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敏感自卑,但觉得自己很特别  为何你既自卑又自负 我敏感自卑,但觉得自己很特别  为何你既自卑又自负我敏感自卑,但觉得自己很特别 为何你既自卑又自负

我敏感自卑,但觉得自己很特别 为何你既自卑又自负

本文来自无应应老师的分享,这篇文章是上次公开课的文字稿,我们把它整理出来分享给更多的人,一篇非常详细的文章,希望能够帮你答疑解惑。特此感谢无应应老师

自恋的英语是narcissism

,这个单词来源于古希腊神话中一个美男子的名字:

Narkissos

,中文音译是

那喀索斯

对自己影子一见钟情的那喀索斯

那喀索斯是一个容貌俊美的少年,他为了寻找自己的爱人而环游世界。虽然有许多少女爱慕他,他均不为所动。

森林女神爱可也爱上了那喀索斯,于是就向那喀索斯告白,但那喀索斯地拒绝了爱可,

爱可就因为伤心过度死掉了

爱可的死激怒了复仇女神。

复仇女神决定惩罚那喀索斯。

有一天,那喀索斯在水中倒影中看到自己,不由得惊叹了——

噢,我的上帝呀,你们瞧瞧这个绝美的人,眼睛是眼睛,鼻子是鼻子,嘴巴是嘴巴。

那喀索斯就这样对自己的影子一见钟情了。

那喀索斯无法自持,于是跳入水中,想和自己的影子结合,结果淹死了。

据说那喀索斯死后,化身为水中的一株水仙花。

所以,水仙花的拉丁学名就称为:

Narcissus

后来心理学家便把自爱成疾的这种病症,称为

自恋症或水仙花症。

从这个神话中可以发现自恋的意思,就是自己喜欢自己,迷恋自己。

自恋人格的分类

在现实生活中,就有一种人格,叫

自恋人格

自恋人格有两种,一种是

显性自恋者

,也叫浮夸型自恋者;另一种是

隐性自恋者

,也叫脆弱型自恋者。

下面我们分别来认识一下这两种自恋者。

这里要注意的是,接下来说的自恋人格都是针对

成年人

的,未成年的小朋友不要随意带入到自己或者别的小朋友身上哦。

01.显性自恋与隐性自恋

显性自恋者:美国总统川普

美国总统特朗普

首先是显性自恋者。

美国总统川普刚上任的时候,美国的30多名精神病学家联名上书,说川普有自恋型人格障碍,不适合当总统。

这一国总统有没有人格障碍,咱也不敢乱讲。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川普他是一个显性自恋者。

显性自恋者是每个人都能一眼识别的,

他们相当自负,爱自吹自擂,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他的表现欲和炫耀欲,显得非常浮夸。

川普又被大家戏称为

“懂王”

,经典名言之一就是:

没有人比我更懂病毒。

我们发现,川普就是那种很浮夸的人,显性自恋者又叫

浮夸型自恋者

。我们身边可能会有类似的亲戚,在饭桌上吹嘘他自己的辉煌事迹,期待得到别人的赞美和崇拜;如果有人不赞同他甚至反对他,他就会很愤怒。

这就是显性自恋者。

显性自恋者最明显的思维特征就是:

成功内归因,失败外归因。

也就是说,他会习惯性地把成功完全归因为自己的功劳,把失败完全甩锅给别人。心理学家们研究发现,

如果父母无原则无底线地吹捧孩子,孩子就很有可能会成为一个显性自恋者。

隐性自恋者:《隐秘的角落》张东升

网剧《隐秘的角落》张东升

网剧《隐秘的角落》里的张东升,就是隐性自恋者的一个代表了。

张东升是一名数学教师,在同事和学生面前一直是儒雅随和的形象,为人相当低调。他和妻子的感情出了问题,他的岳父岳母,包括他妻子本人都要求他跟妻子离婚。为了挽救自己的婚姻,张东升在和岳父岳母爬山时把他俩推下了山。里面有个细节特别有意思,张东升是有秃头的,但会常年带着假发掩盖自己的秃头。

