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点急救吧
晓健康原创文章专题08
全文主要内容
8-1气管异物的紧急处理(一)场景及判断
8-2气管异物的紧急处理(二)海姆力克法(上)
8-3气管异物的紧急处理(三)
海姆力克法(下)
8-4气管异物的紧急处理(四)其他
8-5意外伤害的紧急处理(一)急救准备
8-6意外伤害的紧急处理(二)保护体位
8-7意外伤害的紧急处理(三)心肺复苏术
8-8意外伤害的紧急处理(四)心肺复苏术的补充
8-9胸痛的处理(一)危害
8-10胸痛的处理(二)早期识别
8-11胸痛的处理(三)发病时
8-12中风的处理(一)危害
8-13中风的处理(二)早期识别
8-14中风的处理(三)发病时
8-0引子
每当看到大街上有救护车风驰电掣地驶过,你是否会去想,有人的生命正在点滴逝去,守在身旁的人可能手足无措,甚至做出错误的处置。有多少人知道:如果说专业急救人员的救助如黄金般宝贵;那么,在救护车赶到以前,守候在垂危生命旁边的人们,却更拥有钻石般的救援时间。他们若有正确的处置,可以让患者有更多的机会等到救护车来到,日后康复也会有更好的状态。然而面对垂危的生命,旁观者往往可能手足无措,甚至做出错误的处置。
因此对于急救至为关键的是,第一救助者是否足够镇定?是否具备应有的知识?是否采取了正确的急救方法?
稍稍离题一点,我非常喜欢李安导演的《少年派》,其中有一句台词可以用在这里。Pi在回忆海难之前的生活时,说道:
我记得每件事情,就是不记得别离的样子。
所以,我想大家都应该学点急救。有些知识,我们希望永远用不上,但却一定要掌握。只是为了,不留下痛到不愿回忆的回忆。
8-1气管异物的紧急处理(一)
场景及判断
假设,仅仅是假设,在一个隆重的宴会上,朋友们谈兴正浓,一边享用着丰盛的晚餐,觥筹交错,大声说笑。突然,一位宾客踉踉跄跄站了起来,用手握着自己的喉咙,手舞足蹈,脸色发紫,想要大声呼救的样子,却说不出话。顿时之间,气氛有些慌乱,大家猜他可能是被食物噎住了,手忙脚乱地递上水杯,搀扶着想让他坐下,还有人机灵一点,尝试掰开受害者的嘴巴,用手检查是否有食物在嘴里。
你知道吗,上面这些做法都不对,只会浪费宝贵的时间,甚至会使情况更加严重!这种情况被称为
气管异物,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意外致死原因
(参考文献一)。在一般的大型综合医院,每天都会收治十多例这类病人。只要不是气管被完全堵死,一般受害者还能撑到去医院。
但是还有不少受害者没有那么幸运,
如果气管被完全堵死,受害者最多只有
分钟就会失去意识,通常等不到专业救护人员赶到就会死亡。
因此,只有在第一现场的人们和受害者自己,才有可能阻止悲剧发生。当然,必须要有正确的方法。
在正确施救之前,一定要准确判断,
排除其他疾病发作的可能
。在这种事情上,知之为知之,别因为正好读了本文就套症状逞英雄。试想,如果你给一个心脏病发作或急性哮喘的老人(也会有呼吸困难的表现)实施了下面即将介绍的办法,是不是更加添乱呢?
所以,请记清楚了,这非常重要,气管异物判断方法是:1)常见于进食时说话、哭笑;2)受害者大声咳嗽不止,却无咳出物;3)如受害者仍有意识,最好是能够让其自己确认是否噎住了;4)受害者脸部发紫(紫绀);5)手舞足蹈,V型手握自己喉部。判断的原则应该是
有原因(进食或吞咽了异物),有表现(咳嗽或呼吸困难),非常危急(紫绀出现)
另外,对于婴儿受害者而言,只要有1)、2)、4)就可以确定气管异物。
附图:Heimlich1-气管异物的表现
要采取的方法,类似热水瓶内的蒸汽压力冲开瓶塞,要用肺部的空气冲开异物。
当然我们不会用加热产生的压力来冲击气管异物,而是直接采用腹部按压(冲击)手法,增加的腹部压力将传导到胸腔,进而增加的气道内压力将异物冲出来。
这个办法是美国医生海姆力克(Heimlich)在1974年发明,据说发明以来已经拯救了逾百万人的生命(未经权威文献证实)。下面就来介绍这种方法。
8-2气管异物的紧急处理(二)
海姆力克法(上)
实施海姆力克法-对成年受害者
先介绍
要领:
姿势准备:站在受害者身后,帮助其站立,让受害者者上身前倾。
腹部按压:双臂环绕受害者,双拳用力按压其腹部,直到异物被排出。
附图:海姆力克法位置示意图
因此,整个流程,应该是这样的:
附图:海姆力克法流程图(Heimlich2-7)
细节补充
尽量让受害者上身前倾,使嘴朝下,便于咳出异物。由于受害者急于脱困,可能采取仰脖姿势,容易将咳出的异物复吸进入气道,加大救助难度,一定要让其前倾低头减少风险。
施救动作要快,快比准重要,但是也应该尽量采取准确的手法:一手抱拳放在受害者上腹部,另一手按压拳头,两手用力,以拳心按压受害者上腹部。按压的方向是向里向上,就像用拳头舀水一样。注意上腹部是指,肚脐眼以上,胸口肋骨以下的柔软区域。
一般而言,按压5次以内就可以使受害者脱困。
附图:海姆力克手法示意图
如果受害者已经难以站立,那么在坐着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海姆力克法,救助者应半蹲在椅子后面环臂抱住受害者,手法同上。坐姿的缺点是不易用力,效果可能会受影响。注意也要保证受害者身体尽量前倾。如果受害者已经失去意识,进入昏迷状态,那么要立即将病人放平,开始心肺复苏,海姆力克法已经不适用。心肺复苏的具体办法,请参看后文。
海姆力克法可以用于自救!如没有别人协助,可以借助桌角椅背等结实但不尖锐之物,顶住上腹部,用力压迫冲击出异物。自救一定要快!要抢在失去意识之前咳出异物!仍然要注意,上身要前倾。
附图:海姆力克法-自救
