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之中,关于对人心的探讨,尤其是对人性善恶的辩论,就一直没有停歇过。
不少史学家都认为,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表面上是商业、政治和宗教的竞争,甚至是弱肉强食,你死我活之争。
实际上,背后都是人性的角逐和算计。因此才有了一句笑谈——
十年的公司,百年的政权,千年的宗教,万年的人性。
人性究竟善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1、善恶之争
古往今来,从东方到西方,对人性的善恶之争从来就不曾停过。
从西方的智者学派到苏格拉底到基督教,再到近代的启蒙运动;以及东方古老的儒释道到宋明理学。从地中海到黄海渤海,从阿尔卑斯山到昆仑太行,无数流芳千古的大师和圣人,在人性的探讨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甚至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和篇章。
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儒家学说,就对人性有着不一样的看法。“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是中国孩子朗朗上口的三字经,准确地说这种说法起源于儒家学说的“亚圣”——孟子。
而在他的另一篇著作——《孟子·公孙丑章句上》则对人性的善有着更加详尽的解读:“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作为孔圣人的“得意徒孙”,孟子在对人性的观察和理解上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理念。
然而,在儒家的另一位大师——荀子看来,恐怕就不是那么回事了。荀子在著作《性恶》开篇就指出:“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其后在《礼记》中也指出:“
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
作为和孟子几乎同时代的荀子,其人性观虽“同出儒家”却大相径庭,以至于后来还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法家思想的源泉。
在西方几乎同一时期。也恰逢以普罗泰格拉为代表的“智者学派”崛起于雅典城邦。对人性的探讨和理解登上了西方历史的舞台。
伟大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在人性的思考方面也不约而同地和孔孟二圣站到了一起。“
认识你自己
”、“
德性即知识
”成为苏老的千古名言。
然而,随着西方哲学的进一步发展,基督教神学的“原罪论”逐渐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它以上帝的口吻教导人们积德行善以获得最终的救赎。
直到近代欧美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才再一次回归了人性和理性,使西方哲学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2、步入现代
随着人类文明迈入工业时代和信息化时代,对人性的探讨又进入了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比如现代心理学的崛起,以弗洛伊德、荣格为代表的的心理学家登上历史舞台,标志着人性的探索已经走出了简单的“善恶之争”。“本我”、“自我”和“超我”理论的普及,使得人们对人性的探索又有了更进一步的认知。
后来,围绕现代心理学和人性探索研究的逐步发展,成功学、商业模式和投资学也逐映入了人们的眼帘。
西方成功学创始人戴尔·卡耐基就有过一本旷世巨作——《人性的弱点》。现代投资学又将人性的弱点浓缩成为两个简单的词汇——
贪婪和恐惧
两者都基于人的“
自利性
”——“贪婪”意味着人们总希望得到尚未拥有的,“恐惧”则是人们永远担心失去已有的。
在这两种情绪的左右下,成千上万的投资人在证券市场上演着跌宕起伏的沉浮人生。尽管不少人在其中翻江倒海,头破血流,但依然乐此不疲。
可以说,所有的商业、政治乃至宗教行为都在利用人性的这两大特点。笔者之所以不说贪婪和恐惧是“弱点”,其原因将会在下文进行探讨。
3、辩证分析
不论是古人对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的辩论,亦或是现代心理学对人性“弱点”和“优点”的探索,本质上都陷入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哲学陷阱。那么有没有对人性更高一层的解读呢?
其实,两千年前的智者先哲就已经给出了答案!
在中国儒家的四书五经之一的《尚书》曾经对人性有着一个极为精辟的解读: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约2500年前,老子在《道德经》的第二章也有言: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几乎在同一时间,释迦摩尼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
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皆因颠倒妄想执着而不证得!
什么意思呢?
