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中国》第一季解说词全集(缺第10集) 《本草中国》第一季解说词全集(缺第10集)《本草中国》第一季解说词全集(缺第10集)

《本草中国》第一季解说词全集(缺第10集)

纪录片《本草中国》解说词整理(壹)

第一集:

三月茵陈四月蒿,

五月砍来当柴烧。

春秋挖根夏采草,

浆果初熟花含苞。

《本草中国》纪录片

纪录片解说词整理合集传送门

我们追逐着一朵鲜花盛开的时间,等待着一颗果子成熟的时节。

且看,万生万物,自有其道。

无论是中药的采摘、炮制还是存储,都要把握好最佳时节,遵循其时。

首先,你要学会

赶时间

《药典》称

其花瓣有活血化瘀,散湿去肿之效,是调血之药

最常见的入药方式是做成外敷的红花油,治疗跌打损伤、风湿骨痛。

而事实上,内服药外洗药都可能用到它,成药制剂也有,并且凡有血瘀症都可以用红花。

为什么说要学会赶时间呢?因为采摘红花的时间很有讲究,要在

花瓣由黄变红之际进行。采早了花还未成熟,采晚了则花容憔悴。

为了抓住转身即逝的时机,采花工们每天清晨采花,十分辛劳。

采花工

藏红花

藏红花

藏红花

又名“西红花”,秋季早晨采收。

与“红花”虽只差一字,身价却高出尽千倍,与红花一样活血化瘀,《本草纲目》称其

解郁安神,久服令人欣喜,它以花及其柱头入药,平均80到100朵鲜花仅能收获一克花丝,故见其珍贵。

除去活血以外还有

凉血解毒

功效。在心血管病中,比如心肌梗死、心绞疼,都是血瘀,藏红花都有一定疗效。

其实,藏红花原产于中东及欧洲地中海一带,明朝时途径西藏传入京城,故而有“藏红花”这一俗称,而它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首度引种成功。

在上海崇明很多人养殖西红花,这种花昼开夜闭,所以人们必须

朝起采花、尝鲜剥丝、及时烘干

男人采花,女人剥丝

,这其中的时间以分秒计算。再之后,就要立马到烘干点和收购站去卖,看其花丝品相如何,一克烘干花丝收购价大约为25到30元,隔夜便会掉价。

繁忙的收购站

在冬天,再将藏红花茎球种回土壤之中。

如此轮回。

赶时间可以理解,而

等时间

,却体现了另一种处世哲学。

曲是一种中药剂型,而制曲,是中药炮制中一种耗时最久的方法。

红曲,是

以籼米为原料,由红曲霉菌发酵而来的药物

根据《本草纲目》记载,它“

消食活血,健脾燥胃

”,多用于

治疗食积饱胀

。而更令人惊喜的是现代医学发现红曲可以分泌一种叫洛伐他汀的元素,用于

降低胆固醇

。疗效等同于美国公司研发的他汀类降脂药物。却没有副作用。

红曲酒

在古时,红曲是大户人家专享的特殊规格。红曲不仅能入药,能酿酒,还常常担当

食品调味剂

的角色。

甜美温顺的江南人,爱吃红烧菜肴,无论咸淡酸甜,必是做到红而发亮,这艳丽的红,便是红曲的红。红曲是

一种古老而天然的烹饪材料

,比如红曲烧笋、红曲腐乳、红烧鱼、红烧肉等等都会用到红曲。

手工制作红曲要经过漫长的发酵。

红曲的原材料是

,先要

把米淘完

浸泡上一整晚

,到第二天才能蒸饭。

饭要蒸得恰到好处,时间不够、芯子太硬,容不下菌种寄生;煮得太久,饭团粘软,有可能感染杂菌。

然后用调制好的

红曲母

,将其与米饭均匀搅拌,彼此渗透、互相吸附。

先是肉眼可见的白毛,然后是粉色斑点。传统的工艺

的过程要等待六七天。

这过程中,要不断将手指插入米堆中央测温,检验发酵程度。当热量上升时,意味着要赶紧洒水浸曲。有时会下秋雨,空气中活跃的水分子是微生物梦寐以求的催化剂。

制作红曲

最后是

,它是旷日之久转化旅程的终点。

红曲晾晒

霜桑叶

霜桑叶

中草药中有很多以季节命名的例子,比如说夏枯草、秋桑叶、冬葵子,从中可以看出一种远古的智慧。

而霜降时,则意味着一味本草的成熟:霜桑叶,也就是说,

它要在下霜后方能达到疗效。

中国药典记载,“

疏散风热,清肺润嗓,清肝明目

提神利水去火

。桑叶是

微寒性质

可治疗风热感冒

,很多代茶饮中有它。

其实,关于桑,远不止这些。

春取桑枝,祛风湿利关节;夏摘桑葚,生津止渴;秋打霜桑叶,疏散风热;冬刨桑根白皮,利水消肿。一株桑树,四季入药。

打桑叶时,往往三五人一围,用竹竿挑落。新鲜的霜桑叶风干之后,便有了入药资格。

蜜炼霜桑叶

天麻,自古以来就被列为

药中上品

,可用于

治疗头晕目眩、肢体麻木

。《本草纲目》称:“

久服天麻,轻身健步

”。由于肝经的肝风引起的头晕头疼,血压偏高,都可以服用天麻。

我们可以

泡水、泡酒

喝,也可以

以茶代饮

立冬已过,天麻成熟,需赶在

次年清明前

,茎苗未出时采挖。此时

天麻圆润饱满

,质量达到一年顶峰,也被称为冬麻。

“冬麻”

同一种药物,在不同时节采摘,药效亦有强弱。而贵州德江土家人,采用仿野生栽培方式培育天麻,将其卖种于深山野林之中。

傩堂戏土家族

在过去,天麻一度被视为

。无根无叶,栖息于深土之中,几乎无迹可寻。而今,天麻能实现种植,完全因为发现了

蜜环菌

。在前一年冬天,人们破开蜜环菌,把它

与种麻,腐木

一起埋入深土。到今年时,就能看到腐木之下,有着稀稀缕缕的菌丝,它与天麻是

双生关系

,也就是说天麻依附于它完成自身代谢。

在开始采挖之前,土家人常常进行

吼山仪式

。吼山,是麻农对天麻图腾般的尊重,深信有灵性的植物,必有豺狼虎豹守护。

吼山仪式

在广州,煲汤常常是药膳,凉茶也以中药煎煮,怪不得那里的人会将珠江畔最黄金的地段拿来建药材市场,南来北往的药材于此相会,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广药文化。

广州药材市场

而陈皮,广东本土的道地药材。

俗话说,

广东有三宝:陈皮、老姜、禾秆草。

《中国药典》中所说,陈皮,可

理气健脾、和胃止呕、燥湿化痰,不仅能入药,也是一种常见食品。

陈皮,挥发油为主,止呕行气消食与山楂有着同样功效日常食用增加食欲,帮助治疗晕车晕船。

陈皮,以陈者为贵

,它是历久弥新最好的注解。所谓一两陈皮一两金,百年陈皮胜黄金。

金秋,柑橘满枝,在距广州不远的新会,

家家户户剥柑橘,晒陈皮。

开皮有很多手法,比如,二三刀开皮,是新会陈皮标志之一,从果顶开三瓣,留果蒂部相连,这便是“

正三刀法

对称二刀法

呢,是从两侧果兼弧,二刀开三瓣,留果脐部相连。

对称二刀法

不管哪种方法,都要求

只取皮,不留柑

取出陈皮后,接下来便是

陈皮的炮制

晒陈皮

在陈皮炮制中,

阳光和时间

都是必不可少的,任何非自然手法都是禁忌。

新皮年年晒,日日晒,旧皮定期翻晒

,如此循环往复。

用麻绳串陈皮

然后将晒干的果皮用麻绳串起,悬挂于灶台之上。灶下干柴烈火,灶上烟雾缭绕,干皮于这日积月累炊烟之中慢慢陈化。年复一年,方不负“陈皮”之名。这是

灶台熏皮

古老方法。

灶台熏皮

百年老字号陈李济

有另一种招式,晒完之后放入麻袋,封好编上年份,放到楼阁上,

下面烧柴火,中间炼蜜

,天天蜂蜜分子与果皮细胞日以继夜耳鬓厮磨,长此以往,陈皮表面焕发出檀香木的光泽,内层附着松化又不脱落的粉末。这便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陈李济陈皮了。

陈李济

有的人被时间改变,有的人改变时间。

春去东来,夏末秋至。

世间万物顺乎天理,如期而至的灵性成就了本草神奇的生命,也揭开了医者深藏着的良苦用心。

关于DNA采集

DNA采集

道地药材(品种)退化严重。寻找道地药材进行DNA采集,成为中草药品质管理首要工作,提取DNA,进行种质资源评价,筛选中药材优良品种奠定物质基础

纪录片《本草中国》解说词整理(贰)

第二集:岁月

无论是神农尝百草,还是李时珍著医书,对中医药的发掘,起源于人们延续生命的渴求。年华永驻,青春不老,是人类自古以来的理想。

故而本草中的上品,多为滋补之药。

《本草纲目》称其“

强阴益精,厚肠胃,平胃气

”,也被誉为

“救命仙草”

其生长条件极为严苛,多出自海拔1500米以上的绝壁,比如浙江雁荡山。

雁荡山

形成于一亿两千万年前,温润多雨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滋养着悬崖峭壁间的火山岩,正适合铁皮石斛生息。早在乾隆年间就有记载称“

