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工商学院
课程思政案例选编
丝路学院分册
红色经典
他们都是血肉之躯,没有什么超能力,但是他们就是中国当代的超级英雄,永远是最可爱的人在他们身后,那个和平与安宁,欢歌与笑语的祖国和人民,就是英雄心目中最深情。最柔软的牵挂
案例一
长征的故事
或项目简介
为什么要长征?
80多年前,四路红军相继撤离苦心创建经营的苏区,跨越万水千山,历尽千辛万苦,胜利完成了这次决定中国命运的革命力量的战略大转移,创造了人间奇迹。
伟大的创举必然顺应时代的需求。那么,红军长征是在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下发生的?
红军长征是在中国面临民族危亡的危机、抗日救亡成为全民族最紧迫的任务情况下发生的。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企图灭亡中国的开始。1932年,日军向上海发动进攻,制造了“一二八”事变,进一步加快侵华步伐。1933年春,日军相继攻占山海关、热河,并侵占长城以北沿线部分地区,锋芒直指平津。日军加紧侵华,中华民族的危机日益严重。团结御侮、抗日救亡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政治主题和全国人民的共同要求。
但蒋介石却逆历史潮流而动,顽固以“攘外必先安内”作为处理内外关系的基本国策,一再对日妥协,不断调集重兵“围剿”苏区和红军。1933年4月6日,蒋介石在《告各将领先清内匪再言抗日电》中宣称:“剿共”前线的将领“若复以北上抗日请命,而无意剿匪者”,“决不稍加姑息”;“侈言抗日”,“立斩无赦”。在蒋介石集团的不抵抗政策下,“一二八”抗战、长城抗战相继以失败告终。
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形势下,蒋介石集团“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遭到国人不满和舆论谴责,甚至遭到了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一部分人和地方实力派的反对。发表于《独立评论》上的一篇题为《假如我是蒋介石》的文章,批评不抵抗政策是“最下流的自杀政策”,它使中国变成“一大块肥肉”,然后日本“一刀一刀的割去”。
在广东的国民党中央委员致电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认为“今日事势,舍抵抗而外,实无其他救亡之道”,要求国民政府切实进行抗战。
1933年5月,冯玉祥在张家口成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随后收复了察哈尔省全部失地。
正当中央苏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陷入被动之时,驻福建的国民党第19路军将领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联合国民党内李济深等反蒋势力,于1933年11月20日发动“福建事变”,公开宣布反蒋抗日。
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抗日大旗,不断发表宣言,强烈谴责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表示对日宣战,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日;提出在立即停止进攻苏区、保证民众的民主权利和武装民众等三项条件下,红军准备与任何部队签订停战协定,共同抗日;帮助和加强察哈尔抗日同盟军。1934年7月,中国工农红军第7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北上闽浙赣皖边地区,其中一项任务就是“最高度的开展福建浙江的反日运动”。尽管有各方力量的不懈努力,长征前的中国,民族危机依然日益严重,合作抗日似乎遥不可及。
在日本加紧侵华,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兴起的时候,高举着抗日旗帜的中国共产党,本应根据国内阶级关系剧烈变动的新情况,进一步制定出正确的战略策略,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推动以抗日战争为中心的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然而,在党内取得统治地位的以王明为代表的教条主义者,却在革命的生死关头犯了严重的“左”倾错误,使党和红军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机之中。
他们虽然主张抗日,但忽视了“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所引起的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否认以民族资产阶级为主体的中间势力的抗日要求,否认国民党内部在抗日问题上正发生分化,断定中间派别是中国革命最危险的敌人,排斥一切上层分子、中间势力,只要“兵”、不要官。他们武断地认为“目前中国政治形势的中心,是反革命与革命的决死斗争”。
为此,他们无视敌强我弱的客观现实,反对红军行之有效的“诱敌深入”方针,主张实行先发制人的进攻战略。在这种进攻战略下,他们反对必要的游击战和运动战,“要求阵地战和单纯依靠主力军队的所谓‘正规’战”等等。在军队建设上,他们采取了一系列“改造红军”的措施:一、实行宗派主义干部政策,改组各苏区党和红军领导机关;二、取消党委集体领导制度,强化政治委员个人决定作用;三、取消红军筹款、做群众工作的任务,强调红军的任务仅限于打仗;四、反对红军必要的游击性,片面强调正规化,削弱了红军的战斗力。
王明“左”倾错误推行的恶果,是鄂豫皖、湘鄂西苏区的第四次反“围剿”和中央苏区、湘赣、湘鄂赣、闽浙赣苏区的第五次反“围剿”相继失败,红军遭受惨重损失,部队的建设受到严重破坏,党和红军陷入严重的生存危机,被迫实行战略转移。中央苏区反“围剿”的失败,改变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大格局,影响了其他苏区,使长征由局部演变为全局性的战略转移。
两大危机,考验着濒临绝境的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以谋生存、图发展为主旨的长征随之在中华大地上展开。
教师点评:
革命先辈的牺牲换来了我们如今强盛繁荣的祖国,居安思危,历史的深刻教训我们需要时刻铭记在心
学生感悟:
哪有什么世间安好,只不过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
案例二不怕牺牲,坚持斗争
刘胡兰,原名刘富兰,
1932年10月出生在山西省文水县一个中农家庭。刘胡兰10岁开始参加儿童团,1945年10月,她在中共文水县委举办的“妇女干部训练班”学习后,回村担任村妇女救国会秘书。
1946年6月,刘胡兰成为中共预备党员,并被调回云周西村领导当地的土改运动。
1946年秋,国民党军大举进攻解放区,文水县委决定留少数武工队坚持斗争,大批干部转移上山。刘胡兰也接到了转移通知,但她主动要求留下来坚持斗争。年仅14岁的刘胡兰,在已成为敌区的家乡往来奔走,秘密发动群众,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
云周西村有个反动村长石佩怀,给阎锡山军派粮派款、递送情报,是当地一害,刘胡兰配合武工队员将其处死。阎锡山匪军恼羞成怒,决定实施报复行动。
1947年1月1,阎军突然袭击云周西村,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在威逼利诱面前,刘胡兰不为所动,最终被敌人杀害。牺牲时,她尚未满15周岁。毛泽东在指挥全国战局之余,为刘胡兰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二、教师点评:
刘胡兰是已知的中国共产党女烈士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她虽然已经离开我们,但她视死如归,为了心中的共产主义信念不怕牺牲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
三、学生感悟:
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15岁,本是花一样的年纪,应该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中好好学习。但是,刘胡兰却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我们现在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是无数先烈用鲜血换来的,大家要好好珍惜这一切,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为祖国的强大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案例三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
该案例结合红色经典故事让学生重温历史,一起珍藏一个民族视为至宝的精神财富。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一开创起,就处在敌人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之中,红军和根据地老百姓的生活异常艰苦。毛泽东在
1928年11月写给中央的报告说:"现在五千人的冬衣,有了棉花,还缺少布。这样冷了,许多士兵还是穿两层单衣。好在苦惯了。而且什么人都是一样苦。"冬天,井冈山上格外寒冷,红军战士没有棉衣和棉被,只有两层单衣和薄薄的线毯。在生活上,每人每天只有五分大洋的油盐柴钱,吃的是粗糙的红米和没油盐的南瓜汤,晚上,没棉被就靠盖稻草取暖。毛委员在上井冈山当年的冬天,就指示工农革命军在桃寮和茨坪办起了被服厂。用打土豪得来的
棉花、布匹自己生产军服。一天,部队发下新棉衣,毛委员领新棉衣回到八角楼,走在房东谢槐福的面前说:你一家五口人,没有一件棉衣,你就把这件棉衣穿上吧
!谢槐福见毛委员身上只穿了三件单衣,想起毛委员寒冬的晚上只披着一件线毯,还经常工作到深夜,怎么也不肯收下新棉衣。在毛委员反复给谢槐福做工作的情况下,谢槐福才穿上了新棉衣。毛委员就是这样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战胜了严寒的冬天,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赖与爱戴,取得了井冈山斗争的胜利。
二、教师点评
不怕吃苦:毛委员虽然已离开了我们,但他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作为共产党人和党的干部,我们要以毛委员的思想来规范自己的行为。用责任和担当来践行自己的入党誓言和就职宣言,做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干部。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兴旺发达,中国梦才能早日实现。
三、学生感悟
团结友爱:现在学生们的生活环境都非常好,大家更要好好珍惜这一切,做个关心同学,团结友爱,勤俭不怕吃苦的好学生。
案例四最年轻的抗日组织
———抗日儿童团
该案例配合大学生自我成长,肩负青年责任和义务的内容进行,教学中主要目的是教会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激励,自我成长并培养大家肩负责任和义务的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精神。
抗日儿童团是广大抗日根据地在抗战中成立的儿童组织。尽管与敌人的斗争非常艰苦,广大抗日根据地仍处处成立了抗日儿童团,把儿童纳入组织的关怀。毛泽东和朱德曾多次题词勉励儿童团员。儿童团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生产,同时也担负着
“宣传抗日”“侦察敌情捉汉奸”“站岗放哨送书信”等任务。在百团大战中,王家峪儿童团帮助八路军割草喂马,为前线送干粮;晋察冀边区儿童团破坏日军的交通干线近百次,牵制了敌人的进攻和扫荡,有力地支援了抗战。儿童团的成立不仅给孩子的生活带去了乐趣和希望,同时壮大了抗日队伍的力量,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革命接班人。
二、教师点评
青年的使命担当:古今中外,青年人都是一个社会的中间力量。青年有责任,有担当,国家就有希望,民族就会进步。纵观改革开放
40年,青年的使命担当具有崇高的爱国情怀、坚定的理想追求以及突出的实践品格的特点。青年的使命担当内容跟随着党浩浩荡荡的改革开放步伐与时俱进。对于当代青年而言,应该从自我内因角度出发,要矢志不渝的爱国,做爱国者;要立鸿鹄之志,做奋斗者;要求得真学问,做有本领者;要深入实践,做践行者。
三、学生感悟
为自己加油:学生在学习了此章节的内容及课程后,反思自己之前学习目的和学习过程,对自己的学习动能进行思考,作为当代大学生,应以学业为己任,学业有成,报效祖国,立志做一名爱国者、奋斗者和践行者。今后应该从内部发展自我,多为自己加油鼓劲。
案例五家国意识和奉献精神
该案例配合大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和红色精神的内容进行,教学中主要目的是教会学生家国情怀,从而让大家继承中华特色的国家意识形态和审美观念的价值理念。
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一支红军队伍到井冈山跟毛主席会师。山上是红军,山下不远就是敌人。井冈山上出产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的茅坪去挑粮。
从井冈山上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白天挑粮,晚上还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了一根扁担,写上
“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八个大字。大家见了,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教师点评
艰苦奋斗、同甘共苦创家国情怀:作为总司令,朱德同志以身作则,把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不辞辛劳。这根
1928年在井岗山挑粮时用的扁担,被人们传颂了几十年,教育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这根扁担里所蕴含的上下一心、同甘同苦的情怀,是抗战胜利的保证之一;所体现出来的那种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正是今天的广大党员干部们开展党性教育和党性锻炼所要坚定的“初心”。
三、学生感悟
不忘初心:学生在学习了此章节的内容及课程后,反思自己的家国意识,在和平年代的今天,保持谦虚谨慎的学习品质从而学好专业本领,生活上养成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提高精神内涵。为自己的国家添砖加瓦、不忘初心,实现个人价值,为祖国的富强奉献自己的力量。
案例六毫不畏惧,献身革命
该案例介绍了抗美援朝特等英雄
——邱少云的为了部队的胜利,严守潜伏纪律,忍受着烈火烧身的剧痛,坚持一动不动,直至壮烈牺牲。他的不怕牺牲的精神,激励了一代代青年。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斗英雄;
1931年出生于四川铜梁(今重庆市铜梁县)。13岁那年被国民党军队抓去当兵,1949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1951年3月25日,邱少云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员,跨过了鸭绿江。
1952年10月,邱少云所在的连队接受了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消灭平康和金化之间的三九一高地的敌军。然而三九一高地地形独特,易守难攻。在敌军和我军阵地之间还有三千多米宽的开阔地,是敌人的炮火封锁区。在这样长距离的炮火下冲击,必会导致我军较大伤亡,影响战斗的顺利进行。上级决定采用隐蔽作战,在发起攻击的前一天夜里,把部队潜伏在敌人阵地的前沿,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要使几百人在敌人眼皮底下隐蔽二十多个小时而不能有一个暴露目标。邱少云和他的战友们毫不畏惧,争相请战。临行前,邱少云下了钢铁誓言:为了战斗的胜利,甘愿
献出自己的一切。
深夜,五十多名身披伪装茅草的战士,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在那蒿草丛生的开阔地埋伏了下来。
11日清晨,三九一高地上敌方那层层的铁丝网和一簇簇不暴露我军潜伏秘密,观察所里的指挥员当机立断,下令用炮火将这股敌人全部歼灭。
次日中午,敌人的燃烧弹引燃了他身边的草丛,这时,他只须打滚翻身即可避免烧身。但为了避免暴露目标,他严守潜伏纪律,忍受着烈火烧身的剧痛,坚持一动不动,像一块巨石。直至壮烈牺牲,保证了整个战斗的胜利。
二、教师点评
不怕牺牲:每给人都怕死,但邱少云为了部队的胜利,为了革命的胜利,甘于牺牲自我来换取大部队的胜利。战斗结束后,同志们在邱少云潜伏的位置上,看见他用双手在地上抠出的深深的土坑
三、学习感悟
珍惜和平,奋发图强:现在我们生活在和平的环境中,虽然没有战争,但为了国家的强大,为了名族的振新,必须努力学习,因为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落后就要挨打。
案例七:他们走过最远的路,吹过最冷的风,每一步都有鲜血和荣耀
1940年2月28日,八路军一支小部队奉命拔掉一处日军据点,战士孙锡九从侧面迅速插入据点,他冒着随时可能牺牲的危险,独自三次穿越敌军电网,掷弹炸碉堡,炸死日军20余名,当他最后一次跨越电网时,他的一条腿已经受伤,他忍痛拧身窜上碉堡,奋力掷出最后一枚手榴弹,此时他已无力突出重围,日军呐喊着要扑过来活捉他,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他支撑着踉跄欲倒的身躯,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
1943年10月24日,八路军368旅16团在山西省韩略村打了一场漂亮的伏击战,这场战斗如同霹雳烈火,疾风骤雨,仅用半个多小时,日军“战地观战团”180余人,除3人以外全部被歼。观战团成员包括“日军派遣陆军学校”两个中队,内有少将旅团长服部直臣,有联队长6名,其中还有日本天皇的侄子,这个案例让日本朝野震惊,这也是电视剧《亮剑》中团长李云龙伏击日本观摩团的原型。
1948年10月26日,几十名解放军战士在胡家窝棚发现了国军廖耀湘兵团的司令部,他们忘记敌众我寡,只知道战机稍纵即逝,在短短十几分钟的战斗中,他们彻底瘫痪了国军的指挥系统,除了几名重伤员之外,其余参战人员全部牺牲,但这次战斗为辽沈战役的最终获胜所起到的历史作用写下了重重的一笔。人民解放军用他们的自我牺牲谱写了辽沈战役,甚至是解放战争中最光辉的一页
二、教师点评
这些故事只是人民军队历史中的沧海一粟,更多未能留下姓名的勇士,用自己身躯为民族解放将自己雕成墓畔,他们在最好的年华,用最热血的信仰,侵染着中国国旗,也许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们曾留下过一滴眼泪,在这滴泪里,有幸福、有骄傲、有渴望,唯独不会有遗憾,他们毫不保留的态度,为人生书写最潇洒的篇章,从战争到和平,从南昌到边疆,从雪域高原到蔚蓝海洋,漫长的岁月,中华民族从未忘记过,他们保家卫国,他们摧枯拉朽,他们感天动地,他们甘愿为人民洒下最后一滴血,为踏上星辰大海的人们,树立一面不倒的旗帜,一个能安放信仰的家乡。
学习反馈:
每一个牺牲都是永垂不朽!
