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领略畲族的风土人情吗?
想要欣赏畲族的俊美风光吗?
想要了解畲族的阿哥阿妹们吗?
赶快跟紧小编的步伐
一起来看看吧!
畲族历史悠久,自称山哈,意为住在山里的人。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2010年11月1日畲族人口为708651人。据文献记载,畲族先民隋唐之前已聚居在闽、粤、赣三省交界这一广阔的地域里生息繁衍,唐宋时期开始陆续向外迁移,大量的畲民聚居在闽东、浙南山区。明清时期,畲族迁徙频繁,分布到福建、浙江、广东、江西、安徽、湖南及贵州等七省的几百个县(市)。浙江有畲族22.2万人(2012年),散居在丽水市、温州市、金华市、衢州市、杭州市等42个市县。
畲族在历史上被称为“畲民”,最早见于公元13世纪中期。南宋末年,刘克庄写了一篇《漳州谕畲》的调查记,称居住在福建漳州一带的少数民族为畲民。他写到:“凡溪洞种类不一,曰瑶,曰黎,曰蛋,在漳州曰畲……西畲隶龙溪,南畲隶漳浦,其他西通潮、梅,北通汀、赣。畲民不悦(役),畲民不税,其来久矣。”可见,南宋时期畲民主要聚居在福建漳州、汀州及交界的广东潮州、梅州和江西南部的赣州地区。南宋之前的畲民史料称畲族为“蛮僚”或“峒蛮”。《资治通鉴》记载:“黄连峒蛮二万围汀州。”又有《福建通志》云:“六朝以来,九龙江两岸尽属蛮僚。”正史上记载的有关“蛮僚”、“峒蛮”均是早期畲民的别称。
畲族族称
史学家为何取用“畲”作为畲族族称呢?其意思是什么?据查,“畲”字最早出现在《诗经》的《周颂·臣》篇,有“新畲”句。《周易·无妄》载有“不耕获,不菑畲”句。《诗经》上的“新畲”含意是刚开垦出来的荒地,即垦殖可以耕种的畲田。《周易》中的“菑畲”是火烧田的意思。宋代人称“畲田,峡中刀耕火种之地也。”明代万历年间进士谢肇制到福建太姥山游玩,路过福鼎县湖坪村看见“畲人纵火焚山,西风急甚,竹木并爆如霹雳……回望十里为灰矣。”
《长汀县志》记载:“畲民一般在春风以前放火烧山,等到草木黄落,雨爆灰,播种五谷。”畲族先民以火烧山使荒地松散,灰当肥力,在耕作方面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由此可见,“畲”字含义,是与粗犷的耕作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反映当时畲族先民农业经济的生产特点。自南宋称“畲民”后,历代都沿用了这名称。
1953年8月,中央民委委派中央民族学院学者到浙江景宁、福建罗源等畲村进行民族识别调查。1955年,中央民委继续派出畲民识别调查组,到广东凤凤山区的潮安、饶平等地进行识别调查。1956年10月,浙江省人民委员会民族事务处在杭州召开畲民代表会,经过讨论,一致同意“畲族”为族称。1956年12月8日,中共中央统战部根据浙江、福建、江西、广东省委统战部就畲民民族成分和民族名称问题的意见,正式确认畲族为单一的少数民族,并确定统一的族称为“畲族”。
畲族发祥地凤凰山
清代诗人丘逢甲诗曰:“髻结遗风尚宛然,凤凰山畔种畲田。山中自作盘瓠国,更在佗王左纛前”,说明在赵佗(公元前206—137年)之前,粤东已确有畲民居住。全国各地畲族普遍流传着畲族发祥地在广东潮州凤凰山及其始祖龙麒的传说和盘蓝雷钟4姓始祖的传说。
