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关注我们
应激(
stress
)俗称压力(
pressure
)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事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类承受着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强烈的生理和心理应激。应激是一种生物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和完善的一系列防御反应,适度应激对于机体是一种保护机制,有利于机体对复杂外部环境的适应。但是,应激反应过强、持续时间过长,又没有及时加以调适、干预,将会损害我们的身心健康。应激在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约
75%~90%
的人类疾病与应激机制的激活有关。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无论是确诊患者还是一线医务人员,无论是疑似病人还是密切接触者,无论居家隔离者还是广大防疫人员(军警、公务人员、快递小哥等),甚至健康的普通民众,都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和身心考验,难免产生焦虑、恐惧、担忧、疑病、失眠、无助、愤怒等各种情绪变化和行为反应,这都是
的应激反应。
可是,到目前为止,肺炎疫情已有二月有余,承受压力大、心理反应重,没有得到有效心理干预、自我调节或合理宣泄的人员,部分会从
的心理反应转为应激性疾病或心身障碍或疾病。
由此,新
炎疫情到现在,心理干预的重点和关注的对象也需有所变化,而心身疾病的干预和治疗不同于通常的心理障碍(疾病)、躯体性疾病。
心身疾病是心理、社会因素诱发或加剧的躯体疾病。
临床上常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现象,患者自诉症状非常明确(如:经常头疼、头晕,很多部位莫名其妙隐隐作痛;时常胃不舒服,腹胀、腹痛、便秘、腹泻;常感胸闷、心慌、气短等),但
经过正规医院的系统检查没有发现特殊病因,或是查到一些
与症状的严重程度不对应
不足以解释主诉的症状异常结果,
这些由心理社会因素所致的躯体化症状让人难受、困惑、无奈,影响工作、困扰生活
。对此,医学上也被称之为医学无法解释的症状
(MedicallyUnexplainedSymptoms)
、功能性躯体症状
(FunctionalSomaticSymptoms)
、躯体症状障碍(
SomaticSymptomDisorder
等,现逐渐
统一为
躯体痛苦障碍(
Bodilydistressdisorder
心身障碍(疾病)的通常诊疗模式是
症状、检查、无病归因
,或是
症状、检查、疾病诊断(以某个器官或专科症状为主的诊断)、传统干预(
对症为主)
自然难以疗愈。
由于治疗效果不佳,患者非常痛苦,医生也很无奈。
患者会换医生、换科室、换医院,所谓的“逛医”现象,
最终很多会集中到大城市的三级医院的专科(专家)门诊,主要分布于
神经、消化、心血管内科和妇科,这也是造成大医院心身疾病就诊高发原因。
其实,这类属于心身类的疑难杂症患者,需要用
医学模式进行思考。
心身疾病的诊治需采取症状的整体归因、多模式的整合治疗(心身同治)原则。心身疾病的治疗要根据病程的不同时期和主要矛盾确定治疗的主次,兼顾到患者的躯体和心理两方面。一方面要采取有效的躯体治疗,以解除症状、促进康复,即针对躯体化表现(症状)。另一方面,如果需要持久的疗效,减少复发,则需要在心理和社会水平上加以干预和治疗。对于急性发病而症状严重者,应以对症治疗为主,辅以心理治疗。对于以心理症状为主、辅以躯体症状的,或虽然以躯体症状为主但已呈慢性经过的心身疾病,则可在常规躯体治疗的同时,重点安排心理治疗。
由此,有以下现象时要考虑到心身疾病的可能,
尤其是承受了比较强烈的压力刺激和(
或)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压力状态。
一是有两处以上的可能随时间而变化的症状;二是症状使个体感到痛苦和过渡关注症状;三是不同医生对病情的诊断或解释不一样;四是有失眠包括入睡难、早醒以及对睡眠时间的过度重视;五是慢性长期的疲劳感。
也即,在
肺炎疫情的当下,
如出现上述症状或状况,要注意到心身疾病的可能,不能把重点置于躯体化症状,而是要找相关的医生咨询,接受合理的治疗,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蒋春雷
从心身医学角度谈如何成为名医
科学网
2017
FavaGA,CosciF,SoninoN.CurrentPsychosomaticPractice.PsychotherPsychosom2017;86:13-30
图片来源于网络
sdfd
作者简介:
蒋春雷,
海军军医大学心理系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从事应激、抑郁症与心身疾病防治研究,兼任中国生理学会监事、中国神经科学会理事、中国生理学会应激生理学专委会主任委员(前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身医学专委会副主委等。主编《应激医学》《应激与疾病》《航海医学心理学》等教材专著8部。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SCI收录60余篇(SCIreview6篇)。入选上海高校跨世纪人才、军队杰出人才等人才培养项目;曾获中央组织部、国家人事部和中国科协颁发的中国青年科技奖、上海市曙光优秀学者、明治乳业生命科学优秀奖、军队院校育才奖银奖、全军优秀博士论文、总后科技新星、总后优秀教师,以及心理学家等荣誉,立三等功2次。
历史阅读
“应激损伤防护”科普系列(十)
“应激损伤防护”科普系列(九)
谨防疫情下的创伤后应激障碍(下)
谨防疫情下的创伤后应激障碍(上)
学会呼吸,给肺放个假
“应激损伤防护”科普系列(八)
走在复工的路上,我们该如何调整心态
“应激损伤防护”科普系列(七)
运动抗“疫”,缓解焦虑
“应激损伤防护”科普系列(六)
“应激损伤防护”科普系列(五)
用肌肉放松缓解复工焦虑
“应激损伤防护”科普系列(四)
比新型冠状病毒更可怕的病毒:恐惧
长夜不能眠,伏枕独辗转,该怎么破?
“应激损伤防护”科普系列(三)
安心“宅”,远离替代性心理创伤
疫情时期大众焦虑与谣言传播的心理学实质与应对策略
焦虑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应激损伤防护”科普系列(二)
“应激损伤防护”科普系列(一)
应激负荷评估技术介绍
动起来,用脚步丈量家的温暖
如何做到安稳“宅家”,积极“抗疫”?
高效管理时间,有效控制应激
居家隔离,如何调整自我身心健康
请转发!把这套专业的诊间健身操献给前线医务工作者!
让“放松”陪伴我们度过这段艰难的时光
危急时刻,避免“羊群”思维
信息太多,怎么看
从容面对停摆的日子
不确定的隔离周期与情绪变化(二)
疫情应激致身心疲惫,来做PMR&音乐SPA
疫情下的心理危机干预:运动抗压来支招
面对疫情,我们要如何缓解心理应激?
恐惧、焦虑影响抗病毒免疫,如何应对?
心理援助-我们在行动
面对疫情,我们如何做心理调适?
抗疫应激管理公众号-开篇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7
03-07
03-07
03-07
03-07
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