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诊、查病房、上手术、育桃李、攻科研……他们在超负荷的工作状态里日复一日,各显神通、精益求精。行医数十载,诊治病患数不胜数,却从不敢有丝毫懈怠。
他们是我市的“
”团队。面对荣誉与光环,他们认为,“名医”仅代表过去的成绩,不是一顶花冠,而是一份责任。于未来,它是新的起点,激励着自己继续扛起医师大旗,担起救命重任、传道之责,鞭策着自己更努力去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诺言。
在我们看不见的硝烟战场上,是他们不负时代使命,在每一次的望闻问切中开出一张张治病良方;是他们与时代共发展,在每一次的妙手回春里为医学的发展插上人文关怀的翅膀;也是他们奔赴各个“战场”,治已病、防未病,守护全民健康,为医疗健康事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生命之光被一次次点燃,源于这群“名医”的温暖守护。“医学是人学,医生给病人开的第一张处方是关爱。”他们以人文关怀指导医疗实践,让我们得到了温暖与友善的关怀。
杏林竞秀风雨路德术并举满枝头
市中心人民医院10位医生
获“市名医”“名中医”殊荣
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坐落于市区西子湖畔,从1950年建院至今,走过了近70年的杏林风雨路。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医疗健康事业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溢满枝头。
忆往昔,峥嵘岁月
看今朝,春华秋实
2019年6月,在市卫生健康局、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2018年“惠州市名医、名中医”培养工作的通知》中,“惠州市名医”(第三批)、“名中医”(第四批)共40名来自14家医疗卫生机构。其中,市中心人民医院共有10位医生获“市名医”“名中医”殊荣。
它不仅是广东省高水平医院重点建设医院,在2018年“中国地级城市医院竞争力100强”排行榜中名列第21位,在“广东省域医院30强”排行榜中排名第22名,还有14个专科入围“全国地级城市医院16个专科30强”。
这次,让我们走近“名医”,看看他们如何在门诊、病房、手术室、临床带教中“各显神通”。他们是医者,是学者,也是师者。
每天高强度的工作,尽心尽责为患者,源于对医疗事业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他们面对荣誉,也曾遭遇不解,但始终前行在行医路上……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他们不负时代使命,在每一次的望闻问切中开出一张张治病良方;他们与时代共发展,在每一次的妙手回春里为医学的发展插上了人文关怀的翅膀;他们奔赴各个战场,治已病、防未病,守护全民健康,为医疗健康事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面对医疗发展的日新月异与卫生体制的新变革,市中心人民医院将继续德术并举,朝广东省高水平医院的目标不懈奋斗!
创伤外科主任黄玉良
“白求恩式好医生”造福患者
“医德高尚技术精湛”……患者为黄玉良送来的感谢锦旗不计其数。在创伤外科,许多患者都对科室主任黄玉良念念不忘,逢年过节时常为黄玉良发来祝福。28年的临床工作中,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黄玉良一直以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对待每一位患者,坚守救死扶伤的使命。
无怨无悔奔赴在急救第一线
曾经,一名101岁的老人因右股骨颈骨折被送至医院,凭借自己多年的经验,黄玉良说服了老人的家属接受手术治疗,为老人进行了髋关节置换手术。
据悉,整个手术过程只用了
40分钟
,出血量不超过
100ml
,患者术后恢复很好,其家属对黄玉良百般感谢。
据了解,近年来黄玉良在临床上对高龄髋部骨折(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手术治疗获得良好社会效益。曾获得中国第二届“白求恩式好医生提名奖”、惠州市第一届“惠州医师奖”、惠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等荣誉。
而早在2005年,黄玉良便筹建成立了医院创伤外科,更新了创伤急救模式,是全市把创伤院前急救、院内急诊与骨科专科病区一体化管理的创始人,使院前急救、院内救治及术后康复一体化,大大地提高了创伤急救水平。
在2018年8月惠东平海特大交通事故、2017年7.6特大交通事故等救治现场,黄玉良及其创伤急救团队忙碌的身影始终在前线。
无论是在什么时候,黄玉良一直奔赴在全市重大事故的院前急救第一线,无怨无悔,随时候命。
言传身教提升科室诊疗水平
此外,他还一直积极交流推广创伤骨科的先进技术。多年来,黄玉良受邀出席各城市创伤骨科相关论坛及讲座,在不同的城市进行交流分享。
担任创伤外科主任14年来,黄玉良几乎每天随叫随到,在规培带教上更是不遗余力。在他看来,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但新技术并不一定要取代传统技术。
对他而言,以最小的创伤为患者解除病痛才是治病救人的终极目标。因此,他言传身教,既教会年轻医生以一线前沿的先进技术造福患者,也展示传统技术的优势所在,让年轻医生的成长得到了巨大提升。
黄玉良正是凭借着多年的经验和精湛的医术解除着一个又一个伤者的伤痛,也让科室的临床诊疗水平不断提升。
神经外科主任祝刚
18小时连续作战创造生命奇迹
这个战场,血管众多、神经密布,每个部位都与人体各个器官神秘地联系着。每次手术就像在刀尖上行走,每一个动作都关系到患者的生死存亡。从医24年,他用精湛的医术,勇闯生命禁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生命奇迹。
他曾经创造了18个小时不吃不喝连续作战切除巨大脑肿瘤的个人记录,也曾带领科室团队创造了医院神经外科有史以来难度最大、历时36小时的巨大四脑室及脑干旁肿瘤切除手术记录,这些患者最终都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他,就是神经外科主任、学科带头人祝刚。
脑动脉瘤栓塞手术居全省前列
目前,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国人第一致死因素。而脑动脉瘤是最为凶险的脑血管病,破裂出血后总死亡率
60-75%
,很多患者在家中死亡,只有部分患者有机会到医院抢救。
这种疾病起病急、变化快,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十几二十年前,惠州的颅内动脉瘤患者都只能开颅手术抢救。
祝刚自2003年到中山大学附一院进修学习归来后,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方法治疗动脉瘤,患者不需开颅,只要在大腿根部股动脉穿刺一个针眼就能完成手术,极大提高了惠州地区脑动脉瘤救治水平,做到与国际接轨。因此获得
惠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5年至今,由祝刚独立主刀完成的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病例超过
600
例,其他神经介入手术
200
多例,颅内动脉瘤显微夹闭术近
200
例,成功抢救了近
800
名颅内动脉瘤患者生命。
这样的手术记录,在市脑动脉瘤栓塞手术首屈一指,在省内业界同行处于先进行列。“我认为医生的责任是任何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们都难以相比的。
医生创造的是一个个生命的奇迹,是用手术刀雕琢修复的世界上最独特的艺术精品。”祝刚说道。
专注练就“一招鲜”
为患者提供专业精准服务
“仁心为本,仁术为要”。作为学科带头人,祝刚深知“学科的壮大比个人成绩的出彩更重要”。
他通观全盘,以高远的格局提出了亚专科建设构想,强调每个医生都必须“术业有专攻”,通过细分亚专业,搭建平台,使每个医生都能找准自己的主攻方向,形成某一领域专长,专注练就“一招鲜”,为患者提供更加专业精准的服务。这一招为神经外科的学科建设赢得了可持续发展的先机。
目前神经外科已经形成了“脑血管病,垂体瘤,脊髓肿瘤,颅底肿瘤,颅脑损伤,神经外科重症,功能神经外科(三叉神经痛、面积痉挛、癫痫)”等多个亚专业群。
祝刚告诉记者,医海无涯、医道无边,唯有不停地前进探索才能为患者提供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和更高水平的临床诊疗,为惠州及周边领域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
儿科主任张坤尧
“做一名纯粹的医生”
