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心理治疗初探与名家临床实践举隅 《黄帝内经》心理治疗初探与名家临床实践举隅《黄帝内经》心理治疗初探与名家临床实践举隅

《黄帝内经》心理治疗初探与名家临床实践举隅

是新朋友吗?记得先点蓝字关注我哦~

开·拓

你的思路

极简学习

第二十三辑

【摘要】通过对《内经》心理治疗理论研究,概括出内经有关心理治疗的方法,包括情志相胜法、言语疏导法、移精变气法、习见习闻法、移情易性法、宁神静志法等,并以名家案例阐明其临床理论价值,为相关疾病的治疗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黄帝内经》心理治疗

初探与名家

临床实践举隅

吴明明,周光

中医心理治疗是中医的主要特色治疗之一,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许多心理治疗方法的记载。包括情志相胜法、言语疏导法、移精变气法、习见习闻法、移情易性法、宁神静志法等。历代医家根据《内经》中的原则,创立了许多心理治疗技术,留下了众多的心理治疗医案,内容丰富,构思奇巧。

壹---情志相胜法

情志相胜法是指在中医阴阳五行学说、七情学说、情志相胜等理论指导下,医家有意识地运用一种或多种情志刺激,以制约或消除患者的病态情志,用以治疗由情志引起的某些心身疾病的一种心理疗法。

《内经》最早提出情志相胜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胜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为后世情志疗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张从正对此理论做了进一步的深入探讨与发挥,并在《儒门事亲》中提出了更为详细而又实用的治疗方法:悲可以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恐可以治喜,以恐惧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触之。思可以治恐,以虚彼志此之言夺之。这些方法赋予《内经》五行相胜枯燥公式以新鲜的生命力。如《儒门事亲·十形三疗》中记载有一则“戴人以谑疗心痛”的医案:“息城司候,闻父死于贼,乃大悲哭之。罢,便觉心痛,日增不已,月余成块状,若复杯,大痛不任,药皆无功。议用燔针炷艾,病人恶之,乃求于戴人。戴人至,适巫者在其旁,乃学巫者,杂以狂言,以谑病者,至是大笑不忍,回面向壁。一、二日,心下结块皆散。”此例乃据《内经》“忧则气结,喜则百脉舒和”之病机,灵活运用“喜胜悲”的治疗方法,设法使患者感到欢快喜悦,从而有效地消除悲伤与忧郁的情绪。

朱丹溪结合自身的临证经验,对《内经》理论进行了总结发挥,指出“怒,以忧胜之,以恐解之;喜,以恐胜之,以怒解之;忧,以喜胜之,以思解之;思,以怒胜之,以喜解之;恐,以思胜之,以忧解之;惊,以忧胜之,以恐解之;悲,以恐胜之,以怒解之”。其所谓的“胜之”即是遵循了五行的“相克”原理,“解之”体现了五行的“相生”规律。如《丹溪心法·丹溪翁传》云“一女子,病不食,面北卧者且半载。医告术穷,翁诊之:肝脉弦出左口,曰:此思男子不得,气结于脾故耳。叩之,则许嫁,夫入广且五年。翁谓其父曰:是病惟怒或解。盖怒之气击而属木,故能冲其土之结,今第触之使怒耳。父以为不然。翁入而掌其面者三,责以不当有外思,女子号泣大怒,恕已进食。翁复潜谓其父曰:思气虽解,然必得喜,则庶不再结。乃诈以夫有书,旦夕且归,后三月,夫果归,而病不作”。此案中患者思虑过度,导致气机郁结,损伤脾胃,不欲饮食,丹溪先以言触之,后掌其面者三使其怒,肝木能克脾土,令脾气得以升发,继以喜告慰,解其思虑原委,病即霍然。

贰---言语疏导法

言语疏导疗法是针对患者的病情及其心理状态、情感障碍等,采取语言交谈方式进行疏导,以消除其致病心因,纠正其不良情绪和情感活动等的一种心理疗法,是中医治疗心身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灵枢·师传》曰:“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这便是本法的主要内容和方式。帮助患者分析健康不良的原因,即“告之以其败”,引起患者对疾病的重视;“语之以其善”克服不良行为,让患者了解只要保持身心健康,注意情绪的调节,疾病是可以治愈的;“导之以其便”指导病人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治疗;“开之以其所苦”让患者释放出内心的苦恼,得到宣泄,缓解消极的情绪。

