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道教与宋庆龄的养生思想探析
梁琛耿琼珂
摘要:
宋庆龄是我国近代历史上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和政治家。在她的养生之道中,有着道教养生思想的痕迹。宋庆龄的饮食养生思想、文化养生思想、音乐养生思想和道教养生思想有着渊源关系。宋庆龄的养生之道,集中体现了生命道教的养生智慧,对于建设“健康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宋庆龄;生命道教;养生思想;现世价值
中图分类号:
B958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CN61-1487-(2019)08-0125-03
宋庆龄(1893—1981),又名宋庆琳,广东文昌人,是我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和政治家。宋庆龄的高寿有着先天因素如基因的遗传因素等影响,但这其中仍然离不开后天的因素,如文化素质、思想境界、养生理念、生活习惯等。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品行高洁、对人慈悲、心情保持愉悦、良好的修养、心态平和等,同样是宋庆龄高寿的原因。在宋庆龄的养生之道中,也有着道教养生思想的痕迹。我们研究了宋庆龄的道教养生思想,从生命道教的角度对宋庆龄日常生活中体现出的养生思想进行探讨,并分析其对现世的价值与影响。
一、宋庆龄的重大贡献及饮食养生思想
宋庆龄不仅是孙中山的妻子,也是其得力助手,在她长达七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她也继承、捍卫并发展了孙中山的思想和事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及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作为一名杰出的女性,宋庆龄也长期致力于中国妇女的解放事业,在美国求学期间,宋庆龄曾发表文章称:“中国必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教育发达的国家,而其妇女必将与男人并驾齐驱。”[1]8421927年,宋庆龄在妇女政治培训班的开学典礼上发表讲话,认为中国国民革命是要全体的国民共同参与奋斗才可以成功,妇女参加国民革命不仅是为了全民族的自由平等,也是为其自身的自由平等:“妇女是国民的一分子,妇女解放运动是中国国民革命的一部分。”[2]14宋庆龄认为妇女与革命有着紧密的联系:“中国革命主要任务之一是要使两万万以上的妇女从半封建的、中世纪的社会意识和习惯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这样广大的、占中国人口一半的群众一天得不到解放,不但国家的机构,就是一般的人民生活和思想,也就一天不会发生真正革命性的变化。”[2]38宋庆龄提倡阶级自由、男女平等,1913年她就写了《现代中国女性》,文中表明了她对中国妇女的前途充满信心,并且相信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国将成为世界上具有最高教育水准的国家之一,妇女和男子一样获得同等地位。[3]155宋庆龄始终关心妇女儿童和福利事业,抗日战争胜利后,她将中国同盟改组为中国福利基金会,该基金致力于妇幼卫生、文化教育和社会救济事业。在新中国成立后,宋庆龄被推选为全国妇联名誉主席,1951年又当选为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主席。宋庆龄关注儿童身心的健康生长,鼓励孩子们要做新中国的主人:“你们要学习做新中国的新主人,首先就要继承党的革命传统,学习革命长辈的英雄榜样,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不计较个人利益,一切为了革命,从小学习做个革命家,准备为共产主义事业贡献出一生的精力。”[2]442
宋庆龄的父亲宋嘉树和胞妹宋美龄都十分高寿,这其中的遗传因素固然很重要,但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品行高洁、对人慈悲、心情保持愉悦、良好的修养、心态平和等同样是宋庆龄高寿的原因,道教养生思想在宋庆龄的养生之道中同样有所体现。谢清果在《生命道教指要》一书中指出:“‘生命道教’的意义在于提升道教的养生文化内涵,以生命哲学的视角和方法,把握道教作为中国养生文化重要组织部分的深刻意蕴,发掘其潜在的民族生存性格、民族文化精神、民族文化认同、民族养生思维等方面的濡化作用。不懂道教养生文化,就难以从内在的生命精神层面理解中国文化。”[4]4生命道教思想在宋庆龄的养生之道中有所体现,从生命道教的角度对宋庆龄日常生活中体现出的养生思想进行探讨,对现代女性的身心修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宋庆龄是一位非常注重饮食养生的女性。