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三小年夜的习俗 过小年是哪一天 腊月二十三小年夜的习俗 过小年是哪一天腊月二十三小年夜的习俗 过小年是哪一天

腊月二十三小年夜的习俗 过小年是哪一天

腊月二十三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夜,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祭灶、扫尘、吃灶糖的日子。民谣中&"ldquo;二十三,糖瓜粘&"rdquo;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神,有所谓&"ldquo;官三民四船家五&"rdquo;或&"ldquo;官三民四僧道五&"rdquo;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或寺庙、道观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后逐渐演化为&"ldquo;二十三,过小年&"rdquo;的说法。

腊月二十三小年夜的习俗 过小年是哪一天

腊月二十三的起源

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传统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记述春秋时孔子言行的《论语》中,就有&"ldquo;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rdquo;的话。先秦时期,祭灶位列&"ldquo;五祀&"rdquo;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说为门、井、户、灶、中雷;或说是行、井、户、灶、中雷)。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要陈列鼎俎,设置笾豆,迎尸等等。带有很明显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迹。

腊月二十三小年夜

节日简介

每年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祭灶、送灶神、送灶王,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ldquo;灶王爷&"rdquo;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ldquo;司命菩萨&"rdquo;或&"ldquo;灶君司命&"rdquo;,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ldquo;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rdquo;,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ldquo;灶王奶奶&"rdquo;。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ldquo;东厨司命主&"rdquo;、&"ldquo;人间监察神&"rdquo;、&"ldquo;一家之主&"rdquo;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ldquo;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rdquo;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ldquo;送灶&"rdquo;或&"ldquo;辞灶&"rdquo;。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将竹篾扎成的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ldquo;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rdquo;这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在唐代着作《辇下岁时记》中,间有&"ldquo;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爷)醉酒&"rdquo;的记载。人们用糖涂完灶王爷的嘴后,便将神像揭下,和纸与烟一起升天了。有的地方则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树枝,再将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请出神龛,连同纸马和草料,点火焚烧。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时一家人围着火叩头,边烧边祷告: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壮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

送灶君时,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数名,乔装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为&"ldquo;送灶神&"rdquo;,以此换取食物。

腊月二十三小年夜的习俗 过小年是哪一天

腊月二十三的传说

传统民间传说,灶君爷上天专门告人间罪恶,一旦被告,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在《太上感应篇》里,又有&"ldquo;司命随其轻重,夺其纪算&"rdquo;的记述。司命即指灶君,算为一百天,纪指十二年。在这里,重罪判罚又增加到减寿十二年了。所以在祭灶时,要打点一下灶君,求其高抬贵手。

腊月二十三的民间习俗

晋东南地区传统民间流传着两首歌谣,其一是&"ldquo;二十三,打发老爷上了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蒸团子;二十六,炖猪肉;二十七,擦锡器;二十八,沤邋遢;二十九,洗脚手;三十日,门神、对联一齐贴&"rdquo;。体现了时间紧迫和准备工作的紧张。其二是一首童谣:&"ldquo;二十三,祭罢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再过五,六天,大年就来到。辟邪盒,耍核桃,滴滴点点两声炮。五子登科乒乓响,起火升得比天高。&"rdquo;反映了儿童盼望过年的欢跃心理。在所有准备工作中,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也有各种戏剧故事,民俗有&"ldquo;大登殿,二度梅,三娘教于四进土,五女拜寿六月雪,七月七日天河配,八仙庆寿九件衣&"rdquo;的说法,体现了民间对戏剧故事的偏爱。有新媳妇的人家,新媳妇要带上自己剪制的各种窗花,回婆家糊窗户,左邻右舍还要前来观赏。腊月二十三后,家家户户要蒸花馍。大体上分为敬神和走亲戚用的两种类型。前者庄重,后者花梢。特别要制做一个大枣山,以备供奉灶君。&"ldquo;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rdquo;。这往往是民间女性一展灵巧手艺的大好机会,一个花馍,就是一件手工艺品。