旁人不要贸然用手去掏受害者嘴里的东西,除非你可以直接看到!气管异物一般在咽喉以下,用手指根本掏不出来。此外,如果你正在用手掏嘴里的东西,受害者突然昏厥咬紧牙关,那力道很可能使救助者也受伤了。
连载一完
8-3气管异物的紧急处理(三)
海姆力克法(下)
实施海姆力克法-对婴儿受害者
对于更小的婴儿,发生呛噎的可能并非食物,有可能是婴儿误吸入的任何东西。大人们一定要镇定!镇定!再镇定!时间就是生命,慌乱只会浪费宝贵的时间。孩子太小,没有办法让身体前倾,也不易找到上腹部,手法更难以控制。
正确的做法是:
附图:婴儿海姆力克法
摆好婴儿。让婴儿脸朝下趴在成人的前臂上,婴儿两腿分开骑在支撑臂上以防滚落,成人的支撑手应该抓住婴儿的下巴,但不要去抓脖子,用力施救时很容易伤到婴儿柔软的颈椎。
拍打。支撑臂略向下,使支撑手(以及婴儿头部)处于最低位置,以便咳出异物。自由手用一定力量,用掌根向下向前拍打婴儿两肩之间的背部,帮助正在咳嗽的婴儿咳出异物。为更好地支撑,支撑臂下面可以垫上一条腿,防止婴儿跌落。关心则乱,不能拍的太狠,会使柔弱的婴儿骨折;也不能太轻,无法显效。逐步加大力气吧。拍打五次之后,如婴儿发出很有力哭声或咳嗽声,说明施救取得效果,可以暂停施救,保持婴儿头向下姿势仔细观察。
按压。仍不见效?立即交换支撑臂与自由臂,也就是将婴儿转到另一只手臂上,同时顺势使婴儿从趴着的姿势转为仰卧,手臂固定点为婴儿后脑勺(用支撑手张开),注意换臂时婴儿特别容易跌落!必要时施救者可以俯下上半身,用身躯夹持一下婴儿。换臂完成后,用自由手的两根指头(最好是食指和中指)按压婴儿上腹部。这实质上是一个婴儿版的心肺复苏,成人的两根指头就足够了。按压点在婴儿的乳头连线中点向下两厘米处。按压点大致准确就可以,关键是快,深按压五次。每次按压要达到婴儿躯干厚度的三分之一以上,这个时候千万不要手软。
重复。五次深按压完成后,再次交换支撑手和自由手,使婴儿恢复趴着的姿势,回到第3)步骤,如不见效,一直重复步骤3)和4),拍打—按压—拍打—按压,不停重复,直到异物排除或婴儿失去意识。
人工呼吸。如果婴儿失去意识,停止哭闹,要立即将婴儿放到地上,给予人工呼吸,用嘴对嘴吹2-5口,然后再用按压姿势按压30次(按每分钟100次的频率)。也就是流程改为婴儿心肺复苏术:人工呼吸两次—心脏按压30次。每次完成按压后,可快速检查口腔,如发现异物,迅速清除。整个过程或许会非常漫长,受害者若无好转迹象的话,要一直坚持按照上述流程处理,在专业急救人员到来之前,不要轻言放弃。
附图:婴儿海姆力克法
婴儿海姆力克法的几个需要注意的细节:
1)情况缓解后也应该送医,婴儿不会自述病情,即使病情好转,有可能仍然有异物留在气管中,只是没有完全堵塞而已,必须送医检查确认没有问题才可以放心。
2)施救者应该招呼别人帮忙,救助者一边施救一边出发去医院,其他辅助事务都交给别人处理,专心救助,不要有丝毫耽搁。
3)救助婴儿气管异物时也不要贸然去掏异物,除非张口就可以看到异物。即便如此,也要非常小心地取出,以防将异物推入更深,导致呛噎加剧!
附图:不要贸然去掏婴儿嘴中的食物
连载二完
8-4气管异物的紧急处理(四)其他
海姆力克法的局限性和副作用
海姆力克法并非处理气管异物的万能方法,事实上拍背也有一定效果。但腹部按压更直接有效。
海姆力克法并不适合处理溺水受害者
,溺水受害者的呼吸道异物往往是大量水,海姆力克法(腹部按压)效果并不好。
溺水受害者应该直接考虑心肺复苏,也就是人工呼吸加心脏按压
(下面会有专门章节介绍)。
同时,
海姆力克法还有副作用
。仓促按压,若位置不准,手法过重,可以导致肋骨骨折。还有导致视网膜脱落的案例。但是没有什么比及时抢救生命更重要了。只要能够确定是气管异物,就应该果断实施海姆力克法。
预防呛噎
花这么长的篇幅,介绍在医学上不是很复杂的气管异物处理,实在是因为这类伤害在日常生活中极易发生,而且一旦出现就非常紧急,必须在片刻之间采取正确的应对方法,否则就有生命危险。请各位看官务必重视,还是那句话,这种情况我们都希望碰不到,但必须知道碰到以后怎么处理。
本节最后,还要提醒大家,古人有“食不语”的说法,可以说是以生命为代价总结的教训。当然要做到完全“食不语”也许有些困难,那么在吃饭的时候,应该尽量不要大声说笑,不要让气管和食道的扳道工—会厌—疲于应付,把应该送入食道的食物送入了气管,横生灾祸。
还有一点必须提到,气管异物完全堵塞的受害者中,儿童的比例非常高,尤其是6岁以下的幼儿居多。这与儿童吞咽功能发育未全有关,也与儿童易于在吃东西时说笑和哭闹有关。一定要给孩子培养良好的习惯,说笑或者哭闹的时候立即暂停进食。对于那些易于堵塞的食物,包括果核、花生、水果果肉、大杯果冻等,在进食时都要更加小心一点。
8-5意外伤害的紧急处理(一)
急救准备
可能是在高速公路上遇到,可能是在游泳池边,也可能就在家中,不幸的事突然间就发生了,事先完全没有任何预料。车祸、溺水、坠落或是电击,受害者可能素不相识,可能就是至亲好友,甚至自己也有受伤。除了拨打120待援,还有很多事情可以立即做,能够大大提高受害者的生存概率。
确认环境安全
施救者进入事故现场前,必须确认环境安全,如不安全就要想方设法使环境足够安全,再开始施救。例如,但不仅限于:
1)进入车祸现场施救,是否先阻挡了周围交通,避免其他车辆的二次碾压。尤其是
在高速公路上,汽车刹车距离长达100-200米,应该在车祸后方150米或更远处设置反光牌(三角反光牌是汽车标配,一般都随车奉送,在后备箱里可以找到),同时打开事故车辆双闪应急灯,避免后车再次追尾。
进入现场施救的时候,应尽快将伤者带出高速围栏之外(而不是应急车道上,那里仍然不够安全),才可以开始施救。
附图:汽车反光牌
2)电击事故,先切断电源,再去救援受害者,原因就不用说了吧!