是他,成立惠州市第一个新生儿专科,挽救过无数危急患儿的生命。是他,首次建立全市第一个、广东第三个新生儿转运网络,让新生儿转诊更加顺畅。
还是他,组建全市第一个儿童重症监护专科病区(PICU),满足了全市儿童手足口病和重症儿童救治的需要。这个“第一人”,便是儿科主任张坤尧。
在张坤尧的带领下,经过多年的发展,儿科现拥有医护人员175人,病区设置床位200张,年门急诊约45万人次,年住院病人达11000人次,以优质的医疗服务于儿童健康事业,科室综合实力省内超群。
从医32年从未请过假
作为一个儿科医生,一天几十名患儿的接待量仅是他工作内容的其中一小部分。其余的,还有科室管理、临床带教等工作。“我想做一名纯粹的医生。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只有儿童好了,社会发展才会更好。”
张坤尧告诉记者,从医32年,他从未请过假。数据统计,他个人年服务门诊病人量近20000人次。
寒来暑往,张坤尧始终坚持在临床一线,为患儿解决病痛。因此,他也更深知儿科医生的责任与不易。
“我们不仅要看好孩子的病,还要安抚家长的心。”张坤尧解释,由于患儿病情的变化,加上年龄较小的孩子不能清晰表达身体的病痛,有时也不懂得配合治疗,一旦病情出现变化,家长由于不了解可能会对医生有看法,进而对医生的医疗行为产生质疑。
对此,张坤尧指出,医生在诊疗中沟通与技术同样重要。他呼吁家长,医患应该是生命共同体,而不是敌对状态,我们的共同敌人是疾病。患者多一分信任,医生就会多一分勇气。
德艺双馨护航儿童健康
作为学科带头人,张坤尧更积极为学科的发展献计出力。他始终认为,儿科不能靠药物、检查或者耗材来发展业务,儿科发展需因时制宜,儿童保健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为儿科医生,应以儿童健康为中心,孩子的健康需要医生的技术和品德来保障。”德艺双馨,为儿童健康保驾护航,是张坤尧及其团队不懈的追求。
急诊内科主任王国标
“急诊急救永远在路上”
“医生,孩子高烧将近40℃,精神很差,麻烦快点帮我看看。”
急诊科门口,急救车呼啸而至,早已等待在门口的医护人员快步上前,将担架抬进急诊科。然后,观察病情,插管抢救。
……这一幕幕,都是急诊科每天的“危急时刻”,也是急诊科主任王国标每天的战场。据悉,随着人口的老龄化、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交通事故的增多以及季节更替,急诊患者越来越多。
数据统计,急诊内外儿科每日急诊量超过1000多人。而在这个每天上演生死时速的急救战场上,王国标一坚守便是27年。
协调团队作战
确保第一时间妥善救治患者
工作多年,王国标太清楚急诊科医生的不容易。“急诊科患者突发性多、病情复杂、变化快,家属期望值高,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给医生的信息有限。而家属由于担心焦虑、情绪激动甚至会破口大骂、动手。”
王国标向记者讲述了急诊科的特性,这种情况不仅要求医生技术过硬,还要有很强的沟通能力。
因此,急诊科也成为了抢救任务重、管理任务也最重的科室之一。
作为科室管理者,他不断强化医疗安全风险管理,定期就某个事件或危重症抢救的案例进行集体讨论,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王国标深知,只有团队协作,才能保证所有患者在第一时间得到妥善处理。也只有这样,才能减轻患者的焦虑,方便医患沟通。
大力开展急救技能培训科普
惠及6000余人次
王国标介绍,绝大多数意外及伤亡的发生都发生在院外,存在“救护空白期”和“医疗空白期”,有刻不容缓的救治时效性。
在专业医务人员不在现场的情况下,唯一能给伤病员提供救治的就是现场的目击者。身为急诊人,王国标深感急救技能培训责任的重大。
自2014年开始,王国标一直与全国500多家医疗机构同时举行“急救白金十分钟”科普宣传活动。
到目前为止,以王国标为主要核心人员的“急救技能培训团队”共派出了近50名急救队员,以其专业的急救知识、实用的急救技能,先后走进惠州市市直单位、企业、学校、社区、基层医疗机构等进行急救知识及急救技能培训,接受培训的公众达6000余人次,受到政府部门和惠州市民的高度赞扬。
在王国标看来,急诊急救永远在路上,已经取得的成绩属于过去,它将作为自己新的起点,更努力去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诺言。
肾内科主任石咏军
仁心仁术家国情怀
27年来,她默默奉献,以仁心仁术为病榻上的患者消除病痛。她刻苦钻研,从未止步不前,1992年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本科毕业工作6年后报考全日制硕士研究生,2006年攻读中山大学全日制博士研究生,为呵护患者生命提供了更好的知识保障。她就是肾内科主任石咏军。
每日五毛治疗费底气何在?
熟悉石咏军的同事都知道,她秉承病人至上原则,以救死扶伤为己任,始终工作在临床一线,全面负责肾内科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
在代谢性因素在CKD进展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腹膜透析患者残余肾功能保护的系列研究等领域有较深的造诣。
据悉,肾脏病是常见病和多发病,如果恶化可以发展为尿毒症,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石主任,真的非常感谢您。”
曾经,科室接诊了一名因肾功能受损的中年女性患者,患者伴有肌酸激酶升高、恶心、呕吐等症状。经过详细检查和仔细的分析病情后,石咏军为患者加查了甲状腺功能,检查结果显示患者是由于甲状腺功能减退引起的肾脏损害。
为此,石咏军为患者进行了甲状腺激素治疗,每天的治疗费用仅需0.5元。“如果没有及时发现病因,可能导致尿毒症,患者最终可能要接受透析治疗。”石咏军表示,这需要医生具备严谨的临床思维与丰富的临床经验。
医者学者师者三者皆优
从医20多年来,石咏军一直刻苦钻研医疗技术,从医者到学者,她的角色切换自如。
近年来,石咏军发表SCI收录论文5篇,在国家级、省级医学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及参与各级科研课题12项,获惠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硕果累累。
她不仅是医者、学者,也是一位师者。自2013年开始,石咏军还承担起中山大学、广东医科大学的硕士生导师一职,指导临床医学生的教学工作。
“医学需要传承,通过培养本专业高端人才,进一步提升为惠州乃至周边地区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的能力”石咏军告诉记者。
同时,她还承担着社会职务。作为惠州市十一、十二届政协委员,她利用政协平台积极建言献策,先后提交了《搭建惠州市医药卫生界科研协作平台的建议》等与医院乃至惠州市医学教育、医学科研相关的提案近10个。目前,部分提案已推行。
自从医第一天起,仁心仁术、家国情怀便已扎根石咏军心中,她始终不忘初心,履行着医者、学者、师者的使命,为我市的医学事业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
医学影像科主任蓝博文
传道授业引领学科
蓝博文,医学影像科主任、学科带头人,也是惠州市第七届市管拔尖人才。从踏出校门开始就与CT设备、影像片打交道已30余年。他始终秉承仁心仁术的理念,在临床上带领科室不断提高诊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学影像服务。在蓝博文的带领下,医学影像科成为省重点临床专科,下分CT、磁共振和普通放射三部分,每日CT就诊量约370人次,磁共振约90人次,普通放射约750人次,解决了大量临床疑难病例。
规培带教创新模式
作为学科带头人,蓝博文深知,除了诊疗水平的提升,还有医学的传承。“年轻医生的成长是能够造福我们的后代,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蓝博文表示,作为一名医生,他更有责任做好临床带教的工作。今年1月,他受邀赴美国哈佛医学院,参加广东省放射医学分会“登峰计划”学习交流。
据了解,此次学习交流活动是广东省实施高水平医院建设“登峰计划”的一个具体项目,目的在于培养一批富有创新精神的临床专科人才。
此行受益匪浅,回到医院后,蓝博文对科室全体医生的业务学习和规培带教提出了新的模式。
教学临床相长,带领科室结硕果
“我们不能光看影像,也要了解临床。”在科室办公室里,蓝博文开始了他的科研教学时间。这样的安排每天无一例外,教学与临床相结合的氛围尤为浓厚。
为了做好临床实习教学,他充分做好带教准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年轻医生们的兴趣。
每周一开展PPT形式的阅片会,由科室的年轻医生轮流担任主讲人,全科一起讨论病理结果;周二至周五例行疑难病例讨论;每周三晚上为规培生授课,基于不同年级学生分层进阶式授课;每月进行两次病理随访汇报,截至目前已积累1300多例病理证实资料;每月开展一次业务学习,主要跟踪临床及科研前沿进展。