古圣先贤其实都在用不同的方式告诫我们,何为人性?站在更高一层的角度来看,人性的善恶,亦或是优点和弱点,就像太极图的阴阳两极,一张纸的正反两面,互相依存,在一定条件之下可以互相转化。
约500年前,心学大师王阳明则给出了一个更加精辟的解读: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何为人性?其究竟善恶?何为弱点和优点?其本质并无绝对之分,只是我们的主观好恶和我们对人性的驾驭能力决定了他们的好坏。
现在说回上文的问题,“贪婪”和“恐惧”为什么不是绝对的弱点?以及在两者之上衍生出来的诸多其他人性的特质,比如欲望、愤怒、悲伤等等……都不是绝对的弱点。而决定他们是弱点和优点的,则是我们和他们的驾驭关系。
人,作为一种有血有肉的动物,是不大可能做到完全的“致虚极,守静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否则那和冷冰冰的机器便无二异了。
人在社会,必定会对自己的成败得失有所挂念。正所谓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于是乎便有了人的七情六欲:
喜怒哀惧爱恶欲,性情名利子生死
人世间真像佛陀和老子那样的大彻大悟者也是极少数,何况他们都属于出世之人。而七情六欲恰恰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存在。因此笔者并不认为他们都属于绝对的“人性之恶”或者“人性的弱点”,但他们之所以能成为人性的弱点,恰恰是因为不少人
被它们所驾驭而非驾驭它们!
难道“贪婪”和“恐惧”真的是人性绝对的弱点吗?非也!
说道“贪婪”,亦或者“欲望”,人们脑海中马上会想到几个重要的反面角色:唯利是图的奸商,证券市场上面若冰霜的操盘手,秦城监狱里那些曾不可一世的贪官污吏,亦或者弥漫于社会的拜金主义思潮……
殊不知,人类文明的发展,尤其是经济与科技的快速进步,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人们的“贪婪”。
没有人们对金钱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不会有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的突飞猛进。
欲反驳者可以去看看今天印度的贫民窟——对于大多数笃信印度教的人们,虔诚的信仰基本“阉割”掉了他们对金钱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也成为他们经济发展最大的障碍之一。
另一方面,正是因为人们对财富的渴望,才有了近百年来欧美科技的一日千里。三次工业革命,归根结底不都是人们的“欲望”在推动吗?
恐惧,则更是如此了。当今市面上关于如何“杀死”内心的恐惧有着不计其数的探讨和教程。笔者曾经对这类具有浓厚“鸡汤”味的讲座和书籍情有独钟。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现了其中的问题——恐惧感,真的能被“杀死”吗?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之所以会有恐惧感,是因为人们在面临险境时,大脑给人们传递的一种生理信号,以促进人体肾上腺素的快速分泌来摆脱危机和险境。恐惧不仅仅是一种心理特征,也是一种生理特征。
而恰恰是这种恐惧感,使得我们的社会能够正常运转。因为对法律的恐惧,人们选择遵纪守法而非违法乱纪;因为对规则的敬畏,人们选择遵守规则而非破坏规矩;因为对虚度光阴的恐惧,人们选择珍惜时间;因为对死亡的恐惧,人们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真正的强者,不是没有恐惧之人,而是
心怀恐惧,依旧前行
统而言之,人性既没有绝对的善恶之分,亦没有纯粹的优点与弱点之别。
起决定性因素的是我们如何
面对人性,驾驭人性
然而,言论的世界里,很多人喜欢动辄给人性贴标签,更有不少“知识分子”爱给我们的民族性下定义。
既不乏一些五毛党和文化沙文主义者一昧地吹捧我们“善良平和,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也不乏一些公知和民族虚无主义者指责我们“自私狭隘,冷漠看客,劣等民族”等等。
但人性本身尚且复杂而捉摸不透,民族性尚乎?
如果中华民族真像这些五毛党吹捧的那样,怎么理解中国“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王朝更迭规律?怎么解读大明帝国1亿人口被几百万骑兵的满清轻松击败?怎么解释4亿人口的大清帝国被西方列强吊打于近代?怎么理解抗日战争时期伪军的数量远超日军的数量?甚至怎么理解今日民族分裂势力的甚嚣尘上……
然而,如果中华民族和这些公知党口中如出一辙,那就不会有孔子的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不会有霍去病的“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不会有岳飞的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不会有范仲淹的“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不会有谭嗣同的“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更不会有文天祥那首脍炙人口而又催人泪下的正气歌:“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
民族性,归根到底,是人性和群体意识的一种结合。说到群体意识,那就要把对人性的分析上升到一个更高的维度——天道!
