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邯郸新闻综合频道
致广大尽精微
好消息,好消息!
邯郸上榜
2019年全国“创新社会治理典型案例”啦!
先说重点
2019全国“创新社会治理典型案例”
评选正在进行中
经过前期征集推选
成功入围
目前网络投票正在进行中
综合网上投票和专家评审结果
将评选出社会治理创新最佳案例10个
优秀案例20个
快去投出宝贵一票吧
投票通道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邯郸是11、12、29、38、39、43、49、78号
一个IP一天只能投一次
投票统计截至12月2日17:00
如果你想进一步了解该评选活动
请往这看
全国“创新社会治理典型案例”评选活动由人民网和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部联合主办,旨在发现各地创新社会治理先进典型,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实践,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今年的评选活动于7月份正式启动,围绕基层参与式社区治理、社会治安协同治理、社会组织治理等十个方面,面向全国各地征集创新社会治理案例。
邯郸成功入围全国百家案例并进入网络投票环节。
重要的事情再说一遍!
快去投出你宝贵的一票吧,投票统计时间截止12月2日17:00。
【创新社会治理】河北省邯郸市复兴区:建立“廉政诊所”推进基层党风廉政建设
一、立足区情,探索建立“廉政诊所”推进基层党风廉政建设
复兴区现有基层党组织428个,其中,在乡镇、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农村建立的党组织235个,占全区基层党组织总数的55%。这些基层党组织及其党员干部是党的“神经末梢”,是党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是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关键。特别是城市社区、农村社区和农村,均承担着大量落实惠民政策、服务群众的职能,直接面对群众,办理的都是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基层党员干部官职虽小,位置却十分敏感。
如何抓住基层党员干部这个“重要多数”,进一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重心下移,有效监督,推进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一直是我们的工作重点。今年以来,复兴区纪委紧扣中心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部署要求,不断强化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中,我们边推进边总结、边总结边创新。随着工作的深入,我们发现,在城市社区、农村社区和农村这个层面,普遍存在着监督力量薄弱、干群矛盾易发等现实问题,经过深入调研、认真分析,我们发现在社区和农村一级,对党员干部的监督还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是基层监督力量薄弱,易生监督漏洞。目前,复兴区乡镇纪委人员力量相对较强,七个街道办事处只设一名纪检委员,力量略显薄弱。这些专职纪检干部担负着对全区45个城市社区、15个农村社区和41个行政村双委干部和社区干部的日常监督职责,特别是有的街道下辖13个城市社区,开展一次日常监督检查最多的需要半个月左右时间,难以做到及时发现问题,监督职责的发挥受到局限,监督力量不足的“短板”日益凸显。
二是服务群众事项繁多,易生不正之风。无论城市社区、农村社区还是农村,均承担着大量服务群众的职能,群众申请办理低保、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再就业等事项,涉及居民教育、医疗、就业等诸多证明事项,均需要通过社区或村委会办理。这些事项的办理,关系到群众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十分繁杂,十分重要,可以说,群众对基层干部的作风好坏、办事效率等感受最直接、也最深,同时也极易滋生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发生老百姓身边的腐败问题。
三是群众切身利益受损,易生矛盾隐患。基层工作包罗万象,件件涉及群众切实利益,极易产生干群矛盾。群众由于正当要求得不到及时办理,往往会直接到区上访反映问题,此时,矛盾已经严重激化,甚至造成重大信访问题,严重破坏党和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形象。加上基层纪检监督力量不足的客观现实,一些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和老百姓身边的腐败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并处置,急需探索一种有效的工作方法,充实基层监督力量,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化解矛盾,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反腐倡廉工作的实际成效。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按照邯郸市纪委干部廉洁提醒系统建设工作要求,将廉洁提醒向社区和农村的党员干部延伸,按照靠前监督、抓早抓小的思路,以“廉政诊所”为抓手,对基层干部在服务群众过程中出现的小事小节、尚不构成违纪违规的问题,提早发现、靠前纠错,让红脸出汗成为常态,使小问题、小毛病通过“廉政诊所”得到及时“治愈”,防止拖成“大病”,实现监督执纪“第一种形态”经常化、规范化,体现对干部的关心厚爱,促进基层服务群众水平不断提升,不断增强群众对反腐倡廉工作的获得感。
二、“廉政诊所”探索工作做法
(一)组建“廉政诊所”。城市社区、农村社区和农村均承担着大量服务群众的职能,但服务职权和服务内容还是存在着一些区别。为突出监督的有效性,我们在城市社区、农村社区和农村分别建立“廉政诊所”,对基层干部落实惠民政策、服务群众过程中,在工作纪律、工作作风方面的苗头性、轻微性问题实施监督,同时根据社区和农村的不同特点,又各有监督侧重。在城市社区,侧重监督社区干部服务态度和工作效能等;在农村社区,侧重监督“三资”使用等;在农村,侧重监督村干部用权公正、公平、公开等。
(二)完善人员组成。为确保“廉政诊所”监督实效,明确各“廉政诊所”所长由乡镇纪委书记或街道办事处纪检委员兼任,作为“主治医生”负责监督和推进“廉政诊所”整体工作,由社区居委会或村委会副书记担任“廉政诊所”副所长,负责日常工作。每个“廉政诊所”从社区或村内选聘3-5名群众认可、有较高威望的老党员或老同志担任“医生”,配合“廉政诊所”所长、副所长开展工作。从而使“廉政诊所”组成人员达到4-6名,组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监督团队。
(三)主要工作职责。根据社区和农村服务群众的职能特点,明确“廉政诊所”五项监督重点:一是迟到、早退、脱岗等遵守工作纪律情况,确保按时在岗在位、群众办事随来随办;二是服务群众过程中的工作态度情况,确保服务群众热情、热心;三是办事公平、公正、公开情况,确保依规公平办事;四是慵懒散漫拖、吃拿卡要等工作作风和工作效率情况,确保廉洁高效为民服务;五是群众反映的干部损害群众利益等方面的问题,确保群众诉求得到及时妥善解决。
(四)工作运行机制。工作中施行“四诊一档”机制:一是“接诊”。“廉政诊所”实行日常接访制度,由副所长、居民监督员每日轮流接待群众来访反映问题,逐项登记,详细记录被反映人问题、反映人基本情况,作为调查核实和处理反馈的重要依据。二是“巡诊”。由所长定期召集有关副所长和居民监督员,开展监督检查,通过在居民服务室现场检查、向居民发放调查问卷、召开群众座谈会、入户走访和查阅资料等方式,主动查找问题线索。三是“会诊”。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和监督检查发现的问题线索,由所长每周召集副所长、居民监督员,对发现的问题进行集体研究讨论,拿出初步处理意见,上报区纪委审核。四是“转诊”。对发现的重大违纪违规问题,按规定应给予党政纪处分的,由所长直接上报区纪委,由区纪委依规依纪开展调查核实。“一档”即为干部每人建立一套“廉政档案”。在各“廉政诊所”建立档案库,由副所长负责汇总管理。档案中一方面记录干部个人基本信息、主要社会关系和岗位职责及岗位风险点等内容,做到干部个人情况底数清。另一方面,将发现核实的问题线索以及提醒整改情况在档案中记录,做到全程留痕,有据可查。
(五)提醒纠错方式。根据干部发生问题的情节和影响,实施五种提醒纠错方式。一是公开曝光。对出现的迟到、早退、脱岗,不严格执行请销假制度等工作纪律方面的轻微问题,在“廉政诊所”设立曝光台,公开曝光提醒。二是提醒谈话。对有可能出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群众反映干部存在的轻微违纪违规问题等情形的,实施提醒谈话。三是函询谈话。对党员干部违反有关制度规定情节较轻的、作风和效能方面存在问题情节较轻的,进行函询谈话。四是通报批评。对存在“四风”问题及损害群众利益问题的,存在不作为、不落实、不担当等问题,情节轻微的,印发全区通报。五是其他方式。对不适用以上处置方式的,依据情况,灵活采用批评教育、警示谈话、限期整改等其他批评教育类措施进行处置。
(六)加强机制保障。为使“廉政诊所”规范运行,复兴区纪委制定出台了《关于建立基层“廉政诊所”的工作方案》,对监督内容、工作流程和提醒整改等内容做了详细具体要求。同时,制定了《工作流程图》《工作职责图》《党员干部“廉政档案”基本信息表》《提醒纠错审批表》和《提醒纠错备案表》“两图三表”,为“廉政诊所”日常工作开展所需的流程和图表制定了统一模板,并赋予基层较大自主权,可参照模板根据各自工作实际进行细化完善。为确保“廉政诊所”坚持常态、有效开展,复兴区纪委将“廉政诊所”工作纳入落实“两个责任”重点考核内容,对工作落实不力的严肃追究党组织主体责任和纪检干部监督责任。进一步严肃工作纪律规定,对隐瞒不报、歪曲造假、泄露秘密、以公谋私及违反工作纪律造成不良后果的,一律严肃处置,坚决杜绝敷衍应付、提醒不及时、跟踪整改不到位等行为,确保工作实效。同时,复兴区纪委实行分包联系制度,区纪委副书记、各常委分包乡镇和街道下辖的各城市社区“廉政诊所”,每月深入实地督导推进,重点查看“廉政诊所”日常运行、廉情收集、档案管理、研究会商、提醒纠错和跟踪整改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指导改进。
(七)强化结果运用。工作中注重加强“廉政诊所”提醒纠错结果运用,通过四种方式努力扩大工作成效。一是将处置结果报备组织和人事部门,作为干部评优评先、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二是及时掌握基层的政治生态,为区委、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三是依据提醒纠错的问题,对易发多发违纪违规情形的重点环节建章立制,堵塞漏洞;四是对多次提醒,不认真整改,仍然出现违纪违规情形的,直接进行立案审查,严肃追究责任。
三、“廉政诊所”工作成效
(一)有效整合现有人员,增强了基层监督力量。通过在社区和农村建立“廉政诊所”,在不增加人员机构编制的情况下,有效将乡镇、街道纪检干部,社区、农村干部和群众三方面人员力量整合在一起,组建起一支既有专职纪检干部,也有社区、农村干部和居民参与的监督团队。基层纪检干部不再“单打独斗”,为推进基层干部监督工作延伸出了新的“手”“脚”“眼睛”和“耳朵”,使基层干部监督工作开展不再“捉襟见肘”。
