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潍坊高三二模、绵阳三诊语文阅卷报告 2021届潍坊高三二模、绵阳三诊语文阅卷报告2021届潍坊高三二模、绵阳三诊语文阅卷报告

2021届潍坊高三二模、绵阳三诊语文阅卷报告

语文阅卷报告

第4题

【原题再现】

材料二第一段针对报告文学消亡理由的反驳,充分有力。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4分)

【参考答案】

①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运用归谬法或类比论证法),指出逻辑错误。如果没有深广的传统根基便会消亡,那么报告文学和“非虚构”同为“舶来品”却结局不同,在逻辑上是不成立的。②用辩证思维阐明问题本质。“伤害”换一种角度看,其实是“周全”。③针对评论家们提出的两条理由,逐一批驳;而且运用破立结合法,在批驳他人认为报告文学消亡的理由同时,也说明报告文学立足的依据。(4分)

【答案解析】

①②两条扣住“有力”来说明,第③条扣住“充分”来说明。

【评分标准】

1.每条1分,答出两条得3分,答出三条得4分。

2.答案①②中包含结论和说明两部分。如果只有结论,没有结合文本进行说明也可得1分;如果没有结论,只有说明(结合文本),且说明中暗含结论要点,也可得1分;如果没有结论,且说明只是摘抄原文字句,不得分。

3.第③条有两点组成,只要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主要问题】

1.只是摘录原文字句,缺少必要的结论和分析。

2.审题不对路,没有从论证上来分析,而是从结构和语言等方面来分析。

3.对于特定文段的论证方法判断不准确,抓不住文本的特性化特征。

【备考建议】

1.进一步强化审题能力训练,抓住题干要求,理清作答路径和角度,避免思维套板现象。

2.强化答案规范性训练,以简洁、准确、全面为标准,调思维,理路径,分角度,避免地“毯式轰炸”。

3.强化变式训练,抓住学生的易混点进行分析、鉴别,区分作答路径与角度的不同。

第5题

【原题再现】

有人说:“非虚构作品是报告文学消亡的推手。”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参考答案】

5.参考答案示例:

(一)同意。①“非虚构”恶化了报告文学的生存环境,它抢夺了报告文学的受众,使报告文学受到冲击。②“非虚构”写作的冲击使报告文学的创作主体产生不自信,影响报告文学的存续发展。③“非虚构"写作的鲜明特点,凸显放大了-些报告文学内容和样式的缺陷,更使其失去竞争力。(6分,每点2分)

(二)不同意。①报告文学承继了中国文学写实和叙史传统,有在“非虚构”写作冲击下的立足根基。②报告文学承载的社会职能并没有丧失,能有效消除社会负面情绪,安抚焦虑不安,这是“非虚构”写作不能替代的。③“非虚构”写作的冲击对报告文学是警钟,会唤醒它的自信,进行自救。(6分,每点2分)

【答案解析】

本题为开放性题目,主要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同意与否皆可,但必须点明自己态度。如选“同意”,即“非虚构作品是报告文学的消亡的推手”,可从二者的“读者受众、创作主体和自身文体特点”三方面组织答案;如选“不同意”,即“非虚构作品不是报告文学的消亡的推手”,答案点围绕着报告文学的“传承、功用和处境”三方面阐明。

【评分标准】

1.态度鲜明。不点明观点不得分。

2.每条2分,答满三条得6分。

3.如果选择“同意”,却只回答非虚构作品的特点,酌情得1分;如果选择“不同意”,却只回答报告文学特点得特点,酌情得1分。

4.如果答非所问,本题不得分。

【主要问题】

1.审题不清,未点明观点。

题干问的是“你同意这种观点吗?结合材料谈看法。”考生应该回答“同意”或者“不同意”,而非回答“我认为这种说法是片面的”,甚至部分考生完全没有回答自己的态度,就分列理由。

2.不理解题目要求,答非所问,完全不扣要点。如选择不同意,却回答报告文学消亡的原因。

3.认为不赞同,却只回答报告文学的特点,没有围绕着题干观点进行评析。

4.答案不分条,没有逻辑性。

5.书写极差,卷面凌乱。

【优秀答卷】

【备考建议】

1.加强审题训练,务必培养学生准确审题的能力。

2.加大思维逻辑训练,可借助优秀时评、思辨范文或有思辨性的题目审做,提高学生思辨能力。

3.进一步加强对学生概括、提炼能力的训练,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考虑问题。

4.强化答题规范训练,向学生强调书写及卷面的重要性,答题时务必分条列点。

第8题

【原题再现】

文中多次写到“蝴蝶”,请简要分析其意蕴。(4分)

【参考答案】

①“蝴蝶”指“蝴蝶银簪”,是革命传承的象征,是缅怀亲人的寄托。②“蝴蝶”是指自然界的蝴蝶,隐喻着青春、生命和生活的美好。

【评分标准】

1.每条2分,共4分。

2.答案①“蝴蝶”指“蝴蝶银簪”,1分;“是革命传承的象征”和“是缅怀亲人的寄托”两点中答出其中一点(意思对即可),给1分。

3.答案②,答出隐喻(暗喻或比喻)青春、生命和生活的美好(意思对即可),给1分;只答出“自然界的蝴蝶”,不给分。

【主要问题】

1.不少考生将“意蕴”题答成“作用”题,思维套板化严重。

2.思路不清,将“意蕴”与“作用”两类题目的作答思路交叉在一起。

3..按照原文顺序进行逐一概述,未能理清作答角度并按照角度进行整合。

【备考建议】

1.重视思维建模,力避套路建模。引导学生按照由表层含义到深层含义的思考路径,理清作答方向和角度。

2.重视变式训练,针对学生模糊不清的问题,通过变式发问和答案重组等途径,弄清发问方式和答案组织的不同,增强学生思维灵活性、准确性。

第9题阅卷报告

【原题呈现】

9.作为革命题材作品,小说没有详写大、小姑奶奶两位烈士,而集中笔墨写了祖母,对此你怎么理解?(6分)

【参考答案】

9.①详写祖母,既表现了对烈士的缅怀,又突出了群众对革命的作用,丰富了小说主题。②将烈士事迹散布于祖母的言行中,留下“空白”,引人遐想,拓展了文章的艺术空间。③通过祖母表现烈士,使烈士形象更有血肉感亲近感,拉近了烈士与读者的距离。(6分,每点2分,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试题解读】

本文选材革命素材,紧扣建党一百周年,引导学生走近革命年代,感受革命家庭的奉献和付出。本题设题角度新颖,以“祖母”的角度,引导学生挖掘文本,探究行文构思,较好地考查了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评分标准】

①详写祖母,既表现了对烈士的缅怀,又突出了群众对革命的作用,丰富了小说主题。(2分)

②将烈士事迹散布于祖母的言行中,留下“空白”,引人遐想,拓展了文章的艺术空间。(2分)

③通过祖母表现烈士,使烈士形象更有血肉感亲近感,拉近了烈士与读者的距离。(2分)

补充:

若从其他角度组织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得分。

①祖母作为革命家属,是见证者(亲历者),文章过渡自然真实/大小姑奶奶的事迹更真实。

②从人物视角看,本文以“我”为第一人称视角,“我”对大小姑奶奶的了解有限,而祖母了解大小姑奶奶更多,集中写祖母,对于写大小姑姑的革命事迹更具真实合理性。

③祖母为革命奉献的精神,以点带面(以小见大),突出了群众对革命的作用。

【阅卷问题】

①审题不准确,答成对祖母形象的概括分析。

忽略题目“作为革命题材”的要求

②对文本解读错误。

③脱离题目要求,解读拔高,答非所问。

④答题不规范,部分要点,不分层次,乱写乱画。

【备考建议】

①重视文本的解读,文意的挖掘,能够透过文本,把握作者的情感取向和写作意图。

②重视规范。规范审题,规范答题,从阅卷看,很多同学在组织答案时,忽略了题目的命题意图,导致丢分严重。

③明确题目要求。从题目明确命题意图,结合命题意图回归文本,联系文本进行有针对性的合理的探究和梳理,能从不同角度有针对性地组织答案。

第13(1)题

原题呈现

(1)率精锐薄城,显檄蒙古,未有不相率出降者。(4分)

参考答案

(1)率领精锐部队逼近城池,明确地晓告蒙古人(向蒙古展示晓谕的文书),(这样就)没有不相继归顺投降的。(6分。“薄”“显檄蒙古”“相率”各1分,句意1分)

评分细则

①精锐,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可译为精锐的部队,精兵强将,精锐人员等名词性结构。但翻译为精锐的武器、精锐的城池的不得分,与前边“率领”不搭配,且语意不通。

②薄,迫近,逼近,如《陈情表》中“日薄西山”。翻译为靠近,在城下或兵临城下的都可得分。

③显檄,明确地晓告蒙古人(向蒙古展示晓谕的文书),(公开地)向蒙古发布公文(檄文)。但“发布蒙古的檄文”不对,没理解文意,主客颠倒。

④相率,相继。译为“陆续”“纷纷”“争相”“竞相”可得分,但理解成“互相率领”不对,此处“相率”是副词,译成互相率领,语意不通。

率精锐薄城,显檄蒙古

”的主语应为“我方”“我朝”或“我军”,但学生们很多认为是“张存仁”;“

未有不相率出降者

”的主语应为“锦州将士”,但学生们很多写成“蒙古人”。本次考试阅卷中,这两处主语问题未做为赋分点.

