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咬指甲的孩子,到底是哪里出现了问题 爱咬指甲的孩子,到底是哪里出现了问题爱咬指甲的孩子,到底是哪里出现了问题

爱咬指甲的孩子,到底是哪里出现了问题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GONG

QING

PEI

BAN

满足孩子心理需求,

唯有父母共情陪伴。

大家好!

今天我们要分享的话题是:

孩子总是咬指甲怎么办?

嘟嘟是一个

岁半的小男孩儿,他总是喜欢咬自己的指甲,嘟嘟妈妈和我们说:“幼儿园的时候还好一些,偶尔才会看到他咬指甲,到了一年级之后这个情况就加重了,有时候指甲太短咬不着,他还会去咬手,十个手指全都脱皮了。我每次看到都会告诉他不要咬指甲,可是一点儿用都没有。老师,我该怎么才能不让他咬指甲呢?”

我想孩子咬指甲这个事情不少家长对此都感到困扰,温柔劝说、批评指责,甚至苦瓜汁也用上了,可是还是没有改善,甚至孩子反而变本加厉了。

其实孩子咬指甲这个行为有很多的心理原因:第一个可能是口欲期没有得到满足,因此通过咬指甲、吮吸手指的方式来得到满足;第二个原因是父母不断地贴标签强化孩子咬指甲的行为,导致孩子养成了咬指甲的习惯;第三个原因则来自于孩子内心的焦虑感,他通过咬指甲来缓解内心的不安。

口欲期

我们先来解释一下第一个原因,所谓口欲期也就是孩子一岁以前,那时候他们认识世界的手段有限,遇到新鲜的事物孩子第一反应是放到嘴里舔一舔、咬一咬。然而并不是所有东西都是可以直接入口的,甚至有些东西入口会带来危险,于是父母经常会限制孩子这样做。

如果父母限制过于严格,就可能导致孩子口欲期得不到满足

,等孩子长大以后,就会出现过度补偿的情况,其中突出的表现就是孩子爱咬指甲、咬人、吃手等。

那么当孩子处于口欲期时

父母应该如何做呢?

不干涉

在保证安全卫生的情况下,允许孩子适度地用咬一些东西,也可买一些辅助物品帮助孩子度过这一时期,如磨牙棒、牙胶等。

勤整理

孩子经常会碰到的东西,家长需要做好卫生清洁工作,有毒的或者过小的危险物品要及时排查,这样既可以让孩子去尝试探索,也能够避免一些意外的发生。

学习多种玩玩具的方式

引导孩子学习其他玩玩具的方式,比如孩子咬手摇铃时,家长通过摇晃手摇铃、跟着音乐打节拍等方式吸引孩子的注意,教会孩子这个玩具可以玩的方式。

父母的干涉

接下来我们来说一说第二个原因,父母的干涉与强化。其实在第一个原因中我们就提到了不干涉的原则,很多时候孩子咬指甲是无意识的行为。当父母不断地跟孩子强调:

“你怎么老是爱咬指甲啊!手拿开!”

“你怎么这么不讲卫生,手指甲脏不脏啊!”

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他们对自己最初的评价来源于他人,当父母不断地和孩子强调上面的话时,孩子可能会想:

“哦,原来我特别爱咬指甲”

“哦,原来我是个不讲卫生的孩子”。

潜移默化地,孩子就给自己定下了一个标签,行为上也会开始向这些标签靠近。

我们常说的墨菲定律也是一样的道理,当我们害怕演讲忘词时,脑海中其实不断地演绎的是忘词的场景,于是到演讲现场时,我们就真的忘词了。

咬手指是一个特别常见的幼儿习惯,这种习惯通常会在

3-4

岁开始出现,到达青春期后会迎来一个爆发期,大部分会在

岁之后自然而然地消退。

因此若孩子咬指甲的行为不是特别频繁,没有影响到孩子的生理健康的话,家长不要太过和孩子强调这个问题。

焦虑的根源

最后我们来说一说第三个原因,孩子内心的焦虑感爆发,出现无意识地咬手指行为。

咬手指其实是一个寻求安全感、舒缓焦虑的行为,孩子可以从这个行为中获得自我安抚。大人焦虑和紧张的时候或多或少也会有一些不自觉的小动作,有些人会卷头发,有些人会咬嘴唇,有些人会敲桌子,还有些人有些揪衣角……

根据嘟嘟妈妈的表述,嘟嘟咬指甲的行为是在上

小学后突然加重

的。嘟嘟妈妈并没有具体地说明上小学后孩子发生了什么,那我们可以大胆地想象一下:

一个孩子突然离开自己熟悉的幼儿园,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学校、接触着陌生的人,需要适应突然加大的学习压力,他可能会有哪些情绪呢?

焦虑和紧张是必然的。

然而他又不知道该怎样去表达自己的紧张情绪,咬手指这个简单又有效缓解自己情绪的行为自然而然就出现了。

面对这种情况,

其实孩子咬手指这个行为已经不是最关键的问题了,我们最应该解决的是帮助孩子缓解内心的焦虑感。

如果孩子内在的情绪没有消化掉,那么哪怕我们改正了孩子咬手指的习惯,他也可能会通过其他的行为来表达,小的时候可能会出现咬嘴唇、咬人的现象,长大了则可能出现抽烟、打游戏、不停地吃零食等行为。

问题来了,家长到底应该怎样做呢?

表达情绪的空间

情绪是需要流淌出来的,因此当孩子回到家里时,父母如果发现孩子的情绪状态不对,一定要多问一句“宝贝你看起来好像有些不高兴,可以和妈妈说一说发生了什么吗?”

只有孩子愿意说,我们才能知道让孩子感到焦虑的事情是什么,从而才能整理出帮助他度过难关的方法。而这就

需要家长在平日多跟孩子进行一些情绪相关的对话

,让孩子知道“无论是开心还是不开心的事情,我都是可以告诉爸爸妈妈的,他们会给我充足的接纳和理解”

调节情绪的方式

情绪需要表达,但也要注意表达方式要合理。比如孩子咬手指、咬人这都是一种表达情绪的方式,只不过一个伤害自己,一个伤害他人。这时家长就需要引导孩子学习其他恰当的情绪表达方式。

比如孩子说:

“XXX特别讨厌,他老抢我的玩具,我想打他。”

妈妈你可以这样说:

“哦,XXX抢了你的玩具,你特别特别生气,气到手脚都不听使唤了是吗!”

“我们一起想一想,如果打了XX,可能会发生什么呢?”

“还有没有其他的方式,让我们感觉好一些呢?”

通过这种讨论和思考,让孩子知道,

原来不止有打人可以表达生气,还有其他很多的方式可以让自己的情绪好一些

比如画画、唱歌、听音乐、玩游戏等。

榜样示范的作用

像共情力绘本《丹尼尔去体检》就是讲述的丹尼尔第一次去体检前感到紧张和害怕的故事。

老虎妈妈通过画册子的方式,帮助丹尼尔了解体验的过程,其实也是在帮助丹尼尔缓解紧张情绪。

幼儿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

,当家长跟孩子一起读过这个绘本后,孩子如果遇到类似场景,我们就可以问问孩子,“你还记得丹尼尔是怎样做的吗?”

好了,以上就是我们今天分享的内容了

感谢大家的观看,我们下次再见

END

系统权威的专家指导

真实具体的实践场景

更加和谐的亲子关系

跟随丹尼尔成长进步的孩子

您还在等什么?快快下单购买吧!

戳这里,阅读原文查看详情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