据族谱记载:“始祖原为高辛王的驸马,敕封为忠勇王,因龙麒不愿在朝为官,携妻三公主及四姓儿女举族迁居潮州凤凰山,垦荒打猎,蔓延成族。始祖在一次打猎中坠落山崖殉身,子孙将他安葬在凤凰山上,并记有始祖坟四至:前至雷家村,后至观星顶,左至会稽山,右至七星洞。”外省的畲族宗谱记载与潮州凤凰山畲族说法相一致。在畲民心目中,忠勇王是勇敢忠诚、谦和的长者,而三公主是美丽、善良、坚贞的女神。三公主出身高贵,相传是高辛王后怀胎14个月所生,她贤惠聪颖,随夫携子来到凤凰山旺族,最终辞别子孙,踏上彩云,升上青天。至今广东省合源市郊区仙塘镇、热水村蓝氏村民一直保藏着三公主与驸马王(忠勇王)的一对石像。据村民反映,这对石像原安放在蓝氏宗庙之中。三公主石像头顶椎髻,身穿右任大袖衣衫,着裤,裤及膝下,足穿一双前上翘和船形鞋,右肩扛一男婴,当地畲民世代相传,这个男婴就是蓝氏始祖蓝光辉。
畲族史歌《高皇歌》唱出了畲族起源传说,迁徙历程,宗教信仰和民风习俗。但在广东凤凰山发族之前,畲民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史学家至今尚未定论,人们还在研究探讨中。
畲族姓氏
畲族古代有盘、蓝、雷、钟四姓。姓氏的由来,据族谱记载和神话传说;畲族始祖龙麒护国有功,高辛王赐配第三公主为妻,生育三男一女,长子出生时,盛在盘子里到王宫讨姓,高辛王赐姓盘,名自能,敕封为“立国侯”。次子用篮子装着去讨姓名,高辛王便赐姓“蓝”,名光辉,敕封为“护国侯”。三子出生时“雷公云头向的好,笔头落纸便姓雷”,名巨佑,敕封为“武骑侯”。小女淑玉,招殿前大将军钟志深为婿,敕封为“国勇侯”。据福建《云霄厅志》记载,该地最古的一座五通庙,“石柱上镌有‘盘蓝雷’字样,庙柱为蛮所舍。”由此可见,早在唐代之前,畲族确有盘、蓝、雷诸姓了。现在的畲族中蓝、雷、钟是大姓,却没有盘姓畲族。盘姓失传是否如族谱中所载:“唐末4姓300余丁从广东由海路入闽时,盘王碧一船被风漂流,不知去向,故盘姓于今无传。”福建宁德际头雷氏宗谱《源序》记述:“忠勇王世孙盘蓝雷钟同迁广西栖避秦乱……共数千户散行广西。”据全国人口普查,广西有盘、蓝、雷、钟姓的瑶族、壮族,无畲族。也许因避世乱迁散、漂流他处后,逐渐融入他族或成了另一个少数民族。
畲族语言
畲族普遍通行双语制,即与汉族交际时,使用当地汉语方言或普通话,在畲族内部交际时,即使用本族通行的畲语。畲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使用汉字时,根据自己语言的需要,会采用别字,借音字和生造字。
畲族语言分二种:一是广东省莲花山区和罗浮山区的惠东、海丰、博罗、增城等4个县1000多畲族人,使用属于汉藏语系苗瑶族苗语支的一种语言。二是分布在浙江、福建、江西、安徽及广东省凤凰山区的潮州、朝安、丰顺、饶平等地占全国畲族总人口的99%以上的畲族,使用一种由古畲语成份、汉语客家话成份和现在畲族居住地的汉语方言成份组成的畲语。各省之间的畲语交流,虽带有各地畲语的方言,但双方都能听懂对方的意思,畲族称这种语言为“山哈话”。如广东凤凰山畲语,在人口少又处于分散杂居的环境下,至今没有失传,原因是凤凰山区的畲族,严格遵守先祖的族规约束,祖祖辈辈按照先祖训示“可卖子孙田,不扔祖公言。”