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此时的宝宝不会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要求或者不适,但是细心的妈妈不难发现,宝宝的微妙的表情已经表达了小小身体的需求。妈妈们在看完这一内容后,就会轻松知道宝宝什么时候饱了、饿了、困了、高兴、愤怒、不舒服以及宝宝产生的脱皮、溢奶、胎记、夜惊、罗圈腿、新生儿黄疸、呼吸“异常”、体重下降、乳牙早萌、斜颈、髋关节脱位、头部血肿、新生儿肺炎、脐部出血及高热等情况,轻松应对!陪宝宝健康成长!
表情--宝宝表情隐藏的小秘密
宝宝还不会说话,你怎么知道他这时候是高兴还是难受?是饿了还是饱了?不要着急,宝宝虽然还不会说话,但他们可以用一个表情、一个动作来表达一切。
宝宝在学会说话以前,人小“需”多,却还没有足够的沟通、表达能力,尤其是没有掌握到语言这门技巧,无法顺利传递信息,让新妈妈在喜悦之余,多了几分照顾不周的担忧。好在孩子有着丰富的面部表情和手势变化,只要能破译这些身体“密码”,就能了解孩子的感受和需要,给孩子最好的呵护。
表情:懒洋洋
密码:我吃饱了
妈妈最怕宝宝饿着,但过量喂食显然也不是好事。怎么才能判断宝宝已经吃饱了呢?其实也很简单。当宝宝把奶头或奶瓶推开,将头转一边,并且一副四肢松弛的模样,多半就已经吃饱了,妈妈就不要再勉强人家吃东西了。
表情:严肃
密码:缺铁
宝宝的笑脸是了解其营养均蘅状态的“晴雨表”。从宝宝的发育进程看,一般他在出生后2-3个月便可以在父母的逗引下露出微笑。但有些宝宝笑的很少,小脸严肃,表情呆板,这时候你就要小心了,因为这多半是体内缺铁所造成的。如果遇到这种情况,你最好连续一个星期给宝宝补铁,很快,他严肃的表情会逐步消失代之以灿烂的笑容。
表情:笑
密码:兴奋愉快
当孩子感觉舒适、安全的时候,就会露出笑容,同时他还会满目发光,兴奋而卖力地向你舞动他的小手和小脚。这就表示:他很开心。这是妈妈最愿意看到的表情,也是最容易读懂的表情。这个时候,妈妈也不要吝啬自己的笑容你充满爱心的回应会让孩子更安心、笑得更灿烂。
表情:爱理不理
密码:我想睡觉了
玩着玩着,宝宝的眼光变得发散,不像刚才开始那么目光灵活而有神了,对于外界的的反应也不再专注,还时不时的打哈欠,头转到一边不太理采妈妈,这就表示他困了。这时,就不要再逗孩子玩耍了。只要给他创造一个安静而舒适的睡眠环境就好。
表情:瘪嘴
密码:提出要求
孩子瘪起小嘴,好象受了委屈,这很可能是要开哭的先兆。当父母有经验后就会知道孩子是用这种方式来表达要求,至于孩子肚子饿了要吃奶,或尿布湿了要人换,或寂寞了要人逗,就得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喽。
表情:小脸通红
密码:大便前兆
整齐判断出孩子便便的时机,对父母减少工作量可谓至关重要。如果看到孩子先是眉筋突暴,然后脸部发红,而且目光发呆,这是明显的内急反应,得赶紧带他便便了。不然,你就得等着收拾孩子的排泄物了!
表情:哭
密码:锻炼身体
宝宝一哭,妈妈就着慌了:是饿了、冷了、病了、还是尿布湿了?如果这些常规因为都不是宝宝哭泣的原因,也许你就可以乐观的看待这个问题了,哭泣可能对他的身体有好处呢。尤其当宝宝的哭声抑扬顿错,响亮且有节奏感时,你更是不必担忧。因为适当的哭泣是宝宝锻炼肺活量、声带和肌肉关节以及发展智力的重要方式,而泪水所含的杀菌物质还越有预防眼病的作用。所以,如果孩子哭闹的时候没有伴随别的不良状况,你也就不必多虑那只是宝宝在告诉你:“我的身体很健康!”
表情:吮手指、吐气泡
密码:别理我
大多数宝宝在吃饱穿暖尿布干净而且还没有睡意的时候,会自得其乐地玩弄自己的嘴唇、舌头,比方说吮手指、吐气泡什么的。这时的孩子更愿意独自玩耍,不愿意别人打扰。所以,妈妈就不要去打扰人家了!
表情:眼神无光
密码:疾病先兆
健康的宝宝眼神总是明亮有神、转动自如的。若发现你的孩子最近眼神黯然呆滞、无光少神,那很可能是身体不适的征兆,也许他已经患上了疾病。这时最好带孩子去看大夫,千万要迟疑!