祭灶

送灶习俗在中国南北各地极为普遍,鲁迅先生曾写有《庚子送灶即事》诗: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他在《送灶日漫笔》一文中说:&"ldquo;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lsquo;胶牙饧&"rsquo;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ldquo;鲁迅诗中提到&"lsquo;黄羊&"rsquo;的典故,出于《后汉书&"middot;阴识传》:&"ldquo;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后,暴至巨富。至识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rdquo;阴子方看见灶神,杀黄羊祭祀,后来交了好运,从此,杀黄羊祭灶的风俗就流传下来了。

唐宋时祭灶的供品是相当丰富的。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对当时民间祭灶作了极其生动的描写: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ldquo;接神&"rdquo;,对灶王爷来说叫做&"ldquo;接灶&"rdquo;。接灶一般在除夕,仪式要简单得多,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龛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俗语有&"ldquo;男不拜月,女不祭灶&"rdquo;的说法。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据说,灶王爷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ldquo;男女之嫌&"rdquo;。对于灶王爷的来历,说起来源远流长。在中国的传统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早在夏代,他已经是民间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据古籍《礼记&"middot;礼器》孔颖达疏:&"ldquo;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为灶神。&"rdquo;《庄子&"middot;达生》记载:&"ldquo;灶有髻。&"rdquo;司马彪注释说:&"ldquo;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rdquo;《抱朴子&"middot;微旨》中又记载:&"ldquo;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rdquo;这些记载,大概是祭灶神的来源吧。还有,或说灶神是钻木取火的&"ldquo;燧人氏&"rdquo;;或说是神农氏的&"ldquo;火官&"rdquo;;或说是&"ldquo;黄帝作灶&"rdquo;的&"ldquo;苏吉利&"rdquo;;或说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众说不一。

由于各地风俗不同,传统民间还有&"ldquo;跳灶王&"rdquo;和&"ldquo;打灶王&"rdquo;的活动。

腊月二十三小年夜的习俗 过小年是哪一天

扫尘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ldquo;迎春日&"rdquo;,也叫&"ldquo;扫尘日&"rdquo;。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ldquo;扫房&"rdquo;,南方叫&"ldquo;掸尘&"rdquo;。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ldquo;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rdquo;的风俗,由来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ldquo;尘&"rdquo;与&"ldquo;陈&"rdquo;谐音,新春扫尘有&"ldquo;除陈布新&"rdquo;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ldquo;穷运&"rdquo;、&"ldquo;晦气&"rdquo;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ldquo;三尸神&"rdquo;道教称在人体内作祟的&"ldquo;神&"rdquo;。据《太上三尸中经》说:&"ldquo;上尸名彭倨,在人头中;中尸名彭质,在人腹中;下尸名彭矫,在人足中。&"rdquo;又说每逢庚申那天,他们便上天去向天帝陈说人的罪恶;但只要人们在这天晚上通宵不眠,便可避免,叫做&"ldquo;守庚申&"rdquo;。

剪窗花

剪好窗花后贴在打扫一新的屋子里,给家里增添了许多过年的喜气。

窗花图案有各种动、植物、人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

腊月二十三小年夜的习俗 过小年是哪一天

写春联

腊月二十三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传统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节的对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见的有天地神联:&"ldquo;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rdquo;;土地神联:&"ldquo;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rdquo;;财神联:&"ldquo;天上财源主,人间福禄神&"rdquo;;井神联:&"ldquo;井能通四海,家可达三江&"rdquo;。面粮仓、畜圈等处的春联,则都是表示热烈的庆贺与希望。如&"ldquo;五谷丰登,六畜兴旺&"rdquo;;&"ldquo;米面如山厚,油盐似海深&"rdquo;;&"ldquo;牛似南山虎、马如北海龙&"rdquo;;&"ldquo;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rdquo;等等。另外还有一些单联,如每个室内都贴&"ldquo;抬头见喜&"rdquo;,门子对面贴&"ldquo;出门见喜&"rdquo;,旺火上贴&"ldquo;旺气冲天&"rdquo;,院内贴&"ldquo;满院生金&"rdquo;,树上贴&"ldquo;根深叶茂&"rdquo;,石磨上贴&"ldquo;白虎大吉&"rdquo;等等。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物,内容丰富,妙语联珠。

沐浴理发

民间有&"ldquo;有钱没钱,剃头过年&"rdquo;的说法。而沐浴理发的活动,多集中在小年前后进行。

赶乱婚

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民谣有&"ldquo;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rdquo;的说法。

