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很难。
有多难?第一财经的2021年终特辑,封面是四个红黑相间的HARD大字。
因为疫情,大环境遭受了巨变。
我们必须面对一个问题,
“疫情后,现有的组织企业会有什么样的变化?以及我们能为之做些什么?”
部分的经济学者认为,
“疫情不是逆转了发展的方向,而是加速了发展的速度。”
[1]
疫情的到来如同一股飓风,吹散了泡沫,检测了每个企业和个人应对突发变化的能力。
“替代性”低的员工,辞退;“性价比”低的商品,滞销;“护城河”弱的公司,倒闭。
怎么理解?疫情后的逻辑就是,
行的人留下;
不行的出局。就这么简单。
结果就是,竞争越来越激烈,
人们越来越觉得“卷”
更大的压力,更多的不确定性。
企业招人,要求越来越高;相对应的,学历要求也越来越高。
看一组数据:1994年考研人数11.4万;时隔不到30年,2021年考研人数达到377万,这相当于翻了30倍。
[2]
留学亦是如此,拿我自己所在的学校来说,能明显的感觉到学校氛围发生的变化,这里
变的越来越焦虑,越来越被迫比较。
我们越来越多的听到这样的声音出现,“哎呀,我作业写了40页,这个系就是这样卷的么?
”,“无语,我又通了好几晚,才把知识点都整理完,某某课真的累死我。
有些人的焦虑甚至直白的写在了脸上,为了获得短暂的“安全感”,
炫耀并谈论自己的“成果”,努力证明自己比别人有更好的成绩,成了家常便饭。
我们不由得问一句,搞成这样,真的有这个必要么?
------
竞争,不意味着“内卷”。
运动会上与对手较劲,这种竞争都促进了双方的进步。
重复性的投入无创新性的努力,但没有产出新的有价值的成果,这种“向内的演化”才叫内卷。[3]
而今天我们谈论的“内卷”,更像是一个情绪表达。
一种在竞争中,付出十足的努力后,尽管取得了碾压众人的成果,但依然
看不清未来
,依然感觉到
的情绪。
[4]
高考时期,没有人迷茫,那时候的逻辑是“干就完了”;在自己所热爱的学科里得到满足的人,也不会觉得“内卷”。
可问题是,少有人真正想过自己的人生发展,以及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因为在过去,被定义的成功,意味着真的成功;但今天,很多时候人生中的难题,不再是考个好成绩就能解决的了。
而这也导致大学生越来越焦虑,打工人越来越焦虑。
过去的逻辑是,成绩和学历一定能改变命运,因为确定性。
今天的逻辑是,成功的衡量标准变多元化了,因为不确定性。
努力考取一个好学校,是正确的;努力创业赚钱,也是正确的;努力拍出好看的视频,也是正确的。
他人给予的“选择”,终究是自己人生的注解;而只有我们自己的选择,才能为自己书写出深刻独特的春秋。
这一年感触最深的,便是对
“正确”
的重新思考。
同一时代下的人,往往很容易产生共鸣并能从彼此之间故事中得到启发。这些交流的过程不会让焦虑和不确定性消失,但至少能让彼此知道:
“在面对这些问题的路上,我并不孤单。”
得,闲话少说,一到十二月的总结为您送上。
-1-
留校过年
(疫情隔离前准备的粮食)
“我们这一代人长大后,也许会更加沉稳。”,“因为经历了太多意外,或者说,我们就在意外中长大。”
去年的一月,因为疫情爆发,部分地区的同学都被隔离在了学校,
和今年的西安同学一
独在异乡为异客,因为疫情倍思亲。
自己做饭自己一个人
吃的感觉,
自闭。
这一年的疫情让很多人都经历了被迫独处,同样的,也被迫长大。
“面对过独自一人生活后的感觉后,其实回头再看看也没那么遭。”
接受不能改变的意外吧,毕竟不想接受也得接受。
企业倒闭、没有收入、隔离、这些无论多么遭,终究都只是暂时的。
-2-
(新学期准备的床帘)
后来,我们带着激动的心情,开学了!
