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强迫、焦虑、抑郁……你有“心病”吗专业测试来啦 【健康】强迫、焦虑、抑郁……你有“心病”吗专业测试来啦【健康】强迫、焦虑、抑郁……你有“心病”吗专业测试来啦

【健康】强迫、焦虑、抑郁……你有“心病”吗专业测试来啦

“标题一定要对齐、表格一定要居中

没点强迫症怎么当好新媒体小编!”

“老是担心这、担心那……

你不怕得焦虑症啊?”

“最近事事不顺,

再下去我都要得抑郁症了……”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越来越多人爱拿“强迫”、“焦虑”、“抑郁”等字眼自嘲或开玩笑。但真实的心理疾病可不是闹着玩的,它们不仅有损健康,对生活也会造成极大的干扰。或许每个人都有一两个疑似强迫症的小习惯、在心底存储了一些难以释怀的小情绪……当负能量“占上风”时,我们该如何维护心理健康?本期,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心理医学科主任骆艳丽作客名医面对面,带大家走近那些熟悉又陌生的心理疾病。

名医面对面

骆艳丽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心理医学科主任,中国女医师协会心身医学与临床心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科普学组委员,上海市医学会精神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疼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等。

擅长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睡眠障碍、慢性疼痛、躯体症状障碍等常见疾病的诊治,承担并完成多项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参编专著多部。

强迫症

(图:“逼死强迫症系列”;来源:网络)

你以为的这些,可能并非强迫症……

“千寻_旅”

做事爱反复确认,比如有没有关门、有没有锁车等,算不算有轻微强迫症?

出现这种情形一般是对某方面缺乏安全感所致,多数不能称为“强迫症”。如果只是检查1-2遍,可能与其焦虑性格特征有关,担心出意外;但如果每次都要检查数十遍,且自己知道肯定关好了门、锁好了车,根本没必要再检查,却仍难以控制,这种情况就有可能是强迫症了。

小编因职业需要,对错别字尤其敏感,以致生活中看电视、刷评论都见不得错别字,一看到就忍不住想纠正……这算“强迫症”吗?

“就爱柯基”

这种情况不能称之为强迫症,充其量只是对某个方面要求过高而已,常见于与工作相关的领域。比如护士在工作中反复强调无菌观念,生活中可能会对清洁卫生要求极高;出纳人员在工作中不能有数字上的差错,生活中可能吃个饭买个单都会反复确认价格。总体来讲,

只有达到一定的严重程度和时间长度,且对生活工作造成明显影响,才考虑诊断为“强迫症”。

如何区分“追求完美”和“强迫症”?

强迫症是一种以无法控制的强迫思维和(或)强迫动作为临床特征的精神疾病,

其突出特点是明知没必要、千方百计去克制却无济于事,因而造成强烈的内心冲突,致使患者感到焦虑和痛苦。

强迫症的典型表现主要在两方面:

强迫思维和强迫动作。

强迫思维

强迫思维表现为反复出现的想法。

如强迫性穷思竭虑,就是脑子里像有十万个为什么一样,不停地追问;如强迫注意,指不自主地注意某样事物;又如强迫意向,过度担心自己会做出伤害别人的事情,尽管明明知道不会做,仍然会采取回避行为。

强迫动作

强迫动作表现为反复出现某些行为和动作,如强迫检查、强迫计数,强迫洗涤等,其实质是通过这些行为动作来缓解焦虑。

强迫症的“杀伤力”有多大?

强迫症可导致生活质量降低,职业、社会功能受损,包括花费在强迫思维和动作上的时间、对引发强迫思维和动作的相关情境的回避等。

此外,强迫症患者对于自己的强迫症状有清醒的认识,但是又难以克服,所以心理上的痛苦非常强烈,常常会继发抑郁,甚至导致性格改变。日常生活中,

具有强迫性人格特征的人易患强迫症,其主要表现为:做事求完美、中规中矩、刻板、追求细节等。

强迫症能否治愈?

