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习俗里的孝悌文化你知多少 春节习俗里的孝悌文化你知多少春节习俗里的孝悌文化你知多少

春节习俗里的孝悌文化你知多少

在春节这个举家团聚的节日里,守岁、吃团圆饭、拜年等,都蕴含了中国的传统——孝悌。都说百善孝为先,什么才算真证的“孝”?

查看评论

“入则孝、出则悌”,“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礼仪规范,为中国人构建了一个以家庭为中心向朋友、社会、国家、天下衍射的人伦同心圆,每个人从家庭孝悌伦常做起,通过孝敬父母、敬爱兄弟、关爱妻子,培育仁爱之心,陶冶宽广胸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爱”原则,将仁爱之心、宽恕之行扩展到邻居、朋友,乃至国家和天下。——习近平

在春节这个举家团聚的节日里,守岁、吃团圆饭、拜年等,都蕴含了中国的传统——孝悌。都说百善孝为先,什么才算真正的“孝”?春节习俗里的孝悌文化网友又了解多少?

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秦汉时的《孝经》则进一步提出:“孝为百行之首。”儒家提倡孝悌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宗法等级秩序。孝悌所要求的子弟敬重父兄,晚辈善事长辈,作为一种社会道德风尚,自古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孝悌”讲的是长幼有序,和人性博爱。

孔子认为“孝”是人的基础,不孝的人不能博爱。儒家认为孝是各种道德规范的根本,贯穿于人的行为始终,从侍奉顺从父母,到治国安邦,从君主到平民都离不开孝。孝可概括为以下六点:第一,赡养父母。《论语·为政》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第二,敬重双亲。《论语·为政》说:“……至于犬马,皆有能养,不敬,何以别呼?”第三,以爱心愉悦老人。《礼记·内则》说:“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第四,规劝父母错误言行。《礼记·坊记》说:“从命不忿,微谏不倦”。第五,不做有损父母声誉道义的事。《论语·为政》说:“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第六,不做无谓的有损父母所给予的躯体健康的事。《孟子·离娄下》说:“不顾父母之养…好勇斗狠……不孝也”等。“悌”主要指尊敬兄长,弟兄相亲。《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中说:“兄爱而友,弟敬而顺”。孝与悌相联系,是为适应古代家庭宗法制度提出来的。

我们一起重温蕴藏在春节习俗里的孝悌文化。

祭祀列祖列宗,在茌平民间是与祭神同样隆重的大事,境内农村至今保留了春节请家堂,供奉家堂的习俗,以追念先祖。家堂形似中堂,画面上的祠堂内台阶式地排列着牌位,上书从始祖至当年已逝直系宗亲的世系名讳。由家中长辈在除夕日午前挂在堂屋正中并摆好供果,准备香烛、纸表、鞭炮等,于黄昏到村口或坟前请先祖回家过年,俗称“请家堂”。

旧时,请家堂仪式十分讲究,由族长或家长率子孙到村头朝着祖坟方向跪下,一边烧纸一边念叨;“老爷爷、老奶奶,回家过年了”。烧完纸便起身回家,路上不能说话,不能回头。到大门前,再烧纸表,鸣放鞭炮,面向大门叩头,并念叨“老爷爷、老奶奶回家过年了,请门神让路”,然后才迈进门,点燃香烛,酹酒于地。进了大门以后要在大门口横放一根木棍,俗称“拦门棍”,以拦住凶神恶鬼不准进门。还要在院内撒一些芝麻杆或谷草,俗称“踩岁”,据说这样有什么鬼怪精灵进来就会有响声,门神听到就会将他们捉拿惩治或将他们赶跑。

年后,还要举行“送家堂”的仪式,但送家堂的时间境内略有不同,东部区域多为大年初一下午,而西部区域,特别是原博平县旧制内区域,普遍为年初二早晨。

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这是团圆饺子。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

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守岁,即除夕之夜,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的意思,茌平民间俗称“熬年”。

据说,守岁熬年的最初目的,是为了驱除和躲避一种叫“年”的恶兽。它形貌狰狞,生性凶残,每隔三百六十五天就出来伤害生灵,毁害田园,降灾于辛苦了一年的人们。为了躲避年兽,人们都先祭过祖先神灵,早早做好年夜饭熄火净灶,然后栓劳鸡窝牛栏,关上大门,不敢睡觉,坐等天亮,以闲聊壮胆,消磨时间。

随着时间的推移,驱除和躲避“年”兽的含义渐渐淡化,守岁被赋予了许多新的涵意;一是表示精力充沛,二是表示珍惜光阴,三是为长辈增福添寿,民间有“守冬爷长命,守岁娘长命”的俗谚。如今,一家人围坐电视前,包着水饺看春节联欢晚会形成一种新的“守岁”民俗。

