为对《金刚经》基本理解了,但重新翻开经文,认真读原文,很多东西还是似是而非不太明白,为什么如此,原因很简单,修持不够,悟性太低,还够得修,仅从字面理解易,实证实修解如来真实意难。虽是如此,还是输点文字与有缘人分享,算是读南师之书后之心得,阿弥陀佛!
一、关于《金刚经》的分章分品
《金刚经》鸠摩罗什尊者将印度梵文译成中文后,就是一篇完整的佛陀讲经文章,没有段落的。后来梁武帝的昭明太子才将该经分成三十二品,而每品给出段落大意,即是每品名称标题。如第一品法会因由分,第二品善现启请分,第三十二品应化非真分等等,后世均公认昭明太子的分法。而昭明太子非等闲之辈,我们研究中国文学,一部非读不可的书《昭明文选》就是梁昭明太子所编辑的各种名文。
二、南师讲记中提到的佛教故事
这些东西带有仙佛之神秘色彩,如6页提到前世读书的记忆,有如下一段话"悟了道的人,记忆力特别高,不光是年轻的事想得起来,前一辈子读的书都知道。这个话,诸位听了,大概觉得很稀奇,的确有这么一回事。所以苏东坡有诗<书到今生读已迟>。”我觉得还是有道理,比如有的人天生对音乐、舞蹈、书法、经商敏感,我对中医有天然的亲近,也许前世有积累吧。120页提到地球人的起源,认为我们地球人老祖宗,不是吃苹果变的,不是单细胞生物进化来的,不是猴子变的,而是色界“光音天”的天人下来的。南师认为他们科技发达,到太空来探险,一身有光,不吃东西,飞来飞去。当他们到了地球,尝了一下地味,大概是盐巴之类,吃了后身体变重了,飞不走了,就留下来,这就是地球人种的起源。124页讲明代大儒阳明心学的创立者王阳明是一个老和尚转世,有关文献记载,有次王阳明到江西一个庙子,有间门锁着,灰尘很厚。当家和尚说不能打开,王阳明位高权重,怀疑庙里和尚搞鬼,下令一定要打开,进去只见一涅槃老和尚的肉身,已经脱水干瘪了,坐在那里,前面挂了块布,布上写了句话“五十年前王守仁,开门即是闭门人。”对于这些故事,我们可以作为神话来读,也可以思考,作为打开自己慧命的钥匙。
三、荆棘丛中下脚易,月明帘下转身难
284页,是明代禅宗大德憨山大师讲的。一个人学佛处处有障碍,放不下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等于满地荆棘,都是刺人的。普通人认为下脚非常困难,但是一个决心修道的人,并不觉得太难,大不了满身被荆棘刺伤而己!而最难的是,修行到了忘我、忘身,证了空性,清清净净的时候,叫你不要人定,不要入清净境界,而要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进入茫茫苦海中来度世救人,那可是最难的,不容易做到,所以叫月明帘下转身难。其实就是大乘之发菩提心与小乘自了汉的区别了。
四、关于《金刚经》的四句偈
佛在《金刚经》上说“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讲了受持《金刚经》或者其中的四句偈都有大功德,《金刚经》不可思议。336页讲到《金刚经》有好几个四句偈,“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是故受持《金刚经》,参透这些四字偈,是非常幸运的事。
总之,《金刚经》是初期大乘佛教的代表性经典之一,也是般若类佛经的纲要。其中的“善护念”,“无住生心”,“不生法相”等重要修持理念,可以说是《金刚经》中的金刚不坏,即金刚眼。
说孤傲
年前饭后送一位医林中的同道好友,对我在学术及俗事上都有极大帮助的GH兄及H教授回新桥医院家中,对这位仁兄,我非常尊重,尊重他的学识人品,而且近年来诸多俗事还有打扰麻烦到他,一直无缘报答,仅以认真读书临证为人,做好自己的事情来回报其亦师亦友的恩德,以求内心安稳。
在当天下午会议间隙,我与他有私聊,他认为我有些“孤傲“,这话一下子击中了我的大穴,不得不承认,确实如此。孤是孤独,傲不是傲气和骄傲,是傲骨。
这种性格很不好,最容易得罪人和吃亏。但这种性格的形成,一有家庭成长环境因素,父亲就是这样的人,一直不受当时社会及官方待见,这是遗传因素。还有就是生活境遇,人过了45岁后,突然明白事情了,不可能被忽悠也不可能违心去做人做事。
那现在求什么呢?想从医院的三级班子上到二级,再副科正科,副处正处,厅局往上走,老实说连做梦都没梦过。古人说,学而优则仕,我有自知之明,我学既不优也无兴趣去仕。求从医师到主治,副高到正高职称,2011年已经到达了,到顶不必求了。求市名医、全国名医、国医大师,这里头因素太多、水也深,有了这些名衔和没有这些,不妨碍我读书和自我完善成为好医生,故已经知难而退放弃不去贪了,如此活得更自在。
那我求什么呢?求明心见性解如来真实义,发菩提心而有能力救助众生,一直都在路上;求医技精良医治有缘人,一直没放松读中医古籍经典,提高专业技能及理论;求有个知心爱人好红尘作伴,只能随缘;求明月与清风作伴,求溪水与青石长存,不求亦如此。
无所求,确实这样。心有些敏感,亦有小小的抑郁,表现在惹到了,容易骂人说怪话,这样伤人亦自伤。前段时间没忍住在QQ平台上骂人了,自己也很难受也致饮食睡眠都受影响了,慢慢调节吧。但放心,我这种小毛病,不会主动攻击任何人,别惹我,我本善良。
该求的我会精进去求,不求的送给我也不要。故此,仅剩点“孤傲”,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孤傲就等他孤傲吧,管他的,伴我一生就随他了。
读父亲的医著《新编温病学歌要》
今天将《温病学》看完了,明天把《黄帝内经》带到办公室看,现阶段专业技术的提升,从四大经典入手,应该是捷近的。为了更好理解《温病学》的要义,每于睡前将父亲2003出版的《新编温病学歌要》对照精读,为老父亲的诗词和中医学功底而深深折服。
以前觉得父亲的《新编温病学歌要》仅是一个70多页的小册子,是父亲上世纪80年代教授学徒的韵文教案,没多少价值。在中医里摸爬滚打几十年后,才慢慢咀嚼出他的味道来。这本《歌要》首先从出版社来说,是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的,西医界的人民卫生出版社与中医界的中医古籍出版社均是国家级的顶级专业出版社,故该小册子有其价值和地位。
从内容上看,《卫气营血之概念》“卫气营血,源于内经。叶氏藉引,别赋新论。卫后言气,血前为营。汗清透散,各有寸分。”寥寥数语就把卫、气、营、血之概念出自《黄帝内经》,由清代医家叶天士完善提炼,把卫气营血的次第顺序和相应治法说清楚了,其中“汗、清、透、散”四个字高度概括了四种分别治疗“卫、气、营、血”的方法。也即是叶氏在《温热论》中原文的再现“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其中如《辨舌苔要眼(白苔)》中有歌诀“虽云白苔多主表,白如砂粒下而安。辨舌亦须四诊合,切莫以管去窥天。”生动阐明虽然说白苔大多主表证,但白如砂粒刺手则是阳明腑实,应用承气汤之类的下法而非解表来治疗,而且要四诊合参,才不致于以偏概全,以管窥天。“日常酗酒多黄厚,黄兼黑晕好吸烟。"酒客家多为黄厚腻苔,中有黑晕为抽烟熏成,多为老父亲长期临床经验,亦对临床有指导作用,别见黑吐苔就想到主寒、主水、主肾亏去了,还要排除长期烟熏的情况。关于四诊合参,歌诀从多篇内容中反复强调“望闻还须参切问,不可见树不见林。”,“四诊合参从或舍,单凭脉象不周全。"还有如《秋燥篇中临床参考》部分“燥气不是火,切莫直折清。滋濡生津液,后哲启内经。“告诫学人燥为六淫之一,不是火邪,治燥气不能如治火一样直接清泻,只能润滋生津,津回而燥平的道理。该歌诀篇目分章全按《温病学》教材章目,便于互相参考,有总论各论,除教材内容外有《临床要参》与《附汤头歌诀》,《临床要参》全是老爸自己对温病的理解和心得,实为难得。我是一字一句精读,由于校对疏漏,亦有少量错字。如第15页之“斑之与疹,各发各经。每多互见,放尔并称。“其中“放尔"应为“故尔”因此的意思;22页“只实导滞为主剂,粪黄如酱并灼肛。”其中“只实”应为“枳实”;29页“清补两兼顾,竹叶石羔汤。”其中“石羔”应为“石膏”43页“辨证遣方如风温,治之如权子细衡。胸有成竹循规矩,目无全牛是庖丁。”中的“子细”应为“仔细”,老父亲在其中将成竹在胸、疱丁解牛两个成语都用上了,可见其文学功底了得。