宋庆龄注重饮食的质量和食物的搭配,每日三餐只吃五分饱。由于她的生活方式偏于西方化,因此宋庆龄的饮食习惯也偏于西方化。她非常讲究营养搭配与合理饮食,而道家的饮食观最强调饮食有节、饮食适中,强调“养寿之法,但莫伤之而已”[5]81。葛洪在《抱朴子内篇.极言》中指出:“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过多。凡食过则结积聚,饮过则成痰癖。”[5]37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认为:“所食愈少,心愈开,年愈益;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损焉。”[6]466皆强调饮食与衰老的关系,指出节制饮食可以延年益寿,延缓衰老,经常饱食则会令人早衰等。《太平经合校》也曾提及:“人欲去凶而远害,得长寿者,本当保知自爱自好自亲,以此自养,乃可无凶害也。身得长保,饮食以时调之,不多不少,是其自爱自养也。”[7]234道教生命“自爱自养”的思想是养生自然长生的基本观点,其中着重强调了饮食要以时调之,不多不少,表现了道教养生之道的必然要求,以及养生自然长生思想的养生学理论基础。[8]190宋庆龄的饮食养生之道,符合道家自爱自养的行为规诫,这对宋庆龄保持健康长寿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二、生命道教与宋庆龄的文化养生思想
宋庆龄是一位具有仁爱之心的女性。宋庆龄有着良好的个人修养,她一生淡泊明志,对人礼貌和体贴。出于女性心理的细腻与宽厚仁慈的人格力量,她对亲朋好友诚挚热情、照顾周到,宋庆龄会不时地给家人朋友们寄些生日礼物,给患有疾病的同志送些礼品,关怀在其身边的工作人员。如工作人员张有没钱办婚事,宋庆龄知道后出钱办两桌喜酒,邀请两人各自的亲属来家中参加宴会,并为其作证婚人。[6]170此外,宋庆龄在工作中,无论是约司机还是下属的工作人员,她总会提早几分钟在外等候,从不让工作人员花时间来等她。都说“最大的快乐在为人民服务之中”,品性高洁、为人慈善,反映了一个人思想境界的高尚和心态的平和,这是宋庆龄长寿之道的根本。健康的心理、平和的心态和豁达的处世之道,都是宋庆龄的长寿秘诀之所在。道家养生强调性命双修,只修性则命不保,只修命则性无以存。性命修养关涉到个人身体和心灵修养两方面。修性则是精神修养,包括心性道德修养。《太平经》认为善是宇宙的基本属性,行善积德便是顺天而行,即:“天乃为人垂法,天自名为大道,地自名为德。所以然者,夫天地,乃万物之父母,凡事君长;故常导之以善,不敢开昌导教之以凶恶之路,而况人乎?人者,天之子也,当象天为行。”[6]256并且指出仁爱是人的本性,人欲养生则必须顺人性而为之,即:“夫天但好道,地但好德,中和好仁”[6]163,“仁者,乃能恩爱,无不包及,但乐施与无穷极之名字。”[9]53此外,葛洪的《抱朴子内篇.对俗》中载:“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4]61言中之意为,只重视方术而不重视修德养心是不可得以长生的,意即突出修德之重要性,何为长寿之法?“尊道贵德”如是。“‘生命道教’理念的重要功能之一在于进一步提升人生境界。‘生命道教’具有‘文化养生’功能,道教文化的诸方面经过文化运思都可转化为生存智慧,凝练为种种修养方法。”[4]66生命道教蕴藏着的人生修养方法有很多,其中“和”法与亲和力的蓄养就是要求人们不要有自我的私欲之心、分别之心,不以己心思量猜度他人,无论贫富贵贱都应无差别对待,与周围环境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同样,“和”法也有助于自我蓄养亲和力。[10]20宋庆龄不仅具有善良的美好德行和仁爱之心,而且还对待朋友、下属等一视同仁,具有亲和力,这不仅与她的宽广的心胸与高尚的人生境界有关,也是其文化养生思想的具体体现。
三、生命道教与宋庆龄的音乐养生思想
宋庆龄还是一位喜爱音乐的女性。在上海的宋庆龄故居纪念馆中,还收藏着她生前最喜爱的一架钢琴,这架钢琴是香港钢琴公司生产的“莫里森”牌书室式小琴,深棕色,宋庆龄经常用它弹奏自己喜欢的乐曲。由于工作繁忙,她特地将琴放在了上海寓所的办公室里,在工作之余,她常会独自一人弹琴消遣,放松身心。此外,宋庆龄对中国的传统民乐也有着一定的研究。《太平经》提出过以乐“治身”“守形”“顺念”“致思”“却灾”[1]等一套完整的音乐功能方法和理论,围绕着修道养生的宗旨,指出道教音乐对人体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和影响。另有《黄帝内经》也同样印证了音乐与健康养生之间的联系,《灵枢.邪客》载:“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11]1347生命道教具有音乐养生之功能,因此音乐养生之法也是宋庆龄得以长寿的秘诀之一。