吃饺子

祭灶节,民间讲究,取意&"ldquo;送行饺子迎风面&"rdquo;。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ldquo;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锅倒&"rdquo;的说法。

吃灶糖

古话说&"ldquo;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rdquo;。

吃灶糖,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ldquo;关东糖&"rdquo;,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ldquo;糖瓜&"rdquo;。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真关东糖坚硬无比,摔不能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质料很重很细。口味稍酸,中间绝没有蜂窝,每块重一两、二两、四两,价格也较贵一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然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关东糖又称灶王糖、大块糖。一年之中,只有在小年前后才有出售。关东糖是用麦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制品,它是祭灶神用的。清人写的《燕京岁时记》中记载:清代祭灶,供品中就有&"ldquo;关东糖&"rdquo;、&"ldquo;糖饼&"rdquo;。关东糖在东北的农村、城市里,大街小巷、街市上,都有小贩叫卖:&"ldquo;大块糖,大块糖,又酥又香的大块糖。&"rdquo;乳白色的大块糖,放在方盘上,一般有三寸长,一寸宽,扁平,呈丝条状。新做的大块糖,放在嘴里一咬,又酥又香,有粘性,有一种特殊风味,是关东男女老少都十分喜爱的一种糖。它已从灶王爷的祭桌上走下来,广为百姓享用。

地方禁忌

小年各地的禁忌各有不同。

相传湖北部分地区,小年忌宰杀。

河南有些地方忌讳捣蒜,认为小年捣蒜会把家里捣穷了。

台湾则忌舂米,据说会有把风神捣下来之虞,恐怕给来年带来风灾。

其他习俗

在中原地带腊月二十三是很隆重的节日,这一天一大早人们就要打扫房子,扫净灰尘,还要用湿毛巾擦除房内的中堂画,和各种装饰画,把室内外打扫干净,然后祭灶,祭灶除了要用祭灶糖,还要烙葱花油饼,放鞭炮,祭灶糖是用白糖熬成糖稀,拌上炒熟的芝麻,或者苋菜籽,还有吹出的中间空心上面占满了芝麻很香很甜的祭灶糖,这一天灶王上天去回报人们在这一年中的行为善恶,玉皇大帝便根据灶王的回报,决定奖善罚恶的度数,如此规范人们的行为,是中国民俗中重要的传统文化。但也有不贴灶神的地方,比如中国四大名镇的朱仙镇就很少贴灶王,据说过去这里的人也是贴灶王的,只是人们年年用灶糖封住灶王的嘴,便觉得有了灶王的蔽护,可以为所欲为,商人们偷工减料,以次充好,连饭馆饮食也不足量,有一年,玉皇大帝到这里看门神会,看到人间饭馆内座无虚席,便也想吃饭享受人间烟火,他买了一碗面,却发现四两面竟只有几根,于是他很生气,回到天宫命火神祝融前来访查,火神到这里来化成一个老汉,沿街叫卖火烧:&"ldquo;换火烧十六两的小火烧,十五两的大火烧。&"rdquo;镇上那些爱占小便宜的一听拿少的可以换大的,纷至沓来换取火烧,那一天到了傍晚,火便烧了起来,得了大火烧的烧了个净光,只有那些本分守法的才免于灾难,后来人们总结出为人还需要以诚为本,再不去偷工减料,赚取眛心钱,灶王再会甜言也难摘天蔽日,于是就很少有人过年再贴灶王,只在三十晚上吃团圆饭时,在灶前浇上饺子水,谓之浇奠。

腊月二十三吃的糖叫做什么糖

关东糖是用麦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制品,它是祭灶神用的。乳白色的大块糖,放在方盘上,一般有三寸长,一寸宽,扁平,呈丝条状。新做的大块糖,放在嘴里一咬,又酥又香,有粘性,有一种特殊风味,是关东男女老少都十分喜爱的一种糖。它已从灶王爷的祭桌上走下来,广为百姓享用。