以上将老父亲的《歌要》简要作部分解读,由于内容太多,只能是青蜓点水,点到为止。该小册子出版之时,正值Sarse病毒流行之季,用温病之法确有实效。顺便提一下,父亲为了提携我和哥哥,把我们兄弟名字署上了,在文字的编撰上我们是无能为力,在出版事务及刊校上哥哥颇用心力,我则只有认真拜读的分,我能静下心来认真读父亲医学遗作,我想在天堂的父亲他会高兴的。
(20015.11.11.22:15于家中输入以上文字。)
练性乾著《我读南怀瑾》读后
这本书367页,睡前陆续读完,是一本非南怀瑾本人著作,似传非传,是从旁观者角度写南师的书。
练性乾何许人也?封面次页介绍,1939年生于温州,1962年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曾任新华社《文汇报》驻外记者、《海外文摘》副主编。著有《南怀瑾谈历史与人生》、《南怀瑾著作诗词辑录》等,该书是作者在南师身边日子里亲见之所思所感,用文字记录下来的。
南怀瑾少年生活于浙江温州,后来从军生活于四川成都,1949年去台湾,栖身宝岛36年,政治上为避免牵连而离开台湾去美国3年多,后来生活于香港,晚年回到大陆创太湖大学堂,2012年病逝于此,这大至是南师一生的轨迹。
南师是否有神通?很多人说有,但南师不承认。但274页有句话,他常对学生说:“你们现在也叫读书啊!读过几本书?我的书都是上辈子读的。”修行人都相信灵魂说,前世今生来世,六道轮回等,南怀瑾老人家如是说上辈子读的书现在记得在用,那么”宿命通”应该具备了。还有一本书提到南师打坐时见到另一幢楼里开会场景,亦是“天眼通”,但被恩师盐亭老人袁焕仙喝止。
对南师评价,誉多毁少,多以文化大师,佛学大师,儒释道通才而赞誉。因南师三教九流多有接触,而且朋友遍及两岸三地及海外,于是也有“江湖骗子”及最大的“黑社会头子”提法。南师主张国家统一,一直在做大陆与台湾高层交往平台使者的角色,因为在他的朋友圈有国共双方的朋友及中间人,在南师去逝时,温家宝总理有唁电悼词。
古来圣贤皆寂寞,南师亦不例外。虽然他的学生追随者及朋友遍天下,但谁能与他处于一个层次,互相平等交流及诗词唱和。自从他的两位恩师或者两岸相隔或者先他而去后,更是如此。所以南师常说一句话:“我是圣贤,什么意思,剩下来的闲人。”
本书最大亮点,是记录了以9人为代表追随南师一生的“南门弟子”,英年早逝毕业于台大农化系后获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博士的朱文光,半个“布道者”密歇根大学企管博士的陈定国,弱女子大管家李素美,李素美的弟弟李传洪,还有李淑君,侯传业,出生贫困父母无力养活后送给一有钱人家当养女的余正如,大家叫她阿如。因牵涉一个遗才继承案,她可能一夜之间成为“亿万富婆”,如果成功,她说自己不会花一分钱,分一半给南老师去花,另一半让她的师姐去办一个“安老院”,还有南师内侄王伟国及洋弟子美国外交官阿里斯德。有些人终身没成家,男的女的都有,一生追随,无怨无悔,精神的力量真的很大。
以前读的都是南师自己的著作,这本书是南师的追随者练性乾先生所著,而练先生不懂佛法也不信佛,书中对南师佛学方面成就及学问他无准确切入,但正因如此,方显得真实而不偏。
我不厌其烦地读一个人的书及相关资料,除了南怀瑾外,还有一个人是弘一大师李叔同,为何对他们二位情有独钟,说不清楚,缘分吧。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读南怀瑾《药师经的济世观》
根据南怀瑾先生讲述《药师经》之录音文稿整理发行的这本书,看完后虔诚地写点恭敬文字与朋友们分享。
《药师经》是中国佛教显密二宗共同尊奉的重要经典,在佛教史上具有广泛地位与影响。该经是以“曼殊室利”(文殊菩萨的梵音,音译)向世尊释迦牟尼佛请求演说诸佛名号,佛祖亲口说完这部《药师经》。药师佛证得东方琉璃净土,慈悲我等众生,以此接引我们修持到青蓝色琉璃世界。
《药师经》的核心是药师佛的十二大愿与药师法门的修持。现我以恭敬之心斗胆总结十二大愿,目的是抛砖引玉及为没时间及机缘看原经文的朋友一个引子,不一定准确,一切以原经文及历代高僧大德的开示为准。我总结药师佛十二大愿第一愿,自身光明耀世界愿。第二愿,身如琉璃明净无瑕愿。第三愿,智慧无边利乐有情愿。第四愿,邪道有情安住菩提立大乘愿。第五愿,诸有情不缺戒不堕恶趣愿。第六愿,诸有情端正诸根完具愿。第七愿,诸有情除病身心安泰愿。第八愿,转女成男证菩提愿。第九愿,令有情脱离外道归正见愿。第十愿,刑罚众生解脱忧苦愿。第十一愿,饱足饥渴造恶众生闻法愿。第十二愿,令衣食无忧身心安乐愿。药师佛的这十二大愿与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可以看出大菩萨们在因地修行对众生的悲悯情怀,无大愿不成佛啊。
南怀瑾先生这本《济世观》中还有很多知识点,今摘录讲述给有缘朋友们。
当下有三种病态念佛心态。1、依赖心。好象念了一万声佛,佛就欠了你似的。2、功利心。我佛都念了,还是没效果,你说气人不?3、糊涂心。脑子不思考,只晓得傻念,不明白佛号的意义,佛法并没禁止你思考,正思正见。65页讲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就是外道。108页讲何为“经、律、论”,佛讲的为经,律是佛祖当时制定的戒条及规范,论是后世菩萨们的著作,如《成唯识论》,《大智度论》等。214页讲大乘菩萨的“五明”,朋友们都知道四川甘孜州色达县的五明佛学院,哪“五明”呢?因明、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内明。因明类似西方的逻辑,中国的伦理学。声明,语言文字学,便于讲经翻译传播。工巧明,百工技艺,换灯泡,修水电,打字,煮饭等,这样才能方便他人和自己。医方明,懂医理,才能方便救治需要的人。内明就是开悟明心见性悟道。
“心香一瓣,至心受持”这八个字是成佛悟道的必由之路。用至诚的心去供佛,那是大功德,比烧高香抢头香之世欲功利求佛不知要好恒河沙倍功德,修持的“持”是什么?持佛名号、持佛功德,行住坐卧不离这个,持自己的清净心求道心。比如我们“持有”手机一样,虽然关机虽然没使用,但一直都在衣篼里,没有缺失,随时都在,充电充话费开机可用,我们修持佛法就如同我们持有手机一样,不离不弃,终有成就之时。这是我的理解。
药师法门修持可密可显,南怀瑾老先生讲得浅显易懂,为他点赞无量个。我输这么多文字,目的是为有缘朋友们有一天学习修持药师法门的机缘时,提一个引子,种下一粒种子,如果有开花结果成就之时,那将是多么美妙的事啊。
上班给人看病时,常常给疑似高血压病人测血压,往往第一次打水银柱时,测值均比较高,因为他们情绪紧张,会影响血压。我会对他们说:“放松,完全放松,想脚底别往头上想,想得越远越好,最好穿过地球,想到地球对面的美国去。”这样再测,往往血压就正常了,第一次测值为假阳性。穿过地球,到达美国,一个词汇“深邃“就跳出来了。