“在族内和村里不讲山哈话被视作忘祖,要挨长辈及族人的讥骂。”同时族规明令:“娶汉族或他族媳妇,最长应在半年内学会畲话。”届时还要考试,对拒不学讲畲语的,责令其退婚。另一个原因是畲汉通婚大多在清代末期才开始。千百年来畲汉不通婚,都是族内联姻。加之畲族大多居住在偏僻、交通闭塞的山区,为族内人营造了使用本民族语言的环境。畲族语言在全国各省畲民中基本可以通行交流,畲语中个别地域方言词句也大同小异。畲族语言是珍贵的“活化石”,对研究畲族民族史、民族语言、民俗习惯乃至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学科类都是极为珍贵的“活标本”。
畲族服饰
畲族服装颜色多黑(青)、蓝(靛蓝)色,但以黑色为主,体现勤劳、朴实。畲族女子的服装,造型美观、色彩斑斓、风格独特,称为“凤凰装”。畲女的凤凰装,加上银饰的配搭点缀,则如锦上添花。凤凰冠是畲族银饰的代表,做工也最为复杂,图案以龙凤、牡丹、梅花为主,沿袭了畲族崇龙崇凤的民族文化。
畲族传统文化
畲族的传统文化极为丰富,主要有:
(1)图腾信仰。畲族普遍信仰远古的盘瓠神话,尊为开世纪发族的神奇力量。(2)畲歌文化。畲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没有本民族文字,几千年来能延续凝聚民族文化,一个最重要的办法就是口耳传唱畲族山歌。畲族人从诞生到刚牙牙学语,父母就给他传唱畲歌。古时候畲族大多数人不能够上学受教育,他们的“文化知识”主要是靠唱山歌从中获得文化营养,增长知识,畲歌是一部研究畲族文化的百宝书。(3)农耕文化。历史上的畲族是一个不停迁徙的民族。由生活形式决定了他们的农耕活动的特点。如狩猎文化、耕种文化、编织工艺(自种苧蔴到加工制作苧布衣服,编织彩带、刺绣等)、采药、种菇等等,都有着独特的文化内容。(4)尊祖祭祀文化。畲族人“一生之重是生孩,一世相伴缘祭祖。”畲族非常重视繁育后代,畲族婚姻制度比较有特点:如果男子嫁女方,双方是独子女的,男可在两家住,称两头家婚姻。年轻妇女有丈夫亡故的,三年后可招夫入赘,或出嫁再婚。侄儿辈可给叔伯继嗣,同族两姓可以合为一家等。尊祖敬宗更为重中之重。畲族逢节必祭祖,在迁徙途中,必须带着祖宗牌位、香火炉,逢节就祭祀。有的孝子还挑着装藏有父母亲的骨遗坛罐,待迁到安居地方择地埋葬。畲族家族观念十分强烈,如雷姓男子到钟姓家入赘,为保持雷姓血脉,就立两只香炉祭祀雷氏钟氏祖先。(5)男女平等同劳同酬。畲族妇女自古以来不缠小足,与男人同耕同劳,有些人家经济权(管家理事)都由妇女承担。(6)民俗文化。畲族民风淳朴,热情好客,性格开朗,以歌代言。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情习俗。
畲族风情习俗
1.畲族秘语认宗亲。有客人进村,主人首先会用畲族秘语考一考客人是哪一家族亲。主人问:“人客字头是‘顶角’还是‘盖耳’?”(这是问姓氏,蓝姓为“顶角”,雷姓为“盖耳”,钟姓为“金虫”或“千字头”),来客必须按自己姓氏作答,如钟姓就答:“我是金虫喔。”雷姓客人答:“盖耳呢。”蓝姓客人答:“我是顶角。”主人问:一桁毛竹打几来?(或一根毛竹破几片?)蓝姓有行位有大小百千万念六字,即答“六来。”雷姓行位缺“念”,钟姓缺“小”,即答“五来。”问:“牛仔牵过栏没有(你结婚了吗?)”等等。盘问到七到八句秘语,回答正确,视为贵宾,热情相邀用膳留宿。