3)溺水事故,如在船舶上施救,要先保证船舶安全,并同时尽快靠岸。
4)煤气中毒事故,一定要先开门开窗通风,避免任何明火,切断电源,确保自身安全后再进入现场。
5)地震、火灾等危险现场的救援,一般要将伤者带离危险建筑物以后再开始施救。
初步判断
在实施救援之前,
不要贸然移动伤者
,应该先对伤者的状况做一个快速判断:
判断意识,大声呼唤伤者(画外音:你—怎—么—样?能听到我说话吗?)。还可以轻拍一下伤者肩膀,看伤者是否有反应。切记不要晃动伤员(脑中闪过电视剧中的经典场面:主角抱着伤者的肩膀大声喊:醒醒!你不要死!),不明情况下晃动伤员是极为危险的,如是脊柱或颈椎受伤,轻则致瘫,重则致死!
判断呼吸,附身观察伤者胸部起伏,或侧耳听伤者口鼻呼吸音,确认是否有呼吸。
以上两项判断完毕,如无意识、无呼吸,就可以判定
判断心跳,办法是食指中指探颈动脉,颈动脉的寻找方法有点麻烦,请用心记住:沿伤者喉结处(女士也有喉结,不过比较低罢了)左或右平行移动1-2厘米,可以用手指间摸到一个皮下凹陷的地方(颈窝),手指稍微用力下按,即可找到明显的脉搏,确认心跳情况。现在就可以在自己脖子上练习几次,用时很快就能找到。心跳判断比较专业,仓促之间,非专业人员可以省略。
附图:寻找颈动脉
需要注意的是,
完成上述三大判断必须非常快,时间应在10秒以内。
一般而言,第一现场总体的最佳抢救时间大约为4分钟,因此不要在初步判断上过于纠结,浪费时间。摸不准看不明白的,
按照疑似从无原则,一律作为没有意识/呼吸/心跳。
在跟120/999急救中心通话时,应该报告事故情况、伤者的人数,伤者的意识、呼吸、心跳情况,以便急救中心更加有针对性地调派人员设备。
注意如果有人帮忙,那么一定要做好分工,具有专业救援知识的人不会太多,这些人不要陷入打电话、清场、处理事故之类的琐事,救人要紧!
连载三完
8-6意外伤害的紧急处理(二)
保护体位
保护体位
完成初步判断后,对于意识/呼吸/心跳丧失的伤者,应该展开心肺复苏术(CPR)。在心肺复苏之前,仍然要继续保护伤者的体位。
对遭遇严重碰撞(高空坠落、车祸、甚至平地昏倒)的伤者,严重者脊椎和颈椎可能已经脱节,柔弱的中枢神经失去了环环相扣的保护,如同脱去封皮的电线,若此时贸然移动伤者,或在不正确的体位之下给予心肺复苏按压,很可能伤到中枢神经,伤者轻则瘫痪,重则死亡!
因此,
对于遭遇碰撞的伤者,原则上要避免移动,等待专业人员来到。
除非现场不安全容易导致二次伤害,或者伤者已经出现意识丧志、呼吸暂停或心跳骤停,
不要贸然移动伤者
按照以下原则判断
1)如果可以确认伤者
未遭遇过严重碰撞(如溺水、电击、煤气中毒等),可以移动
到便于施救的场所,移动时要注意保护颈部,最好多人配合,一人专门负责头部,保持颈部姿势不变。
2)如果伤者所处
环境安全,且意识清楚、呼吸心跳正常,应不做任何其他移动,等待专业救护人员来到
。即使此时伤者有较严重的外伤,也应该在尽量不移动脊椎和颈椎的情况下给予按压/包扎等救助,不要做拖动/抱离等动作。
关于车辆自燃的题外话
很多影视剧给我们这样一种印象,碰撞一段时间以后,汽车会发生燃油泄漏,很快就会发生燃烧甚至爆炸。我查阅了汽车的安全保护措施,应该说现在的多数汽车都有碰撞保护措施,遭遇碰撞后会自动关闭油路,防止燃油泄漏,
车辆碰撞后再燃烧的可能性很小
。但如果直接碰撞到油路,那么车辆会立即发生燃烧。
也就是说,汽车碰撞后如发生燃烧,一般是立即起火。
如果碰撞后的汽车第一时间没有起火,救援的时候不要过于担心再次燃烧的危险而贸然拖动伤者,以免造成的颈椎腰椎二次伤害,这样危害将更大。
如伤者所处环境仍有再次伤害风险,或伤者意识不清、呼吸心跳骤停,则必须将伤者以正确的体位,移动到安全的位置,准备心肺复苏。
移动必先正身
,只有在正确的体位下移动,才能保护伤者颈腰椎中的脊髓不受伤害。专业救护车上都会带有专用的颈托和固定担架,可以很好地保护伤者的颈腰椎。但是在第一现场的救援者没有这些专业设备,伤者又情况危急(意识不清、呼吸心跳骤停或场地不安全),必须搬离,那么就要用人的手搭成颈托和固定式担架,最大限度保护伤者。
这个操作一般应有两到三人以上,如非十分紧急,一个人不要贸然操作。
具体的做法是:
手势预备
伤者可能会处于各种体位,应先将伤者恢复到平躺状态。恢复时动作一定要轻且缓,一人负责头部,一到两人负责身躯。负责头部的救援者最为关键,应该位于伤者头顶处,两手从上面握住伤者肩部,两臂夹住伤者头颅准备好。负责身躯的救援者应该站在伤者一侧,抓住伤者的胯部(第一人)和肋下(第二人,如果有的话)。
共同发力
救援的两到三个人的手势都就位后,必须同时发力将伤者扳回平躺体位,三个人可以喊着号子,做好准备一起行动。负责头部的那个人最为关键,一定要双手夹头使伤者头部随身体移动,不要发生新的扭曲。
正位以后,就可以考虑移动了。
移动时应该多人合作,与正位手法相似,记住且轻且移动,尽最大可能保护伤者已经脱节的颈腰椎。
完成正位和移动之后,就可以开始心肺复苏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人工呼吸+心脏按压。
8-7意外伤害的紧急处理(三)
心肺复苏术
心肺复苏术
现代心肺复苏术(CPR)发明已有50年的历史,它最大的好处就是简便易行,
受过简单培训的救助者
,在几乎不借助任何仪器设备的情况下,就可以徒手抢救对心脏呼吸骤停的病人,大幅提高生存率和生存质量。有数据表明,在欧洲和美国,心肺复苏术每天能挽救超过1000人的生命。
在没有专业救护人员的情况下,救助者判明伤者失去意识/呼吸/心跳以后,应该大胆实施心肺复苏。
在命悬一线的关头你可以不准确、不专业,但就是不能无所事事!