深邃是一个长长的穿越,如一束激光,有来路,有去处,有轨迹。禅宗里描述修行人得道的境界有句话“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在山顶与海底之间连线,是深邃的。仅仅深邃能自由吗?能轻松空灵吗?肯定不能,这个词越深邃越累,于是禅宗接着还有一句话“再纵横四海去”,如此就彻底自由了,只有深邃而没纵横四海就没驰骋的空间。
思想的深邃还需要转弯及灵魂的自由,上下左右,四面八方的收放自如,我们的心才活脱脱无阻碍。《心经》说:”心无挂碍故,无有恐怖,无颠倒梦想,究竟涅槃。”,《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都是讲的心的空灵与自由。
我们的心,深邃是手段是行,自由是目标是果。
我的幺爷,抗战
远征军
老兵杨懋斌
我的幺爷是爷爷的小弟,记忆没有错的话,在老家的时候曾祖父给他取名为杨兴春,后来他自己取名杨懋斌。爷爷是老大杨兴盛,二爷爷杨兴泰,三爷爷杨兴平。爷爷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去世了,在他有生之年可能很少见到他的小弟。那时候他在云南,我们在四川,幺爷于2013年底因病住院,2014年1月17日医治无效离世,享年94岁。
从父亲及亲戚的口中及网络信息,多少了解幺爷传奇的一生。1988年我考上成都中医学院,还和云南的幺爷有书信往来,他知道我学的中医针灸很高兴,说他经常用针灸和中药给患者治病而且效果很好,他当时才出狱不久,好像是在一家工厂的医务室上班。后来就联系不多,但一直有消息,说有空去看他,他也回过老家一次,我在重庆上班,就一直错过无缘相见,为此生之遗憾。
80多年前,幺爷大概是14岁左右,好像与曾祖父有小事争执,曾祖父要打他,于是他就从老家黄甸镇罗大沟的乡下跑了,从盐亭跑到三台,因为他很聪明,听爸爸说过好像遇到当时国军中贵人收养,送他上学学文化,后来男主人是战死还是病死不太清楚了,他就参加了王铭章任师长的川军。幺爷的故事,于2012年的8月30日《云南信息报》有报道。作为国民党22集团军41军123师367旅409团军医处少尉军医,1940年7月从军医学校毕业即上台儿庄抗日战场,在这场肉搏战中,他亲眼目睹重伤的战友被日寇刺杀,自己也被子弹打穿腹部,昏死在阵地上三天三夜无人知晓,最后在5战区野战医院担架队的抢救下得以保命。幺爷和幺婆婆是抗战胜利后认识的,当时他从部队去了丽江省立中学当军训教官,恰遇幺婆婆的伯母重病。在幺爷的治疗下,老人奇迹康复,并将侄女许配给他。幺爷因此跟着妻子来到德钦,和岳父共同开了中医馆,在藏区深得民众尊敬。解放后1953年,幺爷因国民党军官“通敌”罪名被捕入狱,直至1979年才特赦平反。此后,他一直留在昆明为恢复名誉而四处申诉,他认为自己虽然曾经是国民党军官,但为国而战,是抗日民族英雄。
幺爷去世后在他唯一的女儿我的姑姑杨思秀(陈建英)等家人的护送下,带着他的骨灰,骨灰盒上放着叠放平整的红色绶带,绶带上是醒目的“远征”二字从昆明出发,沿当年远征的足迹,途经大理、丽江于去年1月19日抵达德钦老家。次日,他的骨灰撒入梅里雪山脚下的澜沧江中,追寻分别已久的幺婆婆。
因为幺爷的缘故,姑姑杨思秀早已加入了云南老兵关怀计划项目,成了一名老兵关怀的忠实志愿者。在微信朋友圈经常可以见到姑姑发的信息,比如上月她参观四川建川博物馆就有如下文字:“《中国壮士》其中有个情节很感人,在照完集体相后进将军阵营(雕塑)找王铭章、卫立皇将军。因王铭章是爸爸第一次出川抗日时的师长,而他所说的卫长官是他远征军时的长官。我进阵营时内心在念叨,但愿能顺利找到……结果一进去就撞到一座塑像,低头看说明竟然是王铭章……接着很顺利的找到“卫长官”,顿时热泪盈眶,内心跟爸爸说,爸爸,我给您找到王师长和卫长官了,您就去找他们吧。”实际上,姑姑对幺爷的关怀也来得很迟。幺爷入狱时,幺婆婆才怀孕一个多月。直到姑姑22岁,她才在监狱和幺爷首次相见。遵照母亲遗愿,姑姑从迪庆退休后,只身来到陌生的昆明,将幺爷从监狱简陋的厂房接出,搬到稍微宽敞的三居室出租屋,每天都为幺爷打上热乎乎的酥油茶,她只想幺爷能安享晚年。
说起幺爷,周围的邻居都会感慨:“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女儿就是他的后福。”我手中资料只有这么多,抱歉纪念幺爷的文字没有办法再深入了。(2015.11.4.18:40下班后于办公室)
南怀瑾的两位夫人
看南怀瑾的书及一些视频资料,知道南师有两段婚姻,一个是1949年去台湾之前在乐清老家与王氏结婚,育有两子,王氏一直在老家伺候婆婆。1949年到台湾后,两岸30多年互不往来,又与东北杨女士组成家庭,育有两男两女。
这大概是南师的婚姻感情经历,第二任妻子杨女士多病,1970年代中期去美国看望孩子后,一直没回台湾。读到这个细节,我突然心酸起来,老婆婆去了国外儿女处,快60岁的南老头一个人在台湾,生活起居无人照顾,是什么原因使杨女士可以为他生儿育女,老来不愿作伴白头。是不是南怀瑾老师一天到晚忙于讲学及文化传承忽略了对老伴的关爱?我又看到一资料,当80多岁的南老师得知原配夫人在老家去逝的消息,把自己关在太湖学堂的办公室哭了整整一天。人心都是肉长的,再大的人物都是人。
南怀瑾老师是当代精通儒、释、道及诗词歌赋集大成者的一位中国传统文化的星火传承链接者,也是一位有真实实践成就的大修行人,希望朋友们有机缘多看看他的书,复旦大学出版社出了他的系列文化宗教类书籍。
红尘中最是一个“情”字既温暖又伤人,其实杨医生亦跳不出来,把一层层伪壳剥去,内心柔弱得不需要微风都会破落一地,所以我从来没有坚强过。
说中医的传承
凡是具有传统文化性质的东西,都必须有传承,要有师傅传给弟子,这样文化脉络才不致于断裂失真。比如孔子的理论言行需要徒弟们总结整理为《论语》而流传千古,川菜的回锅肉与宫爆肉丁如果没有师傅教,佐料与原材料一样,但炒出的味道已经不是那个味儿。打上深刻传统文化烙印的中医学更是如此,如果没有丰富临床功力的老师尽心传授,不管你是中医硕士还是博士学位,全靠自己摸索的话,5~10年你开处方都还是蒙圈的,理论与临床仍然处于分离状态,结合不起来。
19年前,我跟尹志美老师学习进修中医临床快2年时间,他博学多才,和父亲一样精古典诗词歌赋,尹老师的父亲也是名老中医,他对《医宗金鉴》尤其推崇,很多章节歌诀都能背诵,在他的指导下,我的中医临床水平有实质上的高速提升,在常见病多发病的处理上,至少继承了老人家60%以上的方法。在他80岁生日的祝寿坐谈会上,我说虽然尹老师不是领我进入中医殿堂的入门师,但有了老师的这碗酒垫底,使我拥有了在中医的领域里行走江湖华山论剑的底气。当时跟老师临床学习的两年间,除了工资医院给我每月30元的学习补助一季度90元,苦日子就这样一路过来的,我并没有觉得苦,而乐在其中。如今老师已经离开我4~5年了,常常想念他老人家,想念他瘦瘦的,带个老光眼镜诊余空隙把一只脚放在藤椅上,抽宝牌(最劣质的,好烟他不抽,嫌劲小了,他年轻时抽叶子烟的)香烟与我聊天的模样。
在中医的传承方面,尹老师遇到了我,我将遇到谁?上次与GH兄聊天,也聊到这个话题,一带而过,想起还是有些悲凉。但我还没老,如果上帝慈悲我,让我活久点,那等到退休后70~80岁再说吧,一切都是缘分。
现在很多学生压力很大,急于找钱买房买车,作为中医继承人他们资质最好大学毕业5年以上,职称至少是中级主治医师副高更好,自己已经有临床基础,全脱产跟师2年不容易,如果政策保证不了他们目前的收入水平,更是空谈。还有一个原因,很多学生自以为是,觉得老师那点墨水营养不了他的狂妄和傲慢心,话又说回来,任何一个老师遇到这样的学生,你还愿意真心教吗?
