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为什么要熬夜守岁 除夕为什么要熬夜守岁除夕为什么要熬夜守岁

除夕为什么要熬夜守岁

今天就是大年三十了,在三十夜里,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过年夜饭后,孩子们在屋外放烟火,大人们则在屋内看春晚、话家常。新一年的钟声敲响之前,人们也要为迎接新年开始一项活动——

放烟火(图片|pixabay)

守岁的习俗有着悠久的历史,但也正是因为时间太久,以至于现在的人只知道年三十要熬夜,却不知道守岁最初的含义。

守岁•缘起

守岁是汉族民间在除夕的习俗,又称照虚耗、熬年、熬夜。

守岁的习俗最早的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记》:

蜀之风俗,晚岁相与餽问,谓之餽岁;酒食相邀为别岁;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

这说明守岁的风俗最早来源于四川地区,并在南方地区广为流传。

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守岁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习俗,梁朝的不少文人有记载守岁的诗文流传至今,例如在《梁诗·共内人夜坐守岁诗》中就描写了当时人们守岁的场景:

欢多情未极,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

唐太宗李世民也曾赋诗吟咏这一风俗:

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守岁的风俗至宋代达到鼎盛,成为家家户户过年必备的民俗。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就有对当时除夕守岁的具体描述:

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

南宋时著名文人周密所著的《武林旧事》中也有

小儿女终夕博戏不寐,谓之“守岁”。

元代丞相脱脱修撰的《宋史》中亦有“赴守岁夜筵”的记载。以上这些材料都说明,早在宋代时,除夕守岁的习俗活动已经非常成熟了。

至明清时期,守岁的习俗依然在民间延续,不少文人墨客在诗文中都有所记载,如在明代张岱的《夜航船》中记载的:

裴度除夕围炉守岁叹老。

黄宗羲所著的《明儒学案》中亦有“与阳明守岁于书舍”的记载,记述了清代文人董萝石与王阳明一同守岁的场景。

清代著名文人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的记载也从侧面记载了守岁的习俗:

半途,失足堕枯井中。既在旷野僻径,又家家守岁,路无行人,呼号嗌乾,无应者。

直至今日,守岁的民俗依然传承着那份美好的祝愿,在现代社会中生生不息地延续。

守岁•传说

关于除夕守岁,流传最广的传说莫过于吃人怪兽“年”了。

“年”兽(图片|搜狗图片)

相传在远古时期,这一凶猛的怪兽一直威胁着我们的祖先,它以百兽为食,冬日由于山中食物匮乏,它还会侵扰百姓生活。人民惶惶不可终日,一直与“年”斗争,直到有一天,人们发现它害怕红色、火光、响声三种东西,于是家家户户都在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木板,在门口燃起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以驱赶怪兽“年”。驱逐“年”的习惯逐渐演化成冬日辞旧迎新、全家团聚的节日;在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之后的夜里,通宵守夜为防止“年”的再次袭击,也逐渐演变成对新的一年的憧憬与期待。

放烟火(图片|pixabay)

全本《红楼梦》中的过年家宴(图片丨戴敦邦新绘全本红楼梦)

除了“年”的传说外,迎接灶王奶奶和驱走邪瘟病疫等传说也广为流传。

守岁•民俗

除夕晚上,与全家老小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

除了守岁外,大年三十这天还有祭祖、吃团圆饭、贴春联、放烟火、扫尘等民俗。其中还有一些忌讳是万万不能犯的,如年夜饭要准备双数菜,守岁时要吃些寓意吉祥的食物(如水饺、汤圆、桂圆、大枣、花生等),除夕夜忌打破碗碟杯盘等。

中国的这些传统习俗中所传承的不仅是一种节日习惯,更是对新一年的美好期许。

贴年画、对联(图片|青岛出版社《中国木版年画代表作》)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国各地区的除夕风俗也不尽相同。

东北地区的人们在除夕夜必须吃饺子;陕西人过除夕要点火塔(一些西北地区的省市亦称“旺火”);苏州人除夕时要听寒山寺守岁的钟声;广东潮汕人过除夕时则要“围炉”,即全家老小围炉吃团圆饭;四川人过除夕时年夜饭必须有鱼,将鱼的尾巴贴在门上,寓意“年年有余”。

不同的风俗习惯造就了不同的人文风情,也塑造了各地区不同的历史与文化。民俗不仅是民间文化,更是人们生活的智慧与美的期望。

—END—

往期精选

《夜袭》:抗战题材就得这么拍

谁是秋水?

21位摄影师眼中的改革开放40年

《一九四二》的正确打开方式

许云华的《天堂祭》:澜

沧江流域的

精神世界

少年巴比伦》为什么配不上《姐姐》

《啊,男孩》:一边抗辩,一边流浪

《艋舺》:我拒绝踏入成人社会

《天才捕手》:文人的盛世

为万物讲好故事

点击上方二维码,关注兰阇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