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上世纪80年代曾是诗人泡妞的黄金时代,校园诗人凭着一枝生花妙笔,可以赢得美女粉丝围身边团团转(个别诗人玩得过火,还曾经有锒铛入狱的)。
好景不长,进入90年代,随着社会风尚转换市场经济发展,诗人渐渐成了个骂人的名字。
世界变化太快,才学的魅力迅速被财富的魅力取代。
最值得诗人怀念的是从前的慢生活。
另一个诗人泡妞黄金时代在宋朝,三百多年间,铺开了才学横行的漫漫时光。
苏子美,欧阳修,文彦博,苏东坡,张先,秦观,晏几道……看看宋人笔记中的故事,让人觉得这些牛人第一职业是做官,第二职业是泡妞,写诗填词只是业余爱好。
当然了,这个业余爱好并非不重要,它显示了一个人的才学。崇文抑武的大宋,才学是敲门砖。
在利用才学泡妞上,玩得最high的非柳永莫属。
01.从“三变”到“不变”,难改的是命
柳永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柳永的出生年月和出生地,有两种说法,一说是984年,生于他父亲任职地山东费县;一说为987年,生于任城;究竟何年何地,历史上找不到确切记载。
此事传递出的信息是,柳永在宋朝绝非主流人物,其人生也不是一个成功的人生。无论从当时人们价值观还是从今天的价值观来衡量,柳永都不是个成功人士。
柳永天生就是个多愁善感的人,十四五岁时,读到佚名词人《眉峰碧》,一下子被其中离别感伤的情调打动,他把它写在墙壁上,反复吟咏琢磨。
“蹙破眉峰碧。纤手还重执。镇日相看未足时,忍便使、鸳鸯只!薄暮投村驿。风雨愁通夕。窗外芭蕉窗里人,分明叶上心头滴。”
有人细读后,从中发现了柳永成年后作品《雨霖铃》的最早文本渊源。
可见柳三变年少有才学,试笔早,起点高,对优秀作品有出色的领悟能力。这首打动他的词,近百年之后宋徽宗读到时,叹赏之余,也情不自禁拿笔在后面批道“此词甚佳,不知何人作”。
文学风格的形成是一件颇为神秘的事,是浪漫还是写实,是豪放还是婉约,应该与天生个性及后天选择都有关。不管怎么,柳永一开始就选择了感伤和婉约。
柳永最初不叫柳永,叫柳三变,前半生每次进京赶考即用此名。听着不像一个人的名字,更像是个被人起的绰号。但对比他两个兄长柳三复、柳三接,三变又的确是其真名。不知道柳家老人给孩子起名时怎么想的。
这个名字有点不合时宜。柳三变写诗作文填词也不合时宜。当时科考主要考的就是诗赋文章。为此,他屡考不中,连连落第:
柳三变于咸平五年(1002年)十七八岁时,即踌躇满志离开家乡,准备进京参加科考。有点意外,刚走到杭州他就被那里的繁华吸引住了,自此流落苏杭和扬州之间,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
不管古代还是现代,要过这种生活,一得有闲情,二得有闲钱。柳三变是官宦后代,又是喜欢抒情的文学少年,这两样都不缺。最关键的是他天生爱好这一口。
不然的话,当时有闲情和闲钱的官宦之后多了去了,为什么只出了一个柳永?
闲话少说。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三变终于来到京城开封。从1009年起到天圣二年(1024年),柳三变接连四次参加科考,四次落第。
在他还没到京师,只走到半途杭州时,就因写诗填词赢得了很大的名声,他曾经以为自己是必中的,没想到现实如此打脸。多没面子啊。最后柳三变愤而离开京师,与情人(据说叫虫娘,也是个很奇特的名字)离别,写下《雨霖铃•寒蝉凄切》,千古留名。
如果他的人生从984年算起,这年已届四十。按一种说法,三十未娶不应再娶,四十未仕不应再仕,可三变不甘心,沉醉闲情和建树功名,他都想要。
9年后,1033年,年届半百的柳三变一生中第五次参加科考,据说临考之前,他把自己的名字改为“柳永”。
三变,其实也是有出处有讲究的,《论语》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意思是威严、温和、庄重兼得。
但如果懒得读《论语》,感觉“三变”就是个外号。
变动不居,变来变去,善变不可捉摸,可能真的会影响命运。
一改名,“三变”变成了“永”——永远、永恒,不变了。
或许是改名起了作用,这次科考,他终于挤进了进士榜单。
可是,大半生蹉跎,留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多。
02.一生没翻过身——自从跟皇帝结下梁子
前些年流行一些成功学,其中一要点是自我选择要顺应“大势”。
我们往往鄙夷这种专门忽悠无脑人士的成功学。但结合到柳永身上,还真有些道理。
魏晋南北朝流行过骈体文,经过唐代韩愈柳宗元矫枉过正,开始注重写实;宋初流行过一阵西昆体,经过欧阳修狠命敲打和三苏的示范,社会主流已经不喜欢艳丽文词。
可是,柳永偏偏以艳丽的词藻给自己弄出了大名声。以至于第一次参加科考,真宗已明确表态不喜欢华丽章句,主考和阅卷官秉承上意,把文名已炙手可热的柳三变批得体无完肤。
到了对诗赋文章更敏感的仁宗继位后,更加反对华丽文风。
可能是有点不服气,柳三变经人引荐找到晏殊门下。当时晏元献已是宰相,他早听说过柳永的词名,貌似漫不经心地问:“贤俊作曲子么?”