我常常跟我的带教学生说,我希望你们拿个U盘来,插在我的耳朵里,然后念嗡玛呢叭吽几句咒语,再把这个U盘插到你们的耳朵里,把里面的自私、贪婪、好色、我慢贡高、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信息象杀毒一样灭掉,只留下善良、谦逊和中医临床经验及理论知识全部拷贝给你们,你们将少走多少弯路啊。
尹老师遇见了我,我将遇到谁?这是一句内心深处带有苍凉感的杨医生之问。
附:杨岸森其它文章几篇
讲佛教的三个故事
读南怀瑾《如何修证佛法》
每读完南怀瑾先生一本书,照例要写点文字分享给有缘朋友们,这本书讲修证佛法的理论与方法,具体落实到见地、修证、行愿这六个字,也可概括为信、愿、行三个字,只看些理论不去实践,只能是夸夸其谈的口头禅,实修才能证果,证果才能行愿。南师这本书,信息量大,今录三个小故事来串联之。
一、释迦牟尼悟到了什么
本尊释迦牟尼19岁出家,最后抬头睹明星而悟道,从此有了佛法的世界传播。那么他老人家究竟悟到了什么?这是个大问题,他抛弃了王位,为众生出家求道十二年,当时的印度教派众多,修持方法也多,他曾经修无想定3年后没有彻悟,于是放弃,叫知非即舍。后又修"非想非非想定”3年,达到了境界,但发现不是道,如费力地爬上自认为的最高一座山的山顶,发现原来视野还有阻挡,面前还有高山。于是他又自己到雪山上去苦修,6年后,认识到苦行也不是道,就下山了。此时他体力严重透支,几乎死去,到了恒河岸边,牧羊女供养他新鲜乳酪而恢复体力,于是他来到菩提树下打坐,发愿如果再不证道,死也不起来。据佛史记载,佛在6天内先得四禅八定,一夜间证得六神通,笫7天凌晨,抬头一看天上的明星而悟道。他悟到了什么?南师说是缘起性空,正因为释迦牟尼的悟道而广收弟子传法,全世界才有了七亿多的佛教徒,才有了注入中国传统文化无限活力的佛家文化。佛究竟悟到了什么?我们去修去证去参,一定会明白的。
二、蚁斗之声如雷鸣
第二个故事讲静定功夫,唐玄奘法师有个大弟子窥基法师到终南山拜访道宣和尚。夜里睡觉,道宣整夜打坐不下丹,窥基倒头就睡,呼噜声很大。次日,道宣埋怨窥基呼噜声大吵了他一夜,让他打坐受影响。窥基说我才被你吵死了,我睡到半夜都很安静,后半夜你腰上有一只虱子,咬了你一口,你手伸进去,本想掐死它,但又想出家人慈悲不杀生,就把它扔地上了,离地那么高,把虱子的一只腿跌断了,它痛得哇哇叫了一夜,吵得我睡不好。你看二位法师修为定力之高,达摩祖师在嵩山少林寺入定时,听到阶下蚁斗如雷鸣,也是这个道理。战斗机试飞员说驾驶超音速战机非常安静,因为马达及风阻的噪音没有飞机本身速度快,噪音都在身后没到达耳朵,一切都是相对的。
三、灵云禅师见桃花而悟道
灵云禅师悟后有一首偈子,“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灵云三十年看到桃花悟了,为什么种桃花的人一辈子没悟呢?灵云见桃花而悟道与释迦牟尼睹明星而悟道,是同一个理。与民国高僧虚云老和尚打破茶杯悟道,也是同一个理。灵云三十年,一直在找,找不到,偶然间看到桃花,花还是花,我还是我,眼在花上,心念不在花上,一返照,当下即空如此而已。岂止看桃花而悟道,看什么都一样。三十年的见地、修证、行愿才是关键。如同书法家,没有几十年的刻苦练习,绝对不可能有某天的神来之笔。
南怀瑾老师的这本《如何修证佛法》,我认为这三个故事画龙点睛。此外,也提到参话头,如无梦无想时主人公何在?开悟了又是什么状态?自谓如泗州见大圣,远客还故乡,原来只是旧时人,不是旧时行履处。
世上人学佛也好,学道也好,不管显、密、瑜伽术。共同的目的无非是求个人的超越现实,跳出这个现实的器世界,找一个形而上,超出物质世界的归宿及成就。道家老子云:"吾有三宝:曰慈,曰俭,曰不敢为天下先。"为心灵找一个永久的家园,一直都在路上。
王林死了
前几天,各媒体报导“气功大师”王林因病死于狱中,这个游刃有余于政商两界及各影视名人圈之间,猎名、猎财、猎色的“大师”远去了,王林们的神话也随风而逝。
王林,一个江湖混混,靠空盆变蛇的把戏,把自己包装为气功大师包治百病,靠结交权贵敛财数十亿,气派的王府,价值数千万的豪车及运作来的香港的身份,把赵薇、李连杰、马云等人忽悠得神魂颠倒,给女星们开光喷酒,真的丑态百出,笑死活人了。
王林们为什么有生存的空间及土壤,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一是神秘主义在中国官方民间一直有广泛市场,二是自满与自悲同时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自己内心不够强大的时候,总希望有高人庇护,只要拜了王林,给他磕了头,摸了顶,从此就可以无灾无难,继续荣华富贵升官发财。还有就是以王林为中心的权贵圈联盟,进入了这个以民间吹牛大王为中心的网格,就可以通天通地,各取所需,好不自在,王林则成为高档俱乐部的召集人。
说穿了,还是欲望在作怪。好在王林欺骗了弟子邹勇的钱,邹不服,一直在告,终于搬倒了王林。王林有病,大师不能保佑自己,他也没神通,可以穿墙破壁把牢房穿过,于是只有死了。我们的社会也有病,得吃药治治。
浅释老爸
《咏女贞花》、《咏蓬草遮没之花》和《咏牵牛花》
1.咏女贞花
花黄子黑少人钦,默默无言蕴最深。
扶起多家羸弱女,和营益血并滋阴。
咏女贞花第一句,花黄子黑少人钦,默默无闻蕴最深。讲的是女贞花非常普通,开黄色小花结出黑色果实很少有人喜欢,虽然她默默无闻如成千上万的普通勤劳的女性一样,但内心的情与爱却蕴含最深。第二句,扶起多家羸弱女,和营益血并滋阴。这句诗如果不是诗人又兼中医专家的话,绝对是写不出来的。因为女贞子是一味重要的中草药,与墨旱莲配伍成千古名方二至丸,是滋养肝肾治疗妇科杂病的绝配。所以老爸的诗点明女贞子功效和营血滋肝阴,对众多女性因阴虚导致月经不调慢性出血发热者,不知救治了多少人啊,虽其貌丑子黑但其功大至伟。
2.咏蓬草遮没之花
被遮光合少,倔强按期开。
俗客无须问,知音访道来。
这首诗专咏那些被野草及灌木丛遮被的小花,要用手拔开杂草才可见到。诗人没有忘记咏赞她们,首句"被遮光合少,倔强按期开。”虽然被那些高大上的花儿、野草、灌木遮住了阳光,光合作用的机会非常少,但性格倔强的小花春风一吹,一定会按期开放。第二句,俗客无须问,知音访道来。那些俗气的只欣赏华丽的牡丹、玫瑰者不需你们关注,是知音他们会寻道而来。老爸就是这些被遮小花的知音,她们代表默默无闻的处于社会底层的普通善良的劳动者,父亲给予了他们深沉的爱和歌讼。与古诗《苔》中"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有异曲同工之妙。
3.咏牵牛花
伏地牵藤蔓,周身挂喇叭。
枝高循树绕,坎矮顺坡爬。
盛夏开姣绰,严冬化腐渣。
寄言攀附客,归宿在谁家。
这首诗《咏牵牛花》我仅翻译和直解,牵牛花啊,你全身挂着喇叭爬在地上,牵出众多的藤蔓。你神通广大办法真多,要想爬上高枝就顺着树杆和主枝绕上去,如果想通过沟沟坎坎,你就顺着缓的坡道爬行。在娇阳似火的盛夏,你开放得比谁都娇艳,但在冰雪严寒的冬天就不见了你的踪影,早就化成了腐烂的渣渣,你节气何在?诗人诚恳地为那些攀附权贵的人寄言,你们的最终归宿究竟在哪里?这首诗老爸辛辣地讽刺
了那些没骨气而又趋炎附势的人。
老爸的诗借花喻人,对普通下层劳动者的悲悯同情和关怀以及对那些唯利是图小人的无情鞭挞,都通过他的诗从咏不同花中爱憎分明地表达出来了。
说蝼蛄
昨天晚上看国医大师朱良春《虫类药的应用》,看到411页利水通淋药的蝼蛄,一下子想起小时候的一件事情来。
蝼蛄又名土狗,有利水通淋、消痈解毒、下胞衣、出肉中刺的药用作用,农民在田地里挖土种菜时常常见到它。记得我9~10岁左右,读小学二年级,每周都有一个下午不上文化课,或者到山上拾桐籽,或者去学校的土地干活,叫劳动课,老师取名学农。有次,老师要求采青草来放学校厕所下的粪坑里取有机肥,那时家里穷,一般很少穿鞋子,我赤脚下到竹林里用刀割青草时,一不小心踢到竹签,那又细又小的竹签刺进了脚大趾甲下层的肉里,很痛,但脚趾外面看不到露出的签头,从指甲外向里看,有明显的异物痕迹。爸爸知道了,又紧张又生气,对老师的劳动安排也有迁怒。他虽然是中医,也有破伤风和局部感染不及时处理细菌会漫延全身形成败血症的概念,那样就危险了。当时除了痛,我不紧张,他怕失去这个儿子,于是就到家里书房医学类书架上查中医外科方面的书,查到一个药就是蝼蛄,《神农本草经》记载蝼蛄主难产、出肉中刺。老爸马上拿起锄头直奔菜园,几乎把地翻了一遍,累得汗流夹背,都没挖到一只土狗,他感慨不用它时随时可见,要找它还真不容易,只好作罢。于是他把家里的碗打碎一个,用碗的碎片锋利的边缘刮我脚指甲表面,希望把指甲刮薄了,便于取出里面的竹签,后来怎么样,我不记得了,也许里面没真的竹签,仅是被竹签刺伤后留下的痕迹,后来就好了。
昨晚看到朱老这本书,蝼蛄有拨铁钉、竹木刺、玻璃入肉的作用,将蝼蛄5~10只,黄糖15~24g,共捣烂敷之,用后3~6小时异物可自行退出。
因为小时候的这段经历,对蝼蛄印象深刻,老爸对儿女深沉的爱及他的博学令我终生不忘,也对中医的神奇疗效及大自然界物物相克的现象充满敬畏。
5、此生非为享乐而来