铁皮石斛,味甘者良,老雁山最上

浙江雁荡山

所以旧时,会有

绝壁采药人

这一职业。

所谓绝壁采摘,就是手握一根绳索,身套一个铁环,身背一个背篓,然后采摘者纵身一跃。

绝壁采摘

当然,它也十分危险,不光要面临巨石砸下的危险,也可能时常高空作业得冠心病。所以到了现在,绝壁采摘已基本绝技,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养殖:岩石种植法。

现代化大棚

用岩石种植法养殖的石斛,无论是外貌还是口感皆与野生的相差无几。

而蓬勃的石斛产业,也让当地的主妇们多了一项手艺,那便是

加工枫斗

耳环石斛

,电炉的热度将水分蒸发,摆弄之间,僵硬的茎条纷纷化作绕指柔。

耳环石斛

现在有

灵岩飞渡

这一表演项目,它模拟绝壁采石斛,表演者从万丈山头飞身而下。或许,它的存在会让人们铭记过去绝壁采摘的时代。

灵岩飞渡

石斛花茶

深山里的野灵芝与石斛一样,

有仙草之名

。《神农本草经》称灵芝“

保神益精好颜色久服延年

”,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吉祥、长寿的图腾,它

被赋予了起死回生,轻身不老的灵性

,由此衍生出无数神话传说,引得多少采药人为之踏破铁鞋,前赴后继。

野生灵芝

腐木之上,一朵成年的赤芝色泽饱满,形如祥云。

然而事实上,对于野生灵芝,如果在一年之中成熟的时候不去采摘,就会被虫蛀。而人工栽培的灵芝,人们会在一年之中最好的时节采摘。

现代化养殖

九月秋高气爽,正是

灵芝喷粉

的季节。清晨五点,一粒粒直径不足6微米的颗粒从子实体的褶皱中弹射出来,这些肉眼难以辨识的微粒,很快如烟尘般弥漫于空气之中,人们管它叫

孢子粉

,是传宗接代的种子。

灵芝喷粉

喷粉过后,灵芝凋零,孢子粉凝聚着灵芝一生的精华

,将这些细腻光滑的褐色粉末收集起来,以现代破壁技术处理,便可为人体吸收。

尽管一朵成熟的灵芝,能喷射大量孢子粉,但在野外状态下,却极难繁衍。

在现代,人们有在实验室提取的灵芝菌种。

在椴木打孔,然后孔内塞上菌种,埋入深土,这样来年便能收获灵芝。

灵芝老鸭汤

一方本草化解一方病。在常年潮湿炎热的岭南一带,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这样的凉茶铺子。

凉茶铺子

凉茶既不凉,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茶,它是

以民间常用复方或单位土产草药煎熬而成,所谓“上医治未病”,医术的至高境界在于防患于未然,而凉茶就是其中的典型。

在众多养生凉茶中,有一种可上升到药物级别,它叫

源吉林甘和茶

是广东人预防治疗感冒的常备品。

源吉林甘和茶

古法炮制源吉林甘和茶,首先要

,煎茶必须要备好料,

一剂源吉林甘和茶,33种中草药

。药有先煎后下之别,火候有文武大小调控,茶煲冒烟,汤色渐浓,几轮煎煮过后,源吉林甘和茶技艺中最精妙的部分方才开始。

准备材料

与普通凉茶不同,源吉林甘和茶并非纯粹的药汤,而是选用实实在在的野生茶叶。比如玉叶金花,可清热解毒,是药茶中主要的品种。

浸茶,是茶剂制作的关键,让药茶与药汁融为一体。

然而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药炮制步入现代化,钢筋铁甲之躯取代了药工的双手,即便是手工煎煮了100年的源吉林甘和茶,也不例外。古法炮制会渐渐淡出人们视野,但老药工的精神终会代代相传。

广西合浦

广西合浦,自汉代起就以珍珠闻名于世,以海为生的人在这里有个沿用千百年的称呼,珠民。农历十五,南海退潮,由此开始的五天时间适合采珍珠。

将珍珠研磨成粉,可以入药。《本草纲目》称其“

安神定魄,去腐生肌

三年前,珠民们

将贝壳制作的珠核,插入成年珠蚌内

,几年后,便会诞生新的珍珠。

将珠核插入珠蚌

在这个古珠池,3年前植下的珍珠贝,已在海底孕育多时。珠民们便在这里寻找珍珠。

一个古珠池

大海留给采珠人的时间不过两三小时,很快冰冷的海水上涨,没过珠池,这时就到了收工的时候。

高脚楼

高脚楼是珠民在海上的工作站。

这里电力匮乏,淡水紧缺,面条是所有人几天的口粮。大海上的生活索然无味,或许

,是乏味的高脚楼里最大的乐趣。

古法炮制珍珠粉

找到珍珠后,我们会制作珍珠粉。事实上,

古法泡制珍珠粉

是一场水深火热的历练,豆腐煮珍珠,水飞珍珠,古人特设的技法,让坚硬的珍珠化作细腻入微的粉末,一味美容养颜的本草就此诞生。

杭州河坊街

杭州的河坊街

,全城最知名的老字号药铺云集于此,也让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中药街。一到冬天,整条街就会弥漫着浓浓的膏方味儿。

膏方,丸散膏丹中最常见的剂型,多为20到50多种药材组成的大型复方。

中医认为

人体寒热温凉有别

辨别体质方能引药归经,故而一人一方,因人而异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中国人讲究天人相应,顺时养生,所谓“

冬令进补,来年打虎

”,这冬季养生最常用到的就有膏方。

农历冬至,由此开始的50天是冬令进补的最佳时机,也是膏方师们一年中最忙活的日子。

一口百年紫铜锅,一杆陈年老竹搅拌棒俞柏堂是一位膏方掌勺,也是整条河坊街最炙手可热的膏方师。

俞柏堂

第一步在于识好药,

闻药辨药便是膏方师的基本功。

健脾宁心

,是膏方中的常客,以质地坚实,颜色白皙,黏牙力强者为佳。

俞柏堂认为,作为膏来说,最主要的,一个是

道地药材

,第二个

不能有虫蛀、霉变、泛油之类的现象

。而熬膏是一场脑力与耐力的博弈,既需要谋篇布局,也得要步步为营,在简单的膏方背后,都凝聚着深思熟虑的匠心。

碾碎茯苓,便于润药

所谓“润”,不同药材需分门别类。

浸泡药材

时的水,一定要超过药面的一寸高以上。浸泡后的药材要把它折断,看它的断面,是潮湿的,还是还有干燥。

浸泡药材

是将煎煮完毕的药材包裹起来,反复按压

,不放弃每一滴残存的精华。

,以细密的纱布为网,滤尽残渣,直至药汁宛若丝绸。

仅是熬膏前的准备,就需要整整一天光景。等到万事俱备,进入

熬膏阶段

,反倒变得轻松起来。

当出现牛眼泡时,膏方是稠厚的,这时要准备

从选药、润药,到挂旗、收膏,膏方师们以一生光阴铸一味好药。

纪录片《本草中国》解说词整理(叁)

第三集:双面

不管世界向前的脚步如何匆忙急促,这片土地上依然花开四季,春夏秋冬,这是生命的秘境,所有的剑拔弩张,都终将一一化解。

在阴阳交替中,本草闪烁不定的双面,却轻易不被识破,正向还是反向,入药还是入食,毒药亦或良药,本草有灵,期待着人类的铿锵回答。

(毒与解毒)

附子,是

植物乌头的子根

,其富含的乌头碱有剧毒,

古人将生附子捣汁,做成箭毒,能迅速杀死猎物和敌人。

但经炮制后,附子却可演变为中药里“

回阳救逆第一品

”,具有

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的功效。

附子一般在产地以盐水浸泡祛毒,但在民间,还曾流传着一种

炮制古法

,这是一种繁复费时的水火共制的方法,使附子祛毒后在药性上达到新的境界。

首先是

,在经历四天十二回清洗浸泡,附子才能被取出。

,必须在露天的土地上进行。搭一个四四方方的围灶,自下而上放上生附子、生姜片、牛皮纸、康辉、干稻草、谷糠,以稻草引燃谷糠,文火的热度不高不低、不急不缓,层层传递下去,附子就这样感受着煨温的愉悦,

时间至少需要一天一夜

高温持续加热的情况下,附子内部会出现空洞,

在敲击时传出的声响,说明大部分毒性已褪去。

然而这还不够,从火堆中取出的附子经过一天的晾晒后

入木甑,隔水坐锅

,连续蒸十四小时才能将残余的毒性缓缓蒸腾而出。

入木甑,隔水坐锅

炮制过程繁琐,相守本草经历着冰火两重天。有人说最好的医生,后面就要有一个最好的炮制师,这是不无道理的。

毒药或良药,是本草的双面。

若非天地设精华,若非人类凭执着,就没有这向死求生的焕然重生。

何首乌(生熟异治)

