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穿着新鞋陪媳妇去逛街,大半天过去了,老王感觉小脚趾头开始传来一阵阵刺痛,每走一步都像被容嬷嬷拿小针在扎一样。脱鞋检查后发现小脚趾头上长了一个淡黄色的硬疙瘩,脚趾缝里还有好几个,老王被吓坏了,于是去咨询了一下医生,这才知道原来自己长了常在街头小广告里听过的“鸡眼”。
什么是鸡眼?
鸡眼是足部皮肤局部长期受压和摩擦引起的局限性、圆锥状角质增生,俗称“肉刺”。通常发生于小趾外侧或趾间,皮损为圆形或椭圆形的局限性角质增生,针头至蚕豆大小,呈淡黄或深黄色,表面光滑与皮面平或稍隆起,境界清楚,中心有倒圆锥状角质栓嵌入真皮。因角质栓尖端刺激真皮乳头部的神经末梢,站立或行走时引起疼痛。鸡眼好发于足跖前中部第3跖骨头处、拇趾胫侧缘,也见于小趾及第2趾趾背或趾间等突出及易受摩擦部位。
鸡眼是怎么发生的呢?
都是摩擦惹的祸!
鸡眼的形成是由于脚部的外层皮肤,频繁受到摩擦并长时间承受压力导致的。鸡眼可分为硬鸡眼和软鸡眼。
硬鸡眼:好发于足趾、足跖外侧缘、足跟等关节隆起处,偶尔可发生于手部。
软鸡眼:好发于相邻两趾间的侧面,因局部出汗、潮湿,皮损浸渍变软可呈灰白色,常伴有臭味。
鸡眼容易盯上哪些人?
1.长期穿不合脚鞋:不合脚鞋子易形成脚垫、厚茧,如若此时不注意纠正,可导致脚部局部结构畸形,日久发展即可出现脚鸡眼。
2.长期站立或行走:长期的站立或行走可增加脚部的负重,更容易造成脚部局部皮肤受挤压或摩擦,也是导致鸡眼出现的一个因素。
3.因职业引发:长期从事攀爬、跪拜等职业的人是鸡眼的好发人群。
4.长期穿高跟鞋子:某些女性朋友盲目追求款式新颖,忽略脚部舒适感而导致鸡眼发生。
你以为的“鸡眼”不一定是鸡眼!
鸡眼VS老茧
鸡眼和胼胝(老茧),二者同样是由于反复摩擦引起皮肤过度角化导致的,容易让人混淆。
其实很好区分:
鸡眼为一高出皮肤表面的硬结,中心有核,核尖深入皮内,触之硬且不光滑,由于鸡眼尖端压迫神经和皮肤的真皮层乳头,所以产生疼痛。好发于足跖前中部第3跖骨头处、拇趾胫侧缘,也见于小趾及第2趾趾背或趾间等突出及易受摩擦部位。
胼胝呈扁平或隆起的局限性片状角化层增厚,呈蜡黄色、质坚硬,表面皮纹清晰可见,局部汗液减少,感觉迟钝,可有轻度压痛,但无中心核。胼胝好发于掌跖,常对称发生。
鸡眼VS跖疣
鸡眼和跖疣的发病部位主要在脚部,症状也非常类似,所以有时很难区分。
下面几点可以帮助我们,对这两个疾病进行鉴别。
首先就是发病部位有所不同。鸡眼的发病部位以受力点为主,常见于趾缘、足缘,也可见
等部位,偶尔见于手部。跖疣的生长位置不固定,可以发生在足部的任何位置,一般都发生在足底。
其次是皮损的形态有所差异。鸡眼是长期压迫摩擦引起的角质层增厚,皮损为境界清楚的淡黄色,或深黄色的圆形、锥形的角质栓,其尖端嵌入皮内,因为角质栓的尖端压迫真皮内的神经末梢,所以在站立或行走的时候,会有非常剧烈的疼痛。跖疣是由HPV感染引起的,皮损为圆形灰黄色的圆形角化性斑块,表面粗燥无皮纹,常常可以看到由于点状出血导致的小黑点。
最后从皮疹数量上看也是有区别的。鸡眼的数量一般较少,一般一到两个,不会逐渐增多。跖疣初起可以只有一个,但是因为它有传染性,皮疹的数量会越来越多。
希望患者可以根据以上几点,对鸡眼和跖疣进行最基本的鉴别,如果仍然无法鉴别,要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耽误病情。
鸡眼会自己好吗?怎么根治?
一般来说,在不受外力挤压或者摩擦的情况下,鸡眼是可以自然痊愈的。无法自愈者可选用水晶膏、鸡眼膏、水杨酸火棉胶等药物进行治疗,也可选择液氮冷冻治疗,重者还可选择手术治疗。
教你5招,对付鸡眼~
如果形成鸡眼的外部因素没有消除,即使去除了现有的鸡眼,没多久还会再见面。下面5个治疗和预防方法,一定要记住了。
1.所以最好穿宽松合适的鞋子及高质量的棉袜。
2.不要自行用刀剪去除茧子或鸡眼,避免出血和继发感染。不要自行涂抹具有腐蚀性药膏。
3.穿由足踝专科医师推荐的高质量鞋垫,或使用针对鸡眼的鞋垫,以及使用脚趾分离器。
4.如果糖尿病患者发现脚部新出现茧子或鸡眼,必须及时到皮肤科就诊,万不可自行处理。
5.药物治疗,角质剥脱剂:40%水杨酸、40%尿素乳膏、12%乳酸乳膏。
比较会装傻会卖萌
比较想你关注我
(* ̄∇ ̄*)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7
03-07
04-08
03-07
03-07
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