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呕吐辨证(二) 小儿呕吐辨证(二)小儿呕吐辨证(二)

小儿呕吐辨证(二)

元宵节

上一期我们讲了

小儿呕吐的

原因、表现和简单辨证,这期我们讲常用方证。

在辨证上:

里的呕吐主要从太阴、阳明、少阳考虑;伴有表证的呕吐多数是因为发热后津液上逆引起,比如太阳呕吐。少阳、太阴伴有发热的也可以引起呕吐。

在治法上:

看条文“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这个说的是寒的情况不可以下。如果是热引起是可以下的,比如方剂:大黄甘草汤,里热上逆,里不通透,下面闭塞,可能会引起上逆呕吐。

所以有句话讲“欲进南风,先开北侧”,大便一通,呕吐即止。包括一些大便秘结,有热引起的口腔溃疡,只要大便通了,溃疡就好转。

里寒水饮上逆引起呕吐

半夏干姜散方

“干呕,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

半夏干姜(各等分)

右二味,杵为散,取方寸匕,浆水一升半,煎取七合,顿服之。

我们看药证功效:

半夏:味辛平。《神农本草经》: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张,咳逆肠鸣,止汗,生川谷。

干姜:味辛温。《神农本草经》: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生川谷。

半夏温中化饮,降逆止呕;干姜温中止血,散寒除湿。半夏、干姜配伍具有温中化饮、降逆止呕、散寒除湿的功效。针对里虚,寒饮上逆而需要温中化饮、降逆止呕、散寒除湿的病机而配成。

这条直接就是里虚寒引起的水饮上逆呕吐。

煮散意思是打成粉后,用水煮过服用。方中半夏一般用的是生半夏,法半夏因为制过效果会变弱,煮40分钟即可。生半夏煮50-60分钟仍然保留了轻微的刺激性,这时的效果是最好的,药味虽少,效力强。

含有干姜半夏散这个基础方的方剂,大家可以找出来去学习下,比如有小青龙汤等,再比如下面这条就是其中之一。

干姜人参半夏丸

“妊娠,呕吐不止,干姜人参半夏丸主之。”《金匮要略》

干姜人参(各一两)半夏(二两)

这条是呕吐过多导致伤津液,在半夏干姜散的基础上加了人参。半夏二两,药势以降为主。

如何判断是不是伤了津液?

表现:呕吐无力了,颗粒不进,人吐虚。

比如:一些怀孕前三个月的妇女,平素有寒饮,怀孕时就容易呕吐,吃不下,胃口不好,甚至见水,见油都可引起呕吐,这时可以考虑服用此丸或煮成汤。

生姜半夏汤方

“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

半夏(半升)生姜汁(一升)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内生姜汁,煮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服。止,停后服。

这个呕比较难受,欲吐却吐不出。

小半夏汤方

“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

半夏(一升)生姜(半斤)

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实际上这两条差不多,只是份量不同,依病情的轻重用方。也是半夏干姜散方义,只是一个是用干姜,这个用生姜。

生姜与干姜如何区分?

干姜温中力量大;生姜解表,止呕力量大。

两条服法也不尽相同,大家需要仔细看下。

小半夏加茯苓汤

“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半夏(一升)生姜(半斤)茯苓(三两)

这条是说,水饮比较严重,心下痞,按之胀。严重者会出现心下水饮结实,有条文描述“心下坚大如盘,水饮所作”。这样的案例是有的,我曾遇到过一例,心下一大块,如果去西医检查估计会说肝脾肿大了。服药一周变软,两月后完全消失。

水饮向上冲逆的话可能引起呕吐,或心悸,或眩晕,简称眩悸,所以用小半夏茯苓汤。

半夏、茯苓降逆,利水化饮;生姜温胃止呕。我们看到舌淡白,舌苔厚腻,舌肥大,呕吐,无其它症状,可以优先考虑此方。

其实就是小半夏汤,由于水饮重向上冲逆,加了一味茯苓。不少坐车容易头晕的人就是这个问题,为此坐车易头晕呕吐者不防备上。

寒热夹杂引起呕吐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干呕而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黄芩(三两)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半夏(半升)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此方为黄芩汤与小半夏汤合方。

临床证见:舌尖红,舌苔厚腻,或黄腻,有呕或吐的表现,或有眼屎,大便稀或黄,或大便硬。

黄芩汤有什么作用?清热养津液。黄芩汤里有芍药甘草汤基础方,芍药甘草汤止痛去血痹养津液。所以这个黄芩加半夏生姜汤的病机就是降逆止呕,清热养津液。

此方应用很广,临床中我们不能按条文治病,按条文生病的机会不会太多,而方证背后的病机却是多方面的。这个方可以用于咳嗽,可以用于肺炎高热,可以用于呕吐下利,可以用于舌苔黄厚腻,很多类型的疾病我都曾用过,效果很好。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方