隐性自恋者在生活中是内向的人,表面温和不爱自夸,显得谦卑低调的样子。唯有跟他们亲近的人,才会见识到他们自我中心的攻击性的一面。

隐性自恋者的自尊心很低

,他们在习惯性地讨好他人的同时内心暗戳戳地贬低对方。

隐性自恋者的内心独白(部分)

这里上图列出了一些隐性自恋者的内心独白,注意一下标红的三条独白。前面说过,隐性自恋者又叫脆弱型自恋,这个脆弱用咱们的俗语来说就是

玻璃心

隐性自恋的两种心理

脆弱的他们一方面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另一方面,认为自己其实很独特。

比如,他们可能一边为自己不讨人喜欢而沮丧,一边又抱着一种

“普通人都不能理解我”

的自命不凡。

研究发现,隐性自恋与童年虐待和负面教养模式呈现出了显著的相关关系,尤其跟父母的

完美主义教养模式

有关。

一种常见的情况是,父母对他们有极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和期待。当达到标准时,父母会将他们捧到天上去——

“我的娃儿果然是最棒的”

,并喜欢在外人面前将孩子作为谈资,我家孩子是全年级第一哦。但是,当他们不能满足父母的要求时,就立刻会被父母贬低得一文不值——

“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孩子”

在这样的教养模式之下,隐性自恋者身上往往的确存在着一些比较出众的能力。但同时,他们的经历又告诉他们,

“缺点”

是不好的、不被接受的,只有

“优点”

有存在的价值。

隐性自恋者会想方设法掩盖自己的缺点

,张东升就用假发掩盖自己的秃头。

02.显性自恋者和隐性自恋者的差异

显性/隐性的差异

我们可以通过这个表格来对比一下显性自恋者和隐性自恋者的差异。

第一点是他们的

自尊差异

自尊是对自我的整体评价。

显性自恋是高自尊的

,对自我整体评价高,对外表现为自负;而

隐性自恋者则是低自尊

的,自我评价低,对外表现为谦卑。

显性自恋者都是外倾的,也就是外向,但不能说外向者都是显性自恋者;隐性自恋者都是内倾的,也就是内向,但不能说内向者都是隐性自恋者。

在这里,要简单说说什么叫外向什么叫内向。

有很多人会根据外在表现来判断一个人的内外向,一般人觉得一个人敢于表现自我,积极参与活动,就觉得这个人是外向的。反之,一个人如果是是沉默寡言的,就会觉得这个人是内向的。

其实这是一种极大的误解。

内外向的划分依据是:

外向型的人是通过社交来获取能量,而内向的人则是在独处中获取能量。

或者说,外向的人跟人在一起会嗨,自己独处会累;而内向的人独处会嗨,跟人在一起容易累。内外向没有好坏的分别,只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气质。

不管显性自恋者和隐性自恋者都是自我中心的有攻击性的人,但是两者攻击性的表现有很大的不同。显性自恋的攻击性主要体现在他们在人际中自大、膨胀的态度,他们喜欢主动直接对他人发起人身攻击,通过贬低或轻视他人来拔高自己。

而隐性自恋者的攻击性更多的源于对世界的不信任,他们对人往往有着极高的戒备心。当隐性自恋者表现出攻击性时,不是为了拔高自己,而是为了自我保护。

张东升他杀死岳父岳母就是出于保护他自己婚姻的动机。一些隐性自恋者喜

欢对别人的言行进行恶意揣测,这种恶意揣测有个专有名词叫

敌意归因偏差

。因为他们潜意识里一直在避免回到原生家庭的人际模式中——生怕自己哪一点没有做好,就被质疑、被否定、被攻击的日常。所以他们很容易把别人的话误会为

对自己的否定和攻击。

研究发现,显性自恋和心理异常无显著相关,隐性自恋则和心理异常显著正相关。

隐性自恋者更容易得心理疾病

。显性自恋者是拥有高自尊的,情绪稳定的,他们内心没有那么多纠结,看看特朗普和水仙花那喀索斯就知道了。

而隐性自恋者由于自尊低,有敌意归因偏差,情绪不稳定,神经质水平高,时常感到焦虑和抑郁,是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的高发人群。

