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与仡佬族
《华阳国志》和《后汉书》中都记载了竹王和夜郎的故事,在仡佬族民间也是广为流传。传说仡佬族是夜郎国的后裔,他们称竹子为“仡佬”,“仡佬”族意译是为竹族。竹族,簇也,“宗生族茂,天长地久,万抵争盘,千株竞创”(唐
王勃)。
仡佬族节日
仡佬族,竹的传人,当有竹的基因、竹的性格、竹的精神!仡佬族“有节”。仡佬古歌说“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分平”,却“当抱原来无人烟,开荒辟草是告佬”,在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仡佬族人民勇敢顽强,不屈不挠,开荒拓土,繁衍生息。
仡佬族“虚心”。历史上,仡佬族深受着其他强势民族的威胁,促使其不断地吸收其他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以丰富自己,从而也铸就了海纳百川的民族胸怀,虚心接受各民族的优秀文化。
仡佬族拜树节
虚心有节,正是竹子有别于其它植物最显著的生物学特征,也是竹文化区别于其它文化的重要标识。
它不仅在物质层面使竹子易于采伐和利用,更在精神层面凝炼成虚心有节。
首先。
中空意味着虚无,引申出的淡泊、质朴等成为中国美学的最高境界,“空”和“无”则成了佛道教义的象征。
中空还意味着谦虚,这是中国人最为传统也是最为经典的美德,为儒家所推崇。
其次,有节意味着气节,引申出高风亮节、坚韧不拔、宁死不屈等,正所谓“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最为儒家所推崇。
有节还意味着节节高,引申出节节向上、无私奉献、生生不息等,成为南方诸族图腾崇拜的对象。
仡佬族
竹与土家族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刘禹锡的竹枝词耳熟能详。朱自清曾说
“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最早的山歌是竹枝词。”竹枝词最早流行在巴渝一带,一种手执竹枝而舞、踏地为节而歌的民俗歌。唐代,刘禹锡、白居易仿竹枝而创作,形成了文人竹枝词。竹枝词的起源与“竹王”崇拜有关。因为巴渝人祭竹,视竹为灵物和神,故巴渝歌舞中最早的“巴渝辞”即是“竹,竹枝”。土家族为古代巴人的后裔,所创作的竹枝词数量丰富,影响深远,成了独特风俗的历史画卷:土家阳戏、傩堂戏、摆手舞等中的背景、道具都会用到竹子,灯笼纸马、炸龙狮子、蚌壳“车车”等主架子也以竹子为材料,最具特色的“龙凤烛”中的花瓣、龙鳞、龙头、凤头等也都用竹模铸造而成。
△土家族迎宾礼
“岁正月,余来建平,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以起节。”按刘禹锡所述,演唱竹枝词要用短笛伴奏。土家族就沿用了以“
咚咚喹
”伴唱歌的祭祀形式。“摆手堂前艳会多,姑娘联袂缓行歌。咚咚唆杂喃喃语,末尾一声嗬月嗬。”清代土家族诗人彭勇行描绘的正是摆手舞、吹“
咚咚喹
”唱竹枝歌的情景。咚咚喹,用细竹管削制而成,长三至五寸,土家族传统特色乐器,国家级非遗。有关
咚咚喹
的传说不少,但其核心都是以竹制笛,用优美动听的旋律传递亲情或感化敌人。
咚咚喹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土家族竹马也深受少年儿童的喜爱,而且别具一格。土家族竹马、骑竹马或高脚马,削竹为马,类似于以竹代马,故名。它原本是土家族和苗族人民雨季代步、涉水过浅河的工具,后来逐渐演化成为传统体育项目。当时是在两根一米多长的竹竿上各绑一个可以支脚的编织网,平时出门的时候,两只脚伸进网子里,若将竹竿的一端削尖,走路时还可防滑。
土家族男女
文字丨蓝晓光图片
编辑丨鹏旭
蓝厅话竹丨那山,那人,那竹
蓝厅话竹|源远流长的民族竹文化
扬州世园会国际竹藤组织荣誉日活动隆重举行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9
03-09
04-24
03-09
03-09
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