下面介绍心肺复苏的具体做法:
准备姿势
切记要先摆正伤者体位,具体方法参考前一节,救助者跪在伤者一侧,两膝在伤者胸部中段位置,抵近其一侧的胳膊。接下来要找到按压点,
按压点的准确非常重要
正确的按压点是两条线的交叉点,一条是人体前胸中轴线(鼻、嘴、下巴、喉结、剑突、肚脐一路下来),另一条是人的两乳头连接线。
有一种快捷定位方法:可用一只手先插入伤者腋窝,手指沿伤者胸际平行线向人体中轴线滑动,到达胸部中线后即为按压点。
找到按压点后,将准备按压的手掌根部放在按压点上。
再次强调,按压点必须正确,否则容易造成二次伤害!有一个极端案例是海水浴场曾救起一位,得到了及时的心肺复苏救助,并得以保命。但是由于按压点不准确,导致肋骨骨折,断骨又插入肺部,形成了极为难治的血气胸,给受害者造成了极大的痛苦。
附图:心肺复苏位置关系
开始按压
一只手掌五指分开,将手掌根部放在按压点上(
手掌根部为实施按压的着力点,不是掌缘,不是手心,不是拇指,
只有手掌根部才最省劲并且力量集中),另一只手放在按压手的手背上,并五指相扣。
双臂要保持垂直
,以便将上身的力量全部传递到实施按压的掌根。
附图:心肺复苏按压手势
注意红圈中的地方就是发力点,应位于前胸中轴线和乳头连线交点。
开始用上身的力量
快速按压,速率为每秒钟近2次(至少100次/分钟),按压深度为伤者平躺后躯干厚度的三分之一(成人为5-6厘米)。
按压越快越深,效果越好。
第一个周期连续按压30次以后停止。
开放气道
按压30次后,要进行2次人工呼吸。人工呼吸需要先开放气道,因为对于失去意识的伤者,在仰卧时舌根会下坠堵住气道,直接口对口吹气是很难吹进去的,此时
要先打开气道,俗称“一杆枪加一把刀”
:一手为合拢手掌做刀状,按住伤者头顶;另一手握拳后只伸出双指做枪状,用伸出的双指抬起伤者下颚;两手共同配合用力使伤者头向后仰,下巴抬高,使后坠的舌根让开气道。注意如怀疑颈椎受伤,此时应有助手,用双手夹头按肩,保护颈椎。
附图:开放气道
前面按住头顶的手(一把刀)改为捏住伤者鼻孔,轻轻上提使气道继续开放,然后
正常吸一口气(意思是别玩命吹哦,一般人的肺活量足够了)
,嘴对嘴轻轻向伤者肺部吹气。注意吹气应轻缓,持续一秒钟。然后嘴离开,并松开捏住的鼻子,让伤者自主呼出气体。
第一次吹气的同时,应该侧头观察,伤者胸部是否有鼓起
,如果有则表明操作正确有效,如果没有一般是因为开放气道不正确,应该调整气道开放的手法,再吹第二口气。
附图:吹气
心肺复苏总的原则是按压要快,心脏按压要又深又快,人工呼吸则要平稳有效。
人工呼吸两次以后,回到第2)步,再度开始按压。
下面是美国心脏学会(AHA)制定的2010版心肺复苏指南的演示视频,顺便说一句,现代心肺复苏术就是因为这个机构的倡导,才得以推广,这个机构也是公认的心肺复苏标准的修订者。
视频:AHA心肺复苏指南(2010最新版)
关于流程的题外话
如果你在三年前学过心肺复苏,你会发现这里介绍的流程会有些不一样。老版心肺复苏的流程是ABC,也就是开放气道(Airway),人工呼吸(Breathing),心脏按压(Compression)。
但是,
2010的新版心肺复苏流程已经更改:先做心脏按压,再做开放气道和人工呼吸
,也就是CAB。这一点点改动,是AHA基于大量实例和统计,做出的优化。如不注意更新知识的话,很多医生也未必知道这一点。请特别留心。
上述步骤,30次按压加2次吹气为一个周期。根据我在模拟器上的实践经验,
心肺复苏术极为考验救援者的体力和耐心,2分钟出汗,10分钟后就很难坚持下去
,救援者应该争取在感觉疲劳前让人替换,并轮番上阵(如果够幸运有人可替的话)。但是无论如何必须坚持到底,原则上患者没有恢复心跳呼吸,就应该一直不断地抢救。
事实上只要救护车没来,就一直坚持不要放弃吧。
在医学史上曾屡见奇迹,失去自主心跳呼吸的伤者,依靠救援人员长达数小时的心肺复苏,仍被成功救活。
连载四完
8-8意外伤害的紧急处理(四)
心肺复苏术的补充
婴儿心肺复苏
婴儿心肺复苏的大体做法和成人心肺复苏相同,适用于心跳呼吸骤停的婴儿。
按压点
依然是乳头连线与胸部中轴线交点。
婴儿的按压点不容易找,特别容易出错,
不要按压剑突
就是肋骨在腹部形成的倒V型,那个顶端,俗称心口),这个地方不承压,容易把下面的内脏压坏,正确的按压位置比剑突还要稍向上一些。
按压手法
由于婴儿太小,成人的手掌可能占据其整个胸部。因此
婴儿心肺复苏不能使用掌根按压
,对于
较小的婴儿,可使用双手环握婴儿躯干,两手虎口抱住婴儿肋部,双手拇指叠压实施心脏按压
。对于
较大的婴儿,因无法双手环握,应该放平后,用单手食指和中指按压
按压幅度
躯干厚度的三分之一。
婴儿开放气道的做法与成人相同,注意要轻,保护婴儿柔弱的颈椎。
人工呼吸
与成人做法相同
,先开放气道再吹气。婴儿的开放气道比较容易,有时候可以不用手抬高下颚。
一定要注意保护婴儿柔弱的颈椎!