“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宋359)”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各三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太阴阳明合病:看药就可以分病位,干姜太阴用药;黄连黄芩阳明用药;人参补津液亏损。

“这个食入口即吐”是湿热上涌引起,本有寒,所以用了干姜去温中焦;而热重上逆引起呕吐,所以黄芩和黄连各用了三两。

干姜温中解表,止呕止利;黄连、黄芩,清热,止利,配合干姜,寒热并用,有升有降,沟通阴阳。有太阴的寒,又有阳明的热,热为主,配合人参补津液。

症见:口干,口渴,呕吐,心下痞闷,或大便稀,舌胖而苔浮黄。

用了呕吐未好,可加半夏。加上半夏是不是又有了我们说的第一条半夏干姜散的基础方了,同时也形成了一个新方半夏泻心汤。

火气上逆引起呕吐

大黄甘草汤

“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大黄(四两)甘草(一两)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这条可以看作是火逆,怎么理解其背后的病机?

大黄四两,很明显阳明里热结很重才用到这个量,肯定有大便不通,如果是虚寒的用了方向就错了。也就是说大便不通引起的上逆呕吐才能用此方。

大黄苦寒,清阳明热,攻逐宿食瘀血,推陈致新,条畅肠胃;甘草和百药,补津和胃,清热解毒。

我们再看大便不通,火热上逆可以引起什么问题?

症见:上焦可以口臭,咽干,口舌溃疡;中焦可以腹胀满,或心胸烦燥;下焦可以大便秘结不通。

大黄甘草汤方本用来治疗食已即吐的,吃饭也吐。因为火热上冲,阳明热可以出现在任何部位(三焦表里都可以发生)。大黄可以清热,既然能清热的话,由热引起的症候群都可以治,阳明热可以灼伤津血,会有溃疡等诸多表现,大便通了,不少症状就自然消失。

气逆引起呕吐

橘皮汤方

“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

橘皮(四两)生姜(半斤)

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下咽即愈。

这条说的是气逆引起的呕吐。陈皮和生姜,理气降逆止呕,有干呕的症状,也有气上冲逆的表现,呕吐严重了津液损失过多是有可能导致手足厥的;有嗳气,气上冲的表现。为此呕吐多、干呕可以考虑此方。

橘皮竹茹汤

“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

橘皮(二斤)竹茹(二升)大枣(三十枚)生姜(半斤)甘草(五两)人参(一两)

应用:此方适用于气逆以及中焦胃虚有热。

陈皮【性味】苦、辛,温。

【功能主治】用于理气健脾,燥湿化痰,胸脘胀满,食少吐泻,咳嗽痰多。

竹茹【性味】甘,微寒。

【功能主治】清热化痰,除烦止呕。用于痰热咳嗽,胆火挟痰,烦热呕吐,惊悸失眼,中风痰迷,舌强不语,胃热呕吐,妊娠恶阻,胎动不安。

生姜:止呕温胃

大枣、甘草、人参:补虚养津液

胃虚会产生什么问题?中焦胃虚,呕吐无力,中不治下会产生下焦固涩无力,大便无力,小便无力,或小便频多。所以此方对治的病机就是呕吐后引起的胃中津液丢失过多,以及中焦有虚热。实际上是以生姜甘草汤为基础方的加减,加了陈皮,和竹茹两味药。

应用:大人或者小孩呕多,热,伤津液,可以考虑此方,

成药部分

藿香正气水或者丸

太阴呕吐。

主要成分:藿香、茯苓、大腹皮、紫苏叶、白芷、橘皮、桔梗、白术、厚朴(姜炙)、法半夏、甘草等。

功效:适用于有太阴水饮引起呕吐腹账,及有表证。

保济口服液

寒热夹杂呕吐(王老吉药业出品)

主要成分:钩藤、薄荷、蒺藜、白芷、木香、广东神曲、菊花、广藿香、苍术、茯苓、厚朴、化橘红、天花粉、薏苡仁、葛根、稻牙。辅料为蔗糖、聚山梨酯。

功效:适用于腹痛吐泻,噎食嗳酸,恶心呕吐,肠胃不适,消化不良,舟车晕浪,四时感冒,发热头痛。看成份就知道了,有寒药,有热药,有理气药,有补津液的药,有解表药。

服用方法

很多人吃药无效,多数因为服用方法不得当。

呕吐严重的,一定要慢慢喂,一支喝很快下去,无法吸收,又吐出来。所以一瓶保济口服液或者藿香正气液,分半小时喝完即可,每隔5-6分钟喝一点点,这样才能慢慢吸收进去,吸收了,对证了,就会有效果。

最后说一下,幼儿园及小学一年级的小朋友呕吐,多数因为食用太多的牛奶、酸奶,这种呕吐只要停了奶,呕吐便很少再发生。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