古人云: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虽然自己还觉得没长大,其实马上快到知天命的年龄了,按我的理解,所谓知天命,就是知道自己来到世间做什么的,虽然我现在还不太明白自己的使命,但有一点非常明确,此生非为享乐而来。
爷爷活了77岁,爸爸79岁,按这个规律,如果不出意外(开车时不撞别人,别人不撞我,一直在道山开不开出去。上次1个人从梁平双桂堂回重庆,中途犯困打盹1~2秒钟,前方一大车,把我很吓了一下子。这个时候还是希望副驾坐的有个人,在我疲劳时有人替开一阵子。)我的天年应该在80岁左右,那么还有30年吃饭消耗氧气的时间,此生就算过完。这30年不象最初的30年有童年、有小、中、大学、有初恋、有结婚生子而觉得漫长,从现在起的这30年,可以说是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就到达,人生不过如此。
当年老父亲是30岁以后迫于生存压力,上有老下有小而学中医,他比我聪明得多,理解力记忆力加文化底蕴都是惊人的。其实他的爱好和造诣在文学上在古典诗词上,为稻粱谋,不得已而进入中医行业,他仅用他20%的精力在中医上,就能达到如此的境界和高度,令我折服。
我呢?中医是我安身立命的职业而非事业,因为我中医的修养与影响力仅在九龙坡算出名,重庆市的中医界略知晓,同行个别专家首肯,以这种状态不可能把中医作为事业来做。中医也是我的爱好之一,源于干一行爱一行的行规,还有就是求我治病的有缘人,我得努力提高它而不辜负他们的信任,于心才安。
那么支撑我充实忙碌地过这余下的30年,内心还有啥期盼?还是灵性上的解脱与开悟,如果再转一圈来生我还做个中医医生,又换个妈妈肚子里出生吃奶长大,小、中、大学,考试答辩职称从头再来一遍,我想我会疯,所以不希望再轮回,所以佛法的书一直在看,也希望遇到善知识,引导我走上菩提路。
对于我来说,开什么价位的车子,住什么样的房子,吃什么穿什么,真的没那么重要。菩提路苦楚而寂寞,不要紧,我愿意。以前觉得时间还多,很多事还有明天,或者明天的明天,如今这个年龄,确实有种紧迫感了。
此时,本来是我的读书时间,刚才读了三两页《医学心悟》,其他书不想读了,为自己留点文字吧,心的方向就是脚要一步步走的方向,愿此生不负如来也不负也许有未来的"卿"。
、记阳台上的那盆芦荟
前几天,我把卧室阳台外那盆跟了我10多年快干死的芦荟搬出了家,放在过道角落有绿色植物旁,希望雨露及同伴能让它复苏。
那盆芦荟,是十多年前抱回家的,因为家里没备花架,于是把它放在卧室窗台外空调外机挡板上,偶尔浇水,一直没长大,也没死去,生命力之旺盛,令人钦佩。有时候我吃葡萄,剩在果盘里的葡萄皮和汁液,我想应该有营养,于是加上清水去喂阳台上那盆似乎一直长不大的芦荟,过几天观察,确实翠绿了些。偶尔买豆芽回家,我想豆芽被菜农养得那么胖,一定粘得有肥料,于是用泡豆芽的水去浇灌芦荟,但更多的时候是遗忘,遗忘在常常关闭的窗外,任凭风吹日晒及空调外机散热的烘烤。年前我发现养它的花盆日久干裂了,看到旁边还有一个干死的熏衣草后的空花盆,于是小心移到洗手间去把芦荟移盆过来,希望它能继续活着。不料经过数月的寒冬,前几天看到它几乎没了生机,快死去了。
我是不希望看到任何生命在我眼前消失的,于是赶紧把它抱出去,与过道外的枇杷、柑橘苗、夜来香等绿色植物相伴,希望同伴们的绿及春雨能唤回它的生机。
前几天那场持续缠绵的雨终于让你挺过来了,我心里也高兴许多了。(为那盆伴我十多年的芦荟输那么多文字,是什么原因呢?其实没有原因,闲着还不是闲着,温习一下中国字的输入也未尝不是件好事情,毕竟它见证了而且无声无息地送走了我十多年的岁月啊!)
记那年打工的岁月
93年7月坐了11个小时的硬座火车从成都到重庆,由于下车匆忙,将托运单派遣单丢失,费了很大力气才将毕业后的唯一财产,一大纸箱书,几件旧衣服从南区路弄回新单位,位于大渡口区李子林的十八冶机电公司中山堂单身宿舍。当时分配来的大学生共20多人,有学冶机(冶金机械)的、自动化的、机电一体化的、美术的、财会电算化的、人事的、中文的和管理的,就我一个人学中医,他们都叫我老中医。这么多年了,那批难兄难弟,有的考研走了,有的辞职跳槽了,还在十八冶上班的几乎没几人了,我也很少碰到他们,人生路上有聚有散很正常。
当时的单位经济效益已经不如修建重钢转炉工程那年辉煌,我上班的地方要从中山堂爬坡过猫鼻梁到二粮店,大约30分钟,最先半年转科室:中医科、中药房、外科、针灸科,实际上就是个20多人的门诊部,他们也没怎么管我,主任是外科清创包伤口的,因我把公司财务科长的呃逆(扯嗝儿)用针灸治好了,他又亲眼见到我用2小时写的一篇论文《养性延命录食疗思想初探》拿去应付全国《冶金医学》杂志在重庆审稿的一次学术会议,得到行业老专家的肯定,说想不到重庆冶金界还有这样的人才,就因这两件事,他对我很客气,基本上没给我考勤,所以一周我去1~2次报到后没有正经上班,工资照拿。
那段时间,正是看世界杯足球赛的季节,我们晚上熬夜看球赛,白天补瞌睡,偶尔去看录像,到钢花影剧院混电影,打台球,虽然工资只有每月111块,过得多潇洒的。
这样的日子过了几个月,腻了,于是偶然在报纸上看到一个治疗癌症的医院招聘医生,我带上毕业证书和医学学位证一面试中了,第2天就去上班,从此经历了生命中近半年打工的日子。
工作地点在峨领公园附近,老板姓陈,与渝中区某医院合作,打那个医院牌子,开医院发票,给医院交管理费,财务独立,自己发招聘人员工资,我那时工资参照大学毕业医师级别,每月大约360多元,加上原单位工资,自己觉得已经很幸福了。
陈老板背景是木材厂工人,据说祖传有治癌症肿瘤秘方,于是把那些草草药打成粉未,弄成小包装,媒体上打广告,再与大渡口中医院,渝中区某医院挂靠,病人很多,找了不少钱。
我的工作是病历整理,老板(陈医生)出诊的日子,我负责接诊病人,写首次病历,开出药品(抗癌A~F剂),再由老板看后修改,然后到药房划价交钱拿药。由于我的中医背景,看舌苔脉象均不难,于是与陈老板吻合率比较好,2,3月后从前台已经做到坐在老板旁边了,由于老板前妻我不认识,她又指手画脚的瞎指挥,我顶撞了她,她到老板那里告我,老板才渐渐对我不爽,这是后话。
老板那些药,取名金不换抗癌散,后来打广告到了日本韩国,就改名抗癌A剂,F剂,药物配方组成保密,粉碎药物时只有他及几个亲戚干,清热解毒的叫抗癌A剂,化包块的叫抗癌B剂,长于止痛的叫抗癌F剂,还有外用药,当时他广告做得好,大概有专人策划,海外媒体也打广告,过来很多日本韩国的肿瘤患者,他就把药粉加工成袋泡茶,那些老外一箱一箱地往回买。老实说,他那些药在解毒、扶正补气血、软坚化积、止痛上肯定有些效果,一切都是商业操作,目的就是找钱。
他还与北京的部队医院有合作,好象是新街口外大街的163医院,我还出差到北京一周,为他整理那里几千份病历资料。老板飞来北京,请我们吃了烤鸭,还有他朋友找他谈事情,邀我们3人(一个药房的,一个他姪女)与他同车看看北京晚上的夜景和桥,就那次北京之行抽时间去天安门看了升旗仪式,还有一日五游去看了长城与十三陵。由于春运,火车票紧张,差点回不了重庆过年,25岁生日在北京到重庆的硬座火车上度过,当时不知什么原因,车票在老板姪女包里,看时间来不及了,她没等我们,我们打面的到火车站,火车差5分钟就开了,好在她在检票口等我们。
属于私人性质的医院,三亲六戚多,认为我们具有学历的专业招聘人员工资又高还抢他们饭碗,对我们不太友好,人生处处是江湖。老板还招保镖,秘书助手,成天拿个大哥大(棒棒军)很威风,但对人很客气。经常有公关部门联系电视台来做采访报道,我第一次上重庆台的电视就是当时的万家灯火节目,只一个埋头写病历的镜头一扫而过。
后来,由于原单位十八冶要定员定岗,我就辞职了,过了一年半载才去接最后半月工资170多元,这样结束了打工的日子。
指向月亮的手指不是月亮
这句话也可以缩减成"指向月亮的手指",在禅宗文化里有一部重要的书叫《指月录》,取书名亦源于这句话,该书收录了佛教史上几十位高僧大德的言行传略。
这句话有些绕,初看如绕口令,不晓得啥意思。杨医生先从白话字面解之,我们设定一个场景,在一个浩月当空的夏夜,一对父子或父女在如水的月光下闲聊,一高一矮,孩子个儿小,突然抬头不见了月亮,月亮或被树叶遮挡或移动了方位,就问"爸爸,月亮在哪儿?",父亲看到了月亮,用手指给她,小女孩顺着她老爸手指的方向看到了月亮,本来意思仅此而也。
然而如果这个小女孩的目光仅仅盯在爸爸的手指上,她不抬头仰望星空的话,是看不到月亮的,因为手指不是月亮,修行家叫"见指不见月"。
其实这句话"指向月亮的手指"出处于《坛经》故事,有个弟子问六祖慧能"师傅啊,这佛经我不懂它真意哦,你给我讲讲。"慧能回答:"我不识字,你读给我听,我为你讲。",其实这里的经书佛法有文字传承的,仅仅是指向月亮的手指,超越文字语言的智慧才是佛法的真谛,即"本来面目",也就是"月亮",把手指当成了月亮的话,就把途径和方法当成了目的,永远达不到目的。
不知道杨医生讲清楚了没有?如果越看越糊涂的话,一是我悟性不够加之文字表达有问题,二是你接触这类东西太少了。不过,没关系,我们一起悟吧。
【杨岸森】中西哲学史观的区别与思索
中国哲学是我们祖先留下的从未停止过的思索
——读冯友兰《中西哲学简史》