(二)有效靠前实施监督,及时发现基层问题线索。“廉政诊所”建立以来,群众可以随时通过“廉政诊所”反映问题,社区和村委会可以及时发现自身工作不足,乡镇、街道可以提早掌握基层干部队伍情况,区纪委可以全面掌握基层干部问题线索。发现问题后,通过集中“会诊”拿出处理意见,报经区纪委审核后,实施提醒纠错,并跟踪整改。实现小问题不出社区、村,问题解决在社区、村,重大问题由区纪委直接调查核实,进行处理。工作开展以来,共发现问题线索265个,实施提醒整改206人(次),数量是近两年来发现基层干部问题数量总和的3倍。
(三)红脸出汗成为常态,促进社区干部规范用权。“廉政诊所”通过公开曝光、提醒谈话、函询谈话、通报批评等提醒纠错方式,对基层干部出现的小问题、小毛病及时发现、及时提醒、及时纠错,起到了治病救人、抓早抓小的实际效果,是对运用监督执纪“第一种形态”的全新尝试,进一步提醒督促基层干部少犯错、不犯错。同时,通过提醒结果的有效运用,可以及时为区委、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可以推动基层服务群众工作机制的不断完善改进,促进基层干部在服务群众过程中,工作作风不断改进,工作态度不断优化,促进服务群众工作更加公平、公正、公开,进一步融洽了干群关系,使群众对反腐败工作的获得感不断增强。
【创新社会治理】河北省邯郸市复兴区:用人民调解筑牢和谐稳定“第一道防线”
人民调解制度作为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化解社会矛盾、消除纷争的非诉讼解决方式,被西方国家誉为“东方一枝花”“东方经验”,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当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看,全面深化改革深入推进,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各级各层、各行各业的矛盾纠纷、信访问题不断涌现,并呈现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给社会治理带来较大压力和难度。面对这种挑战,复兴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牢固树立“大调解、大服务、大发展”的理念,积极探索和实践新时代人民调解工作的路径和方法,着力在解决矛盾纠纷、破解信访问题中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有效筑起了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做法:
“实”字当先,解决“靠啥调、谁来调、怎么调”的问题
就全国范围看,人民调解制度哪里都有,方法措施也大体一致,关键在于能不能把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复兴区立足解决“靠啥调、谁来调、怎么调”的问题,从阵地建设、人才培树、机制完善三个方面夯实民调工作基础。
(一)“靠啥调”——组织“全覆盖”,壮大主阵地。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是开展民调工作的基础。针对矛盾无处不在、纠纷无时不有的现实情况,复兴区致力民调组织全覆盖,坚持做到哪里有人群,哪里就有民调组织。
1.纵向到底“无死角”,加强三级民调组织建设。在村、乡、区三级,矛盾纠纷或大或小,信访问题不一而足,都需要建立勇于“管闲事”、善于“解难事”的民调组织。复兴区以“一委三中心”为依托,在村(社区)一级,实行群众工作室、调解室、警务室三室合一,成立人民调解委员会101个,着力从源头上夯实基层阵地;在乡(办)一级,立足形成大合力,整合七站八所职能,实行群众工作中心、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三块牌子一套人马,成立10个人民调解委员会,统一调处各类矛盾纠纷;在区一级,打造解决问题的“终点站”,成立群众工作中心,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全部入驻,形成党政领导重视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司法行政部门为主抓、有关部门配合抓的工作格局。
2.横向到边“无盲点”,加强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建设。行业性、专业性矛盾纠纷和信访问题点多面广、分门别类、情况复杂,更需要有熟悉行业情况、通晓专业知识的民调组织的积极参与。复兴区在矛盾纠纷相对集中的劳动争议、土地管理、商品消费、婚姻家庭、征地拆迁、教育卫生、环境、物业管理等行业都建立了专业人民调解组织。同时,在流动人口聚居区、大型集贸市场、物业管理小区、工业(物流)园区、消费者协会等领域建立健全人民调解组织网络。目前,全区行业性专业性民调组织达10多个。
3.网上网下“一体化”,加强调解网络平台建设。随着信息网络的发展,传统调解手段只有与互联网相结合,才能更好适应矛盾纠纷和信访问题的新形势,做到民调工作线上线下“严丝合缝”。为此,复兴区积极创新人民调解手段,探索“互联网+”人民调解工作模式,充分利用微信、民调通等平台开展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既有“面对面”,又有“键对键”,既通过“脚板”,也通过“指尖”,实现矛盾纠纷化解网上网下一体联动。
4.品牌建设“创特色”,加强品牌调解室建设。品牌彰显特色,特色引领品牌,特色品牌无论在哪个领域都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号召力和生命力,民调组织也是如此。复兴区在全区建立以省、市金牌调解员名字命名的专家调解室5个。在辰光律师事务所探索建立律师调解工作室,在复西法律服务所探索建立基层法律工作者调解工作室。在区法院建立了诉前人民调解工作室和诉前律师调解工作室。该区后百家社区还组建了由老干部、老党员、老退休职工组成“三老工作室”,他们自愿放弃悠闲的晚年生活,披星戴月、数年如一日排查一起起矛盾纠纷苗头,调解一件件矛盾纠纷案件,成为复兴区一张响当当的“金字名片”。
(二)“谁来调”——培优“和事人”,拉起硬队伍。人民调解工作,离不开高素质的调解人才,只有人会“调”,难事才能“解”。为夯实人民调解工作人才基础,复兴区从三个方面予以努力,坚持做到矛盾纠纷事事有人调、行行有人管。
1.加强“三库”建设,储备调解工作行家里手。根据化解矛盾纠纷需要,突出专业、能力、威望等方面,加强区级调解专家库、乡办调解人才库、村级调解能人库“三库”建设。选聘调解技巧高、调解经验丰富、具有相关行业、专业领域以及法学、心理学等知识的专家学者进入专家库、人才库、能人库,并印制全区《人民调解员三级库名册》,便于群众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调解员。目前区级调解专家库31人,乡办调解人才库58人,村级调解能人库530人。全国优秀人民调解员3名,省模范调解员1名,全市十大金牌调解员2名,各类调解能人570名,成为人民调解工作的骨干力量。以全国人民调解工作先进个人、彭家寨司法所市金牌调解员张弘为例,多年来调解家庭、邻里、土地、宅基地、合同纠纷等各类民事纠纷300余起,会合社区调解委员会调解各类纠纷不计其数。
2.开展“大培训”,全面提升理论水平和业务技能。持续开展培训活动,提升调解员的素质和本领,是复兴区多年来坚持不懈的“硬动作”。2018年4月18日,复兴区举行了人民调解千人大培训启动暨法院特邀调解员颁证仪式,特邀河北电视台《非常帮助》栏目组、市电视台《法治路上》栏目组、《文江帮你办》栏目组参加,利用一天半的时间,分别由市司法局基层处长张坤、河北电视台非常帮助栏目知名帮大哥李玉斌、市金牌调解员、区法院优秀法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从人民调解的基本理论和规范程序、纠纷调解实践和技巧、常用法律法规及其实际应用等方面进行深入讲解和互动,有效提升了全区调解员的理论水平和实战技能。同时,开设人民调解巡回大讲堂,组织由省、市优秀调解员组成的讲师团巡回为1000多名基层调解员开展专题培训,做到所有基层调解员全部轮训一遍。2018年8月,邀请河北电视台非常帮助栏目来复兴区举办了一期“帮大哥赶大集”活动。2018年12月与邯郸电视台共同举办复兴区调解故事会暨金牌调解员评选颁奖活动。2019年5月8日举办全区民调专用电动车发放和百名调解骨干集中培训班,聘请优秀调解员成立调解帮帮团,配备民调专用电动车,组织市司法局业务处长、区法院法官、心理咨询专家为调解骨干授课,不断增强全区人民调解员为民服务意识和群众工作能力。
3.实施“等级评定”,做到优中选优。多年来,复兴区坚持把人民调解这样的“柔性”工作纳入到“刚性”考核中,根据调解员的工作年限、调解能力、累计调解案件数、调解成功率、优秀调解案卷数、年度考核情况,将调解员划分为四个等级,实行动态管理,每年评定一次,并对各等级调解员实行比例控制。通过等级评定,极大地调动了人民调解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全区形成了人民调解工作“比拼赶超”的浓厚氛围。
(三)“怎么调”——防调“无断链”,健全大机制。路径决定方法,方法决定成效,人民调解工作,只有调防结合,多方联动,靠机制形成完整的工作链条和强大的工作合力,方能真见实效。
1.在防范上,“三级排查”将矛盾纠纷和信访问题熄灭于萌芽状态。坚持雷打不动,长期常态,严格落实矛盾纠纷排查走访家访制度,农村(社区)每周一次,乡镇(街道)每月一次,区每季一次对本辖区矛盾纠纷进行定期排查分析,及时发现矛盾纠纷和可能引发矛盾纠纷的线索,研判本地区矛盾纠纷发生发展的特点、规律和趋势,提出具有前瞻性、预见性的预防化解矛盾纠纷意见建议。2017年11月,百家街道司法所在排查中了解到某小区的居民到社区反映小区门禁卡收费高、乱停车、环境脏乱差以及暖气不热、有两栋楼未供暖等问题,群众不满情绪很高,言辞激烈。司法所立即向街道办汇报,街道办高度重视,第一时间指派司法所长赶到社区与居民沟通,同时联系小区物业公司经理了解相关事宜,并及时召开纠纷处理会商会,把纠纷双方一同请到街道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通过两个多小时的耐心调解和沟通,达成了调解方案,促成物业公司调低了门禁收费,供暖问题、乱停车问题、环境卫生问题得到治理。
2.在调处上,“五调联动”将矛盾纠纷和信访问题解决在基层一线。着眼于形成民调工作合力,复兴区建立完善了诉调对接、公调对接、检调对接、访调对接、政调对接“五调联动”机制。从单项联动看,以诉调对接为例,复兴区在区法院诉讼服务中心成立诉调对接中心和诉前调解中心,与司法局、乡镇(街道)等部门搭建信息互通平台,促使各方力量积极参与各类案件的诉前调解工作,区法院还投资40余万元,在区诉调对接中心与两乡一镇法庭间建设了远程视频调解系统。通过诉前调解,先后化解矛盾纠纷126件,调解案件36件,司法确认3件,在促使矛盾及时妥善化解,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多项联动看,更能发挥较好的调解作用。如彭家寨乡孟仵村将李氏三兄弟共有的一块宅基地误写在李家老二一人名下从而产生纠纷、多年来协调未果的问题,彭家寨乡政府协调司法、土地、信访、孟仵社区等相关单位组成调解小组进行多方了解、集体会商、联合协调,最后孟仵社区和彭家寨乡政府分别出具证明,乡司法所办好所有手续,申请土地部门对该处宅基地使用证的名字进行纠正更改,土地所长表示在下次土地确权时给予更正,诉求人对这次调解非常满意。
