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钟敏莹
张熹煜
是我在广东省中医院带教的八个学生中的两个。说是学生,其实我只能教他们浮针,他们都已经是各个科室的顶梁柱。他们写的关于浮针的文章昨天在《中国针灸》第八期发表了。现在刊登在这里,让其他兄弟姐妹了解他们所做的工作,了解文章的格式,了解《中国针灸》,了解广东省中医院。
钟敏莹
张熹煜
符仲华
符仲华老师浮针治疗颈椎病的临证经验
钟敏莹
1,3
,张熹煜
2,3
(1.广东省中医院理疗科,广东广州510120;2.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分院综合三科,广东广州510006;3.广东省中医院符仲华浮针医学名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广东广州510120)
【摘要】介绍了符仲华老师运用浮针治疗颈椎病的独特诊疗经验。符老师引入肌筋膜触发点理论,仔细辨析颈部肌筋膜触发点所在之处,使用一次性使用浮针在病痛区域周围或者临近
上肢的皮下层进行扫散,可迅速纠正相关肌肉等软组织的缺血缺氧状态,打破疼痛的恶性循环,促进颈部相关肌肉自身修复。在浮针操作的同时,配合再灌注活动,加速疏通气血,气血充和则痹痛自除,有效促进颈项功能恢复。
【关键词】符仲华;浮针疗法;颈椎病;名医经验
符仲华老师是浮针疗法发明人,再灌注活动首创者。南京大学生理与疼痛医学博士,南京军区总医院博士后,南京中医药大学浮针医学研究所所长,广东省中医院主任指导老师。浮针疗法自1996年发明,经过近20年的临床运用,操作技术、理论创新日臻完善,近年来在国内外推广发展迅速,符老师注重结合现代解剖生理学知识,以肌筋膜触发点(myofascialtriggerpoint,MTrP,又常被称为激痛点)为切入点,应用浮针治疗软组织伤痛、内科妇科杂病疾患疗效卓著。2014年起,
符老师在广东省中医院带徒,2015年我院专门成立广东省中医院符仲华浮针医学名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我们有幸跟师,聆听指导,随诊左右,获益颇多。现将符老师运用浮针治疗颈椎病的独特经验和见解介绍如下。
椎病病因病机再认识
颈椎病的病因病机古籍早有记载,《证治准绳》云:“颈痛头晕非是风邪,即是气挫,亦有落枕而成痛者
由挫闪及久坐而致颈项不可转移者,皆由肾气不能生肝,肝虚无以养筋,故机关不利。”认为诸如闪挫、久坐、失枕等慢性劳损因素均可引起颈椎退变失稳,阻遏气机,气停血瘀痰阻,导致颈项疼痛,清窍失养形成颈椎病。中医以气血为核心,气血乃人体生命的根基,五脏六腑、骨骼、经络,乃至毛发、皮肤都必须依赖气血的滋养。《黄帝内经》云:“气血充盈,百病不生”。对于颈椎病的临床治疗,符老师认为气血理论仍应贯穿始终。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活动筋骨,通达气血,以蠲痹治痛。并重视机体“自愈”能力在治病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气血充和,则病易趋康复也。
关于颈椎病的现代医学发病机理,符老师认为颈椎病的发生发展与颈椎周围组织、肌肉缺血缺氧密切相关,而肌肉组织功能失调在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为了完成人体各种生理活动所需要的姿势、体位平衡及稳定,肌肉随时都要作出适应性的变化
肌肉张力不平衡容易引起骨刺增生、椎间盘突出、韧带增厚等