平均分1.5

存在问题

①四个得分点只有①“精锐”翻译尚可,其他较差!

②书写不认真,错别字较多,卷面涂写严重。

③句子内容表达不清楚,不合逻辑,句子不通顺。

④本次考试本题空白卷较多。

规范试卷展示

4分,要点全,语法较通顺,合逻辑

3分,“薄”没翻译出来

3分,“

显檄蒙古

”未译出。

教学建议

1立足翻译思维能力培养,加强对文言文文本的整体性把握,学会从整体的语意去推测遗忘的或未知的词汇的意思,从整体上去把握局部语意。

2、强化对常用文言词汇的记忆掌握,如“薄”“精锐”,帮助理解文意。

3、表述要规范、正确,立足文本,切不可妄自揣测。

4、注重做后检查,可以发现错字和基本语法错误。

第13(2)题

一、原题再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上命我考校,我第考实。文有伪,实难欺也。(4分)

参考答案:

(2)皇上命令我考核官员,我只须考核他们的实绩。写文章可以作假,实绩很难欺骗人啊。(“考校”“第”“实”各1分,句意1分)

二、评分细则及说明

1.第一句翻译出“考校”一词即可得分,“考”“校”二字都有“考核”“考察”之义,为同义复词,可翻译为“考核”“考察”,根据上下文语境“上令疆吏考校诸守令”“遽以文艺校长短,不寒廉能吏心乎?”可推知。为保持句意完整,还应该补出考察的对象——官员,所以翻译为“皇上命令我考核官员”。

2.第二句要想句意完整准确,需要翻译出“第”和“实”这两个字。“第”在这个句子中是副词“只”“只管”“只须”之义,如“第举兵,吾从此助公”;“实”字可翻译为“实绩”“实际能力”“实际水平”“实际情况”。这句的句意可以从上文“廉能吏有一二语通晓,即注上考;非然者,文虽工亦乙之”一句中推知,张存仁看中的是官员的廉洁和实绩,而不是文才,所以可以翻译为“我只须考核他们的实绩”。

3.第三句“文有伪”,可翻译为“写文章可以作假”或者“文才可以作假”,可以从上文张存仁的考核官员的标准“非然(这样,此处指上文的廉洁、有实际才能)者,文虽工亦乙之”推知,张存仁认为相对于实绩而言,写文章有可能会作假,不能代表一位官员的真实执政水平。

4.第四句的“实”字和第二个句子一样,还是“实绩”“实际能力”“实际水平”“实际情况”之义。三四两句“文有伪,实难欺也”正好对应上文语境中张存仁考察官员的标准——“廉能吏有一二语通晓,即注上考;非然者,文虽工亦乙之”,可以翻译为“实绩很难欺骗人”。

三、翻译句子注意事项:

1.翻译的时候必须联系上下文,把需要翻译的句子放回原文中,结合具体语境揣摩字词含义。比如第一句,很多学生没有和上文语境“上令疆吏考校诸守令”及下文语境“遽以文艺校长短,不寒廉能吏心乎?”结合起来,错译成了“皇上让我参加考试”“皇上命令我考察学校”。第四句,很多学生错译成了“实在是很难欺骗”,就是没有结合上文语境“廉能吏有一二语通晓,即注上考;非然者,文虽工亦乙之”来翻译,导致“实”字理解错误。这都是典型的因为不结合上下文语境翻译而出的错误。

2.要字字对译,既不能用句中原词不翻译成现代汉语,也不能漏掉字词不翻译。如第一句中的“考校”二字和第三句中的“有伪”,很多同学都用了句中原词,没有翻译成现代汉语。第二句中的“第”字,也有很多同学漏掉了没翻译。

四、平均得分:

五、学生答案示例:

1.优秀答案示例

2.下面这位同学的答案只能得3分,是因为第一句没有遵循字字落实对译的原则,“考校”二字没有翻译成现代汉语。

3.下面这位同学的答案只能得1分,是因为没有结合上下文语境去理解句子的含义,导致二、三、四句的句意理解错误。

第14题

(市区阅卷1组)

【原题再现】

针对“有民号召为逆”的危情,张存仁的建议体现了怎样的治理理念?请概括说明。(3分)

【参考答案】

①防微杜渐,扼止叛乱于萌芽之时。②重视教化,认为开科取士胜过武力镇压。③施行仁政,轻赋薄役。

【评分细则】

答出三点“防微杜渐”“重视教化”“施行仁政”,每点1分,满分3分。此题从审题上看,重在“治理理念”的概括,而非依据文本“具体措施或建议”的陈述,但根据试评情况,第一点,答成“防患未然”等亦可得分;第二点,答成“科举取士”“重视人才”等亦可得分;第三点,答成“以民为本”“民本思想”等亦可得分。

【主要问题】

阅卷过程中,答出第一条的学生屈指可数;大多数同学,能答出后边两条,但在措辞上有区别;存在的问题涉及不分条,条理性不够;书写潦草,态度不端正;部分同学,尽管分了三条或两条,但回答的都是同一个方面、同一个角度,只能得1分。

优秀示例:

漏掉要点:

要点重复:

不分条:

答非所问,浑水摸鱼:

【教学建议】

1.注重审题。2.强化对文章理解能力的培养。3.注意按分答题,分条作答、认真书写。

第16题

【原题呈现】作为一首酬答诗,本诗尾联针对严诗尾联,运用了双关巧妙回复。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本诗尾联表面说除草开路,欢迎严武到访,②实则运用典故,表达锄草力耕的选择,委婉含蓄地拒绝了出仕做官的邀请。(6分,每点3分)

【评分标准】“除草开路,欢迎严武”“拒绝出仕”各占3分。因为很多学生不能很好审读题干意思,因此答案的第一点几乎没有答出来的。因此对答案又进行了细化:第二点只要学生能答出“拒绝出仕”“不愿做官”“归隐田园”这样的意思就可以得3分;第一点若能分析“除草开路”这样相关的意思就酌情给1分,但若分析了除草,意思却指向了自己仕途不顺,则不给分,若能答出“欢迎严武”则给3分。

【思路点拨】首先必须明白两首诗尾联的含义。严诗:我兴致来了会骑着骏马到您这里(使君滩)。杜诗:如果您能枉驾出城到草堂来,我可以在杂草丛生的门前用锄头开出一条路来。然后考虑题干中的关键词“双关”,这种手法本身的特点决定了组织答案的思路:表面上……实际上……。应该从两个角度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问题分析】

优秀答案示例。

存在的问题:

1、忽视题干“双关”手法,未答表面意思,只答了深层含义。

2、分条很多,但是都是围绕“不愿做官”来答。

3、先入为主,不结合诗词意思,答杜甫“忧国忧民,壮志难酬,重新出仕”等。

4、对“草茅”的理解错误,认为是作者仕途的“绊脚石”,得铲除;或者认为自己做官无路,需要铲出一条道路。

【复习建议】

1、借助三轮复习,巩固掌握诗歌鉴赏的各个知识点,真正领悟诗中情感,不能脱离诗歌随意作答。从学生做题情况来看,很多同学因为读不懂诗歌才出现的问题,必须告诉学生绝不可先入为主,必须调动一切积累,尽可能的读懂诗歌,从诗词本身来组织答案,不能抛开诗歌胡乱作答。

2、强化审题训练,明确题干要求,要做到“问什么,答什么”,避免答非所问现象。

3、淡化做题套路化,强化思维训练,语言组织要注意逻辑性,关键词语必须写准确,不能出现错字。

4、组织答案要注意“合并同类项”,不能出现三四条答案都是围绕一个核心答案展开,增加阅卷老师的难度。

【相关知识】

关于酬答诗、酬和诗(供参考)

1.本次考试原诗与酬答诗

寄题杜拾遗锦江野亭

漫向江头把钓竿,懒眠沙草爱风湍。

莫倚善题鹦鹉赋,何须不著鵕鸃冠。

腹中书籍幽时晒,肘后医方静处看。

兴发会能驰骏马,应须直到使君滩。

奉酬严公寄题野亭之作

拾遗曾奏数行书,懒性从来水竹居。

奉引滥骑沙苑马,幽栖真钓锦江鱼。

谢安不倦登临费,阮籍焉知礼法疏。

枉沐旌麾出城府,草茅无径欲教锄。

2.诗歌赏析

上四,答严诗前四句。下四,答严诗后四句。严曰“何须不着鵕冠”,盖劝之仕也。公答曰“拾遗奏书,奉引骑马”,见斥官之后,无复此兴矣。严曰“漫把钓竿,懒眠沙草”,谓不当隐也。公答曰“懒性从来,幽栖真钓”,见托迹此堂,习而安之矣。严曰“兴发”,公答曰“登临不倦。”严曰“驰马”,公答曰“枉沐旌麾”,皆喜之也。礼法疏,先致谦词。径欲锄,急待其至矣。在严诗固款曲而殷勤,在公诗亦和平而委婉。解者指严为语多刺讥,指公为始终傲岸,两失作者之意。孔毅父《续世说》:武过草堂,公有时不冠,故严诗云:“何须不着鵕冠。”而公答曰:“阮籍焉知礼法疏。”以解嘲也。《杜臆》:此因后人误读杜句,遂有不冠之诬,而欲杀之诬,亦从此起矣。