如果能够适当调整期望,提高对事物的包容度,学会放松,避免墨守成规,增加性格的柔韧度,就可有效调整心理状态,减轻强迫症状。

强迫症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总的来说,药物治疗利于改善症状,而心理治疗利于提高自我认知,防止复发。

焦虑症

强迫症伴随焦虑症,是种怎样的体验?

“MANDY-YU-”、“樱桃的小番茄”

强迫症久了是不是更容易焦虑,两者之间有没有必然联系?

焦虑是人类的正常情绪之一,

表现为紧张担心害怕等。在应激(比如考试或遇到危险)时适度的焦虑具有积极意义,只有

过度焦虑担心并对日常生活工作造成严重影响时,才称之为焦虑症。

在某些情况下,强迫的实质就是一种焦虑。

但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

焦虑症觉得自己的担心是必要的,强迫症觉得自己的担心不必要。

所以二者虽有不同,但联系密切。

焦虑症的典型症状有……↓

焦虑障碍总体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慢性焦虑,又称为广泛性焦虑。

典型表现为:对多种事件或活动过分焦虑和担心,这种担心难以控制,且可伴有坐立不安、乏力、注意力难以集中、易激惹、肌肉紧张、睡眠障碍等。这种焦虑、担心或躯体症状明显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还有一类是急性焦虑发作,又称为惊恐障碍。

典型表现为:突然发作,不可预期,没有诱因的情况下反复出现强烈的不适感,数分钟内达高峰,可表现为心悸心慌、大汗淋漓、震颤、有窒息感、濒死感、害怕失去控制或“发疯”等。

除了这两种,还有一些特定场合下出现的过度担心或恐惧,比如分离焦虑症、社交恐怖症、幽闭恐惧症等。

“三字高招”,教你快速区分焦虑和抑郁

怎么判断自己是抑郁还是焦虑呢?

网友“皮尐菜”

焦虑:高—生—前

“高-生-前”,是焦虑症的核心表现。

“高”:

焦虑的人能量高于常人,主要表现在“脑袋”和“身体”上。所谓“脑袋”,就是想法太多,

大脑高速运转,比如常担心身体健康,害怕别人笑话,恐惧某些场合,顾虑意外发生等。所谓“身体”,就是功能亢奋,比如心跳快,血压高,手抖多汗,坐立不安。

“生”:

焦虑的人求生欲望很强,其核心是“怕死”,比如关注身体不适,反复去医院检查;担心染病而反复洗手,担心意外而检查门窗。

“前”:

每个人都经历过考试,我们常说,考试前是焦虑,考试后是抑郁。因为焦虑害怕的往往是“即将发生”的事。

抑郁:低-死-后

抑郁的核心表现是“低-死-后”。

“低”:

抑郁的人能量低于常人,同样也是表现在“脑袋”和“身体”上。“脑袋”能量低,是指脑子转得慢了,想法少了,不想说话了,没有兴趣了。而“身体”能量低,就是功能减退,活动减少,比如没有力气,不想外出,吃不下,睡不着。

“死”:

抑郁的人有可能自杀,这是大家都知晓的,也是临床医生高度警觉的。如果有了轻生的念头,甚至考虑到自杀方式了,就必须尽快去医院就医。

“后”:

之前说了,考试前是焦虑,考试后是抑郁,为什么呢?焦虑是指“可怕的事情即将发生”,而抑郁则是源于丧失,比如怕乘电梯(幽闭恐惧症),怕去高处(恐高症)就是焦虑;而失恋,失学,丧偶等遭遇更容易导致抑郁等。

焦虑+抑郁?一定要警惕这些症状!