表情:橛嘴、咧嘴
密码:我要嘘嘘
在每次小便之前,宝宝通常会出现咧嘴或是上唇紧含下唇的表情。当宝宝出现这种表情的时候,为了保险起见,最好是把把小便,或是检查他的纸尿裤是不是应该换了。
动作--新生儿原始反射动作
由于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尚不发达,故手掌、手臂、腿部、口腔在遇到外界刺激时,会自动做出许多无意识的反射动作,等到神经系统成熟,反射动作即被意识控制的行为所取代。
1)寻乳反射:
用手指轻微碰触新生儿的嘴角或脸颊,他的头就会转向受刺激的那一边,并伸出舌头想要吸吮;或抱在母亲怀中时,会自动寻找母亲的乳头。寻乳反射约在3-4个月龄、眼睛可固定注视物体时消失。
2)吸吮反射:
把手指或母亲的乳头放进新生儿口中,不需经过教导,就会自然含住并有规律地吸吮。约6个月龄后该反射消失。
3)踏步反射:
将新生儿直立抱起,让其双脚接触到平面时,会出现走路般的踏步动作。若新生儿有下肢变形、休克、脑部受损等情形,此反射动作会变弱,甚至没有。3-4个月龄后,当其脚部已能支撑身体重量时,该反射消失。
4)抓握反射:
用手指或其他物体碰触新生儿手掌时,他会紧紧抓住。同样的刺激,脚趾和脚掌也会出现类似的反应。抓住反射可促进宝宝与大人间的互动。手掌的抓握约在出生后3个月消失,脚掌的抓握约在出生后8个月消失。
5)惊吓反射:
受到突然出现的声音或动作的刺激,例如将新生儿头部稍微抬高然后突然放下,或突然发出较大的声音时,其四肢及手指会伸直并向外张开。该动作的目的是自我保护。惊吓反射约在3-4个月龄时消失。
6)巴宾斯基反射:
轻划新生儿的脚底,其大拇指会向上翘起,其余四指呈扇形张开。此举表示神经系统发育正常(在此建议父母亲不要为此而不断搔宝宝脚底,这种动作会让宝宝很不舒服)。该反射约在宝宝1岁学会走路以后消失。
正常情况
脱皮--为什么新生儿会脱皮?
在给孩子洗澡或换衣服的时候,常会发现有薄而软的白色小片皮屑脱落,特别多见于手指及脚趾部位。家长会担心孩子得了皮肤病,其实这是正常现象。
新生儿皮肤最外面的一层叫表皮的角化层,由于发育不完善,因此很薄,容易脱落。皮肤内面的一层叫真皮,表皮和真皮之间有基底膜相联系。新生儿基底膜不够发达,细嫩松软,使表皮和真皮联结不紧密,表皮脱落机会就更多。何况新生儿出生前是处在温暖的羊水中,出生后受寒冷和干燥空气的刺激,皮肤收缩,也更容易脱皮。家长只要注意对新生儿皮肤的清洁护理,避免外来的感染和损伤就可以了,不必为此而感到惊慌。
溢奶--新生儿溢奶是不是疾病
细心的母亲常常会在宝宝喂奶后发现吐奶的现象,于是非常担心,不知道这究竟是生理现象,还是病理现象?
其实,新生儿容易呕吐是由消化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所决定的。我们知道,新生儿的胃常呈水平状,两头就像是用松紧带扎住的口袋,胃的上端是贲[
bēn
]门,肌肉发育不成熟,因而比较松弛,而幽门是在胃的下端,肌肉相对比较紧张,因此常常容易发生痉挛。同时,新生儿的胃容量小,只有30-50毫升(一两左右),加上大脑皮层发育不完善,呕吐反射的控制能力不强,所以当新生儿吮奶时,一旦过急、过快或吃得过多就很容易发生吐奶现象。临床我们称之为新生儿的溢奶,就是指新生儿喂奶后从口边溢出奶液,压力不大,常常表现为非喷射状,这是正常新生儿生后头几周常有的现象,它本身对生长发育并没有影响,只是与暂时的神经调节障碍以及贲门松弛等因素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溢奶现象常常会不治而愈。父母朋友们明白了这个道理,当新生儿出现吐奶时,如能给予正确合理的喂养,避免喂奶时过多、过快,注意奶头孔的大小,同时避免吮奶时空气的吸入,以及在喂奶后保持宝宝处于直立位,等呃气(打嗝)后再放回床上,尤其是一旦小儿出现吐奶,应让小儿保持右侧卧位以防溢奶后吸入气管导致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的发生,将是避免新生儿溢奶和防止并发症最有效的办法。
爸爸妈妈们,如能懂得一些医学常识,明白新生儿溢奶完全是生理现象,同时,掌握正确的喂养方法,相信你的宝宝一定能够健康茁壮地成长。
罗圈腿--“腿蜷”者未必就是罗圈腿
有一细心宝妈反映,她每次坐在婴儿床边逗宝宝玩时,总看见宝宝的腿蜷缩着,她伸手帮忙拉直了,可手一松,宝宝的腿又弯曲了,“我越看越觉得他是罗圈腿,要不腿怎么老伸不直呢?”
其实根据医生的说法,不足3个月大的宝宝,下肢的胫骨(膝关节以下的长骨)朝外侧弯曲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家长不必过度担心。
那么父母该如何区分孩子的腿是不是正常蜷缩呢?