“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快速成长。”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蓝博文的带教下,科室医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快速成长,团队也创造出了不凡的业绩。
胃肠外科主任、甲状腺外科主任陈超
“医生开的第一张处方是关爱”
他在临床一线开展胃肠外科、甲状腺外科诊疗和临床研究教学30余载,用仁心仁术从死神手中挽回无数生命;他孜孜以求,攻克一个个治疗难关,为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奋勇前行。十年磨一剑,砺得梅花香。在胃肠外科,科室主任陈超用30余年践行了德医双馨之道。
提升消化道肿瘤诊疗水平
从成为医者的那一刻起,陈超便以百姓健康为己任,抱定“有志者事竟成”的决心和毅力,脚踏实地,级级攀高……
如今,他已成长为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硕果累累。
从甲状腺癌、胃癌及大肠癌的规范化根治,到腹部急危重疑难疾病的诊疗,陈超见解独到,具有很强的手术处理及再处理能力;他和他的团队成员一起推进了惠州地区消化道肿瘤的诊疗水平,其中胃癌、结、直肠癌及甲状腺癌患者五年生存率均接近国内领先水平。
众多肿瘤患者慕名而来,诊疗辐射范围包括香港、深圳、东莞、河源、汕尾等地。
人文关怀指导医疗实践
“医生不是工程师,不是纯科学家,应该比其他职业有更多的人文关怀理念。病人到医院,不是躺在一个冰冷的流水线上接受各种各样的检查,应该得到温暖与友善的关怀。
仪器只是帮助认识疾病的手段而已。”陈超说,医学的发展尤其是西方先进的技术设备被引入之后,很多人觉得去医院看病和大夫之间的沟通少了,取而代之的是生硬的仪器和一堆堆的化验单。
他认为,作为医生,首先要关爱患者,然后才是诊治病痛。诊治一定要考虑患者的意愿,因为他的健康,不仅关系生命,更关系到生活质量、家庭幸福等问题。
“医学是人学,医生给病人开的第一张处方是关爱。”陈超始终以人文关怀指导医疗实践,把每一次治病当作是和患者的一次合作。
重症医学科(ICU)主任凌云
生死竞速全力救治
重症医学科,医院里离死亡近、重生也近的一个地方。这里收治的病人大多病情危急重,对于科室主任凌云来说,如何从死神手中将患者的生命拉回,是他每天争分夺秒的工作。因为他深知,每一名患者对一个家庭而言意味着完整与幸福,所以他全力救治。
勇挑重担,打造省重点医学专科
2001年,医院决定成立全国刚刚起步、在惠州市还完全空白的ICU,这份重担落到了凌云身上,也使他开启了神经内科和老年病科后的第三个专业——重症医学。
为了科学合理建设标准化、规范化的ICU,他自学,也到广州、中山等地参观学习,更前往北京中日友好医院进修,从布局设计、量尺寸,到画图纸,在两栋楼的结合部合理安排7张病床,都是凌云一手完成。
ICU开科后,凌云和团队一起打基础、重实效,不断引进新技术,开展新项目,很快就承担起全院重症病人的救治,进入了全省先进行列。
目前已建成规范化标准化的层流病房,病床也增至15张,更被评为广东省重点医学专科。
以身作则,提升重症病人救治能力
组建重症医学科18年来,作为科室带头人,凌云始终高标准要求自己。他深知,只有以身作则,才能推动学科高水平发展,提升全市重症病人救治能力。
临床中,他始终奔赴一线,冲锋在前,带领团队积极参与公共卫生和突发事件救治。
2015年,惠州市发现了中国第1例中东呼吸综合征疑似感染者。彼时,中东呼吸综合征已在韩国广泛肆虐,人民恐慌。
凌云意识到这名高度疑似MERS病人的危险性,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制定防护流程。经过30天的精心治疗和防控,取得病人治愈、医务人员和社会零感染的完全胜利。
在临床实践中,凌云30年如一日爱岗敬业,把无限的真情和全部精力倾注在医疗事业中,使无数危重病人从死亡线上重获生命。
“在重症监护室,生死竞速随时都可能发生。我们尽医者本分,全力救治,让患者有所依靠。”凌云说道。
生殖医学中心主任陈志云
“对待生殖患者更要讲究医德”
“不仅要医术好,还要品德好,不要把患者当成商品。”陈志云向记者道出了她心中的“名医”标准。从医27年,在辅助生殖岗位上干了11年。是她,在院领导的支持下创立了我市第一个生殖医学中心。11年的发展,在陈志云的努力下,该中心也成为国家地级市生殖中心。
生殖医学中心必须“真材实料”
从踏上工作岗位的那天起,陈志云就全身心扑在了工作上,兢兢业业,精益求精。2008年,陈志云参与筹建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建成了惠州市第一家生殖医学中心。
在陈志云与团队的精诚合作下,该中心不断勇攀现代生殖医学高峰,夫精人工授精技术、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技术不断开花结果,填补了我市人工助孕技术的空白。
精湛的医术、先进的设备、一流的团队,是陈志云始终追求的目标。在她看来,生殖医学中心与其他科室的不同之处在于,健康孩子的出生才是中心实力真正的检验标准。
为了让更多患者圆梦,陈志云不仅努力提升诊疗技术,在科室管理上也卯足劲严格把控。在她看来,生殖医学中心必须“真材实料”,任何一个小纰漏都有可能造成大影响。
“不要把患者当成商品”
陈志云指出,二孩政策后,很多高龄女性也急切地加入到备孕行列。不孕不育患者,可能会遭到来自家庭及自身的各方面压力,奔波求医、备受煎熬。作为生殖医学中心主任的她更倍感责任重大。
“一般患者来到生殖医学中心,感觉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医生说出的话、开出的药患者都会当成‘宝’。”作为医生,不要把患者当成商品。
在陈志云看来,对待这群患者,更要讲究医德,找出病因,对症治疗,为家庭带去希冀。
治未病中心副主任李轶群
“识病要精审,遣药需精灵”
在市中心人民医院的中医战线上,还有一位独挡肿瘤和疑难杂病中医综合诊治的“名中医”,他就是治未病中心副主任李轶群。他跟随全国名老中医林丽珠教授专科学习肿瘤的中医药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善用养阴解毒汤、健脾补肾法等中医辨证施治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减轻患者放化疗后的副作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他视病人如亲人,考虑到患者就诊需要,经常利用周六休息时间出专家门诊,热心为患者提供诊疗服务。
中医师最重要的就是识病、遣药
曾经有一名宫颈癌患者在进行了子宫全切术、化疗等治疗后,因抵抗力下降出现双下肢严重肿胀、紧绷,影响日常生活,四处求医效果均不理想,抱着一丝希望,患者走进了李轶群的诊室就诊。
他安慰患者“我一定好好研究,尽力诊治”。通过望、闻、问、切的一系列细致检查后,李轶群考虑到患者的症状是术后淋巴管堵塞回流障碍所导致。
因此,他为患者给予益气扶正、祛瘀散结、攻补兼施、辨证施治。用药治疗仅半个月时间,患者的肿胀明显缓解,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提高。在李轶群看来,中医师最重要的就是识病和遣药。
“识病要精审,遣药需精灵。诊治疾病必须谨慎而尽心,务求专心致志、精心思虑、反复推敲。”
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关乎全民健康
随着中医治未病理念的逐渐推广,市民对中医治疗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李轶群告诉记者,通俗的治未病就是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两部分,治未病对全民健康起着关键性作用。中医药是国家传统文化,推动着社会历史文化发展。
“中医工作者要有民族自尊心,一定要牢牢掌握中医学的精髓,同时还要有海纳百川的襟怀。学习不止是为了充实,更重要的是为了超越。”
他时刻关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推崇“中医特色、时代气息”观点。李轶群认为,中医学必须在保持特色的前提下,努力撷取相关的科学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成果,才能在挑战之中立于不败之地。
只有传承发扬岐黄之术,才能真正解除病患疾苦。铁肩担道,任重道远。李轶群以其冷静的心境、谦逊的态度、务实的作风始终兢兢业业,为中医学事业的发展而不懈奋斗。
31年从医路,孜孜不倦勇前行
市第二人民医院疼痛风湿科学科带头人
主任医师谭志明
在大多数人眼中,风湿病就是不死的癌症。刷牙、拧毛巾等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动作,对于风湿病患者来说都是极大挑战。