03.全能感与自卑情结

全能感:人类最初的自恋

认识全能感

接下来认识一个跟自恋密不可分的有趣概念:

全能感

,也有人译为全能化,全能自恋。全能感,顾名思义,就是一种觉得自己无所不能的感觉。全能感这个概念是弗洛伊德老爷子提出来的,后来科胡特、克莱因等临床心理学家都有过自己的阐述。有一本书叫

《我的童年受伤了:婴儿全能感与童年冲突》

,有兴趣的可以瞅瞅。

《我的童年受伤了:婴儿全能感与童年冲突》

我们知道,跟其他生下来就会跑的哺乳动物相比,人类的婴儿都是早产儿,出生的时候,除了喊叫、喝奶、睡觉,别的什么都做不了。以科胡特为代表的一些临床心理学家们认为,刚出生的人类婴儿在头几个月的时候,不具备将自己从环境中区分出来的心理能力。

我们可以把小婴儿的心理世界想象成盘古开天辟地之前的那种混沌状态。这个时候的婴儿,会觉得他跟他妈妈是一体的。

婴儿饿了嚎叫一下,妈妈就给他喂奶,婴儿觉得是自己创造出了乳房或奶瓶,是个无所不能的神,这就是婴儿的自我全能感。

这种全能感就是人类最初的自恋。

如果任凭婴儿如何哭闹,都没有大人回应他,婴儿就会陷入一种彻底无助的恐怖感觉中。

婴儿全能感简析

全能感不仅是人类最早的防御机制,也是成年的自恋者最爱用的防御机制,所谓防御机制,是一个人在现实中遭到挫折之后,自我为了恢复心理平衡采取的一种潜意识应对策略。

我们一生中的很多想法、喜好和欲望,其实都有全能感的影子。

童年时期会想着,我要成为超人拯救世界。青春期的时候,喜欢看男主扮猪吃老虎一路升级打怪的爽文,看女主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瓶子见了没有盖的剧情。成年了认为自己潜力无限,可改变世界。又或者皈依宗教,相信世界上有全知全能的神。这些都反映了人类的全能感。

《自卑和超越》

在《自卑和超越》这本书里面,阿德勒说人人都有自卑情结。

那么自卑情结和全能感是否可能存在什么关系?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得先来认识一下自卑情结。

04.自卑情结:原生自卑和次生自卑

自卑的定义

阿德勒对自卑情结的定义是:

当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适当对付的问题时,他表示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这时出现的就是自卑情结。

也就是说,自卑情结其实是一种习得性无助,就是一个人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会让人体验到无助感、无力感和无能感。

原生自卑/次生自卑关系图

阿德勒认为自卑可以被分为原生自卑和次生自卑。

产生于童年时期的自卑叫原生自卑,产生于成年时期的自卑叫次生自卑。

原生自卑与次生自卑之间的纠葛就会使人陷入自卑的恶性循坏,维持一个人的自卑情结。

原生自卑产生于儿童时期,不当的家庭教育是导致原生自卑形成的最常见原因。

例如,父母不断强调孩子的缺点和犯的错误,恐吓孩子说,别人家的孩子读书那么好,你怎么不行,不读好书,长大了就是个废物。长期处于这样的家庭教养中的孩子,会始终认为自己比别人愚笨,

于是产生了最初的自卑

产生原生自卑的时候,为了自我保护,小孩会发展出一个虚构的目标来帮助自己从自卑的感觉中解脱出来。

例如,儿童时期被父母骂不好好读书就是个废物的小孩,可能会制定一个我一定要上清北的目标,帮助他们平衡此时此刻自卑的感受,从而获得继续生存和努力的动力。

孩子成年后变成了大人,大人发现自己并没有能力实现自己虚构的目标或内心的标准时,就会引发了次生自卑。次生自卑会迫使人们回到原生自卑找寻原因。

比如,那个小时候被骂没好好读书的人,高考没上清北,考研又失败了,再一次唤起心中的恐惧、羞耻、脆弱等一些与原生自卑有关的感受,和对原生自卑的记忆。他会想起童年时其他人对他的质疑

“别人可以,你为什么不行?”