3.在建制上,“十项制度”打造人民调解工作“闭合链”。在实践中,复兴区十分注重总结和完善调解各项工作规章制度。现已建立和完善了调解原则、调解工作程序、调解岗位责任制、调解记录登记制度、纠纷排查反馈制度、处理纠纷回访制度、纠纷首问责任制度、调处承诺制度、对口督办制度、文书档案管理制度等10余项调解规范制度。印制了《人民调解工作手册》《人民调解工作制度汇编》《人民调解典型案例选编(域外篇)》《复兴区人民调解案例选编》以及1000多套制式调解文书,下发乡(镇)街道、村、社区两级调委会,实现了调解文书统一使用、制作、归档的工作要求。每半年开展一次人民调解优秀卷宗评选观摩活动,确保调解案件质量。
成效:“三个有力”彰显人民调解大作用
不懈的努力促进了和谐稳定,长期的坚持获得了赢得了群众口碑,复兴区的民调工作在推动改革发展上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一)有力调处了大量矛盾纠纷。全区共有人民调解组织131个,专兼职人民调解员1878人。2017年以来,各级、各类调解组织共排查纠纷2210件,共调解矛盾纠纷2210件,成功2179件,调解成功率98.5%,防止群体性上访5起200余人次,防止民间纠纷转化为刑事案件3起。
(二)有力促进了全区重点工作。坚持纠纷调解与服务全区重点工作相结合。在“三边”综合整治、城区拆违等中心工作中,各级调解组织积极参与,组织优秀调解员组成流动调解庭,深入拆违整治一线,坚持情理法并重,热情服务当好“倾听者”;依法劝导,当好“减压阀”;正确引导,当好“指路人”。及时宣传政策法律,排查调处矛盾纠纷,确保了重点工作的有力推进。比如,在该区前后郝村拆迁工作中,区司法局机关和各司法所人员全部奋战在拆迁一线,向群众讲解房屋征收有关法律法规和拆迁政策,排查化解矛盾纠纷,有力促进了征迁工作的高效推进。该局副局长李强充分运用自己掌握的法律知识,摆事实,讲法律,讲政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只用三天时间,就解决了胡氏兄弟十多年的房产纠纷,促其达成了协议,顺利完成签约交房。
(三)有力推进了普法教育。组织广大调解人员广泛宣传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做到“调处一件、教育一片”。将部分优秀调解员成功调解纠纷的典型案例编印成册,发给全区调解员学习借鉴。将一些常用法律法规收集汇编成册,印发给广大群众自学法律。通过有针对性地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增强当事人和广大群众的法律意识,引导广大群众遵纪守法,通过合理合法的渠道反映诉求,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从而强化预防矛盾纠纷的效果,促进了矛盾纠纷的进一步化解。
启示:人民调解阵地、人才、机制一个也不能少
启示之一:有了“主阵地”才能掌握“主导权”,打造全覆盖无缝隙的组织网络是做好人民调解工作的基础。说一千道一万,建强组织是关键。针对人民调解工作“老大难”问题,复兴区全面加强区、乡(办)、村(居)三级调解组织建设和行业性、专业性平台建设。三级调解组织对排查出的纠纷实行分级调解、多轮调解;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组织负责化解行业、专业领域需要第三方介入的矛盾纠纷,为矛盾双方提供“菜单式服务”。同时加强网络平台建设和品牌调解室建设,基本实现了人民调解组织全覆盖,最大限度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实践证明,人民调解千难万难,有了组织才不难。
启示之二:有了“和事人”才能奏好“和谐经”,打造高水平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是做好人民调解工作的关键。做好人民调解工作,人才队伍是保证。复兴区着力在选好用好调解员队伍上下功夫,采取推选、聘任等方式,在区、乡、村分别建立了调解专家库、调解人才库、调解能人库,把讲政治、懂政策、公道正派、能说会道、善于做群众工作的人员吸收进来,保证了遇事“有人管、善于管、管得了”,切实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我们的体会是,哪个领域也离不开专业人才,人民调解工作尤其如此。
启示之三:有了“好机制”才能调出“好效果”,打造科学完善的机制是做好人民调解工作的根本。机制管常态、也管长效。复兴区建立健全并严格落实三级排查、五调联动、十项制度等措施,形成了推动人民调解工作的长效机制,确保了矛盾纠纷在第一时间发现、第一环节化解,避免了小事拖大、大事拖炸,做到了成本最低、效果最好。这就告诉我们,做好人民调解工作,机制建设不可或缺。
【创新社会治理】河北省武安市:积极探索农村垃圾治理根本之策
从2007年武安市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到今年已有13年时间。武安市不断创新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模式,破解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难题,全面实现了“农户分类、乡村收集、公司转运、集中处理、循环利用”的农村垃圾城乡一体化处理机制。武安的这一创新举措,被新华社称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武安样本”,先后被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农民日报、河北电视台等媒体报道,省、市领导曾专门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总结推广经验。省政府办公厅专门刊发武安市作法。
围绕“管长远、管根本、求实效”,建起一套“农户分类、乡村收集、公司转运、集中处理、循环利用”的农村垃圾城乡一体化处理模式。首先面向市场购买服务,变“直接管理”为“监督落实”。市财政每年专门拿出2000余万元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补贴资金,用于购买清扫收集服务。农村垃圾清扫收集和日常保洁工作全部由保洁公司负责,乡村由“直接管理”全面转向“监督落实”。其次挖掘市场撬动资金,变“财政投入”为“企业自建”。由新清成公司投资近2亿元建成了覆盖22个乡镇和工业园区全域乡村垃圾处理的转运系统。第三用好市场搞活经营,变“无用垃圾”为“可用资源”。利用“新型干法水泥窑生产线”处置生活垃圾,达到了“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和稳定化”处理目标。第四创新工作思路,推行农村生活垃圾“不落地”工作机制。本着“因村制宜、试点先行、逐步推广、全域覆盖”的原则,创造性推行了农村生活垃圾收集不落地工作机制,实现了生活垃圾不落地封闭式收集、投放和转运,防止生活垃圾在清扫收集转运过程中跑冒滴漏和污染,提高全市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上档升级。第五建立健全工作制度,确保农村垃圾处理常态化运行。出台《武安市农村生活垃圾管理办法》,规定了管理责任、队伍和设施、运行模式和管理标准、保障与监督等方面的工作标准;出台了《武安市农村环境卫生工作考核办法》,明确了考核范围、内容、程序,考评结果的应用;出台了《武安市农村环境卫生网格化管理制度》,实现了全域乡村垃圾治理无缝隙对接、全覆盖。
一、持续投入,不断探索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新模式
2007年,武安市针对农村环境卫生脏、乱、差这个久治不愈的“顽症”,决定市财政每年安排502万元农村环境卫生专项资金,参照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方式,开始在502个村庄探索建立垃圾定时清扫、定点倾倒、集中填埋、日产日清的农村环境卫生清洁长效机制。2011年,在上团城乡、活水乡和磁山镇等6个试点乡镇推进农村环卫机制改革,积极探索“村收集—乡镇转运—市集中填埋”的新环卫模式。2013年,在响应河北省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的同时,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探索“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市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机制,财政专项资金提高到每年2044万元。逐步把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纳入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管理轨道,形成农村生活垃圾源头控制、过程管理、定点处置、长效运作的新机制。2016年建成了市政污泥及生活垃圾垃圾水泥窑协同处置示范生产线,城乡生活垃圾处理达到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处理目标。
二、市场运作,确保全面实现农村垃圾处理城乡一体化
2017年,围绕“管长远、管根本、求实效”,建起一套“农户分类、乡村收集、公司转运、集中处理、循环利用”的农村垃圾城乡一体化处理模式。首先面向市场购买服务,变“直接管理”为“监督落实”。市财政每年专门拿出2000余万元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补贴资金,用于购买清扫收集服务。农村垃圾清扫收集和日常保洁工作全部由保洁公司负责,乡村由“直接管理”全面转向“监督落实”。全市共配备农村保洁员2691名,清扫清运车辆724辆。其次挖掘市场撬动资金,变“财政投入”为“企业自建”。由新清成公司投资近2亿元建成了垃圾分拣车间、自动化原料供应车间,以及覆盖22个乡镇和工业园区的23个乡镇垃圾转运站和471个村垃圾收集站。购买垃圾压缩车13辆,摆臂式垃圾运输车40辆,铲车25辆,地埋式垃圾箱450个。负责将农村垃圾转运。第三用好市场搞活经营,变“无用垃圾”为“可用资源”。利用依托清华大学循环经济产业研究中心、中国中材成都建材工业设计研究院共同研发的先进技术,“新型干法水泥窑生产线”处置生活垃圾,达到了“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和稳定化”处理目标。全市日收运处置农村生活垃圾达600余吨,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多赢”。
三、创新思路,致力实现农村生活垃圾“不落地”
2018年,在全面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城乡一体化的基础上,本着“因村制宜、试点先行、逐步推广、全域覆盖”的原则,又投入资金1531万元,购置垃圾桶11.2万个,电动三轮车677辆,小型摆臂清运车21辆,侧装式挂桶车26辆。创造性推行了农村生活垃圾收集不落地工作机制。
四、完善机制,确保农村垃圾处理常态化运行
一是制定出台了《武安市农村生活垃圾管理办法》。从管理责任、队伍和设施、运行模式和管理标准、保障与监督等方面,对农村环境卫生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二是制定出台了《武安市农村环境卫生工作考核办法》。明确了考核范围、内容、程序,考评结果的应用。三是制定出台了《武安市农村环境卫生网格化管理制度》。防治了全市农村环境卫生治理出现乡与乡、村与村、企事业单位与村、国省县干道及主要河道等之间出现管理责任不清、界定不明,存在死角死面现象,达到了区域明确,责任到人,无缝隙对接。
【创新社会治理】河北省邯郸市:探索精准防贫机制既防“脱贫返贫”又防“临贫致贫”
