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抢分:中小科目二各30组必考点,再过一遍,一遍要过~ 考前抢分:中小科目二各30组必考点,再过一遍,一遍要过~考前抢分:中小科目二各30组必考点,再过一遍,一遍要过~

考前抢分:中小科目二各30组必考点,再过一遍,一遍要过~

小学科目二必背考点

向下滑动查看全部必背考点↓

No.1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

(2)教育具有历史性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No.2教育学创立阶段的代表人物

1.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

著作:

《大教学论》——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教育观点:

①教学原则: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

②教学制度: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方法和实施内容;

③教学思想:“泛智教育”

④教学内容: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2.康德

著作:

《康德论教育》(《教育论》)

教育观点:

最早在大学里讲授教育学这门课程

3.卢梭

著作:

《爱弥儿》

教育观点:

提倡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认为教育的任务应该使儿童“归于自然”。

4.洛克

著作:

《教育漫话》

教育观点:

①提出“白板说”;②倡导“绅士教育”。

5.赫尔巴特(科学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代表人)

著作:

《普通教育学》——标志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

教育观点:

一个原则:教育性教学原则

二个基础: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三个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四阶段教学过程:清楚、联想、系统和方法。

6.杜威(现代教育代言人)

著作:

《民主主义与教育》

教育观点:

①现代教育三中心: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②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

③学校即社会;④从做中学;⑤五步教学法

No.3教育与社会

(一)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

(1)生产力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体制、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和手段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3)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宗旨与目的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5)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一政治功能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一基本途径

(2)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

(3)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创造社会舆论

(三)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1)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

No.4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

社会本位论

核心观点:

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培养社会公民

代表人物:

赫尔巴特、柏拉图、孔德、涂尔干

个人本位论

核心观点:

教育为个人发展服务;培养自然人

代表人物:

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

教育无目的论

核心观点:

否认教育的一般、抽象目的,强调教育过程内有的目的

代表人物:

No.5我国现代学制的发展

壬寅学制(《钦定学堂章程》)

颁布时间:1902年

地位:

中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但只颁布而没有实行。

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

颁布时间:1904年

特点:

主要承袭了日本的学制,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规定男女不许同校,轻视女子教育。

地位:

中国开始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或实行新学制的开端。

壬子癸丑学制

颁布时间:1912-1913年

特点:

它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充实了自然科学的内容,并将学堂改为学校。

地位:

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壬戌学制

颁布时间:1922年

特点:

以美国学制为蓝本。规定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

地位:

又叫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

No.6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1)教育观察法

教育观察法是研究者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研究方法。观察法是教育科学研究中使用广泛的基本的研究方法。

(2)教育调查法

教育调查法是指研究者通过访谈、问卷等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研究对象的有关资料,对取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的研究方法。

(3)教育实验法

教育实验法是指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人为地影响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条件和教育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4)教育行动研究

教育行动研究是指在教育情境中,由教育实践者(通常指教师)进行,目的在于改善教育专业的实践,采取批判、自省、质疑的研究精神,借以实践其教育理想并获得专业成长与提升的一种研究方法。

(5)教育叙事研究

教育叙事研究是指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开展的教育研究。即教师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与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及教育信念,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

(6)个案法

个案法是指研究者在自然状态下,对特殊或典型的案例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和分析,来认识该案例的现状或发展变化的研究方法。个案研究中常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跟踪法、追因法、临床法、产品分析法和教育会诊法等。

(7)历史法

历史法是指研究者通过收集某种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对其加以系统客观的分析研究,从而揭示其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8)作品分析法

作品分析法是指研究者运用一定的心理学、教育学原理和有效经验,对研究对象专门活动的作品进行分析研究,从而了解研究对象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作品分析法可在对作品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作品背后隐藏的研究对象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念。研究对象的作品很多,如作业、日记、作文、笔记、绘画作品、考试试卷、工

艺制品等。

No.7感受性变化的规律

感觉适应:

由于刺激物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感觉对比:

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对比分为两种: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感觉后象:

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

联觉:

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No.8知觉的基本特性

选择性:

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的特性

整体性:

人在知觉时,并不把知觉对象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统一的整体

理解性:

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它,并把它用词语标志出来,这种感性认识阶段的理解就叫知觉的理解性。

恒常性:

在知觉过程中,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

No.9遗忘的原因

1.痕迹衰退说(自动消退)

代表人物:

巴甫洛夫

主张:

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退,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

2.干扰抑制说

代表人物:

詹金斯和达伦巴希

主张:

认为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这种学说可以用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来说明。

前摄抑制:

先前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回忆或再认产生的干扰。

倒摄抑制:

后来学习的材料对先前学习的材料的回忆或再认产生的干扰。

3.压抑说

代表人物:

弗洛伊德

主张:

认为遗忘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这种压抑被解除,记忆也就能恢复。

4.提取失败说

代表人物:

图尔文

主张:

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之所以无法回忆,是因为个体在提取时没有找到适当的提取线索。

No.10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1.流畅性

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少。对同一问题所想到的可能答案越多,即表示他的流畅性越高。

2.变通性

即灵活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对同一问题所想出不同类型答案越多者,变通性越高。

3.独创性

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能独具慧心,想出不同寻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前辈的意见。对同一问题所提意见愈新奇独特者,其独创性越高。

No.11想象的分类

1.无意想象(不随意想象):