于是就觉得,

“看吧,我果然是个废物啊”

成年后发生的事,仿佛是对童年时期自卑的佐证。

当然,原生自卑的产生不仅仅是家庭的原因,还有生理、学校和社会其他因素。

例如,因为小儿麻痹而行动困难的孩子会因为身体自卑;因为家庭贫穷而被同学欺负的孩子会为贫穷自卑;重男轻女地区的女孩为性别自卑……总而言之,原生自卑很容易获得,没有原生自卑才罕见。

插个题外话,

部分抑郁症患者的大脑会持续性地产生自我贬低和自我攻击的强迫思维,这种强迫思维是可以通过药物治疗缓解的。

如果你发现自己自我贬低的倾向已经严重影响到生活工作学习,一定要去看一下心理医生。

话说回来,一次偶尔的打击并不会让人永久地陷在自卑情结里,往往是,接连不断的困难和失败消解了我们的自我价值感,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不仅得不到别人的支持和帮助,甚至受到嘲讽和指责,才让我们的自卑情结越来越大,再也解不开,甚至成为我们人格的一部分。

全能感与自卑情结的联系

习得性无助

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回答刚刚那个问题了,全能感跟自卑情结的关系是什么呢?全能感受挫之后的那种无助感无能感,就是原生自卑

原生自卑和次生自卑的纠缠就把我们困在了自卑情结里。

05.自卑感和自卑情结的联系

自卑情结和自卑感是有区别的。

自卑感/自卑情结示意图

一般人在社会比较里面发现我不如人,就会产生自卑感;发现人不如我,就会产生优越感。自卑感和优越感都是属于意识层面的,而自卑情结是潜意识层面的。

心理学家为了把自卑感和自卑情结区分开来,给他们取了别名,自卑感又叫外显自卑,自卑情结又叫内隐自卑。

示意图

一个人长到5/6岁,也就是开始上学的那个年龄,就会自发地开始跟别人比较。孩子会问自己:

我是不是比我的同学更聪明,更受欢迎,成绩更好。

这种比较行为,是我们认识自己的一种方式。跟别人比较的习惯,一般会延续一个人的一生。

当一个人感到自卑的时候,他其实处在一种无法认同自己的状态,而这种状态是很难受的。

为了脱离这种状态,有两条途径:

第一,树立一个向上的目标

,通过个人努力弥补差距;

第二,选择向下比较

,用优越感来补偿自卑感。

我们看到,如果一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了目标,他就会获得自信;但如果努力了无成果,就有可能陷入自卑情结。如果一个人完全不想追求什么高目标,只想通过向下比较获得优越感,那他就有可能成为显性自恋者或者隐性自恋者。

不管是显性自恋者还是隐性自恋者,他们都把体验优越感作为人生第一重要的事情。显性自恋者通过吹牛不断向别人证明我是最棒的;而隐性自恋者则不断说服自己我应该是最棒的。他们抗拒任何针对自身的负面评价,其实也是在抗拒体验自卑感。

06.嫉妒心理与冒名综合征

柠檬精:自卑的自恋者

自恋者的自卑情结往往表现为嫉妒心理,羡慕嫉妒恨,就是我们常常说的柠檬精。

如果你想知道自己是不是个自恋的人,看自己有没有嫉妒心就知道了。

几乎每个人都会自恋,只是程度上的区别,大部分人达不到自恋人格那么夸张的程度。

那么我们来看看,这种嫉妒心理意味着什么?