宋庆龄对于道家养生思想的运用,集中体现了道家养生思想的智慧,这其中所蕴含的生命道教思想在当代社会仍具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从政策角度来看,“健康中国”是近年来党中央提出的重大国家发展战略。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对当代中国来说,“健康中国”战略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系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因此,“健康中国”是当今中国公民共同关心和认可的重大课题。中医对生活问题有着独特的看法,为实现“健康中国”提供了独特的思路。其中,生命道教思想也展现了中华医道的精髓。“生命道教”就是道教入于世又超于世的一种思想诉求。道教作为中华民族固有的传统宗教,她能适应时代发展的文化张力,凭借自身深厚的思想底蕴,以开明通达的生命境界,彰显出对于现代生活的生命自觉。[4]12
宋庆龄对于道家养生思想的运用,在集中体现生命道教思想智慧的同时,也会给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弘扬和发展以启迪和引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白寿彝.中国通史22·第12卷·近代后编(1919—1949)·下册[M].王桧林,郭大钧,鲁振祥主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2]宋庆龄.宋庆龄选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6.
[3]刘家泉.宋庆龄传[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
[4]谢青果.生命道教指要[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
[5](梁)陶弘景集,王家葵校注.养性延命录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4.
[6]王明.太平经合校[M].北京:中华书局,2014.
[7]赵芃,梁琛.道教养生自然思想[M]//盖建民.第四届中国(成都)道教文化节.道教在养生高峰论坛暨道教研究学术前沿国际会议论文集.周冶,朱展炎副主编.成都:巴蜀书社,2015.
[8]汤雄.宋庆龄与她的生活侍从[M].北京:群众出版社,2010.
[9]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0]周振锡,史新民.道教音乐[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4.
[11]姚春鹏译注.黄帝内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0.
作者简介:
梁琛(1992—),女,山东烟台人,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2017级博士研究生。
耿琼珂(1994—),女,河南周口人,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2017级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李直)
(本文原载于《西部学刊》2019年第8期)
本公众号的热门文章:
张宝勤|人民政协智慧产生巨大现实力量的见证——关于《一项调查在中南海引起反响》连续报道的思考
刘德中|列宁社会主义观及其启示——纪念列宁诞辰150周年
单纯|发现尹昌衡:一个被历史遗忘的当代思想家
刘华芹|微信红包的社会文化意义解读——基于一个“70后”老同学微信群的考察
李林贤|大骨四方风名与八卦的五行配属
徐海燕刘松寿|民族互嵌型社区:理论与实证的探讨
李晓敏|和而不同:论王符的经济本末论与《管子》之关系
连凡|《文献通考·经籍考》的分类渊源与归类调整——以子部为中心的考察(下)
连凡|《文献通考·经籍考》的分类渊源与归类调整——以子部为中心的考察(上)
徐美恒|论20世纪80年代文学思潮背景下的乡土小说
李向菲|《唐文拾遗》《续拾》作者小传讹误考
安朝辉|汉魏之际名臣傅巽述论
李林启|论实现担保物权案件执行管辖规则的完善
王昌乐|孔子人性论探微——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诠释为中心
李林贤|阴阳爻溯源
杨保筠|泰国高校本科中国研究专业初探——以法政大学比里·帕侬荣国际学院为例
姚魁吕文宝|媒体融合背景下舆论引导新生态、新机制的探索之作——评雷跃捷教授等著《舆论引导新论》
万东升|近代拜上帝教与基督教在江苏关系研究
潘信林刘德中凌佳亨
中国朴素社会主义思想史略探
刘海飞|“一带一路”倡议的本质特征是五湖四海、交流交融
李慧鲁茂|四川省精准扶贫政策的效应跟踪研究
冯叶露|“互联网+公益”的筹资模式探索——以13家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为例