哲学是人类的思考,而中国哲学是中国人自己的思考,哲学往往与宗教并行,西方人宗教信仰的教堂活动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中国人并非如此,儒家经典《四书》曾经是中国人的圣经,但《四书》里没创世纪,也没有天堂地狱。因此中国文化精神基础是伦理而非宗教。
中国哲学的背景
中国是大陆国家,古代中国人以为他们所在的国土就是世界,“天下”及"四海之内”是同一内函,海洋国家的希腊人也许不能理解它们在汉语里是同义的。从孔子到上世纪末,中国思想家没有一个人有过到公海冒险的经历。自然与生活在海洋国家而周游各岛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不一样。孕育中国哲学的地理环境不一样的同时,还有经济背景,由于中国是大陆国家,中华民族只能以农业为生。土地是财富的根本,于是贯穿在整个中国历史中,社会、经济中心总是围绕着土地的利用与分配。于是中国哲学家在思想源头上有个本末思想,本指农业,末指商业,因为农业关系到生产与创造,商业只关系到交换,在能有交换之前,必须先有生产。从事末作的商人,会受到轻视而形成士,农,工,商四个传统阶级,商是最末一个。士与农在中国是两种光荣的职业,耕读传家的家风是值得自豪的。
诸子百家
儒道两家是中国思想的两个主流,而在公元前5~3世纪,它们仅是百家争鸣中的两家。第一个试行分类百家的人是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史记》最后一篇引用了他父母的文章"论六家要旨",把以前几个世纪的哲学家划分为六个主要学派:讲宇宙生成论的阴阳家、孔子学派的儒家、严格组织纪律的墨家、名实之辩的名家、主张法律的法家及道家原形的道德家。刘歆在《汉书.艺文志》又增加纵横家、杂家、农家与小说家,而成为对百家试行分类的第二个历史学家。孔子是中国第一位教育家,也是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讲仁与义。第一个反对孔子的是墨子,孔子是古代文化的辩护者,辩护它的合理性、正当性,而墨子则是批判者,墨子讲兼爱。名家的人在古代以辨者闻名,以"白马非马”的公孙龙为代表,他们提出一些怪论,乐于与人辨论,别人否定的他们偏要肯定,别人肯定的他们偏要否定,一直纠缠名与实的话题。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朋友们都比较熟悉,略而不论。西周封建社会办事有两条原则,礼与刑,刑则是法家的手段,以韩非为代表,韩非是韩国的公子,道家与法家代表中国思想的两个极端,道家认为人是天真的,主张绝对个人自由,而法家认为人本来是邪恶的主张绝对的社会管控。
秦亡后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秦朝于公元221年建立后,仅存在大约15年帝国崩溃,取而代之是汉朝。董仲舒承担起了继续秦之未竟事业,建立政治与社会新秩序的大任。汉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在其中起了很大作用。他主张以儒家经典作为考试基础的考试制度。他从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中选出三伦称三纲,即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加上儒家坚持的五常:仁、义、礼、智、信,合为三纲五常。而古文学派最大思想家无疑是王充,他反对偶像崇拜,主要著作是《论衡》,《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就出自他的名言。
中国佛学的建立
佛教传入中国,是中国历史上最重大事件之一。从它传入以后,就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因素,在宗教、哲学、文学、艺术方面有其特殊影响。大概在公元1世纪上半叶,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禅宗的顿悟认为修行,不论多么长久,本身只是一种准备工作。为了成佛,这种修行必须达到高峰,就是顿悟,它好比飞跃,只有发生飞跃之后才能成佛,这种飞跃,禅师们常常叫桶底脱落而见道。后来的程朱理学及阳明心学,略而不论。
西方哲学的传入与中国哲学的现代世界
在明朝后期,西方传教士将数学,天文传入中国的同时也将宗教哲学同时传入。甲午战争中国败于日本,又连遭西方侵略,这些事使中国人反思自己古老文明的优越感,便产生了解西方思想的愿望。严复回国后翻译了赫胥黎《天演论》,亚当.斯密《原富》,孟德斯鸠《法意》等为代表。还有一个学者王国维(1877-1927),他在30岁以前,已经研究了叔本华与康德。1919年约翰.杜威和罗素来北京大学和其它地方讲学,他们是中国来的第一批西方哲学家。1937夏天抗战爆发,当时北大、清华的哲学系是国内最强的,因战争原因,与天津南开大学一起迁往西南,组成西南联大。两个哲学系联合,阵容罕见,有9位教授,代表中西一切重要学派,他们在大后方利用时间著书立说,推动中国哲学继续前行。
我们的祖先从未停止过思考,正是他们的思考,构建了我中华文化的文化脉络,他们的哲思是我们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文化自信的源泉。
古代西方哲人头脑里想些什么?
——读冯友兰《中西哲学小史》
这是读中国近代著名哲学大师冯友兰的第二本书,名字叫《中西哲学小史》,内容自然包括两部分,即中国哲学小史和西洋哲学小史。中国哲学小史我在四月初看了冯先生《中国哲学简史》后写的东西已经有详细论述,今就其西方哲学部分谈谈体会。
中国有不断代的五千年文明,华夏土地上孕育出了如孔子、墨子、孟子、老子、公孙龙、庄子、荀子、二程、朱子、陆象山、王阳明等一大批哲人。同样在黄河长江流域以外的地球上,也产生了如亚里士多德、毕达哥拉斯、智者、苏格拉底、培根、笛卡尔、休谟、康德、柏拉图、黑格尔、孔德等影响世界的哲学家,在哲学万花筒里中西哲学互相辉映,在这个美丽的地球上闪现人类智慧的光芒。
冯先生这本《小史》以时间先后为序,以人物介绍为主,中间并无内在串联,呈点对点状态,于是我这篇短文只能点状呈现,如蜻蜓点水一代而过。
耶稣纪元前的西方哲学家及其哲学。相传塞理斯为希腊哲学科学的始祖,麦理塔斯人,大约生在纪元前640~前550年,他认为万物之原物质是水,万物皆为神充满。与他生于同一地区的哲学家亚诺芝曼德,认为第一原理是一的、流动的、无限的,他的见解与多数物理哲学家相合。生于小亚细亚后迁居于意大利的毕达哥拉斯研究道德、宗教、政治而且重视实践,并认为数目为第一原理。由于历史的久远,这些远古西方哲人的哲学观如中国诸子百家一样,以对话或语录的形式留下而传世,有些仅是只言片语,称为残句。如赫拉颉利图斯留下的残句有:神们与人们皆尊敬战死之人;灵魂之死是水,水之死是地。水自地生,灵魂自水生;猪喜在泥中洗澡,家禽喜欢在尘灰之中;上帝视人如小孩,正如人视儿童为小孩;一个人在同一河里,不能跳两次。生于约纪元前570年~前480年的芝诺分尼,他的著作已佚,仅存残句:我们都生自土与水。亚拿萨哥拉残句:因为我们的感觉力弱,我们不能辨别真理。
纪元后及近代西方哲学家。苏格拉底不赞成轻视身体者,他对人正当、慈悲,可为公民则。他认为最好的人,神们最爱的人是为农善尽其力的人。培根(1561~1626),认为哲学方法只有实验和归纳法,他的最高目的在扩张人类知识以增进人类的能力,而且过于看重物质文明,他又好争权而不择手段,名声上有诟病。笛卡尔是独断派的代表,他认为灵魂是一种能思的本质,没有所谓延积(extension)。休谟认为人的幸福与痛苦是伦理的原理。还有康德的批评哲学和黑格尔绝对唯心论,可分为论理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三部分,他把精神哲学也分为主观、客观及绝对精神说三部分。还有孔德(1798~1857)为实证主义的创始者。
冯先生并没提到200年前生于德国小镇的某哲学明星,必竞这个世界,没有用他的主义为指导的其他国家,一样生产出芯片、高智能机器人,一样创造了灿烂的物质、精神及政治文明。
我们的教科书,给哲学下的定义是指导一切自然科学的科学,有唯心唯物主义哲学之别,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的,随着年岁的增长,现在的我不这样看。心物一元不可分,而且哲学的定义最好是人类敏感的头脑对人类自身及这个世界的思索或思考。
王阳明在龙场悟到了什么
随着王守仁被贬贵州龙场驿,于深山野洞中自造石棺,于棺中精进修持,终于脱胎换骨而悟"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史称"龙场悟道",阳明心学从此走上中国文化舞台,致良知与知行合一是其心学内核。
王阳明幼有圣人之志,得无为道人点拨及当时禅佛影响,程朱理学之"格物穷理"等均引导着他穷尽天理,外向诸物内求于心,总希望找到宇宙人生的总法则,他曾经想通过"格""竹子"数天晕厥而求理,终不成功,又受娄一斋"圣人可学而至"之教诲,坚定了他通过学习内求已心而成圣人的道路,精勤而道心不退,最终入定见大光明而"龙场悟道"。