2月,自己正式进入大三下了。
【大三下】
的生活如同老虎,没有一个大学生能摆脱被“撕扯”的命运。
朋友圈甚至有人吐槽说,“建议把来UIC读书写进十大酷刑”,不假,确实很难。
因为大三下是申请学校时,最关键的一学期,所以几乎每个人都很努力。都在为自己的未来负责。
有些选择考研的同学喜欢挖苦申请留学的人,“申研的就是偷懒,不想考试”。
但其实只有申请留学的人自己知道,这之前的每一学期都不能马虎,要认真对待。
同时在等Offer的空档期,自己要与内心中巨大的焦虑作斗争。
这样的压力下,很多同学的身体也开始表达抗议,大大小小的毛病不断出现。
系里助教曾分享说,每届都是。很多学生到大三大四,身体会熬不住,而且往往是学习好的学生更容易出现这样的情况。
这一年,身边很多人也渐渐开始意识到:
对自己的未来负责的同时,也要对身体负责。
欢迎来到大三下
三月,四月,上学,读书,和大多数人一样,努力的与学业对线。
这段时间,就是你明知道已经极限操作了,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了,但结果总是“还差一点”。
这一段时间,最大的感触就是朋友圈里的互动越来越少了。因为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事忙的焦头烂额。
-5-
两场活动与未来的展望
当然,学习生活也不仅仅是枯燥,仍然有一些活动可以参加。
5月9号,UICCREW街舞社如期举办了舞王圣夜。
5月24号,UIC图灵AI创协,如期举办了UIC对话哈佛活动。
很多朋友不理解我的做法,大三了怎么还搞这些。
GPA本不高的我,为啥顶着申请研究生受影响,没书读的风险去搞这些,答案主要有以下两点。
01为何而舞?--享生活
如果我们只会赚钱,工作的话?人和机器的区别在哪里?我觉得可以说没什么区别。
吉登斯在《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中指出,
现代社会仿佛在把人塑造成工具。按时打卡,按照标准完成工作,这些“规矩”像是牢笼一样困住了每一个人。
但总要有人跳舞,有人奏乐。那些
有自己“小世界”的人,他们的内心才富足的不至于被机械化的生活压垮。
选择在最关键的时期留下来承担重任,不是因为我们几个内阁成员傻,而是对于我们来说,给一群热爱跳舞的人一个家这件事十分重要。
值得开心的是,或许未来,我们不必要在热爱与现实之间做选择了。
最新的教育政策指出,未来的教学的目标包括让初中生都有机会学会一到两门的课余爱好。个人化,全人化的素质教育,将取代以往对成绩的过分关注。[5]
尽管现实需要你买车买房,但也总要有人“跳舞”,
为生活中的浪漫留一片天地。
这样的社会,人们会普遍更幸福吧。
02为何去了解AI?--迎未来
今天我们仍然需要人在公司里当“螺丝钉”,没有流水线工人,产品就生产不出来。
但如果未来这些机械化的工作,都能被AI替代的话。
人类或许能真正意义上从“工具”的身份中解放出来。
“未来改变世界的不是AI,而是会使用AI的人。”
和悲观主义观点不同,更多学者认为AI的到来不会造成大面积的失业。
而是更多元的大面积就业。
今天个人在视频平台上的个人创作,从某种程度上就在创造价值,而这样的创造,在未来会越来越重要。
而创立协会,增加跨学科交流机会,无疑有助于对未来的了解。
什么样的项目人工智能能够通过学习来完成?GPT-3发展到什么程度了,未来我们能利用AI创造多大价值?现在最顶尖的高校都在做什么研究?这些问题,单凭看书是很难搞清楚的。
过去,短视频浪潮来临前,最开始入局的人就会比后入局的人更有优势。而等今天再从零开始做短视频,就更难得到平台等流量支持了。同理不妨大胆设想一下未来,如果不懂得如何与AI合作,那就等同于在电气时代下选择通过钻木取火来照明。
-6-
后来,大三下这一学期乒乒乓乓的就过去了,和开学前预估的成绩一样,3.5不多不少,自己也勉强拿了二等奖学金。
放假后的六月里,自己没有和身边同学一样选择去准备留学的事,也没有去实习,而是在写书,《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学什么?》。
从在听说UIC有人因为我而辅修心理学,喜欢上心理学这件事后,我便想写这样一本书。
知道自己几斤几两的,这件事也不敢说目的是给谁科普,或者教谁心理学。只是因为自己读书有时会兴奋的睡不着觉。
每次有“原来是这样!”的这种感叹,我总想分享给其他人,于是便有了这本书。
“我觉得每个时代的人都要面对只属于他们的挑战和机遇,而纵观历史,每个问题最终也都是被同时代的英雄豪杰们所解决......在这艰辛的路上,心理学一定能帮助到你,而我的愿望和使命就是把它送到你身边。”
随后的10月,11月,也陆续进行了错别字语法的更改,我的编辑的工作量似乎比我还大。
经常看我公众号的朋友都懂的,我这个人是错别字大师。
写书的时候压力是巨大的,因为这期间难免会担心自己没开始搞的留学申请,以及没继续搞的雅思成绩。
跟大多理想主义者一样,在现实面前,自己还是选择了梦想。
这一年,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放弃过一些东西,也都努力争取过一些事情。
无论结果好坏,至少我们未曾掩盖自己内心深处最真挚的声音,并听从了它的召唤。