方法很简单,家长可以让宝宝仰卧,然后轻轻拉直宝宝的双腿,让其脚跟处并拢,一般在正常情况下,宝宝的膝盖和踝关节也是并拢的;倘若膝盖分开超过了6厘米以上,家长就应该尽快带孩子去医院检查,以尽早确诊是不是罗圈腿。
其实,罗圈腿主要是缺乏维生素D所致,早期以多汗、易惊、睡眠不安、好发脾气为主要症状,如果在3岁前发现孩子是罗圈腿,通过补充维生素D,同时进行运动,就能改善肌肉张力,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慢慢纠正过来;但如果超过了3岁,就要考虑手术治疗了。
导致小儿罗圈腿主要是缺维生素D,而母乳中所含的维生素D也是有限的,所以家长可在医生指导下给孩子补充一些维生素D;另外,多带孩子到户外活动、晒太阳,也能促进维生素D的形成,从而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应该特别注意的是,由于幼儿腿部骨骼发育薄弱,很难过度承受身体的重量,容易引起腿部变形,因此不要让孩子过早、过久地站立或是学习走路。
体重下降--为何新生儿初期宝宝的体重会降低
刚出生的新生儿由于皮肤水分的蒸发,胎粪、尿等的排泄,使体重减轻,另外授乳量少,也相对地导致体重减轻。其减轻的程度因出生时的体重而异通常出生后的3-5天减轻最明显,出生后7天内恢复到出生时的体重水平。减轻的程度个体差异很大,一般为出生体重的5-6%。这种体重的减轻称为
初期体重减轻或生理性体重下降
呼吸“异常”--新生儿呼吸的特殊性
胎儿可有微弱而无效的呼吸。出生后,由于小儿的体温受外界气温的影响和血中的氧、二氧化碳、pH值的改变,刺激了呼吸中枢。另外,分娩过程中颈动脉体敏感性突然增高,这些都触发了新生儿的第一次呼吸。
新生儿由于呼吸中枢发育不成熟,新生儿肋间肌较弱,呼吸运动主要依靠膈肌的上下升降,常表现为呼吸表浅,呼吸节律不齐,即呼吸忽快忽慢。初生头2周呼吸较快,每分钟约40次以上,个别竟达到每分钟80次,尤其在睡眠时,呼吸的浓度和节律呈不规则的周期性改变,甚至可出现呼吸暂停,同时伴有心率减慢,紧接着呼吸次数增快,心率增快。这是正常现象。
在早产儿,除出现呼吸快而浅,节津不均外,常出现呼吸暂停(呼吸10-15秒后停止呼吸6-7秒),哭无力,肺扩张受到限制而易出现紫绀。这是因为细胞胞内碳酸酐酶少,由碳酸分解为二氧化碳的量少,对呼吸中枢的刺激弱小。另外,早产儿肺泡数量少,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呈扁平立方形,毛细血管与肺泡之间距离较大,所以气体交换功能较差。由于呼吸肌发育不全,肋骨活动度差,吸气无力,肺残气量低,所以容易发生肺膨胀不全。
因有难产史而造成颅内出血或患肺炎的新生儿,可以出现呼吸的异常,如持续的呼吸急促,鼻翼扇动,频繁地出现呼吸暂停,此时应即去医院治疗。
乳牙早萌--乳牙早萌和“螳螂嘴”
在正常情况下,新生儿嘴里是看不到长出的牙齿的。但在这个时期,乳牙已经在牙槽里形成,并不断地生长发育着,乳门牙的牙冠已经钙化并已接近口腔黏膜。
有个别的新生儿生后不久就有牙齿萌出,医学上称为“
乳牙早萌
”。据统计,在一千个正常的新生儿中,有一个会有“乳牙早萌”。
早萌的乳牙多为下门牙,这种牙可能是正常的乳牙,由于牙胚离开龈黏膜过近而早长出,也可能是正常牙数以外的牙齿。这种牙因为发育不全,牙根没有发育好,或根本没有牙根,常是极易松动的,有脱落被吸入气管的危险。因此,不论过早长出牙齿是否为正常牙齿,只要有松动或自行脱落的可能性,就应及早请医生拔除。如无松动但影响吸吮动作,妨碍吃奶,或咬伤口腔粘膜而形成溃疡时,也应拔除,若无任何妨碍,可予以保留。如果新生儿嘴里有多个乳牙过早萌出,则有可能与内分泌或遗传等有关,应请医生检查。
另外,每个新生儿在口腔的两侧颊部都各有一个较厚的脂肪垫隆起。因个体差异,有的新生儿更为明显,民间俗称“
螳螂嘴
”。旧习俗认为“螳螂嘴”妨碍新生儿吃奶,要把它割掉。实际上这种做法是非常不科学的。应该知道,新生儿颊部的脂肪垫是每一个正常的新生儿所具有的,它不仅不会妨碍新生儿吸奶,反而有助于新生儿的吸吮作用,属于新生儿的正常生理现象。
因此,新生儿的“螳螂嘴”千万不能用针挑刀割或用粗布擦拭。因为在新生儿时期,唾液腺的功能尚未发育成熟,口腔粘膜极为柔嫩,比较干燥,易受破损,加之口腔粘膜血管丰富,所以细菌极易由损伤的粘膜处侵入,发生感染。轻者局部出血或发生口腔炎,重者可引起败血症,危及新生儿的生命,其后果是极其严重的。
激素--新生儿为何会乳房肿大和阴道流血
刚出生不久的新生儿出现乳腺肿大或阴道出血,做父母亲的总是十分紧张,其实这种现象并不是什么病,而是母亲在怀孕的后期,体内的雌激素进入胎儿体内而引起的。
新生儿阴道流血(俗称假月经)的特点是:女婴出生后第5至7天,阴道可能有少量粘液和少量流血,大多数持续2至3天就停止了。对于这种阴道流血不必处理,但应注意有阴道出血的新生儿不宜洗盆浴。