张家界

湖南张家界,地处武陵山脉,三千奇峰八百溪流举世闻名。温暖湿润的原始丛林,是孕育野生药材的温床。

这里有很多野生何首乌,它们多生长在山沟、石隙里,其形状各异、粗细长短不一。

挖何首乌

何首乌,苦甘涩、微温,生首乌有着清热解毒、润肠通便的功效。

切开何首乌的断面,淡黄棕色,粉性足,呈现漂亮的

云锦花纹

,云锦犹如树木的年轮,记载了何首乌的年龄。

何首乌断面的云锦花纹

生首乌入陈年高粱调制出的药酒

,既可内服也可外敷,对于湿润山区引起的皮肤瘙痒有奇效。

然而,

双面首乌

又怎会如此一言道尽。

生熟何首乌有着不同的药性和疗效。

,有着清热解毒的功能,炮制后的

,却有着补益精血、黑发的作用,中医药界称这样的现象为

生熟异治

熟何首乌

生熟异治

何首乌炮制,一般采用连续蒸18小时的方法,但这里所讲的

古法首乌炮制

,却是要顺天时、静人心。

首先要

将生首乌在黄酒中浸泡数小时

,黄酒是药引,能引导何首乌的药效发生变化多端,但促使何首乌转变的关键,是

辅料黑豆、黑芝麻的加入,一层首乌,一层黑豆,一层黑芝麻,重重铺满后上笼蒸制。

古法炮制何首乌

中医,有着

五色养五脏

的说法,

黑色入肾经,而黑豆、黑芝麻更是被誉为“肾之谷”

,加入二者,能增强何首乌补肾的功能。

五色养五脏

,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

水,有冷热之别,火有文武之分,水火平衡,是后天之道

判断何首乌出笼的时间,有经验的人只需用手试探药材温度。

然后要将蒸好的何首乌

露天晾晒,晒完后继续蒸

。如此这般,竟需

反复九次

。九蒸九晒,少说也得三十个日夜。

露天晾晒

暮鼓声声中,何首乌又一次转化即将开始。晒干后的首乌,

融入黄酒和何首乌汁,待充分吸收后置于自然之中。

九蒸九晒后,表面和里面都是黑的,闻着是清香,吃着是甜。

古法炮制何首乌

熟何首乌

芡实(药食同源)

芡实,被民间誉为“

水中人参

”,因形酷似“鸡头”,又俗称

鸡头米。

它被《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具有

补中益气,耳聪目明,不饥延年

的功效。

与麦麸炒制

作为药材,芡实经常与麦麸一起炒制,经过麦麸炒后的芡实,涩性增强,芳香健脾。但对于江南人来说,芡实还是清香软糯的时令美味。

药食同源

药食同源

”,成就了中华本草的双面传奇。《黄帝内经太素》中这样描写本草的“药食同源”:“

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

”。芡实、莲子、枸杞、山药等都是食疗养生等佳品。

以食为药、以食代药

,是中医学常用的治疗方法。

芡实对时间和温度极为敏感,所以

采摘一般在低温的深夜里进行

,夏季酷热水分蒸发,果实很快就变色发臭,因此新鲜果实须

当天采收,当天食用

。一颗新鲜芡实,从田里到碗里,绝不会超过24小时。

采摘芡实

采摘时,人们进入及膝深的水田,身上带一只竹篮一把竹刀,由于芡实背部叶子带刺,采摘时需戴上手套,用竹刀在果实根部划上两刀,迅速割下放入竹篮中。

回家后,剥开紫色的种皮,便是一颗颗美若珍珠的芡实了。

苏州车坊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地势低、湖田多,自古就是芡实的最佳产地。初秋,正是养生进补的好时机。芡实入食的方法非常多样,

糖水鸡头米

,最大限度保留食材本味,是苏州人酷爱的时令甜点。

芡实搭配莲藕

,是开胃去火的消暑菜,滋阴润脏的

排骨中加入芡实

,便成就了健脾益气的一道靓汤。

入食的芡实

山药(药食同源)

,山药是

滋补佳品

;作为

铁棍山药性甘平

,具有

补脾益肾、止泻敛汗

等功效。可入食、可入药,如芡实一样,山药也是“

药食同源

”的典范。

山药枸杞汤

山药皮加入蛋清、面粉炸制而成的

山药丸

焦脆酥香

山药丸

山药拌上白芝麻绵密喷香。

拌白芝麻

口感丰富的孜然山药条。

孜然山药条

甜蜜滑爽的蜜汁山药。

蜜汁山药

双喜山药饼,山药泥包裹着红豆沙,入口香甜丝滑。

双喜山药饼

是铁棍山药的道地产区,只有这里出产的铁棍山药,才有入药的资格。十月二十三日,秋末初霜降落在河南焦作这片疏松肥沃、富含岩溶的黄土地。在中国人的观念里,霜降时节,养生保健尤为重要。

而铁棍山药晒干后,与灶心土一起翻炒,可增强其补脾止泻的功能,而与麦麸一起翻炒,则是增强其补脾健胃的功效。

龙血树(双向调节)

龙血树

龙血树

是古老的植物,也是极为珍贵的药材,它在

中有着独到的运用。

龙血树枝干受伤后,会分泌一种红色的液体树脂,干后如血块状,即

。《本草纲目》誉之为“

活血圣药

”,有活血止痛、化瘀止血的良好功效。既可止血、又可活血。一味本草,竟可双向调节,不能不说是大自然的神奇。

西双版纳,在古代傣语中的意思是理想而神奇的乐土。在这里的原始森林里,可以找到

血竭之源,野生龙血树

龙血树

寿命极长

,可以活到8000多岁,一般生长在石灰岩地貌上,其茎干大多直立生长,发枝少,分布散落,,

隐藏于原始森林中不易被找到

龙血树

龙血树枝干上

红色的含脂木

是关键。含脂木是龙血树干受到损伤后在微生物侵染和自然氧化下内皮层逐渐形成的树脂。

含脂木

龙血叶制茶。龙血茶叶取自龙血树的新鲜椰子,可消除疲劳,有降血糖之功效。

龙血叶制茶

血竭提取

,贝叶经中的古法。

血竭提取

将含脂木切制小块,放入沸腾的水中,不停搅拌,让二者充分接触,随着血竭成分析出,水逐渐变红。这样的熬制,需要持续七天时间。

血竭提取

七天后,红色液体最终凝固为块,终成血竭。

来自于自然,得之于人心,本草,以“药食同源”、“生熟异治”、“毒与解毒”、“双向调节”的功效,开启了千变万化的生命空间。

本草有情,药人无言。喧嚣的世界里,不动声色地修行,这些中国人,能够抵达本草的秘境,或许,正源于此。

纪录片《本草中国》解说词整理(肆)

第四集:境界

诸药所生,皆有境界。本草的境界,得源

孕育之境

,无论是神秘的雪域高原、苍凉的戈壁沙漠、茂密的原始丛林,还是湿润的水乡菏泽,每一味本草,都有适应其生长的最佳境域,中药谓之“

道地药材,地道炮制,这是一场关乎最好的较量,是一次生命与生命的对谈,更是至臻至善的人生境界。

长白山

长白山,位于北纬42度,拥有着海拔数百米的针阔混交林,这里阴冷潮湿,土层深厚,营养丰富,是全世界少数能孕育野生人参的温床。

人参,因根如人形得名,历来有“

百草之王

”的美誉。在中华本草之中,唯独人参具有

大补元气

的功效,更神奇的是,它还有着

复脉固脱

之功,即

在人气血俱虚,脉微欲绝之时,大量人参浓煎炖服,能够帮助恢复脉象。

人参功效

目前市场上的人参,多以人工种植的园参为主,是食疗养生的佳品。但论起药力,寿命可达上百年的林下山参,仍更胜一筹。

林下山参

寻参人寻参艰险

,往往三五人成伴才能出行。人们认为根如人形者,有神,需要

心存敬畏

,这是上山的规矩。

寻参人寻参

,是寻参的另一个规矩,传说,参有灵性,听得懂人言,受到惊吓就会跑。找参过程中,如果人走散了,只能凭借木棍敲击树干的自然之响来确认相互的位置。

敲击树干

人参头顶红色浆果,寻找时以此为标志。

人参喜阴凉,忌强光,常生长在层层植被的掩护下,唯有其头顶的红籽,才可能暴露踪迹。一边寻参,把头一边要留下记号,防止迷路和反复找同一片山林。

是为后人留下的友情提示。

比如这里:五匹叶,指的是长出了五个复叶的人参,意味着前人曾经在此发现过上百年参龄的大参。

找到一个四匹叶的人参,少说也有二十多年参龄。

人参的须根在腐殖土层里错综盘绕,经常与树根交织在一起。所以,要挖出一根完整的山参,且不能破坏须根一丝一毫,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只有老把头,才有这样的能耐。

的签子是鹿骨做的,即使碰触人参的须根也不会导致腐烂和折损。把头抬参,没有大半天时间是根本完不成的,必须到达忘我的境界,而同伴则要为他驱虫,排除干扰。

数小时跪地劳作,终于收获一颗灵巧的山参。支根呈八字形,体态优美,是补气延年的佳品。轻柔地将它包裹在苔藓里。

找到的人参

靠山吃山,要养山,要把山参籽重新放回土壤。

山参籽

每一颗山参籽,都要经过寻参人的手,重新回归到孕育他们的土壤之中。怀抱虔诚,顺应自然,播种生命。

如果说敬畏是一种境界,那回馈,则是另一种。

梁外甘草

库布齐沙漠

光照强烈,干旱少雨,昼夜温差极大。但环境的艰辛,却使生命焕发出更强大的力量。在广袤的库布齐沙漠上,甘草星星点点,却是最具生命力的存在。

与外来收草的人不同,当地人从甘草的茎上部分判断根茎的大小。

采大留小,是蒙古人收草的第一戒律。

梁外甘草

虽然地上枝叶矮小,但甘草却有

极为粗壮的地下根茎

,采收时,要掘出半人高的沟壑,根茎最长可达3至4米,如此才能在极端的环境中汲取养分。

甘草,以根入药,因味甜而得名,有着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的功效。

甘草入药

甘草入药

甘草入药

中医所谓

十方九草

,指的便是甘草。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中,共112种药方,用甘草者就达70方。另有统计指出,近二分之一的止咳类中成药含有甘草,