糖瓜北京有句民谣&"ldquo;糖瓜祭灶&"rdquo;,首先进入节日的食品便是&"ldquo;祭灶&"rdquo;用的糖瓜。糖瓜外形圆圆胖胖,由麦芽糖制成,甜中略有些酸味儿,是很好的零食,可惜现在已不多见了。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为了粘住灶爷的嘴巴。传说灶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它有上通下达,联络天上人间感情,传递仙境与凡间信息的职责。在它上天之时,人们供它灶糖,希望它吃过甜食,在玉帝面前多进好言。也有人说,祭灶用灶糖,并非粘灶爷的嘴,而是粘嘴馋好事、爱说闲话的灶君奶奶的嘴。

腊月二十三糖瓜粘是什么意思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很多地方有着吃糖瓜祭灶王爷的习俗。传说这一天灶王爷要返回天庭向玉帝禀报你家的情况,于是,家家户户都用糖瓜来祭灶王爷,让他嘴里甜甜蜜蜜上了天庭只说好话,以讨来年越过越甜。

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ldquo;关东糖&"rdquo;,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ldquo;糖瓜&"rdquo;。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

真关东糖坚硬无比,摔不能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质料很重很细。口味稍酸,中间绝没有蜂窝,每块重一两、二两、四两,价格也较贵一些。

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然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农村习俗,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三,祭灶神的日子,取成块的麦芽糖放置于铁锅中,加热使之变软,掺入芝麻粒,用擀面杖制作成约3mm厚的薄片,用刀分隔,待温度退却后食用,味道香醇,酥而不腻。现在已很难见到。

腊月二十三为什么要祭灶

在&"ldquo;小年&"rdquo;这天祭灶,摆祭灶糖,其实源自一个有趣的民间传说:&"ldquo;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rdquo;

祭灶,即祭送灶神升天,因此小年也叫祭灶节。据民间传说,灶王爷本是天上的一颗星宿,因为犯了过错,被玉皇大帝贬谪到了人间,当上了&"ldquo;东厨司命&"rdquo;。他端坐在各家各户的厨灶中间,记录人们怎样生活,如何行事,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

因此,祭灶节是各家欢送灶神上天的节日。所以祭灶时,百姓就在位于厨房的灶王爷年画下,用麦芽糖熬成的糖稀糊住灶王爷的嘴巴,这样他就只能在玉帝面前说好话了。

目前,对于祭灶,在很多上了年纪的人眼里,仍然是一项重要而神圣的仪式。当中摆上一桌供,两边配上两碟糖,祭祀了&"ldquo;上天言好事&"rdquo;的灶王爷,它就会在新的一年里,保佑家庭吉祥如意,这是一种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

腊月二十三小年夜的习俗 过小年是哪一天

腊月二十三可以在娘家过吗

按传统的观念,女性嫁人后是不能随便回娘家的,更何况是过年期间。不过,现在时代变了,倒不用顾忌这些。

传统观念:小年不能在娘家过

传统的中国家庭组成理解,当女性嫁人后,该女性随即成为男方家庭的正式成员。以前的娘家反而沦为&"ldquo;亲戚&"rdquo;关系。比如,以前姓李的女子嫁给张家,就叫&"ldquo;张李氏&"rdquo;就是这个意思。原来的&"ldquo;李&"rdquo;姓却成了副的。

当女人正式成为男方家庭成员后,去&"ldquo;亲戚&"rdquo;家就不可能太随便,更何况小年或大年三十一家团圆的日子。在封建社会里,嫁出去的女子经常回娘家不仅要被公婆骂,就连娘家人也会骂。还要被周遭的人说&"ldquo;吃里扒外&"rdquo;的闲话。

现代观念:小年可适当在娘家过

现在时代不同了,社会风气也变了。大工业化时代对传统的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打击很大。人们只要能养活自己,谁也用不着看谁的脸色眼色生活,回娘家过年很正常。特别是城市里生活的人,公婆家、娘家都不住,关键的是人们的思想彻底改变了。

温馨提示:

随着独生子女家庭增多,过年回谁家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在回谁家的问题上,我们应多和双方父母沟通,选择一个折中的办法,让两个家庭都能够理解,和和美美地过个温馨的年。

&"ldquo;孝敬父母,不能只在过年时才表现&"rdquo;,我们应&"ldquo;常回家看看&"rdquo;,多关心父母的生活,多与父母交流,平时的孝道做到位了,不在乎过年这几天,双方的父母也更能够理解,欢欢喜喜的春节才不失团圆的意义。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