由于新生儿乳腺肿大的情况,临床男女婴儿都会出现,大多在出生后第3至5天出现,大小像蚕豆或鸽蛋一样,并可能出现少许乳汁一样的分泌物。这种生理现象多数在出生后2至3周自然消失,不必特别处理。作为家长千万不要给孩子挤乳头,以免弄巧成拙导致乳房感染发炎。
胎记--“胎记”需要治疗吗
“胎记”,是民间对出生时婴儿皮肤表面形状各异、大小及数目不等的色素斑块的俗称。“胎记”通常有色素性和血管性两大类。
色素性“胎记”
,由真皮内细胞内特殊色素积聚沉着形成。随着孩子年龄增长,真皮内细胞沉积的色素逐渐减少,大约2岁左右,此类“胎记”即大多完全消失,也有少数色素斑可部分地保留终身。它不会给身体健康和发育带来不良影响。对于部位隐蔽,不影响外观的色素斑,不需采取任何治疗措施。
血管性“胎记”
,又称之为血管瘤,是由胚胎时期残留的毛细血管生长而来,多数出生时即存在。血管瘤并非真正肿瘤,其种类很多,表现不一。
1.毛细血管瘤
早期与红色“胎记”外表相似,但大多数于婴儿生后半个月左右出现,生后6个月内生长迅速。高出皮肤0.3~0.5厘米,呈紫红色,逐渐变成鲜红色。2~3岁时大部分吸收。到学龄期可完全消退。
2.海绵状血管瘤
肿瘤大小及形状不规则,由扩张的血管窦和充满血流的腔隙形成,外观似海绵状。不仅见于皮肤,全身各器官均可发生,有时体积很大而且深至皮下组织或肌肉层。
3.蔓状血管瘤
是由动脉、静脉互相沟通而形成的血管瘤,比较少见。
4.鲜红斑痣
扁平而不突出皮肤,用手指按压后褪色。当孩子哭闹、吃奶、叫喊时,由于面部充血,局部毛细血管扩张,皮下斑块可更为明显或复出。鲜红斑痣与家族遗传因素有关。一般来说,它很少扩大,但除少数可自然消退外,大多会保留终身。它对身体多无妨碍,一般毋需治疗。
血管瘤的治疗应由医生根据孩子的年龄、病变种类及发生部位确定。除发展迅速或生长部位比较特殊外,通常宜先观察一个阶段,再作处理。目前,治疗方法主要有冷冻、激光、及硬化剂注射,也可用放射性磷、放射性锶敷贴于肿物表面及手术切除等。一般早期治疗,效果良好,治愈率高,且不留下痕迹。
夜惊--新生儿“惊跳”要紧吗
许多细心的家长都会发现,新生儿手、脚常常会不自主的抖动,在换衣服或洗澡时更多见,睡眠时也常常会出现惊跳,表现为双手向上张开,又很快缩回,有时还会啼哭,这算不算抽痉?将来会不会影响智力发育呢?
以上现象都是由于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所致,虽然新生儿脑的发育领先于许多其它器官,其重量占体重的10~12%(成人只有2%),但新生儿神经元上下及横向联系通路尚少,兴奋抑制过程尚不完善,受刺激后引起的兴奋容易“泛化”,凡是大声、强光、震动以及改变他的体位都会使小儿惊跳,有时声响和震动都不大,但距离较近时,也会如此。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不会影响智力发育。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发育不断完善,这种不自主的抖动会逐渐减少,到3、4个月时慢慢消失,被有意识的、自主的动作代替。
新生儿惊跳时,只要妈妈用手轻轻按住宝宝身体任一部位,都可以使其安静下来。
但是,如果新生儿对一般触觉或听觉产生过度兴奋、易激惹、尖声啼哭,甚至出现两眼凝视、震颤,或不断眨眼,口部反复地作咀嚼、吸吮动作,呼吸不规则并伴面部、口唇青紫,面部肌肉抽动,四肢抽搐,这些则是新生儿惊厥的表现。提示小儿患有某种疾病,特别是颅内疾病,要及时请医生诊断治疗。
异常情况
黄疸--新生儿发黄疸事出有因
引起新生儿黄疸的原因
生理原因
有些胎儿在出生后第2~3日出现黄疸,第4~6日最重,随着肝脏功能的逐渐健全,黄疸通常在出生后的10~14日消退,个别有延误到20日以后者,属于生理现象。
血型不合
有的胎儿出生24小时以内出现黄疸,且持续不退。这种黄疸多是母子血型不合造成的。当胎儿的血液是RH因子阳性,而母亲的血液是RH因子阴性时,新生儿易发生溶血而出现黄疸。此种黄疸较严重,一般不会自然消退,而需换血、光照疗法或输白蛋白治疗。
先天性胆道闭锁
本病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畸形,黄疸乃因胚胎发育异常造成的胆道闭锁或狭窄,胆汁不能排泄或排泄不畅所致。黄疸的特点是出生不久即发生,呈进行性加重,全身皮肤深桔黄色,尿布被尿液染黄后用清水常冲洗不掉。此病预后恶劣,应早期手术。
全身性巨细胞性包涵体病
本病病源是细胞巨病毒,由无症状的带病毒孕妇通过胎盘感染胎儿。新生儿在出生一个月内出现黄疸、精神不振、咳嗽、肝脾肿大、消化不良和生长停滞等,应考虑是本病。
败血症
新生儿因免疫功能不健全抵抗力低下,易患脐带感染而发生败血症,败血症可并发中毒性肝炎或肝脓肿而出现黄疸。
新生儿黄疸如超过一个月黄疸不消退,则应到医院儿科看病,以便正确判断和及时处理。
什么样的新生儿黄疸要引起重视?