3.酬答诗、酬和诗的特点

酬答诗、酬和诗是古人在日常生活中最常写到的。原诗一般表示询问、慰问、请求、赞美等意思,也叫做赠送诗、赠诗;酬答诗通过回答的方式表明解答、感谢、态度等。但不一定每句都一一对应。

4.酬答诗、酬和诗简单分类

(1)讲究用韵的和诗。由两首以上的诗组成,第一首是原唱,接下去的是附和。平仄的运用以及节奏的安排上,不同的体裁有不同的要求。讲究步韵(次韵),依韵,用韵。如《红楼梦》第三十七回中的和诗:

咏白海棠·薛宝钗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台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宜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咏白海棠·林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2)不使用原作之韵,但内容、意义有关联。如白居易和刘禹锡的赠诗和酬答诗: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白的赠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的遭遇无限感慨,最后两句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一方面感叹刘禹锡的不幸命运,另一方面又称赞了刘禹锡的才气与名望。大意是说:你该当遭到不幸,谁叫你的才名那么高呢!可是二十三年的不幸,未免过分了。这两句诗,在同情之中又包含着赞美.显得十分委婉。因为白居易在诗的末尾说到二十三年,所以刘禹锡在诗的开头就接着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一来一往,显出朋友之间推心置腹的亲切关系。接着,诗人很自然地发出感慨道:“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白居易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样两句,意思是说同辈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颇为刘禹锡抱不平。对此,刘禹锡在酬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这两句诗意又和白诗“命压人头不奈何”、“亦知合被才名折”相呼应,但其思想境界要比白诗高,意义也深刻得多了。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正像他在另外的诗里所写的“莫道桑揄晚,为霞犹满天”他这棵病树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正因为“沉舟”这一联诗突然振起,一变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尾联便顺势而下,写道:“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意思是说,今天听了你的诗歌不胜感慨,暂且借酒来振奋精神吧!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意志。诗情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是酬赠诗中优秀之作。

第17题

平均分:3.47

主要问题:1.“庾”写成“瘐”“庚”“臾”,“粟粒”写成“栗粒”“粟栗”“素粒”,“帛”写成“绵”“皋”“薄”“铂”,“缕”写成“楼”“履”;一空填两句:“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2.“木”写成“目”“暮”;“千”与“天”位置互换;“月”写成“夜”;

3.“流水”与“落花”位置互换;“天”写成“人”;审题不清,写上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示例二、示例三基本没有答出来的。

教学建议:

1.继续强化文本内容理解,强化对文本内容的梳理。

2.强化情境意识,加强学生准确理解试题情境的能力,避免答非所问。

3.强化知识梳理意识,有效打通默写与诗歌阅读能力之间的联系,强化在运用中理解诗歌。

第20题

真题呈现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20-22题

踝关节扭伤俗称“崴脚”,是最常见的运动损伤。(①),导致恢复缓慢,严重影响工作、生活,甚至发展为反复崴脚,继发关节炎。

崴脚之后,第一时间应按压痛点。要先找到距腓前韧带所在的位置,持续按压,大概20分钟后,再进行其他处理,这样出血会明显减少。发现血管破裂后,选择物理治疗方法时,(②),而要选择冷敷,这样才能让血管发生收缩,减少血液的流出,起到消肿的作用。如果发现韧带断裂,要及时用石膏或者护踝固定受伤部位,以利于韧带愈合。固定的时间一般是三到四周左右,因为踝关节的韧带经过三周以后才能基本愈合的缘故。

做了这些处理以后,还要注意抬高患肢,这样有利于患肢向心脏回血,(③),就会使关节持续处于淤血的状态,不利于康复。

20.在上文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试题分析

补写句子是近几年高考比较青睐的题型。该题以社会生活情景中“崴脚”为微情景,既贴近学生生活,又具有科普性质,考查考生梳理语脉、连贯表达的能力,重点考查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推断能力的学科素养。

参考答案

①不少人在崴脚后处理不当

②千万不要热敷

③如果下肢长期下垂

评分细则

(分成6个得分点)

第一空,“不少人”可有可无,不赋分。

“在崴脚后(在踝关节扭伤后)”表示“受伤”意思即可;此处用“如果”也可,1分.答成其他或没有此意不得分。

“处理不当”“治疗不当”均可,1分,答成“保护不当”“防范不当“不及时处理”意思不得分。

第二空,“千万”可有可无,不赋分

“不要”1分,否定意思即可

“热敷”1分,答成其他均不得分。

“选择”一词可有可无

第三空,“如果”或表假设关系的词即可(1分)。其他不得分。

“下肢长期下垂”“不注意抬高患肢/下肢”(1分)意思对即可,。此处放宽要求,不管有无“长期”意思。

答成“如果不这样”2分,

答成“否则”1分

答题情况举例

1.满分示例:书写清晰认真,逻辑条理,得分点全面6分。

2,语意表达不完整,只写“崴脚损伤后”,缺少“处理不当”,5分。

3,“不及时”处理,语意不对原材料是强调处理恰当不恰当;“回血不及时”,理解语境有误,“回血”肉眼还能看到吗?4分。

4,“经常性扭伤”与前后文风马牛不相及,第③空只有“否则”,不是语句,不符题干要求。

5.书写潦草混乱。

教学建议

1.明确补写题的两大关键是准确找到关键词(上下文语意表述重点词)和衔接词。

2.能理解上下文的句意,获取相关语句的关键词(语意表述重点词),使内容贴切。

3.能根据上下文句意和相应句段语句之间、层次之间的逻辑关系,选择恰当的衔接词,使语意连贯。

4.补充补写句子的相关必备基础知识,常见做方法,尤其是语句标志词与句子逻辑关系的对应情况、语句衔接连贯的相关知识。静心阅读,细心分析。

5.锻炼学生语言表达和思维推断能力,表意恰当。

6.注意书写用词及错别字现象。

21题阅卷报告

【原题呈现】

21.文中划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4分)

原句:固定的时间一般是三到四周左右,因为踝关节的韧带经过三周以后才能够基本愈合的缘故。

【参考答案】

固定的时间一般是三到四周,因为踝关节的韧带经过三周以后才能够基本愈合。(4分。“三到四周左右”不合逻辑,“因为”和“的缘故”句式杂糅,每处语病修改正确得2分。)

【评分标准】

1.“三到四周左右”不合逻辑,删掉“左右”。

2.句式杂糅句,删掉“的缘故”;或者把“因为”改成“是”、“这是”。

3.“经过三周以后”,“经过”“以后”删掉一个。

4.前后两句句子顺序互换不得分。根据这段话判断,讲述的是崴脚后的处理措施。

5.如果有多个修改项,修改之后变成了病句,那么每个错误修改项要扣2分。

【主要问题】

1.不能运用语法知识审视句子,错误理解“固定”一词,句子开头乱加词语。

2.忽略了整个文段的表达重点,调整了前后句的顺序。

3.不能具体分析,套用病句类型,乱改、乱添加词语现象较多。

4.“一般”“基本”有删除现象。

【学生答案示例】

(一)优秀答案(满分4分)

(二)问题答案示例

1、(1)2分,只部分修改;或者出现修改错误及语序调整,导致扣分。

(2)0分修改正确和修改错误分数相抵。

【教学建议】

1.语段病句修改要有整体阅读观念,不能只看局部。

2.让学生系统掌握常见语病的六种类型,尤其掌握常用的结构性语病:搭配、赘余残缺、杂糅、语序。但是具体题目具体分析,不能套用。

3.遵守病句修改原则:原意要保、改法要巧、改动要少、越简越好。

4.着力训练学生揣摩命题意图,选择合适简练的作答方式。

5.病句要判断并修改。作为这次考试的题型,判断后用句子形式表达最佳。

6.“一般”“基本”一类的词语往往体现语言表达的逻辑严密性,不能随意删除。

第22题

一、参考答案:

①按压痛点是为了减少出血。

②冷敷是为了消肿。

③及时固定是为了加快愈合。

④抬高患肢是为了消除瘀血(利于康复)。

二、得分标准:

1.答案的四点必须用“……是为了……”句式作答,否则不得分。

2.处理步骤中针对崴脚的“具体处理方法、过程”不属答题范围。

3.“目的”必须是这一处理步骤的最终目的。

4.每点答案超过15字不得分。

三、满分试卷展示

四、阅卷发现问题

1.审题不明,不明白题干中“……是为了……”句式与“处理步骤”和“目的”之间的联系。没注意把“处理步骤”放在“是为了”之前,“目的”放在“是为了”之后。

2对“目的”的概括不到位。一般出现在答案第三点。答成了“让血管收缩”。

3.粗心导致丢分。忽略了“抬高患肢”一点。

4.答案考虑角度正确,但组织语言时出现病句。如“消除瘀血”答成“避免瘀血”或“防止瘀血”,不合事实语境。

5卷面涂改严重,关键字“敷”“肿”“肢”书写错误,影响得分。

五、备考建议:

