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这些小动作,当心会有大问题爸妈要警惕 孩子有这些小动作,当心会有大问题爸妈要警惕孩子有这些小动作,当心会有大问题爸妈要警惕

孩子有这些小动作,当心会有大问题爸妈要警惕

一提到天真调皮的孩童

他们那圆嘟嘟的脸蛋和丰富的小表情

就跃然于脑海中

那孩子频繁眨眼睛、做鬼脸、发出怪声

就一定是调皮的天性使然吗?

如果孩子出现以上症状

家长们可要警惕

有可能是孩子患有小儿抽动症

想必大家也是第一次听说抽动症

就让附小宣来为你介绍一下吧!

抽动症学名为抽动障碍(ticdisorderTD),为

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功能紊乱导致

,常起病于

儿童时期(2-15岁之间)

,孩子常出现一个部位或者多个部位肌肉运动或发生抽动,多为不自主的、反复的、刻板的动作,所以孩子会表现出不停眨眼睛、不断耸肩、挤眉弄眼的一系列“小动作”。

抽动症是怎么发生的呢?

有很多因素都会使孩子患上抽动症:

家族中有人患该病则孩子患病较多见

孩子生病过程中如果有局部刺激,如眼结膜感染带来的频繁眨眼,而眼睛好转后眨眼没有停止

孩子因身边环境或学业带来的压力负担,身体产生了应激反应等。还记得疫情未平之时,学校都支持网络授课形式,学生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后,抽动症患儿的数量大大增加

抽动症虽不是器质性病变,但还是会对孩子带来危害,比如

注意力无法集中从而导致成绩下降

抽动表现会导致孩子在同龄人面前缺乏自信心

频繁某一部位肌肉抽动会导致肌肉僵硬不适

抽动症状严重的小孩甚至会影响日常生活

当孩子表现出这些“小动作”并且一直持续,无论怎么制止都无法停止甚至加重的话,请立即停止责备和训斥。

附小宣得到相关数据表明:

国内至少有超过100万名成年人备受此疾病的困扰,他们大多源于儿童时期家长对症状的忽略,没有得到及时治疗致使抽动症延续到成年

那么,家长们

拿起笔做好笔记咯!

以下是正确的应对办法:

理解和接纳孩子,了解孩子不是在进行恶作剧

帮助孩子减少紧张情绪等可能加重抽动症症状的因素

需要及时带孩子到专业医院进行全面评估与治疗,争取最大程度缓解孩子的痛苦

附小宣带着家长朋友最关心的几个问题

找到了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儿保科的副主任医师党嘉文

一起来看看其中有没有碰巧你也想问的呢:

孩子已经得了抽动症,能不能自行好转呢?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到了一定年龄阶段症状会自行消失,就忽略不计。抽动障碍属于发育行为学疾病,随着大脑发育成熟,1/3患儿会自愈,1/3症状减轻,1/3持续到成年。

症状比较严重的一般不会自愈,还会产生共患病,大大增加我们的治疗难度,所以抽动障碍提倡

早诊断、早治疗

孩子得了抽动症,会变傻吗,会长不高吗?

实际上,家长有这种担心能理解,但这些症状

不会对孩子的生长发育和智力造成影响

孩子确诊患有抽动症后,我们作为家长应做些什么呢?

抽动症主要依靠药物治疗,家长除了不要给予孩子压力外,还应该坚持陪伴孩子接受治疗。

因为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不良反应,有些家长可能会产生抵触,觉得不如不治,这是错误的想法。目前药物治疗的方法还是比较成熟的,不治疗则会对孩子产生一系列的危害。

医生以什么方式来判定孩子患有抽动症呢?

在医院里,主要采用

临床描述性诊断方法

,依据患儿抽动症状和相关共患精神行为表现进行诊断的,同时医生还需要排除可引起类似表现的其他疾病。所以医生会对患儿及家属详细的询问病史,还希望大家耐心回答噢~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让我们来听听党嘉文医生

对抽动症治疗有怎样的见解

各位家长朋友们大家好,我们对于抽动障碍的治疗强调“四化”,

长期化,规范化,个体化,团队化

。那么,治疗的药物包括硫必利,舒必剂,可乐定等,用药时从最低剂量开始,逐渐加量,一旦用药,需要长期坚持,症状缓解或者短暂消失并不是停药指标。

因为抽动障碍可能共患多动障碍,学习障碍,对立违抗障碍,品行障碍等,所以治疗需个体化,如果共患心理或者精神疾病,我建议其需与心身医学科共同诊治。

与此同时

对抽动症的误解偏见屡屡皆是

敲黑板负责任的告诉大家:

抽动症不是抽搐或癫痫

更不能和多动症划等号!!!

情绪是因,抽动是果

关心帮助患有儿童抽动症的患者

不仅是家长朋友的使命

社会中的你我同样应该照顾患儿情绪

呵护他们的内心世界

文/图周子琦

编辑:黄黎

校对:任诗雨

主审:王伊

新闻热线:0830-316502

直接点击

关键词

查看以往的精彩~

粪菌移植

解密“常规”化验单

体检报告

入院注意事项

食药相克

无痛胃镜检查

就诊全攻略

二三级教授坐诊时间

名老专家坐诊时间

外科专家坐诊一览表(上篇)

外科专家坐诊一览表(中篇)

外科专家坐诊一览表(下篇)

看病不排队

脑卒中上篇

脑卒中下篇|

幽门螺旋杆菌

狂犬病|

妇科病|

女性“尿失禁”|

不孕症|

待产包|

心梗|

心肺复苏术

小儿肺炎|

儿童疫苗|

如何判断孩子病情轻重|

母乳喂养和宝宝哭泣|

儿童腹泻

艾滋病|

胆囊结石

糖尿病|

肾脏疾病|

前列腺炎|

骨质疏松|

超声检查|

被鱼刺卡住|

人工耳蜗|

颈椎病

常见慢性病|

宣传部投稿邮箱:xcb026@126.com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