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地产生的想象

2.有意想象

再造想象:

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创造想象:

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人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No.12情绪的分类

心境:

是一种微弱、平静和持久的情绪状态。心境具有弥散性和长期性的特点。

激情:

是个体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

应激:

指一种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下所引起个体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No.13情感的分类

道德感:

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思想和言行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理智感:

是在智力活动中,认识、探求或维护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美感:

用一定的审美标准来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No.14动机冲突

1.双趋冲突:

同时并存两种能满足需要的目标,他们具有同等的吸引力,但只能选择其中之一时所产生的动机冲突。

2.双避冲突:

同时遇到两个力图回避的威胁性目标,但只能避其一所产生的冲突。

3.趋避冲突:

同一目标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人既希望接近,同时又不得不回避,从而引起的冲突。

4.多重避式冲突:

即对含有吸引与排斥两种力量的多种目标予以选择时所发生的冲突。

No.15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需要的五个层次

(1)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

(3)归属与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

2.需要的五个层次之间的关系

(1)最低层次的需要是生理需要;中间层次有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2)马斯洛认为,五种需要像阶梯一样,按层次逐级递升。一般情况下,当某种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就会向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如“衣食足而后知荣辱”。但这种需要层次的等级也不是绝对的,有时人会在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之前,去寻求高层次需要(如自我实现的需要)。

(3)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多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

No.16课程的类型

1.按组织方式分类

分科课程:

单科形式,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其课程的主导价值是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

综合课程:

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相关学科的整合,促进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并把握和解决问题的全面的视野与方法。

2.按内容属性分类

学科课程:

即分科课程

活动课程:

又称经验课程,它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活动课程的代表是杜威。

3.按实施要求分类

必修课程:

国家、地方或学校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公共课程,是为了保证所有学生的基础学习而开发的课程。

选修课程:

是指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与发展方向,容许个人选择的课程,是为了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开发的课程。

4.按设计开发主体分类

国家课程:

根据所有公民基本素质发展的一般要求设计的,它反映了国家教育的基本标准,体现了国家对各个地方、社区的中小学教育的共同要求。

地方课程:

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根据地方经济、特点和文化发展等实际情况而设计的课程,它反映了地方社会发展状况对学生素质发展的基本要求。

校本课程:

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民主决策的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

5.按呈现方式分类

显性课程,

亦称公开课程,是指在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隐性课程,

亦称潜在课程、自发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No.17典型的课程理论

1.学科中心课程论(结构主义课程论)

代表人物:

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

基本主张:

学校的课程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与不同学科对应设置课程,通过分科教学,使学生掌握各学科的基本特点、技能、思想方法等,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

2.活动中心课程论(经验主义、学生中心主义课程论)

代表人物:

基本主张:

学校应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中心,通过儿童自己的活动,改造其经验,促进其成长

3.社会中心课程论(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代表人物:

布拉梅尔德弗莱雷

基本主张:

课程应以社会的需要、社会的改造、社会的批判为中心,通过对社会问题的分析、批判和研究,促进社会改造和进步

4.古德莱德课程层次理论

代表人物:

古德莱德

基本主张:

(1)理想的课程是指由一些研究机构、学术团体与课程专家提出的应该开设的课程

(2)正式的课程是指由教育行政部门所规定的课程

(3)领悟的课程指的是任课教师对正式的课程所领悟而形成的课程

(4)运作的课程指的是教师在课堂上所实际实施的课程

(5)经验的课程指的是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实际体验

到的东西

No.18课程内容

1.课程计划

含义:

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内容:

教学科目的设置(首要问题);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

作用:

是指导和规定学校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

2.课程标准

含义:

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内容:

前言、课程目标(核心部分)、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

作用:

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3.教材

含义:

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内容:

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

作用:

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

No.19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

No.20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顺序性:

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启示:

循序渐进

阶段性: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启示:

有针对性

不平衡性:

个体内部同一方面的发展不匀速;个体内部不同方面的发展不同步

启示:

抓住关键期

互补性:

生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之间可以互补

启示:

扬长避短

个别差异性:

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的发展具有差异性

启示:

因材施教

No.2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No.22小学德育的方法

(1)说服教育法

说服教育法是借助语言和事实,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使其明辨是非,提高其思想认识的方法。这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方法。说服教育法的基本方式包括以下两种。①语言说服法。②事实说服法。

运用说服教育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②要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

③注意时机,善于捕捉教育契机。

④以诚待人。

(2)榜样示范法

榜样示范法是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

感和行为的方法。

运用榜样示范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选好学习的榜样。

②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

③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3)情感陶冶法

情感陶冶法是教育者有目的地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使受教育者在道德和思想情感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的方法。情感陶冶法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等。

运用情感陶冶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创设良好的环境。

②与启发引导相结合。

③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4)实际锻炼法(实际练习法)

实际锻炼法是教育者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在行为实践中使学生接受磨炼和考验,以培养其优良思想品德的方法。

运用实际锻炼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②适当指导。

③坚持严格要求。

④注意检查和坚持。

(5)品德评价法(奖惩法)

品德评价法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促使其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督促其不断进步的一种方法。它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等方式。

运用品德评价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公平公正,正确适度,合情合理。

②发扬民主,获得群众支持。

③注意宣传与教育。

(6)道德修养法(道德指导法、自我指导修养法、个人修养法)