三变连忙套近乎说:“跟相公一样,也作曲子。”
晏相公一听,很不高兴地说:“殊虽然也作曲子,可没作过‘绿线慵拈伴伊坐’这样的曲子。”
什么意思啊。同样是作词,我的词即便婉约,也没写过像你这样的娘娘腔。还有文人士大夫的样子吗?真是成何体统。
难怪说文人相轻,自古而然。三变一看无法对话,乖乖告退。
更让人难以下咽的是,在文体和审美这件事上,皇帝也跟柳三变杠上了。
成书于南宋的《能改斋漫录》里说,“仁宗留意儒雅,务本理道,深斥浮艳虚薄之文。初,进士柳三变好为淫冶讴歌之曲,传播四方。尝有《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及临轩放榜,特落之,曰:‘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客观地讲,文章风格是见仁见智的事,皇帝一手遮天,否定某种文风,对考生是件不公平的事。但当许多人一致否定其作品时,那一定是写得有过分的地方了。
据说苏东坡喜欢柳永的作品,但对他的一些词也不感冒。《高斋诗话》中说:少游自会稽入都,见东坡,东坡曰:“不意别后,公却学柳七作词。”少游曰:“某虽无学,亦不如是。”东坡曰:“'销魂当此际”,非柳七语乎?
由这则故事,加上晏殊等人态度,可以看出当时文人还是觉得柳三变文风有点过了。
宋仁宗赵祯文学艺术修养极高,也是有眼力的。据另外一些史料记载,他洞晓音律,最初也喜欢过柳三变的作品,但可能是后来即皇帝位后受身边大臣影响,觉得柳七有些句子难登大雅之堂;加上要以正声垂范天下,开始着力倡导儒雅,力避浮薄之声。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柳三变以文名自负,并不十分在意同代文人士大夫,甚至皇上的意见。
比如他在两次落榜后,马上写了那首《鹤冲天》:“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又比如他被仁宗痛批“且去填词,何要浮名”后,不仅不思“悔改”,反而变本加厉,自号“奉圣旨填词柳三变”,越发频繁地出入娼馆酒楼,艳词依旧。
真是一只巴掌拍不响,这样较劲儿,只会把矛盾放大。
再看他的词,美女频频出没,“艳丽虚薄”之处,不打自招。
就这样,这个考场失意仕途失败的男人,最大的官做到了屯田员外郎——从六品上,比普通县令略高一级。
按说宋仁宗赵祯是历史上少有的脾气好有民主气象的皇帝,但他似乎一直记恨柳永。据《渑水燕谈录》,在柳永当了数年地方干部,该磨堪选调的时候,有人帮他找到一个机会,替仁宗皇帝写祝寿词。柳永写了一首《醉蓬莱》,被赵祯横挑鼻子竖挑眼,最后厌恶得把他的词扔在了地上:“此人不可仕宦。尽从他花下浅斟低唱!”
03.词作被斥“引金兵过江”,替历史背锅
宋人笔记说,柳七在十七八岁时,从游历苏杭算起,就把无数青春少女迷得神魂颠倒,大喊“不愿穿绫罗,愿依柳七哥”。
《尧山堂外纪》记了这么个事:杭州有个叫周月仙的名妓,25岁的柳三变喜欢上了她,每次召她来水边歌楼唱歌,趁机调戏,她都不从。经过打听,得知周月仙和一个黄员外相好,每夜坐船与黄员外往来。三变心生一计,买通艄公,让他用船载到中途时把她带到自己住处。周月仙不得已,只得从了三变。惆怅之余,周月仙偷偷作了首诗骂他:“自叹身为妓,遭淫不敢言。羞归明月渡,懒上载花船。”
三变也不计较,次日召她佐酒,把这首诗谱上曲唱了出来。周月仙愧怍之下,对他有了好感,于是把酒言欢。三变为此也作诗一首:“佳人不自奉耆卿,却驾孤舟犯夜行。残月晓风杨柳弄,肯教辜负此时情?”
