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喜耀教育”
孩子最初都是好的,
当一些不好的东西表现出来,
令父母开始担忧或感到不满,
其实是因为他/她正在长大,
他/她需要父母无条件的爱与提携。
现代心理学有一个概念叫“分离焦虑症”,顾名思义,就是小孩离开妈妈会焦虑、不开心,从而表现为一种症状。
小孩太小,离开妈妈自然会有不开心,这很正常,能算是一种病吗?
如果这也是一种病,那么孩子见到陌生人不敢打招呼,可以叫“社交恐惧症”;孩子不会写作业,可以叫“作业糊涂症”;孩子周末不做家务,难道就是传说中的“懒癌”发作?
话头看到这里,自然有戏谑的成分,但戏谑不代表没有普遍的真相,当孩子的问题真实呈现,父母知道该如何应对这些“专业”的病症吗?请看下面这份特别的“病例”诊断报告:
“社交恐惧症”
症状表现
大人带孩子外出,遇到街坊邻居,教孩子说:“跟叔叔阿姨打个招呼啊!”孩子低着头,没有言语。大人一时尴尬,只好陪着笑脸对人说:“不好意思啊,这孩子怕生。”自此“孩子怕生”成了大人的隐忧,再遇到类似的情形,孩子表现得更加局促,大人心里常常会想:孩子是不是患了什么恐惧症、忧郁症,或许该去看个心理医生!
病因分析
虽然打招呼是一件小事,但小处可以见大,这和我们对生命的看法有关。
性情学认为,人都是想好的,生命就是要表现善良出来。之所以会有不善良的事情发生,是因为人心被不好的东西暂时遮蔽
,这个不好的东西是没有来由的,它不是真实存在的。只要我们去掉这些不好的东西,一切又会回到好的状态。
比如这个小孩,他见到陌生人,一定是愿意和人友善、打招呼的。但为什么没有打招呼呢?其实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他想象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有差别,他只是一时想错罢了。如果大人真以为孩子有什么特别的障碍,反而会助长孩子的错误,令他以后更加不敢和人打招呼了。
用药说明
明白孩子对陌生人的担心是无谓的,相信大人都明白怎么去引导。比如我们可以很从容地教孩子面对:“儿子/女儿,不用怕,妈妈在这里,我们一起和叔叔阿姨打声招呼吧!”孩子得到大人的引导和支持,他不安的情绪得到化解,就会开开心心地和人打招呼了。
需要留意的是大人也要学习对生命的光明面有所反省,有所体会,比如这个案例中,大人其实也是感受到孩子内心害怕的状态,而生出想要保护孩子的愿望,但“爱之适足以害之”,太护着孩子,反而会养成他依赖的习气,不敢面对事情,也
不会成长
“作业糊涂症”
症状表现
小明作业没有完成,大人即使要外出工作,也抽出时间帮他辅导作业,并且看他有没有复习到考试要考的内容。可惜小明总是分神,还拖拖拉拉。大人常常因此气恼:到底是小明读书,还是自己读书!
病因分析
其实小明一家的情况并非个别例子,很多父母也像小明的父母一样,为孩子做了很多事情。过多的作业辅导只有增加孩子的依赖性,表面上可能会产生一些成果,但孩子的心是没有得到什么磨练的。因为小明需要磨练的是他的专注力、认真精神,上课的时候便能记住所学。家长在课后的陪伴、检查等行为,只能是一种补救,对小明的成长没有助益的。
用药说明
小明在参加“喜耀小生命”课程时,老师跟他说:
“你明天下课不可以再花太多时间温习了。”
小明惊讶地问:“可是不温习的话,我会不懂的!”