[1]
。颈椎病患者在放松状态下,项背部相关肌肉上可触及局部紧张的肌肉块和紧绷带,压之可诱发整块肌肉痛,并扩散到周围或远处部位的放散痛,这阳性反应点实质为MTrP。MTrP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长期慢性劳损,引起局部神经肌肉组织过度释放乙酰胆碱,造成局部肌肉自发性收缩,引起了受累肌肉张力增加,因而局部血循环障碍,供血供氧减少,释放一系列神经递质,形成局部疼痛
[2]
。除疼痛外,MTrP还可引起血管收缩、局部发冷、流汗、立毛反应等自主神经现象
[3]
。而MTrP附着的肌肉(患肌)受到机械性张力,使附着于脊椎的肌肉缩短,导致椎间盘的压力增加,负荷过重,颈椎间盘退变加速,诱发颈椎病的形成。研究证明,慢性触发点多表现为局部供能障碍、肌小节缩短及高频、高幅和异常形态的自发电位,因此,慢性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可能是急性损伤继发局部供能障碍所致的一种慢性肌肉病变结构
[4]
。因此有效纠正MTrP的缺血缺氧状态,对短缩肌节的适度拉长,能有效打破疼痛的恶性循环,促使颈椎功能恢复。
浮针的治疗机制
浮针疗法是对传统针灸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皮部理论认为,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振奋皮部之经气可推动体内气血运行畅达,通则不痛
[5]
。浮针疗法作用的层面在病痛周围的皮下疏松结缔组织,相当于传统经络的皮部层面。
研究表明传统针刺起作用的正是浅筋膜中的主要组织,即皮下疏松结缔组织,
通过针刺能激发人体结缔组织强大的抗病、修复功能进行镇痛
[6]
。符老师指出,浮针疗法作用部位就在皮下浅筋膜,不深入肌层,浮针操作手法为皮下水平扫散,大大增加了刺激面积,力专效宏。且操作更安全,可避免针刺所发生的断针、滞针现象。根据传统针灸学中“以痛为输”及“近治原理”,浮针疗法进针点选择在病痛局部的周围,而不是局部,针尖直对MTrP,针至病所,这是浮针疗法的显著特点之一
[7]
人们习惯于将针具直接刺激病变组织所在组织,认为这样才可治疗软组织疾病。浮针治疗机制在于当运用一次性使用浮针直接挤压、牵拉皮下组织,特别是在扫散时,可导致液晶状态疏松结缔组织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由于压电效应,释放出生物电,而具有良好半导体导电性能的疏松结缔组织能够高效率地传导生物电,当生物电到达病变组织时,产生反压电效应,改变细胞离子通道,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可而促进肌肉等软组织的修复
[8]
。在临证诊疗中,符老师非常重视对MTrP的触查,根据MTrP所在肌肉(患肌),使用一次性使用浮针在患肌周围区域或邻近四肢的浅筋膜层进行扫散,改变组织缺血缺氧状态,从而促进患肌及相关的软组织自身修复。研究证实局限性疼痛患者的疼痛部位血流量明显低于健康人,浮针治疗后血流量有明显的增加,可使致痛物质减少,而起到治疗疼痛的作用。不仅如此,浮针能迅速起效,也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有着密切的关系
[9]