打赢脱贫攻坚战,既要坚决啃下现有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硬骨头”,更要解决同时面临的脱贫返贫、临贫致贫问题。近年来,邯郸市从关注减贫速度转向提升脱贫质量,把精准防贫作为邯郸创制性改革举措,先试先行,在减存量、控增量、提质量上探索了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2017年6月,出台《关于开展精准防贫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确定魏县、馆陶县为精准防贫试点,之后以魏县模式为主,馆陶模式为辅,在全市推广。今年开始,在科学总结论证的基础上,进一步升级完善,细化标准、完善政策,打造邯郸精准防贫机制2.0版,取得显著的防贫成效和良好的社会影响,国务院扶贫办、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在全国具有重要推广价值。
一、背景
邯郸市2016年47646人致贫、2254人返贫,2018年底贫困发生率为0.8%,虽然不是深度贫困地区,但一边脱贫一边致贫返贫的问题还是比较突出。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扭转这种被动局面,就无法实现到2020年“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的目标。
经过调查分析,返贫人群既有脱贫基础不稳定的非高标准脱贫户、又有非贫困序列的低收入户。这两类人群收入不高、积蓄不多,极易返贫致贫。造成致贫返贫的原因在邯郸市集中表现为5类:因病、因学、因灾、因就业和因婚,这五个原因占致贫返贫的90%左右,其中因病的比例最高,超过60%;因就业的,即过去有劳动能力,但由于年龄大、受伤、生病等原因导致丧失劳动能力;因婚的,即受华北平原高价彩礼热的影响,越是贫困家庭,结婚彩礼越高,导致因婚致贫。
同时,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度推进,在具体工作中,也有需要关注解决的问题:一是通过入户调查、建档立卡等手段识别目标人群,虽然精准化程度较高,但行政成本也较高。二是贫困线以下能享受扶持政策,而刚刚跨过贫困线的非贫困户则不能享受,因心理落差易引发新社会矛盾。三是非高标准脱贫户和非贫低收入户群体数量大、变动频繁,且走访调查、申请审核、补贴发放等工作量大,单靠政府力量很难短时间完成。四是从短期脱贫走向稳定脱贫,需要在提高群众的致富能力上求突破。
二、主要做法
针对上述问题,邯郸市通过探索社会化保险、就业帮扶、移风易俗改革、低保兜底等多种方式,探索解决致贫返贫、降低贫困发生率的根本之策。
(一)科学划定救助对象和标准,突出无差别规范化。明确两类群体,一是非贫低收入户,也就是所谓的“边缘户”,即收入水平略高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群体。二是非高标准脱贫户,就是脱贫不稳定,刚过3200元的贫困线,已经脱贫出列,但标准不高,比较脆弱,极易反弹。这两类人是致贫返贫风险最高的群体,最容易掉到贫困线以下。设定两个标准,设定救助对象最高收入线和最低支出线,即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国家贫困线1.5倍以下(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4800元),因病因学因灾负担在一定数额以上的农户,实施特别救助。
(二)设立“精准防贫保险”,注重低成本社会化。具体实施模式是:群体式参保,以县为单位,每年按农村人口的10%,建立防贫基金,委托保险公司作为第三方实施,只要符合条件的都必须赔付,政府按赔付额的15%支付给保险公司服务费。申请式受理,分两种方式申请,一种是自上而下筛查(政府代申请),即县级防贫机构定期通过医保、教育、交警、消防、民政等部门数据筛查发现高支出户,然后交给经办机构入户查勘等;另一种方式是自下而上申请(农户申请),即农户认为符合防贫救助条件的可直接向县防贫机构申请。基金式管理,防贫基金每年结余部分,结转下年,不足部分由财政补贴,两年多来,运行良好。2018年财政投入防贫基金3610.5万元,核查17634户,救助1538户1515.61万元,结转2000多万元;今年在结转基础上再投入1000多万元,现有3218.7万元,1—7月份共核查10027户,救助符合条件户901户1013.64万元。阶梯化救助,对因病的,经过新农合、大病保险、大病救助三道防线后,个人负担还较高的,通过防贫基金进行救助,非高标准脱贫户以自付医疗费用0.5万元为起付线,非贫低收入户以自付费用2万元为起付线,超出此线的实行阶梯式救助。对因灾的,出现因水灾、火灾、交通事故等造成财产损失的,个人自付超过1万元,再由防贫基金,按标准进行救助。对因学的,在义务教育之外全日制学历教育期间,年支付学费、住宿费、教科书费合计超过0.8万元以上部分的,实施阶梯救助。社会化经办,保险公司专业人员经办,政府按年度防贫救助总额的一定比例支付保险公司经办服务费用,目前合作的保险公司以太平洋保险公司为主。阳光化操作,符合救助条件的,交由乡村评议公示、县级相关部门信息比对、防贫机构备案后,保险公司方可实施防贫救助,从程序上保障救助工作公开透明。同时建立考核制度,对保险公司加强管理,出现问题的,采取严格扣罚措施。
(三)建立村级“扶贫微工厂”,解决贫困源头问题。除了通过引上项目、加大技能培训投入、加大劳务输出等方式增加就业岗位,还探索建立了村级“扶贫微工厂”(区别于“扶贫微车间”,以独立法人的形式存在),既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也通过收取租金等形式,增加了村集体收入,特别是对因病因残因年龄等导致劳动能力减弱的,能够实现灵活就业。目前全市已建立“扶贫微工厂”595家,覆盖393个贫困村,带动就业4万人,其中贫困人口1.5万。
(四)深入开展移风易俗改革,防止因婚、因丧致贫。着力革除农村婚丧事大操大办的陋习,推广移风易俗活动,在肥乡区、曲周县等县率先开展试点,目前,全市所有村都成立了红白理事会,3800多个村把杜绝天价彩礼、婚丧事大操大办纳入村规民约。特别是举办了“媒婆”培训班,通过持证上岗,对“媒婆”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管理。2018年以来,累计为群众节约红白事费用2000余万元,解决了因红白事支出过高、负担过重而致贫返贫问题。
(五)建立低保与扶贫衔接机制,实现兜底保障。通过以上措施,仍存在部分家庭因丧失劳动能力、收入减少而致贫返贫的情况。比如,去年有6户20人因失去劳动能力返贫,主要原因是低保政策和精准防贫措施衔接不畅。河北省委书记王东峰针对这一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明确要求,邯郸市决定在全省率先破题,积极探索建立低保政策与扶贫政策的有效衔接机制,实行防贫机制2.0版。针对非贫低收入户和非高标准脱贫户两类人,重点以是否有劳动能力为参考,分别适用两种办法。一种是没有劳动能力且“两不愁三保障”特别是住房没有问题的,按照接轨后的政策,全部纳入低保,进行兜底保障。另一种是有劳动能力但原收入水平只是略高于贫困线,此类人群适用防贫机制,保住原有收入水平,确保不掉到贫困线以下。
三、成效与启示
邯郸市实施精准防贫工作两年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也得到一些有益启示。一是有效控制了贫困增量。从致贫情况来看,2016年全市47646人致贫,2018年为1661人,比2016年降低96.5%。从返贫情况来看,2016年全市2254人返贫,2018年为20人,比2016年降低99.1%。2019年上半年,全市非贫户没有1户致贫,脱贫户没有1户返贫。据预测,今年致贫返贫人口有望归零。防贫机制的实施,达到了防返贫、防致贫、助脱贫的效果,不仅控制了贫困增量,也减少了贫困存量。二是为非建档立卡低收入人群提供了政策支持。要防止和减少贫困人口返贫,研究解决收入水平略高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群体缺乏政策支持等新问题。精准防贫机制,从一个方面提供了对边缘户的政策支持,弥补了政策“空白点”。同时,也减少了攀比心理。过去,在建档立卡识别贫困人口时,一些在贫困边缘的农村低收入户按规定不能被确定为贫困户,虽然与贫困户家境差距不大,但不能享受扶贫政策,难免形成社会矛盾。建立防贫机制后,这些人在遇到困难时,能够及时得到防贫政策的救助,以免陷入贫困。三是为“三年后”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一条实用便捷之路。过去,对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时,需要面向所有人口,开展进村入户调查,行政成本很高。现在,实施精准防贫机制以后,改变以往的贫困人口识别救助方法,从“事先确定”转为“事后审定”,大数据从上到下筛选和基层群众从下到上申报相结合,精准锁定群体,工作量大幅降低,这种低成本、高效率的方法为2020年后如何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了一条值得借鉴的路子。四是有效降低了廉政风险。设立防贫基金,政府不直接操作,由第三方专业机构实施,使干部由操作者变为监管者,避免了优亲厚友等问题发生,确保操作公平公正,降低了廉政风险。
2018年,邯郸市精准防贫工作受到国家有关部门充分肯定,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第870期刊文《河北魏县建立精准防贫机制》;国务院扶贫办专题来邯调研后在《扶贫信息(2018年第86期)》发表《河北魏县探索精准防贫机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研后在《调查研究报告(第61号)》专题发表《河北邯郸精准防贫的做法值得总结推广》。人民网、新华网、《河北日报》等媒体多次对邯郸市防贫工作宣传报道。据不完全统计,贵州、河南、海南、湖南、湖北、山东、山西、内蒙、天津、广西、安徽等近20个省(市、区)分别多批次到邯郸市考察学习精准防贫工作。
四、探索与评论
(一)探索。邯郸市精准防贫机制试图探索“三年后”解决贫困问题的路子。邯郸的精准防贫机制改变了贫困人口识别方法,从大面积筛查转为精准针对特定群体,从“事先确定”转为“事后审定”,这种低成本高效率的方法为2020年后如何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了一条值得借鉴的路子。
(二)评论。邯郸的精准防贫机制,为非建档立卡低收入人群提供了政策支持。要防止和减少贫困人口返贫,研究解决收入水平略高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群体缺乏政策支持等新问题。在建档立卡识别贫困人口时,一些在贫困边缘的农村低收入户按规定不能被确定为贫困户,虽然与贫困户家境差距不大,但不能享受扶贫政策,难免形成社会矛盾。建立防贫机制后,这些人在遇到困难时,能够及时得到防贫政策的救助,以免陷入贫困。同时,邯郸的精准防贫机制也有效降低了廉政风险。实施防贫基金,政府不直接操作,由第三方专业机构实施,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达到了“少花钱、多办事”的目的,而且使干部由操作者变为监管者,避免优亲厚友等问题发生,有效降低廉政风险。
【创新社会治理】河北省邯郸市:整合群众服务热线优化政务服务改革
“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邯郸市作为人口超过千万,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社会治理手段的创新,促进改革红利的释放,将“12345”群众服务热线升级与政务服务改革“组团推进”,打造热线“1+4”政务直通车模式,持续提升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