通常情况下,我们是不会去嫉妒比尔盖茨、爱因斯坦、秦始皇汉武帝这些人的。这些人明明拥有那么多那么多的钱和才华和权力,但我们只是佩服甚至敬仰,很少会生出嫉妒心。

我们嫉妒的人一般都是谁呢?

常见的场景是,成绩一直比我差的同桌突然考得比我好了,家境跟我差不多的亲戚突然赚了一大笔钱,长得比我胖比我黑的闺蜜突然有了个帅男友,天天跟我一起开黑打游戏的哥们突然拿了奖学金,刚来公司没多久的新人突然升迁到我的主管级别……这些场景的共同点是:

一个原本我认为跟我差不多甚至不如我的人得到了我想要的东西,又或者是,一个原本我看不起的用来满足我优越感的人突然让我产生了自卑感,于是我就嫉妒了。

嫉妒示意图

嫉妒心产生的时候,我们往往会问自己一个问题:

凭什么,凭什么这个跟我差不多的家伙能得到这一切,而我却没有呢?

这个时候,可能会有三种答案。

第一种答案:

归因为运气。

这个家伙只是运气好。他只是运气比我好而已,便宜这小子了。

第二种答案:

归因为道德。

这个家伙肯定是采取了某种见不得光的手段!

第三种答案:

归因为能力。

这个人是靠他的能力得到了我想要的东西。

无论做出何种归因,都有可能引发新一轮的嫉妒心理。

归因为运气,就嫉妒对方比自己运气好;归因为道德,就嫉妒对方比自己更豁得出去;归因为能力,就嫉妒对方比自己能力强。这新一轮的嫉妒可能让我们自我怜惜和自我批评:

我不幸、我不行、我无能等等

,进一步加固了自卑情结。

我们就这样在嫉妒到自卑,自卑到嫉妒的怪圈里循环。

这个怪圈之所以会出现,因为每个通过比较获得优越感的人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逻辑,那就是:

别人比我好,意味着我是不好的,我是失败的。

别人比我好,意味着我失败了。

这个逻辑只有在一种情况下,那就是竞技赛场上。

事实上,自恋的我们正是把世界看成一个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竞技场。同桌、闺蜜和哥们都是我们潜在的竞争对手,身边这些人明明跟我同一起跑线,甚至起跑线在我身后,现在却跑到我前面去了,反衬之下,我显得如此无能,走在前面的本该是我才对。

我们会发现,这样的想法显得既自恋又自卑。这就是嫉妒心理,一种自卑和自恋的混合物。

如果我们把嫉妒抛下,站在一个上帝视角看待自己,或许能看到一件事:

让我们自卑的那个人,我们所嫉妒的那个人,其实恰恰是我们理想的化身。

如果对方身上没有我们理想的东西,我们是不会自卑的;

如果对方身上有我们理想的东西,我们认为自己的能力也容易得到,我们是不会嫉妒的;

当且仅当对方身上有我们理想的东西,而我们认为自己的能力很难得到时,才会嫉妒。

对方身上有我们理想的东西,而我们认为自己的能力很难得到时,才会嫉妒。这句话翻译一下就是:

我们相信自己能力很弱,甚至完全没有能力达到自己的理想。

这种深层的自我认知就反映了阿德勒所说的自卑情结。

冒名综合征:自卑女孩的故事

这里有一个来访者的故事,可以通过这个故事看一下家庭和社会是如何制造了自卑情结的。

这个女生出生在一个富裕家庭,她是父母的第一个孩子,父母相当宠她,多次对她说:

爸妈最爱的人就是你。

后来,在她六岁的时候,她的父母生了一个男孩,对这个妹子的关注一下子变少了,女生非常嫉妒她的弟弟,尝试作天作地和弟弟争宠,但是只换来父母的责备。

女生上学之后,就跟别的女同学一起抱怨各自的父母。

这个女生发现,其他女孩都是被父母打骂着长大的,比起来她自己算是幸运的了。她所在的地区普遍重男轻女。于是妹子就觉得:父母之前说的最爱她,只是一个善意的谎言。她作为女孩子要比男孩子更低一等,不配获得爱,她只是因为幸运才获得父母一时的爱罢了。