案例八:
军歌嘹亮诵军魂
"向前向前向前"人民解放军军歌之父郑律成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唱着这首歌抗击日本侵略者,也是唱着这首歌走向天安门接受毛主席检阅的。一代代的军人唱着这支军歌,把那最壮丽的旋律融入到了自己的生命之中。多少年来,我们唱着属于军人的真正旋律,但很少能想到军歌的曲作者郑律成。因为,他去世较早,了解他的人少。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国庆大阅兵上阅兵方队在郑律成作曲的军歌声中走过天安门广场。
“军歌”旋律的人,叫郑律成。他是一位朝鲜裔中国人。1914年8月1日,郑律成出生在朝鲜半岛的全罗南道光州,当时整个朝鲜半岛已经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并成为继续侵略中国的桥头堡。由于中朝两国共同成为日本侵略的受害者,所以许多朝鲜爱国志士辗转跨过鸭绿江,来到尚未完全沦陷的中国参加抗日斗争,希望通过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最终达到光复祖国的目的。
1933年,郑律成的三个哥哥先后为朝鲜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生命。就在这一年,19岁的郑律成随着一批进步的朝鲜青年来到了中国。他先是到了南京,进入朝鲜在华抗日团体开办的南京“朝鲜革命干部学校”学习,并参加朝鲜革命组织“义烈团”、“朝鲜民族解放同盟”等抗日组织。1936年,郑律成经罗青介绍加入抗日救亡组织“五月文艺社”,并任理事,同期谱写了自己的处女作《五月之歌》。
全国抗战爆发后,先后进入陕北公学和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
1938年8月被分配到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政治部任音乐指导。193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期间创作出许多重要作品,歌曲《延安颂》一经问世便迅速由延安传遍全国。1939年秋,和诗人公木创作了著名的《八路军进行曲》,同年冬由鲁迅艺术学院在延安中央大礼堂首次演出,获得成功。1940年夏,《八路军进行曲》刊登于《八路军军政杂志》,随即在八路军各部队和各抗日根据地广为流传,成为传唱极广的人民军队战歌。解放战争时期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1988年7月25日,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将其确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1950年定居北京,加入中国籍。1950年12月,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创作组成员赴朝鲜前线,和其他同志合作谱写了《亲爱的军队亲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曲》、《志愿军十赞》。此后,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央歌舞团、中央乐团从事音乐创作。他深入工厂、农村、边防,谱写了大量的音乐作品。1976年12月7日在北京逝世。
教师点评
军歌的旋律已深入到每个军人的心中,它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郑律成同志是个忠诚于党的事业的战士,为人直爽、坚强、表里如一。在抗日战争年代,他的作品起了打击敌人、团结人民、鼓舞士气的重要作用,有力地宣传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在整个战争年代,八路军、新四军以及广大人民都会唱他创作的进行曲,他所谱曲的《延安颂》表达了无数革命者对革命圣地的向往和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他们这些革命先驱者支撑起共和国的大厦
,迈开走向世界的步伐。当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诵读着古今优秀名篇应该珍惜如今的锦绣年华。
学生感悟:
回顾历史
,我们不难看出,哪里有战争,哪里就有经典的战争音乐,无情的战争往往能毁灭一切,却毁灭不了战争中流传的战歌。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要
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感恩革命先烈的牺牲与付出,也更应该倍加珍惜,发挥自己的力量,将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
案例九
立下四次大功的老兵,
“隐姓埋名”57年
或项目简介
他叫张贵斌,今年
93岁,是“人民功臣”,是立下多次大功的战斗英雄。但他脱下军装后,把荣誉压在箱底,深藏功与名。这一藏,就是65年,其中有57年是在供电公司。
1948年初,鞍山刚刚解放,23岁的张贵斌毅然选择了参加解放军。刚参军,他就经历了一场艰苦的战役——塔山阻击战。
“7天6夜,一直守在壕沟里战斗,阵地一步也没后退。战友受伤了、倒下了,我们就玩命背回来。一仗下来,全连就剩3个战友了。”张贵斌回忆。
塔山阻击战是辽沈战役最惨烈的一战。张贵斌和战友用血肉之躯,死死将国民党救援锦州的部队挡在塔山。
因塔山阻击战的英勇表现,张贵斌获得
“人民功臣”荣誉称号,并获记大功一次。1949年,作为战斗英雄代表,他在北京接受了毛泽东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
1949年2月6日,老人清楚地记得这个时间。这一天,张贵斌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党员。张贵斌伸出3个手指:“当时全连才3名党员,就有我一个,光荣不?”
随后,张贵斌随部队转战东北、华北等地,先后立大功、小功数次。直到
1954年受重伤,他才不得不离开部队。
1962年,张贵斌来到了海城市农电局器材库担任负责人。“海城农村那时候还没有电,我们每天就是干活,给农村架电网。”张贵斌回忆说,建设材料每天都是前脚进库,后脚就被拉走用了,工人们没有休息日,工作热情非常高。“有时候人手不够,我也跟着工人们去架线,就靠人力把电送到各个村。”
村里通了电,看到乡亲们家里灯泡亮了,张贵斌说:
“我高兴得睡不着觉。”
在农电局工作的最后几年,张贵斌负责建设电力物资库。他的同事说:
“30多年前,物资存放全靠记账,那可是良心活。组织上必须找政治素质过硬还懂业务的人干。”
然而,这几十年来,所有人,包括儿女、单位、邻居,都只知道他是一个打过仗的老兵。直到
2019年……
2019年,鞍山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反复要求核实老兵立功信息,张贵斌才将军功章、立功证、喜报拿出来。
勋章和证书让在场人员惊讶不已。老人的报功书,写明了张贵斌在塔山阻击战中英勇果敢,被评定为大功。经档案查阅证实,张贵斌在战斗中先后立大功
4次、小功4次。
教师点评
向为共和国付出血和汗的人致敬,向所有为美好生活努力的人致敬。
学生感悟:
默默付出不求回报,深藏功与名。这才是我们的
superstar,这才是真正的民族脊梁。
案例十:土地革命时期英烈
一、刘真求
故事发生时间:
1926年
故事发生地点:永新县
“我生是共产党人,死是共产党鬼,要杀便杀,决不会与尔等反革命为伍!”1929年8月刘真被捕后,面对国民党南昌卫戍司令王均的劝降,宁死不屈,这段临终前的壮语,体现了共产党人坚定崇高的革命理想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刘真,原名刘珍,永新县里田乡株塘村人。
1925年,五卅惨案后,刘真与刘作述、王环等积极参加反帝爱国运动,他们组织同志发放传单、贴标语、侦查敌情、筹建武装等活动。暑假,回家乡开展革命活动,创办青年革命团体“民声社”。他文思敏捷,善于演讲,每次到大街小巷去集会讲演都能很能很有力的号召学生和群众。很快,他被选入已为吉安地方共青团组织所掌握的学生联合会,并成为骨干之一。
1926年夏,刘真加入中国共产党。7月,刘真等人受上级组织派遣,回永新策应北伐。由于北洋直系军阀驻永新之陈修爵部面临大军压境、工农斗争如火山喷发之形势,县长不战自退,刘真与
王怀率农民、工人收缴警察局与商会枪支,接管县政权。至此,全县各地农会运动风起云涌,如火如荼。
1928年,中共永新县委成立,刘真任县委书记,毛泽东决定在永新进行土地革命试点。在征求县委意见时,刘真建议到西乡塘边村去做试点,因为该村在土地革命时期建立了党组织,群众基础好;另一方面,该村的土地集中在徐美山等几个大地主手里,受苦的农民土地革命的愿望最强烈。毛泽东称赞刘真的工作“富有创造性”,并采纳了他的建议,
率领红三十一团一部进驻塘边,县委机关也迁往塘边,配合红军工作。
正当刘真为革命呕心沥血,忘我工作之时,
8月中旬,边界行动委员会和永新县委的工作方法发生了严重分歧,并以“永新县委闹独立”的名义撤销了刘珍县委书记的职务。此时,边界的斗争环境异常险恶,正面临着湘赣两敌的重兵围剿。他的父亲为躲避反动派搜捕,来到高坑红区准备投奔刘真,不幸被赤卫队当做敌探误杀。随后,刘真的新婚妻子龙家衡,本在县委工作,也被边界行动委员会以“通敌”嫌疑逮捕,查无实据,竟遭处决。刘真此时患病住小江山红色医院,从此改名“珍”为“真”。“真”字面意思为做事要凭依据,要真实,不能冤枉无辜的人。在这严峻的考验面前,刘真相信真相总有一天会大白天下,他没有选择离开党组织,忍痛继续追求革命的真理。
1929年初,湘赣边界特委于井冈山失守时被冲散,井冈山、九陇山根据地相继失守。2月中旬,湘赣边界成立临时特委,刘真任临时特委常委,5月10日,刘真被增补为湘赣边界特委执行委员,并当选为常委,负责宣传工作。他杰出的工作能力,勤勤恳恳的工作作风,在恢复和巩固湘赣边界根据地的工作中很快取得了成效。至6月,湘赣边根据地空前强盛,但已有半年未得上级指示,刘真主动承担寻找江西省委的重任。7月中旬,他装扮成教员模样潜入白区,历尽艰险,在南昌找到了江西省委。24日晨带着省委的指示登江庆号客轮准备启程返回时,不料被永新白区澧田原保安队长龙庆楼认出,刘真一拳将龙打下船,随即纵身滔滔急流,潜水毁掉携带的重要文件。龙庆楼当即报告南昌水上警察局,刘珍不幸被捕。
刘真被捕后,江西省政府委员兼南昌卫戍司令王均亲来劝降,诱以高官厚禄,妄图劝他改变立场,遭刘真严词拒绝;眼看软的没用,敌人便对他严刑拷打,施尽酷刑,最终也没能让刘珍透露和中共有关的一个字。敌人在软硬兼施无效的情况下,于
1928年8月底,残忍地将刘真和刘伯伦一起杀害,时年仅23岁。
刘真牺牲后,江西省委发出通告:
“刘真、刘伯伦被江西军阀枪杀,的确是江西党的很大的损失
各地在追悼彭(湃)、颜(昌颐)、杨(殷)、邢(士贞)四位同志时,还须同时追悼两刘同志。
”刘真为追求真理而牺牲的事迹也获得了省委为此特拟的标语口号:“继续刘真精神!”“刘真、刘伯伦精神万岁!”
二、教师点评:
做人最基本的就是不辜负自己和他人,做事坦坦荡荡,面对不良社会现象,要学会出淤泥而不染,千万不能同流合污。在学校里也一样,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同学们要学会多接近那些正能量、做人正直的人。
三、学生感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绝对地拥护共产党、拥护组织。在学习上也要有求真的态度,学会批判性思考,用事实说话。交友过程中也要有谨慎的态度,多结交好的朋友。
案例十一
永远的丰碑
在河北省隆化县北郊,长眠着模范共产党员、全国著名战斗英雄董存瑞的英灵。在苍松翠柏中,矗立着一座雄伟的纪念碑,碑上铭刻着朱德总司令的题词:
“舍身为国,永垂不朽!”