一、39条服务热线整合为“12345”,集中解决群众“找谁办”的问题,打造综合政务服务诉求平台1.0版
为切实解决以往存在的热线设置多、办理效率低、号码不好记等问题,邯郸市以24小时不打烊的12345群众服务热线为基础,分批次整合全市政务服务热线资源,为市民群众搭建了统一的政务服务诉求平台。
(一)全领域整合,实现群众诉求“一号通”
分三批对全市各类热线进行整合,共整合各类服务热线39条,取消各部门设置的投诉电话60余条,实现了全市服务热线“一号通”,完善了热线“一号对外、集中受理、分类处置、各方联动、限时办理、及时反馈”的运行机制。工作范围基本涵盖了全市所有政府机构和公共服务单位。
截至目前,邯郸市本级政务热线已全部整合至12345热线,做到12345“一号对外”,全天畅通、反应迅速、办理高效,为全市群众和企业办事、解决问题提供了更加统一、高效、规范的服务。邯郸市群众服务热线的工作标准也以河北省政府文件形式印发全省推广。
(二)全方位覆盖,搭建政企民意“连心桥”
群众服务热线,一头联系着企业和群众,另一头联系着党政机关和各类服务机构。热线“一号通”后,始终坚持“有电必接、有接必办、有办必了”,始终坚持把服务民生、服务发展作为工作重心,不断探索创新工作新载体、新举措。
一是充分倾听社会民心民意。群众热线在接待普通群众来电的基础上,专门开辟了市场主体咨询举报服务平台,记录和反映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堵点难点问题。同时群众热线设立了“开放日”,由“群众听得到”转变为“群众看得见”,定期邀请投诉群众、媒体代表及承办单位代表等走进热线办公区域,零距离了解热线后台运行,亲身体验接听市民来电,让民众更多地认识热线,进一步强化社会监督。组织开展“进社区、进企业、进现场”等专题活动,提供了即时、开放、互动的政策宣讲咨询平台,主动为群众答疑解惑、排忧解难,引导公众有序参与社会治理。
二是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热线充分发挥数据资源优势,建立大数据分析平台,以数据参谋辅政,以数据服务民生。在对热线数据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市民群众的关注热点,为各级、各部门了解群众诉求、把握社会热点、解决民生问题、做出科学决策提供了综合信息服务。建立了重要民生问题通报机制,及时将热点难点问题呈报市委、市政府,坚持做到每月一通报、每周一专报,特殊时期每日一报,2017年以来累计上报近500期,为邯郸市委、市政府提供了决策参考。
三是变身督办问责的“利器”。为不折不扣地解决企业和群众诉求,热线明确了五个“必督办”,采取电话督办、发函催办、现场督办、会议督办、媒体督办方式,要求各部门按照“1·7”(一天受理期,7天办理期)时间规定承办事项。对督办承办的结果,实行“群众服务热线+市政府督查室+市纪委监委”三级督办问责制,对逾期懈怠的承办单位,逐层级移交问责处理。
四是成为群众信得过的“帮你找”。热线不仅是反映问题的平台,更是群众寻求各类社会服务的平台。目前,邯郸市群众热线已与市消费者协会、各行业协会联合进行合作,收集、整理、整合了全市优质服务资源,开展了家政、保洁、修锁、餐饮、维修、婚庆、搬家等便民服务的“帮你找”查询。
二、“12345”热线连通政务服务大厅,延伸解决群众“如何办”的问题,升级打造审批业务办理平台2.0版
近年来,邯郸市委、市政府将社会治理方式的创新与政府治理方式的改革紧密联系。在推进相对集中许可权改革(全国试点)的进程中,将原来分散在27个市直部门的317项行政许可及关联事项、16项收费事项全部集中至一个部门办理,成立了邯郸市行政审批局(邯郸市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并将市热线管理办公室作为其下属事业单位,赋予了热线强大的功能性支撑。
邯郸市“12345”群众服务热线,在“39合一”完善传统功能的同时,充分利用“热线+行政审批局”这一机构设立的独特优势,与政务服务改革“组团推进”,创造性地推出“热线1+4”延伸审批服务的新举措,先后将局内部的业务咨询、投诉、一次性告知、帮办代办服务、延时服务预约以及信用信息查询等功能整合到热线“一号通”,变“转办督办”为“自己办”,变告知“找谁办”为指导“如何办”,将热线变成了提供审批服务咨询告知引导投诉的第一窗口,成功将热线政务服务平台升级到2.0版本,打造热线“政务服务直通车”。
(一)“热线+一次性告知”,精准助力企业和群众办事“一趟清”
邯郸市群众服务热线对接审批业务升级2.0版以来,企业和群众凡是遇到办证、办学、开店、建楼等涉及部门审批和公共服务的问题,都可以拨打“12345”进行咨询,咨询答复直接与行政审批局政务服务大厅的统一受理信息库进行对接,审批事项的办理流程和申报材料通过热线就可以“一次性告知”。
近年来,邯郸市行政审批局通过深化审批机制改革、深化政务服务改革,大力减事项、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推出了便民利企“一趟清”等一系列改革。出台了审批机制体制改革类文件50余项,将所有事项的法定审批时间从6840个工作日压减至2056个工作日,压减率达到70%。先后推出四批群众办事“一趟清”事项共计238项,占全部审批事项的83.2%。所有审批事项规范化管理,流程、要件、时限、责任单位均可一次性告知。热线接线员通过链接一次告知书,便可方便快速的告知发话人应该“如何办”,企业群众按照热线的提示准备材料,从而推动了更多事项从受理申请到形成办理结果全过程“一趟”就可以办清。
(二)“热线+预约审批服务”,着力满足企业和群众服务需求
为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邯郸市行政审批局在推出办事二维码“一扫清”、证件免费快递直邮、局长“面对面”日等便民惠民举措的同时,与“12345”热线携手,联合推出了“热线+预约审批”服务,使“贴心”服务从企业群众“来电”开始。专门制定出台了《服务窗口延时、预约服务制度》,对预约服务的时间、方式和工作流程进行了具体规范。一些企业和群众因特殊或紧急情况,需行政审批局或窗口单位在法定节假日和公休日内办理相关事项的,只需拨打“12345”群众热线,告知预约服务的需求,政务服务大厅的统一受理部门就会主动对接确认,协调约定相关办理窗口,确定工作人员和办理时间,最大程度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
(三)“热线+帮办代办领办”,携手打造全方位保姆式服务
为大力优化营商环境,邯郸市在市行政审批局设立了“企业110”服务中心,通过开展帮办代办领办系列服务,为省、市重点项目的落地见效保驾护航。为最大程度地方便企业,群众热线也开辟了“企业110”专席,重点项目单位只要拨打“12345”,就可以预约帮办代办领办业务。“企业110”服务中心接到热线预约后,主动对接项目单位,结合项目特点,提前介入服务,量身定制服务方案,按照《邯郸市“企业110”服务中心标准化服务实施办法》明确的工程建设项目标准化服务要求,从项目前期手续到竣工验收等环节,无偿为项目提供“个性化”帮办和线上线下“保姆式”服务,有效避免了企业办理项目审批手续“来回跑”“多次跑”等现象。
(四)“热线+信用体系建设”,贴心帮助企业和群众查询信用信息
为推进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动企业和群众关注信用、用好信用,邯郸市行政审批局与群众热线合作拓展了“12345”信用查询功能。行政审批局不断完善市级信用平台建设,修订“邯郸信用目录”,推进“双公示”报送,开通“信用中国”邯郸站,归集各类信息1000余万条,其中“双公示”信息38.5万条。建立和落实信用红黑名单及联合奖惩制度,归集共享税务、严重失信被执行人和拖欠农民工工资失信主体等领域红黑名单信息18.6万条。企业和群众可通过拨打群众热线,足不出户的查询到相关信用信息,下一步,信用信息查询将扩大到供电、燃气、公积金等与群众密切相关的信息上来。
三、热线以为民之心,行简政之道,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邯郸市“12345”群众服务热线不仅对热线电话的传统功能进行了物理整合,还充分依托行政审批局(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的政务服务新职能,进行了化学融合,大大优化了全市营商环境。
(一)以服务保障民生为宗旨,热线进一步提升了企业和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群众服务热线是党委政府和企业群众之间的“政民连心桥”和“双向助推器”。企业和群众通过热线了解政策、咨询事务、投诉反馈、解决问题;热线密切关注群众诉求热点,将经济社会发展的堵点难点、百姓关心的热点重点直接反映到了党委政府,指导各部门把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作为中心工作来抓,在改革进程中以群众满意度为目标不断修正和出台相关政策措施。
2018年供暖季,为保障全市群众温暖过冬,热线建立了供热供气诉求24小时办结反馈处置机制。整整4个月的供热期,12345热线工作人员放弃休息、全员在岗,共计受理供暖供气诉求10743件,24小时反馈率达到96.73%,48小时反馈率达到100%。
仅2019年上半年,12345群众服务热线共接听群众投诉、咨询和建议等电话17.5万余个,同比增加94.5%,电话直接答复12.3万余个、督办5.2万余个、平均日督办500余个,按时办结率达到99%以上;抽查回访满意率达97.7%,为市民群众解决了一大批生产生活中的各类问题。尤其针对夏季用电高峰期、冬季供暖期、连续极端天气、年底农民工欠薪等群众反映问题集中时期,明确24小时办结反馈处置原则,日均接听电话1600余个,回访满意率99.11%,及时解决了大量直接关系群众的“冷暖问题”,直接提升了广大企业和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二)以提升行政服务效率为目标,热线反向助推政府治理改革不断深入
邯郸市“12345”群众服务热线“39合一”和“1+4”延伸审批服务的运行模式,在成功降低企业和群众反映诉求、咨询查询各类事务的成本的同时,也有效整合了行政资源,降低了各项行政成本,提升了行政服务效率,反向助推了政府治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大幅降低了行政成本。通过推进热线整合,实施“一号通”“24小时不打烊”等举措,全市30余个部门39条热线被整合,60余个投诉电话被取消,变为由“12345”热线管理办公室统一受理、督办,节约了原有数百人的人力成本,以及高额运行成本,彻底解决了原来的号码多易混淆、下班后打不通、人员素质不齐难管理等一系列问题,大幅降低了行政成本。
大幅提升了行政效率。通过拓展热线2.0版升级,与行政审批局各项审批服务的互联互通,为全市企业和群众提供了“电话点菜式”服务,一个电话既解决企业和群众多头跑多头问的问题,又通过“1天确认+7天办结”的督办方式,缩短了各部门的响应和办理时间,督促各部门迅速承办。在热线办公室内部,实行统一受理、归口办理、反馈评价、督办考核的工作方法,对热线工作人员和承办单位服务工作每月进行考核评分,将考核结果列入年度综合考核范围,真正以制度形式实现并巩固细致周到、简便快捷的暖心服务。
(三)以督促解决难点堵点为抓手,热线为进一步优化全市营商环境贡献力量
“12345”群众服务热线与行政审批局(政务服务大厅)的有机融合,将企业和群众最为关注的热点重点、最需改革服务的堵点难点直接呈现给改革的一线窗口部门。通过收集、研究、分析热线反映的问题,邯郸市行政审批局“刀刃向内”、大胆改革,不断出新招、出实招,切实提高了各项改革举措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力地优化了我市营商环境。