道德修养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道德修养是建立在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能力发展基础上的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

运用道德修养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培养学生自我修养的兴趣与自觉性。

②指导学生掌握修养的标准。

③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No.23小学常用的心理辅导方法

1.强化法

强化法用来培养新的适应行为。根据学习原理,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

2.代币奖励法

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筹码、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币等都可作为代币。当学生做出良好行为后,教师发给其数量相当的代币作为强化物。学生用代币可以兑换有实际价值的奖励物或活动。代币奖励的优点是:可使奖励的数量与学生良好行为的数量、质量相适应,代币不会像原始强化物那样产生“饱足”现象而使强化失效。

3.行为塑造法

行为塑造是指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以此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

4.系统脱敏法

系统脱敏法由沃尔朴于1958年首创。系统脱敏是指当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害怕、焦虑、不安)时,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其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包括以下几个步骤:①建立焦虑刺激等级表。焦虑等级评定以受辅导学生主观感受为标准,排在最前面的是仅能引起最弱程度焦虑的刺激。②进行全身放松训练。③焦虑刺激与松弛活动相配合。

5.肯定性训练

肯定性训练,也叫自信训练或果敢训练,其目的是促进个人在人际关系中公开表达自己真实情感和观点,维护自己权益的同时也尊重他人权益,发展人的自我肯定行为。自我肯定行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请求。请求他人为自己做某事,以满足自己合理的需要。②拒绝。拒绝他人无理要求而又不伤害对方。③表达。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情感。

6.改善学生认知的方法

艾利斯提出理性—情绪辅导方法,又称为合理情绪疗法。他认为人的情绪是由人的思想决定的,合理的观念导致健康的情绪,不合理的观念导致负向的、不稳定的情绪,即人的行为的ABC理论。

A:个体遇到的主要事实、行为、事件。

B:个体对A的信念、观点。

C:事件造成的情绪结果。

人的情绪反应C是由B(信念)直接决定的。可是许多人只注意A与C的关系,而忽略了C是由B造成的。B如果是一个非理性的观念,就会造成负向情绪。若要改善情绪状态,必须驳斥(D)非理性信念B,建立新观念并获得正向的情绪效果(E)。这就是艾利斯理性—情绪治疗的ABCDE步骤。

No.24班级突发事件的处理

(一)班级突发事件处理的原则

1.教育性原则

2.客观性原则

3.有效性原则

4.可接受原则

5.冷处理原则

(二)班级突发事件处理的方法

1.沉着冷静面对

2.机智果断应对

3.公平民主处理

4.善于总结引导

No.25小学班主任的常规工作

1.了解和研究学生

了解和研究学生是班主任做好班级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班主任了解、研究学生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两点。

(1)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体;

(2)了解和研究学生群体。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组织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3.建立学生档案

班主任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掌握的材料进行分析处理,并将整理结果分类存放起来,即建立学生档案。

建立学生档案一般分四个环节:收集—整理—鉴定—保管。

4.开展班会活动

班会主要包括班级例会和主题班会两大类。

5.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6.操行评定

7.写好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No.26教学原则

1.思想性(教育性)和科学性相统一原则

思想性和科学性相统一原则是指既要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也要结合知识、技能中内在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这是知识的思想性、教学的教育性规律的反映。

2.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学会、学以致用的目的。这一原则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教学规律在教学中的体现。

3.直观性教学原则

直观性教学原则是指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形象的描述,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的能力。

4.启发性教学原则

启发性教学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系统性原则)

循序渐进教学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循序渐进的“序”,包括教材内容的逻辑顺序、学生生理节律的发展顺序、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和认识活动本身的顺序,是这四种顺序的有机结合。

6.巩固性教学原则

巩固性教学原则是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将其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并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

7.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量力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使他们能够接受,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8.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No.27教学方法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其主要有讲述、讲解、讲读、讲演四种方式。

运用的基本要求如下。

第一,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既要突出重点、难点,又要系统、全面;既要使学生获得可靠知识,又要在思想上有所提高。

第二,注意启发。在讲授中要善于提问并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使他们积极地开展认识活动,自觉地领悟知识。

第三,讲究语言艺术。力求语言清晰、准确、简练、形象、条理清楚、通俗易懂,讲授的音量、速度要适度,注意音调的抑扬顿挫;以姿势助说话,提高语言的感染力。

第四,要组织学生听讲。

(2)谈话法

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新知识或巩固旧知识的方法。谈话法可分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运用谈话法,学生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基础,这是谈话法的前提。

运用的基本要求如下。

第一,做好提问准备。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在上课之前,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准备好谈话的问题、顺序,从一个问题引出和过渡到另一个问题。

第二,提出的问题要明确,要能引起思维兴奋,即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问题的难易要因人而异。

第三,要善于启发诱导。当问题提出后,要善于启发学生,利用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或对直观教具观察获得的感性认识进行分析、思考、研究,因势利导,让学生一步一步地去获取新知。

第四,要做好归纳、小结,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科学化,并注意纠正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帮助他们准确地掌握知识。

(3)讨论法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进行探讨、辩论,从而获取知识的一种方法。

运用的基本要求如下。

第一,讨论前做好充分准备。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抓好问题是讨论的前提,问题有吸引力,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有讨论、钻研的价值。