使用频率为诸药之首

。这是因为,

甘草不仅能祛痰止咳,还能在药方中发挥调和诸药的作用,素有朝中国老、药中甘草的美誉

大量的药用需求,使得中国的甘草资源一度告急,所幸在人工种草和围栏护育的双重努力下,顽强的甘草很快恢复生机。

取之有度,是蒙古族人早就约定俗成的规矩。

守望,亦是一种境界。

白芍,有着

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

的功效,它是中医

补血方剂

中经常使用的一位本草。

白芍在中国多地可产,但

最道地的产区莫过于浙江

此境域内出产的白芍,粗长匀直、质地坚实,白芍入药时需要

切成薄片

,才能在煎煮的过程中令有效成分析出,便于人体吸收,于是对于白芍,切工的境界至关重要。

润药,是指通过水处理让药材软化,方便切制,润药是否到位决定了切药的成败。浸润不透,则药材太硬切不成片,自然伤刀又费力。

三分切工,七分润工

,中药炮制的至高境界,就是每一个环节都必须丝丝入扣。

白芍切片

切制白芍,伯仲就在0.1毫米之间,如此细微的差距,已与药效相关无几,但却关乎传承了千年的手艺。为不负前辈不负自己,中药人走入毫巅之间,求索着至臻至善的境界。

冬天进补是最传统的民间习俗。

河南焦作

中药地黄,以河南焦作出产最为道地,这里是黄河与沁河冲击而成的平原,疏松肥沃的黄土地,是培育上好地黄的温床。

熟地黄

生地黄

新鲜地黄在产地焙干后,被称为

生地黄

,再经过蒸制,才能变为

熟地黄

。地黄,是中药里

生熟异治

的典型,生地黄其性寒,清热凉血,而蒸制过后的熟地黄,其性由寒转微温,功效由清转补,能滋阴补血、益精填髓。传说中品质最高的熟地黄,黑如漆、明如镜、甘如怡,但蒸制的过程却极为讲究,非一般人能驾驭。

浸透后的地黄

洗好的生地黄要拌上黄酒,待浸透后就可以平铺在木质的笼屉内,木板和蒸屉很重要,

地黄最忌铁器

,否则成品会含有铁腥味。

是地黄转化的关键,前48小时万万不能停火,人须寸步不离。

蒸制过程中还有一个秘而不宣的步骤,

蒸制出来的药汁

,是地黄的精华,要一滴不漏地全部留存起来。

蒸制地黄的药汁

头蒸制出的地黄,掰开仍能看见棕褐色的黄心,若想让地黄内外都乌黑油亮,就必须先拿到室外晾干,干燥的地黄才能充分吸进药汁,再上笼蒸制,药汁就能渗透进药材里。如此反复,须达九次,古称

九蒸九晒

现代的地黄炮制,已改用密封罐蒸制,24小时即能成品,需耗时30余天的九蒸九晒,已经很少应用。

但亲手炮制传递亲情表达牵挂,爱让本草的境界更温润细腻。

化橘红

化橘红

化橘红是

化州特产

,柚子的干燥外层果皮,这种柚个头小,果肉苦涩不能食用,但其果皮的

止咳化痰

功效却非常显著,故以产地化字命名区分,《本草纲目拾遗》称其治痰症如神。

化橘红的绒毛

耕耘与炮制橘红的手艺是明朝成化年间传下来的。这里每一颗橘红,果皮都带有细密绒毛,这是化橘红的标志,一旦引种他处,绒毛就会逐渐消失,药效也会大打折扣。

因此全世界只有中国化州才能种植化橘红。

橘红,每年6至7月摘果,需趁鲜炮制才能发挥疗效。沸水翻煮是第一步。将果皮均匀地划成七瓣,去瓤后再削去中果皮。最传统的七爪橘红,初具雏形。如今的橘红,大多直接切丝或切片,七爪费时费力,渐渐成了股东。

七爪橘红

精心修剪,每一片都必须压平。

东阿阿胶

冬至是数九寒冬的伊始。为抵御漫长的严寒,

冬季滋补

已成为深入骨髓的民族记忆。岁逢冬至取水,炼纯黑乌驴皮,以血肉有情之品滋养生息,是自古传承的生存智慧。

阿胶功效

阿胶,为驴皮煎煮、浓缩制成的

固体胶

,与人参、鹿茸并称

滋补三宝

补血滋阴、润燥止血

的圣药。

南朝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指出:阿胶,出东阿,故名阿胶。但成就东阿成为道地产区的却是

阿井水

制作东阿阿胶

阿井水被缓缓注入到化了皮的胶汁中,胶汁表面泛起一层泡沫。水含有大量矿物质,相对密度也就是比重达到1.0038,水中的矿物质与沸腾胶液里的杂质不断凝结成块浮上表面,再用

手工打沫

,把杂质分离出来。九天九夜的熬制,阿胶的胶汁浓缩成琥珀色的胶液。

,出胶前最华丽的瞬间,胶液粘附于胶铲上犹如旗帜。挂旗就是用眼力来评价阿胶的成色和浓度。

是结束亦是开始。阿胶的修行,至此才将将过半。经手工切制后的胶块,需置于阴凉处,每隔三到四天翻动一次,使两面水分均匀发散。如此晾胶,需两个月之久。水分与时间相互消磨,丝毫都急不得。蘸温水擦胶,能使胶块光黑如漆,而不经意间留下的粗布纹理,成就了正品阿胶妙趣横生的品相。历经九十九道工序,残余掌心的温度,新一批的贡胶终于出炉。

诸药所生,皆有境界,草木有灵,人间有情。

相逢则境界生

,这些勤劳而朴实的中国人,日复一日地播种希望,守候生命。

天人合一,至臻至善,这就是本草中国的境界。

养生论记载,

上药养命中药养性

,本草应用自古以来讲究病同而人异,而现代化的

草本是传承也是创新。

纪录片《本草中国》解说词整理(伍)

第五集:相遇

不管在大药店还是小药铺,

总是占据着最显著的位置,上百种中药饮片,依照

上轻、中实、下沉

的斗谱摆放有序。

此外,本草们还相安一隅,平稳着彼此的呼吸,直到药人打开这个小世界,按照方剂配伍的秘诀将它们安放在一起。

人有六欲,药有七情

,本草相遇,或

君臣佐使

相生相克

,而真正的故事,也许就从这一刻开始。

龟龄集

龟龄集

让不同的本草相遇和配伍,便有了千变万化的可能,这自然最考验药师的功力。

相传明朝嘉靖皇帝自幼体弱多病,两位道士进献了一味由多种药材炮制而成的仙丹,取长寿之意,命名为“龟龄集”。服用之后,嘉靖皇帝果然体格强健起来,龟龄集遂成御用“圣药”。神秘的药方最终被偷偷带出皇宫,来到山西太谷落地生根。

然而直到现在,龟龄集的完整组方和炮制方法依然属于至高机密,只有传承者本人知晓。而其他所有药工,只能学习掌握制作技艺的单个环节。但仅仅打开部分解密的药方,就足以让人惊叹。

地上跑的鹿茸,海里游的海马,天上飞的蜻蜓。天冬、地黄、人参,

涵盖天地人三才

。龟龄集被称为养生“国宝”,这是千百种中成药配方中用料最多、工序最复杂者之一。

枸杞、熟地、石燕、天冬、大青盐,可谓

五色俱全

。炮制所需辅料有陈醋、黄酒、蜂蜜、姜汁等多种,堪称

五味杂陈

,其炮制过程更可谓别具一格。

例如鹿茸,一般皆辅以黄酒炮制,而在龟龄集中则使用晾晒三年的陈醋。公丁香要用花椒水浸泡,并炒至蒂头出现白点为止。熟地黄必须历经九蒸九晒。一共28味本草,经过99道大工序,方能修成正果。

中医的博大与奥妙,实乃非常道。经历了前人千百年的观察、使用和比较,凝固灵性和智慧的龟龄集应运而生。

本草配伍如同高手对弈,棋盘星星点点,棋子互为因果、唇齿相依、相杀相生,终成千古名局。

中医组方有君臣佐使之说,此说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闻·至真要大论》说,

主药之谓君,佐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

君臣佐使

以龟龄集组方为例,它以人参为

,人参乃“补中之王”,久服令人耐老,配以鹿茸等为

,有滋阴补血、强筋健骨之效,

海马、苁蓉、蜻蜓等以补肾兴阳之功,再配以枸杞、淫羊藿、菟丝子、破故子、牛膝、杜仲、熟地等药材,各有其功效。综合全方,以补气固肾、强身健脑为主。配伍其它养阴、生津、润燥之药,相佐相使,气血双补,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慢性滋补验方。

君臣佐使,古朴而生动的称谓,构成了中医药配伍的原则和格局。

千百年来,在一代代药工和药师的不断实践中,终成珍贵的宝藏。

杜仲与牛膝

本草相遇并不总是万千人海,也常有彼此相望。杜仲和牛膝就是一对传奇,它们的故事还得话分两头。

湖南张家界

奇峰林立,溪谷纵横的张家界是古老生物的庇护所。百万年历史的野生杜仲树像植物活化石,隐秘在这片世外桃源里。

早在两千多年前,杜仲就被《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杜仲通常

以干燥树皮入药

味甘、性温,有补肝肾、强筋骨、固经安胎的功效

,是名贵的滋补药材。

杜仲在中药配方中经常与别的药材配伍,以增强其功效,但一切要先从

采下杜仲树皮

开始。高温湿润的季节,杜仲树皮形成层细胞分裂旺盛,树皮最容易剥离。杜仲树生长极为缓慢,生长15年才能取皮入药,传统的伐木去皮,直接导致野生杜仲树林的成片消失,而现代发明的半环剥法则不会。

