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兰花开,申城春意渐浓,街头巷尾,市民多了起来。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上海市民度过了很不平静的近两个月。害怕、焦虑、抑郁、平复、期待……市民心头的阴云,需要全社会的暖风驱散。
加强心理疏导,既是疫情防控总体战的一部分,也是打赢阻击战的重要环节。上海通过专业的心理干预、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有人情味的防控手段,多措并举为市民筑起抗疫“心理防线”,帮助大家走出疫情阴霾,迎来“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的那一天。
准度:为患者驱散心头“病魔”
刚进隔离病房的患者有一个特点: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到恐惧。
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某间病房中,患者王女士夜不能寐,一会儿起来,一会儿躺下。“病情一天比一天好转,情绪上怎么出现这么大变化?”前来增援的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医生沈一峰接到这个难题。
原来,王女士的先生也是名确诊患者,某日病情急转直下。在发了几条消息石沉大海后,妻子不由急了起来。找到问题根源后,沈一峰开出抗焦虑和助眠药物,还为王女士提供5次心理疏导,把先生病况、所受治疗“有技巧”地说给她听,缓解她的焦躁情绪。
“手麻胸闷,是不是脑梗了?”“会不会睡了就再也醒不过来?”“家人会被我传染吗?”当医患携手对抗病魔时,心理疏导就是在驱散患者心头的“病魔”。因此,上海医护人员有个共识:通过心理疏导为患者减轻心理压力,是提升治疗效果的重要一环。上海组织专家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和定期随访,提供专业的心理治疗。
心理疏导并非仅到出院为止。有康复患者曾打来电话求助:“我是一名确诊患者,出院后心里很怕,觉得朋友和邻居都在歧视我。”医生在电话中安慰她,要接纳自己,“请相信很多人愿意成为星星,照亮你的夜空。经历过生死,还有什么不能坦然面对呢?”
2月初,90后女孩晓晴与母亲双双染病。治愈回家第二天,居委干部便敲开晓晴的门送来鲜花,并鼓励担心受到歧视的她:“不需要太在意别人的目光,过好自己的生活,珍惜身边的人才最重要。”热爱手绘的晓晴,在回家后的第一幅画里画上了鲜花,并写道:“经过了灰暗,才能真正感知到光的温度。”
专家也呼吁,消除歧视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多一点仁慈之心、多一点换位思考,让康复患者的心不再孤单。”
精度:为一线披上“心灵铠甲”
“独自在房间感到咽喉痛,会不会是被感染了?晚上想想都睡不着……”上月中旬,武汉三院“沪鄂心连心”心理咨询室,一位上海援鄂医疗队护士匆匆走进。“尽可能地共情、接纳,帮助战友逐步恢复信心。”医疗队员、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医生杨慧青这样描述心理团队的职责: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巨大压力、超负荷工作、抢救没能成功、患者负面情绪……时间一长,一线医务工作者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焦虑、紧张、失眠、食欲下降。外人把白衣天使与无所不能联系到一起,但他们也有力不从心时。
“把医护照顾好了,他们才能更好照顾患者。”第九批援鄂医疗队队长、被称为“医护守护者”的市精卫中心副院长王振说。为此,上海积极细化心理干预方案,加大对援鄂医疗队员与本市医护人员关爱程度,由50名精神专科医生组成的医疗队专门前往武汉开展心理援助,为前线医护人员披上“心灵铠甲”。
在武汉的每一天,市一医疗队的医护人员都能通过扫描二维码填写“心情小测试”,结果及时反馈到随队的医学心理科主任程文红的手机端,“这个调查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医护人员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还能筛选出最具代表性的问题,以便制定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方案。”
18日,上海援鄂医疗队首批返沪队员载誉归来。他们休整期的心理援助方案已迅速付诸实施。
奋战在抗疫一线的还有全市广大公安干警。当他们奋战在机场、道口、社区时,全市各分局成立心理健康服务队,通过送教上门、微信视频和点对点服务等方式,关爱民警辅警650多人次,接听心理健康咨询来电1300多人次,为“逆行者”们献上温情。