如《续名医类案》载:“吴桥治陈龙,年八十,而病溺浊不禁,则隐几而日夜坐,不复近衾。诊之,六脉沉沉垂绝矣。叟乃命孙扶起,曲跽告曰:老夫春秋高,子孙仅立门户,死其时也。吾从侄继鸾,年四十,病瘵且危,家极贫,举室五口,嗷嗷待哺,愿公救其死,即龙死贤于生。就而诊之,卧无完席,室中仅二缶作炊,然左脉平,右脉虚大而数,曰:此忧思伤脾也,扶脾土则有生理,治宜补脾抑肝。叟闻瘵者可生,则大喜过望,其病一再剂而愈。逾月瘵者无恙,则夫妇帅诸子罗拜谢之”。本案中老人尿浊不禁,六脉沉沉垂绝”的根本原因是担忧“从侄继鸾病瘵且危,举室五口,嗷嗷待哺”。医家诊其侄,告知瘵者可生,解除了陈某的思想包袱,大喜过望,接受治疗,2剂病除。

叁---移精变气法(即祝由法)

移精变气法是指通过祝由或陈述病情之由来,去除心理病因,从而移易精神,改变病态心理,创造一个治愈其病的心理环境,以消除心身疾苦的一种心理疗法。移精祝由出自《素问·移精变气论》:“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所谓祝由,即通过祝祷、诠释病因的一种精神治疗方法。主要针对心身疾病,从改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而改变患者的饮食生活习惯及情绪状况,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相当于现代心身疾病的健康教育。

清代名医吴鞠通曰:“祝,告也。由,病之所以出也⋯⋯吾谓凡治内伤者,必先祝由,详告以病之所由来,使病人知之而不敢再犯⋯⋯曲察劳人思妇之隐情,婉言以开导之,庄言以振惊之,威言以悚惧之,必使之心悦诚服,而后可以奏效如神。”

《奇症汇·卷四》载:“朱丹溪治一少年,每夜有梦,朱连诊二日,观其动止,头不仰举,但俯视不正⋯⋯叩之不言其状。询其仆,乃言至庙见侍女⋯⋯不三日乃梦疾。朱令法师入庙,毁其像,小腹中泥土皆湿,其疾遂廖。”可以说本案是利用移精变气祝由法治疗疾病的典型案例。少年在庙中见到侍女塑像而惊吓发梦疾,朱丹溪则查寻病因,通过祝说少年病情之由来,并且又述说派人去毁庙中塑像,去除心理病因而使梦疾获愈。

肆---习见习闻法

习见习闻法是指通过反复练习:使患者习惯于接触某些刺激因素:提高其适应能力:使之不再对该刺激因素敏感而恢复常态的心理疗法。习见习闻法类似于现代行为治疗中的系统脱敏法。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到“惊者平之”,习以为常,必无惊。从“惊”变为“平”即是脱敏。张子和治疗受惊患者的案例就是系统脱敏法的典型例子。

《儒门事亲·内伤形》载:“卫德新之妻,旅中宿于楼上,夜值盗窃人烧舍,惊堕床下,自后,每闻有响,则惊倒不知人。家人辈蹑足而行,莫敢冒触有声,岁余不痊”。张氏“乃命二侍女执其两手,按高椅之上,当面前下置一小几。张曰:娘子当视此。一木猛击之,其妇大惊”,而后“伺少定,击之,惊少缓”,“是夜使人击其门窗,自夕达曙”,终于使其妻的恐惧症消除。张曰:“《内经》云,惊者平之。平者常也。平常见之,必无惊。夫惊者,神上越也。从下击几,使之下视,所以收神也。一、二日,虽闻雷亦不惊。”

此案中张氏让具有恐惧症状的病人逐步反复地接触所恐惧的对象,逐步适应了原来可引起极大恐惧的刺激,最后达到了消除恐惧反应的目的,使患者恢复到了正常状态。采用的正是习见习闻法。

伍---移情易性法

移情易性法是通过分散患者的注意力,或通过精神转移,改变患者内心关注的指向性,使其注意焦点从病所转移到它处,从而派遣情思,改变心志,以治疗由情志因素所引起疾病的一种心理疗法。

《素问·移精变气论》主张“闭户塞牖,系之病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就是强调医生在诊疗中,尊重患者的隐私,同情关心患者,了解其心理状态及其喜好,顺其所好,改变心理状态,促进疾病痊愈。《续名医类案》也指出:“失志不遂之病,非排遣性情不可,虑投其所好以移之,则病自愈。”

清·吴师机《理瀹骈文》云:“七情之病者,看书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矣。”就是说平时注意修养,当心境不遂时听音乐、练书法、填词赋诗、绘画、雕塑等等都可以起到陶冶情志、寄托思想、调神去疾的心理治疗作用。