2.“三月三”习俗。三月三是畲族人的对歌节、乌饭节,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畲族三月三融对歌、传统舞蹈、民间风俗等于一体,民歌内容举凡民族历史、伦理道德、天文地理、农事知识、生活常识、男女恋情等等;按照畲族唱歌的习惯包容喜庆、哀伤、杂歌三大部分,系统地以口头传承方式,以文学和民俗为载体,保留了原生态民间传统文化。
畲族传统节日“三月三”,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其主要活动是去野外“踏青”,吃乌米饭,以缅怀祖先,故亦称“乌饭节”。乌米饭就是用一种植物的汁液把糯米饭染成乌色。相传在唐代,畲族首领雷万兴和蓝奉高,领导畲族人民反抗当时的统治阶级,被朝廷军队围困在山上。将士们靠吃一种叫‘呜饭”的野果等充饥度过年关,第二年三月三日冲出包围,取得胜利。畲族由此把三月三日作为节日,吃“乌米饭”表示纪念。节日期间,附近几十里同宗祠的畲族云集歌场,自晨至暮,对歌盘歌,内容为歌颂盘瓠,怀念始祖。整个畲山,沉浸在一片歌的海洋之中。晚上,各家吃“乌米饭”。深夜,进行祭祖活动。
3.婚嫁习俗:畲族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同姓远房的也可嫁娶。婚嫁方式有女嫁男方,男嫁女方,做两头家和子媳缘亲等四种。
女嫁男方为畲族婚嫁主要方式。其步骤是男方先看姑娘,称“睇布娘。”双方同意后,女方“睇人家。”然后是“定亲。”
一是开门礼。畲族送聘礼称“送担”,娶亲前一天将事先约定的礼物送到女家。迎亲队人数要求凑双,新娘到夫家也是成双,加上新娘和大舅也正凑双。旧时新郎一起去接新娘,新婚夫妇同打一把花伞,新娘身着凤凰装,花布绑腿,足穿满耳草鞋,鞋耳上吊着铜钱,一路走来叮当作响。清朝末年始学汉族风俗坐花轿到夫家。迎亲队称“赤郎送担”,把聘礼送进女方家门,需过三道关。一是村口被杉树刺拦住路。男方赤郎(歌手)要唱山歌与女方歌手对答,唱好规定的礼仪歌,并送上红包(称接礼包),女方客人才可以搬开杉树刺,赤郎们才能过来。
二是接礼担。女方客人说礼担远远来帮你挑一程。不容赤郎许可十几个人一下把礼担抢过,朝反方向跑了起来。赤郎跟着后面讲好话,请求少跑一段路就还给他,这也是有规矩的,跑了一二百米,赤郎给了女客人红包(称捋袖腕头),赤郎接过礼担高高兴兴回程。
第三是进门关。新娘家大门紧闭,赤郎需在大门外唱《开门歌》,要放大量鞭炮,然后由亲家伯把红包从门缝里塞进去,如门缝紧,就从门旁狗洞里扔进去,这时大门才打开,进屋后将聘礼摆在中堂桌上,进行“捡田螺”仪式,男方四人站右边,女方四人站左边,相对作揖三次,口念:“成双成对,子孙万万年。”然后行“脱鞋礼”,新娘姐妹把板凳摆在中堂东首,请他们坐,懂规矩的赤郎马上把板凳移到西首,表示谦虚。赤郎脱去草鞋,换布鞋时还要唱“脱草鞋歌”。
第四是借锅礼。晚餐是男方宴请女方客人,要“借”女方炊具办酒席,故要借锅。此时,中堂祖宗香案须点燃香烛,赤郎来到厨房,双手端着籐盘,上摆放着酒肉豆腐和香烛,先向客人作揖,再向灶神作揖后将籐盘摆在灶台上,开始“借锅”:赤郎唱《借镬歌》,女歌手对答后,女家拿一件炊具,一直把炊具唱借完备。