为使广大患者享有更优质的医疗服务,他组建起一支强大的风湿免疫专科团队,并带领这支团队不断登攀。日前,记者来到惠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采访了深耕风湿病领域的专家——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风湿科学术主任、市第二人民医院疼痛风湿科学科带头人、主任医师谭志明。
市第二人民医院疼痛风湿科学科带头人
主任医师谭志明
内科主任医师,1987年毕业于广东医学院(原湛江医学院)医疗系专业,现任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风湿科学术主任、市第二人民医院疼痛风湿科学科带头人、主任医师。作为风湿病学科带头人,医德高尚,医患关系融洽,严格要求自己和科室团队,成立在全省有一定影响力、惠州市唯一有独立病区的风湿病专科;能独立解决本专业复杂疑难的重大技术问题;多次成功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同行中威望较高。
现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防治风湿痛联盟常委、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高尿酸血症和痛风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委员、骨质疏松分会常委,广东省康复医学会骨关节与风湿康复专业委员会风湿免疫学组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风湿免疫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卫生系列高级职称评委库评委,惠州市医学会理事会副会长、惠州市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
从医三十一载,他牢记“大医精诚”古训,秉承杏林遗风,对医技精益求精,对患者一腔热情,对技术精益求精、开拓创新,在平凡的医疗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
24小时待命,永远把患者放在第一位
“作为医生,救死扶伤是使命召唤。”从事临床一线工作的31年来,谭志明的手机总是24小时开机,他生怕错过一个电话,耽误了救治患者,记不清多少次为抢救危重患者半夜三更赶赴病房。
多年来他始终把患者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只要科里遇到危、急、重症患者抢救,不论是寒冬还是深夜他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通宵达旦组织并指导抢救患者。
遇危重患者抢救,他临危不乱,全力以赴。一次,一位无家属陪同的患者,来院即出现心悸气促、呼吸困难、意识障碍,谭志明仔细检查后,凭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拟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出现狼疮性心肌炎、心衰以及狼疮性脑病。
病情凶险,他立即制定抢救方案,完善相关检查,并争分夺秒地施救,同时积极寻找患者家属。
由于患者病情反复告危,他不顾疲惫坚持留守病房,经过精心救治,最终使患者顺利度过了昏迷、呼吸抑制、合并心衰等难关,患者病愈出院后,患者及家属感激万分,送上“危难见真情,医者父母心”的锦旗。
从医31年来,他急患者之所急、忧患者之所忧、想患者之所想,始终坚持“医者父母心”的原则,始终把患者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
几十年如一日,每天不管工作多忙多累,他都坚持下班前详细查看每一位患者,及时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并给予处理。加班拖班,半夜起来抢救患者更是常有之事。
谭志明时刻为患者着想,从检查到治疗,尽力为患者精打细算,如果遇见远道而来的患者,还会跟相关科室沟通联系,争取当天做完检查,明确诊断,给予及时治疗。
对于某些不理解的病患及家属,不厌其烦、耐心地做好解释、沟通工作。
无论上班还是休息,患者至上,随叫随到,合理用药,精心治疗,在诊治过程中,同时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陪伴着一位又一位患者,为无数患者擘起指路的火炬,赢得了患者及家属的理解、支持与尊重。
刻苦钻研,推动风湿病学术学科发展
谭志明认为,科研离不开临床。从事风湿病专业20年来,谭志明在工作中不断学习,苦练过硬的基本功,并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疗法,了解本专业发展的最新动态,积累新经验。
几十年的工作经历和对本专业的不断钻研,使他擅长诊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痛风、皮肌炎、多发性肌炎、硬皮病、血管炎、成人斯蒂尔病等风湿性疾病,尤其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治有独到之处。
特别是对大量伴有焦虑、抑郁等精神障碍的风湿病患者,能做到树其信心,标本兼治,疗效尤佳。
谭志明兼任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风湿科学术主任,作为风湿病学科带头人,他意识到,要使广大患者享有更优质的医疗服务,得到更好的救助,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须组建一支强大的风湿病学科团队。
他以身作则,传帮带教,锐意进取,使医院风湿病学科从无到有,从有到专,不断深化,目前风湿科医生有7人,其中硕士学位5人,病床45张,成为在全省具有一定影响力、惠州市唯一具有独立病区的风湿病专科。
为了让更多风湿病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除了每周按规定安排在中心人民医院上专科门诊及参与查房带教、疑难危重病例讨论、专题讲座外,他还利用午休及晚上时间为患者服务,从事临床一线诊疗工作时间不低于正常工作日的30%。
记者了解到,目前惠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也计划推出风湿免疫专科,谭志明继续致力于铸就风湿病患者的康复之路,续写新的篇章。
他十分重视科室人员业务能力和水平的提升,注重年轻医生的培养,不断为青年人才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致力于开展风湿病学科医师的培训和再教育工作,热心指导研究生和本专业医师进修学习和开展工作,重视临床技能的培养及综合能力的提升,通过理论上课、带教查房、疑难病历讨论等多种形式的临床带教,不断提高科室医师的专业水平,使他们掌握风湿病专业诊治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开展科研,撰写专业论文。
临床带教工作中,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深受学生喜爱,教学成绩显著。
正是熠熠生辉的工作“成绩单”,让他于2008年10月被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学分会授予“推动风湿病学术发展贡献奖”,被惠州市医学会评为“2009~2010年度学会工作先进个人”。被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评为“2012-2016年度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先进个人”,1998年和2013年被中山大学2次评为年度优秀兼职教师,2018年入选《岭南名医录》。
主持省级自然基金面上课题立项1项,获市、厅级科研课题立项13项,其中获市科技进步奖3项。在省级以上杂志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的论文30篇,主编专著1部,参与编写专著2部。
真学真情诠释“医者”精神
由医生逐渐转为“双肩挑”管理者,谭志明深知在现代管理中团队建设的重要性,主动参加各种MBA项目学习医院管理。
无论是以前身为普通医生还是现在作为领导干部,谭志明始终以党性为后盾,以政治责任感为动力。从医31年,从事风湿病专业20年,2010年被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确立为风湿病专业的学科带头人。
2014年8月风湿科专业独立开科,他首任科室主任,以较强的管理能力和精湛的技术水平得到广大患者和社会各界的肯定。
31年从医路,孜孜不倦勇前行。从医以来,谭志明诊治和帮助的患者许许多多,感激的、表扬的、尊重的,患者及家属用不同的情感和方式表达着对谭志明医师的谢意。