第二,讨论中要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围绕中心议题发言。

第三,在讨论结束时要做好小结。讨论结束前,教师要简要概括讨论情况,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观点和系统的知识,纠正错误、片面或模糊的认识。对于疑难和争论的问题,教师应尽力阐明自己的看法,但要允许学生保留意见。

(4)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方法。教师通过读书指导法,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组织学生交流心得,让他们学会自己按照方法来读懂课文,感受语言。

运用的基本要求如下。

第一,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

第二,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第三,加强评价和辅导。

第四,适当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1)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的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运用演示法时要注意几个问题: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性地运用演示手段;控制演示时间,难度不宜太大;演示内容要贴近生活。

运用的基本要求如下。

第一,做好演示前的准备。演示前要根据教学需要,做好教具准备。用来演示的对象要有能够突出显示所学材料的主要特征。

第二,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主动、积极、自觉地投入观察与思考。

第三,通过演示,使所有学生都能清楚、准确地感知演示对象,并引导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

(2)参观法

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对实物进行实地观察、研究,从而在实际中获得新知识或巩固、验证已学知识的方法。它可以分为三类:准备性参观、并行性参观和总结性参观。

运用的基本要求如下。

第一,做好参观的准备。

第二,参观时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

第三,参观后及时总结。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1)练习法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进行实际操作,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方法。练习的种类很多,按培养学生不同方面的能力分为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实际操作练习;按学生掌握技能、技巧的进程分为模仿性练习、独立性练习、创造性练习。

运用的基本要求如下。

第一,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与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和方法。这样能防止练习中可能产生的盲目性,从而提高练习的自觉性。

第二,精选练习材料,适当分配分量、次数和时间。练习的方式要多样化,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第三,严格要求。无论是口头练习,还是书面练习或操作练习,都要严肃认真。要求学生一丝不苟、刻苦训练、精益求精,达到最高的水平,具有创造性。

(2)实验法

实验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在一定条件下引起某些事物和现象产生变化,进行观察和分析,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一般在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学科的教学中运用得较多。实验法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运用的基本要求如下。

第一,明确目的,精选内容,制订详细的实验计划,提出具体的操作步骤和实验要求。

第二,做好实验的组织和指导。重视语言指导,重视教师示范的作用。教师可以在实验前示范,也可以在学生实验后进行总结性示范。

第三,做好实验小结。要求学生独立操作,及时检查结果,按照规定写出实验报告。

(3)实习作业法

实习作业法,又称实习法,是指根据教学任务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校内或校外一定场所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和其他活动,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这种方法在自然学科的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数学课的测量练习、生物课的植物栽培等。

运用的基本要求如下。

第一,做好实习的准备。

第二,做好实习指导。

第三,做好实习总结。

(4)实践活动法

实践活动法是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多方面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在实践活动中,学生是中心,教师是学生的参谋或顾问,教师必须保证学生的主动参与。

4.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

(1)欣赏教学法

欣赏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体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的一种教学方法。一般包括对自然的欣赏、对人生的欣赏和对艺术的欣赏等。

(2)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以形象为主题的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创设的情境一般包括生活展现的情境、图画再现的情境、实物演示的情境、音乐渲染的情境等。

5.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

发现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所提出的课题和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最后得出原理的教学方法。它是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所倡导的。

No.28教学组织形式

(一)个别教学制

个别教学制指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布置、检查和批改作业都是个别进行的,即教师对学生一个一个轮流地教;教师在教某个学生时,其余学生均按教师的要求复习或完成作业。古代中国、古埃及和古希腊的学校大都采用个别教学形式。

(二)班级授课制

1.定义

班级授课制又称课堂教学,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授课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2.班级授课制的产生和发展

(1)产生标志: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首次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作了论述,奠定了班级授课制的理论基础。

(2)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学校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

3.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征

(1)以班为单位集体授课,学生人数固定。

(2)按课教学。“课”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单元。

(3)按时授课。把每一“课”规定在固定的单位时间内进行,这个单位时间称为“课时”,课与课之间有一定的间歇和休息。

4.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1)优越性:

①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②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③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④有利于学生多方面地发展。

(2)局限性:

①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②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现成的知识,动手机会少,不利于培养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③教学面向全班学生,强调的是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④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有限。

5.班级授课的辅助形式——个别辅导与现场教学

(1)个别辅导

个别辅导,是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个别辅导的教学组织形式。个别辅导主要是通过个别答疑、对个别学生的课外作业和课外阅读进行指导等方式来进行的。它既可以在课内实施,也可以在课外进行。

(2)现场教学

学校除了课堂教学,还要让学生通过自然或社会实践获得必要的直接经验,验证或运用理论知识,借以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激发学习热情、培养独立工作的能力、陶冶情操。这种在自然和社会现实活动中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便是现场教学。

6.班级授课的特殊组织形式——复式教学

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它可以节约师资力量、教室和教学设备等。复式教学是由于一定地区的教育条件和经济条件落后或不平衡而产生的,它利于普及教育。

(三)分组教学

分组教学是按学生能力或学生成绩把他们分成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四)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

设计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家克伯屈于1918年创立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任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的知识和能力。

道尔顿制是美国教育家柏克赫斯特于1920年提出的,指教师不再通过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完成作业,有疑难时教师才会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

(五)特朗普制

特朗普制又称“灵活的课程表”,它是美国教育学教授劳伊德·特朗普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这种教学形式把大班上课、小班研究和个别教学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

