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民间艺术 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 发掘民间艺术 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掘民间艺术 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

发掘民间艺术 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

俗称斗鸡,2—3人同作,各人用双手扳起一足,以膝盖向前,一足立地跳跃向前攻击对方,两膝相抟,或砸,或掀,或套,或拐,双足落地者败。

打牧球

当初由放牛娃在荒岗、打谷场游戏时产生。亦称打毛球、打木球,类今之曲棒球,木制小球如鸡蛋,10余人分两队,以曲棍驱、击木球,攻入对方球门者次数多者胜,每攻入一次石得一石

堵老龙。和车王边上独龙背(后被讹称为堵龙背)有一定关系。在乡间

以泥为子,就地画谱

横竖画上六道线,组成“棋盘”,后由小石头、土块、瓶盖等等为棋子,交战双方轮流布子,布局完成后,便轮流行棋对奕。在行棋中,某方如果能走成4枚棋子彼此相连

的正方形,或者连成三个以上的斜线,三斜吃一子,四斜吃两子,五斜吃三子,最多是“六通”吃四子,吃的子是对方任何一个能破坏“成方”的棋子,直到分出胜负。既讲布阵,又讲杀法,既看棋子的“势”,又讲堵塞的巧。扎方,老少皆宜,趣味横生,不仅能增强思维能力,而且富含哲理,有助于修身养性。

堵茅厕拐

又称憋死角在任一三角形上画上一个圆,那就是茅厕。每队两个棋子,在棋盘上走。哪队要是过不去茅厕了,或是掉茅厕,哪一队就少了一个棋子。依此类推。

该棋对物质条件要求很低,又随时随地可以进行的简易游戏。虽然这些游戏对物质条件的要求不高,但是由于这些游戏往往无法由一个人单独完成,所以客观上大大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对培养人们的社会、集体观念起到很大作用。

门歌也叫“锣鼓书”。流行于皖中、皖东、皖西一带。相传明末即已形成。过去是穷人沿门乞讨时的歌唱,故名:门歌。因内容多叙述新近发生的事件,即兴创作,故又称“唱新闻”。演唱时以锣鼓伴奏。唱腔结构简单,为四句单曲体,分歌头、歌尾、歌身。歌身可上下句反复演唱,曲目多同于庐剧,如《白灯记》、《休丁香》等。其曲调对庐剧的某些唱腔有一定影响。被誉为皖中南民歌的“活化石”,它的歌词完全是表演者根据生产、生活中的现实场景即时创作而来,歌词一般是“望风采柳”,如见到人家门口一棵柳树,就唱“老板门前一棵柳,放下柳树打笆斗,打了笆斗量大麦,量了大麦酿烧酒,五湖四海结朋友。”其语言幽默风趣,乡土味十足,表现方式则分为走街串户演唱,逢年过节玩花灯、划旱船时对唱等。这种完全取材农民生活的独特艺术表现形式,曾经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被合肥及其周边地区的老百姓奉为主要的精神“食粮”之一。

大鼓书

又称安徽大鼓。“南口”流行于长江两岸及合肥、六安等地区,吸收了门歌、皖西山歌以及庐剧等唱腔;演唱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音色雄健的“卧嗓”(用丹田气发音,声略带沙哑),另一种是“立嗓”(即本嗓),音质圆润,两种唱法,均无丝弦伴奏,只以大鼓、云板击节。演出开场时,书客用的鼓点是“凤凰三点头”和“长流水”、“倒卷帘”、“珍珠串”等。板式分:上板、快板、赶板、闪板、落板和垛子板等。其调极简,但都特别流通、快板、赶板、垛子板音调简促,多为一板一眼。开场后,正式演出时,一般左手持云板击节,右手执楗击鼓。历来都是坐唱,鲜见其它表演方式。

“大鼓书”曲本多为本字或十字韵文,其韵辙为十三辙,与庐剧使用韵辙相似,其曲本取材不一,但内容十分丰富,长篇的分“蔓子活”(可演数十日),“段子活”(书帽小段)两种。“蔓子活”有“封神榜”、“吴越春秋”、“月唐传”、“瓦岗寨”、“征东”、“征西”、“杨家将”、“岳家将”。演唱长篇时,有许多固定的赋赞(书客称为“死篇字”)。“段子活”有“单刀赴会”、“草船借箭”、“猪八戒拱地”等六十多段。

编辑:金浩东审核:李军舰陈妮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