对此,他只淡淡地一句:“医学是一门生命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和急功近利。救死扶伤是我作为一位医生的本分。”
他用他的真学、真信、真情、真诚铸就的高超医术和高尚医德,向大家诠释了什么是“医者”。
载心灵之托愈精神之殇
精神卫生工作不仅关系患者的身心健康、家庭幸福,更牵系着社会环境的安定与和谐,是一座城市健康运转不可或缺的因素。
他,坚守心理疾病防治工作35年,竭力为精神障碍患者服务,长期坚持并持续推进我市社区精神障碍防治专业工作,取得巨大的社会效益;他,不懈推动与开拓临床心理专业业务,填补我市心理专科门诊、心理测验、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业务的空白。
惠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主任医师骆焕荣
1984年8月广东医学院(湛江医学院)毕业以后被分配到惠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至今一直从事精神心理疾病防治康复工作。现任惠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副院长、市心理卫生研究所所长、市精神卫生项目办公室主任、市精神卫生技术指导中心主任,市临床心理与睡眠医学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兼任广东省预防医学会精神卫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家庭医生协会精神卫生分会第一届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心理健康协会第二届常务理事、惠州市医学会心理卫生分会第三届主任委员、广东医科大学及广州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等。
由于工作成绩突出,2005年被广东省卫生厅授予全省卫生系统救灾防病先进个人、2009年被市卫生局授予市卫生系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先进个人、2011年被评为市卫生系统优秀党员、2012年被市委组织部授予惠州市创先争优优秀党员、多次被评为惠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优秀党员,2018年6月入选广东省家庭医生协会2018年度《岭南名医录》,2018年8月获惠州市医师协会《第一届惠州医师奖》。
心灵救助
让精神障碍患者不再孤单
填补我市社区
精神障碍防治专业工作空白
对于精神障碍患者而言,精神科医生是为他们带去光的人。对于家住我市边远山区的阿妹来说,骆焕荣就是给她带去光的人。
2007年,阿妹(化名)高兴地迎来了市第二人民医院的客人,他们是专程来为阿妹体检的。阿妹曾患精神障碍,被关锁在阴暗的小屋里有三四年之久,在我市实施“解锁工程”后,阿妹走出“囚屋”,重获新生。
而推动“解锁工程”的幕后英雄,就是惠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主任医师骆焕荣。
骆焕荣从1984年开始从事精神障碍的防治工作,从2002年开始,投身于广东省指定的我市惠城区精神障碍防治的试点工作中,他是惠州市唯一最早参与该项工作的精神科医师,足迹遍及全市所有乡镇。
2004年任惠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分管社区精神障碍防治工作后,他更加主动积极推进我市精神障碍防治工作。
在长期的工作中他发现精神障碍患者的家庭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和经济压力,大部分家庭都极度贫困,患者的处境也十分恶劣,不少患者因无钱医治而被关锁或被铁链拴住手脚,过着非人的生活,“有的村里出现精神障碍患者后,一方面村里害怕这些患者会伤人,担心造成社会危害;另一方面家人没钱医治,甚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最终只能无奈选择把这些精神障碍患者锁在家里或某个小屋里,被关锁时间最长者达20年,患者过着牢狱般的生活。”
有的甚至只能放弃,任其在外流浪,给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如何才能让患者接受有效的治疗,怎样才能减轻患者家庭负担?”开展惠民行动的紧迫感越来越强。
骆焕荣将这一情况及时反映到政府有关部门,并亲自草拟了“解锁工程方案”,2005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实施了“春风解锁工程”,自此拉开了我市缓解精神障碍患者“看病难、看病贵”这一惠民行动的序幕。
2007年7月,时任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予以高度评价,批示全省学习推广。2008年推动我市纳入广东省精神障碍医院社区一体化示范市,在全市铺开了精神障碍防治工作。
为率先建立我市预防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的长效机制,他积极推动我市纳入国家重性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示范市项目,由此带动我市精防工作的全面发展,初步形成市县(区)乡镇精神障碍防治三级技术网络。
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他推动我市于2012年率先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免费治疗纳入我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改革项目,并在2015年开始纳入“惠州市十大民生实事工程”,至今常态开展贫困患者的免费治疗,建立起惠州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救治救助的长效机制,避免了许多精神障碍患者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作为全市精神障碍防治专业的带头人,他带领全市各级各类精防人员,历经长期不懈的努力,不仅填补我市社区精神障碍的防治专业的空白,而且实现了我市社区精神障碍的防治专业工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性转变。
呼吁全社会正视心理疾病
大力开展精神心理卫生知识宣传
“如果患者总感觉身体某个部位不舒服,但是在综合科医院做相关检查却没有发现异常,建议这类患者转诊心理科、精神科就诊,十有八九是心理问题。”骆焕荣说,随着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焦虑障碍及抑郁障碍在人群中的患病率均有所增加,但大众对心理疾病仍有误解和病耻感,急需破除。
“心理疾病并不可怕,每个人都应该增加对精神卫生知识的了解,关注精神心理问题,消除偏见。现在,不少人都逐渐开始关注自己和身边人的心理精神健康状况,并逐渐愿意及早心理咨询、及早治疗,这是一个好现象。”
针对人群普遍缺乏精神心理卫生知识的现状,骆焕荣作为广东省资深健康科普专家,大力开展精神心理卫生宣传工作,他组织惠州市心理卫生研究所的专家团队,主持编印了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22种心理卫生宣传折页,内容涵盖心理健康、精神卫生、睡眠心理、心理健康体检、物理康复治疗等多方面科普知识,每年印发三万多份,深受群众欢迎。
与此同时,充分利用电视、报纸、新媒体等途径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累计发表300余篇相关内容。
为适应不同人群的需求,覆盖更广的宣传面,他积极推动建立“惠州睡眠心理健康订阅号”,并亲自担任编辑与审核工作,阅读量与关注人数不断增加。
把精神障碍扼杀在摇篮里
不懈推动临床心理专业发展
“精神障碍是可以防治的。”骆焕荣告诉记者,很多精神障碍患者都是有前兆的,一般从普通心理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发展到严重心理问题,最后才演变为精神障碍,有漫长的发展过程,早期可能只是有睡眠障碍、焦虑的症状,只要及早阻断,及早干预,就能防止病情恶化转化为精神障碍。
“有个男孩上初一时,经常觉得自己心烦,对一些事情耿耿于怀,特别敏感,但家长没当一回事,到高二的时候出现严重爆发,出现自杀行为,还总觉得有人对他不利,要报复,送来医治时被诊断为有偏执型精神障碍,家长后悔不已。从初一到高二,五年时间,原本完全有机会可以阻断发展为精神障碍的。还有个孩子上高一时,平时看着没什么问题,就是有些自卑,什么事都不想做,家长只以为她懒,高考前因为压力大爆发了,被诊断为严重抑郁症,没法参加高考。”
在骆焕荣记忆中,因为精神障碍拖延治疗导致不可挽回后果的病例不在少数。
如何才能把精神障碍扼杀在摇篮里?