大班是所有学生一起上课;小班是把大班的学生分为20人左右的小组,研究和讨论大班授课材料;个别教学是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特朗普制具有班级授课制的优点,也有个别教学的长处,但管理起来比较麻烦。

(六)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No.29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

根据实施功能的不同

诊断性评价:

在学期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进行的评价。

形成性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

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也称为终结性评价。

根据运用的标准不同

相对性评价:

又称为常模参照性评价,是运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

绝对性评价:

又称为目标参照性评价,是运用目标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

个体内差异评价:

这种评价是对被评价者的过去和现在进行比较,或将评价对象的不同方面进行比较。

根据评价主体

外部评价:

外部评价是被评价者之外的专业人员对评价对象进行明显的统计分析或文字描述。

内部评价:

内部评价也就是自我评价,指由课程设计者或使用者自己实施的评价。

No.30学习动机理论

强化理论

代表人物:巴甫洛夫斯金纳

主要观点:强化能够促进学习动机。

需要层次理论

代表人物:马斯洛

主要观点:认为人的行为动机都是在需要的基础上被激发出来的。而人具有5种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自我效能感

代表人物:班杜拉

主要观点: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成败经验(最重要);替代性经验;言语信息;情感状态等。

成败归因理论

代表人物:韦纳

主要观点: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作的解释和评价。

归因分为三个维度。

成败归因理论中的六因素与三维度:

一个总是失败并把失败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低)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习得性无助是当个体感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对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产生影响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抑郁状态。

中学科目二必背考点

向下滑动查看全部必背考点↓

No.1教育的属性

(一)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二)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是一个永恒的范畴。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教育就存在。

2.历史性

教育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人类社会的不同时期,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不同,教育也就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内容和形式,因此,教育具有历史性。

3.相对独立性

教育虽然会受到政治经济的影响,但是也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教育本身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具有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

(2)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影响。

(3)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No.2教育的发展历程—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社会的教育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个时期的教育(见下表)

(1)奴隶社会的教育

(2)封建社会的教育

No.3教育学的创立阶段

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

《大教学论》(1632)——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该书被认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①泛智教育——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

②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班级授课制

③论教育适应自然原则

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传统教育代表人)

《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

①教育性教学原则;②将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③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

④提出“四阶段教学”理论,将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

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进步教育代表人)

《民主主义与教育》

①三中心论:“儿童中心(学生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②教育的本质: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③学校即社会;④从做中学;⑤五步教学法:创设疑难情境、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验证这个假设。

No.4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生产力与教育的关系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发展水平,教育的发展水平是对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反映。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学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与手段

(二)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3.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的关系

(一)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教育的性质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宗旨与目的

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4.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5.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

(二)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

3.教育通过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创造一定的社会舆论来为政治服务

4.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青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三、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一)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1.文化对教育具有价值定向作用。

2.文化影响教育的内容与水平。

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4.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5.文化模式影响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

(二)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1.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No.5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No.6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

1.概念

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

2.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二)环境

1.概念

环境泛指个体生活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三)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1.概念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

2.作用

(1)主观能动性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内部动力;

(2)个体的实践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No.7课程的类型

No.8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形式

课程内容的设计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三个层次。

1.计划(教学计划)

(1)课程计划的含义。

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

(2)课程计划的构成。

①培养目标。

②教学科目的设置(核心和首要问题)。

③学科顺序。

④课时分配。

⑤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

2.课程标准

(1)课程标准的概念。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2)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

①前言。

②课程目标。

③内容标准。

④实施建议。

⑤附录。

3.教材

(1)教材的概念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故人们常把教科书与讲义简称为教材。

教科书又称课本,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教学规范用书。教科书一般由目录、课文、习题、实验、图表、注释、附录等部分构成。课文是教科书的主体部分。

(2)教科书的作用

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不仅为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检查评定学生的知识等工作提供了基本材料,而且为教师创造性地开发课程资源、在教学中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提供了基础、依据和参照。

No.9教学原则

(一)直观性原则

1.基本含义

直观性教学原则是指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形象地描述,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2.教育阐释

(1)荀子的“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提出了在学习中不仅要“闻之”,更要“见之”,才能“博而不谬”。

(2)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过事物本身来进行教学。那就是说,要尽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图像放在面前让学生去看看、摸摸、听听、闻闻等。

(3)乌申斯基指出,一般来说,儿童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

3.直观教学的种类

(1)实物直观。实物直观即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的一种直观方式,包括观察各种实物及标本、演示实验、进行参观等。

(2)模象直观。模象直观是对事物的模拟形象进行直接感知的一种直观方式,包括观看各种图片、图标、模型、幻灯片、录像带、电视和电影等。

(3)言语直观。言语直观是在形象化语言的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语音、字形)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

4.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2)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

(3)要重视运用言语直观。

(4)防止直观的不当和滥用。

(二)启发性原则

1.基本含义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育阐释

(1)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2)《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3)朱熹提出“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4)苏格拉底提倡运用“产婆术”,他善于用启发式来激发和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正确答案。

(5)第斯多惠说过,“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3.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1)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包括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向教师提问、质疑等。

(三)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

1.基本含义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循序渐进的“序”,包括教材内容的逻辑顺序、学生生理节律的发展顺序、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和认识活动本身的顺序,是这四种顺序的有机结合。