董存瑞,
1929年生,河北省怀来县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当过儿童团长,13岁时,曾机智地掩护区委书记躲过侵华日军的追捕,被誉为“抗日小英雄”。1945年7月参加八路军。后任某部六班班长。194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军事技术过硬,作战机智勇敢,在一次战斗中只身俘敌10余人。先后立大功3次、小功4次,获3枚“勇敢奖章”、1枚“毛泽东奖章”。他所领导的班获“董存瑞练兵模范班”称号。
1948年5月25日,我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国民党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他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胜利完成了规定的任务。连队随即发起冲锋,突然遭敌一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中左腿负伤,顽强坚持冲至桥下。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危急关头,他毅然决然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
燃导火索,高喊:
“为了新中国,冲啊!”碉堡被炸毁,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年仅19岁。
教师点评:
舍身为国,靠的是对于国家、党和人民的坚定信念,同样的
19岁,本应是花一般的年级,却在为了保卫国家的战役中牺牲。生在和平年代,请学生们保有这样的牺牲精神,将其发扬在今后的学习中。
学生感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在学习中也要有这种不畏艰险的精神才能战胜自己的懒惰。在我们日常的学习中,也需要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精神,面对难题也要敢于挑战。
案例十二
山南国土的守护者
卓嘎和央宗
——山南国土的守护者
卓嘎和央宗,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村民,姐妹俩。玉麦乡地处祖国西南边陲,
1964年至1996年的34年间,桑杰曲巴家是这片土地上仅有的一户人家。一个爸爸,两个女儿,一栋房子,既是乡政府,也是他们的家。父亲桑杰曲巴是个老民兵,放牧守边34年,从未离开过这片土地。父女三人以放牧为生,守护着祖国数千平方公里的国土。父亲桑杰曲巴常对卓嘎和央宗说:“如果我们走了,这块国土上就没有人了!”这句话,两个女儿记了一辈子。他们知道,守护土地,就是守护国家。
教师点评:
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表现得淋漓尽致,即使环境再困难,也无法阻挡那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国旗是神圣的、崇高的、庄严的,不可亵渎的象征,是亿万仁人志士用鲜血换来的,凝聚了中国力量的精髓。它代表了我们全中国的力量和魅力,将国旗深深地伫立在西藏的边境线,展示我国固有领土神圣不可侵犯,捍卫领土,保家卫国的责任。继承父亲遗志,始终秉持
“家是玉麦,国是中国,放牧守边是职责”的坚定信念,几十年如一日,坚守祖国边陲。
学生感悟: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争做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西藏篇章而不懈奋斗的昂扬精神风貌。
案例十三:
面对危险、舍己救人
中国民航英雄机长
刘传健,男,
1972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重庆市九龙坡区陶家镇人,毕业于空军第二飞行学院,现为四川省四川航空股份有限公司飞行部重庆分公司飞行分部责任机长,B类教员、公司检查员。《中国机长》电影机长原型。
2018年5月14日,他驾驶川航3U8633航班执行重庆飞拉萨任务时,在万米高空突然发生驾驶舱风挡玻璃爆裂脱落、座舱释压的紧急状况,这是一种极端而罕见的险情。在遭遇前挡风玻璃破裂脱落的紧急关头,刘传健沉着冷静率领机组人员奇迹般地安全迫降成都,确保了机上119名旅客生命安全。
这被业界誉为完成了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刘传健
也被授予
“中国民航英雄机长”称号。
二、教师点评:
同学们通过刘传健同志面对危险,头脑越发清醒,如此从容,做出当下最正确的判断。
用实际行动书写了新时代革命人的使命担当,我们应该学到这种大无畏的精神,在学习上也要秉承这种精神。
三、学生感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在学习中也要有这种执着和坚持,不畏艰险的精神才能战胜自己的懒惰
案例十四:程开甲
忠诚奉献、科技报国的
“两弹一星”元勋
1964年
日下午,程开甲静静地坐在试验场主控站里,表情从容。苍茫的地平线上,托举原子弹的百米铁塔巍然耸立;铁塔下,一张大大的红纸上写着一个醒目的“响”字。
时,突然,一道刺目的强光划破世界东方的天宇;随之,一声山呼海啸般的巨响从罗布泊深处传来,又向神州大地四面八方传去。
当一朵蘑菇似的巨大烟云渐渐升高,很快从各测点不断传来数据,一切正如程开甲所预想的那样,原子弹准时爆炸,试验成功了。此时的程开甲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一直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早在20世纪
年代,中学时代的程开甲,就被科学家们追求真理、热爱祖国的精神强烈感染着,萌生了长大后科技报国的理想。为了这个理想,他常常废寝忘食地学习,高中毕业后,顺利考入浙江大学。
1941年,程开甲大学毕业后留校任助教。
年后,在李约瑟博士的推荐下,他怀着一腔报国热血,开始远赴英国留学。
1949
月的一天,在爱丁堡市报童的呼喊声中,程开甲听到一条惊人的消息:英国“紫石英”号军舰公然进犯中国长江,被解放军还击的炮火打伤了!满街叫卖的报纸,都是中国人民站起来的消息。
程开甲眼中燃起了明亮的火花:“我们的国家有希望了!”他毅然放弃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的职务和高薪待遇,迎着刚刚升起的五星红旗,回到了祖国。重归故土,程开甲感到格外亲切和兴奋。他先后任教于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在南京大学物理系,程开甲协助施士元教授,全身心地投入金属物理教研室的筹建和金属物理专业的建设,出版了国内第一本固体物理教材《固体物理学》,对我国固体物理的教学与科研起到了重要作用。
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了尽快增强国防实力,保卫和平,中共中央决定,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突破原子能技术。20世纪
年代初,程开甲被调到当时的二机部核武器研究所。在钱三强的具体指导下,程开甲起草了首次核试验测试总体方案,并在中央各部委和国防科委的支持帮助下,组建起相关学科、专业配套的核试验技术研究所。面对核武器事业这一战略工程,程开甲十分注重培养人、带队伍。他要求科研和参试人员不要只做锦上添花的事,要丢掉“洋拐杖”,打破权威束缚,独立研究、创新攻关。经过一系列创新性的研究和试验,试验队伍中先后成长出
位院士,许多科研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
作为核试验技术总体负责人,程开甲心中只有试验任务,常常不顾生命危险。一次,程开甲乘飞机视察某试验场,起飞20分钟后,飞机一台发动机因故障停止工作,飞行员只好用一台发动机冒险迫降。对此,程开甲毫不在意,第二天,他又乘另一架飞机向“死亡之海”——罗布泊飞去。“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国家强起来,国防强起来。”正是怀着这赤子之心,程开甲两易专业方向,奉献大漠
多年,苦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罗布泊爆发的声声“惊雷”,铸牢了国防盾牌,挺直了民族脊梁。罗布泊试验的每一次成功,都饱含了程开甲不懈的奋斗和奉献。
在庆祝建军90周年之际,程开甲迎来了
岁生日。历经近百年的风风雨雨,这位世纪老人依然心系科学研究和国防科技发展,依然保持着一名战斗者的姿态,孜孜不倦,奋斗不已……
教师点评: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中华民族是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辈出的民族,和平年代同样需要英雄情怀。今天,中国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实现我们的目标,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向程开甲为代表的和平时代的英雄们学习,热爱我们的国家,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拼搏,应该成为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和梦想。
学生感悟:
学生在学习了此章节的课程后,应反思自己“甘于平凡”的惰性思维,向为国家独立、发展、繁荣的伟大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英雄们学习。学习他们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中不忘初心,在周而复始的辛勤劳作中甘于奉献,并以英雄的事迹激励自己,为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家国责任和使命而不断努力学习。
案例十五:
“小萝卜头”学文化
“小萝卜头”,真名叫宋振中。由于长年的狱中生活,缺乏营养,他长得头大身小,牢房的叔叔阿姨们都叫他“小萝卜头”。
宋振中在监狱中一天一天长大了,他的爸爸宋绮云、妈妈徐林侠向狱方提出要求,希望能让宋振中出去读书,经过一番努力后,特务最终同意让宋振中每天上楼去,由被关在楼上的东北军将领黄显声将军教宋振中学习。
爸爸宋绮云把树枝磨尖了送给
“小萝卜头”当笔,妈妈徐林侠把破布和棉花烧焦了放在小碗里,然后兑上水当墨水。白公馆的叔叔、阿姨每天省出一张草纸,为“小萝卜头”做了几个练习本。从此,每天早上,在白公馆看守所二楼的过道上,在特务的监视下,宋振中开始了他的学习生活。
一天,振中看着黄显声将军手里拿着一支红蓝铅笔,就问:
“你的笔为什么不蘸棉花水就可以画出颜色来?我的笔要蘸一下写一下,我们两个能不能换着用?”黄将军笑着回答说:“可以呀。但是有一个条件:你只要能用俄语同我说上一两句话,我就可以送给你。”
为了能得到红蓝铅笔,从此,
“小萝卜头”更加认真努力地完成黄伯伯布置的作业,每天晚上睡觉以前,他总是躺在床上默默地背诵俄语,每天早上早早地起来站在铁窗下呀呀地学说俄语。
“小萝卜头”能够用简单的俄语与黄将军对话的时候,黄将军就把那支振中渴望已久的红蓝铅笔送给了他。“小萝卜头”十分珍惜这支短短的红蓝铅笔,他只是在完成作业的时候才用这支笔书写。解放后,从松林坡特务警卫室的地下挖出“小萝卜头”的遗体时,人们发现他的小手还握着一支已经开始腐烂的小铅笔头。
二、教师点评:
你一定听说过重庆渣滓洞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故事,也听说过著名的烈士江竹筠。宋绮云、徐林侠是小萝卜头的父母,“西安事变”后,他们三人都被关进了杀人魔窟“白公馆”。在吃不饱,穿不暖,人生自由都没有,那有幸福的童年。同样是孩子,父母的宝贝。妈妈却竭力争取“小萝卜头”的学习机会,树枝当笔,破布和棉花烧焦的灰烬放在小碗里,然后兑上水当墨水。儿小萝卜头连黄显声将军给的红蓝铅笔舍不得多用。
三、学生感悟:
多么残酷的生存环境,多么难得的学习机会,小萝卜头与妈妈都要去创造,争取。我们现在的有什么不去努力学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习而读书。
案例十六:长征路上的故事
一、陈赓和小鬼
那是深秋的一天,太阳偏西了。由于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常常忍饥挨饿,陈赓同志感到十分疲惫。这一天他掉队了,牵着那匹同样疲惫的瘦马,一步一步朝前走着。忽然,看见前边有个小红军,跟他一样,也掉队了。那个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儿翘,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陈赓同志走到他跟前,说:
“小鬼,你上马骑一会儿吧。”小鬼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同志长着络腮胡子的瘦脸,微微一笑,用一口四川话说:“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陈赓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骑一段路再说!”小鬼倔强地说:“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啊,那就比一比吧。”他说着把腰一挺,做出个准备跑的姿势。“那,我们就一块儿走吧。”“不。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陈赓同志无可奈何,从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递给小鬼,说:“你把它吃了。”小鬼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说:“你看,鼓鼓的嘛。我比你还多呢。”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他骑在马上,心情老平静不下来,从刚才遇见的小鬼,想起一连串的孩子。从上海、广州直到香港的码头上,跟他打过交道的那些穷孩子,一个个浮现在他眼前。“不对,我受骗了!”陈赓同志突然喊了一声,立刻调转马头,狠踢了几下马肚子,向来的路奔跑起来。等他找到那个小鬼,小鬼已经倒在草地上了。陈赓同志吃力地把小鬼抱上马背,他的手触到了小鬼的干粮袋,袋子硬邦邦的,装的什么东西呢?他掏出来一看,原来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陈赓同志全明白了。就在这个时候,小鬼停止了呼吸。陈赓同志一把搂住小鬼,狠狠地打了自己一个嘴巴:“陈赓啊,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啊!”
二、教师点评
往昔的风风雨雨,是多少人的忘我坚定了前进的步伐,为前行者树立起一道道丰碑,这丰碑是我中华血肉之躯铸就而成,哪怕是天寒地冻,但却让人热血沸腾,我们也看到了解并热爱自己的本职,可以设身处地,也可以舍身为人,这才是奉献。
三、学生感悟
党的英明决策,使得长征最终取得胜利。我们要好好学习,才能更自觉地拥护党的领导。长征最大的好处就是留下了长征精神,把长征精神永远发扬下去,国家、人民和党就能永远胜利下去。
追求真理
砥砺奋进不忘初心,匠心筑梦不负韶华。虽然钟扬走了,但精神还在。我们应该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继续为祖国的各项事业贡献自己应尽的一份力量!
案例一、坚持真理并不是简单的
学生向苏格拉底请教如何才能坚持真理。苏格拉底让大家坐下来。他拿著一个苹果,慢慢地从每个同学的座位旁边走过,一边走一边说:
“请同学们集中精力,注意嗅空气中的气味。”
然后,他回到讲台上,把苹果举起来左右晃了晃,问:
“有哪位同学闻到苹果的味了吗?有一位学生举手站起来回答说:“我闻到了,是香味儿!”
苏格拉底又问
“还有哪位同学闻到了?”学生们你望望我,我看看你,都不作声。苏格拉底再次举著苹果,慢慢地从每一个学生的座位旁边走过,边走边叮嘱:“请同学们务必集中精力,仔细嗅一嗅空气中的气味。”
回到讲台上后,他又问:
“大家闻到苹果的气味了吗?”这次,绝大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稍停,苏格拉底第三次走到学生中间,让每位学生都嗅一嗅苹果。回到讲台后,他再次提问:“顶学们,大家闻到苹果的味儿了吗?”他的话音刚落,除一位学生外,其他学生全部举起了手。那位没举手的学生左右看了看,也慌忙地举起了手。他的神态,引起了一阵笑声。苏格拉底也笑了:“大家闻到了什么味儿?”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香味儿!”苏格拉底脸上的笑容不见了,他举起苹果缓缓地说:“非常遗憾,这是一枚假苹果,什么味儿也没有。”
二、教师评语:
不要被荣誉、金钱或其他等诱惑:像文中第一位学生,想得到苏格拉底的表扬,让同学们刮目相看,他就放弃了真理,即使什么也没有闻到,他还是把手高高的举了起来,还大声回答苹果是香味的,这个同学还没有进门槛就
“摔了”。第二关有许多人都“败”了,他们想跟别人比,觉得别人答的上,自己也要答得上,要不也太没面子了,这样就又有一部分人放弃了真理,选择了回答苹果有香味。即使有些人过了第二关,那第三关就不一定了。第三关是权威,许多同学都觉得如果自己要是答不上,就会挨批评,他们怕了,只好放弃了真理。最后一关就更难了,当你“战胜”了权威也不能得意,因为你还有更强的“对手”,那就是群众,当所有人都放弃了真理,他们就会以团队来针对你,这不是,最后一个同学也被群众这庞大的力量给“压倒”了。
三、学习感悟:
不要随波逐流:在学习过程中,会有人不断干扰你,让你不再坚持真理,变得随波逐流,只求与大家一样。如果大家都这样,还会有真理的存在和伟大的事业吗?所以学习了这个故事,同学们要有勇气做一个坚持真理的人。
案例二:小创新大成就
美国有一间生产牙膏的公司,产品优良,包装精美,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每年营业额蒸蒸日上。记录显示,前十年每年的营业增长率为
10—20%,令董事部雀跃万分。不过,业绩进入第十一年,第十二年及第十二年时,则停滞下来,每个月维持同样的数字。
董事部对此三年业绩表现感到不满,便召开全国经理级高层会议,以商讨对策。会议中,有名年轻经理站起来,对董事部说:
“我手中有张纸,纸里有个建议,若您要使用我的建议,必须另付我5万元!总裁听了很生气说:”我每个月都支付你薪水,另有分红、奖励。现在叫你来开会讨论,你还要另外要求5万元。是否过分?“总裁先生,请别误会。若我的建议行不通。您可以将它丢弃,一分钱也不必付。”年轻的经理解释说。“好!”总裁接过那张纸后,阅毕,马上签了一张5万元支票给那年轻经理。
那张纸上只写了一句话:将现有的牙膏开口扩大
1mm。
总裁马上下令更换新的包装。试想,每天早上,每个消费者多用
1mm的牙膏,每天牙膏的消费量将多出多少倍呢?这个决定,使该公司第十四年的营业额增加了32%。
二、教师点评
创新精神的伟大效应
:一个小小的改变,往往会引起意料不到的效果。当我们面对新知识、新事物或新创意时,千万别将脑袋密封,置之于后,应该将脑袋打开1mm,接受新知识、新事物。也许一个新的创见,能让我们从中获得不少感悟,从而改进业绩,改善生活。
学习反馈
需要创新
:不少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有事对新知识、新事物处于抵触和不接受的态度,在创业的路上,其实有时候一个小小的改变,一个小小的接受和尝试会给我们生活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案例三、苹果的香味
学生向苏格拉底请教如何才能坚持真理。苏格拉底让大家坐下来。他拿著一个苹果,慢慢地从每个同学的座位旁边走过,一边走一边说:
“请同学们集中精力,注意嗅空气中的气味。”
然后,他回到讲台上,把苹果举起来左右晃了晃,问:
“有哪位同学闻到苹果的味了吗?有一位学生举手站起来回答说:“我闻到了,是香味儿!”