《针灸大成》记载:“同寅谢公,治妇人丧妹甚悲,而不饮食,令以亲家之女陪欢,仍用解郁之药,即能饮食。”案中妇人因丧妹而悲思不欲饮食,医家使亲家之女日夜与之陪欢,转移其思念故人之意,使不良情绪得到缓解,并佐以解郁之品,病人逐渐恢复如常。

陆---宁神静志法

宁神静志法是指通过静坐、静卧或静立以及自我控制调节等,达到“内无思想之患,外不劳形于事”,抛弃一切恩怨眷恋,以一念代万念,以达防病保健、祛病除疾之效。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并记述了“真人”、“至人”、“圣人”、“贤人”四种养生家的养生长寿之道。《灵枢·本神》云;“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避邪不至:长生久视。”强调调养精神意志: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灵枢·通天》还把人分“五态”:分析了“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不正常的心理状态:且曰;“阴阳和平之人”:“居处安静:无为惧惧:无为欣欣:婉然从物:或与不争:与时变化:尊则谦谦”:其“阴阳之气和:血脉调”:指出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有益心身健康。这些即是能祛病延年的静志法。

综上所述,《黄帝内经》中关于心理治疗的方法丰富,已经初步确立了中医心理治疗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后世医家对其理论进行了发挥,并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从中我们看到了博大精深的祖国医学在心理治疗方面的杰出成果。当今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情志因素在病因学中的地位越发重要,我们应该加以重视,用现代化的方法汲取《内经》心理治疗的精华并加以继承和发扬,为人类的身心健康做出贡献。

文章内容来源于知网

《〈黄帝内经〉心理治疗初探与名家临床实践举隅》

作者:吴明明,周光

更多精彩论文

请扫二维码进入微店选购

往期回顾

【极简学习】

第一辑:中医学者林中鹏:“中医要有合适的平

台进入防疫战场”

第二辑:从“清热解毒方”谈薄氏腹针对疫病的研究历程

第三辑:五音疗疾,从湖北省博物馆镇馆宝说起的音乐疗法

第四辑:手太阴“五腧穴”名义阐微

第五辑:基于《黄帝内经》理论探讨情志与经络的关系

第六辑:中医治疗失眠的治则浅析

第七辑:过敏体质的概念、形成与调控原理

第八辑:腹针“引气归元”法治疗脑萎缩

第九辑:《内经》中风病病症名探讨

第十辑: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病机探讨

第十一辑:肠脑学说及临床应用

第十二辑:从《周易》宇宙起源论探析李东垣的《脾胃论》

第十三辑: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证型及证素研究

第十四辑:从阴阳平衡论失眠

第十五辑:黄元御“中气升降”浅探

第十六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与间质性肺炎的鉴别诊断

第十七辑:痛风性关节炎CT影像学表现与中医证型关系的研究

第十八辑:《基于Weka关联规则挖掘<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腰痛症穴知识结构》

第十九辑:浅析温阳调气法中医针灸治疗抑郁症

第二十辑:从“血癌”病案浅析中医“通”理论

第二十一辑:辨证论治对广泛性焦虑症临床疗效的应用

第二十二辑:美国中医针灸立法问题分析和对策

【腹针大学】

第一期:薄氏腹针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47例临床观察

第二期:腹针结合药物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18例

第三期:薄氏腹针治疗外感发热33例临床观察

第四期: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证型分析

第五期:薄氏腹针治疗失眠症32例临床观察

第六期:腹针治疗过敏性鼻炎体会

第七期:以腹针为主治疗中风偏瘫后遗症92例临床观察

第八期:腹针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观察

第九期:腹针治疗慢性胃炎25例临床观察

第十期:腹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26例

第十一期:腹针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报告

第十二期:腹针治疗神经衰弱的临床研究

第十三期:薄氏腹针加艾灸气海关元穴治疗失眠临床研究

第十四期:基于腹针针刺对中重度过敏性鼻炎患者鼻症状与生活质量影响的评价

第十五期:薄氏腹针治疗老年性眩晕的临床效果

第十六期:腹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第十七期:薄氏腹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第十八期:腹针在糖尿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进

第十九期:腹针治疗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第二十期:薄氏腹针联合常规体针治疗膝骨关节炎30例临床观察

第二十一期:腹针治疗高脂血症医案2则

第二十二期:腹针配合穴位注射治愈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1例

第二十三期:腹针治疗面神经炎68例

出生是一场最明确的旅行

无论您漂泊到何处

这里都是您的灵魂树洞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智云堂

薄氏腹针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资料,非原创,未详说明,表示歉意。如涉及侵权行为,请告知马上删除,特此说明。

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