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不信那些铿锵有力的育儿书 我为什么不信那些铿锵有力的育儿书我为什么不信那些铿锵有力的育儿书

我为什么不信那些铿锵有力的育儿书

电脑里设一个文件叫“那些妈妈解释不了的问题”。里面写着小宝的一些发问。这个文件越写越多。以前,我希望他的每个发问我都能回答,因为我希望他的世界清晰、明朗,仿佛唯有清晰才能快乐。后来,我发现我做不到,我不能强编一个自己都未必肯定的答案。再后来,我觉得没必要做到,因为很多事情,不给答案,比给出答案好。

比如有次小宝问,为什么有些他很喜欢的朋友,对方却不喜欢自己。我说,即使在大人之间,也存在这样的时候,这个问题,妈妈也没答案。再有次他问,我不让他在公众场合做的某些事,有别的小朋友做的,却没有人阻止,他去阻止了,为什么我说他多管闲事。我说,每个人都只归自己的爸爸妈妈管,话还没说完,我就迟疑地闭上了嘴巴,因为我意识到,这到底算不算多管闲事?而多管闲事又是不是肯定不对?这些反思,都是因为小宝的发问而起的。

成长会让他找到自己的答案,比我给的更好。不是所有的发问都为了一个回答,有时候,发问是一个单箭头,更多时候,发问却是一个双向的箭头,它的作用是双方的。

几年前经常阅读育儿文章和育儿书籍,很多困惑,都希望能从其中找到答案。也许我也确曾从其中获益过。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开始反对那些“操作性很强”的育儿书了。

最初是一个很小的例子。从各种育儿文章里看到这么一个说法,父母相爱是对孩子最好的礼物,父母相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父母相爱是孩子心理健康的保证……诸如此类,大意如此。

这个说法肯定是政治正确的。但我为什么感到不妥?因为我觉得,没有任何人在可以相爱的情况下选择不相爱。相爱是一种本能,不是一种选择。如果把两个人的相爱当成一种教育的先决条件,这个说法等于是在说,如果父母不相爱,那么孩子就免不了心理不健康,对于那些婚姻不够幸福的人,等于是双重的失败。这难道不残忍么?

但这个理论非常普遍。不止这个,有不少流行的育儿观念,都带有一种“如果不这么,那么就会那样”的语气。“做到28条,让孩子从小自信”,“女儿要富养,儿子要穷养”,“爸爸带出来的孩子更聪明”,我反感那些说法,并非因为我违背它们,被说中了所以恼羞成怒。而是我对所有武断的结论都很警惕。它们忽视了生活和人性的复杂幽微,它们小看了成长的神出鬼没。而教育,其实是非常细节化,非常个人化的,难有简单的、必然的规律可言。

但,正是这些非此即彼、非左即右的育儿理论最受欢迎,因为它们最明确,看起来也最有操作性。人实在太爱偷懒了,功利心是我们难以克服和难以自知的,哪怕是对于爱子心切的父母们,他们在最看重的育儿这件事上,仍然免不了、甚至更暴露了功利心。

我曾看过一篇好文章,把育儿书籍和减肥产品做对比,认为两者有相同之处,都是没有普适答案,又有广大受众,受众都有强烈的达成目标的欲望,但他们都希望有一种办法,不花力气,不花时间,易操作而且效果明显,最好是喝点茶,吃点药,或者躺在器械上不动就减肥了。所以,育儿书籍的操作性越强,就越受欢迎,越能举出个成功案例,就越有说服力。

教育书籍和鸡汤界书籍一样,也是以成败论英雄的,是一种同性质的势利。想想也不奇怪,如果像我所主张的强调凡事没有定论,强调教育的不可把握,那还有什么可写的呢?结论变得艰难,做法也难以借鉴。那么,这个广大的市场就浪费了。一大波接一大波的嗷嗷待哺的新手父母们,需要大量指南,这方面的文章和书籍,简直是供不应求呢。

在书籍市场上,充满功利色彩的,并不只是育儿书籍,成功学的书在机场书店最为显眼,都不言而喻着市场的口味。但教育,毕竟是一件例外的事,它与生活相关,与心灵相关,与一个血肉相联的生命相关,教育类的书和文章,值得我们更加神圣审慎地对待,我还是愿意说点不合时宜的想法。

我想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的自我教育。父母把自己的品味提高了,童心世界的丰富和幽微,就会像退潮后的岛屿一样,向父母呈现。你需要了解一个人——即使他是你朝朝暮暮相处的孩子——你需要了解他的灵魂,才能懂得教育他的方式。而了解一个人的灵魂,不是那么简单的事,你首先,还得有了解的能力。

我有个朋友A,从不关心育儿理论。但她是一个对生活有很清晰思考的人。她也享受着育儿。女儿上小学之后,有一次班级的微信群上,大家凑份子给老师送教师节礼物,只有两个人没有响应,一个是没有装微信的,一个就是她。