在中医气血理论的指导下,符老师经过多年大量的临床实践,由单纯进针扫散发展到扫散配合再灌注活动,有效促进气血运行。符老师指出:如果单纯用进行浮针扫散手法,虽然有效,效率却还可提高,如果在扫散的同时配合患者局部肢体活动,可以迅速提高周围组织的灌注,疗效起效快捷且更持久。在浮针操作过程中,患者主动活动患处关节肌肉,或者医生给予一定阻抗,使得相关的肌肉紧绷与放松交替(见图
),有利于缺血组织的血流恢复
[10]
。符老师强调,再灌注活动是浮针治疗扫散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补充,使得血液进入缺血部位的形态不再是缓缓流动,而是波浪式前进,加大了灌注的动力与范围
[11]
。再灌注手法可以分为被动再灌注和主动再灌注,前者由医者主导实施或患者健康肢体实施,后者由病患肌肉自主实现有节律地舒张和收缩
[12]
图1握拳10秒左右放开,局部充血明显
少量重复进行肌肉收缩-放松动作可有效增强血流动力进行局部再灌注,从而改变MTrP缺血缺氧状态。患肌得到有效调整,MTrP所导致的疼痛、麻木眩晕等一些列临床表现随之消失。
浮针治疗
颈椎病分型论治
颈椎病的治疗,传统上采用针刺、牵引、推拿以及服用活血通络的药物,这些方法起效速度相对慢一些。浮针疗法具有起效快捷、立竿见影、疗效持久等优点。颈部肌肉在维持着颈椎的动力平衡起着重要作用,颈椎病的发生往往伴有颈背肩部肌肉触发点的形成。尤其是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头夹肌、斜角肌、肩胛提肌、冈上肌等
[13]
。当颈椎病患者出现疼痛、麻木、眩晕等一系列临床症状时,应根据患者MTrP出现所在的肌肉,灵活采用相应的浮针扫散配合再灌注活动。其中颈型颈椎病和椎动脉型颈椎病浮针疗效明显,为临床应用的适应症。
3.1
颈型颈椎病
颈型颈椎病以颈项强直、疼痛、活动受限,可牵涉肩部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本型患者在颈夹肌、上斜方肌、肩胛提肌、菱形肌常可触查到MTrP。符老师指出:在浮针操作前首先明确患肌,在浮针扫散操作过程中配合再灌注活动。
颈型颈椎病的患肌主要是:头夹肌、颈夹肌、肩胛提肌、斜方肌、冈上肌、冈下肌、菱形肌、肱桡肌等等。
操作方法
[14]
:①同侧肘关节下方3-5cm处进针,针尖向上;②同侧肩峰内侧,由外向内进针,针尖朝向冈上肌等患肌;③菱形肌下方5cm处进针,针尖朝上(图2)。针具选择一次性使用浮针(国家发明专利号:971143188,公开号:CN-1186653A,直径1.5mm,长度为3.2cm),主要由软套管和不锈钢针芯组成。常规消毒,在皮下水平进针,针尖指向病灶,针体在皮下疏松结缔组织中向前推进,皮肤表面可见线状隆起,运针深度一般以软套管全部埋入皮下为度。进针后以拇指为支点,食指和无名指一前一后作扇形扫散,每部位扫散时间约2min。操作完毕后抽出不锈钢针芯,将塑料软套管留置皮下,胶布固定。留置6h后将软套管拔出,嘱患者起管后勿湿水,留管期间病人可照常活动。
图2常用的治疗颈型颈椎病的大体位置
再灌注活动操作如下:①颈夹肌:患者头部前屈并轻微旋转至健侧,使颈夹肌拉长至最大幅度,然后医者手固定患者后枕部,让患者试着后伸颈部肌肉并紧绷,医者给予阻抗10秒后告知患者放松。②上斜方肌:患者耸肩向两耳部位靠拢,医者手掌放置患者肩部,给予阻抗10秒后告知患者放松,双肩下移置初始位置。③肩胛提肌:患者收下颌使其靠近
,然后头部向健侧旋转45°,使一侧肩胛提肌拉长至最大幅度,然后医者手固定患者头顶,让患者试者仰起头,医者给予阻抗10秒后告知患者放松。④菱形肌:患者收下颌使其靠近
,然后双手环抱胸,尽力用手去触摸另一侧肩胛骨,肌肉主动紧绷10秒钟后放松。以上动作均为患者肌肉紧绷与放松重复交替3次。