杜仲树剥皮

杜仲树剥皮

杜仲树剥皮

以砍刀破口,以竹片剥树皮,小心翼翼避免伤及树皮内层,同时只剥去树皮的二分之一,用这样的方法,三到五年之后,杜仲树又能恢复元气。珍贵的杜仲,需取之有序、还之有道。本草如人,循环往复才是长久之道。

压平、对晒、细致加工。

河南焦作

黄河冲积形成的肥沃土地上,盛产著名的

四大怀药

。冬至刚过,已经开始下霜,在土地上冻前,必须把牛膝采收上来。

牛膝是四大怀药之一。入药的牛膝,是苋科植物牛膝的干燥根,古人认为它状似牛的膝盖,所以命名为牛膝。

与杜仲类似,牛膝也有着

补肝肾、强筋骨

的功效,不同的是,牛膝还可以

逐淤通经、利尿通淋、引血下行

。怀牛膝根长,取之必须谨慎,绝不能用大开大合的挖掘机。中医里有句俗语,

无牛膝,不过膝

,说的是牛膝对治疗膝盖以下腿部疾病疗效甚佳。

但中医里讲就追踪溯源,腿疾多与肾主骨有关,治标也需治本,因此,牛膝常常与杜仲配伍。杜仲主补肾,牛膝壮筋骨,二者结合相得益彰。

中药七情

本草间的情投意合并非孤例,事实上,本草的七情昭昭,相比人类有过之而无不及。本草间的配伍有七情之说,分别为

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和相反。

单行,指药材单独入药,而其它六行,都是本草相遇后截然不同的关系。

相须指性能功效相似的药物配合使用,可以明显增强其原有药效,李时珍形容:“相须者同类不可离也。”。杜仲与牛膝配合就是典型的相须案例。石膏与知母配合,增强清热泻火的功效;大黄与芒硝配合,增强攻下泻热的功效。

相使,即在性能功效上,有某种共性的药物主辅相配,辅药可助主药提高功效。如黄芪配茯苓治脾虚水肿;黄苓配大黄治清热泻火。

相畏,两种药物合用后,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或功能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如甘遂畏大枣,半夏畏生姜。

相杀,是相畏的深入,指一种药物能降低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如羊血杀钩吻毒,金钱草杀雷公藤毒。

相恶,指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原有的功效,如人参恶莱菔子,生姜恶黄芩。

相反,即两种药物同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如甘草反甘遂,乌头反贝母。

蝎子和蜈蚣

蝎子和蜈蚣在中药人看来是极好的药材。蛰伏于绿荫、洞穴中的爬虫开始蠢蠢欲动。

在中国,蝎子被称为

五毒之首

,蝎子一旦被激怒,会在蛰人的同时,从尾部的毒囊中排出毒液。轻者使人局部灼痛、麻木,严重的全身中毒。

蝎子是最常用的动物药材,动物药,是中华本草的重要品类,《本草纲目》收载动物药400多味,分为虫、鳞、介、禽、兽、人各部。

虫部如全蝎、蜈蚣;鳞部如海马、蛇蜕;介部如牡蛎、珍珠;禽部如鸡内金;兽部如鹿茸、牛黄;人部如血余炭,即用人发制成的碳化物。

蝎子作为中药材被称为

息风镇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

的功效。据《蜀本草》和《开宝本草》记载,1000多年前,中医就已经认识到全蝎能

穿筋透骨,治疗中风、抽搐

等顽疾,而蝎子,更是配伍应用最多的动物药之一。

捕蝎子

蝎子昼伏夜出,喜欢躲在隐蔽的夹缝中,但在荧光灯的照射下,它就立刻无所遁形。找准蝎子,手起夹落,干净利索。蝎子富含人体所需的22种氨基酸和多种微量元素,这让蝎子酒大受欢迎,但以之入药,配伍其它本草,蝎子还需经历特殊的炮制加工。

蝎子的炮制

先将蝎子浸入冷水中,淘去泥沙,漂洗干净,随后放入沸腾的盐水中,翻煮炮制。极品全蝎有着全身挺硬、脊背抽钩的特点。全蝎炮制的关键之一,是掌握

脱水程度

,如脱水不足,容易产生霉变,而从声音的清脆程度判断脱水程度是最直接有效的办法。

炮制蝎子

煮好的蝎子要过冷水降温,放置在通风处阴干,上好的全蝎有容易识别的外观标准,外观形状完整,八个爪两个螯,另外尾尖高高翘起,尾珠是呈金黄色的,背部没有盐霜。

捕捉蜈蚣

清明至立夏,是最佳捕捉时节,此时捕捉的是蛰伏了一个冬天的野生蜈蚣,此时的蜈蚣尚未大量取食,体内纯净,是上好的药材;而立夏以后,蜈蚣要繁殖。

同全蝎一样,有毒的蜈蚣也具有

息风镇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

的功效,早在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蜈蚣入药的记载。

入药蜈蚣

将长竹片插入其头尾,绷直,大小整齐的蜈蚣才是上品药材,也便于均匀晾干。避免暴晒,一定要阴干或烘干,水分脱到80%到90%左右,是入药蜈蚣的最佳品质。

入药蜈蚣

蜈蚣与蝎子

蜈蚣与全蝎都是节肢动物,同为有毒之物,都具有走窜通筋的功效,但各有所长,从生活习性就能窥得一二。蝎子善于守株待兔,能穿筋透骨,对固定部位的痉挛有更好的疗效,而蜈蚣行动迅速,走窜之力最速,因此搜风解毒力更强,而两药合用相得益彰,外则息风止痉,内则通络止痛,故而祛风定痛效果极佳。

本草有执,它自呈现着邂逅时的千般姿态,万种表情。但对中华药人,无论是凝结前人智慧的配伍七情,君臣佐使,还是药斗中仍在上演的每段故事,都因有缘相遇,答案早已注定。

纪录片《本草中国》解说词整理(陆)

第六集:根脉

泱泱华夏,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在这片占据地球陆地总面积十五分之一的国土上,生活着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人们在此繁衍生息,世代相传。与数千年光阴相伴的,还有这广袤大地上的本草。

它们或来自高山之巅,或来自大海之渊,在大自然的每一寸土地之间,牢牢地扎下根脉,守护着人世间的健康与幸福。

中国,东西跨越经线六十二度,南北跨越纬线近五十度,辽阔的疆域几乎囊括了所有种类的地形。而在这些地形之中,山占到了总数的三分之二。对中国人而言,山不仅是赖以生活的土地,更是整个民族文化的根基。

盘古开天辟地,头颅化为了泰山;夸父追日,化为夸父山;愚公移山,矢志不移。而太行山则有着另一个著名的传说,神农尝百草。太行山脉,是中国东部最主要的山脉和地理分界线。

神农山地处太行山脉南延,这里是远古时期炎帝神农氏的重要活动场所,相传他曾在山顶处设坛祭天辨五谷尝百草,神农山属大陆性季风气候,雨热同季四季分明,有利于动植物繁衍生息。

神农山

三年生的野生山药,口感药性正值最佳。

《本草纲目》记载,山药

益肾气,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润皮毛

健脾、益肺、补肾

,是一个

。现代医学证明,使用山药还有助于胰岛素的正常分泌,对血糖升高有抑制作用,并能增强人体免疫力,有效延缓衰老。

山药、地黄、牛膝、菊花四味药材自古以河南怀庆府出产最为优质,被视为道地药材,并称“

四大怀药

”,而这四药最初便是从附近神农山的这鞋野生物种驯化而来。

古人用药,采于自然。如今,规模化种植本草逐渐取代了野生药材。

西藏林芝

林芝,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喜马拉雅山脉与念青唐古拉山脉之间,这里最高海拔高达7000多米,最低处只有900米,是世界上陆地垂直地貌落差最大的地带。高山之上的无污染地带生长着一种稀有的野生本草,

红景天

红景天

红景天

红景天,直至20世纪70年代才逐渐引入中药药方,并被《中国药典》收录,称其

益气活血、通脉平喘

。有抗氧化、耐缺氧的作用。很多人在高原肺功能差、肺气肿或者哮喘、呼吸困难、胸闷气短的病人,可用它增加人肺功能。一般用30克一次。药用价值大、用量重,使得红景天常年遭到掠夺式的采挖,经年累月,野生红景天正走向灭绝的边缘。文明存续,正在于留下根脉,守住灵魂。

山之妙在峰回路转,水之妙则在风生水起,柔软无形又波澜壮阔。江河湖海就这样,流淌过华夏文明的血脉。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水,是中国人寻找本草智慧的无尽宝库。

珍珠粉

中国南海,是一片深沉、辽阔的海域。毗邻南海的广西合浦,是历史悠久的珍珠产地,其最初的产珠业,甚至可以追溯至东周时期。

珍珠入药,必须磨成细粉

。《本草纲目》有云,凡用,以新完未经钻缀者研如粉,方堪服食。不细则伤人脏腑。中医认为珍珠内服能安魂定魄,而外用则美容养颜。除此之外,在养肝明目、解毒生肌,补充钙质、辅助降压等方面也有积极作用。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珍珠含有20多种微量元素,和18种氨基酸,而其中7中华氨基酸为人体必需。而珍珠中含有的天然牛磺酸是珍珠诸多疗效的根本所在。珍珠不是单独服用的,是在丸散膏丹里用,比如最出名的安宫牛黄丸,效用主要是镇静安神。

