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初秋称“
中元节会泽美食
云披红日恰衔山,
幽门启时魑魅回。
家家階前焚冥纸,
户户堂中庆中元。
魂随河灯入新境,
魄因孟兰投人胎。
瓜花酥叶老茴香,
做成“面鱼”祭祖先。
早秋时节,即农历的七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中元节。中元节又称“鬼节”、“阴节”、“盂兰盆节”,会泽人称此为“七月半”,有“年年有个七月半,前人做给后人看”之说。这个节日,是中国人悼念祖先,祭祀孤魂野鬼的重要节日。作为一家一户,都要举行各种形式的迎祖、祭祖、送祖活动。坟山扫墓,黄昏时烧冥纸、烧包、送寒衣。作为一个氏族,这一天,凡氏族之人,都要到祠堂行祭祀。一些寺院,道观都要举行宗教仪式,搭法坛,举办盂兰盆会,超度孤魂野鬼。
有关中元节的起源,有的说始于道教,也有的说始于佛教,但总的来说,它跟道教和佛教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中国古代,道教把一年分为三元,道教认为中元节为地官清虚大帝诞辰,地官的主要职责,是掌管地狱的大小鬼魂,相传七月十五这一天,地官把关在地狱中的鬼魂从阴间放出来,有主的回家去,没主的就到处游荡,正如俗语所说“七月半,鬼乱窜。”所以,道士们就要在这一天讲诵经文,超度众鬼。《道经》说:“七月十五日,中元之日,地官校勾搜选众人,分别善恶,”“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当时解脱。”
佛教认为,中元节是为追荐祖先而举行盂兰盆会。盂兰盆为天竺语,意为“解救倒悬”。传说释迦牟尼的弟子目连看到其母在十八层地狱受苦,如处倒悬,求佛超度。释迦牟尼让目连在七月十五这天,备百味果食,供养十方僧众,使其母解脱。其后,道教与佛教在这一问题上合流,形成了中国统统节日的中元节。
中元节的食品,在会泽,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为祭祖所做的食品“面鱼”。
会泽民间七月十五的节令食品“面鱼”,做法十分简单,将小麦面稀释,加入鸡蛋,放入瓜花加糖为甜食;放入酥叶,老茴条叶及花椒叶加盐为咸食,置于沸油中煎炸,待全身金黄色后,即起锅备用,作为祭祖食品。
“面鱼”这一中元节食品,有的地方称做“面人”,它主要流行于西北、华北地区。这一中元节食品有的专家认为它大概形成于明清时期,如清乾隆时《大同府志》记载为“七月十五日,蒸面人,为小儿献”。清光绪时的《左云县志》则记载为“中元,家家携酒,脯拜祭先茔,如清明。又以表面蒸羊形,孩提状,曰面羊,面人,互馈亲戚之幼辈。”有的地方志中,甚至讲到农历七月十五日,外祖父母,舅父要特地送面羊给外孙、外孙女或外甥。形成这种习俗的原因,据《怀安县志》载:“相传天狗下降食婴孩,民间蒸面为人,令小儿自抱,俾作替身。”而《怀来县志》则有另一说法:“市上蒸卖面人,与孩童分食,谓遇凶年不至相食”。至于外祖父母、舅父给下一代送“面羊”,光绪《广平府志》是这样解释的:“(七月十五日)蒸面羊馈外孙,曰‘送羊’(盖取羊跪乳之意,教以孝)。”从以上这些记载可以看出,农历七月十五日的“面人”、“面羊”,是希望下一代能消灾免祸,并能遵守孝道,这一风俗,在西北、华北地区十分盛行。
会泽七月十五日煎炸“面鱼”的习俗,从做法上,即用小麦面蒸或煎炸成人形、羊形、鱼形,十分相似;从时间上,均为七月十五中元节,但在功能上,与上面所述,就大相庭径了,已没有做“替身”、“尽孝道”的作用,考其会泽七月十五炸面鱼这一饮食习俗,它实际是作为祭祀祖先的祭品而出现和存在的。传统的中国,是一个祖先崇拜十分盛行的国家,在古代,亲属死了,一般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流行于现今的为某项事业献出生命的“牺牲”一词,实际就是古人用人头祭祀祖先的活动,活人祭祖,即便是战争中擒来的俘虏,也过于残忍。