-7-
宏观经济与Python
后来在交了初稿后,自己没急匆匆的回家,而是继续留在学校里。
7月份,我报名了学校的暑课,一门是宏观经济,一门是Python。
一个月学完一个学期的课,一天一章的速度推进,每周都有作业。
这对于非经济学专业,非计算机专业的我来说,每个都是挑战。
但今天再看,我当时选择这两门课十分正确的,因为这两门课赋予了我经济学和计算机科学的思维框架。
新书《变量4》中,作者何帆从人口结构变化一路推演到招工难问题;
低增长,高通胀,全球资产价格重估的现状;
以及收入分配格局变化,新一轮全球化浪潮。
这一系列精彩绝伦的分析,都基于对宏观经济学的底层概念有一定认知。
如果当时没
上宏观经济学这门课,
自己很难
真的读懂这本书。
而至于Python,虽然当时学的无比痛苦,考试从来都答不完卷。但
对后面自己FYP的程序的实现,数据处理自动化算法的描述,都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今天能毕业,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当时学了Python。
“错误”选择,是对的。
当时明明可以选积极心理学(这门上了就稳拿A的课),但好在还是选择了对我来说更加有用的课。
越是不确定的时代,越要做难但是正确的选择。
-8-
MCP142
8月,
自己作为
学校的朋辈导师(MCP
)带新生逛了一个月的校园。
带新生的过程很奇妙,自己仿佛也重新来了一次,带着好奇心,带着激情~
清空杯子,才能再次装满。也正好借这个机会回望一下自己的刚上大学时的初心---提升自己。
-9-
一开学就骨折
而就在开学前一天,在发了一个朋友圈
“做任何热爱的事情,都不叫浪费时间。”
30分钟,我在做自己喜欢的“引体向上”时。因为挑战高难度动作,把寝室的单杠搞松了,自己从半空中直接摔了下来。
当时我还不知道,自己已经盆骨和脊柱骨折了。
单纯靠手臂移动身体上了床,静躺了几个小时后发现实在不行,便打电话给好兄弟无双,两人搀扶着到了高新区医院。好在骨头断了但没碎,就不需要手术,躺着理疗就好。
就这样,第一天上课我就住了院,线上听课,线上考试。思成的分享,在医院进行的;第一次和风变科技的总监打电话交流,也是在医院进行的;近距离接触离开校园后真实的生活,生老病死,无人特殊。
然而,住院一个月对我来说是不现实的,因为我的毕业论文实验还没开始,各作业也不能落下太多。
我必须想办法早日回去。
于是,我开始调研关于骨头的一切信息,开始自学骨科医学。
并在这之后便制定了一个康复计划:
1、每天都要坚持运动,不受力骨头不会长反而会退化,八段锦,走路,垂直手扶蹲起,循序渐进的来;
2、饮食多样性,不能光点外卖,还要点水果;
3、晒太阳,医院的房间没阳光,必须找机会出去走走做适量运动;
4、调整好心态,该干嘛干嘛,期间看完了《我这样活到105岁》,以及《李诞脱口秀工作手册》。
“骨折后的骨头会更强壮。”
在这样的信念支撑,以及实施康复计划,并结合医院的理疗的
半个月后,自己可以出院了。
这比医生预计的时间早出了一倍,当时护士也很震惊。然而我并不意外,因为自己动用了知识的力量。
今年的「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上,我们都了解到了一个叫徐伟的男人。因为自己的孩子没办法吸收铜离子的基因缺陷病,只有高中学历的他,走上了自己研制的道路。
生活中有不如意,但这又能怎么样?谁都不如意,我们只能
接受改变不了的,并做自己能力范围内能做的。
没错,面对困难我们都可以选择逃避,毕竟没有人会责怪一个骨折了的人。
但,也可以选择承担愿本属于自己的责任,并去解决问题。
怎么解决问题或许我们不知道,但坐以待毙问题就永远是问题。
尽管这一年厄运时不时会降临,但我们,也未曾惧怕与其搏斗一番。
-10-
25度,临危受命
令我更没想到的是,回学校的日子也不太平。
10月,
我们25度校园外卖平台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因为学校招标了另一家上市公司来承包UIC的外卖。
自我们来上学以来,我校外卖平台从无到有,是我们几个大学生实打实克服各种困难,从小程序建立,商家入驻,打印机配置一一花心思解决,最后终于才做成的。
而学校这一操作,相当于自己学校的学生解决了的问题后,直接将成果送给其他人。
而我们的外卖智能提取柜,因为“公司太小资历不够”这一理由,而被多次拒绝。
我们曾安放过专门放外卖的架子,但被学校保卫处给撤走了,说“禁止校内外卖”,说是出于卫生安全考虑。
说白了就是随便找个理由而已,谁都没看到UIC的食品安全有这么细致。自己的第一食堂“绿洲”吃去医院多少师生?学校直到被官方点名批评
“唯一不符合要求单位”
才停掉了“绿州”,停止了打太极推卸责任的行为,开始整改。[6]
自己的学生创业成功,还解决了自己学校内一直以来存在的问题,学校不但不鼓励,反倒直接将成果拱手让人。
换成谁,都咽不下这口气的。
当时我们只有想到一个办法,那就是直接送外卖上楼。
于是便有了125人的工作群,外卖到楼下我们就送上去,即便是面对千万资金的竞争对手,我们也要捍卫自己的“孩子”(25度)。
最终,在一篇阐述
“UIC偷外卖没人管?”