颈型颈椎病是浮针的常见适应症,浮针治疗本病反馈速度快,起效常立杆见影,三次之内一般明显缓解。
3.2
椎动脉型颈椎病
本型患者因椎动脉受到颈椎病中患肌刺激,血供减少,导致脑部血供不足,从而产生以眩晕为主症,若局部的肌肉痉挛肌紧张可刺激交感神经,可伴有恶心、呕吐、出汗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表现
[15]
。检查时可在胸锁乳突肌、斜角肌、上斜方肌处可触查到MTrP,触诊可感觉到手下紧硬,与健侧比较有明显差别。
操作方法
[8]
:①远道取穴进针点患者上肢与躯干夹角为25°-35°,在前臂桡侧中央,由下向上进针;②近部取穴进针点在距离MTrP下方3-5cm处,针尖朝向病灶(图3)。行针操作过程同上述颈型颈椎病。
图3常用的治疗椎动脉颈椎病的大体位置
在扫散过程中配合再灌注活动,具体操作如下: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一侧上臂上抬,医者掌心置于患者前臂给予阻抗10秒后告知患者放松。以上动作患者肌肉紧绷与放松重复交替3次。
本型患者浮针扫散再灌注能迅速改变组织缺血缺氧状态,头晕立马改善,自主神经功能症状随之减轻。需要注意的是,本型患者可因颈部过度旋转伸屈诱发供血不足,对于眩晕明显患者可在触诊后取仰卧位远道取穴进针扫散再灌注,可有效改善患者组织供血。
验案举隅
4.1
颈型颈椎病医案
崔某,女,24岁,乘务人员。初诊:2014年7月29日。主诉:颈痛反复发作2年余。现病史:患者2年前由于工作需要,需长期站立和低头,开始出现颈肩部酸痛,活动受限,无明显上肢放射性麻木疼痛,曾行按摩治疗后颈项酸痛稍缓解,但反复发作。现症见颈肩及上背部酸痛不适,颈椎后仰时疼痛加重,活动受限,舌暗红,苔白,脉弦细。体查:颈肩部肌肉紧张,C3-7双侧肌肉轻压痛,压顶试验(-),椎间孔挤压试验右(-),右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颈椎X线检查示:颈椎生理弯曲度变直,C3-7椎体缘增生,椎间孔狭窄。中医诊断:痹症(气滞血瘀型),西医诊断:颈型颈椎病。
MTrP触查:颈夹肌(++),上斜方肌(+++)、肩胛提肌(+++)、竖脊肌(++)、胸锁乳突肌(+)、斜角肌(+)。
治疗:针具选择一次性使用浮针,针对患者颈夹肌、上斜方肌、肩胛提肌、竖脊肌MTrP,在颈肩部距离MTrP下方5cm进针,浮针扫散操作与再灌注,双侧同时治疗,针后患者颈肩疼痛明显减轻,然后抽出不锈钢针芯,将塑料软套管留置皮下,胶布固定。嘱患者6小时后自行取出软管,并注意纠正不良姿势,定时调整头颈部体位,一诊结束。
2014年8月1日二诊:颈肩部僵硬感明显减轻,但后仰仍有疼痛,MTrP触查:上斜方肌(+)、胸锁乳突肌(++),遂根据MTrP所在位置,在前颈部及颈后进行浮针扫散再灌注,针后患者颈后伸及各方活动无碍,疼痛消失,留置软管于皮下6小时以巩固疗效,随访1月未有复发。
按:本例患者是以
颈椎后群
肌筋膜触痛点(MTrP)引起的典型颈型颈椎病医案,根据患者病史与症状表现,MTrP的触查首先寻找主颈椎后伸仰头的相关主动肌,通过对MTrP的浮针扫散与再灌注,患肌缺血缺氧可迅速改善。治疗后患者颈后伸受限仍存,对拮抗肌的触诊也不容忽视,
虽颈椎病患者胸锁乳突肌本身很少疼痛,然而紧张僵硬则提示触发点存在,可影响颈椎后伸活动,必须针之解决。
因此诊治重在思路,经验重在积累。
4.2
椎动脉型颈椎病医案