1.强化审题训练。

2.引导学生注意句子内部的逻辑关系。

3.训练学生的语言概括与组织能力。

4.强化书写训练。

第23题

一、原题呈现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青年科学家潘教授在他的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技术领先世界,令世界同行感佩不已,但国内民众并不十分了解他的经历和精神。郑导演认为,在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破解创新发展难题的今天,如何对待科技创新典型,关系到一个民族科技的未来,因此想以潘教授为原型,将他的事迹搬上荧屏加以宣传;但潘教授却不同意,他认为核心技术研发不需要宣传,需要的是“恒兀兀以穷年”的实干精神。消息传出,人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

(1)如果你是郑导演,请给潘教授写一封信,说服他同意将其事迹搬上类屏。

(2)如果你是潘教授的学生,请给郑导演写一封信,阐明潘教授不同意的合理性。

(3)请给《中国青年报》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观点。回应大众关切。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二、材料解读

本次考试作文是任务驱动型作文。提供了一则具有争议性的社会热点材料,共有三句话。

第一句为事实背景,有两层意思,一是潘教授取得让世界同行感佩的科研成就,二是国内民众不了解其经历和精神;“重大突破”与“精神”是需要注意的关键词。第二句为材料的核心,即围绕将潘教授的事迹搬上荧屏加以宣传双方的不同意见,郑导演的话语的核心是宣传科技创新典型有其时代价值、现实意义、社会效应,宣传典型、树立榜样、崇敬科技英雄,有助于营造全社会崇尚科学、尊重科学家的氛围,有助于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励全社会投入到科技创新之中去;潘教授不同意宣传,更多是从科研工作本身特点出发,强调科研需要实干精神;两方态度,各有侧重,可以引发我们对如何对待科学家、如何进行核心科技创新、如何看待成就与宣传、如何看待榜样人物等方面的思考。第三句,概述民众对此事热议,只是点出此事的社会影响,没有明确写出民众的具体观点。

三个材料层次清晰,在把握基本内容的基础上,要看到郑导演与潘教授的态度中隐含着“赫赫扬名与默默实干”这样一组核心思辨性的概念,写作时这是不应回避的内容。

三、任务解读

任务(1):如果你是郑导演,请给潘教授写一封信,说服他同意将其事迹搬上荧屏。

基本任务:

①写作身份:郑导演;②写作对象:潘教授;③文体要求:一封信;④写作目的:说服潘教授同意将其事迹搬上荧屏。

基本要求:

考生要站在郑导演立场思考问题,结合材料中郑导演的基本观点确立自己的核心观点;在写作上,要求考生既能够抓住写信者的立场,又能理解对方所持观点,为对方着想。这就要考生能看出二人的不同观点立场,抓住本质,超越二人的观点立场的鸿沟,找到更高的远的劝说利益,让对方没有回绝的理由,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劝说效果。这方面的写作,可以借鉴教材《烛之武退秦师》所学的说理技巧。能否做到破立结合,即能说明潘教授的观点的不合理处,从而阐明自己观点的合理性,判断学生作文品质高下的标准。

任务(2):如果你是潘教授的学生,请给郑导演写一封信,阐明潘教授不同意的合理性。

基本任务:

①写作身份:潘教授的学生;②写作对象:郑导演;③文体要求:一封信;④写作目的:阐明潘教授不同意的合理性。

基本要求:

同样写一封信,此题与任务(1)除去写作身份、写作对象等方面的不同外,最大的不同是任务(1)要说服潘教授同意,而任务(2)仅以潘教授学生的身份阐明潘教授不同意的理由。写作时,还是要做到破立结合,在阐明自己观点的同时,还要指出郑导演观点的不合理处。

任务(3):请给《中国青年报》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观点,回应大众关切。

基本任务:

①写作身份:自己,即青年学生;②写作对象:《中国青年报》媒体,大众;③写作任务:表明自己对此事的观点以回应大众的关切。

基本要求:

没有明确的文体要求,但是要求表明观点,暗示要求写论述类文章,可以写成时评文;“观点”根据材料无非三个“需要宣传”“不需要宣传,实干就行”“宣传加实干”;要想写出深度在具体阐述还是运用思辨性思维进行一定的辩驳;给《中国青年报》写文章,最好要有对青年人的要求与希望。

四、评分标准

1.宏观等级

二类细分:

52-50(15%)49-47(15%)46-44(15%)

43-41(15%)

2.具体文章标准(一类文标准,其他类请结合上面大类以此类推)

内容:

①有鲜明的身份意识、对象意识、完成任务意识;能够围绕材料的核心问题,针对具体任务,结合一定的生活实际问题展开分析论述,角度清晰,观点明确。

②有辩证性思考,有对对方观点的辩驳;有辩证的内容,有条理有层次的讲道理,结构清晰。

③充实,能逐层深入或平行两层以上,有深度梯度的展开论述。

形式:符合文体要求,文体特征鲜明规范,不能大篇幅论据排列,行文流畅有文采。

3.几项具体规定

(1)本次作文基准分44分,请各阅卷老师根据学生的写作情况和赋分比例合理赋分。

(2)没有体现文体特点的,建议不超过48分。

(3)文体不明、任务清者,基本为三类卷;只抓住一个方面,谈“宣传”“实干”的,基本为二类卷下,不能超过48分。

(4)脱离材料给定的语境(科技发展、科研攻关、科学精神、科学家精神等),空谈创新、实干、榜样的不能超过45分。

(5)辩驳对方观点,在关照对方态度与意愿的基础上申明自己的态度、观点,是写作此作文的关键,缺少对方的观点的分析,知识申明自己观点的,不能进入一类卷;但语言好的,观点明确的,特别是针对任务(2)写作的可以给50分左右。

(6)书信格式不明确、不规范的扣2分。

关于作文的其他项评定

⑴加分项:

符合发展等级的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的一个方面,即可加

⑵扣分项:

①字数不足:600字以上,每50字扣1分;600-400字,35分左右;400-200字的,25分左右;200字以下的,15分以下。

②无题目:扣2分。

③错别字:错一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最高扣3分。

④抄袭:全篇抄,10分以下;抄袭一半左右,20分以下。大段抄背无关内容,酌情扣分。

五、优秀标题

1.明灯照前路,热烛映国民

2.陈酿开封方显纯,实干示人始得真

3.燃创新求索萤火,耀实干奋进芳华

4.擎火把照四方,以精神引方向

5燃一粒星火,引千灯同昼

6.退宣传浮华,显实干本真

7.恒兀兀以穷年,争朝朝谋复兴

8.舍浮世喧嚣,守科创初心

9.实干精神藏于胸,流传世间助国赢

10发展创新靠实干,弘精神需宣传

六、需要注意的问题

1、脱离材料给定的语境(科技发展、科研攻关、科学精神、科学家精神等),空谈创新、实干、榜样。

2、偏离材料,不回答观点,自说自道。

3.论证乏力。表现在或缺少具体例证,或有例证但没有典型性,或论证性语言多用叙述性语言表达,显得哕嗦、无力。

4.缺乏辩证思维。

缺少对方的观点的分析,只是申明自己观点。

5.书信格式错误。

6.部分考生书写不认真、字迹不清、涂画严重。

八、教学建议

1.加强任务驱动型作文不同任务类型的写作指导,如书信、专栏征文、演讲稿、读后感等,掌握基本写作格式及思路,在立意准确的基础上力争做到新、深。

2.加强学生思维的思辨性、发散性、创新型的训练,以求论证分析材料全面深刻,层次清晰。

3.注重积累与国家时政大事相关的作文素材,如脱贫攻坚、十四五规划、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要治国理念、家国情怀等,积累典型人物、事例及金句名言。

4.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特别是对事例的分析要紧紧围绕论点,有针对性;论证要深刻,语言具有感染力和号召力,避免空喊口号。

5.继续加强学生卷面规范,书写训练。

九、范文

绵阳高18级语文第三次诊断考试阅卷报告

实用类文本第6题

考试题目:

如何更好地筑牢粮食安全之基?请根据材料内容,从粮食生产角度简要回答。(6分)

参考答案及分析:

①确保耕地数量:要有底线思维,让耕地资源优先用于粮食生产;【立足于耕地】

②提高单产数量:要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加强育种研究,提升粮食单产量;【立足于科技】

③调动生产积极性:要健全政策体系,让种粮人有奔头,进而调动生产积极性;【立足于种粮人】

④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如在灌溉设施和技术上实现突破,以更好地利用水利等资源。【立足于政府做好基础设施】

(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得满分;意思接近即可)

参考答案角度清晰,针对如何做好“粮食生产”与确保“粮食安全”(关系),很好地解答。

回归材料,三则材料落款均涉及到“安全”,所以答案来自:

材料一第3段:“必须确保有限的耕地资源优先用于粮食”提到粮食生产的要素“耕地”,“还需要调动和保护好广大种粮人的生产积极性……有奔头”提到粮食生产的要素“种粮人”;

材料二第4段,“应对全球粮食安全风险,短期……,长期来看,提高粮食生产的效率以及……的发展”。

材料三第2段,“安徽省虽连年丰收,但持续……,同时……,此外,安徽……水资源制约”。第3段,“需要发挥政府的作用……需要加大重大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对粮食主产区的布局。”

特别注意:题干立足于“粮食生产”角度来谈“筑牢粮食安全之基。”不能放大范围或偏离这个关键词。

考生存在的问题:

不归纳不概括不整合,分点超过5点,甚至达到11点;

答案不能定准“粮食生产”相关因素,而是放大了范围,偏离关键词;