王明阳究竟悟到了什么?与印度尼泊尔释迦牟尼佛,耶路撒冷的耶稣基督,伊斯兰的先知穆罕默德他们证得的真相一致吗?我想是一样的,没什么不同。只不过王阳明没有进入宗教之路,而是用出世之道修心性,用入世之道做圣贤,而成为明心见性之大儒。
王阳明在修心过程中出现过特异功能,在山洞中打坐,告诉随从山下有几个友人来访,从哪个方向来,走的哪条路他都看到,要随从下去迎接。好在他很快醒悟,这些小技乃道之别说产品,不能执着,迷失自性,忘了初衷及目标。按他的话说"此簸弄精神,非道也。"曾经南怀瑾老师静坐可见数幢房子外别人开会场景,连说话表情都非常清楚,后来他告诉他老师袁焕仙,袁先生臭骂了他一顿,说知识如此渊博之人,还贪恋这些。后来大德告诉南怀瑾说,好在袁老眼疾手快,才不致于让他误入歧途。其实道理很简单,如果贪恋途中风景而止步不前,必定丧失山顶的无限风光。
王明阳自述修道体验"于静中内照,形躯如水晶宫,忘已忘物,忘天忘地,与空虛同体。"这就是物我两忘的真如境界。正如陆九渊之"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本"就是道就是本源,圆满的智慧,"六经注我"从此而来。
开悟后还修吗?当然得修,这个应该不是问题,这叫"悟后起修",路径就熟悉了,没弯路了。如同外出旅游有攻略一样。
“心学”是王阳明以儒学为载体来阐释他悟得的"道"
读完《王阳明心学》后,总结成这个标题,有点长,但确是如此。这本书是王觉仁写的阳明心学入门书,为了更进一步理解《心学》,买了王阳明原著《传习录》准备过段时间研读,至于《王阳明全集》是否买回来,看以后的缘分了。从以下几点说点体与朋友们分享。
程朱理学与阳明心学的渊源异同
阳明心学是在程朱理学基础上的发展和升华,从而在理论上的融合扬弃。朱熹的"理"是天地万物形成之前的"道",而"心":"心者,人之知觉,主于身而应于事者也。",他认为生于形气之私者为人心,发于义理之公为道心,心有二重性,于是人格完善过程以天理主宰人心,转人心为道心。所以朱熹要求人要到事事物物中去把"理"找回来,即"格物致知"。
而王阳明悟道后,认为心不是一块血肉,他不分人心道心二元论,而认为心就是"天理",他说"心也者,吾所得于天之理也,无间于天人,无分于古今。"这个心与理是一元的,圣凡一样,是天人合一,不分古今,充塞宇宙,那么天下自然没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了。这就是王阳明心学的重要理论核心"心即理"。
阳明心学第二大理论核心
"知行合一"
如果把阳明心学比成宝剑,如果"心即理"是剑柄,那么"知行合一"则是剑刃。知,行不仅仅是理论与实践,真正的知里面必然包含了行,真正的行必然包括了知。他说"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知行本来就是一件事。"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传习录》卷下),比如你看见一美女,觉得她美,这是知,随即动了一念喜欢之心,这就是行了,主动去要电话号码,微信号则更是行上加行了。所以在阳明心学里找不到没有行动的"知",也找不到一个没有观念的“行”。
阳明心学是修出来的,悟出来的
阳明的学生萧惠问王阳明"己私难克,奈何?"答曰"将汝己私来,替汝克。"(《传习录》上)这一问答完全是中国禅宗第一公案的直接copy,神光去少林寺向天竺高僧达摩求法,达摩收了他改名为慧可,慧可向达摩问第一个问题"我心未宁,乞师与安。",达摩"将心来,与汝安。″慧可蒙了,半天才说"觅心了不可得。″达摩"我与汝安心竟。"慧可言下大悟,这就是中国禅宗初祖达摩传法于二祖慧可的故事。阳明心学的心与此处"心"是一样的,也和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悟道所悟一回事,他换一种说法叫"致良知","本来面目即吾圣门所谓良知。"(《传习录》中)。
关于生死
阳明学生萧惠问死生之道,王阳明答"知昼夜,即知死生……此心惺惺明明,天理无一息间断,更有什么死生?",儒家文化因孔子的一句"未知生,焉知死?"回避存而不论,但王阳明并不回避生死。生死相续而无常无我,如果你看见一阵细雨,那是因为一朵云死了;如果你看到一株水稻,那是一粒稻种死了;如果你看见春天来了,那是因为冬天死了;脸上又白又嫩,那是色素和雀斑死了…….有了如此的生死观,还有必要贪生怕死吗?
圣人之乐与过来人之悟
悟道后脱胎换骨成圣贤,成过来人,那是真正的法乐。《论语》中孔子赞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日子过得比叫花子还惨,但内心却充满快乐,那些在雪域高原山洞中闭关修行的隐士,一呆就是几年十年几十年,他们寂寞吗?他们心中求法修行是快乐的。修行圆满得道后是个什么状态呢?证得万物一体醒来之后,并非无事可做,还是要投入到原来的生活,学习,工作轨迹上来,如禅宗所说的"只异旧时人,不异旧时行履处""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如果我哪天有幸悟道,也是一样的,还是一样的摸脉、吃饭、拉屎、睡觉而也。只不过那状态"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阳明心学的核心有三,一曰"心即理",二曰"知行合一",三曰"致良知"。而"致良知"是其核心中的核心,按阳明的话说,即是"良知只是一个,……当下具足,更无去来,不须假借。"
说千古谜案
“庄周梦蝶”
昨天看央视4台《文明之旅》,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赵世民讲授《逍遥的庄子》,《庄子》这本书在大学时候就有通读过,是仅次于老子《道德经》的第二大道家经典,被称为《南华经》。《庄子》一书反映了庄子的相对主义和神秘主义哲学思想与人生观。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记得大学时候,学医的很辛苦,我们一般要去上晚自习,那就得占座位,有时候在图书馆,有时候在阶梯教室,有时候在小教室,有次我一个人去上自习,看到前排座位的一美女,认真看医学专业书的同时,在她右手旁边的桌子上放着一本有学院图书馆借阅标识的《庄子》,顿时觉得这美女的内涵和形象瞬间高大起来,于是借故意上厕所的机会,多打望了她几眼。
《庄子.内篇》以《齐物论》、《逍遥游》和《大宗师》为代表,《庄子.外篇》以《秋水》、《知北游》为代表,以寓言的形式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命的价值都有详尽的论述。其中有个公案,大家都熟悉了解的“庄周梦蝶”出自《庄子·齐物论》,原文:“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意思是说有一天,庄周在如春的午后打盹,迷离间梦见自己变成一只上下翻飞的蝴蝶,感到非常愉快和惬意,并不知道自己是庄周。突然间醒过来,惊惶不定间才知原来是我庄周,只不过做了一个变成蝴蝶的梦而已。他转念一想觉得很纳闷,不知是我庄周梦中变成了蝴蝶呢,还是我梦中的蝴蝶它做了一个梦变成了我庄周呢?他这一纳闷不要紧,却产生了中国古代之千古谜案“庄周梦蝶”。
以上就是“庄周梦蝶”的本来意思,以现在的科学理论是永远也无法判断这个公案的,庄周梦中的蝴蝶是不是就是庄周所化?醒来后的庄周是不是梦中蝴蝶的一个梦。谁是虚幻,蝴蝶?谁是现实,庄周?是不是虚幻和现实本身就可以转换呢?庄周与所梦蝴蝶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他们之间是否有个通道,所谓的互相“物化”,这需要有在庄周与蝴蝶之间可以穿越的另一个智慧的生命载体才能够破解。杨医生认为,其实是否科学判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庄周的疑惑和思考给了我们伟大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无比广阔的想象空间,让我们的思绪在天地间逍遥游的同事,达到物我两忘,万物平等的“齐物论”境界,在现实与虚幻之间架起了一座美丽的桥梁,其意义是非常深远的。
山坡是主,人是客
昨天叶辛在《开讲啦》节目中说,他19岁从上海到贵州黔北一个偏远县城的砂锅赛当知青,与一个53岁老农民在梯田里戽水,就是用工具把山下田里的水,两人合作戽到上一层田里好插秧种稻子。
他戽50几下就腰酸背痛来不起了,但老农民一点事也没有。叶辛问,这么大太阳,戽上去的水马上会晒干,有意义吗?老农回答,人生下来就是吃苦的。他看到远山又说,爷爷告诉他,这些山坡是主人,人是客人,人要做好客人。从一个只读两年私塾的老农口里说出这样的话,他当时震动很大,也直接影响了他后来的文学创作视角。
是啊,这山川河流,日月星辰不知存在多少年了,送走了我们多少古人祖先,迎来了我们无数儿孙,我们这人生几十百把年,过客而也,还有什么放不下的?!