如果有以下表现,则可能出现了严重的焦虑或抑郁倾向,建议及早到医院就诊:

觉得活着没意思,甚至有了实际动作(比如积攒安眠药等)时,一定要及早就医;

吃不下饭,体重明显减轻,做了相关检查比如胃肠镜、肿瘤指标等却无明显异常;

睡不着觉,躺在床上半小时还不能入睡;或者早上比平时早醒1-2小时;

身上有各种不舒服,比如疼痛,尤其部位不固定,性质不明确,而反复检查却找不到病因;

工作经常出差错,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自觉反应迟钝;

多思多虑,各种担心,难以控制;

心神不定,坐立不安,多汗,手抖,心慌,却检查不出病因;

血压持续升高,服用各种降压药无效,尤其紧张担心时更高;

在某些特定场合会感到恐惧害怕,如在社交场所当众发言,或去空旷场所、高处、密闭空间等,并且主动回避去这种地方;

10、

无原因无预兆突然发生心悸,气透不出,觉得自己快窒息了……担心心脏病发作,担心失控,有强烈的恐惧感,检查无明显异常,约半小时自行缓解。

治疗焦虑、抑郁一定要吃药吗?

网友“-乐绮-”

有焦虑伴随抑郁的症状,治疗心理疾病是不是必须有药物干预?长期服药会不会有副作用?

药物虽然是目前治疗焦虑或抑郁极为有效的方法,但是并非所有的疾病都要药物治疗,除此之外还有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等等。最好的办法是发现有心理问题时及早到医院就诊,经心理科医生明确诊断后制定适合的治疗方案。

理论上讲,所有药物都通过一定的途径作用于人体发挥药理作用,这些作用途径可能发生一些不良反应,就是我们常说的副作用。有些出现在开始服药时,比如胃肠道不良反应、镇静嗜睡等;有些则出现在长期服药后,比如肝肾功能受损、体重增加等。所以在治疗期间需遵从医生建议定期随访,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防止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抑郁症

抑郁症的高发人群是……

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

年轻人群、孕妇/产后妇女、老年人为抑郁症高发的重点人群。

临床上,因持续工作压力大,人际关系不佳,有生活事件发生(如失恋、失去亲人等)患上抑郁症的情况非常常见。

抑郁症能治愈,但易复发,怎么办?

预防抑郁症复发主要有几点:

遵照医生建议服药:抗抑郁治疗一般分为急性期、巩固期和维持期,总的治疗时间1-2年。之所以服用这么长时间就是为了有效防止复发。

增加心理健康程度:就像经常锻炼身体,抵抗力会增强一样,有意识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也能增强心理承受力,让你在遇到事件或挫折发生时能够有效应对,防止抑郁。

运动:已有大量科学研究证实,适度的体育运动可有效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尤其是抑郁症。

更多【名医面对面】精彩内容

点击下方链接查看

新华医院儿科内主任

鲍一笑

访谈——

小儿感冒咳嗽

☆龙华医院

周英豪

主任访谈——

中医养生

☆眼耳鼻喉科医院

王武庆

主任谈——

耳朵的保健

市中医医院

主任和瑞金医院

马建芳

副主任访谈——

睡眠问题

肿瘤医院

蔡三军

主任访谈

关注“大便”,远离大肠癌

华山医院微创外科及减重与代谢外科主任

姚琪远

访谈——

向肥胖宣战

眼耳鼻喉科医院副院长

徐格致

访谈——

小心潜在眼疾

市中医医院推拿科主任

访谈——

脊椎健康吗?

第六人民医院骨科主任医师

徐建广

保护腰椎

瑞金医院主任医师

吕安康

体检报告这么看!

☆华东医院主任医师

程爱群

甲状腺检查报告出炉

☆眼耳鼻喉科医院主任医师

吴海涛

咽喉疾病这样治!

☆华山医院主任医师

吴文育

远离脱发烦恼

☆龙华医院主任医师

你会得骨质疏松吗?

☆仁济医院主任医师

管阳太

偏头痛怎么破?

☆瑞金医院主任医师

王继光

高血压患者看过来~

上海市肺科医院主任医师

徐金富

感冒远离你!

龙华医院主任医师

中医支招调养过敏体质

仁济医院主任医师

戈之铮

打好健康保“胃”战

第六人民医院主任医师

陆志刚

血脂报告

这么看

仁济医院肾脏科主任医师

倪兆慧

尿常规报告告诉你肾好不好

本栏目支持:市卫生计生委、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部分资料:@仁济心理科官方微信

编辑:陈辰

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还可做专业心理测试哦!

↓↓↓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