4、天道
“道”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概念,一直以来都有着被神秘化的特点。诸子百家对“道”的概念也有着大同小异的解读。
孔子在拜访老子之后回来说了一句千古名言:“
朝闻道,夕死可矣
”。在周游列国之际更是提出了——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为什么孔子会认老子为宗师,他口中老子的“道”究竟为何物?
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便有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整篇《道德经》,81章,5200多字。寥寥数语,道尽天道之真理,包含宇宙之道,帝王之道,社会之道等等。在中国哲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随后的数百年,兵家鼻祖在《孙子兵法》里面也对“道”有了自己的阐述:“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道,看似简单的一个字,却是那么的深不可测。得道,也绝非一朝一夕之学习便可得之。悟性也是关键性的因素。
佛祖为求得如来之真谛,在灵山苦行六年之久,又在菩提树下打坐七七四十九天才幡然顿悟。王阳明13岁便励志读书学圣贤,而立之年被贬贵州龙场而后悟道。但古今中外悟道者都脱离不开社会的终极推力——人性。
摸清了人性的规律,也就掌握了社会的规律,历史的规律,从而能够摸索出事业发展的轨迹,甚至探索出救国救民的康庄大道!
换言之,所谓
伟人、神人、高人
,只是理解了常人不易理解的事物和规律,最终能够看得更高,望得更远,理解的更透彻。
从而具有了审时度势,顺天道而为之的能力。他们对人性的探索和研究,造就了他们具有常人无可匹敌的高度和极其深邃的洞察能力,摸清了大多数人所“贪婪”和“恐惧”之处,最后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事物乃至趋势,成就了他们辉煌的事业。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上世纪托起中国命运的两位巨人!
近代中国,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了拯救中国而殚精竭虑,舍生忘死,其中不乏大义凛然的戊戌六君子,也不乏为革命一生呕心沥血的孙逸仙博士。
但为什么最后取得成功的是教员?其核心之处,就在于教员在乱世中看清了一个广大知识分子包括众多共产党员都看不到的国情------中国绝大多数人口是农民,谁能满足广大农民的“需求”,谁就能获得他们的支持,进而取得革命的成功。
光阴荏苒,到了70年代末,经历了三起三落的总设计师不仅摸清了多数民众对美好生活之向往,更是在混乱中摸清了当时“苏攻美守”的国际形势,因而作出了最正确的判断------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两位伟人的丰功伟绩,已经不需要过多阐述。使他们成为伟人的,除了他们拯救中华民族的使命感和舍生忘死的精神以外,最重要的,莫过于他们在特定的时间段内对天下局势的判断和把握。
换言之,他们摸清了人性,把握了“天道”,顺应大道而为之,最终成就了他们自己,也成就了今天的中华民族!
与之相反的是,一旦一件事情违背人性,违背天道,哪怕它拥有着再美好善良的愿望甚至看似扎实的理论基础,都必将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
比如柏拉图的《理想国》,亦或是基督宣扬的平等与博爱,还是太平天国的“天下一家,同享太平”……它们许诺给人们带来天堂,却不幸地把数以亿计的人引向了地狱,它们描述着令人向往的人间天国,却开辟了一条通往奴役之路。
归根结底,再美好的理论,一旦脱离了最基本的人性,那就是违背天道而行。都终究战胜不了人性的贪欲和自私。上演了一场又一场“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的历史悲剧。
5、人性的当代“运用”
说到当代社会对人性的运用,宗教恐怕避不开这个话题。
笔者少时曾对一个问题感到大惑不解——现代科学明明已经十分先进,进化论和无神论早已成为大家公认的科学真理,为什么宗教依然在现代社会大有市场?