苏格拉底又问
“还有哪位同学闻到了?”学生们你望望我,我看看你,都不作声。苏格拉底再次举著苹果,慢慢地从每一个学生的座位旁边走过,边走边叮嘱:“请同学们务必集中精力,仔细嗅一嗅空气中的气味。”
回到讲台上后,他又问:
“大家闻到苹果的气味了吗?”这次,绝大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稍停,苏格拉底第三次走到学生中间,让每位学生都嗅一嗅苹果。回到讲台后,他再次提问:“顶学们,大家闻到苹果的味儿了吗?”他的话音刚落,除一位学生外,其他学生全部举起了手。那位没举手的学生左右看了看,也慌忙地举起了手。他的神态,引起了一阵笑声。苏格拉底也笑了:“大家闻到了什么味儿?”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香味儿!”苏格拉底脸上的笑容不见了,他举起苹果缓缓地说:“非常遗憾,这是一枚假苹果,什么味儿也没有。”
教师点评
追求真理是美德: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追求真理的人生是有意义的人生。培根说:
“研究真理,认识真理和相信真理,乃是人生中最高的美德。只有掌握真理,才能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指导学生的精神世界和实践行为。
三、学习反馈
分辨真理和谬误:学生在学习了此章节的内容及较大影课程后,反思自己是能认识追求真理和掌握真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学们在专业领域的学习中,需要要探究精神,不惧怕对课本和老师的质疑。
案例四、近代实验科学的先驱者
该案例介绍了伽利略
·伽利雷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两个球同时落地”的著名试验,从此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物体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学说,纠正了这个持续了1900年之久的错误结论。
伽利略
·伽利雷(GalileoGalilei,1564——1642)他是近代实验科学的先驱者,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伟大的天文学家、力学家、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也是近代实验物理学的开拓者,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他是为维护真理而进行不屈不挠的战士。恩格斯称他是“不管有何障碍,都能不顾一切而打破旧说,创立新说的巨人之一”。1564年2月15日生于比萨,历史上他首先在科学实利略献出了毕生精力。由此,他晚年受到教会迫害,并被终身监禁。他以系统的实验和观察推翻了以亚里士多。因此,他被称为“近代科学之父”。他的
工作,为牛顿的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642年1月8日卒于比萨。伽利略家族姓伽利雷(Galilei),他的全名是GalileoGalilei,但现已通行称呼他的名Galileo,而不称呼他的姓。因为翻译问题,所以姓众说纷纭,以伽利雷为准。
1590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两个球同时落地”的著名试验,从此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物体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学说,纠正了这个持续了1900年之久的错误结论。
但是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做试验的说法后来被严谨的考证否定了。尽管如此,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要前往参观,他们把这座古塔看做伽利略的纪念碑。
二、教师点评
伽利略不懈努力、开辟了天文学的新时代:
1609年,伽利略创制了天文望远镜(后被称为伽利略望远镜),并用来观测天体,他发现了月球表面的凹凸不平,并亲手绘制了第一幅月面图。1610年1月7日,伽利略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为哥白尼学说找到了确凿的证据,标志着哥白尼学说开始走向胜利。借助于望远镜,伽利略还先后发现了土星光环、太阳黑子、太阳的自转、金星和水星的盈亏现象、月球的周日和周月天平动,以及银河是由无数恒星组成等等。这些发现开辟了天文学的新时代。
三、学习感悟
硕果累累:伽利略著述很多,著有《星际使者》《关于太阳黑子的书信》《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关于两门新科学的谈话和数学证明》和《试验者》,然而这一切都来源于长期的观察学习。当今的学生更应该勤奋,才能超越前人。
案例五、夜空中最亮的星
吉林大学研发的
“地壳一号”万米钻机在松辽盆地科学钻探二井工程中的成功应用,钻井深度达到7018米,创造了亚洲国家大陆科学钻井新纪录,标志着我国成为继俄罗斯和德国以外,世界第三个拥有实施万米大陆钻探计划专用设备和相关技术的国家,在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我们不应该忘记“地壳一号”成功的背后是中国的战略科学家—黄大年。黄大年在少年时候深受李四光先生为中国队地质研究和发展毅然返回祖国的影响,如同李四光先生“为祖国的建设奉献终生”这一朴素又伟大的真理,黄大年先生选择的和李四光先生同样的道路。2009年黄大年受到祖国的召
唤,毅然放弃了国外优厚的待遇和生活,此时还劝说还在犹豫的妻子,甚至说出了:
“不回国,就离婚”。最终他们回到了魂牵梦绕的祖国,回到了吉林大学,回到了李四光先生创造的地学部,在这里黄大年带领团队,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除了“地壳一号”,他还为我国“巡天探地浅海”的很多项目填补了技术空白,其中他领导开发的“地球深部探测器”帮助我国在开发海底可燃冰方面取得重大技术突破。
为了赶超世界前进水平,他每天都要工作到凌晨两、三点,就连除夕夜他也是在办公室里度过,人送绰号
“拼命黄郎”。2017年1月8日,黄大年终于停下了追赶的脚步,病魔将他的生命定格在58岁,但凭借黄大年先生创造的团队,他们不仅获取到了地球磁场亿万年来记录那些永不磨灭的信息,更可以靠他捕捉到舰艇尾旋掀起的细沫,让潜伏深海的潜艇无所遁形,为我国的海洋筑起一道海底的长城。外电曾经报道:“他的回国,将让美国的整个航母舰队后退100海里”
二、教师点评
为了真理
“为祖国建设奉献终生。”黄大年先生追着随李四光先生的脚步,同时我们也彷佛看到了另一位有相同经历的科学巨匠钱学森先生身影。简单而真诚的执念是衡量每个中华民族优秀人才的不二标准。
三、学习感悟
心中大我,志诚报国;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仰望星空,钱学森、李四光、黄大年也许已化为宇宙中一粒尘埃,他们将生命化入祖国的星座守护着祖国的天空,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我们的国士无双。
案例六
“共和国勋章”的院士回娘家说了啥?
袁隆平、黄旭华谈科学精神
2019年9月29日下午,平时宁静的中国工程院变得热闹起来——两位刚刚被授予“共和国勋章”的院士回“娘家”了。他们要在这里开一个座谈会。
核潜艇研究的开创者黄旭华、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袁隆平与中国工程院多位院士一起,在这个下午畅谈科学精神。
袁隆平:
“不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睡大觉”
“我现在是‘90后’,脑瓜子还没糊,数学心算没问题,还要继续做研究,目标是实现每公顷产量20吨。”袁隆平笑着说。他离不开农田。尽管已经90岁,袁隆平仍然坚持“每天要到田里看看”。这次出发来北京之前,袁隆平一大早还先到田里待了半个小时,跟心心念念的稻子短暂地道个别。而带着“共和国勋章”回去后,袁隆平说,明天第一件事,就是下地看看。“我晚上,满脑子都是稻子的事情。”几年前,记者采访袁隆平,他曾经放下豪言壮语:我已经快86岁了,身体还很好,再干4年没问题,希望到90岁时,超级稻每公顷产量能够达到17吨。“人呐,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
今天,他成了
“共和国勋章”的获得者,念念不忘的还是这句——“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睡大觉”。他说,得奖,很激动,但也是个鞭策,自己还是要继续攀高峰。如果没有意外,今年10月,超级稻就能实现每公顷产量达到18吨。“实现18吨之后呢,下一个目标就是20吨。”这也是理论上的最高产量。自称“90后”的袁隆平笑着说,争取在百岁之前,把每公顷产量20吨这个“小目标”完成了。一提起稻子,袁隆平就打开了话匣子。兴致勃勃,各类数据也是信手拈来。他还有另一个目标——耐盐碱水稻。“全国有十几亿亩盐碱地是不毛之地,其中有将近两亿亩可以种水稻。”袁隆平说,他们计划发展耐盐碱的水稻1亿亩,每亩按最低产量300公斤计算,也可以多产300亿公斤的粮食。
黄旭华:
“把一生放到科研中,把科研放到心里去”
相比袁隆平,黄旭华的名字对公众来说可能略显陌生。他是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为国家利益,黄旭华几十年隐姓埋名、默默工作,潜心技术攻关,为我国核潜艇研制的从无到有,实现跨越式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1958年,中国开展导弹核潜艇研究,黄旭华作为首批29个人之一参与其中。从那时起直到去年离休,他一天也没有离开过核潜艇研制工作。研究刚启动时,我国工业体系甚至并不具备研制核潜艇的基本条件。更大的困难是,我们没有专业人才,对核潜艇的知识一无所知,手上也几乎没有任何有关核潜艇的技术参考资料。“我们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在国外对我们的严密封锁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白手起家,从无到有,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他们从核潜艇的玩具模型上去验证核潜艇大概是什么,用算盘、计算尺和秤砣计算出复杂的核潜艇关键数据。1970年,黄旭华和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建造周期之短,在世界核潜艇发展史上都属罕见。
座谈会上,黄旭华感慨,习近平总书记也说了,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科研事业的前途不可能一帆风顺,往往是障碍重重、风险很多。广大科研人员必须要有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信心。他动情地说,我们搞科研的,如果不把科研装到心里,是很难出成果的。黄旭华说,要把自己的一生放到科研工作当中去,这样听起来老套的话,放到今天,同样适用。中国工程院党组号召全体院士向袁隆平、黄旭华院士学习,学习他们科学报国、勇攀高峰的爱国情怀,严谨治学、求实奉献的科学精神,诚实守信、淡薄名利的崇高品德。
教师点评: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
"?"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三、学生感悟:
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
"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袁隆平、黄旭华已经功成名就,却仍然没有停下探索真理的脚步,作为大学生,我们又怎么可以满足于原地踏步呢?
案例七:送别,
“魔芋大王”!
何家庆,生前为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南京大学植物标本室主任。
1984年,他自费考察大别山植物资源,考察报告为中央实施山区星火计划提供了依据。1998年,他自费扶贫大西南,跨越8省区,行程三万多公里,为一百多个县的芋农讲授魔芋栽培技术。他曾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第七届扶贫状元”“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和称号。
“读着共产党的书,拿着共产党的钱,好好学习,努力向上,以求深造,成长后要成顶天立地之业,才对得起党,对得起人民。”这是老父亲对何家庆的教导。
没有党和国家的培养,与新中国同龄的何家庆不会有机会走进学堂。他的父亲在安徽省安庆市一家码头拉板车,家里其他人依靠江边拾柴、捡破烂补贴家用。
从小学到大学,国家给予了何家庆全免学费的待遇。
1976年,何家庆被调入安徽大学生物系当了教员。他常说,没有共产党,我可能仍旧是个拉车的。
“因为我是个教师,我当为人民服务。孩提时代,我发誓:谁给我一捧土,我还他一座山。”何家庆在给女儿的信中写到:“我只希望长大后无论做什么都要为人民服务!”
1984年,何家庆走上考察大别山之路。225天,他步行12684公里,足迹遍布鄂豫皖三省19个县,先后攀登千米以上的山峰357座,采集植物标本3117种近万份,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全面考察大别山的人。他的考察成果、意见,受到当时中央和省领导的重视。
1986年,何家庆开始探寻帮助中西部贫困山区脱贫的途径。
他盯上了魔芋。他说:
“魔芋适合于山区阴凉潮湿的土壤生长,栽种技术含量低,山区农民学得快、用得上;并且产量高,一亩地产量高的可以收获八九千公斤,收入够供一个大学生上学,有利于穷困地区人民尽快脱贫。”
他开始研究魔芋,并出版了《魔芋栽培及加工技术》、《魔芋栽培新技术》,翻译了《日本国魔芋的开发利用》。其中,
18万字的《魔芋栽培新技术》一书是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魔芋的著作。
一个研究植物分类与实用经济植物的学者,成了
“魔芋”专家。他最关心的,还是贫困山区的芋农。1990年6月,他到安徽省绩溪县挂职任科技副县长。挂职850天,他有697天在贫困乡度过。道别时,乡亲们送来一面锦旗,上面写着:“焦裕禄式的县长”。
魔芋再好,农民不了解、不种植也发挥不了作用。何家庆决心利用自己的技术推进西南山区魔芋的发展,形成产业化。
1998年春节刚过,何家庆带着16年全部的收入积累共27720.8元,背着褪了颜色、打满补丁的帆布背囊,揣着一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图和一张《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贫困县名单》,孤身一人起程了。
这一走就是
305天。这一走就是30000多公里的行程:安徽、湖北、湖南、浙江、重庆、四川、贵州、云南,102个地(州)市、县,27个兄弟民族,207个乡镇,426个村寨……
在鄂西,何家庆无处投宿时,曾在山神庙里和农家的猪圈里过夜;在大巴山,何家庆因为饥饿难当,曾讨要农民喂猪的糊糊吃;在雷公山自然保护区,何家庆被毒蛇咬过,大腿肿得
20多天抬不起来,险些丧生;在返回途中,由于钱财所剩无几,何家庆不得不放下斯文,一路当了两个月的乞丐……
从大西南回来后,他的体重整整下降了
20公斤。
就是这名瘦小的安徽人,这一路为芋农举办技术培训班
60余次,直接受训的有20000多人。
他此行最大的收获之一,是发现了最原始的魔芋生存形态,证明世界魔芋的故乡在中国。
每到一处,当地人就将何家庆工作情况写上一纸证明。何家庆后来把在各地得到的介绍信粘贴在一起,拉开来,竟有
5.5米长。湖北省鹤峰县五里乡证明上写道:“山区人希望脱贫,希望技术,何教授您为我们做了一件天大的好事,我们永远铭记您的这份真情!”
这几年,何家庆致力于让农民从填饱肚子到鼓起腰包。从
2016年开始,已经67岁的何家庆自费走遍了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河南等省,调研瓜蒌产业发展现状,开展“栝楼扶贫”,传播科学的栽培技术,帮助农民增收。他出版了《中国栝楼》,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有关栝楼的6项发明专利。
2019年7月,何家庆在潜山调研栝楼产业时晕倒在路上,后检查出癌症晚期……
获知身患绝症后,何家庆提出,要把眼角膜捐献给山区贫困孩子。何家庆去世后,安徽省红十字眼库工作人员办理了相关角膜捐献手续。医生说,他们提取了他的两枚眼角膜,非常透明
何家庆走了,一个纯粹的人就这么走了。但他的声音仍在人间,鼓舞着无数奋斗在扶贫一线的干部:
“我可能多做一些事,尽早尽快为更多百姓改善经济状况。……位卑未敢忘忧国,我是教师,必须这样做!”
教师点评
活得纯粹、做得专注、爱得深沉,满腔热血铸就的就是这么看似平凡却无比伟大的事业。如果每个人都是这样脚踏实地、心无旁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日可待。
学生感悟:
位卑未敢忘忧国,作为普通人,我们学生也应负起我们的责任,为国贡献。
案例八、童第周
一、童第周求知
童第周出生在浙江省鄞县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由于家境贫困,小时候一直跟父亲学习文化知识,直到
17岁才迈入学校的大门。
小时候的童第周好奇心十分强,看到不懂的问题往往要向父亲问个为什么。父亲每次都不厌其烦地耐心给他讲解。
一天,童第周看到屋檐下的石阶上整整齐齐地排列着一行小坑儿,他觉得十分奇怪,琢磨半天弄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便去问父亲:
“父亲,那屋檐下石板上的小坑是谁敲出来的?是做什么用的呀?”父亲看到儿子这么好奇,高兴地说:“这不是人凿的,这是檐头水滴下来敲的。”童第周更奇怪了,水还能把坚硬的石头敲出坑?父亲耐心地解释说:“一滴水当然敲不出坑,但是天长日久,点点滴滴不断地敲,不但能敲出坑,还能敲出一个洞呢!古人不是常说‘滴水穿石’嘛!就是这个道理。”父亲的一席话,在童第周的心里激起了一阵阵涟漪,他坐在屋檐下的石阶上,望着父亲,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由于农活比较多,童第周对学习有些失去兴趣,不想读书了。父亲耐心地开导童第周说:
“你还记得‘滴水穿石’的故事吗?小小的檐水只要常年坚持不懈,能把坚硬的石头敲穿。难道一个人的恒心不如檐水吗?学知识也要靠一点一滴积累,坚持不懈才能获得成功。”为了更好地鼓励童第周,父亲书写了“滴水穿石”四个大字赠给他,并充满期望地说:“你要把它作为座右铭,永志不忘。”
读中学时,由于他基础差,学习十分吃力,第一学期末平均成绩才
45分,学校令其退学或留级。在他的再三恳求下,校方同意他跟班试读一学期。
此后,他就与
“路灯”常相伴:天蒙蒙亮,他在路灯下读外语;夜熄灯后,他在路灯下自修复习。功夫不负有心人,期末,他的平均成绩达到70多分,几何还得了100分。这件事让他悟出了一个道理:别人能办到的事,我经过努力也能办到,世上没有天才,天才是用劳动换来的。之后,这也就成了他的座右铭。
大学毕业后他去比利时留学。在国外学习期间,童第周刻苦钻研,勤奋好学,得到了老师的好评。获博士学位后,他回到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进行科学研究工作。
没有电灯,他们就在阴暗的院子里利用天然光在显微镜下从事切割和分离卵子工作;没有培养胚胎的玻璃器皿,就用粗瓷陶酒杯代替,所用的显微解剖器只是一根自己拉的极细的玻璃丝;实验用的材料蛙卵都是自己从野外采来的。就在这简陋的
“实验室”里,童第周和他的同事们完成了若干篇有关金鱼卵子发育能力和蛙胚纤毛运动机理分析的论文。
“水滴石穿”,这是父亲对童第周的勉励,而事实上,童第周就是身体力行地实践着这种精神,他抓住每一分钟、每一秒钟,以顽强的毅力向着科学的顶峰登攀。
二、教师点评:
同学们,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的力量虽然很小,但只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能把艰难的事情办成。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因此我们在学习中如果遇到困难,千万不要轻易暗示自己放弃,再努努力,就能看到曙光!
三、学生感悟:
这是一个鼓舞人心的励志故事,我们不管在学校,还是未来进入到社会,做事情都要有一种契而不舍的精神。遇到困难的时候,多用积极的心态鼓励自己,换一个角度想问题,换一种态度做事,任何难事都能迎刃而解!
案例九
雷锋经常出去做报告。他走到哪里就把好事做到哪里,人们流传着这样一句话:
“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一天,雷锋坐上了从抚顺开往沈阳的火车。他看到坐车的人很多,就把座位让给了一位老人。他看到列车员忙不过来,就主动帮着扫地、擦玻璃、倒开水、帮助下车的旅客拿东西,忙个不停。有人劝他,说:“看把你累的,都满头大汗了,快歇歇吧!”可他说:“我不累。”在沈阳换车的时候,一出站口,雷锋看见一群人围着一个背着小孩的中年妇女,原来是把车票丢了。只见那个中年妇女浑身上下翻了个遍,车票还是没有找到。雷锋不由得上前问道:“大嫂,你到哪儿去啊?怎么把车票弄丢了?”
