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朋友睡觉时候都会打呼噜,睡觉打呼噜不是睡得香,不仅影响同室其他人的睡眠质量,久而久之也对自己的健康不利。而解决打呼噜这个问题是不是像想象中那么难呢?中医有什么办法呢?
中医对打呼噜的早期描述
中医里将“打呼噜”称为“打鼾”,又称“鼾症”。《黄帝内经素问·逆调论》中有记载:鼾,鼻息有声也——
打鼾,是指睡眠时鼻腔发出的声音,
这是对打鼾症状的最早描述。
中医典籍对于“打鼾”的
1)作为疾病发展、转归过程中的伴随症状
如《伤寒论》“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鼻息必鼾,语言难出”——患风温病者,寸部和尺部脉均现浮象...鼻窍气息不通而发出鼾声,说不了话,《伤寒广要》载“有大汗下之后,邪气已退...鼾息酣睡,此吉兆也”——用发汗之法祛除邪气后,患者出现呼呼大睡并打鼾,
这是疾病好转的现象
2)作为独立的疾病
如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载“鼾眠者,眠里喉咽间有声也,人喉咙气上下也,气血若调,虽寤寐不妨宣畅,气有不和,则冲击喉咽而作声也”——打鼾是睡眠时喉间发出的声音,为气血不和的表现之一,若气血调和,睡眠时
喉间气息调畅就不会打鼾
中医探究打鼾的发病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1)吃得太好了:
平时喜欢吃偏油、偏甜、重口味的东西,导致痰湿在体内内聚生,阻塞咽喉,而致打鼾。
2)过度劳累:
不注意劳逸结合,导致中气不足,阳气虚弱,不能温化水湿,水湿阻滞咽喉,而致打鼾。
3)脾胃虚损:
饮食不节等原因导致脾胃受损,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凝结壅滞咽喉而致打鼾。
中医关于打呼噜的辨证论治法
中医将鼾症分
痰湿、阳虚、脾虚
三种证型。
1)痰湿证
临床表现:睡觉时呼噜声响亮高亢,时断时续;睡眠不实,疲惫嗜睡,睡不解乏,健忘乏力,胸闷、形体肥胖;晨起口干,咯痰白稀;舌质淡红边有齿痕,舌苔白或白腻或白滑,脉弦滑或濡缓,
多见于年轻人。
治疗:化痰祛湿。二陈汤加减:制半夏、陈皮、石菖蒲、桃仁、红花、黄芩、川芎、当归、淡竹茹各10g,茯苓15g,泽泻、绞股蓝、生山楂各30g,甘草6g。
2)阳虚证
临床表现:睡觉时呼噜声轻微,疲惫食欲差,怕寒,手脚凉,白天昏昏欲睡、不分昼夜,健忘,反应迟钝,伴夜尿频或遗尿,性功能减退,腰膝酸软,耳鸣头昏;舌淡苔白,脉沉迟,多见于
老年患者
治疗:宜温阳益气,中阳不足者以附子理中丸为主方,肾阳亏虚者以右归丸为主。中虚阳越者拟用《景岳全书》人参一味煎加竹沥。
3)脾虚证
临床表现:刚入睡就打呼噜,呼吸短促甚至停止,白天神情淡漠,困倦乏力,饮食无味,面色少华,舌质淡,苔薄,脉细弱,此证多见于中老年患者。
治疗:宜益气健脾,以六君子汤为主方,可加麦芽、山楂、神曲等消痰导滞。
减轻打鼾症状小妙招
最后教大家一个用穴位按摩法减轻打鼾症状的小妙招,如果有此症状或者身边此症状的朋友,可以果断收藏分享。
取穴:
足三里、阴陵泉、公孙、三阴交。
方义:
足三里是补充后天之本脾胃的最佳穴位,阴陵泉是脾经的合穴、水穴,健脾祛湿功效最强。足部公孙穴及小腿的三阴交穴也有健脾益胃、通调冲脉的功效。
方法:
每晚临睡前坚持按揉这四个穴位,每个穴位2-3分钟,双腿轮流做,共约20分钟左右即可。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7
03-07
04-03
03-08
03-08
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