随着年龄的增长才逐渐明白,所有的宗教之所以能使数以亿计的人信服,都因为它们赋予了人们一种“终极关怀”——一方面观察到人们内心深处对
“永恒”的盼望
和对精神升华的追求,另一方面捕捉到了人们对死后未知世界的巨大
恐惧感
比如基督教的死后审判和救赎,佛教的六道轮回,道教的长生不老等等。因此即便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现代社会,宗教依然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
毕竟,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甚至三观都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生改变。但是,人性,作为人类最基本的特质,不可能被改变。
除了宗教以外,这些年来甚嚣尘上的“励志学”、“成功学”、“洗脑术”和“焦虑贩卖”等等,也如同当年传教一般在社会上蔓延开来,成为观照现代人心灵的多面镜子。
每当我们出差或者旅游,能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机场、高铁站、以及各个高校附近的书店,往往充斥着大量的
励志类
成功学
的畅销书,
企业运营
理财致富
的书籍与光碟也不落下风。
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哈佛凌晨四点半》、《XX给年轻人的XX条忠告》、《你必须竭尽全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等等;亦或者是《巴菲特给理财人士的XX条忠告》、《一本书教你变成千万富翁》……
不仅如此,现在互联网上,也充斥着海量的贩卖焦虑感的课程,比如各种公众号、学习APP里的“XX技能,再不学你就落伍啦”、“40岁前存款不到XXX万就是失败的人生”诸如此类。
亦或者是“王俊凯19岁身家过亿,甩掉了99.9%同龄人”、“65岁的陈道明阐释着何为活到老学到老”……
笔者也曾经沉湎于此类书籍和课程。但现在想想真是啼笑皆非。这类书籍和课程,不也是在利用我们人性的贪婪和恐惧吗?
一方面,利用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对快速成功、迅速致富的渴望,另一方面,则是现代人普遍对落伍于时代的焦虑感和恐惧感。
因此才大有市场,受到广大年轻人和职场人士的青睐!殊不知,“成功”本身就是一个多维度的事物,除了努力和勤奋以外,
胆识、魄力和格局
等重要品质缺一不可。除此之外,
天时、地利、人和
也是不可或缺的条件。
仔细思考,难道教员和总设计师是读了大量这类书籍和课程才改变的中国吗?鸡汤学只知强调他们的格局和气魄以鼓励年轻人,却很少提到教员在革命年代遭遇的种种险境和危机,几次被我党边缘化甚至被全体排挤;亦很少提到总设计师经历三起三落的沉浮人生,以及被贬江西当工人时无数个不眠之夜的痛苦思索。
不可否认的是,全民变得更爱学习其实是我们民族发展和进步的一种表现。改革开放40年在解放了生产力的同时,也激发了大家对求知和学问的渴望。这恰恰是当代中国的生命力之所在。
只不过,当全民学习衍变成全民焦虑,恐怕就有些过火了。幸运的是,最近两年“成功学”正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以及大量励志故事和鸡汤文也在不断地被辟谣,也说明了全社会理性思考的逐步回归。
6、写在结尾
人性,作为一个被探索了几千年的思考题,其复杂性和奥秘非常人所能道清。从古人的人性善恶之辩,到现代心理学的优点弱点之分,以及哲学家们的殊途同归的思考,我们对它的认识也在由浅入深。
笔者比较认同的是,人性本身,就是一个天使和魔鬼的动态结合,是阴和阳的融合,是善恶共存的。在人性的基础上衍生出的七情六欲,也并非人性的弱点。我们要追求的,不是对七情六欲的逃避和摆脱,而是直面七情六欲,进而驾驭它们而绝不被他们驾驭。
如同一架正在行驶的马车。马就是我们的兽性、七情六欲;车夫就是我们的良知、善念。没有了马,马车将失去前行的动力;但没有了车夫,马车将会失去控制、横冲直撞。我们要做的,就是做好那个在马车里付钱的乘客——让车夫驾驭好马车,和车夫谈好价钱!
人性上升到群体,便是天道。我们常说“天佑中华”。对于伟大的中华民族而言,究竟什么是“天”?天,并非顶在头上的天空和宇宙,而是广大的人民,是“
人民佑中华
”。因此才有了教员的那一句“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才有了总设计师的那一句“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实现
共同富裕
”!人民,才是中华民族的立国之本!
性疗愈|人要经历过动物性、人性才开始进入灵性。
性能美学|不懂人性,成不了董事
一个优秀管理者的自我修养|认清人性
人性最大的恶,是不懂得欣赏自己。
洞悉人性,洞见人欲,洞察人心
洞悉人性的千古奇文
七夕节|爱情是动物性和人性的此消彼长
兽性人性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11-17
03-08
03-09
04-21
03-09
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