那位妇女着急地说:
“俺从山东来,到吉林去看孩子他爸,不知什么时候把车票和钱都丢了,这可怎么办啊?”雷锋听了,说:“大嫂!你跟我来吧!”雷锋领着那位妇女来到售票处,用自己的津贴买了一张到吉林的车票,塞到大嫂手里,说:“快上车吧,车就要开了。”那位大嫂手里拿着车票,感动得热泪盈眶,说:“大兄弟,你叫什么名字?是哪个单位的?”雷锋笑了笑,心想,大嫂还想还我钱呢,就不在意地说:“大嫂,别问了,我叫解放军,家就住在中国!”
教师点评
对于别人的事情如此热心肠,就像是在帮助自己家里人一样的尽心尽力。向雷锋同志学习,不应成为空谈。无私奉献、为人民服务,这是我们当代大学生需要发扬的品质。
三、学生感悟:
乐于助人、无私奉献不是口号,也不能流于形式,请时刻践行。
案例十、
两弹一星的科学家
一、中国
“核司令”人民科学家
1918年,程开甲出生在江苏吴江的一个殷实家庭。13岁那年,他成为浙江嘉兴秀州中学的一名学生。入学才几天,日本就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者烧杀抢掠的行径深深刺痛了这位热血青年。那6年间,他开始阅读名人传记,被牛顿、马斯德、爱因斯坦等科学家追求真理的精神深深打动,渐渐萌发了长大了也当一名科学家的理想。
1937年,程开甲考上浙江大学。此时,战火已烧到了浙江,大学被迫内迁,师生们不得不开始流亡生活。颠沛流离中,他意识到,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是科技落后。1946年,这个吴江青年远渡重洋,求学英国,师从著名物理学家波恩。
1950年,程开甲婉拒导师挽留,毅然回到当时一穷二白的祖国,先后任教浙江大学、南京大学10年,期间撰写了我国第一部《固体物理学》。
1960年,他被一纸命令抽调至北京,从此“消失”在公众视野之外。
3年后,程开甲第一次来到罗布泊。自此,他在这片“死亡之海”潜心开始中国核武器研究和核试验事业。
一次,程开甲来到一个施工现场,因为洞内存在高温、高放射性和坍塌等危险,工作人员极力劝阻。他却说:
“我只有到实地看了,心里才会踏实。”于是,他穿上简陋的防护服,顶着昏暗的灯光进入了洞内。
1964年10月16日,东方一声巨响,罗布泊升起的蘑菇云震惊世界。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之后,程开甲还参与主持决策了包括氢弹、两弹结合以及地面、首次空投、首次地下平洞、首次竖井试验等多种试验方式的
30多次核试验,被称为中国“核司令”。
虽然在参加核武器研究的20多年时间里隐姓埋名,没发表过论文,在学术界销声匿迹。但程开甲经常说,他这辈子最大的幸福,就是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和祖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2018年11月17日,101岁的程开甲走完最后的人生路。
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这位“两弹一星”元勋被授予“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
为祖国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祖国和人民是不会忘记的。
教师点评:
少年勤学,青年当担,你是国家的栋梁。
程开甲院士毕生在国防科学领域辛勤耕耘,自力更生,发愤图强,严谨求实,崇尚科学,无私奉献,勇于登攀,为中国核武器事业和国防高新技术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三、学生感悟:
很多同学可能小的时候有写过自己的梦想,可是你真的为了自己的梦想努力了吗,你挣得做好准备为自己的梦想努力了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中国从不缺少梦想,但是为梦想持之以恒的付出努力,才能够有一天实现梦想。
案例十一、孝老爱亲,回报家庭和社会
全国道德模范
——陈淑芳
陈淑芳,女,汉族,1967年
月生,民盟盟员,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畜牧兽医总站站长。
她是患癌症婆婆最依赖的人,是“植物人”母亲最离不开的人,是收养孩子最敬佩的人……陈淑芳上有老下有小,在双重压力下,上行孝、下怀慈,用爱传递出涤荡人心的美丽力量,铸就出“孝女慈母”的美好形象。
陈淑芳身为象山县畜牧兽医总站站长,平时工作繁忙,但在2005年,她还是坚持把癌症晚期的婆婆从老家接来,细心服侍。
年时间,面对全身疼痛、呻吟不止的老人,陈淑芳经常像对待幼儿一样抱着“哄”。婆婆在弥留之际,一直念叨:“我真是前世修来的好福气,有阿芳这样的好媳妇。”
2014年,陈淑芳的母亲因脑梗塞成为“植物人”,医生给母亲下了最坏的“判决书”。生性执拗的陈淑芳不信邪,硬是带上呼吸机,买来多功能医用床,把母亲接回家亲自照顾。为便于照顾母亲,她在母亲的床边搭了张一米宽的小床。随后的
1000
多个日子里,她白天上班,晚上每隔两个小时就给母亲翻身、捶背、吸痰。当时,最大的痛苦不是母亲生病,而是母亲由于病情严重已毫无反应。令她无比高兴的是,在她和家人悉心照料下,母亲偶有流眼泪、动手指的惊喜举动,还摘掉了呼吸机。爱有时候是比药物更好的治疗手段,她相信母亲一定会醒过来,像往常一样,目送自己上班。
陈淑芳也是6个孩子的母亲。走进陈淑芳家,第一印象就是到处都是床。除了自己的女儿,自
1994
年始,陈淑芳先后收养了
个家庭不幸的贫困孩子。为给他们更多的亲情,无论工作多忙,她都陪孩子们学二胡、古筝,练舞蹈,打乒乓球、羽毛球。她注重孩子心理教育,当“儿女”心理波动时,及时跟进辅导。为克服孩子们的自卑心理,她常带他们出去旅游,坚持参加他们的家长会。在她的影响下,
个孩子先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医学院,一人已成为白衣天使,继承了陈淑芳的孝善道德基因。
陈淑芳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入选“最美浙江人”,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文明家庭。
教师点评:
陈淑芳不仅工作上奉献不言苦、敬业有担当,生活中更是个好媳妇、好女儿。她连续7年照顾身患重病的婆婆,婆媳关系胜似母女,用时间演绎了“久病床前有孝子”的佳话;她先后用心、用情、用爱资助
个贫困孩子,还把他们接至家中抚养。在陈淑芳的言传身教下,孩子们个个品学兼优。这种孝老爱亲,回报家庭和社会的善举是传统中华美德的缩影,是值得大家广泛学习和发扬光大的。
学生感悟:
学生在学习了此章节的课程后,应在感动之余提醒自己成为陈淑芳一样的人,兢兢业业学习和工作,懂得回报他人和社会。在日常生活中,学会用心感受,用情回馈,大家继承和发扬好传统中华美德,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育人功能。
案例十二、布鲁诺
布鲁诺信奉哥白尼学说,所以成了宗教的叛逆,被指控为异教徒并被革除了教籍。公元1576年,年仅28岁的布鲁诺不得不逃出修道院,并且出国长期漂流在瑞士、法国、英国和德国等国家,他四海为家,在日内瓦、图卢兹、巴黎、伦敦、维登堡和其他许多城市都居住过。尽管如此,布鲁诺仍然始终不渝地宣传科学真理。他到处作报告、写文章,还时常地出席一些大学的辩论会,用他的笔和舌毫无畏惧地积极颂扬哥白尼学说,无情地抨击官方经院哲学的陈腐教条。由于布鲁诺不遗余力的大力宣传,哥白尼学说传遍了整个欧洲。天主教会深深知道这种科学对他们是莫大的威胁,于是公元1619年罗马天主教会议决定将《天体运行论》列为禁书,不准宣传哥白尼的学说。布鲁诺不畏火刑,坚定不屈地同教会、神学作斗争,为科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他的科学精神永存!1889年,人们在布鲁诺殉难的鲜花广场上竖起了他的铜像,永远纪念这位为科学献身的勇士。布鲁诺后被人们称为“继哥白尼之后的天文学家”。不仅如此,布鲁诺越发受人尊敬,教会也为当时的行为感到可悲……
二、教师点评
人们总是很尊敬发现真理的人。真理常常就在你的身边,当你发现真理时,你有没有坚持真理,像布鲁诺一样,甚至付出自己的生命,始终不渝地宣传科学真理。当别人反对时,你有敢于坚持真理的勇气吗?
三、学生感悟
纵观千百年采的科学技术发展史,科学需要严谨,认真的的态度。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真理有时就在少数人手里。天文学家布鲁诺为真理献声的故事,悲壮,悲伤,壮怀激烈。如今,现代社会科学精神已经普及,我们不能被愚昧无知的伪科学,歪理邪说所蛊惑,迷惑。要用科学精神武装自己。
案例十三、
电话的发明
一、发明家贝尔
如今,电话走进了千家万户,你知道电话是谁发明的吗?贝尔,就是发明电话的人。他1847年生于英国,年轻时跟父亲从事聋哑人的教学工作,曾想制造一种让聋哑人用眼睛看到声音的机器。1873年,成为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的贝尔,开始研究在同一线路上传送许多电报的装置--多工电报,并萌发了利用电流把人的说话声传向远方的念头,使远隔千山万水的人能如同面对面的交谈。于是,贝尔开始了电话的研究。
那是1875年6月2日,贝尔和他的助手华生分别在两个房间里试验多工电报机,一个偶然发生的事故启发了贝尔。华生房间里的电报机上有一个弹簧粘到磁铁上了,华生拉开弹簧时,弹簧发生了振动。与此同时,贝尔惊奇地发现自己房间里电报机上的弹簧颤动起来,还发出了声音,是电流把振动从一个房间传到另一个房间。贝尔的思路顿时大开,他由此想到:如果人对着一块铁片说话,声音将引起铁片振动;若在铁片后面放上一块电磁铁的话,铁片的振动势必在电磁铁线圈中产生时大时小的电流。这个波动电流沿电线传向远处,远处的类似装置上不就会发生同样的振动,发出同样的声音吗?这样声音就沿电线传到远方去了。这不就是梦寐以求的电话吗!贝尔和华生按新的设想制成了电话机。
在一次实验中,一滴硫酸溅到贝尔的腿上,疼得他直叫喊:“华生先生,我需要你,请到我这里来!”这句话由电话机经电线传到华生的耳朵里,电话成功了!1876年3月7日,贝尔成为电话发明的专利人。
二、教师点评
贝尔一生获得过
18种专利,与他人合作获得12种专利。他设想将电话线埋入地下,或悬架在空中,用它连接到住宅、乡村、工厂……这样,任何地方都能直接通电话。今天,贝尔的设想早已成为现实。
三、学生感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任何事情都要坚持不懈,不断尝试,付出努力才能成功。
案例十四、
灵魂塑造者
伯特兰
·阿瑟·威廉·罗素(BertrandArthurWilliamRussell,1872年—1970年),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分析哲学的主要创始人,世界和平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罗素1950年获得
诺贝尔文学奖
,主要作品有《
西方哲学史
哲学问题
心的分析
》《物的分析》等。
罗素对教育理论的发展有极为重要的贡献。他指出:
“教育应该培养求真理的愿望,而不是相信某种特殊的信条就是真理。”他主张的教育方法,应“减少很快的讲授而多事于讨论,给学生以更多的机会使他们受到鼓励来发表自己的意见,更多地尝试使教育的内容能使学生感到一些兴趣”。对于教师来说,“不仅不应当要求教师发表千篇一律的意见,而且要尽可能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因为教师各抒己见是健全的教育所必不可少的”。他认为教育不应该是使人轻信的教育。他指出,这样的教育,“经过一个时期很快就会引导到思想的腐朽”。
罗素认为,人的品性可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一些人独有的,如艺术家、科学家、庄稼汉、磨坊主等拥有与自己职业有关的独特的品性;另一部分是人人应有的。后者是人们普遍关注的。他认为,理想的人的品性应该包括活泼、勇敢、敏感、理智,它们能使人们趋向完善,是理想的品格的根据。理想的人必然具备这种理想的品格。他说:
“我坚信,只要我们在身体上、情感上和智力上适当地关心青年,所有这些资质均可形成。”
罗素认为,人生的一个真谛是享受美好生活中的乐趣。活泼的品性能使人们从生活中感受快乐,减少痛苦。他说,活泼有助于人们增加对外界的兴趣,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和防止忌妒等,这是人人都应具有的重要品性。
教师点评:
勇敢是与恐惧、暴怒相对立的情感。正确的勇敢既表现在行为上,也表现在感觉上。这种勇敢的培养主要依赖于两方面因素:一是健康、活泼和应付险情的经验和技术;二是自尊心和非个人的人生观的结合。罗素指出,对普遍的勇敢而言,后者是更基本的东西。有自尊心的人不依他人的意见和情感为行动的依据。他们自己制定目标,而不求诸他人,也不把自己的目标强加给别人。非个人的人生观是指超越自我,对个人自身以外的任何东西感兴趣。
“完全的勇敢总是属于兴趣广泛的人,这种人不是通过藐视自身,而是通过重视自身以外的东西感到他的自我只是世界的一小部分……个人的死亡乃是微不足道的事情。”这种勇敢是积极的和本能的,是完美品性的主要成分之一。
三、学生感悟:
理智比人为规定的
“道德”行为更有价值。罗素所说的理智是指实际的知识和对知识的理解力。按照他的观点这二者是密切相关的。一方面,一个人学得越多,就容易多学;另一方面,智力通过传授知识来培养。相形之下,他更重视学习能力的发展。在理智的培养上,需要注意三点。第一,要有适当的好奇心。好奇心一死,活跃的智力也就终止了。第二,要有一定的求知方法,它包括观察的习惯、相信知识、耐心、勤奋、虚心等。第三,要有勇气,敢于发表不合众意的观点。
勇于拼搏
我们的身边一直都有这样的人存在,他们用自己的一生告诉我们,生命不休拼搏不止
案例一、
刘翔成长故事
小时候是
“饿死鬼”、“多动症”
刘翔小时候有个绰号叫“饿死鬼”,因为他特别贪吃,刘妈妈总怕他吃不饱,巧克力、小蛋糕书包里都有。小时候的他非常顽皮,甚至一度被怀疑是否患上了“多动症”。在刘爸爸的印象中,小刘翔从来不正正经经地走路。每次上街,刘翔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一会儿跳上花坛,一会儿狂奔起来,总之没有一刻安静。最让人心惊肉跳的一次经历是小刘翔和一帮男孩到附近的建筑工地去玩,石灰水池上架着几根木头,刘翔非要从上面过去,结果脚下一打滑儿,整个人栽进了池子。幸好石灰水只有胸口那么高,刘翔才没事。
“我觉得医生伟大,可以救死扶伤,很值得尊敬。但是我自己不想去做,开刀呀,打针呀,很恐怖。自己想当解放军,开大飞机。”刘翔的梦想和众多耍变形金刚长大的孩子一样,“好动顽皮,动不动就舞枪弄棒,精力好得跟马似的。”跟80后一样,小时候的刘翔同样为变形金刚着迷,上下楼梯都是三阶一步。刘翔爸爸回忆说:“刘翔二年级的时候转学,他看上去清秀文静,老师很喜欢。还不到一周,老师就来‘告状’了:‘从来没见过这么皮的孩子!"就这样,好动顽皮的刘翔被选中去参加学校运动队,父母也赞成让刘翔在体育训练中得到一些纪律约束,就在这无心插柳中,刘翔迈出了运动生涯的第一步。
“你们不知道,我还想过要成漫画当中的人物,比如变成阿童木、变形金刚什么的。我们80后受日本漫画影响比较大。”刘翔直到现在都对“擎天柱”心驰神往,几乎每次和姚明会面,双方交换的礼物必定是变形金刚。
很多人第一次真正开始关注刘翔,是在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
2004年8月28日,雅典奥运会,一项历史即将被改写,刘翔的命运也将要被改写。
男子110米栏,决赛,发令枪响,刘翔犹如一道黄色闪电划过天际,让所有对手甩在了身后。
“12秒91!刘翔追平了世界纪录!一个来自中国的黑头发黄皮肤的世界冠军诞生了!”