图片发自简书App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蜒人每以长绳系腰,携篮入水,拾蚌入筋即振绳,令舟人急取之,若有一线之血浮水,则葬鱼腹矣。即便是今天养珠、采珠仍面临着风险1,退潮的两三小时是仅有的安全时间,时限一到,冰冷的海水转眼间淹没珠池。

采珍珠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警醒着人与水的相处之道。

水不仅象征着本草的生长之源,也预示着本草

蜕变之法

。以湖南为主产地的雄黄虽不是水中本草,但与很多矿物药一样,需经过特殊的炮制,方为上品。

水飞法

水飞法

,水飞适用于雄黄、朱砂、珍珠这类不溶于水的药材,它指的是将固体在水中研磨,并利用其在水中的悬浮性来获取极细粉末的方法。

水飞法

水飞法

水飞法

水飞雄黄

,便是将雄黄捣碎后,在钵体中加水研磨,直至呈糊状,然后再加入大量的水,较粗的颗粒沉于水底取出悬液的上半部分,再将水底的粗粒继续打磨,带悬浮液水分蒸发干透,剩下的便是细如飞面的雄黄粉。

雄黄主治

痈肿疔疮、蛇虫咬伤、虫积腹痛、惊痫、疟疾

,用量不超过0.1克。入丸散用,也可适量外用,熏涂患处。由于雄黄粉中含有少量砒霜,所以内服时需格外谨慎。

雄黄在80摄氏度以上的环境中砒霜的含量就会上升,水中研磨,减轻矿物药在研磨过程中的热反应和氧化,也让药物中的毒素在水中溶解消减。水飞雄黄,化水而成,琴瑟一起,笙箫不减。

操上孤城白,沙翻大漠黄。中国西北,分布着广阔的沙漠,长河落日大漠孤烟,这本是壮美的图景,可对生存而言又是另一个极端。

塞上江南

宁夏回族自治区位于中国西北地区高原与山地的交错带,地形构造异常复杂。宁夏东、北、西三面都被一望无际的沙漠包围,但黄河流经之处,却又风光秀美、绿意盎然。进一步是荒漠,退一步是绿洲,塞上江南的美名由此而来。黄河边的中宁县,曾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中转要冲,著名的“

旱码头

”。河流与沙漠的交界之处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巨大,加之黄河支流清水河含有大量矿物质,造就中宁最广为人知的物产,枸杞。

不论是古籍《本草纲目》,还是现代的《中国药典》都明确声明,凡中药所指的枸杞必定是

宁夏枸杞

枸杞子

枸杞子富含多种维生素,《本草纲目》称其

甘平而润,性滋补,能补肾、润脾、生精、益气

平补之药

。产量稳定、药性温和,如今枸杞广泛应用于各种药材和饮食。泡茶、泡酒,制成枸杞膏,各类丸药等加工制品,甚至将枸杞子与枸杞根混合制成外敷用膏药,缓解关节疼痛、保养皮肤。

梁外甘草。这个之前讲过了,这里是链接

梯田,人类改造自然的壮观景象,甚至有人将其媲美世界七大奇迹。

甘肃岷县

当归甘肃岷县是附近所有药材的聚散地,这里出产的当归被称为“

”。当归适宜在气候凉爽湿润的高海拔地区生长。

当归的作用在于

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而当归的头部或尾部入药其药效也有区别。当归头止血上行,当归身补血中守,当归尾破血下流,全当归补血行血有区别。

浙江磐安

浙江出产的八味本草称为“

浙八味

”,磐安的白芍便是其中之一。白芍是由芍药的根部干燥制成,它是中医补血方剂中经常使用的一位本草。白芍收敛肝阴,肝郁不舒,肝火上亢、肝硬化、慢性肝炎的病人。白芍是常用大宗药材,需求刚性、存放容易,所以常有大笔资金投资炒作。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中庸》有云:“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人与本草的故事亦是如此,种植、采收、炮制,一代代中药人的辛苦付出和坚守传承,至诚而尽人性,于是,本草有灵,尽其物性,人与本草相互依存、相互抚慰,博大精深的中华医药由此而生,天人合一的华夏文明薪火相传。

本草中国|在予人生机的同时,中医药也迎来自己的“新生”

第七集:《新生》

破瘟疫,除绝症,挽垂危,中医药在治病救人的千锤百炼中,赋予世人生机,更赢得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刮目相看。这起源于中国的传统医学,绵延了千古,又犹如新生。

今天我们继续来看大型中医药纪录片《本草中国》的第七集——《新生》。

37:59

本草予人的“新生”

1.安宫牛黄丸

北京,传统与现代交织出无穷的魅力,殿角飞檐,红墙树影,宽窄胡同,构筑了最纯正的京味儿,同样有京味儿的,还有前门大栅栏摩肩接踵的老字号们。供奉御药百余年,老北京都相信同仁堂做药可以对病症,可以质鬼神,童叟无欺,问心无愧。而在其中,最令人叹服的莫过于一种能在中风昏迷之际予人新生的救命药——安宫牛黄丸。

中药并不是人们印象中的“慢性子”,

安宫牛黄丸就是中医急救的法宝。

它能救治因高热而陷入的昏迷或脑中风危症。中医认为人之所以会陷入昏迷,是因为邪热入心包,即热邪侵入心得外围。安宫牛黄丸就是通过清热解毒开窍助人恢复神智。

牛黄,是牛的干燥胆结石,由胆汁经年累月分泌而成。

安宫牛黄丸之父,清代名医吴鞠通认为“牛黄,得日月之精,通心主之神。”能清心、豁痰、开窍、凉肝、息风、解毒,是挽垂危于顷刻的关键。如今,

天然牛黄每克价格倍于黄金

,因此,去伪存真尤为重要。

老药工芦广荣,在同仁堂工作了一辈子,从十几岁到七十多岁,是一名不可多得的中药材鉴定大师,被称为“同仁堂一宝”,尤其是鉴定贵细料的功夫堪称京城一绝。眼观、手掂、口尝、看断面,经鉴定过得牛黄再送到检验所,从未有任何纰漏,即便有了显微镜电子眼,对于老药工来说,亲手鉴定每一颗牛黄才安心。

在安宫牛黄丸的诸味药材中,牛黄、水牛角,清热解毒;珍珠、朱砂,定惊安神;黄芩、黄连、栀子,性苦寒,直清热邪;四香并用,芳香开窍:麝香,动物精血之香;雄黄,石之香;冰片,由樟科植物枝叶提取而得,植物之香;郁金,草之香。

包裹在每一颗安宫牛黄丸外的金箔,亦有要用,不传之秘,在于剂量。薄如蝉翼,如此微量的黄金,起到了清心坠痰的功效。

2.青黄散

中医药救急症的同时,与绝症的鏖战也令人刮目相看。

解毒化瘀是中医治疗白血病的思路之一

,古方中的两味药材成为了重要的突破口——雄黄与青黛。

青黄散,可解毒凉血、散瘀消积。

解世间不测一切毒。在元代《世医得效方》和明代《奇效良方》中均有记载。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起,便有中医尝试将其运用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

雄黄这种矿物性药材,经过水飞炮制后,能以毒攻毒,诱导癌细胞凋亡,从而祛除邪毒。青黛以凉血、祛瘀见长,制取于本草马蓝,正所谓“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

85岁的大连老中医黄世林,1947年入伍,从医六十余载,笃信绝境能逢生。他以青黄散为基础,辅以丹参、太子参活血益气,制成

复方黄黛片

,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200余例,95%以上患者完全缓解,迎来新生。

3.青蒿素

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被授予给了中国医药学家屠呦呦,嘉奖其从青蒿中提取出来的青蒿素有效控制了疟疾,解救了上百万人的生命。

疟疾是一种通过疟蚊传播的恶性寄生虫传染病,全球每年约有2-3亿人感染,如不加以救治,死亡率极高。

直至1969年初,考虑到全国抗疟药的筛选情况并不理想,才想到了中医药。但是当时因为美国已经做了很多研究,国内也已经筛选了上万个化合物、中草药,所有人都认为难度太大了。全世界约有35万种植物,有药用价值的近3万种,作为中药使用的约有1万2千种,在其中寻找犹如

大海捞针。

但中医药学最伟大之处就在于它是一个集千年用药经验于大成的宝库。

屠呦呦不放过每一个曾经用于截疟的本草,对样本逐一提取并试验,虽上百种样本都没能达到要求标准仍坚持不懈,直到遇见——青蒿。

青蒿,在中国有两千多年的药用历史,但首次截疟出自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用鲜品绞汁而非水煎,最大程度保留抗疟的有效成分。经实验显示,对鼠疟的抑制率达到了100%。三年,一千余个日夜,历经上百次实验,青蒿素赋予了百万人新生。仅非洲撒哈拉地区就有约2.4亿人受益于青蒿素联合疗法,约150万人因此避免了疟疾导致的死亡。

青蒿素,是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中医药的“新生”

80岁的杨简博,18岁起与中医药打交道,在新加坡牛车水一带至少服务过六家中药堂,用前半生见证了海外中药行的式微,直至在余仁生这家百年老字号一干就是三十几年。如今的掌门人余义明,在上世纪70-80年代由海外留学归来时,中医药在新加坡已成为一个夕阳产业,但他却笃信中医药即将迎来新生,他认为