赤郎唱(男):四四方方一坪墙
当央两口清龙塘
乌云遮月一对宝
一对鸳鸯水面上
女歌手:借使锅灶一坪墙
铁锅两口龙塘
桶盖囹囵一对宝
木勺舀水水面上
男:一个水鸭飞落塘
口衔珍珠水面上
一对鲤鱼又翻白
身上何鳞好省痒
女:捞篦捞饭锅当央
介边放落那边上
刀板好似鱼翻白
锅刷来到锅正光
男:仙人手掌定一对
双龙抢珠两路来
金盏一堂福寿全
玉宇金盘取一对
女:铁打火钗钗柴灰
火钳火钗两路来
桌凳酒盏摆上位
搬个板墩好切菜
男:鲤鱼游在塘底上
手拿鱼网放鱼枪
玉女吹萧火城内
龙塘宝塔珍珠藏
女:借你铲炊好炒菜
碗箸调羹放桌背
分你火筒来吹火
饭甄炊饭香气来
男:一对龙眼挂墙上
大嘴开口叫朗朗
金龙练宝五龙取
五龙抢珠喷喷香
女:油盏点火朗来光
碗公装菜气望上
茶壶烧水泡茶食
酒壶斟酒六亲尝
男:龙塘肚里取宝贝
取宝师傅来分开
金盘装宝送上位
进宝状元出朝来
女:铁锅肚内煮酒菜
铁打铁勺好舀菜
籐盘端菜送上位
六亲食酒笑嗳嗳
男:拨兵出将似战场
大仓小仓何砘粮
黄龙来载长流水
铁扇公主来思量
女:面板扮菜来得忙
大钵小碗装菜香
又叫走堂来担水
烧火煮菜姨帮忙
男:江水渺渺在海中
好借落地十八双
真是大户人家女
好似皇帝主出宫
女:水缸装水似海中
八仙桌上十八双
厨下家伙都借好
借齐何礼好成双
凡做饭烧菜用到的炊具必须一一“借”齐。如脱漏一件,赤郎会被女宾抹黑脸、罚红包。借好炊具,当门赤郎(炊事员)刷锅做饭,当锅刚刷好,又被女宾用菜叶或柴草扔一把进去,赤郎只好再刷,又扔再刷。直把赤郎仔搞得满头大汗。有经验的赤郎仔一手拿锅盖,一手拿竹刷,当竹刷把杂草刷出去同时飞快盖上锅盖就算成功,不然,要给赤郎仔涂黑脸、掏红包女宾才罢休。
接下来是杀鸡请祖公。该公鸡是男方特挑来祭祀“祖公”用的,即供在香案上,由女方长辈告知先人,新娘某某嫁到某村某家安家落户了。女宾将盛着小半碗清水的碗放在地上,赤郎执刀杀鸡,如有鸡血滴地,就要罚酒,一滴罚一碗,可以硬灌。所以,爱耍的姑娘们总是找时机去碰撞赤郎,使鸡血滴到碗外边,几个姑娘便用酒壶、酒杯同时给赤郎灌酒,还可以抹乌面、扭大腿,把赤郎搞的狼狈不堪,在场的客人个个前仰后合捧腹大笑,一派喜乐景象。当然,老手的赤郎是眼明手快,一刀下去,鸡血滴几滴碗里,马上把鸡头夹进翅膀提走。
长夜对歌:畲族婚俗中最为热闹,从喜宴的“序曲”开始,赤郎唱着歌请宾客们就坐,这种仪式叫“举位”;然后是女歌手双手端一籐盆上点一对红烛、放两只酒杯、一个红包,由新娘姐妹提酒壶陪同,挨桌唱敬酒歌。畲语称“撬蛙”。如给新娘的娘舅敬酒,女歌手就以新郎的辈份唱:“一对酒盏红了红,端上米酒敬舅公。敬您舅公食双酒,酒宴完满结成双。”娘舅喝完双杯酒,放一只红包在籐盘上,称“拉袖口”。
敬完酒,女歌手就开始找赤郎对歌了。
女歌手:昨日听说赤郎来,姐妹双双站门背,姐妹双双去修路,修条大路赤郎来。
赤郎:今日竂里起身来,装好南货(礼物)两三回,装好南货饼搭面,担到娘垌度花栽。
男女歌手边吃边唱,待筵席结束,即拼桌搭台,面对面盘歌,长夜对唱。对歌是男女歌手一次唱歌实力大比拼,通过“争高手”等上万条(节)的山歌对唱,嬴者称“歌师”、“歌王”,如输的很惨,即被叽为“歌孙”、“歌蛙”。所以对歌台也是擂台赛,歌手施展“肚才”,把对方唱哑,答不上歌,以示自己歌王地位、歌师之尊。围观听歌者,兴趣浓厚地观战,如遇自己偶像遇卡,会主动上前助唱一二段,有粉丝们助威,歌手们从坐着唱到站着唱,有时跳着唱,其热闹场景足以显摆喜庆之夜盛况。凌晨时辰到,新娘要抱上轿了,歌手虽犹兴未尽也只好唱《上轿歌》打住。但遇到富足人家连唱两夜对歌的,就再好不过了。