2000年2月,骆焕荣任惠州市心理卫生研究所副所长后,根据市心理卫生研究所的职能,在惠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领导重视下,亲自筹备惠州市首家专业心理门诊,并主持心理门诊各项工作,填补了我市心理专科门诊、心理测验、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业务的空白,是我市最早、也是唯一开始开展临床心理专业业务的精神科医师。
2015年7月兼任市心理卫生研究所所长以来,骆焕荣积极推动心理健康服务能力建设,大力完善了睡眠心理专科门诊、心理健康体检、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物理康复治疗、睡眠多导监测与睡眠认知心理治疗、儿童心理康复、中医康复等系列心理服务业务,促进了心理健康服务业务高速增长。
为加快我市紧缺专科临床心理专业的学科发展,他积极争取上级和医院党委的支持,亲自草拟加强我市心理健康服务能力的实施方案;与此同时,不断组织全市相关人员培训、不断加强医院心理健康服务业务建设。
通过不懈努力,2018年8月,经市卫计局批准,临床心理专业列入2018年度市临床重点专科培育项目,作为学科带头人,在上级和医院党委扶持下,目前他正在不断努力地开拓心理健康服务业务,为满足市民对心理健康服务不断增长的需求而持续奋斗,正在推进惠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睡眠医学中心与医学心理学中心的建设,并已申报市重点专科。
坚守临床救治一线
为患儿撑起生命绿荫
古语有云:“宁治十男子,不治一妇人;宁治十妇人,不治一小儿。”可见作为儿科医师的艰辛。在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惠州市第一妇幼保健院),大儿科主任、新生儿科主任张伟忠却带领团队,一直坚守着临床一线,对儿科专业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专注,全身心为患儿服务。
迎难而上
在24年平凡而漫长的行医岁月中,他帮助无数宝宝闯过疾病难关,屡屡为患儿撑起生命的绿荫,为无数病患家庭送去新的希望。
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大儿科主任张伟忠
主任医师,惠州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惠州市第一妇幼保健院)大儿科主任,新生儿科主任,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营养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委员,广东省妇幼保健协会新生儿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生物医工程学会儿科与临床工程分会常委,惠州市医学会儿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惠州市医学会新生儿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惠州市医师学会围产分会常委。
从医24年,他爱岗敬业,业绩突出,得到了业界的高度认可,2018年获“惠州市医师奖”,2015年获医院“高效服务奖”,2013年获“市直机关优秀党员”、市“机关服务标兵”等荣誉称号。
成功救治520克“巴掌宝宝”
创惠州最低体重救治记录
作为早产儿出生,开篇便进入困难模式。早产的小宝宝们大多需要待在保温箱中,为求生顽强抗争。
“健康所系,生命所托”,日常的救治工作在高度紧张的氛围中有条不紊进行着,在张伟忠看来,医生的职责与价值便在此。
2018年10月24日,一对双胞胎呱呱落地,这一天比他们和这个世界见面的“预约日期”提早了近4个月,早产双胞胎分别只有520克、700克重,像这种极低体重儿,胎龄小,免疫力差,身体各个器官发育不完善,因感染而导致的死亡率很高。
张伟忠带领团队迎难而上,攻坚克难,成功帮“巴掌宝宝”闯过生命之初的一道道难关。
此例520克超低出生体重儿的成功救治,是新生儿科创下的一个生命奇迹,刷新了惠州地区对超低出生体重儿的救治纪录,在省内及国内均达到先进水平。
奇迹的背后,是张伟忠把精力和时间全部倾注在对儿科医学事业追求上的默默耕耘。张伟忠充分利用一切时间,在紧张繁忙的工作之余,钻研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疑难杂症及其国内外先进诊疗技术。
曾多次参加国家级、省级儿科专业的学习培训,并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进修重症抢救,精通本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熟悉相关学科知识,全面了解本专业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积极创新,在儿科危重症的救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近年,其主持惠州市科技局科研项目3项,参与省级科研1项,公开发表本专业省级及以上论文10多篇(第一作者)。
“胎粪吸入,缺氧窒息,重症肺炎,先天畸形,这些新生儿是需要住进重症监护病房的。”医生不好当,新生儿科医生更不好当,责任重大,需要胆大心细,兼具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我正在做两个课题,一个是黄疸的早期干预,一个是准备在基层医院普及改良新生儿复苏技术。”张伟忠介绍,这两个课题目的都是为了通过早期干预,提高新生儿的生存质量。
多年坚守
急难险重随叫随到
只因“儿科是充满希望的科室”
“这个孩子,出生的时候评估分数为0,你看,如今长得多好。”张伟忠拿起手机,翻开一张照片,欣慰地看着照片里笑容灿烂的5岁儿童。
“出生时没有心跳呼吸了,照CT发现颅内出血,因为患儿有亲戚患脑疾,听到病情告知家属,家属选择放弃,但我们不能放弃。”
张伟忠带领着新生儿科的医护人员,经过一个月的专业救治和精心呵护,孩子状态好转。张伟忠把孩子的父母劝回来,并介绍他们去广州找神经科专家做评测和康复治疗,如今已在上幼儿园的小女孩健康活泼,和正常的孩子已经没有区别。
“这个孩子是早产的,现在都读高中了;这个宝宝出生时缺氧窒息,如今也恢复得很好……”张伟忠翻开一张张他救治过的患儿的照片,像个慈祥的长辈讲述着他与孩子们的点滴。
有时候抽空点开那些曾经医治过的孩子父母的朋友圈,看到父母晒娃照片中的孩子健健康康,他就无比欣慰,“儿科是一个充满希望的科室,每个孩子都有顽强的生命力,即使刚出生时面临困境,但只要我们医生抢救过来,帮他们做好康复,他们恢复和生长发育能力是很强的,这也是我坚持在儿科的一个主要原因。”
“金眼科,银外科,千万别干小儿科。”这虽是在医生中流传的一句戏言,但也反映出儿科医护人员的不易。
儿科的特点是工作强度大、工作压力大,有时,张伟忠专科门诊一天要接诊100多个患儿,忙起来水都不敢喝,因为没时间上厕所。
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新生儿科的急危重症新生儿比以往明显增多,特别是高龄产妇导致早产儿分娩量占比上升,这意味着儿科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和强度在增大。张伟忠的手机从不关机,即使上厕所、洗澡他也要带着手机,为的是及时接听单位工作电话和患儿家长打来的咨询电话。
作为科主任,每当有危重患儿入院抢救,即使是半夜,他也会赶回医院。这样的工作状态,持续了24年。24年来,张伟忠几乎没有休过一个完整的假期。
从零开始
积极开展临床适宜技术
为全市新生儿筑牢健康“保护网”
板凳要坐十年冷,名医亦非一日功。1995年,从广东医学院毕业,张伟忠来到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成为一名儿科医生,2011年3月为筹建市级妇幼保健院儿科团队,张伟忠被调入惠州市第一妇幼保健院担任儿科主任,负责儿科科室筹建的各项具体工作。
一切从零开始,张伟忠回忆,当时儿科医生只有7人,承担着整个医院的儿科会诊、病房建设,核心制度和操作流程的制定、培训开展等各种临床业务和管理工作;尤其头三年,病人增加比较快,业务量很大,一年365天,张伟忠几乎有360天待在医院病房。
经过8年努力,在他的带领下,惠州市第一妇幼保健院儿科和新生儿科已经发展成为全市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人才技术配置起点标准最高,最具有竞争力的大儿科诊疗中心,目前大儿科住院床位总数已经达到200多张。
2014年在院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张伟忠积极筹建了惠州地区唯一的手足口病专病收治病区,定点收治本市手足口病重症病人,缓解了惠州地区手足口病患儿住院难问题,取得了显著社会成效。