这是一个非常任性的做法,如果我严厉点,几乎可以批评她的自私:你可以自己清高,但是压力是孩子自己承受的,因为孩子在班上生活,别人会当她另类。

A特意打电话给老师,说她没有参加,并且对孩子们互相打听家长有没有参加这一现象提出了担忧。她说不参加的原因,一是认为送礼不是尊师,反而是对老师不尊。二是向来对多数人绑架少数人意愿的做法很反感。她希望孩子明白,从众容易,坚持自己的想法不容易,但再不易,再有压力,也要有拒绝凑热闹的勇气。领头的家长,很辛苦很热心,但是热心在现代社会并不代表文明。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说:子所欲,也未必施于人。

我仔细琢磨A这个做法,并反复问我自己,如果是我,我能不能做到。我做不到。但我仔细思考之后,支持她的做法。因为A的女儿,是一个乖巧并略胆小的孩子,她最需要的,是知道不从众并不可怕。我儿子是个本身就比较任性的孩子,我更愿意他在这些琐事上从众而少受些瞩目。当然我这个结论,听起来实在不“高大上”,育儿书恐怕不会直接这么说。但这就是为母之心最本能的直觉。

另一个朋友B,有一次和儿子一起阅读那篇网上流行甚广的文章,“我愿意做个坐在路边鼓掌的人”,B对儿子说,她不同意这个观点,她认为一个人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奋斗目标,但不能把“对别人鼓掌”当作一件事来做。

听到B的说法时我几乎醍醐灌顶。这就是一个擅长独立思考的父母才会有的结论,尽管这个结论,很可能会被伟光正的育儿书视为“这是给孩子压力”啦什么的,可是它是真正出发于一个独立思考的大脑,而不是人云亦云、照本宣科的理论。它与为母者的一贯三观紧密结合,也与孩子的性情严丝密缝,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还有一个朋友C,也属于做事不按章法之人,有一次她带孩子散步路过卖彩票的店子,孩子问中奖是什么,她心血来潮便带孩子去买了一张。

毫无疑问这做法也违背政治正确的亲子生活。完全是带孩子赌博啊。而且,这能教孩子什么道理呢?问她,她也只是无所谓地嘻嘻哈哈。再多问几句,她倒奇怪了,咦,难道我们做啥事,都有一个目的?比如说,通过这件事,可以让孩子学到啥啥啥?您这是写文章写出毛病了吧?难道就不能纯粹贪图个好玩?

确实,这也是出于她对孩子的本能的了解。事实上孩子第二天就把兑奖的事忘了,她自己更是把彩票的票根不知丢哪里去了。她们母子的亲子生活,就是这么无厘头,但这无厘头中,有着她们毫不用心、信手拈来的乐趣,它们图啥呢?图个乐子啊。

可是,我们的一生,最重要的,难道不是有趣和丰富么?要让孩子有一个更有趣的人生,首先,难道不是先让自己做一个有趣的母亲么?

以前我做过一个专题,叫“为什么要有公德心”,这个专题做下来,才感到教育之难,因为,对一些孩子来说,“慎独”、在人看不到的地方坚持公德心,并不容易。

我们的上一代长辈,很多人几乎没有“公德”和“环保”这种概念。他们判断一件事情能不能做,主要的考量因素是“要不要花钱”或者“是不是咱自家的”。他们自己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但是垃圾往楼道里倒,往门口的公共场所倒,因为——那不是自家地方。有人喜欢把烟头塞在一些特别隐蔽的地方,如行道树枝桠处等等,他们知道“乱扔不好”,但是又不想费心去寻找垃圾桶,因为不想为这件事付出时间和精力成本。

目睹这些做法的孩子,自然难以培养起本能的“公德心”。公德教育最难的地方在于,你要告诉孩子,这是错的,不是会不会被惩罚的问题,而是这么做本身是错的。我们很多人对道德的理解,总还处于“取悦于人”这一点上,似乎我们做的某件事,是因为它会令我们得到赞美。而真正的道德,包括公德心,它的目的并不在于得到赞美和肯定。

所以,真正把这种道德内化为孩子的本能,父母首先要把它们变成本能。与上面提到的反面案例相反的,我也见过感人的长辈,曾在小区的垃圾桶旁边,看到一位老大爷,把啤酒瓶倒掉里面的啤酒,大爷说这是过期啤酒,怕捡垃圾的人不知道拿去喝了。另外他听说过期的啤酒会爆炸,怕万一炸到人就不好了。——后者也许没有科学根据,但是老大爷的用心,却是令人感动。

这就是道德,它其实也是一种本能:本能觉得不要给别人添麻烦,不要给周围的环境造成危险。这样的家长,肯定会在无形中给予孩子最好的道德教育。这是育儿理论所不会教给我们的。

好的教育,就像好的阅读一样,是对生活真相的一次辩析过程。上面提到的这个老大爷,以及A、B、C三位朋友,是我认为真正懂得育儿之道的人,他们的共同点是先把自己教育好了,他们总结出自己的生活哲学,那不是任何书籍来帮他们总结的。

这套生活哲学,听起来也许另类,可是它充满着外人不易理解的细节和逻辑,它适用于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孩子,它不需要向任何人解释。

徐格拉底如是说

文/陈思呈

我和人在交换手机号,徐格拉底在一边听到了,说:为什么很多手机都同一个姓,姓137?