老师又说:“你温习的内容,课堂上已经学过了,如果你上课能专心、认真的话,你就已经懂了。如果你不懂的话,可以下课问老师或同学,适当温习一下,但是隔天就不可以再温习了。”
小明听信了老师的话,过了一星期,他变得专注了,上课也认真了,确实能够记住老师教的内容。相信后续有正确的引导,小明可以不断进步,轻松应对平日的测验、考试等。
学业背后是心灵的成长,
人的成长成才一定要经历锻炼,具体来说就是让孩子在行动、实践之中踏踏实实地面对自己,特别是自己不足的地方,并且改过、转化和提升。
虽然在过程当中会有艰难、痛苦,但是孩子跟着大人的指引行动,他会感受到自己的进步,而且是透过他自己走出来的,他就会对“生命成长”有真情实感,而且感受到跟着老师、父母、长辈的指引是很好的事情,他就会有信心走上人生的道路,不会逃避,也对大人有信心,愿意跟随大人。
一般来说,家长由于放不下孩子未能够达到某种成果,因此心中很急、很想快点令孩子达到某种成果,眼光就放在“事情”上面,结果要么逼迫孩子,要么自己动手帮孩子完成,而忽略了孩子的生命成长之事。所以对家长来说这也是一种磨练,要常提醒自己不要被社会的潮流、外在的要求、眼光所影响、所带着走,一定要如实地看着孩子的生命本身,给他作出恰当的、及时的关怀与指引,帮助孩子过关,得到成长,这才是父母的本分啊!
“消极躲懒症”
症状表现
父母成天到晚都在唠叨孩子:
“你怎么这么懒!”
“你这样懒还有什么用?”
“你说说你为什么不做事?”
孩子一直不说话,但突然回了一句:“因为懒咯!”
病因分析
人作为主体,在收到刺激的信息时,会因为自身素质的高低而有不同价值高低的反应。比如厚重的人和轻浮的人、自律的人和放纵的人,他们对这些一些信息刺激,反应肯定有所不同。在上面的案例中,本来孩子没有那么懒,结果大人输入了很多负面的信息,填充在孩子的脑海中,孩子的思维不期然地会向负面转变、乃至认同负面。
用药说明
这个案例首要解决的是大人的修养工夫的问题,当见到孩子有什么不足,做得不好的时候,大人不宜有太过强烈的反应,而应
学习包容和体谅孩子,给孩子输入正面的信息,提供一些空间帮孩子改过。
而要解决孩子“懒”的问题,关键在长养孩子正面的力量。针对个别心气强的孩子,大人可以说:“你再这么懒,以后不会有什么用的!”刺激他正面的力量出来;但大多数的时候是不可以这样说的,因为生命的常态是平和,在平和的心态下,孩子更容易接受正面的信息。
所以大人可以帮孩子树立一些值得追求的目标,比如有时你要跟他讲讲勤奋立志的历史人物故事,或者跟他分享爸爸妈妈以前是怎样用功、勤奋的。简单来说,不是总针对他这个缺点不断地指责他,这样是没用的。反而是给到他正面的信息,将他正面的力量开发出来。
PreventionManual
孩子“心理病”预防手册
综合以上的“病例”报告,我们发现孩子都有一颗想好的心,他当下的障碍其实是可以通过一些合适的锻炼和学习化解。其中父母引导的角色非常重要,父母的修养和自我反省可以给到孩子很大的支持。所以在磨练孩子心智和思维,预防“心理病”方面,我们帮家长总结出以下三点:
第一,不要迁就和助长孩子对于父母的“依赖”,把原本不存在的障碍,变成真实影响孩子的东西
第二,教孩子真诚面对自己,接受自己思维、性格上的一些不足,并给予他空间改过
第三,父母须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多向孩子输入正面的信息,开发他正面的力量去面对难关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走路不小心摔倒,大人为了安慰孩子,让孩子心里好受,于是打“地面”,并说:“最不好的就是这地面,让你摔倒,还这么痛。没关系的,我打它就是了!”大人避开了孩子不小心、粗心大意的问题,反而归咎于地面,从小教孩子“逃避自己做得不好”。
所以现在孩子的多“病”,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磨练,而非真的有什么“心理病”。
孩子从小在父母培养的温室中长大,错失了一次又一次锻炼自己的机会,正面的力量没有开发出来,孩子是不会成才的。所以大人也要懂得对小孩子来说,什么才是给他最大的幸福,不是令他舒舒服服就好,而是令到他得到适当的磨练、令他得到成长,这样才叫真正的幸福。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7
03-07
03-07
03-07
03-07
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