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乔乔
现在正值炎热的夏季,常常烈日当空,紫外线强度系数较大,白天走在街上的美女们纷纷打起太阳伞,一部分是为了遮挡太阳光以免中暑,但另一部分美女却表示怕阳光晒后脸上出现色斑。色斑是什么?是如何形成的,中医如何看待斑呢?
什么是色斑?
色斑,是指和周围肤色不同的斑点。包括雀斑、黑斑、黄褐斑和老年斑等,属色素障碍性皮肤病。由于皮肤黑色素的增加而形成的一种常见面部呈褐色或黑色素沉着性、损容性的皮肤疾病,多发于面颊和前额部位,日晒后加重,多见于女性,与妊娠、长期月经紊乱有关。
色斑的形成
遗传原因
常染色体遗传是脸部色斑主要成因。有些人的色斑是因为父母的遗传形成的,这就是和每个人的体质有关系了。多从5岁左右儿童开始,女性居多,春夏重,秋冬轻。淡褐色至黄褐色针尖到米粒大小的斑点,对称分布在面部(特别是鼻部)。
紫外线照射
日光中的紫外线照射是脸部色斑形成的其中一个原因,这也是女性夏季需要撑伞防晒的原因所在。当皮肤接受过多日光照射时,表皮就会产生更多的黑素颗粒,后者可以吸收紫外线,保护人体免受伤害。大家晒太阳后皮肤会变黑就是这个道理。而且,紫外线的照射会引起黄褐斑,普通脸部色斑颜色加深。
内分泌原因
内分泌失调也是女性产生脸部色斑的一个重要原因,经期和妊娠期的体内性激素水平的变化,可以影响黑色素的产生。另外,内分泌不稳定时通常引起情绪不稳定,也会间接引起脸部色斑形成。
生活习惯问题
压力、偏食、睡眠不足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令黑色素增加,睡眠时间不稳定的人,皮肤的代谢率也不佳,会影响黑色素颗粒的产生。
中医看斑
面部色斑,中医称之为“肝斑”、“面尘”等。
中医认为,色斑多为肝郁脾虚、肝肾不足所为,当以补益肝肾、疏肝健脾为治。肝为藏血之脏,具有疏通人体气机、调节血液运行的功能,喜舒畅而恶抑郁。当肝失疏泄或情绪抑郁不舒时,则会引起肝气郁结。肝气郁结易形成气血不畅,影响面部的血液循环,颜面气血失和则会使皮肤暗淡无光、长色斑。另外,经络在人体内通贯上下,连接脏腑和体表,一旦经络受阻,必然会出现色斑等症状。
脸上有色斑是妇科病先兆?
既然中医认为,多数有面斑的患者都是因为肝郁气滞所致,简单来说,就是不良情绪引发而来。因此,中医将女性色斑称为“肝斑”。性激素可使皮肤色素增加,而雌激素可以刺激黑素体的分泌,孕激素又能使黑素扩散,因此,雌、孕激素同时作用,色斑则会更加明显。肝脏长期郁结还会侵犯到脾脏,脾乃“气血生化之源”,主要功能就是运化水液,脾脏出现问题,对气血的统摄和贮藏作用就会失常,进而影响到女性的月经,引发出内分泌失调的一系列症状。从而伴随妇科疾病,较常见的就有乳腺增生、子宫肌瘤和月经不调、不孕症等。
中医祛斑四法
疏肝,舒缓心情
方法:
取坐位,双手掌横放在腋下,手指张开,用右掌向左推至胸骨处,再用左掌推至胸骨处,由上而下,顺延推到脐部水平线,重复10次。
注意:手指要紧贴肋间,用力均匀。
针灸治色斑
肝郁气滞:
必须取任脉经穴,
取行间、气海、太冲、三阴交,两组穴疏通气血荣面祛斑。胸胁胀满加章门,腰膝酸软加肾俞。
肾虚火旺(肝肾阴虚):
取肝俞、肾俞、足三里、关元、命门。(益精血,补肝肾)以上各穴补养肝肾调理气血,养阴退斑。
脾虚湿阻:
脾俞、肾俞、三阴交、足三里。随症取穴:腹胀取下脘、气海;便溏取天枢。除此以外还要在皮损部位针刺或围刺,主要是疏通局部气血。
养成良好习惯
生活中的不良习惯也会影响皮肤,因此女性平时保持好心情,多食用维生素含量高的水果,能促进身体新陈代谢,使毒素尽快排出体外。
再者,保证充足的睡眠,也能使色斑颜色减退。
食疗法
对于肝气郁结、气滞血瘀形成的色斑可以用柴胡舒肝散加桃红四物汤。主要药物有柴胡、陈皮、川芎、香附、枳壳、芍药、炙甘草。
对于阴虚型肝肾不足,可以用六味地黄丸、二至丸,补肝肾之阴;对于阴虚火旺型肝肾不足可以用知柏地黄丸;对于肾阳虚型肝肾不足可以用金匮肾气丸。
别吃太凉的东西,少吃生冷食物。可以吃山药、红枣、红小豆、红糖、乌鸡、芝麻等。
用白菊花(有祛肝火、增白的作用)、玫瑰花、合欢皮(疏肝解郁)泡水喝。
白茯苓(打粉)、白僵蚕(打粉)、白芷(打粉。和白僵蚕有祛风通络、去斑增白的作用)、珍珠粉、蛋清,调成糊状,制成面膜,可以去斑增白。
色斑不仅仅影响美丽,突然出现“斑”也可能提示了身体内在变化,不容小觑哦。
感谢阅读与分享
采编自:
《色斑形成的原因,正确认识这些原因》、《色斑都是“晒”出来的?中医可不这么认为》、《夏季中医辨证祛斑》、《中医针灸祛斑,教你几种方法!》
他们在阅读:
处暑防“燥”要略
蒙医vs中医,同药不同用
南北不仅有“甜咸”之争,更有体质差异
【声明】
图文版权归属原始权利人,本平台非商业用途。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平台立场。本文由中药新药微信平台编校发布,请尊重他人劳动,公众号转载请标明“转自中药新药(zyxylc)”!谢绝删除出处直接复制!
欢迎原创投稿!投稿Email:lx@zyxy.com.cn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以便洽谈授权或及时删除!
中药新药
专业期刊的公众号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7
03-07
04-03
03-08
03-08
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