整体流程是:按压30次,吹气2次,完成一个周期,不断循环,和成人一样。
附图:婴儿版心肺复苏(较大婴儿)
视频:婴儿心肺复苏术
没有字幕,不过意思应该比较明确。
重视AED
如果现场有AED,那么在心肺复苏之前,应该优先使用AED。AED的中文名称叫做自动体外除颤仪,不过英文名字似乎更为流行。医疗题材的影视剧里面,常有医生拿着烙铁一样的两个电极,对心跳骤停的患者实施电击,随着一阵电光和青烟过后,患者就起死回生了。那个东西就是除颤器。现在具有同样功能的AED已经变得十分便携易用。
【附图:AED】
先启动机器,很多AED启动后拿起来就会有语音提示(或在醒目位置贴着十分明确的使用说明),按操作提示在伤者身上贴好电极。AED电极一般有两块,按电极标记,一个贴在伤者右上胸,一个贴在左下胸(对齐左腋窝中线),记不住没关系,机器上会有非常醒目的标示。机器会测量伤者心电图情况,做好放电准备。准备完成后,会有一个提示,要求任何人不要解除伤者,并需按确认键,
操作者只需按一下确认键即可。
按下之后,就开始电击,
注意任何人在这个时候不要接触伤者!除非也想被电击!原则上应做一次放电,如无效果,再进行心肺复苏。
AED是一种十分有用的急救设备,它可以大幅度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率。1999年,美国芝加哥国际机场部署AED的头一年,就救助了14名猝死伤者,其中9名得以成功保命。在发达国家,你可以在公共场所很容易找到AED,像公用电话一样挂在墙上。一旦有需要,可以立即取下来使用。但是国内的AED装备并不全,在国内唯一一次见到AED是在机场,深锁于保管箱中,取用十分不便,希望那些有决定权的人们看到,多部署几台AED。还是那句话,希望没有用,但有备无患。
【附图:日本地铁中的AED】
以上就是意外伤害心肺复苏的整个流程,稍稍梳理一下,
确认环境安全,
判断意识/呼吸/心跳情况,
注意保护伤者颈腰椎,
使用AED(如果有的话),
心肺复苏,一直坚持到救护车到来。
切记,常见的心脏/呼吸骤停,最佳救援时间只有4分钟,从1)到4)的步骤要非常快,不要犹豫,不要浪费时间,不要无所作为的等待,这是真正的钻石般宝贵的救援时间。
连载五完
8-9胸痛的处理(一)危害
老张今年60出头,身体略胖,平时无病无痛,腿脚灵便。早几年单位组织体检曾经查出来
血糖有点高,老张也没注意
,人生不就是图个乐子么?
该吃就吃,该喝就喝
出事的那天是一个冬天的周末晚上,老张约了三五好友,吃罢啤酒烧烤的夜宵,跑到茶楼去通宵“垒长城”。凌晨时分,突然感觉到胸口压了块石头一般,还有肋下的烧灼痛,喘气都困难,背部也有紧缩的闷痛。老张匆匆告别牌友
打车回家
,躺下以后疼痛消失。老张下定决心,第二天一早要去医院挂号查个明白。
早上自己起床去上卫生间
,突然觉得天旋地转一阵眩晕,消失的胸痛又猛烈袭来,连呼救都没有来得及,立时就晕了过去。五分钟后,家人发现老张晕倒在卫生间,呼叫不应,立即打电话叫120。救护车被堵在早高峰的路上,整整35分钟后才赶到老张楼下。
等待救护车的老张家人乱作一团
,手忙脚乱请来邻居一起将老张抱到床上,呼叫老张无数次,又是掐人中又是拽胳膊,老张时醒时昏,一直没有说出一句完整的话。救护人员进门后,做了简单的现场救护后,就把老张抬上救护车,送到附近的三级医院急诊科,急诊大夫马上确诊是大面积心肌梗塞,在医院抢救了半天,老张终于没能走出医院急诊室。
胸痛是最常见的急诊症状,有统计表明,在三级医院的急诊中,每五个人就有一个有胸痛症状。但胸痛并不简单,许多的原因都可以导致胸部疼痛,有可能是心脏的原因(心源性胸痛,心绞痛),也有可能是肺部、胸部炎症、神经、胃和食道等部位的问题。
其中,
心源性胸痛是特别危险的信号,这标志着患者可能会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ACS),意味着致死率非常高的一类疾病。
其特点是起病急促,直击要害,令人防不胜防,长期高居人类健康杀手前列。根据最新的统计(参考文献二),
中国每10秒就有1人死于心血管疾病
每年死于心血管病(包括心脏病和脑血管病)约350万人,占总死亡原因的41%,居各种疾病之首。
胸痛不可轻视,原因在于:
一方面,我国有巨大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和肥胖人口,他们都是心血管疾病经常光顾的人群,但人们对于心血管疾病的知识非常匮乏。
一旦发病,胸痛患者很难自行分辨病因,在拖延与等待中白白浪费时间,等专业的救护人员介入的时候,时机已经太晚。有数据表明,
我国患者就医延迟很明显,主要原因是患者的拖延
,发病后两小时到院的占44.6%,大于6小时占20.3%,对于每一分钟抢救时间都很宝贵的心血管疾病而言,这无疑是在等待之中扼杀生命。
另一方面,毋庸讳言,我国的医院的流程整合水平还有待提高。
心梗病人送到医院,在实施关键的介入治疗以前,一般需要按部就班地经过以下流程:急诊科初诊——请求心内科会诊——影像检查——影像报告/会诊——手术准备——家属术前谈话——麻醉——手术。
一般而言,短则需要1-2个小时,长则2-3个小时,才能实施最为关键的介入治疗手段。其中仅仅是术前谈话一项,由于医患之间关系紧张、互不信任,平时一个小小的微创手术的术前谈话,家属问这问那都能用上1个小时,对于生死攸关、价格昂贵的心脏介入手术,家属一糊涂就更加浪费时间了。
当然医院也不是没有问题,且不说前面那些繁杂的程序本来是可以优化,节省时间的。如果遇上节假日或夜间,在没有良好梯队的医院,值班的住院医生可能技艺不精,根本不敢做主,再去打电话叫上级医生来处置,就更浪费时间。
数字说明问题,在美国,心梗抢救成功率排名第一的威斯康辛地区,有19%的患者能起死回生;而在中国急救水平最高的上海,这个几率目前还只有1%的水平,对于其他地区而言更是远远不及。大多数心血管病人的家属就像老张的家人一样,从来没有想到会以这种忙乱和无助的方式,匆匆与亲人道别。就像本文开始少年Pi所说的,成为痛到不愿回忆的回忆。
稍稍回看一下前面的病例,其中
蓝色字部分