他率先在惠州地区开展高频震荡通气、经鼻间隙指令通气、高流量通气治疗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的呼吸道疾病,应用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早产儿的呼吸道暂停,积累了丰富的抢救治疗经验,取得了显著疗效,同时积极将该技术向全市推广,填补了惠州市的空白。
在他的带领下,一项又项新业务、新技术在儿科开展,一个又一个早产儿、超低、极低出生体重儿、重度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等急危重症患儿从这里治愈出院。
目前,惠州市第一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儿科已经发展成为惠州市临床重点专科、广东省新生儿护理抢救中心(惠州市第一分中心)、惠州市新生儿科质量控制中心、惠州市手足口病救治中心等,为保障惠州地区儿童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
张伟忠说,只要看见患儿脱离危险,健康出院,他的内心就会感到无比欣慰。因为热爱,所以不辞艰辛;因为敬畏,所以全力以赴。他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一名医者对患儿家长的承诺,为每一个患儿撑起生命的绿荫,为更多的家庭延续希望。
术业精专做女性健康的守护神
在市中心人民医院博罗分院(博罗县人民医院),记者采访到了惠州名医——妇产科副主任兼妇科主任甘秀华。1994年走出大学校门后,甘秀华就投身妇科一线工作,一干就是25年。从初登门径的小医生,一步步做到医院妇科的领头雁,这骄人的成绩,是她用执着追求和付出换来的。
大医精诚
精湛医术解除患者病痛
有一种职业,奏响工作主旋律的是一些巾帼英雄;有一种关怀,让她们成为广大女性排忧解难的朋友;有一种使命,背负起一个个新生命诞生的职责……这就是妇产科医生。
每天清晨,在博罗县人民医院妇科病房走廊上,总会有一个穿白大褂的身影,迈着矫健步伐在各个病房间巡视,对病人嘘寒问暖,她就是博罗县人民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兼妇科主任甘秀华。
妇产科副主任兼妇科主任甘秀华
妇产科主任医师,现任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博罗分院妇产科副主任兼妇科主任,学科带头人。全日制本科学历,1994年毕业于广州医学院临床医学系,从事妇产科临床工作25年,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手术操作技能。
参与多项省市科研项目,如阴道镜+环状电刀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样变、广东省女性生殖道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等,在核心期刊杂志发表专业论文近10篇,在多家学术团体担任职务:惠州市医学会妇科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惠州市医学会妇幼保健学分会常务委员;惠州市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博罗县医学会理事;博罗县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名誉主任委员。获得过多个荣誉称号,是博罗县第五批拔尖人才、2017年及2018年岭南名医。
1994年,甘秀华从广州医学院临床医学系毕业后就来到博罗人民医院当上了一名妇产科医生,从穿上白大褂的那一天起,甘秀华就怀揣着一颗为患者尽心尽力的赤诚之心,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技能,将让每一位患者得到最好的治疗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精湛的医术离不开艰苦的学习钻研,她工作之余阅读大量的专业书籍及与专业有关的国内外文献,多次赴广东省人民医院、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等多家著名三甲医院进修。
多次学习进修“淬炼”,为甘秀华精通妇产科医术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妇科疾病增多,且宫颈癌、卵巢癌、子宫肌瘤的发生率越来越高,且趋于年轻化。不过,虽然疾病越来越多,技术也同样不断进步,2009年,甘秀华通过在佛山、广州多家医院的进修,积极引进了微创手术,率先在博罗开展了腹腔镜及宫腔镜技术,从此将博罗妇科带入微创治疗时代,解除了无数患者的病痛。
“幸好有甘主任精湛的手术,要不然我的子宫可能就保不住了。”2019年5月产科收治了一名孕妇,分娩后立刻出现产后大出血,1小时内出血量两千多毫升,情况危急,经过一系列抢救对症处理,病情无好转,甘主任果断把病人送入手术室抢救,因病人只生育了第一胎,甘主任反复强调一定要保住子宫,不能轻易断送病人再次当母亲的权利。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手术抢救,最后给病人做了“双侧髂内动脉”结扎术,血止了的同时也保住了子宫,病人化险为夷。病人出院时发自肺腑说了上面的那句话。
类似的临床病例数百例,都被甘秀华妇产科团队以个性化治疗方案成功拿下,受到患者及家属广泛好评。
如今的甘秀华不仅熟练掌握妇产科常见病及多发病的诊治,具有较强的解决疑难、复杂、危重病的能力,擅长妇科良恶性肿瘤、不孕不育症、月经失调、妊娠期高血压病、妊娠合并糖尿病、难产等方面的诊治,有扎实的妇科内镜手术基础,尤其擅长妇科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在她的带领下,该院妇产科先后开展了腹腔镜手术、恶性肿瘤手术治疗和规范化疗,非脱垂子宫经阴道切除术等,近几年开展的宫、腹腔镜手术治疗妇科疾病收到良好效果。
百花齐放注重人才培养和科室梯队建设
作为妇产科大科副主任,甘秀华要负责产科和妇科两个科室大量的管理工作,要看专家门诊,要查房,做科研教学,还要做手术。
大家都知道当医生累,但当妇产科医生更累。”妇产科医生的劳动强度大,责任更加重大。甘秀华告诉记者,其中妇科医生仅7人,住院部每个月有两三百个住院病人,一个医生要管三十多个病人,大家把所有的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到了工作中,没有节假日和休息、工作时间的概念。
妇科医生每天要做好几台手术,大手术一站就是五、六个小时,大手术连着小手术,有时一大早进手术室直到天黑才出来。甘秀华就曾经试过从早晨8点半上手术台,一直工作到晚上8点半才结束。
2006年,甘秀华开始担任妇产科主任及学科带头人,在她的带领下,2013年,该院妇科成为市第一批临床重点专科。
多年来,她始终以强烈的敬业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科的建设发展中,建立了规范的管理制度,明确了各级医务人员的工作职责和学习目标。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自担任妇产科主任的那刻起,甘秀华非常注重人才的培养和科室梯队的建设,尤其是对年轻人才的培养。
针对科里年轻医生多、实践经验少等特点,她从规范业务查房入手,按三甲医院的标准严格要求并悉心指导医护人员。她要求每个年轻医生在查房前都要查书、找资料,掌握学科新动态,针对病情各自发表意见;要求医生利用一切机会练习手术的手感和技术,先后组织并参与了惠州市科技局的多项科研立项。
在甘秀华的传帮带中,全科人员的理论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呈现出人人力争上游的良好氛围。
她善于管理,敢于管理,以身作则,秉公办事,始终工作在临床第一线,遏制危重患者随叫随到,调动了各级人员的积极性,科室形成了团结向上的工作气氛,妇产科门诊和住院人数都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开展手术的范围和技术含量明显提高。
无私奉献的带头人医德高尚的贴心人
身为女性,甘秀华更能理解和体贴患者,设身处地地为患者着想。从医25年来,不论病人贫富贵贱,甘秀华都一视同仁,只要病人需要,她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病人面前。
对待每一位病人做到认认真真检查,详细解说病情,当遇到患者或家属不理解时,不厌其烦地耐心做好解释工作。
在博罗县人民医院,很多是从乡镇过来看病的,为了能让病人当天回家,她经常加班加点为病人看病。她始终坚持“善待患者,不分地位高低,不分贫贱富贵”的原则,把病人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
妇科经常面对的是肿瘤病人,不乏许多悲观绝望的患者,甘秀华就利用休息时间与这类患者沟通,让她们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从身体上和心灵上让患者得到最好的治疗。
一位病人在表扬信中写道:“看到她做了几个小时手术,已经很疲劳了,我都不好意思再麻烦她看病,可她二话没说,依旧认真检查治疗,解决了我多年的病痛。”随着慕名而来的患者不断增多,甘秀华经常是手术下来顾不上休息就接诊病人。