有一户穷人,老来得子,喜欢的不行。到年关了,他们都知道,每逢这个时候怪物“崇”过来偷取小孩子的思想。于是不敢睡觉,哄着小孩玩。可是小孩实在是困了,又哭又闹的。后来老两口没法子了,只好把家里仅有的八枚铜钱拿出来,放在小孩手里,让他玩。后来他们和小孩实在熬不住了,先后睡去了。

这时候,那个怪物“崇”来了,当它靠近小孩的身边想盗取小孩的思想的时候,八枚铜钱发出八道金光,顿时把“崇”赶跑了。原来这八枚铜钱正是八仙所化。后来,人们就流传下过年给孩子压岁钱,为孩子驱邪、保平安的习俗。

最早的压岁钱出现于汉代。最早的压岁钱也叫厌胜钱,或叫大压胜钱,这种钱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是为了佩带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

民国以后,则演变为用红纸包一百文铜元,其寓意为“长命百岁”,给已经成年的晚辈压岁钱,红纸里包的是一枚大洋,象征着“财源茂盛”、“一本万利”。货币改为如今的纸币后,家长们喜欢选用号码相联的新纸币赐给孩子们,因为“联”与“连”谐音,预示着后代“连连发财”、“连连高升”。

新春伊始,吃完了新年的第一餐传统饺子宴之后,人们便要走家串户,登门拜年了。传统有拜年与贺年之分,拜年是晚辈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同辈之间的道贺。清人柴萼在《梵天庐丛录》中称:“男女依次拜长辈,主者牵幼出谒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拜年,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它与除夕的团圆饭一样,是最能体现“年味”的春节习俗之一。

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怪兽,头顶长独角,口似血盆,人们叫它做“年”。每逢腊月三十晚上,它便窜出山林,掠食噬人。人们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年”饱餐后扬长而去,人们才开门相见,作揖道喜,互相祝贺未被“年”吃掉。于是,拜年之风绵绵相传。

宗族拜年的意义在于传承孝悌之道,发扬尊老爱幼之风,维护家庭的团结和睦,教育晚辈尊老敬长。拜年的礼仪教育青少年在家里养成懂礼节,知进退的良好习惯,以便将来到社会上也能尊师敬长,谦虚谨慎的去工作和生活。如果在家里就不能尊老敬长,到社会上就容易违法乱纪,所以,拜年的风俗是有教育意义的,决不是封建意识,而是优良传统。

亲戚之间,在新春佳节,互相探视、慰问、拜望、祝福,能够增进亲情,加强团结,沟通感情,传递信息。所谓亲戚,现在一般指的是由于婚姻关系而形成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开始是凭着血缘关系来维护的,但是,血缘关系逐辈变远,需要通过礼仪来调节,比如,姑舅表亲之间,依传统,应该是外甥先给舅父母拜年,然后内侄再给姑父母拜年,这种伦理关系称为“娘亲舅大”,这种风俗包含有尊重母系的风俗。所以传统都说“外甥拜年初二三,过了初五门就关。”可见,给外祖父母、舅父母拜年,宜早不宜晚。不宜晚于初五。因为正月初五也叫“破五”,春节的黄金时期已过,家家都要料理生意,无暇整天招待客人了。

朋友之间在正月里互相拜个年,一是为了祝贺新年,二是为了慰问健康,三是为了增进友谊。无论去年有多大矛盾,新年一拜,心情愉快,往日嫌隙,马上抛在九霄云外。所以,拜年虽然是个礼仪形式,却有极其丰富的道德内涵,轻视不得。现在家家都有电话了,为了不打搅长者,有时也可以打个电话拜个年。探亲访友之前,最好事前打个电话,问问对方家中方便不方便,免得主人一时应酬不开。在礼仪往来中,这是很值得注意的。拜年之风,起码从汉代就有了。到了宋代,风气就更盛了。居官者往往因为拜年不迭,引起许多烦恼。

白居易的枟元日对酒枠诗曰:

庆吊经过懒,逢迎跪拜迟。

不因时节日,岂觉此身衰。

由于同僚多,拜年烦,宋朝兴起了投送“名帖”之风。赵翼的枟陔余丛考·名帖枠云:“古人通名,本用削木书字,汉时谓之谒,汉末谓之刺。汉以后虽用纸,而仍相沿曰刺。”清人杨靖亭著枟都门杂咏·名片枠诗曰:

新正投刺古移风,小楷端书样若穷。

羡慕翰林名字大,也将红纸印来工。

乾隆年间,范来宗的枟拜年枠诗云:

走贺纷闻岁龠更,素非识面也关情。

添丁夸列怀中刺,过午飞留簿上名。

羽士禅师同逐逐,东家西舍尽盈盈。

春明旧梦还能记,驰遍轮蹄内外城。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