麦某,男,51岁,工人。初诊:2015年2月4日。主诉:反复头晕2年,加重1月。现病史:患者2年前无诱因出现头晕,呈阵发性发作,伴恶心呕吐,予以活血通络中药内服后症状有所改善。近1月头晕发作加重,颈部酸痛,过度屈伸或旋转颈椎时头晕症状明显,端坐可缓解,头部不敢随意旋转。发作时偶有恶心呕吐,无天旋地转感,无头痛,无耳鸣,听力正常,无心慌胸闷不适。纳眠差,二便调。舌暗红,苔薄白,脉细。查体:颈椎生理曲度稍变直,颈部两侧肌肉稍紧张,椎旁轻压痛,叩顶、压顶试验(-),旋颈诱发试验(+),四肢感觉、肌力、肌张、腱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血压值、血糖值正常。颅内多普勒血流图(TCD)示:1.高阻型脑动脉硬化血流频谱改变;2.双侧椎动脉颅内段血流速度减低。椎动脉血管彩超示:右侧椎动脉管径细。左侧椎动脉、双侧锁骨下动脉近端、无名动脉未见异常。颈动血管脉彩超示:双侧颈总动脉内膜增厚。DR颈椎六位片示:颈椎推行性边,C4-6椎体缘见骨质增生,C5/6、C6/7椎间隙变窄,C5/6、C6/7双侧钩锥关节增生,相应椎间孔变窄,附件C5-7小关节骨质增生。前纵韧带局部钙化。中医诊断:眩晕(气虚血瘀型),西医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
MTrP触查:右胸锁乳突肌(+)、右斜角肌(++)、上斜方肌(++)、双肩胛提肌(+)、右冈上肌(+)
治疗:患者仰卧位,针对右胸锁乳突肌、右斜角肌MTrP,先选取前臂桡侧中央为进针点浮针扫散,配合上肢再灌注活动,针后患者转头时眩晕症状明显减轻,但低头时仍有眩晕,颈椎酸痛。遂另患者坐位,针对双侧上斜方肌MTrP,在距离MTrP下方5cm处确定进针点,浮针2枚扫散再灌注。针后颈椎酸痛顿减,活动无明显眩晕。留置软管6小时,一诊结束。
2015年2月5日二诊:颈项疼痛基本消失,但颈侧屈仍有眩晕。MTrP触查:右上斜方肌(+)、右斜角肌(++),在距离MTrP所在位置下方3-5cm确定进针点,扫散再灌注,针后患者眩晕缓解,侧屈活动无碍,留置软管于皮下6小时以巩固疗效,随访1月未有复发。
按:本例患者是以
颈椎侧方
肌筋膜触痛点(MTrP)引起的典型椎动脉型颈椎病医案,在完善MTrP的触查后宜先从肢体远端进针浮针扫散再灌注,远道取穴可同时调整斜角肌、上斜方肌等侧方患肌功能状态,事半功倍,然后再根据患者症状改善情况,近部进针消灭MTrP以进一步改善局部缺血缺氧状态。
本文从符仲华老师对颈椎病的病因病机再认识、浮针的治疗机制、浮针治疗颈椎病的优势病种、验案举隅四个方面对其治疗颈椎病的独特经验进行介绍,以促进名医经验的传承和发展。浮针疗法治疗颈椎病能起到解除肌痉挛、快速治疗疼痛、改善活动氛围、增加患肌组织局部血流等作用,促使颈椎病自愈。其中对颈型、椎动脉型颈椎病取效快捷,远期疗效好,可用较少治疗次数解决病痛。对于本病治疗,一般能快速解除疼痛,颈部活动受限明显改善或消除,其他伴随症状如头晕、耳鸣、恶心、心慌也随之好转,患者常感到较治疗前明显舒适、轻松。
治疗颈椎病不仅仅得关注治疗,也不能忽视MTrP活化与持续因子的作用。多种诱发因素都可致使疾病复发,因而自我防护及生活调摄十分重要。也就是说,需要关注导致颈椎病复发的一些不良习惯的纠正:如嘱患者选择合适高度枕头,改变长期低头工作习惯,纠正日常不良阅读姿势,在恢复期内不看电视,定时调整头颈部体位,加强颈部肌肉的功能锻炼,防止颈部外伤等可消除致病因素,巩固疗效,以促进颈椎恢复健康状态。
参考文献
[1]马登尚,庞灿.针刺斜方肌起中止点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评价[J].针灸临床杂志,2015,31(02):18-20.