她的电话几乎所有找她看过病的人都知道,有时接一个电话,根本不知道是谁打来的,她也耐心地解答问题,关切地嘱咐注意事项。
产科是高风险科室,经常有危重患者。无论是否值班,她都随叫随到,积极参加院内、外的抢救工作。
一次她患急性肺炎在家休息,产科有位急性大出血病人需手术抢救,她接到科室电话后,二话不说就冒着高烧马上回科室,参与抢救及手术,经过近两小时的积极抢救病人转危为安,下手术台那刻由于体力严重透支她累倒了。
看着她因劳累而疲惫不堪的身影,许多同事心疼地说:“甘主任,铁人也需要休息啊,你可不要累垮了!”她总是淡淡地笑笑说:“没事,我还扛得住。”
虽然常常疲惫不堪,但甘秀华说只要看到一个又一个患者经过治疗恢复健康,从痛苦中解脱,心里都会感觉特别充实,倍感安慰和幸福。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初见胡斌,他刚刚结束每周一次的门诊坐诊,忙碌过后的他脸上挂着温厚的笑容。不熟悉的人很难想象,这位谦谦君子,就是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博罗分院(博罗县人民医院)霸气的“胡一刀”,该院大外科副主任兼肝胆外科/甲状腺外科主任。26年来,手术刀是他的“武器”,白大褂是无坚不摧的“战袍”,在一场场无影灯下的特殊战斗中,这位从部队转业到医院的惠州名医,就如一名勇士,用细薄的刀尖舞出一曲曲生命的赞歌。
市中心人民医院博罗分院
大外科副主任兼肝胆外科
甲状腺外科主任
1970年9月出生,湖南新化人,本科学历,中共党员。1990年3月应征入伍,2002年从部队转业到博罗县人民医院从事普外临床工作至今,2006年晋升普通外科主治医师,2009年晋升普通外科副主任医师,2013年晋升普外主任医师,现任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博罗分院大外科副主任兼肝胆外科/甲状腺外科主任,博罗县第四、五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017、2018年度岭南名医,获惠州市首届“惠州医师奖”荣誉称号。
从事临床一线临床工作26年来,始终坚持以治病救人为天职,把青春无私地奉献给了医疗事业,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作为学科带头人,所带领科室连续多年评为先进集体,其获评优秀先进个人。市级医学重点专科带头人,具有较高的学术科研水平,在本专业上开拓进取,开展了新技术新疗法多项,主持并参与市级立项7项,荣获惠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惠州市三等奖1项,博罗县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多项。以第一作者发表质量较高的专业论文13篇,其中论著4篇。在同行和百姓心目中享有较高的威望和声誉,得到了社会的尊重。
精湛医术挽救数千名病人生命
获誉“胡一刀”
“叮铃铃……”今年年初二的凌晨1点,电话铃声划破寂静的黑夜,熟睡中的胡斌反射地接起电话,“胡主任,你快来科室一趟,刚刚收到一个车祸病人,肝破裂大出血,患者来到医院已处于休克状态,十分严重。”
离开温暖的被窝,胡斌边穿衣服边在电话中交代值班医生启动腹腔脏器破裂大出血抢救应急预案和快速绿色通道,随后立马奔向医院。
一群家属哭着鼻子来到他跟前,苦苦哀求一定要救回儿子。原来,这是一名刚满18岁的独生男孩,骑摩托车与大货车相撞,“失去一个儿子就会失去一个家庭!”此时,时间就是生命。
他立即召集科室抢救组商量手术方案和对策,尽最大努力抢救患者,商量后形成最佳方案,快速做好术前准备后送手术室紧急手术,期间发现患者肝脏右叶广泛挫裂并见大血管在喷血,他凭着娴熟的手术技巧迅速地先予以止住大血管出血,止血后病人的血压相对稳定,再仔细地清除坏死肝脏组织,严密止血……扛着高压,经过抢救,当天空渐渐放亮时,胡斌才走出手术室,轻轻松了口气,他和团队把男孩从“死神”手中夺回。
半夜被喊回医院动手术的情况,胡斌已经司空见惯。自从成为一名医生,他的手机从未关机。“只要慢了1分钟,病情都可能有变化。”
为此,他不分昼夜,加班加点,尤其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上,不顾生命安危,主动请缨,一次又一次出色地完成任务,晚上经常加班做急诊手术,最多时一天做6台手术,据统计,胡斌个人年手术量达500余台,年工作时间达270天,数千名生命垂危的病人在他的手术刀下得以康复,其精湛的医术让患者如沐春风,在医疗界久负盛名,素有“胡一刀”之称。
普外科是外科系统最大的专科,可以说是最复杂的外科临床学科。
外科界有一个说法,就是作为一名外科医生,要有“鹰一样敏锐的眼睛,狮子一样沉着、果敢的心,女人般灵巧的手和兔子般敏捷的反应”,对于胡斌来说,行医26年,一双灵巧的手,一颗匠心,使他的每例手术都是艺术品,没有一起医疗纠纷。
延续部队优良作风时刻奋战在临床一线
“随时备战”是胡斌的工作常态,这也是他从部队带出来的优良作风的延续。1990年,胡斌应征入伍,1992年在解放军广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习,1994年回部队工作,期间带队参加1998年武汉特大抗洪抢险,因抢险医疗保障中成绩突出,荣获“三等功”一次。
2002年,胡斌从部队转业,对于他来说,当时完全可以当公务员在机关工作,可出于对医学的热爱,胡斌毅然选择了进入医院。
爱一行、专一行,转业后他时刻发扬部队“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连续作战作风,随叫随到,不分昼夜,经常加班加点,时刻奋战在临床一线。
2016年春节期间,科室收治了5名特大交通事故伤者,当时胡斌因病发高烧,但伤情就是命令,他义无反顾、身先士卒并组织全科室医务人员积极参加伤者的抢救,连续作战近20小时,使伤者得到了及时手术和救治而转危为安,为此受到了医院领导和上级部门的赞誉。“外科向来是一个直面生死的地方。
在这里,生死简直成了最寻常可见的事。医生不可能改变病人的命运、生死,能做的就是当这个病人有机会存活的时候,用尽全力。”
此外,胡斌还将雷锋精神贯彻到底,所在科室曾有多次患者因各种原因没有家属陪同或者是三无人员,他经常主动为患者解决生活上的问题,自己掏钱为三无人员病人买饭菜、车票等,热心各项公益事业,为贫困家庭和有困难的人员捐款总是第一个,毫不吝啬,平时总跟同事说:“无论时代如何变化,社会怎样进步,雷锋精神都是我们永远的宝贵财富!”
科研临床并驾齐驱
85%的普外疾病开展微创手术
“医疗是经验性学科,需要日积月累。刚入行时认为与同龄人的专业程度有很大差距,只能想方设法追上。别人不懂的我要懂,别人懂的我更要懂。”
26年来,这种持续学习专业知识,保持积累的精神,胡斌从入行持续至今。除了到广东省人民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进修培训外,还不断参加各类培训、学术会议,紧跟先进的医疗技术范畴,每日工作之余的爱好便是看专业相关的杂志、学术报告等。
随着技术上精益求精,不断创新,胡斌所带领的科室为博罗县在惠州市唯一的一个临床重点发展专科和最早的临床重点科室,较多技术早已达到三甲医院的水准,部分在广东省区域占有一定的优势。
作为惠州市120急救专家,胡斌始终担任院内外疑难、急危重症及复杂病人的抢救和会诊,对急症创伤的救治具有较高的水平。
近十年来,微创技术迅猛兴起,他克服医院经费紧张的困难,坚持不懈地开展医学科技创新和新技术引进工作,并将成果科学合理地运用于临床实践。十年磨一剑,胡斌所带领团队在微创技术方面突飞猛进,进入了跨越式的发展,85%的普外疾病都开展了微创手术,取得了良好的微创及美容效果,真正有效地解决了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在临床工作中,胡斌积极开拓进取,在省市内学术地位较高,兼任多项学术副主委和常委职务,作为重点专科的学科带头人,时刻注重学科建设,其所在科室是博罗县在惠州市最早的市重点专科,曾获得惠州市青年文明号和博罗县科技先进集体,引进和开展新技术新项目10余项,其中7项获市县科研立项,多项技术填补了博罗乃至惠州市的空白,在国家级医学杂志上发表专业论文近二十篇,在全国和市学术会议上进行论文交流3篇。
“没有最好的个人,只有更强的团队。”胡斌所在科室氛围非常好,凝聚力极强,熟悉胡斌的同事都知道,虽然工作中他做事一丝不苟,在人才培养上也投入了很多精力,可生活中对待同事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到过他所在科室的学生和进修同学都说他们科有一种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氛围,当学科带头人以来,科室没有一个人才流失。“
科室人才建设既是为科室个人提供成长的舞台,更是为了让老百姓看病少跑路、少花钱,作为科室前辈,要不断为新人搭桥铺路,争取各种学习提高的机会,在科室里没有什么个人英雄主义,大家共同撑起这片天。”
THE
END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7
03-07
03-07
03-07
03-07
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