此俗发展到后来,人们用猪、牛、羊来代替人头,称为“三牲”,左传中的“牺牲玉帛,弗敢加也”,这里的“牺牲”,实际指的是猪、牛、羊了。当时,根据祭祀的等级,将其祭品分为“大(太)牢”或“少牢”两类。大牢,为古代一级祭祀,称“正祀”,即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称“大牢”或“太牢”,《公羊传·桓公八年》注:“礼天子诸侯卿大夫,牛、羊、豕凡三牲曰大牢”。这里牛代表力量,羊代表鲜味,猪则代表膏腴,把他们结合在一起,则代表丰厚的礼品供奉上苍和祖先。少牢,为古代的二级祭祀,一般只用豕和羊,“羊、豕曰少牢,诸侯之卿大夫祭宇宙之牲”。应该说,不管是大牢祭祀或少牢祭祀,一般都是天子和诸侯之卿,等级都是十分高的。像古代东川府春、秋二季的祭孔,虽是一级祭祀,它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也是府、县两级行政机构。作为一家一户的普通人家,每年的几次祭祀(春节、清明、中元节、十月朝),如果都用整只猪、牛、羊,一是不符合封建社会祭祀的典章制度,从经济的角度讲,绝大多数家庭是受不了的,于是,人们只能另僻蹊径,采取一种折衷的办法,用“刀头”和“斋饭”代替,即用一块两寸见方的肥瘦兼备的熟猪肉代替“三牲”,煮一碗糯米饭代替栗稷,更有甚者,用小麦面加鸡蛋放入瓜花、苏叶、老茴香、花椒叶煎炸后称“面鱼”或“面人”,代表最原始的“牺牲”,作为对祖先祭祀的特殊祭品,这就是会泽中元节“面鱼”或“面人”真正的含义,我们从七月半的“面人”和“面鱼”中,还可追寻到古代用人头牺牲祭祀的原始基因。以及人类早期祭祀的胎记。
会泽的中元节,一般均从七月十一开始,到十五结束,分“新亡”和“老亡”给与悼念,除烧冥纸冥包外,一家一户的供桌是十分讲究的,供桌上香花灯烛,除供奉着祖宗的排位外,还需备一盘“麦秧”,即用小麦置一器皿之中,用水浸泡,待芽长三三寸后,用红、绿纸条围捆,据说是祖先回到家中藏身之地。祭品除刀头斋饭外,就是面鱼了,故从七月初十开始,古城区就有卖瓜花、苏叶、老茴香、花椒叶的习俗。城郊的农民,多限于女性,从地里采回瓜花、苏叶、老茴香,从园子树上摘下花椒叶,用一小篮子装了,走街串巷,沿途叫卖,那“瓜花、苏叶、老茴香、花椒叶”清脆婉转的叫卖声,加之那金黄色的瓜花,碧绿花椒叶以及苏叶,老茴香,把整个古城装点得分外妖娆而又古韵悠长,充满了节日的气氛。
考证会泽中元节做“面鱼”的习俗,在云南,据说只流行于滇东北地区,据笔者考证,滇中像玉溪、宜良等地,都没有此习俗,《中国风俗通史》载:“(七月十五)节日期间,家家户户要制作各类祭食,以祭奠先人。如清代山西阳高县地区民间,中元节有做面人祭祖之习,该地,十五日墓祭,家家送面人”。而阳城县民间则有“博面肖麻谷,人物各形,祭祀田祖,并上冢焚纸祀祖先。”清朝中叶,陕西、陕西籍人大量迁入会泽,并于府城西北隅建陕西会馆,考证会泽中元节食面鱼的习俗,它实际是晋、秦地区祭奠先人“面人”的变异,从晋、秦地区传入会泽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会泽中元节的祭祀食品“面鱼”,它却蕴含着这么丰富的历史内涵,是我们研究古代祭祀史,移民史最生动的实物资料。
瓜花、苏叶、老茴香、花椒叶的吆喝声虽在讯息时代的冲击下离我们远去,但七月半一家一户炸面鱼的习俗仍然在现今的古城区沿袭和传承,让我们珍重和保留好这一习俗,因为它毕竟印含着几千年传统文化祖先崇拜的胎记。
卞伯泽(先生)
来源:
舌尖上的会泽
堂琅老哥整理编辑
会泽20多年前的老照片,值得收藏!
会泽这个村在航拍镜头下风光尽收眼底,美极了!
会泽县人民医院被点名这次是因为...
会泽「通用机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第一次公告!
会泽老厂8死1伤的交通事故原因已查明,现进行核销公示!
会泽登上云南国际频道!涉及10万人搬迁进城...
会泽这个村太美了,你去过吗?
得奖啦!会泽有1个镇和5个村获省上表扬...
曲靖市行车危险路段公布,会泽这10处要格外重视!
10.
在会泽,有一种乡愁叫“赶街(gai)”!(附乡镇赶街时间表)
新闻爆料微信:
18183565911
欢迎提供线索
跟着我们的节奏一起为会泽代言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9
03-09
04-24
03-09
03-09
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