正常足月新生儿可以出现生理性黄疸。那么什么样的新生儿黄疸要引起重视呢?
1、出生后第一日出现黄疸,并且明显加深。
2、到生后两个星期,黄疸还没有退尽。
3、黄疸很深,例如黄得像黄金瓜那样,此时化验血清胆红素超过205.2微摩/升。
4、与黄疸出现的同时,新生儿不吃、不哭、体温不升,甚至出现抽痉等等。
5、大便为陶土色,或者外观上黄色(染上去的),而分开后中间为灰白色。
出现以上任何一种情况,就应去医院诊治,因为一方面要查清楚是什么疾病引起的黄疸;另外,深度的黄疸会对脑细胞造成损害,将来会严重的影响智能的发育,故应及时治疗。
斜颈--新生儿脖子长包块应及早就医
新生儿出生后吃、睡一切正常。在洗澡时,细心的父母发现孩子脖子的一侧有个小包块,表面不红、不肿,但包块质地较硬,按压时,孩子哭闹不安。此时,应及时到医院检查。
通常,孩子出生后出现脖子处的包块,可以是淋巴结肿大,也可以是母亲分娩时因难产造成的婴儿一侧的胸锁乳突肌牵拉损伤。因损伤造成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该侧肌肉肪胀,变性,以后又萎缩,纤维化,肌肉失去了弹性,就会限制脖子的正常活动,出现斜颈。患儿向有包块一侧转动受到限制。
患此病的婴儿,如果尽早就医,治疗很简单。一般在患儿出生2周后,若发现此病,可以令患儿仰卧,下颌向患侧,枕部向患侧,用小沙袋或棉枕头将患儿头固定在这样的位置上。每天热敷局部,促进血肿吸收,轻轻按摩局部,促进肌肉恢复弹性。孩子稍大些时可以手法纠正脖子的偏斜。手法扳正时,将患儿的双肩固定好,家长用手扳动患儿头部,使下颊转向患侧,将头偏向健侧,这样可以使患侧的胸锁乳突肌牵紧拉长。一般每日做3~4次,每次做100~150次,坚持3~6个月,就可以将斜颈矫正。
如果孩子已6个月以上,胸锁乳突肌已硬化成亲条状,那么,只好做手术将病变的肌块切断了。此类手术一般损伤不大,术后仍须将患儿头部固定在偏向健侧的位置,约一个星期后可以戴头颈背带使头部固定在偏向健侧的位置,约1个月后,即可正常活动。
髋关节脱位--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250个新生儿中,就有一个患有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即股骨头不在髋骨臼窝里,或容易从里面滑出来。此病有家族遗传特点,女孩发病比男孩多。该病的原因目前还不清楚,但均发现髓关节一侧或双侧脱位或不牢固,关节周围的纤维囊软弱,或骨臼窝狭窄。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症状有:
1、跛行。
2、患肢后侧臀下的皮肤褶皱比正常肢的皮肤多一些。
髋关节不牢固的孩子,在出生后很快就能恢复。如果孩子髋关节异常,在2周时得不到恢复,可以采取夹板固定的办法,使孩子的股骨头固定在骨窝里面。夹板一般戴2至4个月。当去掉夹板时,髋关节理应恢复正常。到下次例行检查时,如果孩子的脱位还没有恢复,只好开始长达几周时间的股骨头牵拉的办法,强使股骨头进入骨窝。牵拉后,孩子必须戴夹板或打石膏,坚持几个月。
如果在孩子走路后才发现此病,那么就要采取一系列的手术治疗。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治疗越早越好,如果在婴儿期治疗,孩子将来走路正常,也不会在以后的生活中有什么影响。但是如果耽误了治疗,就有可能造成永久性的跛行,或是髋关节炎。
新生儿应做髋关节超声检查
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发病率为1/1000,但多数父母要到孩子走路时才能发现这一缺憾,此时双侧髋关节已脱节。有骨科专业医生建议,有条件的家庭可效仿国外,新生儿出生时用超声波进行排查,尽早处理。
发病率女比男多,左比右多