全部是关键性的错误,只要稍稍留心就可以避免,结果将完全不一样。
8-10胸痛的处理(二)早期识别
鉴于心血管疾病巨大的危害,对于胸痛的处理原则应该是:
宁枉勿纵
。要非常重视胸痛症状,
宁可反应过度被证明小题大做,不可掉以轻心放过真正的危险信号
不要等到拨打120的时刻,才想起关注家人的健康。
从平时做起,对于年龄大于30岁以上的家人,应该督促其每年做一次体检,关键是要认真读体检报告。
如果家人有如下健康威胁,就要特别小心,随时做好心脏病发作的准备:
心脏病家族史。
直系亲属(父母兄弟姐妹)中有没有心脏病患者?有几位?下列情况要特别留心:是否有家族成员有早期心脏病发作的情况(男小于55岁,女小于65岁,见参考文献三)?是否有超过一个家族成员有心脏病发作的情况?这两种情况是家族史中的高危因素。
长期高血压。
对2级高血压以上(高压160以上,低压100以上)或五年以上的任何级别的高血压,都要坚持降压治疗,并随时注意心脏健康。
长期高血糖。
对糖尿病确诊(空腹血糖超过7.1)超过十年的人们,要注意心脏的健康,定期复查血糖和心电图。
高血脂。
高血脂是动脉粥状硬化的直接原因,也是冠心病的主要原因,要特别重视低密度脂蛋白(LDL)的指标值,低密度脂蛋白浓度大于4.1mmol/L的人群,应该密切关注血脂变化,并注意心血管健康。
心电图异常。
心电图曾经有异常的人群,包括但不限于:ST段异常、早搏、心律不齐等,原则上应该作进一步的检查,包括心电图运动试验(俗称平板)、24小时动态心电图(俗称浩特),必要时还可做心脏彩超、心血管造影、心脏CT等,争取搞清楚原因。
肥胖。
可以自己算一下BMI指数,就是体重除以身高再除以身高,例如某人身高1米75,体重90千克,那么BMI指数是90/1.75/1.75=29.38,超过28的都是肥胖,这位就属于肥胖人群,他患心脏病的可能性要远远高于常人。
吸烟。
吸烟不仅易于诱发癌症,还容易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对于烟瘾较深的家人,还要特别关注其心脏病发作的可能。
在当下的中国,全科/家庭医生尚不发达,因此鼓励大家自助互助,家人之间要互相知道以上几个关键体检指标是否有问题。
如果上述任何一个指标有问题,就要在家人出现胸痛症状的时候,第一时间考虑到是心脏方面的问题,不要等症状恶化,即使症状消失,也要立即就医。
还有一点需要强调,
中国的老辈人特别能忍,怕麻烦旁人
对于胸痛而言,要反复鼓励他们说出每一次难受,周围的家人千万不要有怨言
处理好小麻烦,可以避免大麻烦
此外,
平时可以在家中备一些硝酸甘油,最好是随身携带,这是一种处方药,急用时再买可能来不及。
已经备有这种药的家庭,要注意保质期,在不开封的情况最多两年失效(以说明书为准),开封以后最快一个星期就会失效。
连载六完
8-11胸痛的处理(三)发病时
胸痛很可能是急性心梗的前兆,每一刻被拖延掉的时间,都代表着更多的心肌死亡。
即使抢救及时,坏死的心肌也不会再被新的心肌更替
,而是在心脏上产生瘢痕组织,难以与其他正常心肌协同动作,永久性地影响心脏的功能。因此,
时间就是心肌
按照宁枉勿纵的原则,一旦发生胸痛,病人和周围的人应该立即做如下几件事情:
静卧。
要立即让病人躺下静卧,即使在街上也必须这样做,千万不要硬撑。
初发胸痛是身体的黄牌警告,如果再继续活动,心脏彻底停摆就非常危险了。本节开头的案例中,老张胸痛发作了以后仍然进行了很多活动,从而诱发了更加严重的心肌梗塞。病人静卧以后,可以松开衣领衣扣,让病人更加舒适一些,同时要避免环境过冷或过热,减少心脏负担。
呼叫。
大声呼叫让周围的人注意,请求协助。不要等到难受的无法忍受的时候再去麻烦别人。急性心梗非常疼痛,病人可能会像前例中的老张一样,根本没有机会呼救。前期出现先兆性胸痛的时候,就应该及时呼救了。
用药。
按照国际红十会的急救指南(参考文献一),发生胸痛以后,推荐服用阿司匹林。如果胸痛病人还没有发生严重心梗,服用阿司匹林是简便易行的缓解措施。
这是一种非处方药(因此本文才斗胆推荐),按剂量服用的话副作用很小,即使最后查明胸痛原因与心脏无关,服用也没有问题。由于是非处方药,
患者的家属也可以在等待救护车期间,派人去附近药店买阿司匹林口服片(300毫克一片的,如只有150毫克的,就吃两片),不过家庭常备更好。
此外,心血管疾病最常用的救命药是硝酸甘油,但此药为处方药,必须有医生的指导才能使用。前已述及,心血管高危人士应在医生指导下,在家中备有此药,并随身携带,发病时翻出来及时服用,会有很大帮助。
要特别注意硝酸甘油的服用方法与一般药物不同,需要舌下含服,不要直接咽下去,每5分钟一次,最多3次,最大程度发挥药效
陪伴。
病人胸痛发作以后,一直到就医期间,应该有人不间断地陪伴
。这是因为,
如果病人心梗急性发作,最佳抢救时间只有4分钟左右
前例中老张数次离开朋友和家人的陪伴,从而失去了最后的急救机会,导致悲剧发生。
心脏病人常犯的错误是,症状减轻就脱离陪伴。
要知道此时病人已经绑上了定时炸弹,应该片刻不离地被监视,直到专业的医护人员接手。
特别容易出问题的是,病人上厕所期间会短暂脱离陪伴
,这是非常危险的。因为上厕所会有蹲起动作,且可能会憋劲,非常容易使本已岌岌可危的心脏最终停摆,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因此,病人上厕所期间必须全程不脱离陪伴者的目光,且要注意轻起轻落。
随时准备心肺复苏。
心血管高危人士的家人应该学会心肺复苏术(前文已述),一旦病人急性心跳骤停,在让其他人叫救护车的同时(如果没叫的话),立即展开心肺复苏术。
记住,
最佳抢救时间只有4分钟
只有现场的人从容不迫地做好救助,救护车赶来才有意义。
及时就医。
胸痛可能是阵发性的,过一会儿病人就会感觉恢复正常,成为拖延甚至不就医的理由。如果胸痛发作时正好是晚上,病人更容易拖延,等到天亮以后再去就医,前例中老张的悲剧也与此有关。
由于胸痛随时可能发生急性心梗,病人应该立即就近就医,不要有任何拖延
。一定要先去医院再说,想找关系也罢,想挑医院也罢,不是不可以,但请稍后再说,
只要到医院就比在家里安全
顺便辟谣