刘翔说:我就是要证明给所有人看,我就是奥运冠军!说这话的时候,刘翔的眼神格外的坚定,他比任何人都相信。
当刘翔拿着国旗站上领奖台的那一刻,全国沸腾了。那一刻,民族的骄傲和荣誉感达到了一种空前的地步。那一刻,似乎整个民族的心气都提高了一度。
刘翔,成了我们的民族英雄,站在了荣耀的巅峰。那一年,刘翔21岁,风华正茂。
二、教师点评:
在刘翔的身上有无数的光环,奥运冠军,中国男子田径队110米跨栏一级运动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田径史上里程碑式人物,慈善家等,可是这位全民偶像在小的时候也和无数孩子一样调皮,喜欢动画片,有属于自己的小小梦想,对于刘翔的父母来说,刘翔的成绩是无心插柳的结果,刘翔的童年有属于自己的顽皮和梦想。
三、学生感悟:
伟大的人都有平凡的一面,而其不平凡之处贵在于坚持。
案例二、梦想在坚持中绽放
美国加州一位牧师有一个梦想,他想建造一座水晶大教堂。牧师向一位朋友描述自己的梦想:
“这是一座人间的伊甸园。”
朋友问他,教堂预算多少,目前有多少资金?牧师回答:
“粗略地估算,建造教堂大概需要
700万美元,不过,目前资金一分钱都没有,这笔钱需要靠大家捐款。”朋友难以置信,觉得牧师是异想天开。
不过,牧师并没有轻易放弃,他积极行动起来,在纸上罗列了自己能想到的捐款方法:
(1)寻找1笔700万美元的捐款。
(2)寻找7笔100万美元的捐款。
(3)寻找14笔50万美元的捐款。
(4)寻找28笔25万美元的捐款。
(5)寻找70笔10万美元的捐款。
(6)寻找100笔7万美元的捐款。
(7)寻找140笔5万美元的捐款。
(8)寻找280笔2.5万美元的捐款。
(9)寻找700笔1万美元的捐款。
40天后,牧师终于凭借水晶大教堂奇特而美妙的构想说服了一位富商,他捐出了第一笔1万美元。
50天,一对农民夫妇捐出1000美元。
70天时,一位被牧师孜孜以求的精神所感动的陌生人,在生日当天寄给牧师一张100万美元的银行支票。
6个月后,一名捐款者对牧师说:"如果你的诚意与努力能筹到600万美元,剩下的100万美元由我来支付。"
第二年,牧师以每扇
500美元的价格请求美国人认购水晶大教堂的窗户,付款的办法为每月50美元,10个月分期付清。6个月内,一万多扇窗户全部售出。
1980年9月,水晶大教堂终于竣工,成为世界建筑史上最伟大的奇迹,而这一切全靠身无分文的牧师一点一点筹集资金做到的。
二、教师点评
每个人都应该心怀梦想:在我们的生命中,梦想十分重要。
梦想是前进的动力,是搏击巨浪的双桨,是披荆斩棘的利斧,是乘风破浪的船帆。梦想就像一盏指航灯,失去梦想,我们就如同一艘失去方向的船,迷失在茫茫大海中,漫无目的地漂泊却无法到达成功的彼岸。
所以,活在世上,人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梦想,怀着不达目的是不罢休的壮志雄心,为自己的人生去打拼,去努力奋斗。一个人只要一心一意实现自己的梦想,无论有多困难,这个梦想都能变成现实。
三、学生感悟:
要为自己的梦想努力拼搏
:学生在学习此章节的内容及课程后表示,通过阅读,对于梦想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也深深懂得了梦想的力量和重要性。学生也明白了,不管做什么事,要为自己的梦想而坚持、而努力,决不能轻言放弃。
很多同学学习后,积极行动起来,重新开始梳理自己的梦想,让梦想指引自己,为之付出实实在在的努力。对于学生而言,阶段可以做的是,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与科学知识,坚持不懈地奋斗、努力、拼搏,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
案例三、梦想的阶梯需要拼搏才能登上
有这样一个年轻人。他
3岁的时候,就表现出惊人的音乐天赋。母亲拿出多年的积蓄为他买了架钢琴,教他弹得一手好钢琴。在读高中的时候,他就成了学校的“知名人物”。也就是从那时起,他确立了自己音乐的梦想。
高中毕业后,他没有考上大学,不得不到一家餐厅里当服务生。由于地位卑微,他稍不留神就会遭到经理无情的训斥。有一次,他不小心烫伤了另一位女服务员的手。经理一生气,竟罚了他半个月的工资。即使在这样艰辛的打工生活里,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音乐梦想。他几乎把所有的工资都用在了买音乐资料上,在业余时间,他一刻不停地积累着自己的音乐
“资本”。后来,餐厅配备了钢琴。一连换了几位琴师,老板都不满意。出于对音乐的爱好,他瞅着一个没人的时机,忍不住上去弹了一曲。不料,这事被老板知道了。老板让他弹奏一曲,竟发现他的琴声正合自己的口味。于是,在人们惊异的目光中,他当上了钢琴师。
经人介绍,他很快获得了一个演出伴奏的机会。他感到自己的机会就要来了,精神抖擞地投入伴奏。但事与愿违,他的伴奏音乐与歌手的歌声很不和谐,舞台下嘘声四起。那一次他彻底演砸了。他伤心至极,但并没有灰心丧气。不久,那家请他去伴奏的公司的老板发现他很有音乐天赋,请他去专职写歌。他高高兴兴去上任,却发现自己的职务却是
“音乐制作助理”。这是一个除了写歌,什么杂事都得做的工作。但他二话没说就留了下来,因为跟餐厅相比,这里至少有音乐的环境。
过了一段时间,老板终于给他配了办公室,让他专职写歌。总算找到了可以放飞梦想的舞台,他压抑已久的创作欲望喷薄而出,创作出大量的歌曲。然而这些歌曲,老板一首也没有看上。在老板看来,他的音乐天赋很好,可曲子写得怪怪的,不讨人喜欢。巨大的失落感笼罩着他,有一瞬间他想到了放弃。但很快,他就把这个念头否定了,因为如果现在放弃,就等于放弃了自己多年的梦想。他决不放弃
!一连七天,他每天都创作一首歌。每天早晨上班之前,老板准能见到他的一首新歌。终于,老板感动了,答应向明星推荐他的歌曲。
但是,公司一连几次向明星推荐他的作品都被对方拒绝了。一次次的失败,把他打入了痛苦的深渊,但他始终不肯放弃自己的音乐梦想。终于有一天,老板把他叫来,对他说:
“如果你能在
10天内写出50首歌,我就从中挑出10首,为你出唱片专辑?”他感到自己简直就是在做梦,当明白这是事实时,他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这次,他要拼了
!他一头钻进创作室,任由激情迸发,一首接一首地创作。饿了就泡包方便面,困了就倒头睡一会儿。近乎疯狂的10天过去了,他竟然创作出了50首新作品!半年之后,他的第一张专辑一经上市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被歌迷抢购一空。从此,他一发而不可收。在第八届全球华语音乐榜中榜评选中,他被评为“最受欢迎的男歌手”。
他,就是当今红透两岸三地的华语歌王周杰伦。
二、教师点评:
请不要着急,要耐心等待:当今
20几岁的年轻人,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与上辈人三天两头搞运动、弟兄几个抢粥喝的年月相比,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动乱的和平年代。不仅如此,因为是家中独苗,我们受到了来自父母和祖辈加倍的疼爱。可以这么说,在20岁之前,我们并没有真正地吃过什么大苦,也没有经过几个像样的大风大浪。但是,我们不可能一辈子都生活在父母的怀抱里,父母也不可能庇护我们平安地走过一生。当有一天我们进入社会,不得不独自去面对生活的挑战、去实现自己的梦想,我们究竟能不能经受住生活中的挫折与考验,就得打一个问号了。
三、学生感悟:
不要轻易放弃
:与周杰伦相比,我们的起点也许并不比他差。最起码我们大多数人都念过大学、受过高等教育。但是,并非每一个人都能够取得周杰伦那样的成功,并不只因为他对音乐独有的天赋,更因为他在面对挫折与失败的时候的那种永不放弃、百折不挠的韧劲儿。正如周杰伦所言:
“明星梦并非遥不可及,任何人都可以做。我之所以能有今天,是我永不服输的结果。
案例四:再试一次
什么东西比石头还硬,或比水还软
?然而软水却穿透了硬石,坚持不懈而已。
有个年轻人去微软公司应聘,而该公司并没有刊登过招聘广告。见总经理疑惑不解,年轻人用不太娴熟的英语解释说自己是碰巧路过这里,就贸然进来了。总经理感觉很新鲜,破例让他一试。面试的结果出人意料,年轻人表现糟糕。他对总经理的解释是事先没有准备,总经理以为他不过是找个托词下台阶,就随口应道:等你准备好了再来试吧。
一周后,年轻人再次走进微软公司的大门,这次他依然没有成功。但比起第一次,他的表现要好得多。而总经理给他的回答仍然同上次一样:等你准备好了再来试。就这样,这个青年先后
5次踏进微软公司的大门,最终被公司录用,成为公司的重点培养对象。
二、教师点评:
勇敢一点:也许,我们的人生旅途上沼泽遍布,荆棘丛生
;也许我们追求的风景总是山重水复,不见柳暗花明;也许,我们前行的步履总是沉重,蹒跚;也许,我们需要在黑暗中摸索很长时间,才能找寻到光明;也许,我们虔诚的信念会被世俗的尘雾缠绕,而不能自由翱翔;也许,我们高贵的灵魂暂时在现实中找不到寄放的净土……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可以以勇敢者的气魄,坚定而自信地对自己说一声再试一次!再试一次,你就有可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三、学生感悟:
再试一次就是成功:成功路上需要勇敢一点,在学习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在困难面前我们会退缩不前,其实只要再勇敢一点,迈出勇于挑战一切的脚步,收货的将是美好的人生。
案例四:世上没有后悔药
在很古很古的时候,知了是不会飞的。一天,它看见一只大雁在空中自由地飞翔,十分羡慕。于是就请大雁教它学飞。大雁高兴地答应了。学飞是一件很艰苦的事情。知了怕艰苦,一会儿东张西望,一会儿爬来爬去,学得很不认真。大雁给它讲怎样飞,它听了几句,就自满地嚷着:
“知了
!知了!”大雁让它试着飞一飞,它只飞了几次,就自满地嚷着:“知了!知了!”秋天到了,大雁要飞到南方去了。知了很想跟着大雁一起展翅高飞。可是,它用力扑腾着翅膀,还是飞不高
这时候,知了望着大雁在万里长空飞翔,直懊悔自己当初没有努力学习。可是,已经晚了,它只好叹着气,唱道:
“迟了
!迟了!”
教师点评:
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现实生活中许多人正是先唱
“知了”,再唱“迟了”,最后往事不堪回首。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大富翁亨利.福特说:“任何停止学习的人都已进入了老年,无论他是20岁还是80岁。坚持学习的人则永葆青春。”无知使我们胸怀狭窄,目光短浅;使我们安于现状,固步自封;使我们骄傲自满,松懈怠惰;使我们丧失了最为可贵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三、学生感悟:
保持良好的学习品质:学生在学习了此章节的内容及课程后,反思自己之前学习状态,切忌为所取得的一丁点成就沾沾自喜。在个人的学习之路上,树立远大的目标,永远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克服畏难和自满的消极情绪,并用积极的人生观找到实现个人的人生理想和价值。
案例五、出身贫寒,奋发努力
1910年,华罗庚出生在江苏省的一个小县城——金坛。他小时候,家中清贫,父亲在小镇上开了个小杂货铺,代人收购蚕丝,一家人过着半饥不饱的生活。华罗庚上初中时,对数学产生了特殊的兴趣,他的老师王维克很器重这个聪明机灵的少年,常常单独辅导他,给他出一些难题做,这使少年华罗庚得益匪浅。
华罗庚在金坛中学念完初中后,因家里无力再供他上学,只得辍
(chuò)学到父亲的小杂货店里帮助料理店务。可这位酷爱数学的年青人,人虽然守在柜台前,心里经常琢磨的还是数学。王维克老师借给他几本数学教材:一本大代数,一本解析几何,一本微积分。华罗庚便跟着这几位不会说话的老师步入了高等数学的大门。华罗庚18岁那年,在王维克老师的帮助下,到金坛中学当了一名会计兼管学校事务工作。他曾回忆当时艰难的生活:“除了学校里繁重的事务外,早晚还要帮助料理小店的事务。每天晚上大约8点钟才能回家。清理好小店的帐目之后,才能钻研数
学,常常到深夜。
”不久,金坛县流行伤寒,华罗庚不幸染病,卧床半年。后来病慢慢好了,可是左脚却弯曲变形,落了个跛足的终身残疾。
华罗庚在贫病之中刻苦自学,不但读了许多书,而且还勤于独立思考,敢于向权威挑战。
19岁那年,他发觉一位大学教授的论文写错了。便把自己的看法写成一篇文章,题目叫《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不能成立之理由》,于次年发表在上海的《科学》杂志上。随后,华罗庚又连续发表了几篇数学论文,署名“金坛人”。
这个在数学论坛上崭露头角的
“金坛人”,引起了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的注意。当他打听到这个数学奇才原来是个只读过初中的小青年时,深为震惊,便写信邀华罗庚来当时北平的清华大学数学系当管理员。到清华后,华罗庚的进步更快了。他自学了英语、德语。
24岁时,已能用英文写作数学论文。25岁时,他的论文已引起国外数学界的注意。28岁时,他当上了西南联大教授。后来,他又被熊庆来教授推荐到英国剑桥大学去深造。
教师点评:
华罗庚成功了
!在走过坎坷的自学之路后,他成了世界著名的数学大师,国外数学界这样评价他:“华罗庚教授的研究著作范围之广,足可使他堪称为世界上名列前茅的数学家之一”。1983年10月,华罗庚重游美国,接受了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的荣誉称号。这是美国科学院120年历史上第一次把这个荣誉称号授予一位中国科学家。美国科学院院长在向华罗庚致赞词的时候说:“他是一个自学出身的人,但他教育了千百万的人们。
三、学生感悟:
不忘科研,不忘祖国:
40年代后期,华罗庚应美国伊利诺斯大学之聘,在那里当教授。华罗庚在那里有着优异的生活、科研环境:他的住屋有4间卧室,2间浴室,还有一间可容纳五六十人开酒会的客厅。大学还给他配备了4个助手、1个打字员。但是,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时,华罗庚却不再留恋美国的优异条件,踏上了返回祖国的旅程。他说:“为了抉择真理,我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应当回去!”1950年的一天,这位已担任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的著名教授,在填写户口簿时,在“文化程度”一栏里写了“初中毕业”4个字
。这虽然使许多人惊讶不已,却是事实:他的的确确只有一张初中毕业证书。这位数学大师的数学知识,几乎都是通过自学获得的
!华罗庚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自学出身的人,也能教育千百万的人们。
案例六、中国建世界最难隧道
9年挖10公里,一天涌水能装满30层高楼
中国工程很多时候都是提前完工,但有一条隧道却不断延期,工期从最初的
5年半,意度调整为8年,又再度调整为13年相当于三峡大坝的建筑工期,这条隧道叫做大柱山隧道,被称为中国施工难度最高的隧道,这条隧道位于横断山脉,历史上人类在此开辟的每一条路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1938年修筑的滇缅公路几乎每一尺土地都凝结着鲜血和生命。半个世纪前的成昆铁路让一千多名铁道兵埋骨青山。大柱山隧道要穿越6条地震带,也需要施工工人接受自然的挑战,自开工以来,全国来考察的专家又500多人次,他们共同的结论是大柱山隧道融合了国内隧道涌水涌泥
、高地热、岩爆等各类风险,地质极其复杂多变,施工难度极大。中铁一局大瑞铁路的项目经理姜栋曾说:
“以前又这种隧道但只有涌水,没有想这个隧道综合了又涌水又涌泥又高低温。”其中一段
156米的断层竟然用了26个月,工人们开玩笑说:“就算拿手抠也该抠出来了。”对于隧道涌水,对于工人来说简直就是见常便饭,在大柱山挖掘隧道就像在豆腐里面打洞,周围全是泥石流,隧道每天的涌水量达到7万立方米,相当于一座30层高楼的体积,从施工到现在所有涌水量加在一起相当于10个西湖,而隧道另一端的工人们需要面对42摄氏度的高温,再加上洞内涌
水,十分潮湿,每天都在蒸桑拿。在一井水断层掌子面施工现场,地上堆着成吨的冰块,
5个多小时就全化掉了,每天需要忘施工现场运送4,5次冰块,工人们每天施工20分钟就必须停下来休息,两个小时就必须换下一班工人,24小时不停歇向前挺进,即将攻克最后一个断层,大柱山隧道将在2021年贯通,最后连接大理到瑞丽的大瑞铁路将通车,将把云南从边疆变为中国的西南大门,为云南经济的腾飞起到最关键的作用。
教师点评:
大柱山隧道是一场年轻人的较量,
9年过去了,开工时20多岁的毛头小伙们变为了人夫人父,为了不延误工期,为了攻克世界最难的工程,中国的年轻一代的“基建狂魔”们每年和家人团聚的时间仅10余天。这条建成后5分钟就能通过的隧道耗费了整个工友兄弟们整个青春,然而对于勇于拼搏,笃定胜天的中国年轻人来说这是无悔的青春,人生能有几回搏,夫复何求?