芳芳2岁时,父母发现她在走路时的姿态像鸭子般的左摇右摆。刚开始时由于孩子年纪小,以为步还没走稳,而且孩子也没说关节疼痛,并就没有注意,慢慢地随着年龄的增大,步态依然怪异,结果医生诊断芳芳的情况属于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双侧髋关节都有脱位的现象。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四肢畸形的疾病。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在临床中女孩比男孩多见,左侧比右侧多见,这主要受遗传因素、子宫内机械性因素如孕期胎位、性别及早期婴儿生活照顾方式如出生后对婴儿的包裹方法等多项因素影响。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患儿出生后多会出现髋关节脱位的现象,如不及时治疗可引起患儿脱位、关节僵硬、关节运动受限等发生,严重的甚至可引起股骨头缺血坏死;临床表明,该病越早治疗效果越好,而这依赖于早期的诊断和发现。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发生无法于产前预防,故产后早期检查很重要。
徒手检查和X光检查都有缺憾
对于该病,传统的常规检查主要有徒手检查和X光检查,但均有缺憾。有研究机构在一个稳定的婴儿室小组进行实验。发现为期10年的徒手检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检出率约为70%,专业小儿骨科医师所做的徒手检查检出率为90%。其次,X光检查在婴儿4个月大以前仍不易判断,且X光存在定量的辐射,不利于婴儿的健康。为此,髋关节超声波检查在欧洲首先出现,根据权威文献报道,通过髋关节超声波检查发现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检查率高达100%,欧洲不少国家已把髋关节超声波检查作为国民新生儿的常规出生检查项目之一,就象我国免费注射天花防疫针一样。德国就是其中之一。
家庭检查髋关节脱位的方法
有一个简单的检查方法:宝宝躺着,将她的双髋朝两边展开(膝盖呈直角,大腿与身体垂直)。如果宝宝的双腿硬硬的,不能展开,基本可肯定是此病;如果宝宝两条大腿的条纹不对称、腿有长短,也往往是此病。但由于有些轻度脱位、半脱位的很难靠手法检查确诊,而且宝宝腿上脂肪多、腿的长短也较难明确。因此,6个月以下的婴儿可做超声波检查确诊。要注意的是,由于6个月以内的婴儿骨骼未钙化、骨化中心尚未出现,拍X光片只有一片空白,因此不要让宝宝白白遭受X光的伤害。10个月以上的宝宝可用X光确诊。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非常重要。3~6个月的宝宝诊断明确后,可用专用吊带固定,3个月后95%以上可治愈,这种治疗方法不损伤关节、并发症少。1岁左右、开始走路的宝宝,则需要先将脱位的关节整复,然后上3个月的蛙式石膏,再用蛙式支架固定9~12个月,才能恢复正常。2岁以上的孩子则要动手术、再上石膏。4~7岁的孩子必须通过手术才能痊愈。做同样的手术,宝宝年龄越小,效果越好;年龄越大,手术创伤越大且效果越差。
如果髋关节脱位不予治疗,就会导致腿部残疾,走路瘸腿,长大后腿部不能受力,走路时就会感觉酸痛难忍。
头部血肿--新生儿头部血肿何时消?
孩子出生2~3天,细心的家长有时会发现在新生儿头顶的一侧或双侧有肿块,其大小不一,有的小如枣子,也有的像核桃或鸡蛋大小,更有甚者大如苹果。这肿块质地较柔软,轻轻摁一下孩子也不哭,似乎不痛;再过两天肿块也未见缩小。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
头部血肿
。临床上称之为颅骨骨膜下出血。这是分娩过程中骨膜下血管破裂出血所致。在分娩过程中产道压迫会使颅骨重叠,这时有可能导致部分血管受伤而出血。不过这种出血量不会很大,因为骨膜和颅骨间的空间是有限的,血出至一定量自然会压迫血管达到止血的目的。这种血块一般通过一两个月也就吸收了,时间长者三四个月甚至半年也就消失了。个别病人是由于胎头吸引或使用产钳助产导致头部血肿,其原理仍是骨膜下血管破裂所致。
头部血肿禁忌用注射器去穿刺抽血,因为你不去动它,它会在无菌情况下慢慢地被吸收;而你用针去抽则可能带入细菌造成感染,一个无菌的血肿可能变成有菌的脓肿,其后果则严重多了。所谓感染无外乎红、肿、热、痛、功能障碍,因此一旦你发现血肿部位突然增大、发红或孩子发热出现全身不适,你就要及时上医院,因为这是继发感染的征兆。
头部血肿在骨膜下、颅骨外,不会对脑实质发生压迫,因此不会遗留后遗症;同时在血肿外有头皮和皮下组织的保护,你可以正常地保持孩子头部清洁,手法轻柔地给孩子洗头、洗澡是允许的。应注意的仅仅是不要用手去搓揉孩子头部的肿块,不要去做冷敷、热敷等不当的处理。
新生儿肺炎--识别新生儿肺炎最简单的方法
新生儿肺炎是最常见的一种感染性疾病,孩子越小越易患病,多发生在出生1~2周后,一年四季都可发生。