网上流行一个热帖,说心脏病发病时憋气咳嗽可以自救。经过认真的查证,这是极其误导的,大声咳嗽只对少数室上性心脏病有用,对于最常见的(也是致死率最高的)心肌梗死则是有害无利。对于心梗的预防,还应按照上述原则,从早期胸痛开始就密切注意,及时就医。
8-12中风的处理(一)危害
老李50多岁了,患高血压已经10多年,
降压药时用时停
,感觉头晕不舒服就吃点大夫给开的降压药,血压好转不难受了就停药。和一般老友不同,老李身体还不错,体型既不胖也不瘦,平时还坚持爬山运动。
出事的时候是春节刚过的早上,
几天来宾朋来往也没怎么锻炼,又吃得有些油腻
这天早起,老李
想把前几天的运动量补回来
。早上倒春寒,天气特别冷,
老李嫌运动出汗穿的不够多
热身也没做就急匆匆上了山
爬了几分钟就有点走路发飘,几位晨练的同伴看老李不舒服就把他送回了家。到家以后,老李突然嘴角歪斜,开始呕吐。老李的老伴这才发慌,
把老李扶到卫生间又是捶背又是顺气
,但是情况越来越严重,老李渐渐无法站立。老伴急忙打电话到120求助,救护车用了15分钟就及时赶到。急救人员做了简单处理就把老李送到了就近的医院。
这家医院是当地一所不错的综合医院,各科实力都还不错,但是
医院没有针对脑卒中患者的绿色通道
,老李一家像没头苍蝇一样在医院里面乱转,一会儿急诊科通知要等待神经内科大夫会诊,一会儿又说要再等神经外科大夫看看,一会儿影像科通知赶紧缴费做CT,早晨门诊人特别多,缴费排队就等了20分钟,好在做CT的时候护士帮忙插号没有再排队。好不容易拿到加急的CT报告,医生通知是缺血性脑卒中,如家属同意,需要立即手术溶栓。
大夫开始了
冗长的术前谈话
,老李的女儿插进来说认识另外一家医院的神经外科的大专家,
想要转院治疗
。负责谈话的小大夫一听,也没有多说话,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转运病人可能会有危险,就离开去忙别的了。老李的老伴害怕出意外不愿转院,老李女儿则坚持转院,
一家人争了好一会儿
,最终决定,为了稳妥期间,先不转院。
正在此时,老李开始剧烈呕吐,断断续续说头疼得厉害。医生直接开出病危通知书,并告知家属,如不立即采取血管溶栓手术,需要签署一个知情同意书,出了事情医院概不负责。老李女儿不再坚持,签字同意马上手术。手术情况还算顺利,但是老李落下了后遗症,左半边身体出现偏瘫,走路总是向一边斜,脸也歪了,说话总是不利索。
相对于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可谓是不相伯仲的另一大杀手。脑血管疾病的急性发作叫做脑卒中,俗称中风。中风一旦发作,病程发展极快,很容易让人在猝不及防中就错失了最佳救治时机。
如不及时治疗,
脑卒中患者死亡率很高,在存活下来的患者中,致残率又极高
脑卒中可以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前者就好像水管被污物堵塞,后者就好像水管爆裂,其中缺血性脑卒中较为常见,约占70%或更多。
无论是缺血性脑卒中还是失血性脑卒中,都会导致脑局部的神经细胞缺乏足够的氧气供给,几分钟内就会陆续死亡。要知道神经细胞死一个少一个,不可以再生,受这些神经细胞控制的身体机能也会随之失去作用,这种后果一般是不可逆的。最常见的脑卒中危害有:肢体运动障碍、语言障碍、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或失明。
有一段数据很有意思,患有大血管急性缺血性中风的患者,每小时损失1亿2千万神经细胞、8300亿神经键、和714千米有髓纤维。如果将这个损失的速率与正常衰老相比,
缺血性中风的病人,相当于每小时大脑老化3.6年。
更糟糕的是,中风导致的脑损伤将集中于局部,考虑到这种因素,足以对部分功能区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据统计(参考文献四)中国每年发生脑卒中病人200万,其中有70%~80%的脑卒中患者因为残疾不能独立生活。已经发病被抢救回来的患者,还面临着更高的复发概率,一旦复发就更加加重。
和上节的心肌梗塞病例一样,本节的病例中也有
蓝字部分
,那些都是错误的处置。要想正确处置中风患者,必须要有很好的早期识别:
8-13中风的处理(二)早期识别
早期识别
尽管危害巨大,如能及早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中风患者可以获得相当不错的预后效果。
和心血管疾病一样,脑血管疾病也很少是一蹴而就的。因此了解病人的健康基础就十分重要。
老生常谈,30岁以上每年应该例行体检。血脂、血糖、尤其是血压指标要关注,
男55岁以上、女45岁以上
可以考虑做一个颈动脉彩超,及早预防缺血性脑卒中。
具体情况,请参考本公众号的体检专题(发送07给本公众号可见)。
如果上述体检指标有提示异常,那么就应该特别小心下面提示的症状出现。
此外,中风病人常有短暂的不适先兆,被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这些症状发作时会持续数分钟,半小时以内可以完全恢复,它们的出现是中风的先兆。
如能抓住TIA症状并及时就医,那么可以大幅度提高中风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走路不稳。
中风患者在早期经常会不明原因的跌跤,即使在平地上也是如此,这是因为短暂的脑缺血造成了运动神经的损伤。
言语不清。
脑供血不足时,负责语言的神经失灵,突然说不出话或吐字不清,但持续时间短,最长不超过24小时。
眼睛发黑。
单眼突然发黑,看不见东西,几秒钟或几十秒钟后便完全恢复正常,这是因为脑缺血引起视网膜缺血所致。
头晕恶心。
中风患者会反复出现瞬间眩晕,视物旋转,几秒钟后便恢复常态,严重者可以恶心呕吐。
口角歪斜。
很多中风患者的亲属会发现病人不自主地“做鬼脸”,出现口角歪斜或伸舌偏斜。
除此之外,中风患者早期还会出现肢体麻木或无力、血压波动、短暂昏迷、嗜睡等症状,症状太多,不容易记住是吧?