从此,女生就在心里定下了一个目标:

只要我证明了我比弟弟好,父母就会重新爱我。

后来,她的确做到了比弟弟更好,但是父母仍然是偏爱弟弟。后来,女生到了国外留学,学业上获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奇怪的是,这些成绩却没有让她自信起来,反而让她慌张,一直活在一种深怕被人揭穿德不配位的恐惧中。

像女生的这种情况,有个专有名词,叫

冒名综合征

。冒名综合征并不是一种病,而是自我能力否定的倾向,指一个人已经取得了客观标准上的成功,但他本人却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他们没有能力取得成功。他们感觉自己在欺骗他人,并且害怕他人发现这种欺骗行为。当自我能力否定倾向者遇到一项新任务的时候,他们会极度焦虑。为了消除焦虑,他们要么拖延任务要么过度准备。当然,他们通常能够取得任务的成功。不过,这些新的成功反而加强了他们欺骗人的感觉,而不是让他们更加自信。

像每个普通的女生一样,这个女生后来也谈恋爱了,但在这段恋爱里她却总有一种自己配不上男友的感觉。她害怕男友哪一天发现自己没有那么好,把自己给抛弃;更害怕别的女孩子把男友抢了去。

女生发现,只要她看到别的女生跟她男朋友说话,她都嫉妒得发狂,觉得男友随时会抛弃自己爱上别的女孩。后来这个女生不经男友同意就把男友列表里的女性联系人都删掉了,于是男友对她提出了分手。这让女生崩溃了,于是她就找到了心理咨询师。

我们可以看到女生原生自卑的来源是,弟弟出生之后父母就忽视了她的感受,前后的落差让她产生了对弟弟的嫉妒,也让她对自己被爱的价值产生了质疑。接着,她通过跟其他女同学的比较,发现自己还是比较幸运的,这是一种向下比较,在这种比较中,她意识了当地社会的价值观是:

男孩比女孩更金贵

,这种发现让她产生了努力学习超越弟弟夺回父母的爱的想法,这也是这个女孩子给自己虚构的目标,然而,比弟弟更好并没有夺回女生想要的爱。

这是第一次次生自卑。

这次挫折让女生打从心底里认同了自己作为女孩子就是低价值的,这个自我认知让她对自己的成就产生了质疑。当她进入恋爱之后,她甚至会觉得别的女孩子都比自己好,都有能力抢走她男友的爱,就像当年弟弟抢走了父母的爱一样。最后,男友跟她分手,她便遭遇了第二次次生自卑,强化了低价值的自我认知:

像我这样的女孩果然是毫无价值的不值得被爱的。

这是自卑情结发展的其中一种极端:笃定地相信自己就是一个无能之人,甚至把自己获得的东西完全归因为不可控的外部因素。

小结:无能意味着什么

我们今天从自恋的水仙花的故事开始,首先认识了显性自恋者和隐性自恋者。接着,知道了每个人生来都是拥有全能感的自恋狂魔,来人间历练,在多次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之后获得了自卑情结。

五六岁的时候,我们就学会了和别人比较。在向上比较时,我们会产生自卑感,为了摆脱自卑感,我们要么勤奋努力积极向上,要么向下比较寻求优越感。自恋的我们有时会产生嫉妒心理,

嫉妒其实是自恋和自卑的混合物

总而言之,自卑情结是一种习得性无助,获得自卑情结的人坚信自己是无能的。

那么,无能到底意味着什么?如果我真的无能,我该如何才能过好这一生?

这个问题就留给大家的思考啦。

END

作者/无应应

编辑/可心

自卑的对立面不是自信,而是优越

如何克服自卑心理?|心理自助手册

Psyhelpguide.com

大侠心理,心理自助网旗下公众号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