2.教育阐释

(1)《学记》要求“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提出“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即教学不按一定的顺序,杂乱无章地进行,学生就会陷入紊乱而没有收获。

(2)朱熹进一步提出“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3)夸美纽斯主张,“应当循序渐进地来学习一切,在一段时间内只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

3.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1)教师的教学要有系统性。

(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3)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进行教学。

(四)巩固性原则

1.基本含义

巩固性教学原则是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将其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

2.教育阐释

(1)孔子要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2)乌申斯基认为,复习是学习之母。

(3)夸美纽斯明确提出了“教与学的巩固性原则”。

3.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1)要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加强知识的巩固。

(2)组织好学生的复习工作,教会学生记忆的方法。

(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五)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1.基本含义

量力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使他们能够接受,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2.教育阐释

(1)墨子重视学习上的量力而为,提出“夫知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从事焉”。

(2)赞科夫进行小学教学改革实验和所做的理论阐述,也证实了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可行性。

3.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1)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2)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

(六)思想性(教育性)和科学性相统一原则

1.基本含义

思想性和科学性相统一原则是指既要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也要结合知识、技能内在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这是知识的思想性、教学的教育性规律的反映。

2.教育阐释

赫尔巴特说过,“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相反的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3.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1)确保教学的科学性。

(2)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3)重视补充有价值的资料、事例和录像。

(4)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七)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基本含义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学会、学以致用的目的。这一原则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教学规律在教学中的体现。

2.教育阐释

(1)裴斯泰洛齐重视“知识与知识的应用”,他指出,“你要满足你的要求和愿望,你就必须认识和思考,但为了这个目的,你也必须行动,知和行又是那么密切地联系着,假如一个停止了,另一个也随之而停止”。

(2)乌申斯基指出,“空洞的、毫无根据的理论是一点用处也没有的……理论不能脱离实际,事实不能离开思想”。

3.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八)因材施教原则

1.基本含义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2.教育阐释

朱熹提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

3.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1)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2)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No.10教学方法

(一)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主要有讲述、讲解、讲读、讲演四种方式。

优缺点:能在短时间内系统地传授知识,但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运用的基本要求如下。

第一,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既要突出重点、难点,又要系统、全面;既要使学生获得可靠知识,又要在思想上有所提高。

第二,注意启发。

第三,讲究语言艺术。

第四,要组织学生听讲。

(2)谈话法。

谈话法也叫问答法,是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新知识或巩固旧知识的方法。谈话法可分为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

运用的基本要求如下。

第一,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第二,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能引起思维兴奋,即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

第三,要善于启发诱导。

第四,要做好归纳、小结。

(3)讨论法。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进行探讨、辩论,从而获取知识的一种方法。

优缺点:有利于学生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加深理解,但是运用讨论法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一定的理解力,因此在高年级运用得较多。

运用的基本要求如下。

第一,讨论前做好充分准备。

第二,讨论中要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

第三,在讨论结束时要做好小结。

(4)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方法。教师通过读书指导法,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组织学生交流心得,让他们学会自己按照方法来读懂课文,感受语言。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1)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在课堂上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者进行示范性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获得感性知识的教学方法。

运用的基本要求如下。

第一,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主动、积极、自觉地投入观察与思考。

第二,注意持续性和引导性。

第三,通过演示,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清楚、准确地感知演示对象,并引导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

第四,尽量排除次要因素或减小次要因素的影响,以使目的明确,现象明显。

(2)参观法。

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对实物进行实地观察、研究,从而在实际中获得新知识或巩固、验证已学知识的方法。它可以分为三类:准备性参观、并行性参观、总结性参观。

运用的基本要求如下。第一,做好参观的准备。第二,参观时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第三,参观后及时总结。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1)练习法。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进行实际操作,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方法。

运用的基本要求如下。

第一,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与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和方法。

第二,精选练习材料,适当分配分量、次数和时间,练习的方式要多样化,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第三,严格要求。无论是口头练习、书面练习还是操作练习,都要严肃认真。

(2)实验法。

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在一定条件下引起某些事物和现象产生变化,进行观察和分析,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运用的基本要求如下。

第一,明确目的,精选内容,制订详细的实验计划,提出具体的操作步骤和实验要求。

第二,做好实验的组织和指导。

第三,做好实验小结。

(3)实习作业法。

实习作业法是教师依据学科课程标准要求,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从事一定的工作或操作,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方法。实习作业法在自然科学各门学科和职业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如数学课的测量练习、生物课的植物栽培等。

(4)实践活动法。

实践活动法是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多方面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在实践活动中,学生是中心,教师是学生的参谋或顾问,教师必须保证学生的主动参与。

4.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

(1)欣赏教学法。

欣赏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体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的一种教学方法,一般包括对自然的欣赏、对人生的欣赏和对艺术的欣赏等。

(2)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以形象为主题的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创设的情境一般包括生活展现的情境、图画再现的情境、实物演示的情境、音乐渲染的情境等。

No.11注意的品质

No.12知觉的特性

No.13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No.14学习动机的分类

No.15学习迁移的分类

No.16学习策略的分类

No.17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No18情绪的分类

No.19情感的分类

No.20性格的结构特征

No.21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阶段理论

No22中学生的障碍性问题

1.焦虑症

焦虑症是个体不能达成目标或不能克服困难的威胁,致使自尊心、自信心受挫,或使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形成一种紧张不安的情绪状态。

