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族史〔3〕:纳西族社会历史文化特征 纳西族史〔3〕:纳西族社会历史文化特征纳西族史〔3〕:纳西族社会历史文化特征

纳西族史〔3〕:纳西族社会历史文化特征

纳西族史〔1〕:纳西族的人口与分布

纳西族史〔2〕:

纳西族居住区域的地理环境

第三节纳西族社会历史文化特征

纳西族的研究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地位,乃至对人类文明史研究的影响,是由其独特的社会历史文化所决定的。

一、热衷于学习汉文化潮流中并未泯灭的东巴文化

强大的先进文化足以融合军事征服者的文化,这在历史上并不鲜见;然而纳西族在明代就以

“知诗书”著称,清雍正初年改土归流后,热衷于学习汉文化,并出现了一批获得“功名”的士大夫和用汉文写诗的作家。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源远流长的东巴文化也方兴未艾,清代也是它的繁荣时期,至少不是衰退时代

东巴文化是东巴教徒传承下来的、用象形文字或用图画文字记录下来的纳西族古代文化,它的内涵十分丰富。主要表现为:

(一)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

按文字系谱来说,它的出现应是原始社会晚期的一次飞跃。原始社会也“由于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于文献纪录而过渡到文明时代”

。纳西族象形文字正像古老冰川一样,不仅不被时代消融,而且顽强地延伸下来。

(二)百科全书式的东巴经书

古代经书包罗万象,不管从哪一个角度窥测,宗教、哲学、天文、文学,都会从中看到各自在原始社会中的影子。

(三)古老的舞谱

古老的舞谱,东巴试图用象形文字记录下来,同时用羊和牛叫声区分高、低音。这无疑又是人类艺术起源史上不可多得的一页。

云杉坪步道

二、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同步的古老婚姻制度、亲属制度和氏族制度的遗存

(一)婚姻制度

滇川交界泸沽湖地区,在20世纪

年代民主改革前,有一种暮合晨离的对偶婚形态,与之相应的是世系按母方计算的家庭,并与土司家庭父子、子孙相传世系同时存在。而这些地区的封建领主经济,土司制度长达700年。

在西部玉龙山地区,婚前自由恋爱与包办婚姻相背离,心态失去平衡的爱侣往往选择了殉情之路,流传着揪心摄魂的《游悲》。

(二)亲属制度

泸沽湖畔没有姻亲的单系亲属制,基本称谓只有15种,男子对姊妹子女称外甥,对女子来说,从自己一支、姊妹亲友、母亲姊妹之女旁支的上、下、同辈称呼都是相同的。在东部金沙江河谷,虽然一夫一妻制家庭已经确立,仍然有许多古代亲属制的遗留,如人们对父、伯、叔、姑姨父通称“阿波”(父亲)。亲属制又比家庭变化慢了半拍,成为家庭婚姻关系发生和变化的记录。

(三)氏族制度

氏族制度是古代社会最基本的组织。西部纳西族古有梅禾、树、叶四支,后又演变成为“普笃”“古许”“古哉”“古珊”“阮可”“习”等不同祭天群,一直延续到

1949

年。东部纳西族有阿、喇、八、已、郎、葛、伍等姓氏土官,分据各地,想必由古代部落演化而来。永宁纳西族传说古代有西、胡、牙、峨、布、搓六“尔”(氏族),下又分为“斯日(家庭)、“亚斯日”(小家族)

100

多个,有共同的经济生活遗迹、共同始祖、共同送魂路线和墓地等,这些同地缘村落交错的血缘集团遗存是十分明显的。

摩梭女1980年

戈阿干

三、有相对传统性的、影响民族社会行为的心理素质特点

心理素质是构成民族的要素之一,而且随着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的增强,语言、地域、经济界限也会越来越淡化,这样,心理素质特点将会突出地表现出来。纳西族心理素质表现为:

)体现了纳西族内在力量的强烈的民族自识性和民族意识,总是设法“强调一些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上的特点,赋予强烈的感情,把它升华为代表这民族的标志”

。例如,祭天、披肩上的七星、《阿丽丽》(歌舞)等。

(2)爱民族、爱家乡、爱祖国的链环构成了纳西族的凝聚力的内向性,构成了近二千年纳西族历史的重要特点。纳西儿女不管走到全国各地,还是异国,仍然是不能忘怀家乡的玉龙雪山,乡音未改的质朴的“家乡宝”。

(3)向上进取心和热衷于学习先进文化的精神。在学习外来文化时

,不但不失去自己的传统文化,而且能使自己在不断与外来文化相碰撞的过程中相协调,并从中获得新的发展。

(4)纳西族民族性格总的是深沉谨慎、质朴厚重,含蓄不浅露,恪守生活规矩,十分注重道德上的尊严,舆论上的好评,良心上的无愧,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自己所理解的道德规范。

(5)纳西族对各种宗教采取了兼收并蓄、信而不笃的态度,由云南内地往北传的佛、道诸教,以及由西藏往南传的藏传佛教,都在纳西族地区和谐相处。但它们多半在该地失去对人生的指导意义,而只作为一种文化媒介或民间习俗而存留下来。

纳西族谚语

四、在寻找不同界别或异质文化系统的联结中,有自己的文化模式

)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上,纳西族既不臣服于自然,战战兢兢,敬畏天神,也不凭空自擂,超越自然,而是乐观地在大自然中生活,向大自然索取生存的资料。即使终老病死,视为

“白鹿回雪山”“天鹅归大海”。生者为死者唱的挽歌或奏的古乐平和而安详,咏叹性地告别。

(2)在处理本民族和外来文化的关系上,不是简单地取代或拒绝,而是善于从总体上吸收融合,重组新的文化系统。既有表层形式上的吸收融合,又有深层文化意识形态上的吸收融合。这种定向性的进化,有不断调整自己心态以适应新环境的功能,造成了该民族近二千年来自立于民族之林而不被其他民族所同化的内力。

(3)在处理人际关系上,纳西族具有在相互联结基础上协调的亲和性,他们有较强的思辨能力,强调万物有“出处来历”,彼此相对立的矛盾(事物),又在同一世界中互相依存,彼此都有应有的地位,扮演相应的角色。凡事强调“多商量”,并有一群度量测算师、占卜师和能者、智者策划,从而避免了许多不应当产生的矛盾。

当然,纳西族内部也有不平衡的发展层次,构成异型的、不完全与上述形式相同的文化模式,这正体现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

五、纳西族地区在许多相关文化圈交接点上的特殊地位

纳西族虽是人口较少的民族,在经济、文化上对中华民族也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同时,还起到一些其他民族不能替代的作用,这就是滇、川藏交界地区诸民族之间的桥梁作用。

在历史文化上,纳西族也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唐代,纳西族地区是吐蕃、南诏和唐王朝逐鹿之地;明代,又是藏族文化南传,云南内地汉文化北传的交汇地。从宗教学来讲,东巴教正处于自发多神教与人为一神教过渡中;从文字学来说,东巴字正从图画文字向象形文字转变之中;从语言学来说,纳西语正在羌语支与彝语支分界点上,具有双向相似性;从现实来说,纳西族木氏土司热衷于学习先进文化,从明代以来,成为开放的

民族,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总之,由于独特的历史文化特点,纳西族社会历史的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有其特殊的地位,参加研究和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著述也越来越多,研究领域也越来越广,在西南各少数民族中,成为无可争议的研究热点之一。

参考文献: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

费孝通:

《民族与社会》,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

执行主编和志菊

责任编辑

杨杰宏

图片来源网络

投稿邮箱704210558@qq.com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二维码。

关注我们,有纳方大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