自然疗法将为中药带来很大的潜力和机遇。

拥有着贯通中西文化的背景,余义明在

中医药海外推广时,更注重的是去阐释它的用法和疗效,而不是试图让人理解中医药背后的哲学体系。

他决定通过

“药食同源”

来打开西方世界的大门。而事实证明,在外国人眼中,一切皆是来自植物的天然药与人工合成的化合物相比,中医药并没那么神秘。

养生市场是中药涉足海外的机遇,但真正能赋予它持久生命力的却是中医切切实实的疗效。因此,在全球开设中医诊所始终是余义明的坚持。在新加坡的医馆里,中药颗粒剂替代了需要拿回家煮两三个小时的中药饮片,如今

服一剂中药就像冲一杯咖啡那样简单。

(汉古中医也同样在致力于应用和推广中药颗粒剂技术)

余义明的儿子放弃了投行工作,决意追随爷爷和父亲的脚步。在海外中医药事业中,耄耋老人坚守着古老的中医药传承,而新一代也在竭尽所能让传承叩开新世界的大门。

新与旧,在继承与变革中繁荣共生。

中医,很长一段时间是世界上超一流的医学。中医药,是中国最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领域。无论是站在历史长河的哪一个瞬间上,面对中医药的过去与未来,中国人都应当自信。中医药人,坚守、传承、创新,让中医药发展始终生生不息,正所谓:

“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

本草中国|中医药的智慧,于沉寂中孤守,于浮华中炼心

第八集:沉浮

人类的身体血脉相通,自然的世界阡陌纵横,连接起这生命气象的本草,经药人之手,变为“救命之草”。在动静开合间,运筹着“升降浮沉”的药中规律。

升为上升,降为下降,浮是发散上行,沉是泻利下行。

升降浮沉,国人历尽千年,遍尝百草总结的理论结晶。也正暗合了本草与人世纵横交织的另一重,兴衰荣辱,休戚与共。

今天我们继续来看大型中医药纪录片《本草中国》的第八集——《沉浮》。

本草之“升降浮沉”

1.菊花

菊花,味苦,甘,性微寒,有散风清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的功效。

菊花是典型的升浮药

,中医理论中,各种疾病会表现出不同的病势,向上如呕吐、呃逆、喘息,向下如泻痢、崩漏,而升浮药能上行向外,有

升阳举陷、解散表邪等作用

(如黄芪、辛夷)。一般花、叶、枝等质轻的药物大都为升浮药,如菊花、霜桑叶等。

河南焦作,是菊花的代表产地之一。菊花采摘,采早了产量低,采晚了花品差,一旦错过了最好的花期,就是上千元的损失。菊花极易生虫,刚采下来的菊花需要及时在太阳下晒干,制成干菊花方能入药。

2.大黄

大黄,味苦,性寒,有

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的功效。

因泻下作用峻烈,大黄又被称为药中之“将军”,

是典型的沉降药。

沉降药下行向里,一般具有泻下通便,消积导滞等功效,凡味属苦酸咸,气属寒凉的药物大都为沉降药(如葶苈子、牡蛎、硭硝)。

对同一本草采用不同的炮制法,就能改变其“升降浮沉”的趋势,甚至改变功效,大黄就是其中的典型。

生大黄

,作为经典的“沉降药”,泻下作用峻烈;

酒大黄

,借酒升提之性,引药上行,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

醋大黄

,引药入肝经,增强活血解毒、消积化瘀的功效;

大黄炭

,炒炭存性,其表面焦黑,断面呈焦褐色,有凉血、化瘀、止血之效。

如今,对大黄的炮制,都已经进入了快速生产的工业化进程。但唯有一种制品,却因技艺繁琐、周期冗长,令现代药企望而生畏,那便是“清宁片”。

“清宁片”是酒蜜制大黄的学名,能缓和泻下作用,对大便秘结的年老、体弱、久病患者有很好的疗效

制作清宁片通常需耗时整月:

大黄先煮少则十小时,才能搅拌成泥(若不煮至泥状,大黄还会残留一些泄下作用);

晒三至五日,视阴晴而定;

粉碎过筛,反复多次才能均匀细度;

最关键的一步是炼蜜,

蜂蜜作为本草,能补中、润燥,有很好的缓和作用

,在制药中是颇为理想的黏合剂,但火候时长需把握精准,熬老了就会黏性太强,不好切制,但若炼蜜时候炼得太嫩,做出的药物就会生霉变质。

将炼好的蜜与大黄粉、黄酒混合揉成团块,分成细长药条;

将药条上屉蒸,需蒸至药条光滑、细腻;

蒸好后后还需置于罐内发酵十日;

发酵好后取出,表面有光泽,按之有弹性,切片,晾干。

本草传统炮制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历朝历代的兴衰往复中,各地药工在浸、泡、煅、煨、炒、蒸、煮方面因地制宜、因药制宜,逐渐形成各自特色,于是

江西樟帮、建昌帮、北京京帮、四川川帮,这“四大帮派”应运而生

。那是一个百花齐放的辉煌时代,但随着手工业式微,各具特色的“帮派”已少人知晓,各派的独门绝技也渐渐失传,相应地,许多药的品类也逐渐消失,本草面临着前所未见的沉浮巨变,是重生的机遇还是跨不过去的门槛?值得我辈思考探索。

3.红豆杉

云南高黎贡山的原始森林里,红豆杉,有着

“植物大熊猫”

之称。上世纪70年代,美国科学家从红豆杉中提取出了紫杉醇,其具有独特的抗癌机理,被认为是继阿霉素、顺铂之后对多种癌症疗效好、副作用小的

新型抗癌药物

虽然红豆杉并不是中国药典收录的传统本草,但对红豆杉的研究也引起了中医药界的关注,尝试

将红豆杉加入中药剂中,多用于癌症病人的术后调理。

20世纪90年代,紫杉醇被批准上市,云南300多万棵红豆杉因被剥皮而渐渐死去。

如今,也有一群研究人员行走在大山原始森林中,寻找着一棵棵罕见的红豆杉,不是为了获取,而是为了保护。也许我们无法期待人人都能在趋利的浪潮中保持警醒和理性,但总有一些人怀抱虔诚与勇气,拥有着在沉浮中独行的力量。

百年老字号之“沉

杭州,百年老字号胡庆余堂,调剂台上忙碌着许多调剂师的身影,调剂台上有师父的教导、期许与考验,也有新一代人的敬畏、刻苦与坚持。调剂行业,不止是老一辈的坚守,还有一批批年轻人前赴后继

,在调剂台的方寸间,在星罗密布的药柜前,心甘情愿地坚守着药与人相遇前的最后一片阵地,沉浮中的薪传之火,终将穿越岁月,生生不息。

香港,上世纪70年代,郑少秋的一曲《太阳出来了》让位元堂在香港变得家喻户晓。始创于1897年的位元堂也是一家百年老字号,兴起于广州桨栏路,是独树一帜的广药药号代表之一。

大补之药“养阴丸”就是它的独门绝技。

上世纪中期,曾经的广药中心广州逐渐没落,位元堂遂迁来香港,如今已67岁的老药工欧少林便是那批最早的店员代表。在快节奏,讲效率的香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在沉浮历练中守望初心,欧少林是为数不多坚持下来的人。他在这里一干就是五十多年,从打杂、洗碗、到切药、洗药,再到抓药、配药,直至养阴丸的繁复工艺他都一一掌握。

在香港特殊环境下被逼出来一条本草创新之路,现代化设备代替传统手工,干净便捷、效率高。在老药工欧少林看来,

工业现代化并不是洪水猛兽,而是能让更多人享用本草的必经之路。

不只是制作工艺,地处中西文化交汇的香港,中药行业还一直探索着怎么让古老的本草被年轻人、被世界接受。除了现代化的生产、包装,越来越多人服用方便的颗粒剂,丹丸被研制出来,还有越来越多的养生类补品吸引着外国游客。

广州桨栏路46号,一百多年前位元堂就从这里诞生。半个多世纪前它从这里迁往香港,半个多世纪后,祖国大陆已经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而位元堂也再次回到故土,与其他老字号一起,焕发新的活力。

传统的延续少不了初生的力量。春去秋来,花开花落,本草就这样随着人类的繁衍生息,历经沉浮,休戚与共。然兴衰往复皆不足为惧,于沉寂中孤守,于浮华中炼心,一代代中医药人前赴后继,在民族存续的道路上负重前行,这是剧变的中国,我们比任何时候都走得更快,在今天成为历史之前,我们将一起到达何方。

本草中国|中药本草本无意,奈何人间有真情

第九集——《有情》

一些生命的消逝,让另一些生命得以延续,在中国人享用本草的千年岁月里,从不竭尽索取,从无理所应当,因为他们深知——本草的牺牲,情意深重。

故而有人翻山越岭,只为一颗种子;有人精研手艺,只为药尽其用;有人花白了双鬓,只为医道永续。世间的你来我往,生命的繁荣共进,皆因有情,而有了聚散离合,有了冷暖温度。

今天,我们继续一起来看大型中医药纪录片《本草中国》的第九集——《有情》。这一集会以人物为中心,通过故事的形式记述他们与本草的羁绊。

胡庆余堂

,留存最完好的百年药号。老药号基本都循着前店后坊的格局,前店售药,后坊制药。六十多岁的丁光明是在后坊待了50余年的老药工,然而如今后坊已不再制药,他的工作变成了为游客展示一项古老而神奇的中药绝活——