针对企业反映的开办难、注销难等问题,邯郸市行政审批局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在全省率先实施“五十五证合一”,“证照分离”改革全面推开,全市企业开办时间压缩为3个工作日,企业登记实现全程电子化,注销实现便利化。2018年5月3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通报,邯郸市被评为“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成效显著地区”,并作为2018年国务院大督查“免督查地区”。
针对项目单位反映的落地难、开工难等问题,邯郸市行政审批局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推行“容缺预受理+并行并联审批”新模式,受到国务院主要领导的肯定性批示,并被评为“河北省十大法治事件之一”。构建工程建设完整审批链条,实现全流程、全覆盖,到2019年底,全市政府投资类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压缩至70个工作日以内,核准类社会投资项目审批时间压缩至60个工作日以内,备案类社会投资项目审批时间压缩至50个工作日以内。
针对办事群众反映的审批部门多、环节多、不透明等问题,邯郸市持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大简政放权力度,优化审批流程,持续扩大“一枚印章管审批”效应。邯郸市共计取消公章2894枚,占全部公章的一半以上。通过推行“容缺预受理+并行并联审批”、多证合一、多图联审、审核合一、三测合一、许可改备案、权力下行等方式,压减审批环节277个,压减比例29.3%;通过“一次受理、长期有效、共享通用”等措施,使审批材料数量由1938个压减至1480个,压减比例23.6%。2018年在邯郸市召开全国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调研座谈会,2019年5月天津全国深化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研讨会上邯郸市作为11家发言单位之一就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相关经验作了经验介绍。
针对服务对象反映的服务窗口效率低、纪律松等问题,邯郸市行政审批局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扎实开展全市政务服务提升专项行动,多次派出专项督导组明察暗访,分片区对各县(市、区)政务服务水平进行专题调度和推进。制定并推进市县行政审批局审批队伍素质提升大培训计划,进一步提升审批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水平。同时,加大监督力度,推出局长短信“直通车”、特邀监督员制度、纪检律督直通车等创新举措,以无处不在的监督为服务效率提升保驾护航,确保政务服务守好“初心”,担起“使命”,持续推进法治政府、效能政府和服务政府建设,打造便民服务“高速公路”。
2019年7月2日,由《环球时报》主办的“2019中国国际化营商环境高峰论坛”暨《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投资评估报告》发布会上,邯郸市被评选为“中国营商环境质量十佳城市”。邯郸市“12345”群众服务热线集体也先后荣获“河北省巾帼文明岗”等荣誉称号,先进经验被光明日报、河北日报、河北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宣传推广。
【创新社会治理】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探索“智慧信访”快速处置新模式
程序繁、环节多、时效慢是信访工作中群众抱怨较多的问题,导致一些初信初访拖成重复访,一些正常访恶化成非访。为了解决责任不明、环节繁琐、效率较低的难题,峰峰矿区把“互联网+”技术与信访相结合,独创性地开发了信访处置APP系统,成功探索出“智慧信访”快处新模式,全国领先。自2019年1月1日以来,该模式共登记信访案件339批次3460人次,实现了重复访同比下降34.3%、按期办结化解率上升90%“一降一升”好效果。峰峰经验先后在新华网、凤凰网等媒体刊载,并在全省推广。
一、背景与起因
峰峰矿区是邯郸市的中心城区之一,全区面积353平方公里,辖9个镇、1个乡、1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52.1万,其中城市人口30万,呈现出人口密度大、城镇居民多的特点。作为资源型老工矿区,峰峰集团、邯峰电厂、金隅集团等国有企业坐落在峰峰矿区,又形成了城乡交叉、工农交错的特点。综合分析峰峰现状,信访维稳工作暴露出了四大突出问题。一是社会矛盾较复杂,信访总量大。特殊的区情导致峰峰矿区社会欠账多,遗留问题多,矛盾隐患多,特殊群体多,而且有些矛盾叠加,化解难度大,造成信访总量居高不下。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到区信访大厅上访群众超过7千人次。二是归属权限不清晰,责任落实难。很多信访案件难以从信访人反映诉求中准确分辨事权归属情况,有的甚至一案涉及多个部门,以往依赖纸质交办函,耗时长、反馈慢、责任落实难,给案件的及时处置带来很大阻力。三是信息交流不及时,调处化解慢。旧模式下,信访案件协调处理过程中,分包领导需要占用大量时间通过查看情况报告、调度责任人、亲自接访等方式掌握案件进展情况,一方面,掌握信息慢,调处力度发挥不充分;另一方面,对责任单位督办不及时,化解精准度不高。四是“三跨三分离”案件多,稳控难度高。“三跨”即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三分离”即人事分离、人户分离、人事户分离。因峰峰集团从峰峰矿区迁出、国企改制等多方面原因,造成很多信访当事人户籍在峰峰,事权和常住地皆不在峰峰,这样的“三跨三分离”案件约占全区信访案件三分之一,给案件化解稳控带来很大困难。
为进一步提高信访工作效率,加强信访案件督办化解力度,峰峰矿区借力“互联网+”,率先开发应用了信访辅助系统,以信息化倒逼信访制度化、精准化,极大扭转了被动形势,对深化信访工作制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二、做法与经过
信访APP辅助系统,采取“1+N”运行模式,总服务器关联“N”个使用者手机APP,高效受理录入,第一时间分流,区级领导、各乡镇、区直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可随时在系统内查阅案件办理化解进度,实现了信访工作快捷化、智能化、全覆盖。
(一)处置高效化,为流程装上“加速器”。该系统立足信访处置快捷化,引入“互联网+”技术,缩短化解链条,大大增强了工作时效。一是登记快,三分钟案件入库。在区信访大厅和乡镇“一委三中心”设置固定终端,通过扫描来访人身份证、申诉材料,自动识别、采集、分类,整个流程只需3分钟。用智能化实现“初访快速录入,重访直接调出”,把好“一入一出”两个关口,使来访登记操作简易、迅速高效。大力倡导接访重心下沉,鼓励群众到乡镇终端录入诉求,三分钟案件入库,数据全区同步,实现了接访不出镇、矛盾快处理。二是受理快,五分钟明责到人。案件录入后,系统立即分流,向事权单位、包案区领导和联席会召集人同步推送交办信息,并自动计时,事权单位必须5分钟内在系统上确认知悉,将案件责任明确到人。同时,安排相关责任人30分钟内到达现场,1小时内处置或劝离完毕。做到了责任明确到人不拖延、案件全程跟踪不掉地。三是处置快,一个月结果落地。每个信访案件从录入开始,自动计时,责任单位争分夺秒去调处、掐着表来赶进度,最长30日将办理结果反馈至平台。责任单位从知悉消息、现场处置到完成办结、息诉罢访,形成了环环相扣、步步衔接的时限链条,让信访流程不再拖沓,真正做到了第一时间受理、第一时间处置、第一时间化解。
(二)调处透明化,给案情用上“进度表”。该系统本着提高信访处置效率,利用平台数据库,实现了区级领导、乡镇街道、区直单位、信访人员的互联互通,全面提升了工作质效。一是事权透明。按照当事人初访登记信息,自动划分事权单位和案件属地,系统同步提醒,精准到事权单位负责人。对事权有争议的案件,实行稳控责任主体变更五项原则(有利于稳定大局,有利于问题解决,有利于信访人稳控,慎用属地原则,谁主管、谁负责),快速、高效确定事权单位,彻底杜绝了责任单位推诿扯皮现象。二是进展透明。案件交办后,事权单位实时将进展情况更新录入系统,实现一步一更新、一进展一汇报。包案区领导、责任单位主要负责人可以通过手机APP,随时查阅案件办理进度,全程跟踪、时时盯办,倒逼事权单位快接快办,“事不过夜、件不隔天”。三是批转透明。区主要领导和包案区领导运用手机APP,可随时对信访案件进行关注、批示,批示内容在系统内同步推送至事权单位责任人,自动实现领导批示明确到人、精准到事,达到了“即时推送、每日通报、批示传压”的好效果。
(三)督考精准化,让管理套上“标尺卡”。该系统基于进一步完善信访机制,充分发挥“大数据”优势,靶向聚焦,精准提高了工作成效。一是研判精准。所有信访案件录入系统后,通过数据采集、归类汇总、统计分析等技术手段,对京、省、市等各级访量和信访事由进行“大数据”分析,建立智能化、数字化、图表化的数据分析模型,一目了然、实时更新,精准反映社情民意,精准捕捉群众需求,有利于精准排查矛盾、消除隐患。二是问责精准。创新实施事中问责机制,对信访案件化解处理过程中,出现的违纪违法和不作为、乱作为行为,进行实时问责,有效提高了案件督办、化解力度。将信访处置APP系统的考核结果与干部个人提职、职务晋级挂钩,实行奖优罚劣,让每名信访干部上擂台、比进展、晒成绩。三是考核精准。结合上级最新考核办法,在系统内实行万分制量化考核,给各单位设置初始分值10000分,把越级访数量、现场处置情况、“三率”情况(即案件受理率、按期答复率、群众满意率)等量化成具体分值,哪项未按要求完成,扣除相应分值,延时越久,扣分越多,成绩动态管理,一月一排队,年度总考核,将考核指标细化到每件案子、精准到每一分钟,用严考核倒逼责任真落实。
三、成效与反响
经过一年时间的实践,“智慧信访”快速处置模式成效显著,群众表达诉求更便捷、源头预防化解更及时、解决群众诉求更高效,人民群众更加满意。
(一)革新了信访工作模式,维护了社会环境稳定。信访辅助系统将信访业务工作流程进行数字化运转,在办理过程中将知悉时限、到达时限、处置时限以及办理结果全部纳入考核范围,分值在系统自动生成,每一环节都可以查询,有效提升了信访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开创了峰峰信访工作“数字时代”。利用数据库扫描比对功能,信访值班人员可以迅速了解重复信访人情况,有的放矢地采取稳控措施,有效防控信访案件事态扩大,维护了社会环境稳定大局。
(二)找准了宽严相济平衡,满足了快捷调处需求。将京、省、市、区、镇五级走访反映的信访事项全部纳入信访辅助系统,把知悉、到达、处置以及办理结果量化打分,逐案累计,作为信访工作年度考核依据,考核成绩与区委年终大考核挂钩,与信访维稳基金挂钩,奖优罚劣、摘帽挪位,找准奖罚平衡点,用宽奖励正推矛盾的真化解,用严考核倒逼责任的真落实。通过一宽一严,一奖一罚,充分调动责任单位积极性,有效减少推诿扯皮现象,更好保证群众诉求快速交办,显著缩短职能部门回应时间,大幅提高信访案件化解效率,最大限度满足了快捷调处需求。
(三)优化了维稳资源配置,凝聚了信访办案合力。通过数据自动采集、归类汇总、统计分析,建立智能化、数字化、图表化的数据分析模型,直观反映近期信访数量和类别,从定性、定量两个层面,筛选出带有普遍性、趋势性的信访问题,给出关联分析和趋势预测,精准反映社情民意、精准捕捉群众需求、精准识别社会矛盾,有的放矢做好重点领域隐患的排查化解,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系统运行以来,区领导共批示159次,其中区委主要领导批示32次,有效推动信访案件快解决、真落实。