新生儿肺炎往往表现为鼻塞、咳嗽、发热、精神萎靡、呛奶、不哭、口吐细白泡沫、呼吸浅等表现;口周或肢端可见青紫,其他部位皮肤发灰或苍白;感染严重的患儿可呼吸暂停。
专家提示:父母要注意观察新生儿的一般状况
当孩子吃奶困难、惊厥、嗜睡、喘鸣、发热或体温不升时,均应立即意识到孩子患了较重的疾病,必须立即去医院明确诊断并及时治疗。
专家表示:判断是否患了肺炎最简单的办法有两种
·数呼吸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控制规划(ARI)方案所定:当小于两个月的婴儿,在安静状态下每分钟的呼吸次数大于或等于60次,可视为呼吸增快;如果数两个1分钟均大于(或等于)60次可确定此患儿呼吸增快;
·观察胸凹陷
小于两个月的婴儿吸气时可见到胸壁下端明显向内凹陷。称之为胸凹陷。这是由于患肺炎时,孩子需要比平时更用力吸气,才可完成气体交换所致。如果新生儿既有呼吸增快又有明显胸凹陷,就可诊断为重度肺炎,必须住院治疗。
预防新生儿肺炎的要点
·父母要注意开窗通风,避免空气不流通;
·喂奶时注意不要让孩子吃得太快太急,以免呛奶或溢奶;
·喂奶后要轻轻拍背,让宝宝打呃排气,同时要注意房间的保温和通风;
·如果家中有人感冒,应戴上口罩,以免传染孩子。
脐部出血--新生儿脐部流水需高度警惕
肚脐是胎儿与母亲连接的“纽带”,一般脐带内含一根静脉、两根动脉,周围是胶状组织,这是母亲供给胎儿营养和胎儿排泄废物的必经之路。
新生儿娩出后剪断并结扎脐带后,如果脐窝创面血管尚未闭合,会引起新生儿肚脐流水、甚至少量渗血等症状。由于局部渗水,不易干燥,因此,新生儿的脐部也是细菌繁殖的好地方,避免孩子受到细菌的“侵袭”,父母应了解导致新生儿肚脐流水的原因及治疗方法:
1、脐茸
脐茸实际上是脐部粘膜的残留物,这是肚脐流水比较常见的原因之一。
脐茸的外观很像一块粉红肉,位于肚脐中央,分泌物较多,护理时不注意碰之会有少量血性分泌物。因此,对于新生儿的脐茸应去医院请医生处理。
治疗:
需带孩子去医院,由医生用硝酸银烧灼或搔刮局部或电灼,通过这种治疗方式,新生儿脐茸一般都能治愈,但如果灼疗无效需手术切除。
2、脐肉芽肿
由于断脐后未愈合的伤口受异物的刺激形成的息肉样小肉芽肿。表现为脐部有樱桃红色肿物,似米粒至黄豆大小的组织,有脓、血性分泌物,污染衣裤。
治疗:
这种治疗手段和治疗脐茸的一样。
3、脐湿疹
肚脐内或周围常有小的红丘疹或皮肤糜烂,分泌物时多时少。由于?痒常引起脐周围抓痕。
治疗:
一般可先用呋喃西林溶液清洗湿疹处,然后再用1-4%硼酸液外洗局部患处,并涂氧化锌油等,疗效显著。
4、脐出血
脐带脱落后的1周-1个月内,新生儿若用力咳嗽、哭闹使腹内压升高时,脐残留端内血管会有少许开放,出现少量渗血。其原因是,断脐后脐带内的血管仅为功能上的关闭,从解剖上讲仍未关闭,是一个潜在的通道。一旦孩子腹压升高,脐部就会有少量出血,表现为新生儿的衣服上有少许咖啡色或鲜红色的血迹。
治疗:
发现到新生儿脐部出血,父母首先应镇定,这时先用75%酒精轻轻地擦去脐部的血迹,再用消毒纱布包扎。
5、脐炎
新生儿脐部流水,最常见的情况是脐炎。
断脐后的脐残端还未完全闭合,且凹陷的脐部极易积水积污,不易干燥,是细菌良好的培养基。如果护理不当,细菌就可以在脐部大量地生长繁殖,从而引起脐炎。
脐炎的临床初期表现为:脐带根部或脐带脱落后的创面发红,有白色脓性分泌物,进一步脐周皮肤红肿。由于细菌可能通过解剖上尚未闭合的潜在通道脐血管进入血循环,导致败血症等严重后果,因此,父母应立即带孩子去医院进行治疗。
治疗:
应需紧急求医,绝不能耽误。除局部消毒、清洗外,可能还需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如果发现新生儿有发热泪盈眶、精神弱、吃奶差的情况,就应警惕是否发生了败血症。
6、脐尿管瘘
若自新生儿期起,婴儿脐部始终有少量液体漏出、脐周往往伴有湿疹样改变,就要考虑是否存在脐尿管瘘。这条瘘管下接膀恍,上端开口在肚脐,膀胱胀满尿就通过此管从脐流出,故流出的液体,实际上就是尿,有时可嗅到尿味。
治疗:
只要经过医生的检查,确诊为脐尿管瘘,手术切除瘘管是唯一的治疗方法。
综上所述,对于新生儿的重点保护区——
,父母必须要高度重视,当发现情况异常,就应带他到医院就诊,绝不应掉以轻心,以免耽误治疗。
高热--新生儿突然发热不一定是病