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

2.抑郁症

抑郁症是以持久性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过度的抑郁反应,通常伴随着严重的焦虑症。

3.强迫症

强迫症是一组以强迫症状(主要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

4.恐惧症

恐惧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惧怕,分为单纯恐惧症、广场恐惧症和社交恐惧症。

No.23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

1.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1)强化法

强化法应用的是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强化行为的改变是依据行为后果而定的,其目的在于矫正不良行为,训练与建立良好行为。

(2)惩罚法

惩罚的作用是消除不良行为。惩罚有两种:一是在不良行为出现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如否定评定、给予处分);二是在不良行为出现时,撤销一个愉快刺激。

(3)消退法

通过停止对某不良行为的强化,从而使该行为逐渐消失的一种行为治疗方法。该方法包括两个特征:一是行为之后停止维持该行为强化物的供给;二是该行为出现的频度下降。

(4)代币奖励法

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代币奖励的优点:可使奖励的数量与学生良好行为的数量、质量相适应,代币不会像原始强化物那样产生“饱足”现象而使强化失效。

(5)行为塑造法

行为塑造指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

(6)示范法

观察、模仿教师呈现的范例(榜样),是学生社会行为学习的重要方式。

(7)自我控制法

当事人自己运用学习原理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监督、自我强化、自我惩罚,以改善自身行为。

2.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

(1)全身松弛法

全身松弛法又称松弛训练,是通过改变肌肉紧张,减轻肌肉紧张引起的酸痛,以应付情绪上的紧张、不安、焦虑和气愤。

(2)系统脱敏法

系统脱敏的含义:当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害怕、焦虑、不安)时,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

(3)肯定性训练

肯定性训练,也叫“自信训练”“果敢训练”,其目的是促进个人在人际关系中公开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和观点,维护自身权益也尊重别人的权益,发展人的自我肯定行为。

3.来访者中心疗法

来访者中心疗法是通过为来访者创造无条件支持与鼓励的氛围使来访者能够深化自我认识、发现自我潜能并且回归本我。来访者通过改善“自我”或自我意识来充分发挥积极向上的、自我肯定的、自我实现的和无限成长的潜力,以改变自我的适应不良行为,矫正自身的心理问题。

4.理性情绪疗法

艾利斯认为,人的情绪是由人的思想决定的,合理的观念导致健康的情绪,不合理的观念导致负向的、不稳定的情绪,即人的行为的ABC理论。

A:指诱发性事件,即个体遇到的主要事实、行为、事件。

B:个体对A的信念、观点,即个体在遇到诱发性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

C:事件造成的情绪结果,即在特定情境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

人的情绪反应C是由B(信念)直接决定的,可是许多人只注意A与C的关系,而忽略了C是由B造成的,B如果是一个非理性的观念,就会造成负向情绪。

若要改善情绪状态,必须驳斥非理性信念B(D),建立新观念并获得正向的情绪效果(E)。这就是艾利斯理性情绪治疗的ABCDE步骤。

非合理信念的特征:①绝对化的要求;②过分概括化;③糟糕至极。

No.24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No.25德育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1.基本含义

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2.贯彻要求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二)疏导原则

1.基本含义

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2.教育阐释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

3.贯彻要求

(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1.基本含义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和信赖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2.教育阐释

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马卡连柯

3.贯彻要求

(1)教育者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以及尊重学生的态度,关心爱护学生,尤其是对待后进生。

(2)教育者应根据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

(3)教育者要向学生提出合理而严格的道德要求。

(四)知行统一原则

1.基本含义

知行统一原则是指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2.教育阐释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

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朱熹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王阳明

3.贯彻要求

(1)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2)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4)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五)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1.基本含义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德育工作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并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2.贯彻要求

(1)坚持正面教育原则。

(2)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

(3)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和集体组织的公约、守则等,并且严格管理,认真执行。

(六)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长善救失原则)

1.基本含义

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是指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

2.教育阐释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学记》

3.贯彻要求

(1)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2)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3)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启发学生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七)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1.基本含义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整合,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2.贯彻要求

(1)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

(2)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

(3)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和制度化,处理好衔接工作。

(八)因材施教原则

1.基本含义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2.教育阐释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孔子施教,各因其材。——朱熹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论语》

3.贯彻要求

(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2)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No.26德育方法

No.27班主任的工作内容

1.了解和研究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包括对学生个体的了解和对学生群体的了解两个方面。

班主任一般采取四种方法了解和研究学生:观察法、谈话法、书面材料和学生作品分析法、调查访问。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班主任应有计划、有组织地在短时间内有效地组建班集体。班级组织建构的首要原则是有利于教育原则。

3.建立学生成长档案

4.组织班会活动和课外活动

5.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6.操行评定

7.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8.个别教育工作

(1)后进生的特点

后进生是指那些在学业成绩和思想品德等方面均暂时落后的学生。

(2)对后进生进行教育

①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②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③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

“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④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⑤对后进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

No.28印象形成中的若干效应

1.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指人们比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据此对他人做判断。近因效应则是指最后得到的信息对他人的印象形成较强作用的现象。

2.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又称光圈作用,指他人的某种品质或特征非常突出,给人清晰鲜明的印象,以致掩盖了对他的其他品质和特征的判断,即像太阳和月亮的晕轮一样,一点发亮,照亮四周,“以点概面”。