丸、散、膏、丹,是除了汤药外最为典型的中药剂型。

其中,

,指研磨而成的药粉,可内服亦可外敷;

,既指外用的膏药,亦指经煎熬而得的膏方;

,通常指由金石矿物炼制的成药;而

,则为药粉制成的圆形丸粒,它免去了人们煎煮汤药的耗时繁复,又因适宜吞服,规避了中药的苦涩口感。

在纯手工制药的年代,为了批量制丸,中药人发明了一种独有的手段——泛丸。以水为媒,仅凭人力,便能将细腻的药粉变为数以万计的微小丸粒。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是丸剂成型的温床,必须平整、细密,以至用水浇之,亦能滴水不漏;

,刷水于竹匾的工具,以两年之上的冬竹编制,方够韧劲,方能均匀上水;

,把握药丸匀度的用具,筛孔必须等大等距,系篾匠巧手为止。只是可惜如今泛丸的用具除了表演,已很少有用武之地,唯独在有小批量定制手工丸的需求时,才会真正请老药工出山。

制作过程,从药粉到药丸,最如履薄冰的是

起模。

这个环节关系着泛丸的成败,起模最难的是水与粉之间细入颠毫的微妙关系,普通人起模总是精心称量,但对于老药工来说,分量拿捏全熟稔于心。药粉结如砂砾,模便成型,随后便开始最耗时费力的

。以水为粘合剂,使模湿润,才能均沾药粉。泛制,巧用离心力,让模与药粉均匀触碰,在回旋中愈显圆润,一次次涂水,一次次碰撞,逐渐成型的药丸,如被无形之弦牵引,始终逃离不出竹匾的方寸之地,是聚还是散,均在一念间。

人药合一的默契,是修行五十年的功力。如同许多中药技艺一样,手工泛丸也已被机械化取代,一门手艺,在不断前行的历史中,行将谢幕,然老药工并不叹惋,因无人能妨碍他选择铭记岁月,驻守时光,这是身为药人的本分。丁光明在胡庆余堂的五十年间,学会了做人,学会了做事,对这里对中药材,有着别样的感情。有情之人,哪怕情之所系已化为历史的浮光掠影,却依旧甘之如饴。

西藏米拉山,在藏语里是“神人山”的意思,这里是拉萨与林芝的边界。虽刚入秋,却已寒风凛冽,即使是本地的藏族人,在海拔将近

4000

米的山脉上攀爬,仍需要不少体力。他们是来寻一味本草——

红景天

景天科植物大花红景天,其根可入药。在成书于唐代的藏医著作《四部医典》中就有记载,作为本草,它能“

益气活血,通脉平喘

”,有“

雪域人参

”的美誉。在近现代的研究中,人们发现这味产自高原的本草有

抗缺氧的作用,能帮助预防高原反应

。因此,红景天在外来游客眼里,成为了进藏相遇的有情使者,但也就此,背负了濒危的命运。

如今许多藏药材都濒危了,这对藏医发展有极大的影响。研究员白玛进入西藏农科院后申报的第一个项目就是红景天的人工培育,历经十一年的探索,培育仍未获得成功,这条路远比想象中艰难。白玛每年都要上山调研。

西藏山南,海拔

5200

米,如今仅在如此高寒的地带,才能发现红景天怒放的身影。研究员欣喜而小心地收集种子和叶片,她的梦想就是有一天她培育的红景天能在石砾中顽强生存下去。

终于上天不负有心之人,他们终于能将培育出的第一批符合移植条件的红景天幼苗带往野外移植。红景天,这世间的有灵本草,相遇有情之人,便扎下了根,尽管繁衍之路道阻且长,但情之所至,一往而深。

黄连,是著名的苦寒药,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是治疗肠胃炎和痢疾的常用药。湖南利川,自唐代开始就是道地黄连的产区,这里的黄连因形似鸡爪,故称“

鸡爪连

”,品质上乘。

黄连的规模生产却并非一帆风顺。

上世纪

年代,黄连的供应曾一度紧缺,四川、湖北等主产地的种植面积连年递减,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黄连喜阴,栽种黄连必须搭棚遮阴,而药农常常伐木做桩,故栽种黄连要砍三亩森林,直至无林可伐,无地可种。

八十多

岁的徐锦堂是退休于中国药用植物研究所的栽培学家,

1958

岁的他第一次赴川、鄂考察黄连生产情况后,汇报的不是喜讯而是担忧,为种黄连砍了那么多树木,在他看来是对儿孙后代的“犯罪”。为了改变这个现状,他开始了长达

年,每年

个月与黄连相伴的生活。他提出了将

伐木种连

林下栽连

,当时遭到所有人的反对,因为药农多年的经验是黄连栽在高于四尺的棚子下时,会被飞溅下的大雨雨水淋死,更何况是栽在

2-3

丈高的林下。但他用亲身的观察、试验,用事实证明林下连的成活率不低于棚下连,打破了药农们维持了一百多年的“经验”规律。

徐锦堂在福宝山的

年不仅护育了森林,更是通过技术改革,使黄连的产量连翻两番。药农汪仁富更是用种黄连的钱培养出了两个大学生,当年的大学生又同样受到感召回乡投身教育事业,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是他们共同的质朴情怀。天地大美,唯有情之人方能不负。有情之人能动容天地,亦能改写人生。

湖北武当山,只身来华问道十三年的法国人理中,之前教过外语、演过魔术,存下的所有积蓄只为两件事,一是读完了五年制的中医本科,二是开辟了一间林间小筑。在他看来

医养生,道修心,二者相合,才能企及中华文化中生命圆满的至臻之境。

他选址于武当山下清修,乃因他心存念想,这里与正统的道家医者仅数里之遥。

祝华英,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当道医传承人,隐居武当山四十余年。他深研中医经典,曾于乡间行医数载。年逾不惑时的祝华英甚得人心,却出乎意料地毅然出家,旁人虽大多不解,但祝老心如明镜,他入道,是为了升华对医的体悟。但祝华英却始终有一个心结,他担心古老医学中的精粹会渐渐失传。比如人迎脉,

颈总动脉被称为人迎,

中医诊脉,不仅仅把寸口。《黄帝内经》认为

寸口主五脏,人迎主六腑,二者相互参考,才能精准判断人体的状态。

祝华英将毕生诊脉体悟写入书中,有人求书,他便寄去,令他没有想到前来求道的竟是一个法国人。大道无疆,理中无意间了却了祝老的心结。至道大同,何患人之不知。远离了盛产葡萄酒的法国拉罗谢尔,理中种了一片茶园,他在武当山下,寻得了希冀一生的生活方式。

岁与道结缘,祝华英希望勘破医与道的真知。他认为中医与道医不应当有差别,为了解除人们的疾苦,是他研究一生的心愿。天道无私,演化世间万物,人道有情,救疾苦于人间。

云南丽江,堆琼积玉几千叠,巍峨的玉龙雪山滋养了整座丽江。但与游人喧嚣的古城不同,雪山脚下的白沙继承了一分宁静,这里是最具纳西族风情的古镇。

年逾九十

的和士秀,是玉龙雪山本草诊所的主人,他

与儿子每天要接待将近

位外国游客,国际友人皆慕名而来,想亲眼见见这位享誉海外的雪山郎中。和士秀年轻时曾与父亲陪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植物学家约瑟夫·洛克踏遍玉龙雪山寻百草,但彼时他并不知道丽江会因洛克而改变。

1986

年,美国《时代》周刊刊载《洛克的世界》一文,使丽江逐渐成为世界的丽江,亦让人记住了雪山脚下一位不染尘嚣的布衣郎中。

他本是南京外语学校毕业的高材生,毕业后毅然参军抗日,却因一场大病被迫还乡。在过去缺医少药的年代,他一边在地方财校教英语,一边拾起父亲的衣钵,深研中医学。最终是来自雪山的万千本草治愈了他,这些安静生长在雪山脚下的平凡植株,在药人眼里是能救人疾苦的本草。他说:“千草万木是我研究的对象,广大人民群众是我最高级的老师。”一直到七十多岁,他一直坚持自己上山采药。他的两个儿子也都走上了从医的道路,全家一起上山采药。他们认为人一定要做对人类友好的事情,

要把很多好的东西要传下去,这是人类的义务。

和士秀诊所曾是他的老宅,他在本可以开始颐养天年的花甲之岁,将其改造成诊所,如今已见证过

130

多个国家的友人造访。无论疾病或健康,和士秀都至诚以待,他最大的希冀就是但愿世间常无病。自家的百草园保留的都是雪山本草的种源,这是一家四代人的心血。这位耄耋老人驻足诊所门前,情深却无言,在日复一日的行云流水中,甘愿成为传播中医文化的一介布衣。

一碗糌粑,一杯酥油茶,五千米高原之上,白玛玉珍种下的是十一年的心血,收获的是内心的富足与喜悦。在杭州的深宅大院里,丁光明教徒甚为严厉,因唯有此,才能不辱没传承了前年的手艺。居山看云起,武当道观中,理中与祝华英仍在修行,他们效法中国古人,过着顺时而为的简单生活,坚守着内心的平静。观太极图,讲求极度的寂寞和极度的热闹都要出入随意。一草一木皆有灵,一枝一叶总关情,与本草的情发乎于生命,应乎于天地,顺乎于道义,若然弄清情之何起,情之所以,外在的声色犬马便不足以动摇内心的万籁俱寂。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