四、探讨与评论
在“智慧信访”快速处置新模式的探索中,峰峰矿区坚持问题导向,解放思想破困局;坚持为民初心,政指民生聚合力;坚持从严作风,严实担当求突破,为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一)思路决定出路,唯有解放思想,才能破解困局。信访稳定工作头绪多、任务量大、突发情况层出不穷。只有解放思想,打破常规束缚,抓早、抓小、抓苗头,才能更好地化解矛盾、破解瓶颈。面对信访矛盾、隐患,要主动出击,灵活变通,能解决的立即解决,不能及时解决的,积极帮助信访人寻找解决途径、做好稳控。峰峰矿区信访辅助系统研发,从外地考察学习、寻找合作伙伴、确定工作思路,到最后取得实效,一环套一环,环环紧扣。实践证明,只要超前谋划、转变方式、未雨绸缪,信访案件就会不发生或少发生。
(二)民心决定方向,唯有政指民生,才能凝聚合力。带着感情解决实际问题是做好信访工作的基石。要始终突出“事要解决”这一核心,与信访人多沟通、勤交流,多与信访人交朋友、谈亲戚,带着感情做工作,扎扎实实解难题,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让其感受到党和政府温暖,把为民宗旨贯穿案件的处理全过程,从心里消除疑虑、真心理解、息诉罢访,切实用百姓的满意指数、幸福指数换来社会的稳定指数、发展指数。
(三)作风决定成败,唯有严实担当,才能进位突破。干事业必须实打实、硬碰硬。信访问题多因社会遗留或尖锐矛盾而起,都是硬仗难事,这要求党员干部要以遭遇硬仗提精神、突破难事长智慧的状态,真真切切抓稳定,实实在在解难题,不玩花架子、肯挑重担子、敢碰硬钉子,顶得住压力、经得起考验,无论是积案难案,还是“三跨三分离”案件,都能扑下身子、撸起袖子、甩开膀子、干出样子,营造出创新创业、激情工作、拼搏竞进的干事作风,为建设新时代经济强区、美丽峰峰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创新社会治理】河北省大名县:创新村级治理微架构建设善治乡村
“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为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夯实乡村振兴的基础和保障,大名县坚持发挥群众在基层治理中的主体性,改革组织架构,完善村民自治,在全县100个村试点推行了“一核领导、两会议商、多元共治”村级治理善治工程,努力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商、民事民办,探索出一条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路。
一、改革背景
一是农村基层治理主体弱化。大名县是农业大县、人口大县,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广大农村人口净流出加剧,流动速度加快,据统计,全县95万人口中,在外务工达30万人次,大量农村人口“离土又离乡”,只剩下老人、妇女、儿童以及其他弱势群体留守,导致农村社会治理人才短缺、社会治理主体弱化。
二是群众利益诉求更加多元。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农民的生活生产方式、思想价值观念逐步转变,民主法治意识明显增强,利益需求日益多元,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由以家庭和邻里矛盾为主,逐渐转变为涉及宅基地、土地承包、项目征地等经济纠纷为主,群众对村级组织为民服务的期望更加迫切,参与和监督村级事务管理的愿望日趋强烈。
三是农民自治事务参与不够。过来的村级治理机制中,村级事务在很大程度上由“两委”干部“说了算,定了干”,决策程序不够透明、不够公开,群众的利益表达渠道不畅,导致有的群众对村“两委”不理解、不信任、不支持,甚至猜疑、上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推动和落实。
二、改革做法
一是突出一个主核心,强化党的领导。强化领导责任。发挥村党支部在农村各项事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强化村党支部领导和推进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支持和保障村民议事会、村民协商会及其他各类组织依法依规开展活动的责任,坚定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强化领导措施。坚持把加强党的领导作为民主自治的前提和保障,在设立村民议事会作为村级议事决策机构、决策村级事务的同时,创新和加强党支部领导的措施和方式,明确村党支部书记是村民议事会和村民协商会的召集人和主持人、村党支部对议题能否上会进行审查、村党支部书记对议事会讨论意见具有否决权、优先推荐村‘两委’干部和党员担任村民议事会和村民协商会的成员等规定,从制度设计上确保村民议事决策在村党支部领导下规范开展、方向不偏,确保村党支部在村级事务管理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强化队伍建设。按照“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20字好干部标准,选好配强村级班子,对软弱涣散的两委班子及时进行调整,把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群众公认的党员干部选拔到班子中来,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切实提升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力、凝聚力。
二是创立村民议事会,授权群众决策。赋予议事权利。创新设立村民议事会,作为村级自治事务的常设议事决策机构,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授权,在村党组织领导下,对经济社会发展、公益事业建设以及涉及群众利益的村级自治事务进行议事决策。科学选举代表。按照每个村民小组2-4人的名额,从现有的村民代表中选举产生村民议事会成员,其中村两委干部不超过50%,每个村总体不超过30人,确保议事会成员的广泛性、代表性。完善运转机制。村民议事会每月召开1次,实行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固定人员、固定程序,做到常态化、常设化。建立了提出议题、审查议题、公告议题、开会议事、议决事项公告等一整套运转机制,每个步骤都有章可循。村民议事会议题可由村党组织、村委会、村民小组、村民议事会成员、10人以上村民联名提出,由议题审查小组审查后提交议事会研究。村民议事会成员与群众建立固定联系关系,经常性听取和收集群众意见建议,宣传方针政策和议事会决议,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让村民真正从“旁观者”变为村务管理决策的“参与者”。
三是组建村民协商会,引导群众献策。推进协商下延。创新设立村民协商会,作为村级自治事务的协商机构,定期不定期召开协商会议,打破了政治协商制度只设计到县一级的局限,推进政治协商向基层延伸。通过广泛协商,在一定程度上集中民智民意、减少决策失误,让村“两委”班子决策更加得民心、顺民意、聚民智、解民需。扩展协商范围。从村民代表、村民议事会成员、致富带头人、在外务工有成人员、在职或退休干部、民间“调解员”等群体中选举协商会成员,对村级事务进行充分协商和建言献策,在更大范围内征集意见、凝聚共识。发挥协商职能。发挥“提出议题、建言献策、化解矛盾”三大职能,对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项,在村民议事会决策前,召开村民协商会,进行广泛协商,取得最大共识;对涉及村内的矛盾纠纷,由村民协商会提前介入,发挥调解作用,积极化解矛盾;对涉及村庄长远发展的事项,由村民协商会充分协商,形成有价值的意见建议,充分汇聚群众的智慧和力量。
四是搭建管理全平台,实现多方共治。深化议事决策执行。明确村民委员会是村级自治事务的执行机构,负责执行村民会议和村民议事会的决定,对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和村民议事会负责并报告工作,接受村民会议、村民议事会和村民的监督。深化村务民主监督。在全县651个村全部建立了村务监督委员会,对村民议事会议事决策过程、村民会议和村民议事会决议的执行情况、村组财务、村务公开的情况进行民主监督。公开公示32项农村小微权力,逐项制定了权力运行流程图,全面接受社会监督。深化集体经济管理。深入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逐村建立了村民股份合作社、社区合作社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独立开展集体经济资产经营管理,推动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同时,建立完善“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以及新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在反映利益诉求、弘扬文明乡风、化解社会矛盾、提供公共服务、增强社会活力等方面的作用,协力共建善治乡村。
三、改革成效
一是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扩大了村级事务参与度。从健全完善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入手,进一步健全农村基层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提高农民主动参与村庄公共事务的积极性,让农民自己“说事、议事、主事”,农民的事让农民商量着办,凸显农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全县各试点村围绕人居环境整治、气代煤、土地流转、农村集体产权改革等重点事项充分协商、议事决策,真正把广大群众的意愿变为决策,有效提高了各项工作的支持率、满意度,激发了农村发展的活力。大名镇岳庄村村民议事会设立以来,共召开议事会议12次,围绕村庄发展形成40余项决议,建立了村民致富远程教育培训基地,引进建设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的宝鼎制瓦项目,先后投资400余万元建设美丽乡村,建成村东游赏园、环村林带和一批特色突出的文化节点,利用原村砖瓦厂闲置空地规划建设宋城温泉度假村,切实以民主自治带动了乡村发展,岳庄村荣获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称号。
二是构建多方参与体系,提高了村级管理规范性。围绕加强群众自治,搭建了多方参与的自治平台,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议事会的决策职能、协商会的协商建议职能、村监会的监督职能、集体经济组织的经济管理职能以及各社会组织的服务职能,建立了各个功能组织各负其责、各尽其能的善治体系,推动管理更加规范、社会更加和谐、落实更加高效。村级协商会成立以来,各试点村在外经商成功人士、党员干部等纷纷参与村级发展,积极建言献策、有力出力,找门路、引项目,形成了群策群力促发展的良好局面。今年以来,全县高标准打造了100多个人居环境示范村,221个空白村有了村集体收入,238个薄弱村增加了收入,村集体收入在5万元以上的村达到409个,有力推动了农村发展。