魏逸茗|重塑中的抑郁症患者媒介形象——以《南方周末》(2005-2018)抑郁症报道为样本
阎楠楠|论大数据时代下网络平台数据报送的法律规制
张同胜|文献、方法与理论——与韩杰《身体与身份:解读水浒好汉的特异身体》一文商榷
陈冬|集体主义:从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刘枫|美国新闻理论话语形成的文化逻辑与启示
苟德培彭剑|微媒时代:移动互联、小众传播、圈内扩散的控制研究——以移动终端上微信的传播与控制为例
傅卓荣|基于宏观经济层面的税收风险预警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
姚轩鸽|试论现代财政建设与国民美好生活实现——兼论我国财政改革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张亭|《左传》“记梦”艺术探析
贾三强|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萌芽状态的陕西戏曲
李福长易琰|唐宋女性婚姻与财产权益的法律比较
龙沛|论马其顿军事体系在希腊化国家中的继承、发展与衰亡
奚正新|论大唐帝国的国家精神
俱鹤飞|反思与突破:我国传播学研究40年之进路——基于知识图谱的文献量化分析
杨保军|简论新闻规律的生命周期
白润生|我与林玉凤教授及其新作——兼谈人品与作品
梁晶|英美意象派诗歌的视觉想象
高宏洲|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主体论析
赵延旭|北朝时期私家园林营建考述
田龙过|“一带一路”视域中的中国价值观理论来源与建构原则
张积玉雷润玲|基于“参与”视角的学术评价问题观察与制度思考
吴锋王学敏|提升与超越:中国新闻传播学国际发表的创新进路——首届中国新闻传播学国际发表专题论坛会议综述
江波|打开乡村文化研究知识生产的新空间——读《文化、性别与认同——质性社会学视角下的陕西农村调查与思考》有感
骆昭东|新常态下信贷资金支持陕西实体经济的力度和效率研究
刘海江|个人所有制的两个层次及其现代启示
哈腾|庭审实质化的检察应对
郭全中郭凤娟|2018年中国传媒
资本市场新发展
刘建明|媒介多维概念及内涵的甄辨
郭雷振|西部地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增调趋向探析——基于2012-2016年度教育部公开数据
周密黄庆华|基于“品质电商”理念的B2C电商上市公司战略调整研究
王硕丰|基督教在陕西医疗事业研究——以西安市第四医院前身广仁医院为个案
刘莹|阳明心学与佛教禅宗的本体论关系探析
李林贤袁淑琴|《洪范》五行的本义
许德雅|从共享单车的使用看技术创新背景下公民文化素养的提升
高大洪|试论西藏民族宗教领域法规制度建设的基础依据及现实条件
田龙过|“一带一路”国际传播中的问题:理念、心态与话语策略
JhonyChoonYeongNg于畅谭清美|网络直播运作模式和参与者动机研究
何玉芳张艳红|改革开放30年中国公民政权认知取向变化研究——基于1987年和2016年对中国公民政治心理状态的调查与分析
李林贤|河图洛书的阴阳建模
顾书桂|中国城镇住房保障研究述评
刘建明|马克思报刊批判的理性光辉——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徐海燕|对吉尔吉斯斯坦国家体系建构与运行的评析
南长森|试论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家国情怀的作用
李明德|对中国新闻传播学国际发表的思考
张春华张继钢|依据十九大精神修改宪法的几点建议
周德仓|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教育之民族特色
杨立川|利用民间艺术开展高校审美教育的原则分析
刘国强黄娟陆学莉|应对舆论危机的价值支点和路径选择——基于“沟通—信任—双赢”的逻辑框架
尹维祖|学习践行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之浅见
段玲玲黄庆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重庆市多式联运现实困境及发展对策
刘学斌|共通与超越:传统中国梦与当代中国梦
连凡|《宋元学案》视域下张载思想的阐释与评价——以《西铭》、《东铭》、太虚论为中心
殷琦李川|孙承宗与关宁锦防线研究
陆建华︱海子之死:一个希望者的绝望
赵明晨|战后东亚秩序的异构与法理学分析
学术|郭全中郭凤娟2016年中国传媒资本运作发展报告
(配图来自网络)
投稿邮箱:xbxkbjb@126.com
咨询电话:
029-88814750
(编辑:付小梅)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7
03-07
04-03
03-08
03-08
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