在泡妞这种事上,他还是颇有手段的。
在杭州,柳三变听说父亲的故交孙何在当地做军政一把手,就想找他谋个差事。但孙何为人严谨,不容易见到。他就去找杭州青楼第一头牌歌姬楚楚,谱写了那曲著名的《望海潮》,让她在孙何举办的宴会上唱: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孙何一听,如此不同凡响。问楚楚后,得知自己老友的小儿子正在杭州玩耍,马上施以礼遇。
令柳三变万万没想到的是,他这首词本来是与孙何套近乎的,经名妓楚楚一唱,居然火遍了大江南北,一时间全国各地歌妓都唱起了《望海潮》。
六十年后,完颜亮率金兵南侵,打到长江边,金兵不识水性,手下众将劝他收兵,不要再过江了。完颜亮却不愿罢手,原因是他早年听歌妓唱过“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早已对大宋繁华垂涎三尺。江南有婀娜美女,有金银财宝,干吗不打过去?
后来,谢处厚就写诗大骂柳三变:“谁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哪知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
当然了,谢处厚历史观是很成问题的。柳三变只是填填词抒抒情,哪能为宋金战争背锅?
04.写尽千古风流,留下杨柳岸晓风残月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是柳永写的《蝶恋花》(之一),每次读它,都让人玩味不尽。
性格即命运,自我的选择决定了柳七一生的憔悴走向。
现在有人说:又想当官,又想发大财,那是不行的。搁宋朝柳永身上,皇帝也说他:又想当官,又想泡妞,又想写艳丽虚薄之词,那也是不行的。
不过,现在回头看,柳永活得也值。乐在当下,占尽风流。谁说感官享乐不重要?
可以参照一下宋代官僚文人蒲宗孟的故事:有人把深谙长寿之道的大师引见给老蒲,老蒲问:“怎样才能长寿?”大师:“只一件,禁欲……”。老蒲一听就把大师打发走了,“要我禁欲,那长寿还有什么用?”
柳永任情适性,填词泡妞,活到七十岁,在宋代已是高寿。参照蒲宗孟,他的确活得值。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留给后世极高的文名。提起宋词中的婉约派,第一个想到的必是柳永。整个北宋重量级词人一长串,唯他秘苏轼各领婉约与豪放的风骚。
甚至有南宋张端义说“学诗当学杜诗,学词当学柳词”。简直有点过分了。
从苏杭到汴梁,从洛阳到长安,从益州(今成都)到鄂州(今武昌),还有扬州、会稽、金陵——科考失意的年月,柳三变逛遍了他那个年代最繁华的都市,一路歌吟一路留情,填词泡妞两不误。
凭着天生浪漫而又放荡不羁的性格,青楼成了柳三变的流连忘返之处,烟花巷陌间,都市的繁华和歌伎的多情,使柳永仿佛找到了真正的自我。
在北宋仁宗年代,要找一个从皇亲贵胄到歌姬草莽都家喻户晓的人物,那只能是柳三变。苏氏兄弟虽说也已声名鹊起,但毕竟年龄资历尚嫩。
南宋俞文豹有个著名的段子: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闻之绝倒。
“凡有进水饮处,即能歌柳词。”从中可以看出,柳永的作品更接地气,更贴近寻常百姓的生活。他的词有时失之艳丽,但并不低俗。连苏轼也承认:人皆言柳耆卿俗,然如“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唐人高处,不过如此。
他的另一位同行李清照评价说:“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
在宋代,柳永的创作和谋生代表了一种社会现象。当时歌妓以歌舞表演为生,表演效果好坏直接关系到生活处境。这效果取决于演技和唱词,歌妓为了吸引观众,会主动向词人乞词,希望不断获得词人的新词作,使自己成为新作的演唱者,以给听众留下全新的印象,同时也希望通过词人在词中对自己的赞赏来提升名气。当时,柳词在青楼歌妓眼中炙手可热,谁唱谁火。
因为其间带有一定的商业利益,柳永也因此可以流连于坊曲,不至于有衣食之虞。
悲愤出诗人,憔悴失意也出诗人。仕途的不顺,反而使柳永艺术天赋在词的创作上得到充分发挥。千年以下,男女感伤离别之词,被柳永写到了极致——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样的词,读之动情,味之动心。对于多愁善感者更是一个陷阱,很容易陷进去……
上文说过,柳永生于何年、何地,历史上没有确切记载。
更让人感慨的是,他死后葬于何处,也没人说得清。翻找可怜的史料,有湖北襄阳、湖北枣阳花山、江苏润州北固山或银山、江苏仪征等几个说法。
我人常说的“历史”,其实非常势利眼。
也许,对于一代杰出词家来说,他生于何时、死葬何地都不重要,重要的只是他的作品,还有他留下的影响。
所谓一生抱负难酬,无非是考场失意,仕途不畅。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衡量的标准哪能只有一个?古今帝王将相,皆已荒冢草没,风流词人,倒随他的作品一道永垂千古……
(版权所有,有转载使用需要联系原创公众号)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7
03-07
03-07
03-07
03-07
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