学生感悟:
从高楼到地下室,在到各种道路、桥梁、隧道,无数让人震撼而不可思议的超级工程刷新着我们的脑洞,同时
“基建狂魔”的形象成为了中国建设者们的一张含金量十足的名片。而如此匪夷所思的工程是如何实现的呢?答案是面对困难的智慧、大无畏精神、迎难而上的勇气。
案例七、
"种子使者"——大爱情怀播种未来
雪域高原的精神坐标
钟扬,复旦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导,长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7年9月25日不幸遭遇车祸逝世。
“一个基因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钟扬总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2000万年前,在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巨大碰撞下,隆起了世界上最年轻的高原--青藏高原。这里是广袤壮阔的圣地,却是植物探索的禁区。高寒缺氧,氧气含量不足内地的50%,昼夜温差高达45摄氏度,鲜有植物学家敢于涉足。
2011年7月,珠穆朗玛峰一号大本营,海拔5327米。下午2时刚过,狂风开始肆虐,抽打在人脸上,呼吸都困难。“钟老师,您留守大本营,我们去!”学生拉琼看到老师嘴唇发乌,气喘得像拉风箱,不由暗暗心惊。
“你们能上,我也能上!你们能爬,我也能爬!”
逆风而上,向珠穆朗玛峰北坡挺进,上不来气的钟扬嘴唇乌紫,脸都肿了,每走一步都是那样艰难。
“找到了!”学生扎西次仁激动大喊,一处冰川退化后裸露的岩石缝里,一株仅4厘米高、浑身长满白色细绒毛的“鼠曲雪兔子”跃然眼前,骄傲地绽放着紫色的小花,它是高山雪莲的近亲,看着不起眼,但在植物研究者眼中比什么都美丽动人。
这里是海拔
6200米的珠峰,这是一株目前人类发现的海拔的种子植物,这是中国植物学家采样的点!
他们追踪整整
10年,在海拔4150米处发现了“植物界小白鼠”拟南芥的崭新生态型;他们采集的高原香柏种子里,已提取出抗癌成分;他们花了整整3年,将全世界仅存的3万多棵国家一级保护植物--西藏巨柏逐一登记在册;他们揭示了红景天、独一味、藏波罗花、垫状点地梅、西藏沙棘、山岭麻黄、纳木错鱼腥藻等青藏高原特有植物对环境的分子适应机制……
16年来,钟扬和学生们走过了青藏高原的山山水水,艰苦跋涉50多万公里,累计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多万颗种子,近西藏植物的1/5。
教师点评:
脚踏实地奋斗,力求不凡作为。钟扬是一位先锋者,甘于成为奉献者,不管多么危险,
多么困难,只要对科研有帮助,他都可一往无前,不顾生死。
“只要国家需要、人类需要,再艰苦的科研也要去做。”一个基因事关国家生态安全、一粒种子事关整个人类未来,钟杨用一个植物学家的责任感,恪尽职守、艰苦奋斗,毕其一生科研报国,建立起青藏高原特有植物的“基因库”。他播种未来,为国家挺起科学的脊梁,他燃尽生命,为社会留下不朽的温度。
学生感悟:
不是杰出者才善梦,而是善梦者才杰出。在钟扬一生的追求中,有无数的别人,唯独没有他自己。不要荣誉,不要名利。对比我自己,有太多的差距和没有做到,可是有一点我是不会变的,那就是不惧艰难,迎接挑战,勇于拼搏,虽然无法做到和钟扬一样,但坚信不断努力,终会有成长的一天。
案例八、奇迹出现,热血沸腾
武汉军运会,
为一位兵哥哥疯狂
10月20日的500米障碍跑项
,八一军事五项队队员,潘玉程,以
2分09秒5,打破世界纪录
央视解说激动直呼,
“就像一颗子弹”,“奇迹出现”。
这位刷屏的兵哥哥,是个有故事的人,他有着退伍当卡车司机,又再次入伍,连续夺世界冠军的传奇经历。
2003年,12岁的潘玉程,被云南孟连县少年体校招入,开始长跑训练,2007年夺得普洱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800米中长跑冠军。少年得志后,他开始沉迷网吧荒废训练,受到劝退一年的处罚。
迷茫时刻,他加入了部队,并代表原成都军区参加全军比赛,
2009年的全军军事三项比赛中,潘玉程和战友一举夺得团体冠军。表现抢眼的他,又被抽调到,八一军体大队军事五项队。
2011年,潘玉程退伍了,他开始跟着父亲开大卡车跑运输,把农场压制的橡胶运到昆明,日子过得也不错。2012年,潘玉程再一次被特招入伍,回到八一军体大队军事五项队。
重返军营的潘玉程铆足了劲,不分昼夜地刻苦训练,从
2013年第60届军事五项世锦赛开始,他连续5年蝉联,军事五项男子500米障碍跑世界第一,并多次获得,男子个人、团体、男子障碍接力金牌。2018年初,潘玉程荣立一等功。
教师点评:
只有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才能再次实现人生价值。潘玉程超越自我,淬火成钢。
学生感悟:
潘玉程非常珍惜这些来之不易的机会。退伍过,当过卡车司机,后来再次入伍回到运动场,潘玉程在有限的时间内突破极限,他这样一名普通人,却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案例九、
爱拼才会赢
一、奋斗萧敬腾
从台湾综艺节目
“超级星光大道”成名,踏上歌唱道路,直至成为金曲歌王,萧敬腾在娱乐圈的发展可谓顺风顺水。在短短的几年里,他迅速成长为新一代唱作艺人的代表人物。有人说萧敬腾的身体里驻扎着一个猛兽,其实,他只是给青春找到了一个支点!
萧敬腾出生在台北市万华区,青春的焦躁无处安放,沉溺在叛逆和暴力中,成了大人眼中的坏学生。抽烟、打架、翘课,不一而足。
在萧敬腾彷徨无知的时候,台北市少年辅导组织的义工将萧敬腾从悬崖边拉了回来。因为辅导员的一句
“为什么不把打架的力气用到音乐上”,他找到了人生的目标。小学六年级时在家里偶然听到邦乔飞的专辑《Crush》,更让他有了学习音乐的念头。
15岁的时候,萧敬腾开始学习爵士鼓。虽然曾因为经济窘迫而终止,但是他仍然自学苦练,经常一天超过10个小时。16岁时的萧敬腾已经成了台北知名的爵士鼓鼓手。但是他并不满足,继续学习了钢琴、萨克斯、吉他等乐器,并开始学习声乐,叛逆少年因音乐走出阴霾。
为了拥有登台唱歌的机会,他走进每一个有演唱机会的店里毛遂自荐。
17岁那年,他开始在西餐厅驻唱,成为全店年纪最小的驻唱歌手。此时萧敬腾仍是学生,只能在放学后背著电子琴和装满歌谱的背包,在台北县市及桃园、新竹之间骑着摩托车四处赶场奔波直到深夜,曾试过一周演唱50个小时,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一起驻场的同事回忆说,“有一次下大雨,看着萧敬腾夜雨中骑车赶往下一个演唱的地方,他真的很坚持”。两年多的驻唱生涯,给萧敬腾积累了丰富的舞台经验。
萧敬腾说,他不喜欢讲苦,在还没有成功,在你还在努力的时候,不要告诉人家你有多苦,当你成功的时候也不需要你自己来说,他们会知道。在狂妄迷茫的青春岁月里,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目标,将其作为青春的支点,不懈努力,我们的青春将开出美丽的花朵,我们的生命也将因此获得新生。
2007年,萧敬腾在参加台湾电视歌唱选秀节目“超级星光大道”时,他以富有穿透力和感染力的声音,以及独特的个人风格一战成名。他驻唱的餐厅场场爆满,一位难求。2009年,出道未满两年的萧敬腾在台北小巨蛋举办“洛克先生Mr.Rock”个人演唱会,成为在小巨蛋开唱的最年轻歌手。2013年,萧敬腾拿下第24届金曲奖国语歌王,成为继王力宏之后第2年轻的金曲奖最佳男歌手。
如果说星光大道给了萧敬腾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那么多年来他在音乐上的不断学习积淀和不懈努力坚持,则是一切的源泉。萧敬腾说:
“我爱音乐,我只要活着的一天,我就有做不完的事,做不完的梦想。”
教师点评:
同学们,青春是人生中最美好的阶段。但就是要不畏惧挫折的考验,就是要不断的奋斗,才能在人生的长河中一次次的击起耀眼的浪花,因为奋斗,你的青春才会精彩
学生感悟:
作为学生,应该像萧敬腾学习,不论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我们应该学会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轻易言弃。自己的人生只能自己做主,未来如何,就看现在。
案例十、用一只眼睛跳水
1996年7月,奥运百年盛会在亚特兰大揭开序幕,18岁的伏明霞不仅蝉联跳台金牌,还拿了跳板冠军,成为36年来第一位在一届奥运会上包揽两块跳水金牌的女运动员。亚特兰大奥运会之前,伏明霞带着肩伤参加了选拔赛,在明知被个别裁判故意压分的情况下,她从容以对,获得了两个项目四个参赛名额中的两个。在奥运会上,全国亿万观众通过荧屏看到跳台上挥洒自如的伏明霞,可又有谁看得出她的一只眼睛正发炎呢?比赛结束后,她给姐姐打电话说:“姐,你知道吗?我是用一只眼睛跳水的。”
教师点评:
伏明霞
的成功
不单单是自己过硬的实力
更是自身勇于拼搏
不向现实低头的勇气
即使面对评委的刻意低分
自己身体的不适
还是强忍着通过完美的表现赢得了属于自己的胜利
学生感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好自己该做的,就像学生应该学好每一门功课,就目前阶段而言就是成功。
案例十一
“拼命三郎”——邓亚萍
面对困难挫折,意志不坚定者选择退缩,不甘心者选择迎难而上。而世界冠军邓亚萍是个典型的在困难挫折面前绝不低头,迎难而上,妥妥的
“拼命三郎”。
童年时期的邓亚萍,受到体育教练父亲的影响,立志将来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但邓亚萍身高矮小,手脚粗短,根本不符合体校的要求,因而未能进入体校学习。在被体校拒绝之后,年幼的邓亚萍并没有因而放弃,而是跟父亲学了乒乓球。为了能让自己的球技更加成熟,基本功更加扎实,邓亚萍在自己的腿上绑上了沙袋,把木牌换成了铁牌,这时的她年仅七八岁,每闪、展、腾、挪一步,都举步维艰。腿肿、手掌磨破,这些都是家常便饭。但她却从不叫苦,不喊累。
付出总是会有收获的,
9岁的邓亚萍在全国业余体校分区赛中获得了单打冠军。之后,邓亚萍结束学业,全身心投入到打球中。10岁时便获得全国少年乒乓球比赛的团体和单打两项冠军……
正因为邓亚萍的那股劲,她的刻苦训练终于换来了丰厚的回报。邓亚萍几乎是统领了各大赛事的单、双打冠军,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冠军。当时的媒体更是称这个时期是乒乓球的
“邓亚萍时代”。
由于受到严重伤病的困扰,再加上当时国家队的年轻成员已经成熟,
24岁的邓亚萍选择了退役。不服输的“拼命三郎”邓亚萍在退役后并没有选择从事老本行,而是选择去学习深造,提升自己。初到清华大学外语系报到之时,邓亚萍连最基本的默写26个字母也是费尽心思才写得出来。自知自身的文化基础薄弱,“拼命三郎”邓亚萍又一次严格自己。几乎苛刻地学习了14个小时。做作业也要跟完成训练课一样,绝对今日事今日毕,毫不含糊。
本科毕业后,邓亚萍的求学之路并没有止步,转身走进了英国诺丁汉大学攻读硕士。在诺丁汉大学上课的时候,邓亚萍总是抓住一切机会抢着发言,老师更是笑称从她的学习劲头可以看得出她是一个世界冠军。下课之后便会马不停蹄赶往另一个老师那里做个别辅导
……邓亚萍要在诺丁汉大学拿到硕士学位的决心非常坚决,“拼命三郎”邓亚萍再一次做到了,在2002年底,邓亚萍完成诺丁汉大学硕士学位归来。
2003年初,邓亚萍成为了北京奥组委市场开发部的一员,同时也收到了来自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录取通知书。邓亚萍选择前往读博深造,最后她也成为了中国奥运冠军中学历最高的运动员。
教师点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其实每个人都有可以实现自己目标、理想的可能,成功与否的关键还是要看你对自己是否够狠,是否够刻苦努力,是否严格要求自己。
人们常说,在科学之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敢于在崎岖的小路上不断攀登的人,才能到达希望的顶点。让我们认准自己的努力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收获成功的喜悦。
三、学习感悟:
同学们一致认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持之以恒精神在人的一生中的重要性,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特别是在学习中,你认为一定要考下的证书,那么就要坚持下去,无论是第一次失败还是第二次失败,持之以恒定会让我们收获很多。
案例十二、海伦
·凯勒
美国著名盲聋作家、教育家海伦
·凯勒,小时候患上了猩红热,重病夺去了她的听力和视力。由于失去听觉,不能矫正发音的正误,她说话也含糊不清。对于一个残疾人来说,世界是一片黑暗和寂静,要学会读书、写字、说话,没有强大的记忆力,简直是不可能的事。但是,海伦·凯勒没有向命运屈服。她为了能清楚地发音,用一根小绳拴在一个金属棒上,叼在口中,另一端拴在手上,练习手口一心,写一个字,念一声。为了使写出来的字不至于歪歪扭扭,她还自制了一个木框,装配了一个滑轮练习写字,当然莎莉文老师也付出了很大的贡献,她让海伦将手放在自己的喉咙上,让海伦感受发声的震动来练习说话。海伦把自己的学习分成四个步骤:
每天用三个小时自学。用两个小时默记所学的知识。再用一个小时的时间将自己用三个小时所学的知识默写下来。剩下的时间她运用学过的知识练习写作。在学习与记忆的过程中,她只有一个信念:她一定能够把自己所学习的知识记下来,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她每天坚持学习
个小时以上,经过长时间的刻苦学习,还有不屈不挠的信心,使她掌握了大量的知识,能熟练地背诵大量的诗词和名著的精彩片段。到后来,一本
万字的书,她用
个小时就能读完,并能记忆下来,说出每章每节的大意,还能把书中精彩的句、段、章节和自己对文章的独到见解在
小时之内写出来。海伦的记忆力已经大大超过了普通人的正常水平。
据说,在哈佛大学读书的一个博士生听到海伦
·凯勒的事迹后,很不服气,决定要和她比试比试。在严格的时间规定和教员的监督之下,他们进行了