学生重复要点,彼此覆盖;找不完整,仅仅看到局部;

缺乏细部推敲,导致部分得分在4--5分徘徊(需要抓住问题,精心打磨思维)

书写很有部分比较差。

后期复习建议:

着力读懂材料,兼顾落款信息,比如“安全”;

看清题干关键词和考查类型,注意逻辑关系,如:针对如何做好“粮食生产”与确保“粮食安全”(关系);

学会归纳概括,整合分散的信息;

养成复查的习惯,写出答案要点,看看有没有可以合并的项,或者在不在针对题干问题作答,也可以从自己的答案反推设问方式等。

文学类文本阅读

补充摘录:1.罗强烈《略论何士光小说的艺术特色》

何世光非常注重短篇小说反映时代风貌的独具的艺术特色,注意艺术视角的选择,善于把握政治风云与人们日常生活之间大与小辩证关系,大中取小,对日常琐事进行精心选择和提炼,使之放射出一定历史时期的时代折光,收到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他观察细致,文笔细腻,以日常生活作为创作题材,做到淡而有味,平中见深,极易引发读者思想深处的共鸣。

《喜悦》写的是年轻媳妇惠回娘家的早晨情景:挑水、抱草、端碗、换衣、看礼、回娘家,文本以惠对自然景物和对婆婆的细腻感受这一心理过程来结构情节,作者深入到人物的内心,展现惠的勤劳善良、羞涩淳朴、温顺谨慎、纯净美丽,流露出她感受到的生活的喜悦,写出动人的人情美和人性美。读《喜悦》也令人感到烦闷、迷茫和忧郁,弥漫着淡淡的哀愁:请看文中“惠的心又跳了。如果她暗暗地盼着什么,就是盼着丈夫和自己一道上路,不是为了恩爱,而是为了让自家的爹娘看见高兴,觉得婆家并没有亏待她,觉得小夫妻还和睦;觉得他们当初并没有将她嫁错人家,于是很放心,脸上也很光彩。”

这是写喜悦吗?写心酸吗?作者都写了。那喜悦中有辛酸,而辛酸中有喜悦,其味强烈有深沉。从惠的喜悦中,会令人产生一种抑郁的美感和含泪的欣慰!

何士光的小说注重以自然散淡但并不缺乏语言张力,反倒韵味十足,滋性丰盈的笔风去探索琐细的生活和平凡的日子,表达对人的关怀和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对人生的觉醒及生命进程的思索。

“我很喜欢这部作品,这是我最早接触、翻译的汉语文学作品,语言简单朴实,重点是它所描绘的画面,就好像是一幅乡村油画。现在我依然可以想象到,田埂上,一男一女,一前一后。人都是小小的,很美好,很宁静。我很喜欢这样的宁静感觉。”

——安妮女士(法国

文学类文本阅读第8题

考试题目:

小说有多处对雾和阳光的描写,其功能(作用)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审题要求

“其功能是什么?”“功能”即作用,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可从景物描写自身、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考虑。“文中有多处对雾和阳光的描写”,“多处”应整体分析作用,不应单独一处一处分析,还应注意前后写景的冷暖色彩变化,揣摩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评分细则

①映衬(烘托)人物心理转变。雾气渐消,阳光渐明,暗示婆婆态度转变和惠的喜悦不断加深。

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以时间变化巧妙串联情节,使情节发展的脉络更加清晰。

③暗示当时社会环境。阳光明媚,雾气消散,暗示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活会越来越好。

④深化主题。当时农村生活非常艰辛与贫穷,文中用阳光明媚消散雾气象征随着社会的健康发展,人们的生活也逐渐向好,表达了对丰富美好的人性的赞美以及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每点2分,共6分,4点任选3点。意思接近即可)

说明:此次部分学生答为“自然景物描写,营造了欢乐气氛”只能得1分,因为学生没有关注到景物的变化,未必都有“欢乐的气氛”。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有:

①提供自然背景,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暗示社会环境。

②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烘托人物性格或表现某种心理。

③展开情节、推动情节发展。

④暗示、象征作用,揭示或深化主题。

考生存在的问题:

将文中写景单独一处一处地答。如第一处、第二处、第三处(或第三段、第五段)。没有注意到题干“多处”与“各处”的区别。

将作用题替换成了含义题,如表层含义、深层含义。仅答雾象征什么,阳光象征什么。或将作用题替换为赏析题,用手法术语如比喻、情景交融、以景结情。

答题规范不够。有的先分后总,有的只有分没有总,或只有概括没有分析,造成扣分。学生答题不规范,逻辑混乱。

人物分析简单化。如天未亮,迷雾重重,惠却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劳作,表现了惠的勤劳。

误读主题。如“对落后乡村人们思想落后的同情”,“婆媳关系紧张”,“在丈夫家生活的不易,回家还要看婆婆的脸色”。

答错位置,将9题答在8题处。

不分点作答。

后期教学建议:

强化读懂文本的方法和耐心。有一部分学生读文标签化、概念化,不看文本的时代背景,如将婆媳关系回归到封建社会,比如刘兰芝和焦母;或结合到当下,回娘家还要看婆婆的脸色。

强化审题训练。读懂题干的关键词,有时关键词是几个,如“功能”“多处”“分析”。

强化规范答题。如分点意识,总分意识,先概括后分析,小说各类作用题从哪些角度答。

第9题

考试题目:

小说虽名为“喜悦”,但为什么读来却有一种“

抑郁的美感和含泪的欣慰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解题思考:

立足于文本——谁的喜悦?因什么而喜悦?人(们)如何表达喜悦?是真的喜悦吗?

立足于题干——读谁(什么)让人(读者)产生抑郁的美感和含泪的欣慰?“

抑郁(蕴藏着深沉)的美感和含泪的欣慰(为何欣慰)

”指的是什么?顺着题干方向,从感受“喜悦”到“抑郁的美感和含泪的欣慰”语言怎么表述呢。

看两者联系,题干明确指出“读”的情感审美体验结果,就需要结合文本相关内容,找准角度:

人物关系的角度2.从人物形象婆婆角度3.从人物形象惠的角度4.从时代背景角度5.从作者创作意图、读者阅读感受和主题表达的角度。

评分细则:

①惠的情绪变化取决于婆婆的态度,

婆婆对她的态度已经向好的方向转变。

【从人物之间的关系角度:惠感受到婆婆的态度——文中第4段、第6段、第10段、第14段】

②作为遭受过穷困的婆婆,她的喜悦是时代太平田里有收成日子慢慢好了,能努力为媳妇回娘家备的礼物,比起过去因为太穷没法备像样的礼物而言体面了不少,然而也还是简单了点,善良的她心有歉疚。

【从婆婆这个人物的角度,注意看婆婆言行和作者叙述语言】

③惠的喜悦有来自一年一次能回娘家;而婆婆对她对她回娘家也不再使难看的脸色,还温和地备了早饭和礼物,特别让丈夫长顺陪着回娘家,婆婆的这些做法就极大地满足了惠单纯而美好的期望。

【从惠的角度,体察惠的细腻的情感心理变化】

那个时代的人们勤劳艰辛,但农村普遍贫穷;好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也逐渐得到改善,不再像过去那样窘迫紧张,虽还不富裕,从心情到神情也放松了不少。

【从社会背景的角度入手,注意落款1981年,和小说中第2段第8段第10段句子,关注人们从物质状况到心情状态。】

当时中国的农村人们观念相对落后、传统和保守,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在慢慢改变,这样的变化触动了作者,(惠的勤劳能干、善良朴实、羞涩温顺、理解体贴、细致美丽等)丰富美好的人性也打动读者。。

【从主旨角度作答:要立足于1981年中国农村里观念普遍相对落后、传统和保守,表现在——婆婆家婆婆作主,做媳妇的在婆家的地位和行事,媳妇回娘家带什么礼物由婆婆决定,丈夫是否陪着媳妇回娘家也由婆婆决定,小两口走在路上不能亲近亲密等;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人们的观念和行为也有慢慢的改变——惠能够体察到婆婆情感态度变化,夫妻关系微妙变化,体察自己当下获得的喜悦和幸福、对未来的生活带着朴实的憧憬】

(每点2分,共6分;意思接近即可)

考生存在的问题

学生不明题目,不知道考什么,将题目替换为“作用题”“语言题”“情感变化题”“结构题”“对比手法题”等;

审题不准,把题干关键词拆解“喜悦”“抑郁”“美感”“欣慰”,或者“

抑郁的美感

含泪的欣慰

”表现在哪里;还有部分学生理解为“惠的

值得读者同情、流泪,惠的

又让读者感叹、欣慰

”;部分学生将惠和婆婆关系对立,理解为严苛冷酷的婆婆让勤劳能干的惠抑郁、压抑、驯服,23年过着悲惨的生活,终于要回娘家了,解脱了,含泪的欣慰等;

答题角度单一,学生眼里只有惠,反复去答惠的喜悦和惠的心理感受;

呈现2个问题例子:

运用欲扬先抑,文章开头描写的是一幅清冷的画面,后文再描写喜悦的画面;运用衬托的手法,文章以婆婆由以前暴戾转变为现在的高兴温柔。给人一种为主人公的不平以及一丝欣慰感;人物描写,文章刻画主人公的丈夫唯母是从但依旧爱护妻子,婆婆乖戾变得温柔,以及主人公的善良,都表现出抑郁的美感以及含泪的微笑;运用细节描写,丈夫细心以及惠的动作以及婆婆的话都给人一种抑郁的美感和含泪的微笑。

