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华东师大政治学系的青年教师江绪林,在微博上留下一封悲恸的遗书后,自杀身亡。消息传出来后,学界震动,短短几天之内,网上纪念和思考的文章陆续不绝。
没想到,悲剧还没有结束。
2月24日,史学天才林嘉文留书自尽,年18岁。
林嘉文
生前一边备战高考,一边出版了几十万字具有学术分量的著作,小小年纪已经著有
历史随笔《当道家统治中国:道家思想的政治实践与汉帝国的迅速崛起》,史学专著《忧乐为天下:范仲淹与庆历新政》。
事后网上的许多讨论中,有珍爱生命的鸡汤文字,也有打了鸡血的撕逼,
有人痛惋,也有人嘲笑。江绪林在网络上公布遗书,被人说作秀,可是谁知道,网络上的交流几乎是他全部的安慰所在;林嘉文也被人说幼稚,他的遗书可能展现了某种天才式的人格:自负和完美主义的自我控制。
但是,他们都是抑郁症病人,他们的痛苦往往很难被人理解。
江绪林
林嘉文
“一般人往往缺乏对他人痛苦的尊重。”这是美国作家安德鲁•所罗门在抑郁症纪实作品《忧郁》中的内心独白,也是广大抑郁症患者的强烈心声。
文/马慧莹
华东师范大学青年学者江绪林数日前因抑郁者自缢身亡了。继中国青年翻译家孙仲旭、美国演员罗宾·威廉姆斯等自杀辞世后,再一次引起人们对抑郁症与知识分子阶层生存困境的深思。
我们常常看到一些高级知识分子、知名人物受抑郁症困扰而选择自杀,但抑郁症不是一种阶层疾病。虽然由于工作环境等原因,确实有一部分人会比另一部分人更容易换上抑郁症;但实际上,抑郁症分布非常广泛,抑郁症患者由于病情造成的不愿向别人吐露病情,于是很难被旁人了解,加之社会往往缺乏判定抑郁症的相关知识,你频繁听说的抑郁症患者都是知名人物,而非身边的人。
大多数人对抑郁症缺乏基本认知。你以为开朗的性格、宽松的环境、真切的关心、诚挚的问候、深厚的感情、笃定的信仰等自我摆渡与他者慰藉,能让人们远离或摆脱抑郁症。但你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它是埋首潜伏的魔鬼,仅仅一知半解,一旦面临进击,便触不及防、束手无策。
在抑郁症面前,一切想当然都很危险
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指出,抑郁症是最能摧残和消磨人类意志的精神疾病。预计到2020年,在全球范围内,抑郁症将成为第二大致残疾病。目前全球有3.5亿抑郁症患者,我国抑郁症人群约9000万,每年有20万人因抑郁症自杀。
都市人的情绪病像感冒发烧一样平常,当越来越多的人弭患抑郁症,你却发现,大多数人对抑郁症的认知仍滞留在粗浅阶段,甚至一无所知。
从“自己不承认”(我只是精神消沉、闷闷不乐而已),到“他人不理解”(想开点,睡一觉就好了),你我多少都这样宽慰过自己或别人。对抑郁症普遍的错误认知,不仅加剧了本可以尽早减轻的内心折磨,而且导致了本可以尽量避免的人间悲剧。
正视它、了解它,才有可能绕开它、战胜它。我们不是束手无策,能做的还有很多。即使以高自杀率著称的日本社会,也早已意识到积极作为的重要性。2015年日本自杀人数降至近2.4万,连降6年。
在众多自杀源头中,日本政府抓住了其中的重要一点,针对“抑郁症患者容易自杀”这条因果链进行了有效干预。日本自杀对策推进室负责人表示:“在对抑郁症的正确理解得到普及的同时,促进病患接受精神科诊疗、为背负多重债务者设置咨询窗口等自杀干预措施的效果正逐步显现。”
首先判定自己是否中招
关注抑郁症,首先关注自身的情绪问题。
假如你在持续至少2周时间内明显感觉到以下至少4条症状,并已经影响到你的日常生活,你就千万不能放弃治疗。
1.沉默寡言,食不知味;狼吞虎咽,暴饮暴食。
2.嗜睡,一觉不醒;失眠,持续清醒。
3.易怒,鸡毛蒜皮便能让你暴跳如雷。
4.无法集中注意力,健忘日益频繁。
5.对任何事都丧失兴趣。
6.自暴自弃,自黑自贬,觉得自己一文不值
7.持续想死,混吃等死。
8.惊惶失措,焦虑不安。焦虑与抑郁往往并发,这种焦虑具有持续性。
9.精疲力尽,意志消沉,思维缓慢,又累又懒的程度已经影响日常生活。
10.原因不明的慢性躯体病痛折磨,普通门诊寻医亦毫无头绪。
上述身心反应错综复杂、个体差异大,且它们之间不是独立存在的。
为何抑郁症不可避免?