邻居张奶奶喜得孙子,张奶奶高兴的合不拢嘴。可是正当亲朋好友喜庆三朝之际,宝宝突然高热,体温达40℃,精神也很差。家人立即将孩子送到医院。经医生检查,被诊断为“新生儿一过性热”,医生给孩子喂了些温开水后,留院观察。张奶奶很着急,认为医生不慎重,但2小时后宝宝竟然奇迹般退热了。
新生儿,尤其是未成熟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体温调节功能差,体温不恒定,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而改变。有的新生儿在出生后3~4天,突然发热,可达38.5~40℃或更高,但一般情况良好,有时仅表现出有些衰弱或烦躁不安。这种暂时性发热现象,称为“
新生儿一过性热
”或“
新生儿脱水热
”。是由于新生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水分容易蒸发,或食物中水分过少,也可因生活环境突然改变,如室温过高或保暖过度,引起婴儿失水而致热。
对于新生儿一过性热,不需要作特殊处理,在正常的喂养与妥善的护理下,一般很快就会退热;如果体温过高,可以多喂些液体,每隔2~3小时喂10~15毫升葡萄糖水或盐开水,数小时体温可正常,一般不超过1天。为了保持新生儿的正常体温,室内的温度应保持在19~20℃,成熟儿保持在22℃,同时合理给新生儿穿着,衣服不要穿得太多,被褥不要盖得太厚。如果发现新生儿高温持续不退,应考虑发生感染的可能,必须及时作进一步处理。
其他出生缺陷--什么导致了出生缺陷
出生缺陷是指新生儿出生时即存在的各种形态和结构的异常,可以涉及某一脏器或脏器的一部分,也可以涉及到身体的较大区域,可以是某一部位的异常,也可以是多部位的异常。据统计,初生婴儿中约有15%有一项或几项轻微的结构异常,有2项轻微缺陷者中1/10伴有一项重大异常,而有3项或3项以上轻微缺陷者中1/5伴有重大异常。
出生缺陷分为:
1、畸形:
常常在孕期10周前(胚胎形成过程)局限性发育失误所导致,例如兔唇。
2、变形:
指器官形态上已经成形,但由于后天机械性的作用导致形态和结构发生变化,例如畸形足和斜颈。
3、中断:
胎儿在原来正常的发育过程中,因为外来干预导致结构缺陷,例如胎儿肢体受羊水中飘浮的羊膜束带纠缠而被撕伤或截断。
4、发育异常:
是指细胞构成组织时发生异常。
新生儿畸形除遗传因素外,孕期受到各种致畸形因子的伤害也是重要原因。例如抗癫痫药、抗代谢药的应用,糖尿病和宫内感染,包括风疹、梅毒、艾滋病、弓形虫、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小球病毒和柯萨基病毒感染。
根据长期积累的临床资料分析,目前推荐生育年龄的妇女每天服用0.8毫克叶酸,将有助于减少由多因子遗传所致的出生缺陷。
新生宝宝如何检查
宝宝健康吗?这常常是年轻的爸爸妈妈们对新出生宝宝的第一个疑问。除听医生的回答,我们自己也可做一番全面的体格检查,至少可排除一些明显的先天性畸形。
查头颅:
眼、唇的畸形较易发现,而头顶正中的包块应警惕脑膜膨出的可能。
查颈部:
正常颈部应端正,无包块。若在一侧胸锁乳突肌发现包块,常为血肿,今后有发生斜颈的可能。
查胸部:
胸廓有无畸形、呼吸是否对称。心前区的异常搏动伴隆起常是先天性心脏病的征兆。
查腹部:
正常新生儿的腹部略膨隆,柔软。家长可先看有无腹胀,再用手轻轻抚摸,感知有无包块。腹胀、便秘的新生儿应到医院检查排除先天性巨结肠可能。腹部包块可能是肿瘤或肠道的畸形。
查骶尾部:
骶尾部包块常常是畸胎瘤或脂肪瘤,均需及时手术治疗。若在骶尾部发现一很深的皮肤凹陷,或者有小包块,称为潜毛窦,有的可引起脊髓感染和大小便障碍,需尽早就医。骶尾部囊肿或有红斑中央有小洞,为脊膜膨出或外翻,也需尽早手术。
查生殖器:
男孩应检查包皮是否完整,若包皮呈帽状并伴阴茎弯曲,则常有尿道下裂,需仔细检查尿道开口。双侧阴囊内是否有睾丸,如无则可能为隐睾。
查肛门:
肛门直肠畸形在各种先天性畸形中较为常见,表现为正常位置上无肛门。
查四肢:
四肢的畸形较易发现,常见有多指(趾)等。应注意宝宝的臀纹,若一侧臀部、大腿内侧的皮肤褶皱增多、加深,与对侧不对称,需注意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可能。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7
03-07
03-07
03-07
03-07
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