“抑郁的美感”指的是惠常年辛劳、害怕婆婆、丈夫怯懦,被婆婆用难看的脸色对待,连毛线衣也无法拥有,这些细节刻画出农村妇女被传统落后观念所束缚,生活艰难,读来让人抑郁;“含泪的欣慰”,婆婆与丈夫送惠回娘家,帮她干活,体现家人之间的点滴亲情,令人欣慰;惠吃苦终日生活清贫任劳任怨让人同情怜悯伤感;惠后来感受到了喜悦的幸福,让人泪中带笑,感同身受为她开心。小说取名“喜悦”可惠的喜悦朴实简单,让人五味杂陈,有抑郁的美感和带泪的微笑。

后期复习建议

多看高考题和诊断题文学类文本阅读在9题位置的设题,见多识广并做好积累,有体系地分类;

近年来这个位置出题多打破常规,有些变化,如:

“小说中历史和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有人说这是一个悲剧故事,也有人不同意这种说法,请结合小说结尾谈谈你的看法”“小说以‘鞋’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阿城曾强调其写作风格是一种‘平静的状态’,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种‘平静’的理解”“里柯克被认为是继马克吐温之后最受欢迎的幽默讽刺作家,而里柯克的幽默讽刺是一种淡淡的、含蓄的幽默讽刺。请结合文本说一说是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的”等,师生都要有意识去关注。

训练有时,训练有素,训练有得。三轮复习特别需要定时训练精选板块或套题,对题型、考法、设问方式、关键词、答题格式、分点合理性、答案要点的逻辑以及答卷书写排版,都应研究。

文言文阅读第13题

考试试题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既莅事,号令严明,赏罚不妄,麾下宿将皆敬服之。(5分)

(2)

元振释戎服,从数骑,与整联辔而入,饮燕至醉,整心服焉。(5分)

参考答案

.(1)(

刘元振

以后,号令严明,不

赏罚,部下

都很敬重他。

(画线处各1分,大意1分,共5分)

(2)刘元振

军衣,

让几个骑兵跟着

,与刘整

而入城,

到大醉,刘整内心很敬服他。

(画线处各1分,大意1分,共5分)

评分细则

13.

(1)

给分点:

①补充主语(1分)

②莅事:

“视事,处理公务”

到任,到职(1分)

③妄:“

违背规则

胡乱,随意(1分)

④宿:

“长时间从事某项工作”

长时间征战的,久经沙场的(1分)

大意:

……之后,……以后

号令严明:

命令明确,要求严格

敬服:

尊敬、信服

:部下

给分点,每点1分,正确或大意接近即得分;大意,重点看“号令严明”,此处错译不给分

13.

(2)

给分点:①释:

“脱掉,解下”

脱下,换下,换掉(1分)

②从:

“使……跟从”

率领,带领,使跟从

(1分)

③联辔

“骑马并行”

并驾,骑马并行(1分)

④饮燕

“饮宴”

吃饭喝酒,喝酒,饮酒(1)

大意:

数骑:

少量骑兵

代词,他(刘元振)

一个短句1分,前四个短句看关键词,后一个短句看代词“焉”

考生存在的问题及后期复习建议

建议老师提醒学生关注

古代汉语句式及其他特殊结构,翻译第一题有不少考生没有补出主语;

准确选择用来替换古代汉语的现代汉语词,很多同学翻译“莅事”“联辔”时生造词;

仍然活跃在现代汉语中的古代汉语词,很多同学错译“号令严明”、漏译“宿将”;

古代汉语常见的特殊用法词,很多同学没有意识到“从”的使动用法而导致翻译时主被动失误,没有意识到“饮燕”中“燕”通“䜩”或“宴”。

诗歌鉴赏题第15题

考试试题

15.

诗歌的第二联有何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考试答案

15.

①内容上:呈现雨前和雨时之景,雨前的风让世间顿感清凉,大雨的声势如海涛翻涌。②结构上:“清风卷地换尘世”承接上联“旱天云物何萧骚”;“白雨入林翻海涛”引出后两联的感慨和想象,同时也照应题目中的“雨”字。③情感上:借风之清凉,雨势的浩大,含蓄地表达了诗人久旱逢雨的喜悦。

(每点2分,共6分;意思接近即可)

评分细则

15.

①内容上:

写雨前和雨时之景(1分)

,雨前大风让世间顿感清凉,大雨声势如海涛翻涌(1分)。②结构上:

承上启下,照应题目(1),

“清风卷地”写雨前风来景象,“白雨入林翻海涛”正面写雨,承上句“旱天云物何萧骚”而来又与之形成对照,写足“换尘世”三字,照应题目中“雨”字;又引出后两联感慨和想象,暗扣题目中的“喜”字(1分)。③情感上:

寓情于景(1分)

,借风之清凉、雨势浩大,含蓄表达诗人久旱逢雨的喜悦(1分)。

思考方向有“套路”可循;答案结构为“观点+分析”,每点“观点”“分析”各1分。

考生存在的问题及复习建议:

诗句内容的理解,即诗句所描述景物、事件的还原,亦即诗句的翻译或散文化改写,本题就涉及诗歌第二联、第三联的理解;

答题思考方向,本题问“第二联”的“作用”,那么就必须思考第二联写了什么、第二联对整首诗及阅读者的价值这三个问题;

答案层次和构成,答案层次和构成来自题干的暗示和限制,本题问作用并要求分析,那么答案就应该是几个“观点+举例论证”结构。

语言文字运用第20题

试题情境

试题以“藻类”为微情境,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解题思路

横线位置

情境分析

第一空

情境中,由横线前句“藻类有可能成为高价值生物燃料的可持续来源。”和后文“当压力解除后,藻类退出休眠状态”两个句子可知,此处应填“当承受压力时”类的内容

第二空

情境中,对应横线前“会进入休眠状态,停止生长和分裂功能,以淀粉和三酰基甘油的形式存储能量”和横线后

“开始消耗能量储备”两个句子可知,此处应填“恢复生长和分裂”类的内容

第三空

情境中,由横线前“用藻类制造生物燃料的困境”总领及横线后“无压力的藻类不能产生足够的三酰基甘油”两个句子可知,此处应填“

受到压力的藻类能产生更多的三酰基甘油

”类的内容

评分细则

分,共

分;意思接近即可;每点超过

当承受压力时

形式和内容各1分:形式上介词短语“当……时”,内容上“承受压力”“承担/经受/受到/保留压力、有压力”或者“压力来临”

恢复细胞的生长和分裂/继续生长和分裂模式/重启生长和分裂/唤醒细胞的生长和分裂

谓语动词1分,意思相近即可;宾语“生长和分裂”关键词1分。

谓语动词用“开始”扣1分,句式写成“生长和分裂功能恢复”这类主谓短语扣1分

受到压力的藻类能产生更多的三酰基甘油/(虽然)压力使藻类产生更多的三酰基甘油

短语“受到压力的藻类”“产生更多的三酰基甘油”各1分

考生存在的问题

①忽略了对语段的整体把握。材料主要讲了藻类有可能成为高价值生物燃料的原因和制造生物燃料的困境两个大的方面。两大方面内部层次均为并列关系,部分学生没有读懂导致失分。

②忽略语句标志词与句子逻辑关系的准确对应(含内容和句式)。

本题三个空的补写均涉及并列的逻辑关系,上下文均有对应语句标志。

第一空对应后文“当压力解除后”,但个别同学想当然地把第一空补写为“相关研究表明,藻类有存储能量的功能”“藻类体内含有三酰基甘油”等,内容句式均不对应,扣2分。

第二空对应前文“停止生长和分裂功能”,个别同学找到了对应的内容,但是忽略了句式上的统一,写成“生长和分裂功能的重新恢复”,扣1分。

第三空对应后文“无压力的藻类不能产生足够的三酰基甘油”。个别在同学对应时忽略了“足够多或者更多的”这一必要的限制成分,对应不够精准,扣

③忽略标点符号在梳理层次关系上的作用。本题弄懂冒号、分号、逗号的作用就能准确补写,但个别同学在第一空填写“藻类为什么会成为高价值生物燃料呢?”错把第一空后逗号当做问号。

概括不精准。

如第一空内容上本应强调“压力有无”,学生误解为“压力大小”,第三空本应比较“产生三酰基甘油的多少”,学生误解为“是否产生三酰基甘油”,第二空“恢复生长和分裂”,学生误解为“开始生长和分裂”。要么用词不准确,要么句式不对应,甚至写成病句。

后期复习建议

、培养学生梳理句子逻辑关系的意识。逻辑是解题的基本诉求,每空补写均诉诸分析,不可以诉诸感觉,必须严谨分析。这个题相对简单,障碍在于思维的粗陋。

、关注小标点的大作用。不管是在补写句子还是选择题里面,标点作用都不可小觑,所以对几个重要的标点(如:冒号、分号、问号、破折号、引号等)我们还是要复习。

、培养学生精准概括优化答案的意识。关照补写的句子在内容和句式上的精准度,精准还原原来的语段。

语言文字运用第21题

试题情境

本题以

三星堆

的新闻报道为情境,考查考生对情境关键信息获取、整合的能力及压缩语段的能力。

解题思路

信息获取

第一句

交代《四川日报》推出报道时间和名称

第二句

交代报道的主题。

第三——六句

分别交代四大主题的颜色、内容

第七句

交代报道退出后的影响

合上述信息:

月22日,四川日报推出特别报道《三星堆——再醒惊天下》,聚焦“宝”“人”“魂”“谜”四大主题,每个主题以不同颜色代表,讲述不同内容,报道引发考古界、媒体界关注。

评分细则

画线处各1分,共5分;字数超过80字,扣1分;语言简洁流畅,逻辑合理

月22日

四川日报推出特别报道《三星堆——再醒惊天下》

聚焦“宝”“人”“魂”“谜”四大主题

每个主题以

不同颜色

代表,

引发考古界、媒体界关注

注意:

点必须出现报道的名称《三星堆

——再醒惊天下

点必须出现四大主题的名称

点概括为“主题颜色不同,讲述内容不同”也可

考生存在的问题

①提取信息时逻辑混乱,几个信息要点不能构成有机的整体,做不到题干要求的“句子简洁流畅”。本题七个句子分为四个层次,依次压缩五个要点即可,但部分同学把前四个要点糅合在一个句子中,显得复杂冗长,令人费解。举例略

②信息提取不完整,不会按分值来整合成五个关键信息:部分同学漏掉了第四个信息点——每个主题以不同颜色代表。

③只有筛选的观念缺乏合并概括的意识。如第四个得分点部分同学筛选信息为“‘宝’卷讲新出土保障,‘人’卷讲寻宝人,‘魂’卷讲古蜀文明,‘谜’卷讲探寻史”;第五点合并概括为“该报道引发各界关注”“该报道在中外获得极大反响”,“各界”“中外”概括不准,扩大范围。

做答不规范。或在答案中标注数字序号,或划线明示阅卷老师,或标点占格不规范……

后期复习建议

①指导学生梳理清楚语段内部层次关系。做到提取信息时候条理清楚、要点完整。

②强化不同类型语段压缩题的解题方法。

新闻报道类压缩:时间+对象(人物)+事件(经过、结果)+影响

概括内容类压缩

说明类压缩:对象+特征、功能+过程

阐释性压缩:中心+过渡句+语段要点

描写类压缩:主体+特征+情感、目的

记叙类压缩:主体+经过、特征+意义

③训练学生提取信息、合并信息、去次留主、概括整合信息的能力。

作文第

作文试题分析

本次作文紧扣当代青年的自我认知与定位,并将自己置身于时代之中,进而理解他人。本次写作能促使学生换位思考、理解他人、反思自身,学生有话可说,能较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审题中需要注意的是,作文题目有明确的要求:

请写一篇文章,为他们解“惑”。

在此,需要明确“他们”指谁?

他们既可指材料中的60、70后,也可指材料中的90、00后,同时也包含材料中提到的这两代人。

“惑”是什么?“惑”既可以指60、70后的困惑“为什么当年能够激励自己奋斗的,却激励不了年轻一代”,也可以指90、00后的困惑“为什么自己的想法往往得不到上一代的理解和支持”。“惑”实质是两代人对自我价值路径的实现有不同的看法。

“惑”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中有原文:60、70后生于物质匮乏的年代,他们有较强的忧患意识,驱动他们的是“贫穷动力”,他们更像是“登山者”,追求的是“会当凌绝顶”式的成功;而90、00后生于物质富足的年代,他们自我意识强,驱动他们的是“嗨动力”,即“兴趣动力”,他们更像是“探险者”,向往的是“一路风景一路歌”式的生活。概括起来即是: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社会环境造成两类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实现路径。但仅仅是这点吗?深入思考下去,会发现“惑”产生的主观原因:只是囿于“自己”的世界,不能换位思考,局限于自身的生活方式,忽略了彼此的共同点。

“解惑”解什么?如果仅仅是解“惑”产生的原因,未免显得浅了。还应解决“惑”,即对“惑”的正确的态度、方式。以下几个角度可供参考:

、对代际间的“惑”要理解、认同。不同的时代催生不同的生活方式,两代人都有各自的精彩。

、代际间有“惑”要沟通。要理解并主动沟通,化解彼此之间的代沟。

、对代际间的“惑”要认识到两者有共同的东西。生活理念与方式不同,但同样都有奋斗精神,都在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这种奋斗的精神在当下也应提倡。

、代际间的“惑”一定是矛盾的吗?就不能结合起来吗?新时代既需“贫穷动力”也需“兴趣驱动”,两者在当今时代下都有重要意义。

、(作为90后的学生)要认识到自己今天的生活是建立在上一代人的丰富的物质基础之上的。正因为有他们,我们才有更好的条件去通过兴趣驱动实现个体价值。

考生存在问题

完全就材料写作

材料给的角度是“惑”产生的原因,本身没错,但若只谈这点,无非是把材料重说了一遍,并没有更多的意义。这个材料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写作反思我们该怎么办。

脱离解惑谈奋斗,缺乏问题意识。

错误例子:

分论点一:忆往昔峥嵘岁月,内忧外患凌绝登顶。

分论点二:看今朝来者风云,探寻远方,新意迭出。

分论点三:前人风骨点为灯,少年烧魂赴以追,肝胆一心为华夏,时代星河熠生辉!

正确例子:

分论点一:上辈之惑,实则为期盼之忧,青年需理解接受。

分论点二:青年之惑,实则为渴求理解之呼声,上辈须倾听与理解。

分论点三:时代之惑,实则为时代发展的差异,各辈须理解携手并进。

正确例子:

分论点一:树榜样,传家风,以理解之姿助后浪腾飞。

分论点二:守初心,勇担责,以尊重之态传前浪之志。

分论点三:前浪与后浪并不是矛盾体。曾经的前浪也会寻求后浪的帮助,而今的后浪也会在奋斗时寻求指点。而我们所需要的,是承认而非否认差异,是理解而非扩大分歧。

、其他问题。文面差、残篇、错别字、病句等情况。

优秀片段

、行藏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如果说“求同”使“代”之间更深刻地认识彼此,那么包容则使“共进”添上了一丝新的色彩。包容的力量,深刻表现在社会百态中:台湾作家林清玄在还是记者时,对某惯偷的报道含一丝欣赏与包容,惯偷由此洗心革面,终成为食品连锁店的经理;英国小伙包容使衣裳的车马,得到女王的赏识。

陌生人间,尚有如此大的包容力量,几代之间存在深刻的亲缘,不更该相互包容、共谱共进之歌吗?

(如果没有横线句,就会被认为是脱离时代谈“包容”,有了横线句就扣要求了)

、登人生之峰,与日月星辰对话;探人生之乐,与山川大地晤谈。惟有两代人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借鉴,才能探寻出多种更好的生活方式,才能以更自信的姿态,去追导生命与人生的奥秘。(一句大白话“两代人要互相理解、尊重、借鉴,才有更好的未来”,通过意象的使用让文章视野开阔,对称句的使用让文章有文采。)

、上辈之人生于贫困饥饿年代,时代赋予60、70后以极强忧患意识以披荆斩棘开险途。激励上辈的是敢闯敢拼的意识和勤于实践的头脑。作为青年一辈,我们应该知道“忧豫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若无先辈之拼搏何以见得深圳波涛?若无先辈之拼搏何以见得上海浦江之潮涌?若无先辈之拼搏何以见得中国无数春天的故事?60、70后们对90、00后的教导不是啰嗦不是牢骚,而是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青年一代只有理解贫穷年代之艰辛方能化为前进之动力。(见解深刻,论据充实,解释为什么要理解60、70后的忧患意识、贫穷动力)

、前辈们“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唯念物力维艰”的节约精神值得后辈学习;前辈们“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激情和尽职值得后辈学习;前辈们“为了祖国,捐躯赴国难”的爱国精神值得后辈敬仰。后辈们勇于探险敢于创新的品质值得前辈们肯定;后辈们敢于梦想、忠于使命的品质值得前辈理解与支持。各代各有千秋,勿将自身份值观念生硬地植入年轻一代并强迫其吸收;勿将前辈的观念过度排斥,只思考自身价值是前后代共赢的基本准则。(论据充实,阐释互相学习)

、两代人的变化虽大但仍有许多相同之处。无论是《觉醒年代》中民族危难之际挺立潮头冲决网罗的新青年,还是《山海情》中接受现实扎根生活顽强拼搏的联革奋斗者,这些人物受到热捧都向我们证明了无论哪个年代,人们追求美好而奋斗的精神是一致的,我们缺少的只是沟通的途径与方式罢了。试想如果年轻人多几分耐心,长辈们少几分指点,我们何尝不能促膝长谈呢?差异不是阻隔人与人之间的墙壁,傲慢与偏见才是。那些在热血与奋斗中浸染的青春岁月,无论何种驱动力,它都是闪闪发光的。我们何不借以新时代的东风,把每一代人的时代故事传播出去,搭起沟通的桥梁,让每一代人的想法与价值观求同有异,达到时代的共鸣?(举例论证、假设论证)

后期复习备考建议

、继续抓好各类作文的审题训练

、整体卷面整洁训练

、继续积累素材,关注热点材料并指导怎么梳理、利用

针对优秀学生提升:

、针对优秀片段的拆分、仿写。

、好标题的拟题训练

《奋斗路有别,责任在众代》《续前辈薪火,点时代明灯》《时代之风起,携手向远方》《时代风骨一脉相承》《做不同时代的弄潮儿》《怀包容之心,填代际沟壑》《各执光明火,共唱中华魂》

针对一般学生提升:

、扣题训练

要求中有明确任务的一定要完成。要求中明确指出“结合材料”。材料“如何引用”“如何分析”“如何延伸”,这些问题都需要老师给予学生指导。

成篇训练

这篇文章的基本行文结构是:惑是什么?为什么会有惑?怎么解决惑?让学生以回答问题的方式列出要求,并结合自己阅读及生活来充实。如果能这样写,思路清晰,不会是差文章。

优秀作文

长征路漫漫,接续奋力行

有人认为,60、70后生于物质匮乏的年代,受“贫穷动力”驱动,忧患意识强;而90、00后生于物质富足的年代,受“嗨动力"(兴趣动力)驱动,自我意识强。由此引发了双方的困感:为什么你们不被忧患激励?又为什么你们不理解我们?双方僵持难下。

然而,“惑”果真难解?其实不然。依我观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与担当。长征路漫漫,你我并非冰与炭,而是水与乳,宜接续奋力行。

透过表象,洞悉真相,我们不难发现“惑”的实质。一是光阴流转,时代更迭。科技创新,生活日新月异,人与人、辈与辈的距离也被无限放大。粮食生产“十七连丰”的今日,又何须困于饥饿桎梏?二是交流甚少,缺乏沟通。年轻一代终日徜徉虚拟世界,所遇之人皆称缘,随心所欲吐露心扉。而当回归现实,面对父母,却又朱唇禁闭,不曾轻启。如此,又谈何理解与支持?

时代变迁与沟通不力造成“代沟”之“惑”,但并非无解之“惑”。

我们当看见,前辈光辉意志、崇高美德仍激励青年一辈。少年投身革命,青年扎根一线,离休后又一头扎进教育脱贫的伟大事业中。耄耋老人夏森省吃俭用,资助贫困大学生圆梦。在大学生的联名信中,他们动情写道:“我们感恩您的奉献,自始自终,永不忘记。我们定当努力学习,学成报效祖国。”由此可见,老人的殷殷爱国情、拳拳赤子心,已然浇灌出了时代之花。奔赴边疆,教书育人;继续深造,攻艰克难。这是青年用生命赴使命的回复,对时代的回应。

当知晓,坦诚相待、敞露心扉,才能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我们不难看见长江护鱼青年坚守大江,与非法捕鱼者斗智斗勇,誓要精灵永留大江;卫士青年任晓媛访遍干余村庄,绘制水质地图,以挚爱护神州。但或许是为了不让父母担心的嘴硬:“江边安逸,白领太辛苦”;又或是路遥工作重,始终久缺的交代:"来不及回家,他们不清楚我的工作。”加缪曾道:“沟通是两颗心灵的桥梁。”生下来,谈一谈,这是释感,亦是解脱,更是蓄能、再出发。

人与人的悲欢不尽相通,奋斗的背影却又何其相似。跑起来,去追赶时代的变化;张开手,拥抱默默守护我们的人,“惑”解矣。

“青松寒不落,碧海澄渝阔。”长征路漫漫,若你我携手并进、接续奋斗,民族复兴便指日可待。

时节如流、志各不一、梦是同途

一代人有一代人之坚守,一代人亦有一代人之长征,时节如流,志各不一,梦是同途。

———题记。

物质匮乏,生活窘迫,贫穷动力,忧患意识是60后70后的时代记忆。故惑曰:“凡此4种,为何不能激励年轻一代?”

物质富足,自我意识,多元兴趣,探索精神是90后00后的时代记忆,故惑曰:“为何不被理解支持?”

惑矣,终可解矣。答曰:“时节如流,志各不一,梦是同途。”

时代烙印之于个人,铭刻于骨,融化于血,身处时代的洪流之中,人的价值观亦被时代所塑造,亦作时代精神。“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是二十年代救亡图存之时代呐喊;“宁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是建设时代之时代呐喊;“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耗子,就是好猫”是改革时代之觉醒思想;“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是新时代之后,浪奔涌,岁月不居,时代如流。风物长易放眼量。贫穷意识与忧患意识之于60、70后,如同兴趣意识和自我意识之于90、00后,皆为时代印记,用发展的眼光审视,二者皆无过错。

共同梦想之于个人与国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所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每代长征之路激励每一代人的具体动力,因时而变,但共同目标和远大终点,却从未更改一实现中华民族之伟大复兴。上世纪末的下海潮,正是60、70后锐意进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让改革的春风吹满全国,红利惠及人民,中国之国力提升,经济建设成效显著,彪炳史册!看今朝,后浪奔涌,新时代的青年依旧“人不轻狂枉少年”,“一路风景一路歌”。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中国在未知的领域开疆拓土,拓宽边界,使国家的康庄大道越走越宽。

至此,惑己解矣。惑解之后是使命,是号召,是行动!当今世界暗流涌动,恐怖主义,利己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形式日艰。60、70后宜交好接力棒,90、00后宜整装待发,快马加鞭。

愿吾辈亮剑,负梦前行,只争朝夕,时不我待。

代嬗变,同理同声

物质匮乏,计划供应,这是60、70后的时代经济腾飞,市场繁荣,这是90、00后的时代,不同的时代造就不同的人生理念,洇染历史的水墨。泅渡岁月的长河,我们的困惑也当于时代变迁中找到答案。

60、70后的你们,生于一个不那么富裕的年代,立足当今或许理解与融入才是你们应该对年轻一代展现的关怀。

改革开放的大潮唤醒东方的巨龙,机械运行的嘈杂声见证着祖国日新月异的巨变,青年一代有自己的主见,你看两度登上《自然》封面的天才少年曹源,应热爱选择研究石墨烯,也因热爱使自己一朝成名,你再看看谷歌顶级华人科学家李飞飞,凭依对自己兴趣的坚持,成为整个科学科技界举足轻重的人物,我们所有向往的。早已不是《世说新语》中“会心处不必再远”的境界,而是一路风景一路歌,带着无穷的热爱与理想生活。

无论是你们还是我们,正视时代变化,抓住含于其中的共同本质。便可见无论贫穷动力还是嗨动力,都是对理想的追求与坚持。

青年一代的我们,渴望自由生活,永远走在寻求热爱的路上,中年的你们,或己经见到曾经想要的人生图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你们不必担心我们会迷惘怠惰,我们也不担心你们会拒绝融入当代的世界。屈原在《卜居》中写道;“用君子之心,行君子之意。”以手和之心对待你我,如若如此,何来困惑二字,如三毛遇见荷西,如马克思遇见恩格斯,只要内理同声,我们便都是成功路上的伙伴。

前浪携手后浪共铸时代新篇

五千年披荆斩棘,上下求索;七十年栉风沐雨,巨龙新生。今天的时代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生于忧患,前浪们坚毅卓绝,开创伟业;诞于盛世,后浪们不惧挑战,逐梦青春。我认为,对世界理解的差异,不应成为二者的矛盾,应引尊重、理解之泉,疏代际之渠,一同携手,共铸时代新篇。

树榜样,传家风,以理解之姿助后浪腾飞。“苟利于今,不必法古”《淮南子》中的话强调了变的本质。作为老一辈,应当理解因时代之变,与青年人的思维上存在差异的必然性,让青年人放手一搏,无论成败都是重要的人生经验积累。老艺术相声演员郭德纲对徒弟的训练十分严格,尤其讲究规矩,但面对新生事物,他鼓励学生上综艺,开直播,让青年一代自由发挥,相声这一百年艺术终得以在今日中国新生。同时,老一辈对后辈认真负责,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努力值得肯定。上世纪的“两弹一星”精神与今天的“载人航天”精神一脉相承,都以刻苦实干,敢为人先作为行动指南,以报效国家作为信仰,在今天平均年龄不到三十的“火星天团”身上熠熠生辉的正是承自上一辈爱国科学家的精神。念前浪开先河之勇,传千古华夏之魂,以理解之桥,贯古今之心,共谋复兴伟业。

守初心,勇担当,以尊重之态传前浪之志。面对分歧,理解尊重是一方良药,作为后浪的我们应给予前辈应有的尊重与感激,理解他们对我们健康成长的关心。但我们不能一味闭目塞耳否认他们建议的价值,也不能永远在前辈的庇护下长大。凤凰涅槃得以重生,雄鹰拔喙振翅高飞。不囿于古,不畏于今,方能不止于行,不乱初心。比尔﹒盖茨不顾前人劝导,踏足互联网企业,终成一代伟人。今天的我们要尊重前辈,继承优良精神,为自己正行,如张载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前浪与后浪始终不是一对矛盾。曾经前浪奋斗时也会寻求指点,今后后浪亦需关照后人。而我们所需要的,是承认而非弥合差异,是理解而非扩大分歧。毕竟,为国家谋富强,为民族谋复兴,是每一个时代,每一个个体的共同心声。让前浪后浪一同携手,共铸美好时代新篇。

文章整编自网络,分享旨在服务教学,侵删。

~一个有态度、有价值的公众号,值得关注!~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