轮比赛,博士生服了。他摘下博士帽,恭恭敬敬地戴在海伦的头上。经过学习,海伦突破了识字关、语言关、写作关,先后学会了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语言,出版了
部著作,受到社会各界的赞扬与褒奖。
1959
年,联合国发起了“海伦·凯勒”运动,号召全世界人民向她学习。
1968
日,海伦
凯勒在鲜花包围中告别了人世,享年
教师点评:
·吐温曾说:“
世纪出了两个了不起的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海伦·凯勒留下名言:“残忍的命运挡住了入口,我会不甘愿地质问命运为何作这样专横的宣判,因为我的心尚未驯服,仍是狂热的;但刻薄无情的话到口里,我的舌头却没有说出来,像还未落下的泪,又流回我的心中。”美国《时代周刊》评选海伦·凯勒为“
世纪美国
大偶像之一”。并且她留给人们最大的启示就是,勇敢地接受生命的挑战就能够赢得生命中的光明。本书是对海伦·凯勒一生详细记述,被认为是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两大贡献之一。
麦格劳
希尔出版公司发行的一部教育片最后总结说:
海伦·凯勒和安妮·沙利文带给整个世界的礼物就是不断地告诫我们,周围的世界是多么奇妙,有那么多人在教我们认识它;没有哪个人是不值得帮助或无法帮助的,一个人对我们的最大益处就在于帮助他人发挥其真正的潜能。
学生感悟:
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取得了多么大的成就,而在于他在获得成功过程中付出了多大的努力。对一个人的评价最重要的不是他的起点,而是他的终点;不是他从世界拿走了什么,而是他给世界留下了什么。
案例十三、邓亚萍在剑桥大学读书的励志故事
1998
日邓亚萍怀着复杂的心情,飞向剑桥。对她来说,这自然是非常难得的机会,但却又是一个艰难的起步。
“第二天就是开学上课的日子,全班一共
个同学,教室不大,
张课桌椅向着黑板,摆成半圆形。老师先让大家做自我介绍。接下来给每人发了两张讲义就开始讲课,课堂上没什么纪律,讲解方式也很随意,老师一边讲课,同学们一边七嘴八舌地抢着回答问题。我在云山雾罩中上完了课。四五个星期过去了,每天十五、六个小时的付出,但收效并不大,英语水平的提高也不显著。作为一个插班生要赶上其他同学困难太大。加上没有教材,每次上课才能拿到老师发的讲义,这种教学方法也很难让我适应。
邓亚萍就读的纽汉姆学院是隶属剑桥大学的一所小学院,类似于国内的语言进修学院。这里的学生主要以外国留学生为主,而邓亚萍是唯一来自中国内地的留学生。
“刚到剑桥的那段时间,我虽然比较刻苦,效果却不明显。我知道,这是因为自己的语言基础还相当薄弱,要想在剑桥这个精英云集的学府里站得住、学得好,更需要全力以赴地去拼搏。做学问与体育训练一样,没有任何捷径可寻,更不会有天上掉馅饼的美事儿,一切靠自己去拼去搏吧。”为了赶功课,邓亚萍起早贪黑,每天只睡几小时。
“开始的一两个月之内,根本听不懂老师在上面讲什么,我把老师所有写在黑板上的东西照抄一遍。回到家里以后,自己再翻字典,再看。每天的生活比较单调,上课时间是四个半小时。下了课还有很多作业,吃饭对我来说好像都很费事,中午休息的时间只有一个小时,我一般都不回宿舍,就是吃上午带去的三明治,然后看一会儿书。晚上经常吃的东西就是自己做的方便面条加青菜、西红柿和鸡蛋。几乎每天都要学习到
点才能睡觉。
虽然基础比其他同学差,她总是不甘心,想超过别人。这种好胜的心理后来才慢慢开始转变:
教师点评:
我国著名乒乓球运动员退役后,用她大乒乓球时不服输的态度,又开始自己的求学生涯。一看她学习的劲头就知道她是世界冠军。身体条件并不出众,可她以自己出色成就,改变了世界乒坛只在高个子中选拔运动员的传统观念。连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也为邓亚萍的球风和球艺所倾倒,亲自为她颁奖。拼搏、拼搏、再拼搏
无论是做运动员还是做学生,邓亚萍对自己的要求都几近苛刻:
“必须做好,我没有理由做不好
”这就是一份自信
学生感悟: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其实,我们与邓亚萍一比,都会觉得自己那点困难,那点委屈都不叫事。拼搏,似乎很遥远。起早贪黑,一天只睡几小时,想都不敢想。古今中外,这样的范例不胜枚举,今天就从自己做起,上好每一天的课,做好每一次实验,精益求精,向榜样看齐。
案例十四、吴洪生:
一位瘫痪残疾人的奋斗故事
2000年8月13日上午8时,捷克首都布拉格的国际体育场内坐无虚席,第五届国际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拉开了序幕。来自54个国家的800多名选手,紧张地进行着有34个项目、为期3天的国际大赛。吴洪生与其他28名中国选手也参加了比赛。
在女装制作组,吴洪生是近百名选手中惟一的男性,评委要求参赛者
3个小时内自行设计、制作一件女式衬衣,很多选手没按时做好,而他却仅用2小时20分钟就完成了制作。他的作品以款式新颖、做工精美赢得了大赛评委的一致认可,众多富有经验的外国选手也都“OK!OK!”地赞叹不已。最后,吴洪生荣获了该项目比赛的金奖。当布拉格市长把金灿灿的奖牌挂在他的胸前时,赛场上爆发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吴洪生的泪水打湿了金牌,他百感交集:“我终于梦想成真了!这不仅是对祖国、对亲友的回报,更是我人生价值的体现。一位韩国记者问我这次拿到金牌能得到多少万奖金,我回答他:‘这奖牌是我的无价之宝,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成功之刻,到处是掌声与鲜花,然而隐藏在掌声与鲜花后面的汗水、泪水又有谁知呢?
不幸孩子的幸福童年
1962年,吴洪生出生于山东省栖霞市寨里镇吴家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里,排行第五,自幼天真活泼,极受家人喜爱。谁料,3岁那年,他患上了小儿麻痹症,四肢麻木,大小便失禁。父母带着他四处求医问药,小洪生在痛苦的煎熬中一躺就是5年。8岁时,他的病情突然好转:双手可以活动了,大小便有了知觉,两条瘫痪的腿也能动弹了。吴洪生说,这一辈子也忘不了当时的情景:母亲抱着他失声痛声,热泪在他脸上恣意流淌。病情好转后,小洪生就缠着父母要上学读书。刚开始,由哥哥姐姐背他上学,很快,聪明伶俐、好学上进的小洪生就赢得了师生的喜爱。渐渐地,老师和同学们主动轮流背他上学。后来,同学中的吴柯平、吴柯勇主动承担了接送任务。夏天,烈日炎炎,孩子们喜欢穿一件红色背心,而吴洪生和他的两个小伙伴总是要多穿一件,因为天天背送,时间长了,背与被背者总是一个后背破洞,一个前胸破损。冬天,寒风裹雪,两个孩子背着他相互搀扶着蹒跚而行。一个雪后的清晨,吴柯平背着洪生去上学,不小心滑到了路边1米多深的雪沟里,沟沿上的雪融化结冰了,两人怎么爬也爬不上去了,在雪中折腾了半个小时,最后被一位过路的大爷救了出来。师生们对洪生的关心爱护,使他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懂得了人生的道理。就这样,在师生的背上,小洪生读完了小学和初中的课程。
走过去,前面是个天
1978年,吴洪生以全县统考第5名的优异成绩考入了重点高中,然而在体检时却被无情地刷了下来。眼巴巴地看着朝夕相处的同学升入高中,而自己只能面壁独处,洪生一手抱着母亲的腿,一手捶着床,哭喊着:“妈妈,我要上学,我要读书……”母亲心痛欲裂,却也只有偷偷地抹眼泪。村里人也议论纷纷:“小瘸子捞不着(不能)读书了!”“小瘸子”的字眼象皮鞭一样抽打着洪生,隐隐传来的“铛铛”的上课铃声像针扎一般刺着他的心。吴洪生意识到了残疾将给他带来可怕的人生,痛苦、失落、绝望笼罩着。
一天,洪生趁家人不在,扶着板凳,挪到了父亲保管生产队农药的屋里,想喝药自杀。看着眼前的农药,他禁不住泪如泉涌,就在打开药瓶的一刹那,昔日同学们风里雨里、汗里泪里背着他上学的情景历历在目。
“难道大家不辞辛苦地照顾我,换来的竟是我的自杀?”“不,决不能!我要战胜命运,用自己的双手去实现自身的价值!”他擦干眼泪,将药瓶放回了原处。
为了自立更生,洪生开始学钟表修理。两个月下来,家里的两口钟被他折得七零八落,却怎么也组装不到一起。失去耐心之后,他彻底绝望了,死亡的阴影又一次占据了洪生的头脑,他选择了跳井自杀。然而他几次刚爬到井口边,就被家人发现并拦住了。
庆幸的是,吴洪生有一直牵挂、爱护他的良师益友。老师和同学们给他带来了书报,如《把一切献给党》、《卓娅和舒拉的故事》等等,而洪生最喜欢的一本书是伙伴吴柯平送给他的一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自传体小说。主人公保尔
·柯察金历经战火的洗礼,出生入死,身残志坚的动人事迹深深打动了他。“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给予人的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你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当洪生看到这段时,不禁为自己的过去羞愧不已,他把这段话工工整整地抄录下来,贴在自己的床头,激励自己不断奋进。
见洪生喜欢绘画,父亲就为他买来了一套服装教材。他一边学习、一边实践。初时,在报纸上临摹、剪裁,后来,家里的旧衣服成了他的试验品。没有老师指导,他就自己对照书本中的尺寸裁剪;无法站立,便坐着板凳,伏在炕沿上剪裁
……4个月后,在姐姐的帮助下,他把炕当作剪裁桌,门为烫衣板,搪瓷缸为熨斗,开始为亲朋好友免费做衣服。洪生承诺:做好了不要钱,做不好赔偿。他这样逼着自己做好每一件衣服,因为一旦做坏,自己根本无力偿还。渐渐地,他成了十里八乡有名的裁缝。1979年,他到村裁纫组做了一名技术工人,由于他为人忠厚、技术过硬又肯吃苦,在1982年至1996年间,洪生先后被镇供销社服装厂、县二轻局服装厂、烟台佳佳服饰有限公司聘为厂长、经理。
吴洪生的自尊、自强、自立精神赢得了人们的敬佩,也赢得了邻村姑娘徐秀丽的心,两人偷偷相爱了。世俗的冷嘲热讽和家庭的反对没能阻止他们的相爱,不久,身高
1?68米、端庄秀丽的健全姑娘徐秀丽做了双腿残疾的吴洪生的妻子,这在当时成了镇里的头条新闻。
有人说,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总有一个坚强的女人。每谈及自己的家人,吴洪生总是一脸的幸福与自豪:
“在我眼里,妻子徐秀丽是世界上最伟大、最美丽、最可爱的人,没有她的支持,就没有我今日的成功。”
1996年,在当地政府和妻子的鼓励支持下,吴洪生辞去了佳佳服饰有限公司经理的职务,创办了自己的服装设计中心——梦迪制衣公司。公司成立后,最忙的不是洪生,而是徐秀丽。公司的大小事秀丽都要参予决策,丈夫每到一处她都要搀扶照顾,尤其是上下楼时,怕洪生摔着,她就背着他楼上楼下地跑,每每总是大汗淋漓,她却从无半句怨言。看着背负着自己的妻子浑身被汗湿透的样子,吴洪生的心里便会洋溢着一种难以言说的激情,是疼爱更是感激,是依靠更是力量!于是他加倍努力,也不断取得了新的成绩,在短短4年间,他先后夺得了山东省残疾人技能选择赛女装制作项目第一名,全国此类项目第一名,并成功地登上了国际颁奖台。
尽我所能,回报社会
在吴洪生的札记中我看到了这样一句话:
“我是个苦命的孩子,但有幸生长在充满友爱和真诚的社会主义大家庭里。作为一个大写的人,与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其他生命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他的生存必然有着刚毅和执著的成功,他的发展必须有着为社会作出最大贡献的责任。”
在吴洪生被聘任为厂里、经理期间,他毫无保留地把裁缝技术传授给职工,无偿对
200多名职工进行技术培训。1996年,为了让当地的下岗职工“看到一种希望,一种精神,一种鼓舞和激励”,他主动为党和政府排忧,他办的公司当时招收的30名职员都是下岗职工,他常以自己为例,鼓励他们学一技之长,走自立自强的道路。4年来,公司先后安置了30名下岗职工,15名残疾人,使他们走上了富裕之路。公司为国家上交利税5万多元,并且,每年都为干休所的老同志送去衣服和礼品,为社会福利院捐赠款物。
如今,梦迪公司已从负债
20万元发展成为净资产达50万元的,集设计、制作、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企业。谈及将来,洪生还有许多想法:“我想扩大企业的规模,再安排50名下岗职工和残疾人就业,成立‘梦迪残疾人服务社”,免费为残疾人提供脱贫致富技术、信息及用品用具,把服务社办成‘残疾人之家’,让‘梦迪’为更多的下岗职工和残疾人创造择业机会,提供技能培训,与他们共拓坚实的人生之路,我要尽我所能,回报社会!
教师点评:
人的一生中会经历很多挫折和困难,甚至有些困难会使你失去活下去的勇气,但这些终将会成为你人生宝贵的经历,
“走过去,前面是个天”。所以只要我们坚定的满怀梦想和热爱,我们就会成功,没有什么能阻止我们成功,最难跨越的其实是自己,与命运抗争算得了什么!
学生感悟:
逆境与疼痛夺不走你的执着与热爱,只是个残酷的考验,很有可能结果并不一定如自己所愿,但是拼搏过的人生才算真正的人生。
案例十五、吴承恩
吴承恩从小家境清贫,但是他勤奋好学,一目十行。擅长绘画和书法,多才多艺,少年时期就因为文采出众在家乡很出名。
但是他的科举之路很不顺利,人到中年,才进入国子监读书。
60岁的时候出任县丞,又与长官发生矛盾,回到家乡去了。生活又很困苦,对现实的黑暗很不满,就开始写一些志怪小说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绪。
50岁的时候写了《西游记》的前十几回,后来又中断了很多年,知道晚年辞官回到故乡才正式创作《西游记》。
人至暮年悉心创作要耗费很大的精力,所以《西游记》的成书也是作者呕心沥血的一部巨著。
教师点评:
“可尽读天下书”,而“以家所藏图史分其半与之”其实获得成功的方法很简单,别因一时的失败失去信心就可以了。
三、学习感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生路上,各种各样的障碍无处不在。不断跌倒,爬起,克服障碍难免要经历失败和困苦,阳光总在风雨后。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8
03-08
03-08
03-08
03-08
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