喜欢看央视
7《致富经》
一直喜欢看CCTV-7的《致富经》,也许是从小到现在都太穷了,希望找个比如养猪、养鸡、喂鱼的项目来挣点钱,当老板风光一盘。还有个原因是当成功的案例看,增长点做生意及身体内先天缺乏的经济细胞。
前几天看了一期《致富经》,讲福建的何晓芳,她是中国农业大学动物营养专业毕业,毕业后与大学同学男友回老家规模化养猪,历尽坚艰,终获成功的故事。当她讲到为了解决病死猪对家乡水源的污染,用渣肥与废弃的菌棒将病死猪发酵降解为无害有机肥,含泪说是农大的校训"解民生之多艰"影响了她,她并非世俗眼中的漂亮,但此时有情怀,善良而又自强不息的知识型女性,确实震撼了我。
于是对北京中国农大校训产生兴趣,有骚体韵味,因为前几年在杨家坪西部医药城周末打工做坐堂医时候就通读了屈原的《离骚》,该句确实出自《离骚》,全句是"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翻译过来的意思是:我常常叹息而且流泪痛哭的原因是,感慨普通民众生存之艰难。正因为屈原对下层人民的悲悯,对皇权的忠诚,对楚国故乡的深爱,流放不得志而不变节等赢得了中国人的千古怀念,成为我国文学、史学界永恒的符号。
作为一个有点年资的中医,一字一句读完屈子的《离骚》、《天问》、《九歌》等章节后,得出结论屈原患有比较严重的抑郁症,他有才随时准备辅助明君治理国家,但为奸臣小人所害,明君用小人而远贤臣,他又不愿随波逐流而变节,也没随遇而安,更没受佛道之影响而无为恬淡,注定他最终投汨罗江而殉节。正是屈原的人生悲剧及他天才般的文学修养成就了影响中华文化数千年而且将继续影响的千古不朽的伟大作品——《离骚》,该诗是浪漫主义与婉约悲情完美结合之千古绝唱。
从一个电视节目,引出这么多文字,杨医生也是多情之辈,如此性情太敏感,其实不好,不好,太累自己,没得法,又无解。
在色达修行人松勒的红色小僧房里输的文字
一直睡不着,打开手机输点文字。
本来昨晚打算游完佛学院就去色达县城住宾馆,后来听说7:30有索达吉堪布讲经,于是决定留下来听经。索达吉堪布的书及好几所大学的演讲视频看过,还没听过他本人讲经。与旁边一位长相清秀的年轻出家人咨询搭讪,他叫松勒认为我听完经后下山去停车场的公交车已经收车,邀请我听经后去他的红色小僧房住,而且不需要费用,互留微信及手机号。9点过我听完堪布的讲经打电话给他,他来接我,他家住在坛城右上方山顶上,海拔高,他爬山速度快,我比较费力,他家就是木楼梯上第二层的小小卧室及书房,布帘相隔,他专门在书房为我铺床。面对一面之缘的真诚笑脸,我选择了信任和尊重。
由于洗漱用品在山下停车场的车上,这里用水也不方便,只能和衣而卧,可能这些原因再累也无法入眠,只有打坐观心一阵又眯眼一阵等天亮吧。
聊天中,20出头的松勒是四川甘孜人,藏族,几岁就出家,从小跟舅舅学佛,他没读过书,看经念佛都是藏文,汉语仅仅免强能交流,加之他学的藏传佛教,我了解的佛学知识多是汉传,于是我们交流并不顺利,但不妨碍彼此的真诚。
索达吉堪布讲的唯识、中观、无生法仞等内容以前接触了一点点,听得似懂非懂,但感受了庄严虔诚的气氛,非常难得。最后我有对上师的供养,也有索达吉堪布的摸顶加持仪式。
明天早上将离开色达,也许会去县城转转,不会去看天葬,就是个藏民离世后的方式,如果把我们汉人殡仪馆的火葬仪式作为旅游项目来开发,有意义吗?对逝者的尊重不应该是拿着相机拍下秃鹫抢食场景吧。
两三个小时后我将离开色达,去扮演红尘中的角色,何时再来色达,未知。下一站是再找个地方看看还是原路返回重庆亦或绕路走小金雅安回去,没具体计划一切随心随性。(2016.8.26凌晨4:09于色达五明佛学院松勒的书房。)
忆恩师尹志美
中午看电视,拿着遥控器随便乱翻,CCTV1《开讲啦》是京剧大师孟广禄主讲,没看到开头,马上回放才看完整。其中他讲到才出道时由家人凑了10元钱买东西步行很远送给管事的人,希望得到一个跑龙套的活路干,但别人把东西扔出来,不要他。后来遇到恩师,老人家躺在地上对校长及主任说“孟广禄是个人才,你们不要他,我就不起来。"说到此,他泪流满面,又触动了我思念恩师尹志美老先生了。
我大学5年的专业是针灸,老爸是中医内科医生,我也喜欢中药、方剂及辩证处方的中医思维,于是做了3年的针灸理疗医师后,自己反复争取由医院安排跟名老中医尹老先生学习进修中医内科临床,那时应该是1998年,老师已经快70岁,如今恩师已仙逝快4年,想起老人家,音容笑貌如在眼前。
老先生学识渊博,《医宗金鉴》很多篇章背得滚瓜烂熟,一天病人量100多人次,全年近30000人次,在病人心中德高望重。我最先跟师时,他大病初愈,脑子还不是很灵光,给我讲的方剂部分不完整,过段时间他状态好了又纠正过来,最初他还在考查我,不到一个月我们相处就非常好了,拿他的话说我是“面带猪相,心里嘹亮”,在他口里说出来是褒义的,意思是看起我沉静而木讷,但思维敏捷,中医理解能力很好,也踏实刻苦。他喜欢我,我除了喜欢他还有敬重与理解,在两人间有种惺惺相惜的忘年交情存在。
我们除了师徒关系外,还有类似父子、朋友的情谊。他会讲他这一生的经历,学医及遇到的一切事情,也聊家庭爱情及男人话题。他给ED(性功能障碍),老百姓常说的“阳痿”病,通俗取名为“干着急病“,意思是得了这个毛病,心有余而力不足,只有干着急,他治疗多从肝胆湿热及肾虚作手,喜欢用还少丹及龙胆泻肝汤。
跟了他1年零3个月后,医院安排我出师到马王乡来独立开设中医内科门诊。他知道我快要单飞,每天他的病人要我独立看10人,师徒两人处理相同率要达到9个左右才算数,就是我问诊把脉后说处什么方、开什么药,他再看,要全部一样才可以,好在最后两个月基本达到了,他很高兴,我也学到了真本事。
后来,我常去看他,他遗憾要是我再多跟他半年就好了。在于我来说遗憾是肯定的,只有靠自己多看书多临床及心悟来弥补了。他说他治疗“真心痛”的“乌头赤石脂丸”我还没机会看他使用,因为这种病例确实很少,有时几年都遇不到一个。除了平时见面,老师家里我每年一定会去,带上象征性礼物,看看他聊聊自己的工作,他每次见到我都很高兴。
他常常说,如果弟子没学好,将来被病人骂,骂的是老师而不是弟子。所以他教我是毫不保留的,生怕我学业不精而耽误病人。如今我也带学生弟子好几年了,老师怎么教我的,我也如此教他们,只要他们愿意学,愿意问。对老师的最大怀念就是把老师一生的学识继承下来,为如今的患者服务,如此,老师永远都在,不曾离开这个世界。
对于老师的学问,我总结升华发表了好几篇高质量论文,晋升副高及正高职称都派上用场,而且申报了市卫生局科研课题《尹志美中医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首次填补了九龙坡卫生系统市级科研课题的空白,形成了70000多字的成果,获市卫生局科技成果三等奖,如此也算对恩师的回报及对他学术传承的交待。
恩师,天堂安好,弟子常常想你。
"德山棒、临济喝、云门饼、赵州茶”
自从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固有的儒家、道家文化相互融合,佛法打上了深深的中国烙印,产生了中国特有的"禅宗"法门,其特点是"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直指心性,见性成佛。",在禅宗历史上,最著名的莫过于"德山棒、临济喝、云门饼、赵州茶",简称"棒喝茶饼"。
先说"德山棒"、"临济喝",唐朝德山禅师以棒打为接引学人的方法,形成独特禅风。所谓"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就是说德山老和尚在传法时,不管弟子回答得对与错,说得出来还是说不出来,都着打三十大棒。而临济宗常以大声喝斥的方法来接引弟子,使他们断常开悟。他们使用这些超常规手段修行传法的意义在于:1、瞬间截断弟子的心识活动,使他们来不及思考,当下见性。2、不许弟子说出悟境,免犯自性不可说之讳。
次说"云门饼"、"赵州茶",《碧岩录》有一公案,一个小和尚问云门禅师,什么是成佛作祖的上乘佛法?老和尚回答"糊饼。"接着问"这个有什么交涉?"答:"灼然有什么交涉。”与唐代赵州和尚法脉颇类似,当弟子请问任何事,他的回答永远是"吃茶去。"
为什么这些禅宗的祖师爷要用这些非常规方法来传法,来度弟子?杨医生认为这是禅宗的特点决定的,他们反对读经,反对念佛,常常有"念佛一声,漱口三天都不干净"之说。讲求"心印",也就是得道高僧要将所得之道原原本本Copy给弟子,此时弟子的内心必须要去掉后天的一切痕迹而成为一张白纸,在答非所问间或者突然棒喝情况下,弟子思维突然死机,悟性好的学人当下明心见性,见本来面目而完成心性间的完美copy。
以上即是杨医生对禅宗棒喝茶饼的粗浅认识,求教于诸君。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8
03-08
03-08
03-08
03-08
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