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可以订阅哦!
我们常说,医学是有局限性的,但追求科学进步的脚步却永不停歇。
2016年,
北医三院又有一批新的医疗技术,经过严格的审批和长期观察,转为常规技术普及应用。新技术带来新的希望,让我们来看看这些技术都有哪些吧~
项目团队
北医三院
急诊科
项目负责人:马青变
(第1排右1)
团队成员
郑亚安、郑康、葛洪霞、李姝、
杜兰芳
郭治国
从1名患者的救治经历谈起...
2016年5月5日,对于53岁的席先生注定是个终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他差点就和大家天人永隔......
时间定格在17:45,正在与同事谈笑风生的席先生突然倒地,面色青紫,意识丧失,医生到场时心跳已经停止10分钟,经过一系列抢救,他的心脏恢复了跳动。
随后席先生被送到北医三院急诊科。虽然有了心跳,但由于脑损伤严重,仍然处于昏迷状态,也就意味着即便活下来,也有可能成为植物人,怎么办?
急诊科马青变副主任决定立即实施亚低温治疗,保护大脑功能。所有准备工作就绪,开始降温,以最快的速度将体温降至33℃,并维持24小时,随之再以0.1℃/h的速度将他的体温恢复到36℃。
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亚低温治疗共持续了72小时。治疗结束后,席先生的神志完全恢复,随即他立刻在病床上就开始了工作,完全不像经历过鬼门关的人,曾经的席先生又重新回到我们的世界。
技术名称
亚低温技术在心脏骤停患者脑复苏中的应用
技术内容
心脏骤停是患者突然发生的心跳呼吸停止。脑组织对缺血缺氧最为敏感,
心脏骤停
4-6分钟以后即可发生严重损伤。因此,虽经积极抢救恢复心脏跳动,
往往因严重脑损伤,最终死亡或留下严重的神经功能缺陷。
既往很多方法都收效甚微,
亚低温治疗
目前唯一
可以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生存率及保护脑功能的治疗措施。
自2012年,北医三院急诊科在国内率先开展亚低温治疗,制定了相关流程和规范,效果显著,已有10余位患者获得了重生。
何为亚低
亚低温是指将患者的体温降至32-34
维持12-24小时,治疗过程经历3个时期。
诱导期:
要将患者的体温尽快降至32-34℃,越快越好;
维持期:
将体温降至32-34℃后,维持该体温12-24小时,在这一时期要求体温控制平稳,尽量减少波动;
复温期:
维持期后,缓慢将体温恢复至36℃,复温速率0.1~0.2℃/h。
简单总结一下,就是快速降温、平稳控温、缓慢复温。
如何实施亚低
目前主要有2种方法,都是利用物理热交换原理,降低患者的体温。
体表亚低温
用一个自黏式体表降温毯,黏贴于患者的躯干部位,降温毯内有循环流动水,降温毯里循环水的温度可以根据患者体温和设定温度进行反馈调节,带走体内热量,降低体温。
优点是没有创伤,缺点是体温控制的精确程度稍差,体温波动幅度偏大。
血管内亚低温
是目前我院
最常采用
的降温方式。
首先,将低温导管置入血管内,通常选择股静脉。导管连接亚低温治疗仪后,导管上的球囊里循环流动4℃冰盐水,利用热交换原理进行反馈性的降温。
血管内亚低温降温速率快,控制体温精确,虽然放置低温导管需要穿刺血管,但创伤几乎可忽略不计,且出现穿刺相关并发症的几率很低。
温有副作用吗
大家可能会担心,人体正常体温37℃,将体温降到32-34℃会不会有什么问题?
从我们治疗的经验来看,亚低温治疗是非常安全的,仅有极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寒战、电解质紊乱、尿量增加、心律失常等并发症,而且对于亚低温患者,我们会严密监护,出现问题及时处理。
与传统治疗方法的区别?
本项技术
经抢救恢复心脏跳动,但仍然昏迷的心脏骤停患者,既往多采用传统的降温方式,包括冰袋、冰帽、冰毯,但仅能降低身体表面温度,不能真正降低组织内部尤其是大脑的温度,不能起到保护脑组织及神经功能的作用。
亚低温治疗可以降低人体内部核心温度,精确管理患者体温,是目前唯一被临床试验证实可以改善心脏骤停患者神经功能的措施。
此项技术适合哪些患者?
心脏骤停经积极抢救恢复自主心跳但仍然昏迷的患者。
本项技术能够
提高心脏骤停患者存活率,
改善心脏骤停患者的神经功能,使其更好的回归社会。
文|北医三院急诊科杜兰芳
编辑|孙静
摄|苏天是
北医三院订阅号
健康科普>>
北医三院服务号
就诊服务>>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7
03-07
03-07
03-07
03-07
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