人类对抑郁症起因的研究已经持续至少50年,然而遗传的作用几何、神经递质水平上的变化与此心理障碍之间孰因孰果,至今尚不明确。实际上,它与个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人际关系、身心灵健康重视程度、饮食、工作、性别等方面联系更为紧密。
《抗压力》一书中有十分生动的描述:“抗压力低的心容易受到魔鬼的诱惑。”压力从何处来?从飞速发展的经济与缓慢爬升的个人奋斗之间的落差中来,从月亮和六便士两者不可兼得中来。
千城一面的现代都市,高耸入云的擎天大厦,日益紧密的高铁网络,琳琅满目的物质商品,无一不骄傲地向世人宣告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创造的经济奇迹。然而,为何感到空虚寂寞冷的人反而越来越多?表面上,我们实现了物质上的富足;本质上,我们在精神上日渐贫乏。
空虚,即内心空洞虚无。表面上什么都不缺,内心却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不知道该往何处去。我们心中尚未崩坏的部分,还剩下多少?白天忙碌奔波,夜晚游戏视频,周末速食贪睡,周而复始,一年过了,脑袋空空。我们真正能见面倾诉的人,还剩下多少?微信热闹,红包不停,群聊无休,点赞不止,一年过了,内心空空。
我们已经习惯了逃避自己,甚至不时忘了呼吸。明明知道应该冥想瑜伽、锻炼身体、做顿好饭、早睡早起、多陪亲朋,却理所当然地接受自己的懒惰。《少有人走的路》作者斯考特·派克在另一本著作《邪恶人性——一个心理治疗大师的手记》中一针见血地说:“懒惰,或是企图逃避命运的痛苦,是所有心灵病患的根源。”
既然无法逃避,就真正面对自己
人性中潜藏的向善与向恶这两种永恒抗衡的力量,至死方休。我们无法逃避自己,最终,一切得从面对自己、爱护自己开始。
自己都不爱,怎么相爱?没有爱自己的能力,便无法爱人,更不能希冀别人爱你。真正的爱,不是鸡汤可以产生的,而是在直面自我的弱点、缺陷、痛处,并鼓起勇气克服、填补、治疗之后才会产生。很痛,但是长痛不如短痛。
人类始终会有面对自己的时刻,这个时候他会发现自身便是一个深渊。尼采说:“与恶龙缠斗过久,自身亦成为恶龙;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将回以凝视。”即使深渊也无法阻止潜入深探,这是人的本性。
没有自我探索的自信建立在无知之上,一旦面对沉重的压力,这种自信不堪一击,瞬间坍塌。真正的自我探索,是接受挑战、克服困难之后,意志和勇气达到令人难以置信的极限,心灵指挥身体完成看似不可能的事情。
潜入深渊忘记了返航的路,最终便是抑郁。如果身心健康的人遇到抑郁症患者朋友,最需要做的是善意耐心的理解与无条件的倾听。对于患者自身而言,抑郁症即使不可避免,也要坚信能够痊愈。
永不放弃求生之欲,才能绽放出人性之花。正如《摆脱桎梏:抑郁症康复的7步疗法》一书的作者所言:“抑郁不仅仅是一个病理过程的终结点,它可以成为一种对生理和心理转变的召唤,可以刺激我们更深一层地了解自己,更有自知之明,也就是疗愈之旅的开始。”
(编辑:冯小柒)
本文首发于新周刊微信。
新周猫也开公号啦!
↓↓扔罐罐请戳这里↓↓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7
03-07
03-07
03-07
03-07
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