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应走出使用抗生素的九大误区 家长应走出使用抗生素的九大误区家长应走出使用抗生素的九大误区

家长应走出使用抗生素的九大误区

孩子生病尤其是感染发热的时候看医生,很多医生喜欢用抗生素,这在日常很常见。其实,这样的做法是欠科学的。孩子感染发热,是机体的正常反应,有一个自然的发病过程(一般是1周),无论是病毒还是细菌或者其他病原体,多数能在1周内逐渐缓解,所以滥用抗生素是不应该的,

尤其是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热,更是无须使用抗生素,而用激素来退热的做法更是错误的

。抗生素应该在明确属于细菌感染,而且是严重的感染时才能规范化使用。同时,抗生素作为处方药物,应该由医生根据孩子的病情决定是否需要使用,家长不要凭个人感觉和经验随意给孩子选用。

儿童使用抗生素的9个误区

误区1:

抗生素等于消炎药

多数人误以为抗生素可以治疗一切炎症。实际上,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引起的炎症,而对由病毒引起的炎症无效。人体内存在大量有益的菌群,如果用抗生素治疗无菌性炎症,这些药物进入人体后将会压抑和杀灭人体内有益的菌群,造成人体抵抗力下降。

误区2:抗生素可预防感染

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和部分其他微生物引起的炎症,对病毒性感冒、麻疹、腮腺炎、伤风、流感等患者给予抗生素治疗有害无益。抗生素是针对引起炎症的微生物,是杀灭微生物的,没有预防感染的作用。相反,长期使用抗生素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

误区3:广谱抗生素优于窄谱抗生素

抗生素使用的原则是能用窄谱的不用广谱的,能用低级的不用高级的,用一种能解决问题的就不用两种,轻度或中度感染一般不联合使用抗生素。

误区4:新的抗生素比老的好,贵的比便宜的好

每种抗生素都有自身的特性,优势、劣势各不相同。一般要因病、因人选择,坚持个体化给药。

误区5:使用抗生素的种类越多,越能有效地控制感染

合并用药的种类越多,由此引起的毒副作用、不良反应发生率就越高。一般来说,为避免耐药和毒副作用的产生,能用一种抗生素解决的问题绝不应使用两种。

误区6:感冒就用抗生素

病毒或者细菌都可以引起感冒。病毒引起的感冒属于病毒性感冒,细菌引起的感冒属于细菌性感冒。抗生素只对细菌性感冒有用。小儿感冒多由病毒感染引起。

误区7:发烧就用抗生素

咽喉炎、上呼吸道感染者多为病毒引起,使用抗生素并无疗效。此外,就算是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热也有多种不同的类型,不能盲目地使用抗生素,最好是在医生指导下给孩子用药。

误区8:频繁更换抗生素

抗生素的疗效有1个周期,如果使用某种抗生素的疗效暂时不好,首先应当考虑是否用药时间不足。频繁更换药物会造成用药混乱,从而伤害身体。况且,频繁换药很容易使细菌产生对多种药物的耐药性。

误区9:一旦有效就停药

抗生素的使用有一个合理的疗程。用药时间不足的话,有可能根本见不到效果;即便见了效,也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够必需的疗程。如果一有效果就停药的话,不但治不好病,而且可能会使已经好转的病情因为残余细菌而出现反复。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