国际红十字会的救助指南(参考文献一)提供了一个测试方法,可以对可能的中风患者做一个简易判定:
1)要求对方露出牙齿或微笑。
如果脸部双侧对称则正常,如果有一侧出现歪斜则异常
2)要求对方闭上双眼,双臂向前平伸。
如果双臂运动一致,且能坚持10秒为正常,如果有单臂不协调或往下掉则异常。
3)要求对方重复自己的一句话。
如果口齿清晰则正常,如果无法重复、用词错误或发音不清则异常。
记住了吗,分别是微笑、伸臂、说话。
这种判断方法尽管简易,但其准确率可以达到90%以上!
如果中风患者没有旁人可以协助,那么也可以对着镜子做这些事情。
不管是旁人检测还是自测,
一旦发现异常,就要立即拨打
120
或999
,并向周围的人求助。
为了好记,英文指南上还写了一个FAST法则,为了便于记住上面三项测试,如果有三项中的任何一项,那就要尽快拨打电话,所以加了一个T(elephone)
附图:FAST示意图
8-14中风的处理(三)发病时
确定中风以后,要立即记下开始中风的时间,争取在三个小时以内使病人得到医院的有效治疗。
如果能及时有效地治疗的话,很多患者可以恢复到几乎与常人无异的水平,否则就可能留下各种后遗症。
现场应该采取的处置措施为:
和心血管疾病一样,中风病人需要绝对静卧,但是
中风病人的静卧体位稍有不同
,头部应该略微垫高,让血液不要集中在大脑。也可以采取半躺的姿势。缺血性中风的病人大多数神志清醒,应防止病人过度悲伤和焦虑不安。此时应让病人静卧,并安慰病人。同时做一些肢体按摩,这样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血压进一步下降而使缺血加重。
不要贸然吃药
前已述及,
中风可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者症状极为相似,但是用药截然相反
。在不借助CT等诊断设备的情况下,即便是专业医生也很难判断,因此
不要急于给病人吃药(包括心血管病人常用的阿司匹林)
,以免加重病情。此外,中风突然加重可能导致呕吐,如此时病人正在吃药喝水可能导致呛噎,因此尽量避免吃药。
禁止震动
尤其是对出血性脑卒中而言,即使轻微的震动也会使病人脑中的出血口扩大,因此
应该避免任何头部震动
,同时病人自己上厕所,起身,甚至咳嗽的时候都要注意,保护脆弱的颅内血管。
正确搬运
如果病人倒在地上,不要急于扶起病人,
应该有2到3人协助,把病人平托到床上
,等待专业急救人员到来。
从家中往医院转运应该使用担架,下楼梯时要头上脚下
,避免头部充血。同样要避免头部震动,应该有一人用双手托住患者头部,给予缓冲。
气道畅通
病人严重呕吐可能会吸入呕吐物或痰,
应该让其头部偏向一侧,以便呕吐物不在嘴中滞留
,防止堵塞呼吸道。如果病人发生抽搐,较劲牙关,可以用纱布裹住筷子,垫在牙齿之间,以防咬破舌头。如果病人有痰鸣声,说明吸入了痰,可以用塑料管伸入喉部,轻轻吸出。
尽快就医
中风发病症状表现比较严重,一般而言,延误治疗的比较少。但因时间窗口太小,到医院以后要尽快进入实质性的治疗环节,不要在准备环节上浪费时间。
顺便辟谣
网上有所谓放血疗法治疗脑卒中,方法是在耳朵下面(或者手指,或者其他什么地方)刺破小口,
放出中风患者的一点鲜血,据说就可以立即改善中风症状。各位聪明的小伙伴,你看过了前面的中风病因简介,直觉就会告诉你这种方法有多么扯了
。真要是遇到中风病人发作,3小时的救援时间不够折腾的,还是抓紧做些正事吧。
顺便公益广告
看完本文以后,如果你觉得有必要更加深入地学习急救知识,那么可以咨询本地的急救中心或红十字会,这两个机构都会提供非常专业的急救培训。前者一般会提供速成的免费培训,后者则提供收费的短期培训班,培训结束后可以拿到红十字会认证的急救资格证书,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参加。
本文的写作得到了两位急救专家的专业指导与支持。首先要感谢
肖锋医生,肖医生供职于美国马里兰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室,出国前曾在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工作。
像我这样一个外行人写点科普文章,能得到肖锋医生这样兼具一线医疗经验和国际视野的专家做指导,实在是有些荣幸得过度了。不料,肖医生改得十分认真,许多疏漏的细节都一一指正。
有多细呢?婴儿版海姆力克拍打要用
,AED贴片的
两个心脏病风险因素,蓝色字的部分,都是肖医生利用周末两天的时间,在大洋彼岸一字一句给指出的。此外,肖医生还帮助找来海姆力克法部分插图(带wikihow水印部分),并取得了版权所有者的授权。我想,愈是大家,做小事愈是不苟。肖医生身体力行所体现的,已不仅是医生之德,而是为人之道了。
此外,也要
感谢青岛市急救中心培训科的王秀玲科长,
王科长长期从事院前急救培训工作,为一个城市急救知识的普及做着不屑的努力。
事实上,我的最初的急救知识,就是在青岛市急救健康教育基地,由王科长手把手教给我的,也领略了王科长深入浅出的教学风格,所以王科长应该是我在急救方面的启蒙老师。
本文草就后,在肖医生审稿的同时,又辛劳王科长做了一遍全面修改,帮我指出其中不少疏漏之处。有了启蒙老师的首肯,我才敢将本文呈献给大家,希望在真正的用到的时候,能帮忙,不添乱。
顺便还要再说一下,本文中除来自wikihow的插图已取得授权外,其他插图均来自互联网,版权所有者如有异议,可以联系本公众号,我将即行撤下。画画不容易,写点科普也不容易,还请包涵。
最后,向大家推广一下肖锋医生的微信号(搜索:美国急诊临床经验荟萃,或“Dr_XiaoUSA”),肖医生的新浪微博也很精彩,微博号:Dr_XiaoUS。写得十分专业,对急救临床知识的提高,十分有帮助,欢迎大家关注!
参考文献
[1].IFRC.Internationalfirstaidandresuscitationguidelines2011.[P].,2011,P24.
[2].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2.[R].2013
[3].心脏病——藏在“心里”的家族史[J].金融博览,2007,11:74.
[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2011版).[P].,2011
全文完
推荐阅读
讲座实录:
王秀玲讲掌握急救知识
版权说明:
选题及内容由本平台编译整理。其他公众号或媒体转载,请注明作者并在文首标注以下信息:
作者:晓荣
转自公众号:晓健康(ID:unikcesshealth)
健康之事,习而晓之,晓而行之,行而久之!
健康知识硬科普平台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unikcesshealth
健康之事,习而晓之,晓而行之,行而久之!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7
03-07
03-07
03-07
03-07
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