徐格拉底说,如果有一天他终于能养狗了,他把他的小狗取名叫“历史”。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他等待养狗等太久了,久得有历史了

吃玉米,徐格拉底一边剥皮,一边说,我们为什么买的都是公的玉米,不买一些母的玉米?太麻烦了。我奇怪,啥时候玉米跟螃蟹一样,还分公和母了。。。他说,因为有这么有多的胡须啊!!!

徐格拉底把脚后跟称为“脚的下巴”。

徐格拉底去朋友家,朋友家养了一条狗,他和那条狗成了朋友,然后向它介绍我:“那个母的是我妈妈!”

徐格拉底说,秋仁杰如何如何,我听了半天才反应过来,他想说的是狄仁杰。我说,不是秋,是狄,念Di。徐格拉底若有所思的:敌人节?还不如叫情人节。。。。。。

我爸叫徐格拉底起来,叫不听,就唱: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民,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徐格拉底说:我不想把血肉筑成长城啊……………,所以我不能起来。

在表姨帮助下装好了宜城送的显微镜,徐格拉底从下午到现在已经把口水、雨水、脖子搓下的泥、废纸巾、眼屎等等东西送到显微镜下观察了,忙得不可开交。

带徐格拉底见了个之前的采访对象,对方很吃惊:“你有这么大的儿子?我以为你还没结婚!”我过后对徐格拉底讲:“知道人家为什么以为妈妈没结婚吗?因为妈妈看起来很年轻。”徐格拉底好认真:“不是的不是的,是因为你手上没戴结婚戒指。”#没意思#

带徐格拉底回老家,我对他说,你要表现好点,让妈妈有面子一点(我知道我这样教育孩子很不对,育儿专家们不要批评我)。今天与亲戚们吃饭,徐格拉底违反某几件饭桌礼仪,我沉着脸看着他。他无辞以对,突然他大声地问大家:“你们觉不觉得我让我妈妈没面子了?”

前晚睡前用微信和人谈事,徐格拉底嫌吵,我说,你也听到了,妈妈不是闲聊,是谈工作。徐格拉底说,我知道你谈工作,我也有工作啊,我也想和别人谈工作啊,但是谈不了,在脑子里自己想不也很好吗?你也在你的脑子里想你的工作不就好了吗?而且这样就不会依赖别人的力量。。#你们鸡汤界快来吸收他#

徐格拉底说他班上的潘某某同学很担心自己得了严重的病,表现是总口渴。徐格拉底告诉他:你没病,只是天生缺水!你的潘字有三点水,天生

缺水的人就有三点水,我的澄字也是。我问,那么潘同学相信你不?。徐格拉底叹口气:不相信,他说是干燥综合症。

因为鼻炎、近视,徐格拉底越来越丑了,我很焦虑。我对他说,别老戴眼镜,鼻子都压扁了,他说:戴眼镜才可以遮丑

我闲得无聊,又把徐格拉底叫过来谈人生。我说:“听说很多人长大之后就不喜欢说‘我爱你’了,你说这是为什么啊?”徐格拉底:“那是因为他们长大了有老婆了,就只顾着和老婆说了。”“那你会不会也这样啊?”“你忘了吗?我还没想好长大后要不要娶老婆呢。”“那如果你有老婆呢?”“哎呀妈妈我会抽空说的。

午睡醒来与徐格拉底调情。“你猜世界上哪个小孩最可爱,在我心里?”“不知道。”“你猜嘛。”“我猜99%是我。”“那还有1%呢?”我以为他会说宜城,谁知他说:“1%可能是你小时候。”#无聊的调情最有趣了#

又继续调情。“那世界上最可爱的大人是谁啊,在你心里?”“是你。”“有没有之一啊。”“没有之一,因为男的大人是不能用可爱来形容的,所以只有你。

徐格拉底在看笑话书,不断地仰天大笑、拍胸大笑,然后他大笑着邀请我和他一起看。我顺着他的手指在他的笑声中读了一则又一则,根本没觉得好笑。为了不扫兴,一直干笑,腮帮子都酸了,做个虚伪的人好累。

我干了件聪明的事,得意地问徐格拉底:你说,妈妈聪明还是爸爸聪明?客观地说。

看着我期待的眼神,他说:“客观地说就是妈妈聪明,不客观地说就是爸爸聪明。”顿时觉得有哪里不对。

回复以下关键词,即可获取相应内容

回复“

”查看《庸才上厕所也要结伴而行》

回复“

”查看《别再以“汪峰前任”的名义,理直气壮地不快乐》

回复“

”查看《芈月为何能在男性世界顺风顺水》

回复“

”查看《简爱说:原配都是该死的疯婆子》

回复“

”查看《饭局上的尴尬与风骚》

回复“

”查看《只干有建设性的事儿》

回复“

”查看《三毛,玛丽苏是少女心的一部分》

回复“

”查看《那些热衷于“鉴婊”的“好姑娘”》

回复“

”查看《你敢不敢坦然地寒酸》

回复“

”查看《过于追求“性价比”让人生打折》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