3.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又称定型,指社会对某一对象有一种固定的看法。这就是对一群人的动机或特征加以概括,然后把同一特征归属于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而不管群体成员的实际差异。

4.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是指一个人由于自己的需要和情绪倾向,而将自己的特征投射到别人身上的现象。投射作用使得人们将自己本来具有的东西看成别人也具有这些东西。

No.29教师劳动的特点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教育目的的全面性;②教育任务的多样性;③教育对象的差异性。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因材施教;②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

③教师需要“教育机智”。

2.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连续性是指时间的连续性。教师劳动的连续性是指教师要不断了解学生的过去与现状,预测学生的发展与未来,检验教育教学效果,获得教育教学反馈信息,准备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活动。

广延性是指空间的广延性。教师劳动没有严格界定的劳动场所,课堂内外、学校内外都可能成为教师劳动的空间。

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长期性指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教育的影响具有迟效性。

间接性指教师的劳动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而是以学生为中介实现教师劳动的价值。

4.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主体性指教师自身可以成为活生生的教育因素和具有影响力的榜样。

示范性指教师的言行举止,如人品、才能、治学态度等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

5.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教育教学活动主要是通过一个个教师的个体劳动来完成的。每个教师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上,在一定的目标上,都具有很强的个体性特征。

同时,教师的劳动成果又是集体劳动和多方面影响的结果。所以,教师的个体劳动最终都要融汇于教师的集体劳动之中,教育工作需要教师的群体劳动。

No.30教师成长的历程

教师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所关注的问题不同,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教师在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

1.关注生存阶段

处于这一阶段的一般是新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最担心的问题是:“学生喜欢我吗?”“同事们如何看我?”“领导是否觉得我干得不错?”……因而有些新教师可能会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如何处理好与学生的个人关系上,有些新教师则可能想方设法控制学生,因为教师都想成为一个良好的课堂管理者。

2.关注情境阶段

当教师感到自己完全能够适应时,便把关注的焦点投向了提高学生的成绩,即进入了关注情境阶段。在此阶段教师关心的是如何教好每一堂课,一般总是关心诸如班级的大小、时间的压力和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与教学情境有关的问题。传统教学评价也集中关注这一阶段,一般来说,老教师比新教师更关注此阶段。

3.关注学生阶段

当教师顺利地适应了前两个阶段后,成长的下一个目标便是关注学生。教师将会更多地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某些教学材料和方式不一定适合所有学生。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过一遍,一遍过系列:

科三13个学科教学设计模板,赶紧过一遍,争取一遍过~

124道简答题,要点+口诀(上),过一遍,一遍过~

124道简答题,要点+口诀(中),过一遍,一遍过~

124道简答题,要点+口诀(下),过一遍,一遍过~

中学科二简答题,要点+口诀,过一遍,一遍过~

中学科二材料题技巧+模板+10组高频考点,过一遍,一遍过~

40分的案例分析题,技巧模板+高频考点,过一遍,一遍过~

综合素质13个文言文考点,过一遍,一遍过~

文化素养36个地理高频考点,过一遍,一遍过~

《综合素质》40个艺术常识考点,过一遍,一遍过~

4道辨析题32分答题技巧与题型分析,过一遍,一遍过~

科一28分材料分析提答题要点+模板,过一遍,一遍过~

文化素养常考的40个艺术考点,过一遍,一遍过~

中学科二11组高频考点详解+口诀,过一遍,一遍过~

小学科二11组高频考点详解+口诀,过一遍,一遍过~

文化素养考点100条,赶紧过一遍,争取一遍过~

35道历年简答真题“小抄”,过一遍,一遍过~

当国庆遇上中秋,爱国主题素材过一遍,才能一遍过~

法律法规上千条,常考37条,过一遍,一遍过~

15道职业理念易错题,过一遍,一遍过~

41个教育心理学记忆口诀,过一遍,一遍过~

10个教综常考实验及理论,过一遍,一遍过~

考编必背90条教综口诀(下),过一遍,一遍过

考编必背90条教综口诀(中),过一遍,一遍过~

考编必背90条教综口诀(上),过一遍,一遍过~

30个教综常考名词,过一遍,一遍过~

20道高频考点简答题记忆口诀,考证考编都有用,过一遍,一遍过~

22个命题人偏爱的教育学常考名词,过一遍,一遍过~

这42个『核心』,考证考编都能用,过一遍,一遍过~

30个教育学必考点,过一遍,一遍过~

教育法律法规拿分要点,过一遍,一遍过~

这35句文言文,写作能用,教综能考。过一遍,一遍过~

34本教育著作,考证考编都有用。过一遍,一遍过~

你不能不知道的53个教育学名词解释。过一遍,一遍过~

超全汇总!这37个教综常考“效应”。你都掌握了吗?

综合素质常考的20+历史事件,过一遍,一遍过~

科目二常考的50个教育名词,过一遍,一遍过~

文学常识4大类100+知识点,涨知识,过一遍,一遍过~

51条教育学家名言,选择题会考,作文题能用,过一遍,一遍过~

三大题型20个必考点,年年考,年年错,过一遍,一遍过~

教综常考的26个“最早”和“第一”,过一遍,一遍过!

《综合素质》背记要点梳理,过一遍,一遍过~

80条科二选择题高频考点,过一遍,一遍过~

点“在看”,2020一跃锦鲤~~~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