的推送疯传后,学校为解决“偷外卖”问题,要求25度和现有自提柜合作,并终于答应下学期同样安放25度提取柜。
我只是希望25度能活下去,毕竟这承载着我们这几代学生的共同回忆。讽刺的是,我们还曾幻想未来开设25度奖学金,鼓励解决学生群体问题的UIC草根创业者。
可这个社会似乎只看资本,
没有温度。
认怂还是捍卫梦想?我们坚定的选择了后者。
-11
12-
与风变科技
在外卖风波之后,自己在10月放假期间去参观了风变科技公司。
现在大学生的焦虑,有没有办法能够解决?
风变觉得可以,总
有办法,总有途径。
教育在于能为人带来改变,能认识更多的人,能学到更多的知识,能给予学历证明。
但想认识志同道合的人,现在未必需要在同一个班级;
学习知识,未必非要在学校
;今天的
企业招聘,也越来越综合考量
未来的教育绝对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而是真的条条大路通罗马。
但通往罗马与个人之间的鸿沟,在今天仍然是一个问题。而风变科技,有望解决这一问题。使命召唤,自己也有幸踏上了与其一同探索的道路。
大四这一年,自己总有一股非常强烈的厌学心理,甚至想辍学。今天的企业内部的知识似乎对我更有吸引力,如果管理,如何决策,如何学习,如何生产内容。
这些实打实有用的生存技能,在大学里似乎学的都不是那么直接。我们就是在这里背书,然而也少与课本上的知识产生什么共鸣,然后考试,然后考的好高兴一下,考的不好就难过一下。
“我们今天的教育系统,正在渐渐失灵。”
就业,未必要等到毕业。正是这段时间,有好多想法涌现出来。自己快要25岁了,也该为自己选择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了。诚然,还在摸索。
尽管迷茫是常态,但就像今年经历过的所有Hard时刻一样,在2022年以及往后的日子里,他们都会被解决。
“谁无暴风劲雨时,守得云开见月明。”
顺利的话,2022这一年我会毕业,未来的日子里要渐渐放弃以学生身份思考问题了。事业精益求精,生活玩得开心。
2022,让暴风雨来得更猛些吧!
-END-
写在最后
最后的最后,感谢我的读者们。
感谢您看到这里,想必这一年里,你也度过了一些难关,面对过一些困境;但最后你都一一面对并克服了。我猜是基于这种共鸣才让你读完了鄙人这六千多字的总结。
我总在想,自己的读者是一群什么样的人,是面向未来的,是愿意学习的,是愿意探索并改变自己的,但最关键的我觉得我的读者们是宽容的。
尽管我总是有错别字,但您也包容了;
尽管我经常同时展现两种相反的价值观,您也思考了;
尽管我偶尔文章有一些相对专业的概念,您也学习了。
因此,能在未来的日子里与您一同前行,我感到无比的自豪与幸福。希望自己能一直坚持记录下去,并且能写的越来越好。
此致,
祝好。
引用来源:
1.《后疫情时代:大重构》,克劳斯·施瓦布,2020年6月。
2.《2020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
“内卷化”概念辨析
,刘世定、邱泽奇,2004年5期。
4.《坦然:你必须非常努力,才能成为普通人》,张文博,预计2022年11月。
5.《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国务院,2021年6月3日。
6.《
2021年上学期学校食品安全联合飞行检查结果(第三期)
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1年7月23日
鸣谢编辑:E哥&何思远&wbj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7
03-07
03-07
03-07
03-07
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