三是减少农村矛盾纠纷,增强了基层组织向心力。村级事务关系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通过推行善治工程、让群众当家做主、公开透明运行,群众的怨言少了、信任多了,推动工作的阻力少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合力多了,有效增强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向心力,拉近了干群关系,乡村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万堤镇万南村通过召开协商会、议事会进行议事协商,相继解决了20亩闲散土地利用、小街巷照明工程实施等多个拖而未决难题。2019年以来,全县群众信访事项同比下降52%,实现了“三无一少”,广大农村更加和谐稳定。
河北邯郸市:“六抓六有”实现移风易俗深度治理系统化
一、背景与起因
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辖5镇4乡,265个行政村,总面积503平方公里,总人口41万。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对推动移风易俗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近几年来,农村结婚索要高价彩礼的歪风愈演愈烈,不仅对广大农民家庭造成了沉重负担,使不少人因婚致贫,而且影响到农民家庭的和谐稳定,助长了农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高价彩礼的存在有其深刻的道德、社会和经济原因,农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对此深恶痛绝,已经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2017年以来,肥乡区敢为人先、勇于担当,坚持堵疏结合、多措并举,大力倡导“没有彩礼名义的新型婚俗”,初步实现移风易俗深度治理系统化,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一步提升。近期,肥乡区移风易俗“六抓六有”改革做法获评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
二、做法与经过
移风易俗、抵制彩礼改革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程。肥乡区在系统化建设上下工夫,健全机制、规范管理,以“六抓六有”为抓手,党员引领,全民动员,打好深化移风易俗改革持久战,革除了旧弊,弘扬了新风。
(一)抓组织体系,让民风治理有人管。把转变党风、民风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抓,成立区、乡、村三级移风易俗工作领导小组,由三级书记任组长,层层签订责任状,层层制定方案,全力推动落实。全区党员干部走在移风易俗、抵制彩礼最前列,区、乡、村三级领导干部带头宣誓,签订“移风易俗、抵制彩礼”承诺书,公开承诺事前报告、抵制高价彩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等内容,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出台《关于党员干部带头移风易俗严禁大操大办婚丧喜庆事宜的通知》,将党员干部操办婚丧事宜列入干部廉洁档案,2名村干部被问责。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全区9.88万户家庭签订各类承诺书14.5万余份,实现了全覆盖。
(二)抓自治体系,让红白喜事有标准。出台《移风易俗节俭操办红白事参照标准》,全区各村依据参照标准,经民主程序制定适合本村实际的《红白事操办标准》。各村根据村规民约并经村民自治程序制定约束规定,对操办红白喜事的席面规模、用车数量、办理天数、待客范围、仪式程序等作出具体规定。所有村全部成立村民事务理事会,由村党支部书记任理事长,村内乡贤能人、婚事丧事具体操办人作为理事,通过协助操办本村的红白喜事等促进文明乡风落实。
(三)抓宣传体系,让群众心中有方向。建立区、乡、村三级“心连心”微信矩阵群,将全区265个村和所有机关单位微信群纳入一张同心网。积极利用“心连心”微信矩阵宣传平台,开展婚事新办、“零彩礼”宣传,引导农村单身青年树立正确的婚恋观。组织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教师、医生、职工、农民、工商户等群体开展宣誓活动,营造“以高彩礼为耻、以零彩礼为荣”氛围。组建文艺宣传队巡回演出,倡导文明新风。相继举办“百对新人集体婚礼”“百对最美母女抵制彩礼美丽乡村行”等活动,树立“零彩礼”典型1000余例。开展“百户授牌、千人宣誓、万人签名”活动,区委常委为110个“移风易俗好家庭”集中授牌,区四套班子领导、区直单位干部职工、村干部近6000人共同宣誓、签名。
(四)抓服务体系,让婚事新办有平台。区妇联搭建“心连心?鹊桥会”“心连心?缘来是你”等免费微信婚介平台,区、乡、村三级妇联组织牵头建立义务红娘队380支,每个村都有3-5名义务红娘,吸纳巾帼志愿者、热心大姐、爱心女性等1000余名广泛参与志愿服务,从事线上、线下免费婚介服务。积极组织开展联谊相亲、美丽乡村游志愿服务等联谊活动。五一、七夕、国庆、元旦等重要时间节点定期举办集体婚礼,倡导“零彩礼”、无酒宴、无红包。定期评选“移风易俗好家庭”“最美母女”“最美红娘”等,由区领导颁发奖牌。
(五)抓政策体系,让破旧立新有章法。区人社、金融、税务、卫计、教育、行政审批等相关职能部门综合施策,出台“移风易俗好家庭”成员免费体检、妇女孕期免费健康指导培训及减免住院费用、子女就读幼儿园每年免收一个月保育费、创业担保贷款10万元、金融机构专设窗口优先办理、享受行政审批局代办服务等优惠政策,释放正向激励效应。同时,村民家中遇有红白事,要向村民事务理事会主动报告,对不报告或违反村规民约的村民,低保户按程序取消其低保资格,贫困户不再享受其奖补政策,取消评选星级文明户资格,在电视台公开曝光等约束措施。
(六)抓严管体系,让违规操办有代价。建立常态巡查制度,由区委办、组织部、纪委、宣传部、民政局组成5个移风易俗巡查组,到各村开展即时巡查、随机抽查。每月组织一次大联查,常委宣传部长带队,各乡镇宣传委员和1名科级干部参加,分组抽查,一旦发现违规操办的,当场进行处置。目前,公开曝光乡镇党委书记3名,村党支部书记17名,当事人17名。
三、成效与反响
(一)婚丧嫁娶攀比有效遏制。经过治理,肥乡区红白喜事盲目攀比、大操大办和“天价彩礼”歪风日渐式微,相关支出明显下降,百姓拍手称赞。据统计,村民红白事操办支出大幅下降,红事平均支出仅为2-3万元,降幅高达76%-84%;白事平均支出不到5000元,降幅高达83%。
(二)农村风气越来越好。在肥乡,集体婚礼、旅行结婚等婚事新办和丧事简办等已经逐步成为当地一个新习俗。治理红白喜事大操大办和天价彩礼的同时,有效带动了农村风气的好转,最美村民、最美商户、最美婆媳、最美庭院评选以及“以孝治村”活动相继开展,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新风在肥乡盛行。
(三)农村文化日益繁荣。移风易俗改革有效引领群众文化生活,推动形成了群众文化百花齐放的良好态势。肥乡在20个村开展了专场移风易俗文艺演出,贴近生活的文艺节目受到群众热烈欢迎。“乡村振兴你我同行”原创文艺节目大赛,群众编创文艺节目300余个,“文明新风润泽城乡百校万户共谱新章”系列文化活动9.6万学生、7万余户家庭受益。“拥抱新时代·共享新生活”大舞台演出100余场,部分群众自编自演的优秀节目入选央视现场直播。
(四)乡村治理趋于规范。坚持站位全局抓改革,在全市率先建立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将移风易俗改革列为德治的重要内容,坚持以自治消化矛盾、以法治定纷止争、以德治春风化雨,积极推进乡村善治。村“两委”全面完成换届,达到“5686”目标要求,换出了心齐、气顺、劲足的好风貌。全区165个示范村矛盾纠纷化解率90%以上、村干部民主评议满意率95%以上,天台山村被评为第七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肥乡区荣获“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
四、探讨与评论
(一)抓全面深化改革,既要大刀阔斧,更要常抓不懈。进入改革深水期、攻坚期后,只有大刀阔斧放开手脚,才能开好局起好步;只有稳扎稳打久久为功,才能取得全面深化改革的最终胜利。近年来,肥乡区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实实在在推动移风易俗改革工作,不幻想毕其功于一役,不心浮气躁急于求成,自我革命同时建立长效机制,坚决破除一切移风易俗改革的障碍,从党员干部抓起,向陈规陋习开刀,一层一层落实责任,一家一户宣传引导,一个一个机制逐步建立,一项一项活动梯次开展,取得了良好成效。
(二)抓乡村治理提升,既要重点突破,更要系统集成。建立健全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涉及方方面面、关系千家万户。在这个过程中,肥乡区坚持重点突破活跃全局,把推行零彩礼新型婚俗和丧事简办作为关键环节。同时,重视系统集成建设,从组织、自治、宣传、服务、政策、严管等体系入手,初步实现有人管、有标准、有方向、有平台、有章法、有代价等可喜局面。实践告诉我们,既要善于扭住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改革“牛鼻子”,又要善于系统思维、整体推进,才能下好改革“一盘棋”。
(三)抓移风易俗改革,既要宣传引领,更要奖惩并重。肥乡区成立了区、乡、村三级移风易俗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移风易俗节俭操办红白事参照标准》,建立了区、乡、村三级“心连心”微信矩阵群,搭建了免费微信婚介平台,实施激励、惩戒措施,开展常态化巡查督导,既有“堵”、也有“疏”、更有“立”,真正宣传到位把虚活做实,奖惩并重把软活做硬。实践证明,推动移风易俗改革,既要大力宣传形成阵势,营造氛围,又要定好规矩形成震慑,标本兼治,真真正正把好事办好,实实在在为群众谋福利。
感谢您对邯郸市的支持
点击阅读原文也可以进行投票哦!
监制:李文晓
主编:王斌、杨梦莹
本期编辑:杨梦莹、柴潇敏
来源:邯郸新闻综合频道综合整理
更多精彩文章请点击下方链接
25人死亡!河北发布最新疫情通报!邯郸人近期当心这种病……
5人被查处!邯郸通报4起腐败和作风问题典型案例!
单双号限行措施原则上不再执行!邯郸对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重新修订
欢迎扫码下载掌上邯郸app
点击图片可查看大图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
新闻综合频道
扫一扫关注
新闻|资讯|活动|生活
hanchengwanjia
@邯郸新闻频道新媒体
@邯郸新闻综合频道
邮箱hdtvxwpd@163.com
商务合作
13393106776
线索征集0310-6269092
邯郸广播电视台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8
03-08
03-08
03-08
03-08
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