接通社区调解事务所主任丁岚的电话,社区干部小朱哭了出来:上门为居民送代买的口罩,一位阿姨却对她大发牢骚,言语中带着脏字。“有些居民无处发泄情绪,社区干部成了他们的出气筒,需要进行心理疏导。”
为帮助社区工作者们将淤积于心的情感流动起来,丁岚建立了一条专为社区干部服务的心理热线。过去一个多月里,她带领心理咨询师团队,全天10个小时为300多位社区工作者提供电话心理咨询服务,为他们找到一个宣泄情绪的“树洞”。
温度:让健康防护网更人性化
驱散心中负面情绪,拥抱美丽心情,还离不开社会的温情帮助。
自1月下旬以来,上海全面启动心理援助热线,组建450人的心理咨询及健康宣教队伍、成立67人的多学科专家团队。在这里的外国人、年轻人、中老年人都能按己所需,快速便捷找到求援方式。整个2月,962288上海对外信息服务热线收到相关来电1765人次,对象覆盖27个国家和地区;“健康上海12320”“健康云”“青年之声12355”和“青小聊”等平台分别接待咨询千余例。
抗疫斗争没有局外人。由市委宣传部牵头,联合多个部门制定发布《关于加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公众心理疏导的工作方案》。全市教育、新闻宣传、卫生工作者积极投身其中,以共情之心、关爱之情,织密心理健康防护网。
“小朋友在家待不住,老是吵着要外出,怎么办?”“家长首先要身体力行,做好表率。同时鼓励孩子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这是新闻媒体推出的《疫情防控市民心理疏导18问》中的“一问”。以此为代表,上海不断扩大心理疏导宣传广度,用情用心用力做好心理调适工作,先后编印宣传教育读本90多万册、制作科普动画短片17集、播出一系列广播电视栏目,心理专家开出“心灵处方”,陪宅家市民度过不适期。
“消毒水不是花露水,过度消毒也是毒。”“你在家里不是隔离,也是在战斗。”“最有效的药就是你的免疫力。”“该追剧的追剧,该追星的追星。”这些出自“硬核主任”张文宏、“600号男神”谢斌的金句,在刷爆朋友圈的同时,也在用接地气的方式普及防疫知识,呼吁市民拥抱美丽心情,勿陷在负面信息中难以自拔。
抗疫的温度,还体现在基层的人性化手段上。对于心中惴惴不安的居家隔离人员,控江路街道凤联居委会为他们拉了个微信群,每个人的要求、牢骚甚至烦心事都能在这里说,如有必要,居委干部会求助专业心理咨询师。至于待在家中的老外,上海市友协联合属地街镇,为他们送上五香豆、梨膏糖、大白兔奶糖等特产小点,感谢他们的理解与支持。居委干部长时间、高强度工作,崇明区就组建心理咨询志愿团队与专属QQ群,帮这些可敬的人缓解压力。
力度:用满满“干货”回应关切
信息公开透明是最有力的谣言粉碎机,也是最有效的心理疏导剂。市民菜肉储存还够吗?延迟复工对市民有什么影响?如何为企业减负?市网信部门、卫健部门等机构每天收集、梳理、分析广大市民关注担心的问题,及时提交相关部门,尽可能第一时间得到解决或回应,化解市民焦虑情绪。围绕市民关注热点、防控疫情重点,截至3月18日,市政府新闻办牵头组织新闻发布会55场,邀请政府官员及专家回应关切、及时辟谣,缓解公众因有效信息不足而产生的担忧。
“不讲空话套话、有权威性、干货满满”,这是不少市民对新闻发布会的评价。为扩大传播效果,发布会还通过新媒体现场直播。截至15日,“上海发布”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发布疫情相关稿件2460余条,阅读量超15.3亿次。
“离开过上海吗?去过重点地区吗?”进小区、去医院、上单位,一度都要反复接受“灵魂拷问”,有人因此抱怨:“为什么总把我当病人一样防?”为方便市民出行,“一网通办”上线“随申码”功能,市民展示绿码即可通行,上海媒体随后还推出“随申码50问”逐一回应群众关切。“老问客从何处来”场景不再出现。
为帮助企业尽快复工复产,2月7日市政府出台抗疫惠企“28条”政策,沪上媒体及时跟进推出的“惠企‘28条’百问百答”,持续高效为企业排忧解难。
生活还要继续。冬去春来,日子一天天过。枝头绿芽冒了出来,工地忙碌起来,商圈热闹起来,博物馆美术馆恢复开放,各大公园迎来踏青市民,城市在春天中复苏。而经历这场疫情大考的上海市民,也迎着春光,收拾心情,整装出发。
本文来源:上观新闻
伴读公事、伴君行事。
伴公汀是一个时政记者部落。我们拥有一批熟识的官员、基层公务员和专家朋友。从时事政情、政策发布,到公务人员关心的话题和爱好,都可能写进我们给你的“伴公汀专报”。
搜索微信公众号“伴公汀”,或加微信号“jiefangshizheng”就能找到我们。欢迎关注,欢迎转发,欢迎点赞,欢迎吐槽,更期待你的参与。来稿请投:shxw@jfdaily.com。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7
03-07
03-07
03-07
03-07
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