[2]韩蓓,黄强民,谭树生.大鼠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自发肌电现象和病理组织学研究[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1,30(06):532-535
[3]西蒙斯,特拉沃尔.肌筋膜疼痛与功能障碍:激痛点手册.第1卷,上半身[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4:5-6.
[4]吕娇娇,黄强民,汤莉.大鼠慢性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电生理和病理组织学研究[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3,32(07):621-628.
[5]
肖安菊
夏有兵
符仲华
,等.浮针疗法治疗痛证研究进展[J].中国针灸,2013,33(12):1143-1146.
[6]范刚启,赵杨,符仲华.针刺方向、角度、深度与针刺镇痛的关系[J].中国针灸,2010,30(11):965-968.
[7]范刚启,钱俐俐,赵杨,等.针刺镇痛机制的多样性及问题分析[J].中国针灸.2013,33(01):92-96.
[8]李桂凤,符仲华.浅谈浮针对疼痛医学发展的启示[J].中国针灸,2014,34(06):591-593.
[9]刘晓玲,张武昌.浮针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4,(27):69-70.
[10]陶嘉磊,符仲华,张宏如.浮针疗法作用机制浅析[J].时珍国医国药,2014,25(12):3006-3008.
[11]
符仲华
浮针疗法的好帮手-再灌注手法[A].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1:175-181
[12]符仲华.再灌注和再灌注活动-关于外治法中边治疗边活动的方法[A].全国针灸临床适宜技术推广研讨会暨甘肃省针灸学会论文集[C].2013:204-209
[13]谭树生,庄小强,黄强民,等.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治疗颈椎病疗效观察[J].广西中医药,2012,35(05):13-15.
[14]符仲华.浮针疗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04.
[15]王翀敏,陈红薇,王延武,等.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5,34(01):48-50.
FuZhonghua’sExperienceonFu'sSubcutaneousNeedlinginTreatmentofCervicalSpondylosis
ZHONGMinying
1,3
ZHANGXiyu
2,3
(1.Dept.ofPhysiotherapy
GuangdongProvincialHospitalofTCM
Guangzhou510120Guangdong
2.ThethirdDept.ofComprehensivemedicine
GuangdongProvincialHospitalof
TCM(UniversityTownBranch)
Guangzhou510006
Guangdong
3.FamousTCMExpertInheritingStudioofFuZhonghua(Fu'sSubcutaneousNeedling)
Guangdong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Hospital510120
Guangdong)
[Abstract]
Dr.FuZhonghua’suniqueclinicalexperiencesofFu'ssubcutaneousneedling(FSN)inthetreatmentofcervicalspondylosisareintroducedhere.Dr.Fuusedthetheoryofmyofascialtriggerpoints(MTrP)intothefieldofthemanagementofcervicalspondylosis.TheMTrPsiteshouldbecarefullypalpatedinthemusclesaroundtheneckand
ipsilaterallimbs.FSNneedlesareusedtosweepthesuperficialfascialayerfromsidetosidearoundthepain.Thismethodcanrapidlyimproveischemiaandhypoxiastateoftherelevantmuscles,effectivelybreaktheviciouscycleofpain,soastocurethediseasedmusclesitself.AndDr.Fudevelopedreperfusionapproach,
themovementofrelevantmuscleswhileFSNmanipulation.
ItcanregulatetheQi-blood,whichthengothroughtheneckandlimbs.Therefore,thecongestionofQi-bloodaswellastheimpedimentpainisremoved.ItcanbecooperatedwithFSN,toeffectivelypromotecervicalfunctionalrecovery.
[Keywords]
FuZhonghua
Fu'sSubcutaneousNeedling,FSN
CervicalSpondylosis
Famousdoctor’sexperience
作者简介
钟敏莹(1981-),女,医学硕士,主治医师主要研究领域:浮针的机制及临床应用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7
03-07
03-07
03-07
03-07
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