女:“唱了一夜心不甘,唱到明年三月三,唱到明年二三月,春笋出泥心正宽。”
男:“茅杆点火两头翘,开姆阿姨快活头,昨夜就讲没唱爽,今晏又来唱夜奏。”
喜庆之夜,所唱的山歌都是喜庆一类的,如历史歌、劳动歌、生活歌、嫁女歌、情歌、劝学歌,还有歌手现场即情编唱,风趣诙谐的趣味类山歌,引发阵阵哄堂大笑,拍手叫好。畲族嫁女对歌,可以让歌手和听众有好几年回味呢。当年新娘的孩子十多岁了,人们还能津津乐道说:你娘出嫁时对唱山歌情景如何如何。足以见证婚嫁对歌艺术的魅力。
武义县畲族迁居历程
浙江畲族主要有蓝、雷、钟、李四个姓氏。李姓一支,始祖李廷玉原系福建安溪胡头人,因世乱逃到福州汤岭,赘蓝色艳为妻,奉行畲族语言、风俗习惯,后裔于明朝万历年间迁居浙南平阳县的华阳、五亩、枫树湾等村。武义县的畲族只有蓝、雷、钟三个姓氏。
畲族自明代万历年间开始从福建山区向浙南山区迁徙进入宣平县,到清代则有更大规模的迁入。畲民迁居宣平后,大多居住在人烟稀少的深山凹或岗顶,少数畲民以替人看管山林为主,多数山民以采集纤维、淀粉类野生植物和狩猎为主。
根据蓝、雷、钟族谱资料,武义畲族大部份从景宁、云和、丽水、遂昌、松阳、青田、平阳等县迁移而来,然后又由本县南部地区向北部地区迁移,县内迁居时间长达百年。现散居在全县3个街道、8个建制镇和7个乡,主要聚居在柳城畲族镇,以及桃溪、坦洪、俞源、新宅等乡镇的26个行政村,人口万余人。柳城畲族镇是金华市唯一的畲族建制镇。
一、雷姓迁徙
畲族最早迁入武义的是雷姓,其始祖是雷杨担,于明崇祯11年秋(1639)从福建罗源县迁入宣平县陶七弄村(又名洛头山脚村,今桃溪镇)。依据武义雷氏宗谱记载。从1639年至1894年的156年中,有14支雷姓畲民分别从景宁、云和、丽水、松阳、遂昌、青田等县先后迁入武义。
二、蓝姓迁徙
清顺治年间(1644~1660),蓝时德从云和县栗坳迁至宣平县八里坑(柳城畲族镇)种子源(桃溪镇)。到1909年,蓝氏有15支分别从平阳、青田、景宁、云和、遂昌、丽水等县迁入。
三、钟姓迁徙
清嘉庆年间(1796~1821),钟圣朝公从云和县旱大迁宣平县塘弄坞、下湖源、白马下居住(柳城畲族镇)。至1894年,钟姓有7支从景宁、云和、青田、遂昌、丽水、松阳等县迁入。
畲族的风采未完待续
在这莺飞草长的三月
更多的美好
等待你来发现!
记者丨陶鸿飞
通讯员
丨钟发品
编辑|陈姝婷
(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文内容及图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希望转载,请联系:0579-87673902。未经授权转载的,我们将按照《微信公众平台关于抄袭行为处罚规则》进行侵权投诉。欢迎您分享到朋友圈。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9
03-09
04-24
03-09
03-09
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